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葉農藥殘留檢測國標

茶葉農藥殘留檢測國標

茶葉農藥殘留檢測國標

GB/T 28786-2012《茶葉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是茶葉農藥殘留檢測的國家標準。該標準規定了各種茶葉中農藥的最大殘留限量和檢測方法。茶葉農藥殘留檢測主要通過色譜、液相色譜、氣相色譜等儀器手段進行。檢測結果如果超過標準規定的最大殘留限量,說明茶葉可能存在農藥殘留問題,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gb2763-2021農藥殘留標準是什麼

制定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是加強農藥殘留風險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2021年3月,國家衛健委、農業農村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釋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以下稱2021版GB 2763),該標準於2021年9月3日起正式實施。新標準於2021年9月3日開始實施,參照GB/T 32950-2016,植物產品如新鮮水果和蔬菜應標明農產品的收穫或採摘日期,抽樣時要注意收集該資訊。特別要關注的是茶葉,可能會有2021年9月3日前生產的產品,要選擇不同版本標準判定,並選用配套檢測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標準(含標準樣品),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

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

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國家鼓勵採用推薦性標準。

我國茶葉最新國家標準

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農業農村部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釋出GB 2763-2019《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距上一次修訂釋出僅14個月,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又更新了。其中,茶葉新增15項限量,總數達到了65項;菊花首次制定了限量。該標準已於2020年2月15日開始實施。

茶葉新增15項農藥殘留限量

新增的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包括百菌清等15種農藥,詳見下表。其中,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呋蟲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醚菊酯、噻蟲啉、西瑪津、印楝素和莠去津等9種農藥屬於茶樹或茶園登記農藥。未登記農藥丙溴磷、毒死蜱和氟蟲脲採用了和食品法典(CAC)相同的限量。 這一版限量實施後,我國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將達到65項,較上一版的50項再一次大幅增加。目前,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和CAC分別制定了茶葉中農殘限量483項、223項、68項、35項、35項和24項。在數量上,我國茶葉農殘限量已處於國際中上水平。

新增的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

根據2018年農業農村部風險評估專案對810個茶葉樣品中除印楝素外14種農藥的監測,未登記的唑蟲醯胺、毒死蜱和噻蟲胺在茶葉中檢出頻率高,檢出率分別為25.6%、10.2%和10.1%;噻蟲啉、醚菊酯、百菌清、吡唑醚菌酯、丙溴磷、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呋蟲胺和氟蟲脲也均有不超過4%的樣品檢出。但是,這14種農藥的超標現象並不突出。810個樣品中僅有1個樣品出現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超標。 基於此,茶農和茶葉生產企業應當注意遵守新增限量農藥的使用規定,按農藥標籤要求使用登記農藥,不使用未登記農藥,並加強對茶葉中這些農藥的檢測,避免出現超標事件。

菊花首次制定農藥殘留限量

此版限量首次制定菊花(鮮)和菊花(幹)中吡蟲啉和井岡黴素的限量,詳見下表。這也是代用茶首次制定農藥殘留限量,體現了這一版農殘限量的特點,即加強了對特色小宗作物上農殘限量的關注。以往,像菊花這樣的特色小宗作物上農藥殘留限量少,甚至處於空白,使其質量安全的監管缺失。菊花農殘限量的制定,為菊花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堅實的工具。

新增的菊花中農藥殘留限量

根據2018年農業農村部風險評估專案對121個菊花(幹)樣品中吡蟲啉的監測,吡蟲啉的檢出率達到64.5%,5.0%的樣品超過了即將實施的限量2 mg/kg。 吡蟲啉主要用於在採收前防治蚜蟲。由於菊花長期缺少農殘限量,不規範用藥情況較突出,存在不遵守推薦的施藥劑量和採收間隔期的現象。菊花種植戶和生產企業和主產地監管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防範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保護產業健康發展。

豁免制定限量的農藥增加11種

較上一版GB 2763-2016的33種相比,豁免制定限量的農藥增加了11種,達到了44種,詳見下表。這11種農藥都屬於對人體無毒的生物農藥或生物源農藥,因此免於制定限量。

茶葉農殘檢測專案有那些

茶葉農殘檢測專案:茶葉農殘超標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國也是屢見不鮮。茶葉分散式種植模式也讓農藥殘留成為突出性問題。我國對茶葉農殘檢測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建立起系統的標準體系進行規定。像GB2763-2019、GB2763.1-2018、GB23200.26對應茶葉中各類農藥的限量、檢測方法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一、茶葉中有機雜環類農藥殘留檢測

