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接納》》讀後感錦集

《《接納》》讀後感錦集

《《接納》》是一本由[美]艾希莉·戴維斯·布什著作,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9.90元,頁數:224,特精心從網路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接納》》讀後感錦集

《《接納》》讀後感(一):接受便是改變

人生總是變化無常的,我們不知道未來會面對什麼,也不知道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但是隻有接受這變幻無常的世界,接受生活,接受命運,才能讓我們擁抱無限可能。 最近看了一本書,《接納》是美國的作者寫的。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讓我覺得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看的書籍,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一些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接納一些事情。 就如書上所說的接納是放下抗拒,接納會開啟通往更多可能性的大門,接納創造順其自然的能量,接納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接納能夠帶來自由。既然接納能帶來這麼多的好處,那麼人人都是願意做的,但是這一個過程卻是十分艱難的,也需要一步步的引導才能實現。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艾希莉,她是一名在心理健康領域有30年豐富經驗的心理治療師,而且還獲得了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擅長婚姻家庭治療壓力管理,是自我照顧,自我關懷的心理專家,而且寫過9本心理自助類暢銷書。 這一本書比較的平易近人,一個個生活中常見的案例,教人們用明瞭的步驟一步步去改變自己,學會接納。 這本書一共分為7章,由淺到深,從最開始的抗拒到順應到自我關懷,接納自己,接納現實,接納他人,接納過去,擁抱無限可能,一步步的讓我們懂得去順應這個社會,適應著變化多端的事情,也能夠讓我們遠離一些煩惱和束縛,從而獲得自由,新的希望和快樂。 書中也舉了很多例子來表現接納的好處,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喜怒哀樂都是流於表面,但是更深層的痛苦卻是困擾內心,那些讓人焦躁煩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心中打的千千劫難以解開而產生痛苦,其實就是因為無法改變,無法接納而產生的痛苦。 書中的那一個例子,妻子發現丈夫有了其他的人從而十分的抗拒這件事情,難以接受,以淚洗面,導致兩人的婚姻出現了更大的問題,當作者對她進行疏導的時候,發現她一直把自己困在深淵裡面,不停的自責自己沒有做完美的妻子,也不相信自己的丈夫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更不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因為她有著美好的想法,也對現實的生活有著美好的期許,這樣的事情突然到來,讓她十分崩潰,無法接受,不停的自責和不停的吵鬧,導致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僵硬,生活也越來越不開心,作者已經明顯感覺到了,這個事情已經由外面的事情變成了內部的事情,兩人的婚姻生活不是因為別人的進入而破壞,如果再這樣下去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產生破壞。 妻子始終無法接納這個事情,可是這個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改變。這種事情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是非常多的,為了保住婚姻,為了保住家庭,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也只有承認了這個事實,接納這個事實,才能有機會改變,當你接納它,然後再接納自己的內心,通過其他的事情來改變想法,通過一些更美好的事情來將4它淡忘,也許在時間的長河當中,慢慢的走出來,才能夠看到其他美好的事物。 書中也說了嘗試打造更強的自我,這個我是非常認同的,因為我們只有接納了那些不可改變的事情,接了那些壞的事物,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強大的內心去創造更好的事情。 上天關上一扇門,一定會開啟一扇窗,我們在這裡失去就會在那裡得到,有一句話叫做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更強大,是的,只要我們明白環境都是有壓力的,生活都是有阻力的,困難重重的生活也許時刻圍繞著我們,但是我們去接納這樣的生活,適應這樣的生活,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強大,從而讓我們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去打造更好的生活。 雖然在接納之前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事情,我們有一點難以接受,在書中也教了很多放鬆的方法,慢慢的做一些放鬆的方法,讓自己慢慢的融合,讓自己內心趨於平靜就能夠慢慢的去接納這個事情。 我們在接納的事情當中,也許事情無法改變,但是至少接納那一刻放下了掙扎,也是減輕了痛苦,接納了苦難也是走出了困境,在接納的過程中那些細微的心理變化,也會讓我們逐漸開啟心扉,慢慢的去獲得平靜。

