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幼兒園教師怎麼來寫教案 幼兒園教師怎麼寫教案

幼兒園教師怎麼來寫教案 幼兒園教師怎麼寫教案

1.幼兒園教師怎麼來寫教案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撰寫活動設計是備課的重要環節。

幼兒園教師怎麼寫教案 幼兒園教師怎麼來寫教案

教案寫得好,目標明確、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那麼在教案的實施過程即上課時就能得心應手、有條不紊、中心明確。反之,則條理不清、輕重不分,教者思緒不明,學者一頭霧水,就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可見,寫好活動設計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那麼,怎麼樣才能準備好一個好的教案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教材的選擇 我們選擇教材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一節課的內容深了、淺了、多了、少了,都是不恰當的,只有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能引發幼兒興趣的教學內容,才能先發制人,從根本上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目標的確定 目標的制定原則上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一個活動目標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確定: 1、認知 2、能力 3、情感 如兒歌《過橋》的目標是: 1、學習口齒清楚、聲音自然地朗讀詩歌。 2、嘗試簡單地仿編。

3、體驗活動的樂趣。 目標1 學習朗讀、學習兒歌是知識層面的,是知識的積累和鞏固; 目標2 嘗試簡單地仿編是能力層面的,是能力的提高和鍛鍊; 目標3 體驗活動的樂趣是情感層面的,是情緒的體驗和表達。

當然,在確定目標時雖然基本是從以上三個方面來考慮,但也不是說每個活動設計都是這樣三條目標,有時候也可以結合起來,而且可以根據每個活動的側重點來安排目標的前後。如兒歌《太陽和月亮》的目標就是這樣的: 1、能積極地參與活動,體驗詩歌帶來的樂趣。

2、嘗試創編詩歌,激發幼兒的創造精神。 目標1中參與和體驗就包含了知識和情感兩方面的內容,參與活動就是在活動中學習兒歌,完成知識上的學習和積累;體驗樂趣就是情感方面的感受。

目標2中的創編和激發就是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幼兒的創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創造精神也有了開拓。而且在兩個目標中顯然體驗是更為重要的,因此放在第一目標中。

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活動中,有時候是知識目標最為重要的,有時候是情感目標最為重要的,而有時候是能力目標最為重要的,可以在目標的排序中體現出來。如果是三者並重的,那就可以按照知識、能力、情感來排列。

三、流程的設計 流程的安排正如做菜的順序,是先放主料還是先放佐料,放佐料時是先放姜蒜還是先放酒醋都是有講究的,放得好放得適時則色美味鮮,入口回味無窮;若放料放得不好則食慾全無,再好的營養再好的材料也是付之東流,失去應有的價值。 一堂課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引發幼兒的興趣,開場的第一環節很重要。

引題能不能先聲奪人,對一堂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這第一炮一定要打響打好而且要打得準確,把孩子的注意力最大力度的吸引過來。

一般在引題後就是重點內容的學習了,這裡有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也就是說要教之有法,要讓幼兒學得開心,學有所得。

而怎麼教、怎麼學就看你活動過程怎麼去設計。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有老師的許多隱性因素滲透在設計中,自己的心中一定要明白這個環節要安排在哪裡,要如何安排,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只有做到設計時的心中有數,才能做到上課時的運用自如。

在活動的最後,我們很容易犯一個低階錯誤,即認為反正課已經完了,趕緊收場了事,殊不知這樣做很容易造成頭重腳輕、牛頭蛇尾的感覺,所以在最後的環節也一定要從容不迫、有始有終,最好能與開場相呼應,使整個活動有圓滿的感覺。而且在整個活動設計中要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使整節課條理清晰,不要中餐西餐滿堂彩,一會兒用筷子一會兒用刀叉,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在每一個活動中都有一個學習、鞏固、提升、遷移的過程。一個好的活動設計在結束時也是留有懸念的,一節好課上完了也不應該是嘎然而止,而應該是餘味無窮,意猶未盡。

四、教具的準備 教具是為教學服務,所以宜精不宜多,宜巧不宜花,每一件教具都要用在刀刃上。教具的設計和準備即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更要考慮課的需要。

教具的份量要足,但不要多了,多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教具的製作要精巧,但不要花俏。

可以利用現成的實物,也可以利用廢舊物品製作,但絕不可粗製濫造,以免給人造成不負責任的感覺。但也不必太多花俏,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甚至有時候會中看不中用。

在寫教案時只要把本課有關的教具寫清楚就好了,當然,教案裡寫到的準備並不單單只是教具的準備,還包括幼兒的知識準備,如有一些特殊的活動還要有天氣準備等等。 五、教案的要素 一個完整的活動設計包含四個要素,即上面說到的四個大點: 1、設計意圖,也可以是教材分析 2、活動目標 3、活動準備 4、活動過程 如有必要,還可以加上第五點:活動延伸。

