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隆中茶與諸葛亮

隆中茶與諸葛亮

隆中茶與諸葛亮

隆中茶是指位於現今湖北省南鄭縣南部的隆中山(又稱臥龍山)茶。據傳說,隆中山茶始於漢代,早在當時就已經是江湖茶人爭相蒐集的珍品之一。而在三國時期,隆中山成為了諸葛亮隱居之地,他不僅以茶葉為生,還藉助隆中山的地理條件,在那裡設立了研究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機構。因此,隆中茶與諸葛亮是密不可分的。

諸葛亮所在的蜀漢政權時期,隆中山茶還因其所掌握的商品交易路線而成為了重要的貿易商品。而在後來,隨著茶文化的興起,隆中茶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具有濃郁歷史文化氣息的名茶。現在,隆中茶被推廣為湖北省重要的特產之一,備受茶友所喜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諸葛亮與普洱茶的故事

相傳,在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請膺南征,平息南中諸郡叛亂。“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一路上雖遇艱難險阻,孟獲蠻兵的頑強抵抗,但諸葛亮憑著深明天文地理,熟諳韜略兵機,運籌帷幄,實行兵戰與安扶相結合的策略。加之飢餐渴飲、夜住曉行,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深得民心。渡過金沙江以後,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每擒孟獲,以仁義相待,若其不服,則備馬送出營寨,放他歸去重整兵馬再戰。

有一次,諸葛亮率兵離開西洱河,沿哀牢山南進途中,軍士來到桃花江畔的桃葉渡口,因觸江水瘴氣中毒,紛紛暈倒於沙灘,在萬分危急之時,得到當地蠻濮人相助,送薑茶湯解毒而康復,送茶葉含在口中避染瘴氣,才得以渡過桃花江作戰。

諸葛亮看到茶葉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呂凱率軍士以當地蠻濮人為嚮導,到哀牢山中採購茶子。趙雲、魏延率兵過江後,分兵兩路圍殲蠻兵,於盤蛇谷第七次擒住孟獲,押往塔郎甸諸葛亮帳前。諸葛亮仍以仁義相待,令解去繩索,問孟獲今服不服?孟獲跪於帳前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過,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諸葛亮請孟獲入帳,設宴慶賀,委任孟獲照舊掌管南中事務,所佔之地盡皆退還。孟獲及所脅從的部族酋長、蠻兵無不感戴,歡呼跳躍。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將王平、雲南太守呂凱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蠻濮人採購的數十馱茶籽已馱運到,諸葛亮於7月親率一支軍隊繼續南進,深入裸濮、烏蠻、金齒、鍋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體察民情,安扶民心,贈送茶籽和禮物,傳授農耕技術,教民預防瘴毒。所到之處無不深受各族酋長、族人的歡迎,並以丞相賜物和地名為榮。

諸葛亮經過一月的艱苦跋涉之後,回到斑鳩峰下的壩子安營紮寨。數月來不毛之地的征戰之後,看到這裡青山綠水,景緻誘人,便觸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廬,於是在帳中揮毫寫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約各酋長會盟,諸葛亮坐在輪椅上,右手持鵝毛扇,左手拿著書寫的“思茅”二字說:“此地就稱思茅吧!”接著他倡導各族團結,廣植茶園,發展生產,共謀生計。當地一酋長跪拜雙手接過寫有“思茅”的綢絹,眾酋長勝感榮幸,歡呼丞相賜地名。由於部族語音的原故,歡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諧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麼!有的喊西卯!

諸葛亮在思茅小憩數日,讓軍士們在壩子邊的小河洗澡、洗馬後,班師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邊受到孟獲及當地酋長土官的熱烈歡送,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呂凱守四郡;吩咐孟獲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務農,即回蠻邦。安排完畢即起程返回成都。

諸葛亮回到成都後,雲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齒矩狗、丹漆茶蜜納貢”。為籌劃北伐中原再興漢室,諸葛亮撥出銀兩,派得力將校和軍士隨納貢的雲南部族人到滇西南採購、馱運茶葉,以備軍需和商貿之用。從而促進了滇西南各地茶葉種植面積的擴大。

千百年來,不管歷史怎樣沿革變遷,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總是無羈無束地傳頌著。在思茅當年諸葛亮路過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戰馬的小河稱洗馬河,思茅城北郊斑鳩峰下諸葛亮紮營處建有“諸葛故壘”。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後,重建毀於兵燹的“諸葛故壘”,改稱“諸葛營”,營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諸葛亮及琴童、武將的雕像。諸葛亮還被尊為茶祖,在思茅的同鄉會館舉辦“茶祖會”,每年農曆6月19日,各茶莊茶號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舉行隆重的祭茶祖儀式,恭讀祭文,演出文藝節目,以祭祀孔明興茶的功績。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載:“舊傳武侯遍歷六茶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鋩於莽芝,埋鐵磚於蠻磚,遺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


