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古代造紙法的解說 週末單詞怎麼寫古代造紙

古代造紙法的解說 週末單詞怎麼寫古代造紙

1.古代造紙法的解說

古代造紙分為5個步驟。第1個步驟是“斬竹漂塘”。造紙的工匠上山砍竹後,把竹子泡在水塘中,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週末單詞怎麼寫古代造紙 古代造紙法的解說

製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軟化的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桶中蒸煮8天,這樣,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就去除了。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裡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覆進行十幾天。經過反覆的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被分解了。

古代造紙的第3個步驟是: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裡用力搗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這樣,紙就基本造成了。

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牆,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以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溼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乾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原料主要來源為製作竹器所剩之廢竹料。第一階段先將原料加以分類較粗之原料,需經機器加工攪碎,再經滷水浸泡,若為細原料,則可直接浸泡滷水。

浸泡滷水的目的在於破壞竹料的組織,使其軟化以利後續加工。浸泡時間依其原料之粗細需要七至十二天不等,與古法相比速度較快,但是會有廢水汙染問題。

過水池的目的再於將竹料的纖維打散,為了使纖維能均勻散開,此階段必須加入食用廢油攪拌,此舉是為了避免纖維結塊。

圖片標題:第四步:撈纖維

在此階段中將竹料纖維由水池中撈起,再經由滾筒將纖維壓緊密,並把大部分的淡水份壓幹。

第五步:烘乾

利用輸送帶把已成形的紙材送入烘乾機中烘乾。烘乾機中持續壓實的動作,避免紙材起皺。

第六步:整紙

在整紙階段中,經由烘乾機出口的滾筒作用,可以調整紙材的曲度使其平整以利於後續之印刷作業。

示意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mwp0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