總之,要寫好教案,首先要選擇適合各年齡層次的幼兒學習的教材,然後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慎重地確定活動的目標,圍繞目標展開流程設計,每一個環節都要切實為目標服務,以達到教得輕鬆、學得開心的目的,每一次活動都能真正讓幼兒得到應有的提高和發展。 當前,上級評審組評估要求教師寫教案,我們按觀摩課的要求和格式書寫: 如:教學名稱(。

2.幼師教案怎麼寫 參考

教案基本包括活動名稱、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家園互動、溫馨提示等。

一、活動名稱。

活動名稱要簡潔明瞭,題材的選擇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一節課的內容多、少、深、淺,都是不恰當的,只有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能激發幼兒興趣的教學內容,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確定:知識、技能、情感。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需要,從幼兒的發展角度去書寫目標,可用“能、會、掌握、明白、懂得”等詞語。目標要具體明確,數量不宜過多。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在整個活動中都以幼兒的自主參與活動為主,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與幼兒共同活動、感受。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的活動目標所服務,同時是幼兒通過環境、材料或教具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活動目標、活動過程、幼兒的興趣等相適應。

四、活動過程。

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幼兒實際情況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體現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要層次分明,突出重難點。活動過程中應說明教師該幹什麼,引導幼兒幹什麼,以調動幼兒學習為目的。活動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整個活動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創造條件讓幼兒自主參與活動,不僅提高了認知,鍛鍊了能力,更讓幼兒體會到了參與活動的喜悅。

五、活動延伸。

活動可向區域活動、生活活動等方面延伸,可包括重複強調和後續拓展兩種型別,要說明做什麼和怎麼做,也可鞏固經驗或引導幼兒得到新經驗。

六、家園互動。

家庭教育是幼兒一生教育的準備和奠基階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幼兒園是幼兒由家庭步入社會的橋樑,我們幼兒教師就是專業人員。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率先垂範。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憑藉觀察和模仿的方式,來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資訊。家長和教師應注重自身的修養,堅持言行一致,加強教育的一致性。如:要求幼兒遊戲或活動結束後收拾玩具,擺放整齊,可自己經常將東西亂丟亂放。告誡幼兒不要有說謊的行為,可自己卻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告誡幼兒要愛護環境,自己經常隨手亂扔垃圾等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很難讓幼兒做到。家園互動是為了讓家長與幼兒園更好的配合服務並貼近幼兒的生活,培養幼兒與家長的親密關係,幫助幼兒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七、溫馨提示。

溫馨提示為提醒教師在上課時或一日流程中須注意的事項。

3.幼兒園老師如何規範寫教案

摘錄參考:

撰寫教案(或活動設計)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功。它體現了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育活動之前所具備的計劃與準備能力。在美國,幼兒園老師撰寫教案有規範的模式。下面介紹其中一例。這個教案模表共有十四項內容,每項均要求儘量寫得詳細準確。

一、活動(課)的資訊

此欄包括以下幾點:

1.活動的名稱;2.教學活動所屬的課程領域(如語言、數學等);3.參加活動的孩子的人數及年齡;4.活動的時間、地點。5.活動所需要的時間。

二、活動原理及動機

要表述開展這一活動的充足理由,並回答為什麼要選擇在這個時間、選擇這些孩子做這樣的活動;同時還要聯絡實際,考慮活動的目的是否建立在瞭解本班幼兒現狀的基礎上,說明從孩子身上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促使教師覺得有必要開展此項活動。

三、活動的總的教育目的

活動的長遠目標是什麼?教師希望通過類似的活動培養孩子獲得怎樣的概念、意識、態度、技能技巧等。如:本活動將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州立大綱

有些州設有本州的教學大綱。在這一欄裡,教師要聯絡實際特別註明,自己設計的活動體現了或反映了州立大綱中的哪一條要求。

五、活動的具體行為目標

此欄的要求比較高。教師的表述不能籠統或概念化,要客觀描述孩子在活動中可觀察到的、可估量的、可操作的具體行為表現。比如:“通過本活動,小朋友要能在眾多類似的圖片中撿出正確的一張圖片。”這“撿出”一詞便是一個可觀察、可評估的孩子的具體行為。

六、認知體現的方式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兒童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由低到高、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具體體現為:

1.實物體驗方式,通過與實物的直接交流,而獲得最初的整體感性認識。以打電話為例,孩子通過撥號、聽電話鈴聲,或觀察別人打電話等活動,感知電話。

2.實物索引方式,從對物體部分屬性的感知中推知出它的整體。比如,通過電話鈴聲推斷出電話這一整體實物。

3.實物象徵方式。用圖畫來代表實物,或用某一實物來象徵另一實物。比如,用電話機的圖片或照片取代真實的電話機。

4.文字元號方式。如寫出“電話”或說出“電話”二字來代表具體的實物。在這一欄裡,教師要根據自己所設計活動的特點,標明四個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如,教師若是用一隻真兔子來展開認識動物活動的話,他就可寫明這是“實物體驗方式”,若用小兔的圖片,則可註明是“實物象徵”方式。