茶葉中的有機雜環類農藥殘留檢測專案主要是莠去津、乙烯菌核利、腐黴利、氟菌唑、抑黴唑、噻嗪酮、丙環唑、氯苯嘧啶醇、噠蟎靈等農藥殘留的檢測。具體檢測方法就是想將茶葉磨碎進行試樣製備,然後通過使用丙酮一正己烷提取相關的農藥殘留,之後使用活性炭小柱依據中性氧化鋁小柱進行淨化,最終被測物會被丙酮一正己烷洗脫。

二、茶葉中有機氯類農藥殘留檢測

茶葉中有機氯類農藥殘留檢測種類主要有六六六及異構體、滴滴涕及異構體及弄型物、七氯、環氧七氯、艾氏劑、異狄氏劑、六氯苯等。檢測方法也是先製備試樣,然後用丙酮一正己烷進行提取,不同淨化處理使用的是弗羅裡矽土-活性炭,然後使用配有電子俘獲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進行測定,定量方法使用內標法。

三、茶葉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檢測

茶葉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檢測種類主要如下

1、乙撐雙二硫代氨基甲酸鹽:代森鋅、代森錳、代森鋅錳、代森鈉、代森聯;

2、甲基乙撐雙二硫代氨基甲酸鹽:甲基代森鋅;

3、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鹽)類:福美雙、福美鋅、福美鐵

茶葉中乙撐雙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和甲基乙撐雙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農藥殘留檢測方法:主要將試樣在鹼性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溶液中轉化為水溶性鈉鹽,加入離子對試劑後,用碘化甲烷進行甲酯化反應,固相萃取柱淨化,甲醇洗脫,洗脫液濃縮至幹後,乙腈-0.1%甲酸溶液溶解殘渣,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測定,外標法定量。

茶葉樣品中殘留的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鹽)類農藥殘留檢測方法:將試驗用乙腈提取,加入碘化甲烷甲酯化試劑生成甲酯化衍生物,採用無水硫酸鎂和石墨化碳極性填料分散固相萃取淨化,樣液濃縮至幹後,乙腈-0.1%甲酸溶液溶,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測定,外標法定量。

四、茶葉中有機磷類農藥殘留檢測

茶葉中有機磷類農藥殘留檢測種類主要有敵敵畏、甲胺磷、乙醯甲胺磷、樂果、敵百蟲、氧化樂果、甲基對硫磷、毒死蜱、殺螟硫磷、喹硫磷、殺撲磷、乙硫磷、磷等茶葉中有機磷類農藥殘留檢測方法:先製備試樣,然後將試樣放入水中浸泡,然後使用乙酸乙酯和乙酸乙酯+正己烷溶液進行提取,通過活性炭進行淨化,之後用配備火焰光度檢測器的氣息色譜儀進行測定,定量方法使用外標法。

五、茶葉中吡唑、吡咯類農藥殘留檢測

茶葉中吡唑、吡咯類農藥殘留檢測種類主要有唑蟎酯、硫化氟蟲腈、氟蟲腈、氟蟲腈碸、溴蟲腈、氟矽唑、野燕枯、吡草醚、吡蟎胺、唑蟲醯胺等。檢測方法主要將製備後的試樣放在 劑萃取儀(ASE)中用乙酸乙酯-正己烷混合溶劑提取,然後使用ENVI-Carb/PSA複合固相萃取小柱淨化,之後用氣相色譜串聯四極杆質譜儀測定,定量方法使用外標法。

如何鑑別茶葉有無殘留農藥

【如何鑑別茶葉中是否有農藥?】

真正有效辦法是靠茶葉質檢部門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來鑑別茶葉是否含有農藥。

鑑別茶有感官和理化鑑定兩個方法。感官鑑定,也叫審評,第一形狀,屬外觀鑑定。感官鑑定又可分為四項:一是條索,條的種類不同,條索的要求與呈現各異,如鬆緊、曲直、粗細、扁圓、整碎、輕重等。要與該品種正常情況相符。二是色澤,是枯燥還是光潤,還應與該品種要求相符,如紅茶是紅褐色,綠茶是嶄新綠色,花茶為褐綠色。三是淨度,應潔淨無梗,塊、片、末不超過限度,不能含有非茶類夾雜物。四是嫩度,同一品種茶葉以芽尖白毫多者為佳,條索雖稍粗壯,但嫩潤半透明。