本文由普洱中國網團隊整理,更多詳情請關注普洱中國網

:普洱文化

隆中老龍洞位於哪裡

隆中風景區內有隆中山衝口,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老龍洞。人們懷念諸葛亮,都說他從老龍洞引出的不是一般的山泉,而是智慧水。至今,人們到隆中品茶,還非要用老龍洞的水沖泡,就是這個緣故。

一年四季,一股甘甜清香的泉水從山洞中噴出,灌溉良田,滋潤山茶,供人飲用。

老龍洞典故

有一年,天下大旱,臥龍崗上“望天收”的莊稼都蔫了,連諸葛亮的“躬耕田”裡也龜裂得五劃六道。莊戶人家心如火燎,四處祈雨,連一塊黑雲彩也見不著。諸葛亮心想,天上的雨水落在地上,能從地下找出水源該有多好啊!他聽樵夫們說過,老龍洞裡曾飛出過魚。於是,就拿起钁頭進裡邊找水源。

諸葛亮摸遍了山洞裡每一塊岩石,刨挖著每一個低凹坑,除能吸口涼氣外,連一滴水珠也瞧不著。他看四面山上樹葉發黃,這洞內苔蘚卻十分蒼綠,心想,找不到水源,是自己功夫不到家。便一個勁地刨呀,挖呀實在太累了,他靠在岩石上喘口氣。誰知一歇手,渾身發軟,打起盹來。

突然,諸葛亮覺得身上接二連三有什麼東西在撣打著。他睜眼一看,地上出現了幾尾活蹦亂眺的魚,頓時來勁了。他留心觀察洞內四周,猛然間,發現從剛才深挖的一個凹坑裡又飛出一尾魚,他高興地在飛魚處做上記號,回頭叫來周圍農夫一起開挖。

大夥兒磨禿了一把又一把的钁頭,刨掉了一塊又一塊的岩石,還沒見著水影兒,有人洩氣了。諸葛亮探身貼著開挖處,隱約聽到了流水聲,說服大家又繼續開挖著。終於搬掉了最後一塊岩石,誰知從裡面溢位了流沙。大夥兒一邊淘,一邊運,流沙還是不停地往外溢,忙得人家筋骨痠疼也沒淘出水來。諸葛亮想起在老家漚麻桿浸水的事,便有了主意。只見他砍來幾根修長的老山竹,把內中關節全部打通,在開口處裹起麻片,向流沙裡插去。不一會兒,一股白花花的泉水從山竹裡往外冒出。

大夥兒樂了,諸葛亮卻尋思開了:插根山竹就能引出水來,那做個筒子當副口,不就能派用上了嘛!他和大夥兒一合計,就把烘製的嚴絲合縫的瓦筒子伸進裡面當副口,這樣,老龍洞裡的泉水終於被諸葛亮用巧方法引出來了。從此後,臥龍崗一帶的田地就能自流灌溉了,天再旱,莊稼豐收也有保證。

雖說老龍洞經過滄桑變故,再不用瓦筒當副口引水了,但這種引水方法在很多山鄉還被沿用,解決了農田灌溉中的不少難題。人們懷念諸葛亮,都說他從老龍洞引出的不是一般的山泉,而是智慧水。至今,人們到隆中品茶,還非要用老龍洞的水沖泡,就是這個緣故。

諸葛亮在隆中對和躬耕隆中,都有著怎樣的本事?

三國時期,客居荊州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隱居襄陽的隆中去拜訪諸葛亮,這就是三顧茅廬的由來,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由於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是天下難得的人才,劉備才會如此屈尊去找諸葛亮,要知道當時的劉備,落魄失魂,客居他鄉,一無所有,急切需要一位懂戰略思想的高階謀士。

劉備見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就為劉備提出瞭如何奪取天下的戰略規劃,諸葛亮勸劉備設法佔據荊州和益州,聯合東邊的孫權,西邊的戎狄,南邊的蠻夷,一起對抗北方的曹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得頭頭是道,對天下的形勢非常瞭解,隆中對是個戰略規劃,能提出這樣的戰略,先決條件就是了解天下的局勢和情況,那麼身在隆中的諸葛亮是如何瞭解天下局勢的呢?