七、激發孩子好奇心並促使其產生行為動機的方法

寫出將採用的,吸引孩子對活動注意及激發孩子好奇心的方法,可包括採用特殊的道具如木偶、小動物,或問一個特別有趣的問題等。

八、活動所需材料

列出活動所需的所有材料。

九、活動的具體步驟、方法

要詳細寫出活動的整個過程,包括如何開始,如何發展,如何結束的具體步驟及方法。

十、所用參考資料的出處

至少列出三條出處,如參考書、網站、博物館等。

十一、如何幫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如何體現多元文化

要體現對有特殊需求孩子的關愛,如對失明、失聰孩子參與活動所作的特別考慮等。另外,也要使自己的活動儘量反映或融入別國文化及少數民族的內容,讓孩子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

十二、安全考慮及防範措施

安全第一是對所有活動的最基本要求。老師在實施活動之前,不僅要考慮採用哪些方法防止意外的發生,還要考慮如何排除安全隱患,保障活動的安全。如,事前搬走孩子奔跑路上的有害障礙物,避免用尖刺物為活動材料等。

十三、教學評估的方法

在第五條中,已列出了活動的行為目標,在活動實施後,要通過哪些方式檢驗目標達成狀況?在這裡,教師要寫出評價和檢驗活動成效的具體方式(課堂觀察法、家長調查法,、談話法等)。

十四、教學反思

對這一欄內容的撰寫,往往是在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對自己設計和實施的教學活動作一完整全面的思考、評價及總結。總結的內容包括對活動內容、教學方法、幼兒行為表現的反思,也包含教師對自身行為、教學特點等方面的反思。在此基礎之上,寫作者還要進一步提出對活動的調整、修正或改變的方案。

4.幼兒園教師備課怎麼寫

因幼兒園的教學特點決定,教案的編寫儘量簡單,突出,要有特色,根據兒童心理制定教學流程,選取教具,活動過程中應考慮到安全、健康等影響因素。

教案的基本內容

1、教案的編制主要按課時進行,可以一個教學內容(單元)或一次課(2-3學時)編制一個教案。

2、根據幼兒年齡和接受能力,在設計教案時要考慮到年齡段,來設計內容。

3、教案設計要有自己的風格,幼兒具有極強的探索欲,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利用道具、遊戲、引導、手工等步步引入課程。

4、教案編制基本格式

教學章節或主題

授課時間:月日第周星期第節授課班級:

教學目標、要求:(教學目標一般說應包含知識教學、能力發展和思想教育三方面內容,教學要求是指識記、理解、簡單應用、綜合應用等層次)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為了達到確定的教學目的而必須著重講解和分析的內容;教學難點,是就學生的接受情況而言的,學生經過自學還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即可確定為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啟發、演示、辯論、講練結合等)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錄影帶、掛圖、幻燈片等)

教時安排:(本章節或主題授課所需的教時數)

教學過程:(體現教學步驟,包括時間分配和教學內容教學程序)

5.幼兒園老師備課,怎麼寫的

幼兒園教師如何備課?備課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也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備課指向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因此,研究教師如何備課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這裡所說的“課”並非指向一節集體教學活動,而是涵蓋了幼兒在園進行的各種型別的活動。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行話說,精彩的生成源於精心的預設。由這兩句話可見備課之於教學的意義。

雖然,有效的教學並不完全是由備課的精細度決定的,但精心的備課對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實踐中,由於受到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們的很多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少與現在倡導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為(主要指向教師的內在思維)。

同時,通過日常下園與教師們的交流,我也瞭解到教師們在實際的備課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困惑。因此,我嘗試著從教師備課中的普遍問題說起,接著談談備課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幾組關係,最後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提出處理好這幾組關係需要思考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教師備課中的普遍問題 通過計劃我們能夠了解教師的基本想法,進而瞭解其想法背後的教學思路和理念。基於對大量教育活動計劃的分析及與教師的交流,我們發現教師們在備課過程中存在著習慣性的思路和他們自己意識不到的一些問題。

(一)教師備課的習慣性思路:教師們在備課時更習慣於從教育內容出發來設計活動。他們在設計活動時一般是先想內容,即“我想教給孩子什麼”或“我想讓孩子做件什麼事,這件事應該挺好玩的”,然後再考慮“我想教的內容中包含哪些目標”,接下來是“我要怎麼做”。