鑑別茶的內質,可分香氣、滋味、湯色、葉底。一是香氣,鼻嗅新鮮,濃厚純正為好,淡薄不純為次,悶焦粗澀者更次,有異味者為劣。各種花茶均應有自己獨特的正常香氣,如茉莉花茶應具茉莉香氣,玉蘭、珠蘭花茶應具玉蘭、珠蘭香氣。二是滋味,用舌部味蕾感覺,甘醇濃郁,鮮嫩純正為優,澀、苦、粗、酵、淡為次,黴、辣、生草味為劣。三是湯色,在茶湯熱時,觀察明暗深淺。一般明淺為佳,暗深者次,但紅茶湯色比綠茶深,緊壓茶湯色要暗。四是葉底,品嚐沏過的溼茶葉,用手按,柔軟有彈性屬於細嫩,板硬無彈性為粗老。上述鑑別方法主要是區分優、次、劣。一切事物都是由量變到質變,偽劣茶葉也就往往是在這種感官鑑別中發現。

茶葉尚無全方位、全過程用文字表述的質量標準,現只有產地收購毛茶標準,即6級18等,和國際GB/T9172-1988《花茶級型坯》標準。其中只有國標GB9679-1988《茶葉衛生標準》具有強制性。感官指標:具有該茶正常應有的外形及固有色香味,不能混有異種植物,葉不得含草類物質,無異味,無異臭,無黴變。理化指標:每kg鉛含量不超過2mg(緊壓茶為3mg),銅不超過60mg,銻不多於0.2mg(緊壓茶為0.4mg).

有機氯和有機汞農藥殘留指標,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均不得超過0.2mg/kg.

水分指標:含水量太高,茶葉變質越快;水份越少,茶葉不易劣變,但水份過低,茶葉品質會下降。一般茶葉含水量在3%左右為最佳。

灰分指標:茶葉中的無機化合物稱為灰分,灰分中含量較多的是磷、鉀,其次是鈣、鎂、鐵、錳、鋁、硫等,總量不得超過7%.

茶葉的理化鑑定分為物理鑑別和化學鑑別。

茶葉的物理鑑別有4項內容:

1葉片檢驗:取少許開水沖泡後的葉片,用放大鏡觀察,如果葉片的顏色為深綠色,上面光滑,背面有茸毛,葉片呈橢圓形,葉端短小鈍圓,葉緣呈鋸齒狀,鋸齒上有纖毛,即可判斷為真茶。不符合以上特徵的葉片即為摻假茶。

2對摻入已浸泡過的茶葉檢驗:取可疑茶葉片,製成粉末,置於表面皿中後,另於其上端再加蓋一表面皿,控制電爐,用小火烘烤5~10min,在覆蓋的表面皿上,用鏡檢,如果可見許多極細的油滴狀物,並有許多細針狀結晶者為咖啡鹼,表明是純茶。否則說明咖啡鹼早已溶解無存,可以判為是已經浸泡過的茶葉。還可以根據浸出液比重法來確定,已經浸泡過的茶葉浸出液比重為1.0023~1.0057,與新茶浸出液比重1.0098~1.0145相差甚遠,上述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更能準確判斷。

3對茶葉中摻入了色素的檢驗:取茶碎末放在白紙上,反覆摩擦,如在紙上留下了各種顏色條痕,說明有著色劑存在。還可取茶少許加入三氯甲烷,振盪後,如三氯甲烷呈現藍色或綠色者,表明茶葉摻入了藍靛或薑黃等著色劑。

4對茶葉中摻入蠟質的檢驗:取少許茶葉攤於粗糙白紙上,用電熨斗燙之,如在白紙上有明顯油跡存在,說明茶葉中摻入了蜂蠟或石蠟。

茶葉的化學鑑別:

如果可疑葉片不含咖啡鹼和錳,已能證明不是茶葉,但若檢出咖啡鹼與錳,也還不能肯定可疑葉片就是茶葉。因此,還需要根據國家標準規定的方法,作有無茶氨酸的檢驗,來最終判定茶葉的真假。

市場抽查發現,散裝茶普遍質價不符,質次價高;包裝茶中有不少不法商販偽造"猴王"、"京華"等名牌商標、包裝,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且缺斤短兩。以"京華"牌為例,其商標、壽字圖案和包裝袋圖案都進行了註冊,受國家法律保護。包裝定點印刷,細緻精美,廣大消費者在購買包裝茶時應仔細辨認,注意比較,避免上當。