《《接納》》讀後感(二):抗拒是在用蠻力挑戰生活,接納是在用柔韌勇敢前行

說到出軌,我們首先糾結的就是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然後就是痛恨背叛者,痛恨破壞者,在無盡的痛苦當中,難免會懷疑自我,在這些陰影的籠罩下,我們很難讓生活光明起來,與其沉浸在這些傷痛之中,抗拒這些事物不該發生,倒不如勇敢地去接納。因為正式接納,讓他們的婚姻在經歷出軌之後,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夏洛特和傑裡是一對年輕夫婦,在愛的鼓舞下,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好景不長,兩年後夏洛特發現丈夫傑裡出軌了,這對夏洛特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自己辛辛苦苦工作,為了家庭更好,丈夫卻做出了背叛的事情。傑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表示很後悔,並願意馬上結束這段不堪入目的婚外情。可是夏洛特卻對丈夫,對自己,對這段婚姻感到失望至極,一度抗拒,自始至終不肯接受。於是他們來到了艾希莉的心理諮詢室。

艾希莉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在心理健康領域有30年豐富經驗,上邊這個例子正是她遇到的真實事情,在經過患者同意後,艾希莉用化名將他們寫在《接納》這本書裡,艾希莉尤其擅長婚姻家庭治療,也是壓力管理、自我照顧和自我關懷技巧方面的專家。同時她也獲得了史密斯學院的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

01,為什麼要接納?

在艾希莉的引導下,夏洛特首先接納了丈夫出軌這個事實,因為事情確實發生了,無法改變。其次她接納了丈夫,至少在丈夫出軌前,她一度認為他們是可以廝守終身的,那麼事情發生了就一定是有原因的。最後接納自己,人們總會輕易產生自我懷疑,特別是發生這種事情後,在抱怨對方的情況下,我們甚至像夏洛特一樣,認為自己是個糟糕的人。

艾希莉在這段感情中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如果夏洛特不能及時的緩解她的抗拒,那毀掉這段婚姻的,就不是傑裡的婚外情,而是夏洛特在發現婚外情後的抗拒反應了。”

在艾希莉的引導下,夏洛特最終接受了這件事,在丈夫的解釋當中才知道,自己過分地忙工作,而完全忽略了丈夫的感受,是丈夫出軌的最大原因。在兩人共同的勇敢接納彼此的過程中,雙方最後還是找回了愛情。

當生活對我們有一點考驗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總是把他當作敵人來抗拒,而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其實這就是接納,只有當我們選擇接納時,生命才迸發出無限的可能。

02,怎麼樣去接納?

首先我們要做到自我關懷,自我關懷是給予自我無私,溫柔且有意的援助。自我關懷能使我們接納自身的痛苦,接納自身的不足,接納真實的自我。哥哥在歌中吐露“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只有我們自己能做自己最堅強的後盾,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我們都需要勇敢地接納自己的一切。

心理學上的ACT療法就是自我關懷的一個練習,即通過“承認,關聯,友善對話”進行的。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即合理”,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首先要去“承認”事情確實發生了,既然發生了就說明是合理的,不管你承認與否,既然是合理的,就說明這是一個現象,既然是個現象,那就不止你一個人遇到這個問題,這時就產生了“關聯”,我並不孤獨,別人也會遇到的,他們也同樣的難過和恐懼。此時,你只需要溫柔地告訴自己沒事的,一定會渡過難關的,這就是“友善對話”。

接納是一個選擇,並且是一個自主地選擇。但是接納同時需要更寬闊的心胸,去支撐我們勇敢向前。

03,接納什麼?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首先就是接納我們自己。人們常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對比中,弱者常常會受到打擊,會不自信,會抵抗自己,會消極面對,我怎麼是這樣的?但是有裂縫的地方,光才能照進來。面對這些短板,我們要學會接受,沒錯,自己就是這樣的,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什麼,這只是暫時的,細胞會不斷更新,時光會不斷流逝,一味地抵抗只能讓你躊躇不前,坦蕩的接納才能讓我們順勢而上。

人類的悲歡都不相同,又怎能以自己的三觀去要求別人怎麼做呢?所以其次就是接納他人。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對於同一件事,我們總希望伴侶能和自己有一樣想法,如果沒有,就會試圖改變對方,但是你忽略一個前提,當你選擇對方的時候就應該接受對方的不同,一味地想要改變,最後只能無疾而終,反倒我們接納了彼此,他們卻改變了。

最後是接納過去。作者在文中講述了一個患者女孩,過去有一段很不堪的經歷,但是女孩無法走出過去的陰影,無法接納過去,這時作者說:“我把我的過去當作肥料,雖然它很垃圾,但你讓它發酵,它就能變成肥沃的,賦予生命的有機物。”不過過去是什麼樣的,我們都無法改變了,就算是垃圾,那也為成功增加了有機物。所以要勇敢接納過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馬丁路德金說:“黑暗不能驅趕黑暗,只有光明才能驅逐黑暗。仇恨不能驅趕仇恨,只有愛才能驅趕仇恨,”因此,抗拒也不能驅趕抗拒,只有接納才能驅趕抗拒。與其用抗拒挑戰生活,倒不如用接納勇敢前行。