諸葛亮

東漢末年是一個亂世,當時的資訊傳遞並不通暢,又沒有現在發達的傳媒來播報新聞,想要了解外部的局勢和情況,全部靠口口相傳,諸葛亮隱居在隆中,能夠了解天下的情況,自然有他自己的辦法,總結下來,諸葛亮一共有三個渠道來了解天下的局勢:

一、朋友渠道

諸葛亮雖然隱居隆中,但是他的朋友並不少,比如介紹劉備去三顧茅廬的徐庶就是諸葛亮的好友,除了徐庶,諸葛亮還有石韜、崔州平、孟建三個好朋友,與徐庶一起被稱為“諸葛四友”,徐庶和石韜是潁川人,因為中原的戰亂而到荊州,與諸葛亮認識的,崔州平是河北人,東漢太尉崔烈的兒子,也可能是到荊州認識了諸葛亮,也可能是諸葛亮雲遊四海時認識的,孟建是汝南人,也是到荊州認識了諸葛亮。

徐庶

諸葛亮曾經與這些好友一起聊天談地,正所謂志同才能道合,能夠成為諸葛亮的好友,大家肯定有相同的志向,尤其是崔州平和徐庶,都認為諸葛亮的才能等同於管仲和樂毅的才能。

《三國志 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與好友在聊天過程中,都會談到當時的天下局勢,本來就是年輕人,又都想著自己將來能做出一番事業,自然會格外對天下局勢有所關注,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聊天,都會談到不同地方的局勢,這也讓諸葛亮對不同的地方有一些瞭解,這也是諸葛亮獲取資訊的一個渠道。

三顧茅廬

二、雲遊四方

表面上諸葛亮隱居隆中耕地和讀書,實際上諸葛亮是不靠種地生活的,諸葛亮出身沒落官宦之家,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因此也有條件雲遊四海,諸葛亮曾經與石韜、徐庶、孟建三人一起雲遊,經常會徹夜長談,曾經有一次四人交談時,還有一個小故事發生:

諸葛亮說石韜、徐庶、孟建三人的才能,可以做到刺史和太守這樣的官職,三人就反問諸葛亮,憑你的才能可以做到什麼職位呢?諸葛亮只是笑笑不說話,其實很明白了,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管仲和樂毅可是將相之才,諸葛亮之所以笑,就是不想明說自己能做到將相之職。

隆中對

後來,孟建因為思念家鄉,想歸家的時候,諸葛亮還說:中國有很多的士大夫,要雲遊四海,何必急著回家鄉呢?由此可見,諸葛亮是經常雲遊四海的,至於去了哪裡,史書也沒有記載,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雲遊四海,到各地去看看,瞭解當地的情況,也是諸葛亮瞭解天下局勢的一種渠道。

三、編織荊州關係網

諸葛亮在荊州的關係網可是相當驚人的,先說諸葛亮自己,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子,黃承彥是荊州士族首領蔡諷的女婿,娶了蔡諷的大女兒為妻,蔡諷的小女兒嫁給了荊州牧劉表,蔡諷的兒子叫蔡瑁,蔡家是荊州勢力最大的門閥士族,協助劉表統一了荊州,這樣算起來,諸葛亮與荊州大士族蔡家、荊州牧劉表都是親戚。

諸葛亮、劉備、龐統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荊州勢力第二大蒯家的蒯祺,蒯祺是蒯通和蒯越的族兄弟,也是荊州勢力僅次於蔡家的門閥士族,同樣協助了劉表統一荊州,蒯祺後來成為房陵太守,被孟達所殺。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德公是隱居荊州的名士,也是荊州的名門望族,諸葛亮的臥龍稱號就是龐德公起的,通過龐德公,諸葛亮還認識了水鏡先生司馬徽,這些都是荊州有名的人物,另外龐山民的堂弟叫龐統,龐統算起來與諸葛亮還是有親戚關係的。

水鏡先生

怎麼樣,諸葛亮在荊州的關係網厲害吧,上至荊州最高長官劉表及豪強士族蔡、蒯二家,下至荊州名士龐家等等,諸葛亮幾乎沒有不認識的,諸葛亮通過這張關係網就能認識荊州有頭有面的人物,然後諸葛亮與這些人通過聊聊天,喝喝茶等各種交際,就能瞭解到當時的不少天下局勢,甚至還有可能瞭解荊州內部的一些不公開的祕密,這同樣是諸葛亮瞭解天下局勢的一種渠道。

諸葛亮就是通過朋友關係、雲遊四海、荊州關係網三種渠道來了解當時的天下局勢,再結合自己對當時局勢的看法,早就劉備找到諸葛亮之前,就對天下局勢作了一個戰略分析,隆中對可以說是對劉備量身定做的,正因為有了諸葛亮前期大量的溝通的渠道,才能作出這樣的著名的戰略,僅僅12年後,劉備集團就在隆中對戰略的引導下,達到了勢力的最高峰。