1999年第4季度對茉莉花茶國家質量監督抽查結果,農藥殘留量超過國家標準規定限值的佔4.29%.我國產茶區域遼闊,品種繁多,多數茶園地處高山,水土純淨,汙染小。但處於丘陵地區的茶園,夏秋茶季病蟲害多,茶農忽視農藥正確使用,致使茶葉中農藥殘留超標。在茶葉加工拼配過程中,原料相互混雜,擴大了農藥殘留汙染範圍,嚴重影響了茶葉聲譽和內銷、外貿出口。歐盟從2000年7月1日起實施的新檢驗標準就大大縮小了茶葉的農藥殘留限量指標,我國作為產茶和出口大國,面臨嚴峻挑戰,北京、天津、上海已制定了嚴格的茶葉質量標準。【茶中的農藥成分如何去除】

第一,提倡洗茶,“洗茶”的方法是將沸水衝注茶葉,將壺中茶與水輕輕搖動數次,立即倒去茶水,它不單能洗滌塵沙,還能除去部分易溶於熱水的農藥殘留物和重金屬物質,使原本茶湯中溶解很少的毒性物質得以去除,特別是採用沸水衝飲的方式將大大降低鉛的攝入量。

第二,避免長時間沖泡,如茶葉中的鉛,在沖泡時幾乎不溶於茶湯,只要在兩個小時內,已沖泡茶葉所含的殘留農藥成分大多泡不出來。因此,喝茶可以注意“不要嚼吃茶葉”和“不要一杯茶從早泡到晚”這兩點。

【農藥是怎麼依附在茶葉上的?】

茶農種茶,就像菜農種菜,沒有不用農藥、化肥、殺蟲劑的,關鍵是殘留的量。一般說起來,清明前茶相對來說安全性比較高,春茶過後是蟲害的高發期,每十幾天就發作一回,這時就要對茶樹噴灑農藥,因此,夏秋茶的農藥殘留相對較多。

光看茶葉的形狀、色澤、氣味,幾乎是不可能辨別出茶葉是否有農藥的,只能通過質監局的專家進行檢測才行。不過,對絕大多數茶葉來說,含農藥是很正常的,只要農 藥殘留量控制在國家標準之內,對人體就是安全產品。另外,一些農藥成分,如茶葉中的鉛在平時沖泡時,是幾乎不溶於茶湯中的,而且在兩小時內,用普通水沖泡的茶葉,所含的殘留農藥成分大部分都泡不出來。

因此,要記住兩點:一是不要嚼吃茶葉,二是不要一杯茶從早泡到晚不換茶葉。這樣喝茶,還是比較安全的。

而且據某市的相關檢測報告表明,在所抽查43種茶葉品種(檢測專案包括標籤、重金屬指標、著色劑指標和農藥殘留)。經檢驗,35種茶葉產品合格,抽樣合格率為81.4%,有3種茶葉檢出氰戊菊酯超標,5種茶葉檢出三氯殺蟎醇。三氯殺蟎醇是低毒有機氯殺蟎劑,性質非常穩定,在自然條件下不易降解,我國禁止在茶樹上使用三氯殺蟎醇;氰戊菊酯是一種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在自然條件下降解緩慢。對絕大多數茶葉來說,含農藥是很正常的,一般不會引起人體的急性中毒,但是農藥殘留在人體內的蓄積給人體帶來的慢性毒害不可輕視。

目前國家對茶葉中農藥殘留檢測氨基甲酸酯、有機磷農藥、擬除蟲菊脂的最大限度含量標準是多少?

這三種類型的農藥種類太多了,要列出是哪種農藥。標準主要是參考GB 2763.

茶葉現場檢測新方法研發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茶葉產量、消費量都處於世界前列。

如今,在相關部門、企業、行業組織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國茶葉產品質量穩步提升,但農藥殘留超標仍是行業痛點之一。

日前,華中農業大學與中國計量大學團隊合作,提出一種對茶葉中有機氯農藥殘留進行快速有效檢測的新方法。

據瞭解,我國目前應用於茶樹種植的農藥有多種,這也造成了我國茶葉農藥超標問題複雜多樣。

如三氯殺蟎醇、氰戊菊酯、滅多威、草甘膦聯苯菊酯、乙醯甲胺磷、氯氰菊酯等都是茶葉種植中被允許使用的農藥。

在我國現行國家標準《GB276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大殘留限量》中,明確規定了各種農藥在茶葉中的殘留限量。

為了保障食品安全,避免問題產品流入市場,對茶葉進行農藥殘留檢測是茶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在茶葉的農藥殘留檢測環節,通常會將茶葉帶到檢驗室,利用氣相色譜-質譜法液相色譜-質譜法等方法進行檢測。