《《接納》》讀後感(三):為母憑什麼剛?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堅硬的世界裡柔韌前行

現在很多寶媽選擇去月子中心做月子,目的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很好的休息,把自己的身體養好,以備能夠更好地迎接之後作為媽媽的辛苦。然而,在電視劇《我是真的愛你》中,年輕漂亮的包子媽在月子中心卻過得很不稱心。

剛進月子中心那會兒,包子媽敢說敢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護理部主任李美娥的一再暗示下,變得畏畏縮縮,膽戰心驚,生怕不能很好地照顧孩子,甚至一度陷入產後抑鬱中。作為月子中心護理部的主任,李美娥居然對寶媽們說這樣的話,簡直太氣人了。

她在寶媽們喝下午茶的時候,指責寶媽們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只顧著自己輕鬆、享受;晚上有寶媽想睡個好覺,把孩子送去託管室,她便和婆婆一起嘲笑寶媽太矯情,只顧自己,不照顧孩子,還道德綁架地說:“孩子就應該跟媽媽睡!”“如果寶寶不跟媽媽睡,會造成情感疏離,會讓寶寶從小就沒有安全感,性格會不好……”這些話,對第一次做媽媽的人來說,真的會很在意。而這些話,看起來也沒有毛病,只是在她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合理的話裡,其實暗藏著對媽媽們的指責和偏見,甚至可以說是道德綁架。

情感相對脆弱的包子媽在聽到有豐富護理經驗的“李主任”這樣說之後,怎麼還敢把寶寶送去託管室,晚上孩子哭鬧,也只好整夜整夜地抱著孩子,讓自己難以得到休息……

為此,當蕭嫣從醫院回來,發現整個月子中心都籠罩在壓抑的氣氛之中,寶媽們不再歡聲笑語,也不再聚集聊天、喝下午茶,在各自的房間裡或獨坐,或看電視,或休息……

當她瞭解到情況之後,便開始跟包子媽聊天,甚至她在問包子媽“你怎麼了”的時候,包子媽反問她,“我怎麼了,重要嗎?寶寶怎麼了,才是最重要的吧?”而之後她一句“為母則剛”讓蕭嫣不知道該怎樣接下去。當包子媽問“為母不是則剛嗎”,這話一出,蕭嫣氣得直接反駁:“憑什麼為母則剛?母親也是人,人無完人。我覺得我們應該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接受自己的脆弱。”

“為母則剛”,是對母親的讚美,但同時也是對母親的綁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是一個完美的人,更別說是完美的母親!

生活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總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給我們製造難題,讓我們像一個消防員一樣到處“救火”,疲憊不堪。然而,它也是一個可愛的孩子,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就能夠收穫同樣的溫情。

可是,總有一些事情,會讓我們束手無策,是坐以待斃,還是勇敢出擊?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坐以待斃卻無法解決問題,只能讓問題成為我們身上的一根刺,時不時地刺痛自己。

美國心理諮詢師艾米莉·戴維斯·布什在她的《接納:在堅硬的世界柔韌前行並擁抱無限可能》一書中把人生比作一場拔河比賽,對手是“生活”,它總是比我們更有力,以至於常常讓我們無比沮喪、精疲力竭、痛苦不堪或徹底心碎,但只要我們學會放手,坦然地接受生活,就可以享受內心的平靜,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為一名在心理健康領域有著30年豐富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她擅長婚姻家庭治療,也是壓力管理、自我照顧和自我關懷技巧方面的專家。出版過9本心理自助類暢銷書,包括《超越失去》《內心平靜小書》《幸福婚姻的75個習慣》等。

在這書中,作者探索了結合個人經歷和心理治療案例,強調了接納的力量,使我們學會接納自己、接納他人、接納現實、接納過去。

承認現實,接納自己

在電視劇中,李美娥自己也是一個母親,兒子還小,丈夫癱瘓,一直過得很辛苦,但她一直都沒有對生活低頭,而是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著丈夫和孩子。

這樣一位母親,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偉大的母親,然而,她在工作中對待其他的新手媽媽,卻展現出“惡婆婆”的一面:本本媽媽的婆婆吐槽媳婦太嬌氣,不會帶孩子,她居然跟著老人家一起吐槽,還在旁邊煽風點火,讓本本媽媽有苦無處說。只能抱著本本在深夜裡自言自語,很是辛酸。

作者在書中提到,接納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現實,這是一種主要的治療手段,而這樣的力量來自於身心的放鬆。

要怎麼承認現實呢?作為新手媽媽,就應該承認自己在面對新生的寶寶時,確實心有餘而力不足,確實無從下手,手忙腳亂……即使懷孕時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但在面對這個小小的生命時,總還是會有那麼的不自信和無可奈何!

