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米古代怎麼寫

米古代怎麼寫

1. 現代10米古代怎麼表示

古代的長度單位

米古代怎麼寫

2009-08-10 23:49:27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釐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因此,你看看要哪個朝代的計量單位來換算。

2. 古代稱呼一米怎麼說的

“1米”最初的標準為本初子午線長度的二千萬分之一。也就是由南極或北極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但由於後來發現地球不是正球體,所以“1米”的定義改為以鉑銥合金製成的國際米原器的標準長度。後來鐳射普及化,“米”的定義改為以光波的波長倍數作標準。但由於不確定性原理的緣故,我們沒有可能同時得出長度和時間的精確量度。所以,在1983年,國際度量衡組織改以光速為長度標準的定義,將光速定為299,792,458米/秒(整)。 見參考/view/914150.htm

所以在古代是沒有“米”這個計量單位的,古代是以“尺”為計量單位,現在的尺是三尺為一米,但是古代對於一尺卻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又各有差異。如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釐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到了西漢時一尺則等於0.231米,直到現在規定一尺等於0.33333333333333米,也因此有了三尺為一米的說法。

3. 古代誰寫米帶最好

米憑轉鬥接青黃,加一錢多幸已償。 《潯溪棹歌》清 朝董恂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早雁》唐 杜牧

城中鬥米換衾綢,想許寧論兩相直。 《秋雨嘆》唐 杜少陵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哨遍》宋 蘇軾

湘湖煙雨長菁絲,菰米新炊滑上匙。 《漁父》唐 陸放

水碓裡舂來米,山莊上餞了雞,事事休提。《水仙子》元 孫周卿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即事》唐 白居易

應緣五斗米,數日滯淵明。 《送王汶宰江陰》唐 張循之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送李員外賢郎》唐 王維

五斗米留人,東溪憶垂釣。 《衙郡守還》唐 岑參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owe2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