但這些方法檢測步驟複雜,耗時長、成本高,無法滿足現場檢測或原位檢測需求,導致茶行業缺乏從茶園源頭開始的風險控制手段。

日前,華中農業大學茶學系倪德江教授課題組與中國計量大學團隊合作,提出一種對茶葉中有機氯農藥殘留進行快速有效檢測的新方法。

該方法有望在田間實現茶園部分農殘指標快速現場定量檢測,幫助生產管理部門提高茶葉生產的食品安全控制水平,減少消費者的食品安全風險。

據悉,這一現場檢測的方法對茶葉中農藥殘留檢測環境、專用奈米材料製備、指紋光譜演算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奈米材料與光譜技術,研發出一套適用於茶葉現場快速檢測的新技術。

該研究團隊在通過其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比對分析後,發現該技術方案能夠有效檢測目標農殘,在未來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課題組還計劃進行跨學科合作,將新技術進一步整合開發成相關輕型裝置,儘快實現技術成果落地,為園藝大行業食品安全服務。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的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重大部署和四個嚴的要求,各級、和相關職能部門針對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持續加強監管要求力度。

根據近幾年得食品安全檢測結果來看,我國食品安全領域中的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依然較為突出,茶行業也不例外。

這不僅不利於消費者的消費安全,更會對整個行業以及茶產品生產企業產生不良影響。

這一現場檢測方法的研發,在提高茶葉安全檢測水平的同時,更能幫助行業從源頭管控食品安全。

各類茶葉農藥殘留?怎麼檢測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準,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鑑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

這裡粗略介紹一下鑑別各類茶葉農藥殘留的方法:選購新茶要注意一看色澤、二觀外形、三聞香氣、四品茶味、五捏乾溼。

不過,想要健康喝茶,和無農藥的茶,建議你可以到待客九品預定茶葉,茶樹下放養跑山雞,蟲害較少,嚴格控制質量。不過待客九品每年的茶產量較少,都是需要提前預定的!

茶葉農藥殘留標準,多高才算安全?

茶葉標準不比日本寬鬆,還不夠安全嗎 不同國家出於不同考慮,制定的茶葉農藥殘留標準存在一定差別,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有一個底線,就是要保證產品的足夠安全。有人拿歐盟的標準來對比,提出更嚴格的標準是不是更安全的問題,這或許有些吹毛求疵,安全就足夠了,如果為了超越實際的“更安全”,就刻意提高標準,確實也不利於茶葉產業發展。 從報道的情況來看,我國茶葉農藥殘留標準相比於日本等很多國家,應該說都毫不寬鬆,有理由相信,這是能保障基本的安全的。 因此,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恐怕不是糾結於這些標準是不是足夠“高”,而是加強對這些標準落實情況的監督。 比如,這次檢測出來的違禁農藥殘留,就不是標準的問題,而是監管層面的問題。到底是有企業或個人故意使用,還是像一些業內人士說的,是空氣飄移、水流傳播等原因導致,需要進一步調查,堵塞漏洞。 標準重要,執行同樣重要。鑑於現在茶葉生產散戶較多的現實,強調執行好現有的能保障安全的標準,或許比苛求更“高”的標準更有意義。 □喻辛(媒體人) 低標準損害國內消費者,無關貿易保護 進出口貿易固然是茶葉標準制定要考慮的因素,因此不同國家對茶葉農藥殘留量有不同的標準,但歐盟的高標準和貿易保護或許關係不大。 歐盟不產茶葉,其制定最嚴格的茶葉農藥殘留量標準,無疑還是站在消費者立場看待問題,因而,第一看重的還是安全。實際上,歐盟等國不僅對茶葉,對其他的食品安全要求也更為嚴格。這樣的要求,本質是為了更好地維護人的健康。例如,歐盟各國公眾的預期壽命要高於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其中,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葉以及其他食品安全標準的建立,本就應該更多站在消費者立場,而不是生產者立場,這樣才能保證安全。以茶葉生產國而制定寬鬆的標準實際上損害的只是本國消費者的利益。因為,按照歐盟等國家地區的標準,這些低標準的茶葉或許根本就出口不了,低標準茶葉主要還是被國內市場消費。 事實上,儘管歐盟茶葉標準很苛刻,但是,我國仍然有大量的茶葉出口,而中國製造的很多產品也都是符合很多國家的標準,這說明,我們並非不能生產高標準的茶葉。關鍵還是在民眾食品安全需求日益強烈的情況下,茶葉等商品的生產標準還應該逐步提高。 □田勘(學者) 對農藥低殘留不必太敏感 近些時候,我國的茶葉存在農藥殘留的問題,引起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又一輪質疑,也讓部分群體產生了還能不能喝茶的疑問。筆者認為對此不需太過較真。 這首先在於農藥本身是現在種植業的必需品,為了對付病蟲害,幾乎所有的種植產品都會接受農藥的“洗禮”,這些產品在上市的時候也都幾乎不可能完全去除農藥殘留。相比起來,我們天天入口的蔬菜,存在的農藥殘留可能更多,也未產生明顯傷害。每天攝入量並不多的茶葉,其存在的農藥殘留的危害程度顯然是小於蔬菜的。 其次,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農藥從本質上講都有一定的毒性,但農藥可以讓茶葉免遭“病害”的侵害,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保質期,茶葉作為一個不是短時消費的產品,如果存在“病害”,那麼也可能因此產生一些生物毒素,這同樣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所以,對於茶葉上的農藥本身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再次,食品的安全標準要和時代掛鉤,只要不是特別惡意的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過分追求食品的“乾淨”和“綠色”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心情也是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消費者總把標準放在高於現實的水平,可能會因為心理暗示等因素,反而對健康不利。當然,前提是農藥殘留不能突破安全底線。 □鄭山海(醫生) 很想知道的是,出口歐盟的那些高標準茶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如果能生產出高標準的茶葉,為什麼標準要“就低不就高”呢?如果是成本問題,兩者到底相差多少?另外,能否要求茶企在茶葉外包裝上註明農藥殘留?安全不安全另說,作為消費者就想喝個明白。 ——王建(職員) 據稱,我國的一些農藥殘留標準嚴於其他國家,這是人們所樂見的。鑑於國人對茶葉的特殊感情,我們應該在茶葉標準上全面領先而不是部分領先其他國家,更應該建立起“從茶樹到茶杯”的全流程控制體系,讓每一個人都能喝到健康的茶。 嶸麒茗茶 www.94069.com www.94069.net www.rtqea.com