其實,承認這些並不難!

尋求婆婆幫助(不過生活中很少,一般都是找自己的媽媽幫忙),去月子中心、求助有經驗的寶媽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只有承認了自己的感覺,才能直接改變身邊分泌的化學物質,從而讓身體分泌舒緩的神經遞質,讓自己冷靜下來。

關聯,你不是一個人

接納了現實的殘酷,就會發現其實身邊和自己一樣煩惱的人比比皆是。

作者在書中指出,當你發現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共同的人生經歷,關聯到自己並不孤單的事實,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安撫!

那什麼是關聯呢?

簡單地說就是產生一些類似“你並不孤單,即便是在這個時候,同樣有很多人和你一樣,他們也同樣地難過和恐懼”“她們也是新手媽媽,也和我一樣不知道怎麼做一名好媽媽,面對孩子的哭鬧,也會束手無策”等等。

每次在寶媽群看到有寶媽吐槽老公不作為的時候,才發現並不是只有自己的“豬隊友”是孩子怎麼哭鬧都不會醒的。就連劇中那麼愛孩子的莫醫生,明明和老婆商量好一人一個晚上照顧孩子,也會在某個深夜孩子哭鬧不休的時候醒不過來,讓老婆一個人面對哭鬧的孩子,恨不得一腳把他踹下床……

這樣的一幕在生活中並不少間,以至於大家看到的時候,彈幕區出現無數“我家的就是這樣”“太真實了”的留言。這樣的感同身受,是隻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有的。當我們產生關聯的時候,對“豬隊友”的那份咬牙切齒的“恨”就會舒緩很多。

自我對話,實現治癒

承認了現實,也通過關聯對生活中的困難少了很多抱怨,那麼剩下來的就是如何實現自我療愈了。作者在書中寫道可以通過友善的自我對話,實現療愈,讓一切盡在自我掌控之中。

那麼什麼是友善的自我對話呢?作者在書中解釋到:“所謂友善對話,指的是產生類似‘XX你會沒事的,你一定能夠渡過難關’的想法或做出類似的陳述。”

有研究表示,以第二人稱的方式與自己對話,比第一人稱更有效且更具安撫的效果,有助於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也就是說能夠自我安撫並帶來舒適感的那部分自我。

生活實苦,明白這點,便不會對生活中出現的困難輕易打垮。當我們選擇順應,一點一點地順應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我們就可以減輕因困難而產生的身心緊張和壓迫感,從而創造出“接下來該怎麼辦”的心理空間,放下恐懼和不安,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新的各種可能性。

這是一段獨特的旅程,從痛苦萬分到平靜接受,再到發現其他可能性,但這卻是一條讓自己在堅硬的世界裡柔韌前行的正確之路。

《《接納》》讀後感(四):實現人生的蛻變,在這裡,不是夢,是現實

當下有許多深陷在苦惱中,不能自拔的人。失去親人,痛苦不堪;失去工作,無力面對經濟告急的窘迫日益加重;與愛人之間,感情破裂,在離與不離的遊移中掙扎……一天天沒有快樂可言,看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殊不知,這些苦惱似繩索、似包袱,綁縛住了自己,增加了前進的負荷,只有解開繩索,卸下包袱,才能輕鬆前行,看到沿途一路的美景。那如何解、如何卸呢?

美國擁有30年實戰經驗的心理治療師艾希莉.戴維斯.布什,新著的一本書《接納》,可為你開啟一扇窗,迎來屬於你的陽光,看到美好的窗外世界。

《接納》一書,重在心理疏導、認同、接受作者提出的觀念,理解、消化作者提供的案例,有序地完成從抗拒到順應到接納後的無限可能性的旅程,自然而然地獲得平靜,獲得幸福,與苦惱告別。人生的蛻變就在這裡,不是夢,是現實。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來一場人生的蛻變之旅吧!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道理,先愛已,而後愛人。只有先把自己照顧好了,能量滿滿,才有力量去顧及他人,去把事情做好。而一個心懷痛苦、滿腹抱怨的人,一個連自己都帶著人生傷痕與陰霾,怎麼奢望他能發射出溫暖的陽光?