1、內容的選擇 教師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大致包括兩條途徑:一是依據目標從現成的各種教材或生活中(如季節、節日)尋找相關內容,這是很多教師經常會選擇的一條途徑;二是教師圍繞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或孩子可能感興趣的事選擇內容。其中,一些教師能夠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或內容的新穎性,但這種考慮多是他們自己的主觀感覺。

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個內容開展活動時,他們一般會說“我覺得這個內容挺好的,我們班孩子應該挺喜歡的”,或者是“我們班孩子最近對這個一直很感興趣”,而當你再進一步詢問他們“孩子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這個興趣反映出孩子怎樣的需要時”,他們往往就說不清楚了。這反映出教師們在選擇內容時缺少對孩子們與此內容相關的原有經驗和發展需求的關注,同時也缺少對教學內容或教材的獨特價值及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2、目標的設定 無論是通過哪條途徑選擇的內容,教師們更習慣於將教材中的現成目標搬進自己的計劃中,或者按著往年習慣了的做法把過去的目標放到當前的計劃裡。從表面來看,這些目標多是《綱要》或《細則》中的原話,似乎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

但一經琢磨,不難發現這些目標表述比較空泛,幾乎是整個學期都要培養的目標,看不出與幼兒當前發展水平的聯絡和針對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時還會將目標與幼兒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為什麼要讓幼兒做這件事。

這反映出教師在設定教育目標時,缺少對所定目標關鍵詞的內涵的理解,缺少對幼兒要達到此目標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經驗和能力或需要經歷怎樣的發展階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對既定教育內容所涉及到的領域關鍵經驗的具體思考。3、過程的設計 設定了內容與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們對教學過程的預設一般是先考慮用什麼樣的形式比較新奇,能夠調動孩子們的興趣。

然後再把過程設計成幾個步驟,或提出幾個問題試圖引發孩子的思考,但這些問題一般都會直接指向目標,提出問題的目的多是引導幼兒說出老師所預期的答案。有時也會再給孩子們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練習、操作或者與同伴討論。

最後是小結,將老師認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再跟幼兒強調一下,以確定孩子們都能說出來或展示幼兒做出來的作品。這個過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暢的,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在老師的掌控下走過場,按著老師預設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進,直至有幼兒能夠說出老師所期望的答案。

這反映出教師重形式、重操作、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缺少對幼兒可能存在的不同情況、不同問題以及相應對策的分析,缺少對幼兒學習過程和學習特點的分析,缺少對教學環節與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之間關係的思考。(二)教師習慣性備課思路背後的觀念及主要問題:上述種種習慣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

在這一傾向的影響下,他們在設計活動時的出發點、落腳點以及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現出了過多關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兒想法及其背後需求的觀念方面的問題。1、以“我想教什麼”為出發點,缺少對為什麼要教這個內容和這個內容與幼兒當前的發展之間有什麼關係的思考,導致教學的盲目性。

2、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過了”,孩子就“學會了”,於是以教的過程替代學的過程,缺少對幼兒如何學習的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學會的關注和把握,導致學習的被動性。3、以完成教師預設的。

6.幼兒教師怎麼寫教案反思

幼兒園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

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麼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物件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

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後小反思——一每週大反思——一主題總反思。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

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學活動《沉浮》,教師反思記錄: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上了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師反思: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象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面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於表面,也有點八股味道。

教師的教學反思需要適當的引導。 教學反思說到底是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批評精神。

有時,經驗反思是教師個人的一種緘默知識,慣於理性思考的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省和剖析,從而進行自我調控。那幼兒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如何引導教師寫教學反思呢?本人就此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參考。

一、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

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會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後應記錄下來,日後查詢資料,再補充解答。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 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準備一些更復雜的筆,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另外,請個別幼兒為大家演示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實物投影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幼兒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細小的、關鍵的步驟,可以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組會裝的幼兒在組內演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加強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也能夠給這些幼兒帶來自信。還有,在把筆拆開後,要引導幼兒加深對各個零件的認識,特別瞭解圓珠筆裡彈簧的作用。

二、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

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開課效果不好,教師往往會說“這些孩子沒配合好”,這裡面就要反思教師你,你瞭解孩子以及他對於學習相關內容的經驗和最近發展區嗎?活動中你是一相情願還是能顧及幼兒獨特的想法與感受呢?你的提問語言能夠讓幼兒明瞭你的要求和意思嗎?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

【反思案例: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 在開展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的初次談話中,發現孩子們對春天已有一定的瞭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天氣、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幾個方面。有幾個孩子能用優美的語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當問什麼是芽?什麼是冬眠?孩子們則難以回答。

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去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尋找春天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春天在哪裡》這個主題內容複雜、頭緒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太偏又不利於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於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用分組的形式來滿足不同幼兒需要,幾個線索同時展開,不僅能加快探究程序,而且能相互補充,讓幼兒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獲得的經。

標籤: 教案 幼兒園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p586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