求採納

2002年中國茶葉農藥殘留標準有多少項

幾乎所有茶在泡的時候不需要洗茶。廣東、福建、臺灣用茶壺沖泡烏龍茶時,習慣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還有人把洗茶列為茶藝規範。近年,洗荼習慣甚至有擴散到綠茶沖泡程式之中。 按《中國茶葉大辭典》洗茶條的解釋:洗茶洗去了散茶表面雜質,且可誘發茶香、茶味、並認為這是一種古人遺風習慣。不洗茶,往往被認為是不講衛生,不懂茶藝。長期以來,不少人人云亦云,有的飲茶者抱著不求甚解的態度,有時洗茶連茶葉精華也在不知不覺中洗掉了。 有洗茶習慣的地區是廣東、福建、臺灣,那裡生產的鳳凰單叢、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凍頂烏龍等烏龍茶系列,多屬中葉種,葉肉比較厚,有些人習慣將茶衝上開水經過數秒以至數十秒鐘,再將水倒掉,認為這樣可洗去散茶中的塵末,又能使葉片伸張,也利於香氣的散發,還認為烏龍茶耐泡,倒掉一、二次茶水也沒關係,這樣,茶葉精華便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有的人在宣傳茶藝時把洗茶列為烏龍茶程式,有的人在潮州工夫茶藝演示程式中寫道:首衝勿飲茶需洗。有的還介紹廣州人飲工夫茶習俗寫道:沏茶時要將剛燒沸的水倒進茶壺裡,開頭一兩次茶水要倒掉。這就無異將飲茶沖泡的這種程式當作茶藝規範,雲南某家經營普洱茶的老字號,在茶葉刊物上登出的廣告,建議顧客以沸騰的水洗茶一次,泡5分鐘。有人認為綠茶也應該實行洗茶,我們在2001年廣西劉三姐杯茶藝大賽上以及在河南一些地區看到泡綠荼也有洗茶的做法,這是更不可取的。因為綠茶的採摘時間一般較早,採摘標準都較嫩,而鮮嫩的芽葉中氨基酸和咖啡鹼等構成茶葉鮮爽度的物質又極易溶於水。據經驗,一次沖泡綠茶(5分鐘),氨基酸可溶出50—80%,這樣,綠茶如果要洗,茶中精華會流失更多。長期以來,潮州工夫茶可謂洗茶成風,積習難改,如上所述,要洗茶一、兩次,開頭一、兩次茶水要倒掉,潮州人有一種術語:一過(遍)腳瀉(洗腳水),二過茶葉,三過要喝趕不著。意思是第一沖茶就像茶葉的洗腳水,是要倒掉的;另有一說,是製茶時烘焙茶葉須高溫,加上製茶的時候須用腳(踩)揉,所以經常是腳下流汗,因此必須衝去這洗腳水。所以,這種習俗對潮州人形成一種似乎是講究飲茶的觀念;第一巡茶照倒不留,有點貧賤不能移的風骨,可這第二巡衝出的茶似乎還只泡到茶的面,還沒透心,第三巡衝出來的茶水被認為是上品。就第三巡茶開始喝,而且心目中這第三巡茶的味道近乎崇高。 殊不知,這種陋習沿襲於舊時代的落後手工製茶法,尤其是腳揉茶,這種功效低又不衛生的方法也曾經被外國人以此為藉口,在報章上寫文章並配以中國茶農用腳揉茶的照片登出來,顯示:飲中國茶不衛生,從而達到將中國茶排擠出市場的目的,這也是中國茶出口歷史上從興盛時期(1866—1889年)走向回落時期(1890—1917年)乃至大落時期(1918—1949年)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由此看來,洗茶一詞既不科學,又因其帶來的負面影響而貶低了中國名茶的美譽度。