如何做到自我關懷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當作貼心的閨蜜,把自己的痛與傷,與自己娓娓道來,自己既是傾訴者,又是傾聽者。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貫穿了整本書:ACT療法練習,即承認,關聯,友善對話。這個練習反覆進行,就會將自我關懷變成習慣,自然而然地最後完成接納。

承認,就是對現實的認同,與抗拒完全是背道而馳,是順應抗拒,是不再執拗於抗拒,是把綁縛自己的繩子鬆了扣,“親人的逝去,真是太難受了!”接受難受的感覺,從而一種鎮靜、身心放鬆的新感覺會從天而至。

關聯,尋找共同人,你可以對自己說:“你並不孤單,與你有一樣痛苦的人很多。”這樣類似的“感同身受”,會讓你發現自己與他人存在共同的人生經歷,關聯到自己並不是一個孤單地沉浸在這種痛苦的人,有一種安撫自然而然地就會來到,你會感到不那麼難受了!

友善的自我對話,你可以這樣與自己對話:“你很堅強的,你一定會跨過這道坎,渡過這個難關。”把友善投給自己,溫柔給予自己,這樣的自我安撫,能帶來舒適感。

作者強調了與自已對話時,要採用“你”或名字稱呼自己,會更有效地實現安撫,產生更強烈的自我支援。

反覆進行ACT療法練習,達到自我關懷的境界,就會緩解抑鬱,減少壓力,舒緩焦慮,增強恢復能力,變得堅強,從而提升幸福的指數,這就是自我關懷給自己帶來的益處,這時的自己,與緊緊抱著痛苦不放的自己,已經完全是兩個人了!

自我關懷的達成,自然而然地就可以開啟接納之門,進入接納的程式了!

現在,有很多人,有自我厭惡、自我貶低的認識,不認同自己,否定自己,諸如討厭自己不聰明,討厭自己不苗條,討厭鏡中的自己不漂亮等等,把這些不好的標籤給自己貼上,有一個心靈導師把這種自我批判稱為“全盤否定自我價值的迷思”。

這樣的“迷思”,讓我們生活得畏首畏尾。如何改變這種局面?那就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仍然可沿用ACT療法,承認“這個想法真是殘忍,你真得很難受”,關聯“你不是第一個有這樣想法的人,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夠好”,與自我友善對話“你就是你,不一樣的煙火,獨一無二的存在”。

通過反覆ACT療法訓練,就會弱化心中對自己的批判,完成對自己的接納,打通自愛的通道。自己,才是最值得自己好好愛的人。好好愛自己,好好提升自己,一個越來越好的自己,已在向你走近!

作者為我們指明瞭接納的順序,“自我關懷促進了自我接納,而自我接納促進接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他人總是有著諸多要求,會因他人的行為而氣憤、而沮喪、而怨恨,希望他人能變成我們希望中的樣子,可是他們並沒有在我們的期望中改變。

如何做到接納他人呢?仍是反覆運用ACT療法,把他人看作另一個你,把對自己的自我關懷延伸到對他人的關懷。

作者強調,接納他人,並不是認可他們的行為,而是接納他們的人性。寬恕,也是一種接納,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接納他們的真實樣子。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時,現實總是讓我們垂頭喪氣,精神萎靡,壓力山大,但又無法逃避。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

做自己的溫柔撫慰者,做為自己助力的吶喊者,運用ACT療法,接納現實,不與現實抗拒,在順應中適應現實,在接納中變得勇敢自信,如書中所說:“風的阻力能讓樹長得更茁壯。”

其實,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並不是現實,而是自己對現實的看法造成的。轉變看法,才能讓自己走出惱人的情緒,轉變與現實的關係,懂得活在當下的美好。

有時,我們因為過去的某些事情的不完滿,而充滿遺憾與後悔,但過去了,就過去了,追不回來,當下要做的就是不讓遺憾再次重複,不讓過去困擾當下的生活。

運用ACT療法,訓練自己接納過去,與過去和解,同樣是當下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在接納中,寬恕自己,“所有的苦難,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在接納中,改變自己,把握現在,展望未來。

當從抗拒情緒,轉變到順應情緒,再到接納,此時,你已不再是那個痛苦不堪的人,此時平靜、安寧、淡定、從容是你的座右銘了。

其實這樣的變化,應感謝你的內心,是你的內心有了變化,從而帶動了外部的變化。在變化中,把自己變得更好,把生活變得美好,成為一種可期的渴求,成為一種前進的目標。

“一切皆有可能。”接納為你打開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在接納中,你成為了自己最好的閨蜜,你獲得了堅強力量,你自信自己的能力,你自信你尋到了生命的意義,你自信未來會更加美好。

接納,為你重新定義過去與現實,相信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但你有能力去尋找到另一扇窗。

莎士比亞說過:“世事本無好壞之分,思想使然。”你當下的思想,你當下的態度,決定了未來的人生行程。接納,可以讓你看清糟糕的現實與過去,也能讓你看到在荊棘叢中還有鮮花的綻放,事物有消極的一面,它也肯定有積極的一面,把注意力、專注力放在那些對人生有益的地方,放在值得我們感激的地方,這樣的你,已經站在了生活的無限可能的門外。

生活的無限可能,其實是為你開創了一條通往未來的路,路的那頭是什麼樣子?你可以用好奇和開放的心態,自行創設。一路上,你要做些什麼?你可以運用自我友善對話,想象一下,營造出畫面感:那個未來的自我,坐在房間裡,與自己好好聊聊,共同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此時應是各種無限可能的誕生的最好時機。

作者引用了史蒂芬.柯維的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二個高效的習慣“以終為始”,將接納帶來的無限可能,給予了明確:你應該清晰認識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然後一直朝著那個目標前進。在這段路上,你將會滿懷激情,你將會珍惜每寸光陰,你將會不吝惜汗水的拋灑,一路上的花開,一路上的精彩,都是你應收穫的人生豐盈。

人生從來不缺苦難,但你如何面對?卻是一道難題。

通過閱讀《接納》這本書,掌握了ACT療法的運用,學會接納,相信你會順利得出這道題的答案。

每隻醜陋的毛毛蟲,最終都變成了美麗的蝴蝶。這是最好的接納的一個例證,在變成蝴蝶前,毛毛蟲要作繭自縛,把自己困在繭裡面,變成蛹,任何掙扎、任何抗拒都無用,只有順應、接納當下的困境,然後平靜等待那破繭成蝶的美好時刻。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應該擁有兩樣東西: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希望之燈,一扇長開的窗——接納之窗。”

當你在人生旅程中,勇於接納,滿懷希望,過去的那個你,已經實現了人生的蛻變,一個更好的你,在路上,以終為始,奮起前行。

《《接納》》讀後感(五):因為這本書,我回到40年前,拉起一個小女孩的手

她一個人蹲在藏字遊戲的田字格前。周圍沒有一個小夥伴。

我問她:只有你一個人在玩嗎?

小女孩低頭擺弄著泥土裡藏起來的那個字,說:是啊,今天是禮拜天,莉莉被媽媽接走了,小芬也是。

我沒有問她,為什麼媽媽沒有來接她。

因為我知道,她媽媽在外地,這裡是她外婆家。我也知道,這個時候,小女孩的心裡是嫉妒的、落寞的、也是委屈的。

“讓我來看看你藏的什麼字好吧?”