尤其是日本繼歐盟對輸入中國茶以農藥殘留問題而設定的貿易技術壁壘找到所需的藉口。也使中國烏龍茶輸往日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減少。而現代中國已經普遍採用科學產製茶葉,機械化製茶,用腳揉茶也早就不存在,上述這種陳舊的觀念應當改變了其實,鮮葉從茶樹上才摘下來以後經過初制、精製,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篩揀等,不僅獲得茶葉品質、品級,而且達到衛生標準,其中偶有夾雜物如茶灰、塵埃,即注沸水即倒掉,或用刮沫淋蓋迅即去除。這第一泡茶操作,主要有利於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飲用者很快享受茶葉香味,而不是單純為了洗去茶葉不衛生的東西。第一泡的有效成份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對人體健康和享受茶的美味均有益。根據經驗,茶的有效成份在第一泡後三秒鐘即開始浸出,若緩慢倒掉茶水(超過三秒鐘),茶中有效成份就會大量損失,所以要快倒,這點是很重要的。對於洗茶遺風,我們也要科學、客觀、認真考證,從實際出發。將洗茶一詞改為溫潤泡為宜。烏龍茶的賦香物質豐富,其香氣化合物以中、高沸點居多,低沸點芳香成分相對少些,因此宜用沸水沖泡,以求上佳的品茗效果。在洗茶問題上不僅是泡茶術語的更改,在操作上也須作相應如上所述的改動、調適。如果第一泡要倒掉,也應即衝即倒(不宜超過3秒鐘)這樣既可起到預熱作用,誘發茶香味,又可以保持茶中的有效物質。

如何檢測茶葉農藥殘留去除方法

茶葉農藥殘留檢測方法

茶葉檢驗之一。檢測因防治病蟲害施藥或其他原因則殘存於茶葉中的農藥及其有毒代謝產物的技術措施。茶葉中農藥最高殘留限量,是根據某一農藥的每人(平均體重50~70kg)每天允許攝入量、普查所得的實際殘留量(異常值除外)以及每人每天茶葉飲用量等因子計算出允許限量,再乘以一定的安全係數後訂出的。農藥殘留量用ppm作為計算單位,不少國家對此訂有相應的限量標準和管理條例。

檢驗方法有一次檢測法和單一農藥檢測法之分,前者又稱一步法,即一次分析可檢測出多種殘留農藥,後者以茶葉中某一特定農藥作為檢測物件。

測定方法與步驟如下:

茶樣製備

有茶葉法和茶湯法兩種。茶葉法是將樣品磨碎通過20目篩網,裝入玻璃瓶內備用。茶湯法是取樣4~6g,加沸水量是茶樣量的60倍,浸泡5分鐘,過濾後備用。

抽提方法

抽提溶劑有正己烷、石油醚、二氯甲烷、氯仿、乙酸乙酯、丙酮、甲醇、乙腈等。抽提方法有如下5種:

①搗碎法:在組織搗碎機中,高速搗碎2~3分鐘,如乳化,則可用離心分離或其他方法破乳過濾,濾渣再抽提一次,合併濾液定容。

②振盪法:茶樣加溶劑及一定量的酶製劑或甲酸,在振盪一定時間後,過濾定容。

③脂肪抽提法:樣品放入抽提器中,脂肪瓶內加入一定量的溶劑,迴流抽提。

④浸漬法:將磨碎茶樣加一定溶劑,在密閉容器內浸漬過夜,第二天過濾定容。

⑤液液分配法:茶葉浸出液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正己烷,液液分配,將浸出液中的農藥轉移到正己烷中。

純化:將抽提液中的農藥與茶葉成分分離開,除去大部分干擾物質,方法有三種:

①液液分配法:在分液漏斗中,利用農藥的兩種互不混溶的溶劑中分配係數的差異,將農藥由一種溶劑轉到另一種溶劑中,這樣就達到初步純化的目的。

②柱層析法:常用層析柱有常規層析柱和微型層析柱兩種。所用淋洗劑,有時是單一溶劑,如正已烷、苯、二氯甲烷、氯仿等,但多數是按一定比例配成的極性不同的混合淋洗劑。吸附劑,常用的有弗洛裡矽土、矽藻土545/氧化鎂、酸性矽藻土、活性碳柱、矽膠柱、矽膠柱、纖維素柱、凝膠滲透柱等純化。 ③酸化法:適用於對濃硫酸穩定的有機氯農藥測定。在分液漏斗中加抽提液溶積十分之一的濃硫酸充分振搖,使抽提液中的非農藥雜質酸化。

分析:純化液中,某些農藥經色譜或其它方法進行測定,最常用的是氣液色譜法和薄層層析法兩種。氣液色譜法,一般採用電子捕獲檢測器、氮磷檢測器或火焰光度檢測器進行檢測。薄層層析法,用氧化鋁、矽膠作吸附劑,用粘合劑塗在薄板玻璃上,活化後,將純化液濃縮,點在其上,用不同極性的溶劑使其展開,分離定量。其他尚有高效液相色譜法、高效薄層分析法等。

定性和宣量:①定性:可採用氣液色譜法,用不同極性色譜柱,對照標準農藥保留時間定性。也可用薄層層析法或其他化學衍生法進一步驗證。②定量:用氣液色譜分析測出的某一農藥的峰面積和峰高,與已知濃度的標準農藥面積、峰高相對照定量,具體採用方法,有外標法和內標法兩種。薄層層析定量,則要測出樣品中農藥斑點面積,對照已知濃度標準農藥斑點面積,計算出樣品中的農藥濃度。峰面積、峰高、斑點面積、保留時間、比移值,可用手工方法測出,也可用微型電腦積分儀、薄層層析掃描器測定。

如何檢測茶葉農藥殘留

茶葉本身含能抗病蟲害的物質

茶葉本身不是一種農藥依賴型作物。茶葉本身含有能抗病蟲害的茶多酚,茶葉病蟲害危害比其他農作物相對輕。尤其是浙江、湖北、四川、安徽、河南、山東、貴州、重慶等名優綠茶產區和一些高山茶區,採摘春茶期間因氣溫低,病蟲種群數量少,不施或很少施農藥。在茶葉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是必要的(除了有機茶,有機茶一般使用生物防治蟲害),但國家對於農藥品種的使用有著較為嚴格的監管體系。當然,允許使用的都是高效低殘留的農藥。

不能將農藥殘留與農藥超標混為一談

大部分農藥是脂溶性的,不溶於水。有些檢測所用的是有機化學方法,目的是為了檢測出其農藥殘留量。但用水泡茶時,其農殘分解出來的量只是有機化學檢測量的10%~20%。所以在理論上,農殘標準合格的茶葉泡出的茶水是安全的。

另外,茶葉的用量較少(一般人均每天的消費量約10克),絕大多數農藥殘留微溶於水,通過茶湯被人體吸收的量微乎其微,所以,只要殘留量不超標,飲茶便是安全的。

殘留農藥在泡茶時會浸出,農藥浸出率與農藥在水中溶解度密切相關,農藥在水中的溶解度愈高,在泡茶時進入茶湯中的量也愈高。因此,國家禁止了在茶葉生產中使用水溶性高的農藥,如樂果、馬拉硫磷、敵百蟲和敵敵畏。

所以,我們不能將農藥殘留與農藥超標混為一談。另外,茶葉中的農藥殘留程度和茶湯中的含量不是一回事,因此,關鍵的問題是有多少農藥會在沏茶時釋出。在茶葉生產中推廣利用的農藥,多是水溶解度極低的農藥品種。測試結果顯示,現在推廣利用的農藥進入茶湯中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e9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