“好呀,猜對了就輪到你來藏,我來猜。”小女孩眼睛亮起來,像放養了一群小星星。

我摸索著比周圍泥土鬆軟的部分,一點一點試著找出一個字的走向。我十個手指頭的面板對這個藏字遊戲記憶深刻。這是我熟悉的遊戲,

這天,我和她做猜字遊戲,跟她說媽媽是因為忙工作,沒法看護她才送她來外婆家的,而且也是外婆家的條件好才放心她在這裡的,等到六歲你可以上學了,媽媽就來接你回家了。

“真的?你怎麼知道的?”小女孩一掃最初見到的那種落寞和拘謹,聲線高揚著問我。

“真的,我就是知道。”我微笑著,以肯定的表情看著她。

直到我緊緊拉著她的小手,來到臺東區清河路48號的門前送她回家的時候,我一直這樣微笑著看著她。

是的,這個小女孩就是3-6歲的我自己,我就是選擇了那三年中的某一天來看望那時候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在閱讀美國艾希莉﹒戴維斯﹒布什的著作《接納》一書第六章“接納過去”的內容時,按照她推薦的“場景再現”的方法所做的“時間旅行”練習。前情是有一天我在學習武志紅心理課程的時候忽然意識到自己討好型性格來源於童年寄養在外婆家的那段生活經歷。因為當時母親事前沒有做好我的心理疏導,沒有告訴我那只是暫時的寄養,等我上學的時候就接我回家。兩個人像往常一樣回到外婆家,午睡醒來的時候,我找不到母親,然後不知道誰告知我媽媽已經走了,我今後就要跟著外婆生活了。這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件驚慌無助的事情,以至於多年以後我即使返回自己的家庭,有一次和哥哥爭吵,我對他說我是撿來的說法也一時沒有了底氣。母親雖然不定時去看望我,每次也是選擇在我睡覺時悄悄離開,雖然當時她是免去了分離的痛苦,可是每次醒來後就找不到媽媽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講無疑又是一個驚慌無助的現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我日後形成的討好型性格大概率就是起源於童年的那段“創傷性分離”。

對解決這種過往經歷帶來的創傷修復方案中,艾希莉反覆建議的是“自我關懷”理念的運用。

——自我關懷是給與自我無私、溫柔且有益的援助,最終引導我們接納不完美但是真實的自己,提升自信和幸福指數,啟動積極思考能力,恢復完善自己的信心和勇氣,對未來保持好奇、開放的心態,無懼於迎接未來的無限可能。

自我關懷,是建立在“接納自我”的基礎上所做出的主動選擇。想象一下,在處理各種諸如背叛、攻擊、曲解、失去等類似關係的時候,人們通常表現為陷於戰鬥或逃避狀態不能自拔,僵硬、暴躁、多疑、疲憊、痛苦、情緒和行為的失控,像是與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拔河——我們拼勁力氣吼叫、攥住手裡的繩索,甚至繩索嵌入我們的皮肉,就是為了不讓生活帶走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青春、愛情、親情、財富、地位、聲望、利益等等等等,可是結果呢?我們被拖行,被打劫,被傷害。甚至每一次的過程重現都將會帶來次生傷害。如果說生活帶來的痛苦是“第一支箭”,那麼因抗拒而衍生的痛苦便是射向你的“第二支箭”

但是事實還是無情地擺在面前:任你攥得再緊,哭得再卑微,該失去的總歸已經失去了。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你所抗拒的,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日益強大。”

按照艾希莉的定義,自我關懷無疑是曙光漸現的充滿期待和喜悅的一個過程。

“有一片田野

它位於是非對錯的界域之外,

我將在那裡等你。”

對很多經歷抗拒痛苦的人來說,魯米所描述的那片田野就存在於“接納”這片界域裡。

主動選擇“接納”實際上是縮短了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是恢復思考能力最理智的選擇。這時的你才具備改變現狀的可能。歸根到底,接納不是軟弱、妥協、縱容和冷漠,接納是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接納自己,意味著愛自己本來的樣子;接納現實,意味著你願意利用現狀來追求改變,接納意味著思維角度的轉換,意味著你正站在無限可能的門口,接納是順勢而為,是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接納不僅能夠帶來內心的平靜和幸福,還會帶來情感上的解放,真正迎來人生的蛻變。

艾希莉基於她從事心理健康30多年的豐富經驗,將“正念、共同人性、自我友善”這三個治癒元素融合為“ACT”療法。

在做自我關懷練習的時候,我嘗試按照“ACT”療法建議進行了冥想,成功回到40多年前陪著童年的自己玩猜字遊戲,告訴她父母很愛她的,很想念她,期待她早日長大,早日回家的。在此基礎上,我又按照艾希莉建議的步驟進行了進一步的練習。

一、承認(Acknowledge)

是的,你才三歲,突然置身於一個人口龐大、關係複雜的大家庭裡,既要防禦被表哥表弟欺負,還得提防舅舅舅媽的各種挑剔,即使有外公外婆的護佑和寵愛,自然還是比不過呆在父母身邊長大自由自在,我承認,即使當時外婆家的家庭條件很好,還是讓我養成了夾縫裡求生存、過於小心翼翼的性格,長大以後,這樣的性格在處理工作和生活各種關係時顯現出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實際練習效果:我對自己說:“你還那麼小,當時一定是難過和恐懼的。”按照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承認現實能啟用大腦頂端的皮質層,會分泌出舒緩的神經遞質,讓更低等的“爬蟲腦”鎮靜下來,一切變得可控。

二、關聯(Connect)

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無暇顧及家中的幼兒,寄養在親戚家裡的孩子不止你一個,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歷。有次在酒桌上就遇到有相似經歷的朋友,他是寄養在新疆祖母的家裡,12歲才回到父母的身邊。談到這段經歷,兩個人感慨萬千。也就是說,那是那個時代的特點,任誰也無法抗拒這種現實。而且,那時候的父母普遍也沒有儲備更多的育嬰知識,也沒有學習過兒童心理學,沒有意識到孩子寄養潛在的弊端,不是他們故意所為,也不是不負責任,甚至這也是他們再三思考之後做出的最萬全的辦法。畢竟,那個年代每天能吃飽肚子也是一件人人羨慕的事情。這樣看起來,被寄養這件事是可以被原諒的。

實際練習效果:尋求關聯和歸屬感是人類的天性,當我發現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著共同的人生經歷的時候,我不再覺得自己孤單,我知道自己只是那個時代某個群體中的一員時,內心不再覺得孤單,心裡的委屈和落寞瞬間找到了歸屬感——我給予了自己安全感。

三、友善對話(Talkkindly)

“你目前的情況已經很好了,生活和工作中,你的幽默、細緻、穩重和謹慎實際上也為你贏得了好的人際關係,贏得這樣的品質標籤也算是成功的人生。出現目前的情緒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朝向好的方向發展,你有這個能力和精力,你一定會度過這個難關的。”

實際練習效果:運用第二人稱“你”與自我對話,比運用第一人稱“我”更能有效地喚醒大腦的關懷迴路,產生更為強烈的自我支援,取得更有效更具安撫的效果:人們進入“自我觀察”階段時,人格就能從自我認知思想的漩渦中解放出來,放下讓治癒成為可能。

通過一系列練習,我從根源上找到了個人性格缺陷的問題,安撫了內心的小孩,也以更成熟的角度重新審視當時的處境,原諒一切可以原諒的人和事,感恩所有陪伴我成長的親人,最終與童年那段不愉快的經歷握手言和。

從以上個人體驗來看,ACT自我關懷方法讓我更清醒地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界的發展果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我們所有的痛苦來源就是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在以自己的意志抗拒自己無力抗拒的事實。這樣的現狀更激發了我去學習、掌握一種接納自我、完善自我的思維角度和方法,從而具備在任何變故面前保持理智、冷靜的能力,從而最大程度地表達出“接納”在生命中的意義:

第一、減少內耗,獲得平靜的內心。

世事本無常,大多數的改變都是我們無法選擇和控制的。

我們希望有所改變的,往往沒有改變;

我們希望不改變的,往往到最後都變了。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不完美的世界,接納不完美的關係,正是這些完美和不完美構建了我們完美的、獨一無二的人生,保持笑對人生的正念,減少無謂的內耗,這不僅僅是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也是珍愛生命應有的態度。

第二、集中精力,尋求解決途徑。

痛苦的意義在於它同時也是良機。它一定是舊有關係的出口和建立新關係的入口。正如萊昂納德﹒科恩所寫的《頌歌》裡的那句詩:

“萬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那些經歷和忍受磨難的人,往往會更迫切地掙脫現狀的束縛,主動選擇做出積極而有意義的人生改變,他們由此站在了無限可能的門外,學習新的視角,迎接新的感受,暢享新的生活。

三、提升認知,擁抱無限可能。

歷經了從抗拒到接納到可能性的旅程,接下來我們就要嘗試打造更強大的自己。是時候改變與自我的關係了,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於是,我們選擇與己為友;放過自己就是放過別人,於是,我們最終還選擇與人為善。

柏拉圖說:“與人為善,是因為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在進行著某種形式的艱苦鬥爭。”選擇與人為善,就是因為自己體驗了生命之苦,推己及人,就看到了眾生之苦,於是選擇不再互相為難。

羅馬教堂地下墓穴裡的石碑上用五種語言寫道:

“你們的現在,就是我們的過去;

我們的現在,就是你們的未來。”

寬恕讓我們養成了更高階的同理心和慈悲心,以這樣的視角下放眼望去,世事本無事,理應該原諒的原諒,該放下的放下,該成全的成全吧。

結語:

《接納》一書交到讀者手裡的是一把鑰匙, 分別解鎖了“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接納現實”“接納過去”過程中的困境和困惑,全面闡述了選擇、迎接、超越的態度養成、路徑和方法,每一章節後同時輔助以賦能技巧練習,破局然後賦能,引導學習者將心理學理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快速成長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標籤: 讀後感 錦集 接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p53z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