古隆中門上的寫的是

出處媲耕莘,寄命託孤,卓爾臥龍誠國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隕,咄哉司馬嘆奇才。 ——堯城題武侯祠 堯城,清道光年間均州知州。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上。落款署有“道光戊申仲春月,知均州事仁和縣堯城敬題”。出處,進退。《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耕莘,同“莘野”。《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此處將諸葛亮比之於伊尹。   漢室溯臣勞,當運際扶危,合讓先生出頭地;蜀都崇廟祀,幸恩承秉臬,更從遺像仰擎天。 ——白英祥題武侯祠 白英祥,清同治年間(1862-1875)四川按察使(管司法的),湖北安襄鄖荊兵備道長(在安襄鄖荊設立的整飭兵備的道員)。此聯書於已巳春三月,即同治八年(1869)。漢室:蜀漢王室。溯:追溯。運:運數。際:適逢其時。合:應當。出頭地:高人一頭。蜀都:蜀漢都城成都。廟祀:祭祀。恩:有幸蒙恩。承:擔任;秉:執掌。臬:臬司(清代一省之察省官)。擎天:喻擔負重任。   鹿門學道,跪床下,不恥下問,方得一聲聰慧;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斷,才使八方肅靜。 ——佚名題武侯祠   此邦是南北咽喉,籌策定孫劉,畢竟不無遺恨;今日又河山板蕩,馳驅遍荊楚,何從更覓先生。 ——陶繼侃題武侯祠 陶繼侃,年間黃岡人。此邦:指襄陽一帶。板蕩:《詩·大雅》有《板》、《蕩》二篇,皆吟周厲王的無道,後指政局混亂,社會動盪不寧。《五嶽祠盟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馳驅:策馬疾馳,引申為戰爭中的瀰漫烽火。荊楚:兩湖一帶。   誰謂將略非其所長?當時予智矜才,終遜此一生謹慎;可惜天心未曾厭亂,至今知人論世,豈徒傳兩表文章。 ——楊霈題武侯祠 楊霈,字慰農,清末曾任湖廣總督。   行藏以道、出處因時,使無三顧頻煩,亦以水鏡鹿門甘心肥遁;成敗論人、古今同慨,似此全才難得,尚有子由承祚刻意譏評。 ——張曜孫題武侯祠 古隆中

布衣吟嘯足千秋,草菴頻顧,收起潛龍,蜀承相盡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勳名惟兩代,漢祚初終,霄沉羽鶴,杜少陵酸心嘔血,有由來哉。 ——吳耀鬥題武侯祠 吳耀鬥,清光緒年間潯陽(今江西九江一帶)文人。此聯落款中署“光緒七年三月之吉,當陽吳耀鬥謹識”。吟嘯:指諸葛亮抱膝長吟,好為《梁父吟》一事。潛龍:舊時常喻有大德而未被世用的人,這裡借喻諸葛亮。竹帛:竹簡、帛書,古代供書寫之用。許慎《說文解字》:“著於竹帛謂之書。” 這裡指史冊。《呂氏春秋·情慾》:“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後世。”祚:運祚歷數。霄沉羽鶴:比喻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酸心嘔血:比喻心情沉痛。杜甫(即杜少陵)《謁先主廟》:“雜耕心未已,嘔血事酸心。”   少年時,失雙親,流寓襄陽苦讀;青年時,交流士林,躬耕隴畝;受任時,內困外亂,國中驚擾;託孤時,一身國任,君主誠信;臨終時,巧安排,死而後已;新野時,燒博望,取信關張眾服;赤壁時,出使東吳,運籌帷幄;聯川時,東念北顧,天下知曉;南片時,七擒夷酋,孟獲悅服;北伐時,任指揮,鞠躬盡瘁。 ——佚名題武侯祠

編輯本段建築代表

三顧堂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其外澤清荷香,茂林修竹。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柏至今聳立門前。其內金匾銀對,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研究價值。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遊俊題三顧堂 此聯刻木懸掛於三顧堂內。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佚名題三顧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王任重題三顧堂 王任重,原全國常委會副委員長。此聯作者於1984年4月,為“諸葛故居題”。八陣圖:古戰場上的一種佈陣方法和戰術,其中孕育著許多神祕色彩。諸葛亮運用八陣圖一事,在史籍中有載,後人考其遺蹟有3處:一是陝西勉縣東南諸葛亮墓東;二是在四川奉節縣南江邊;三是在四川新都縣北30裡牟彌鎮。   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 ——董必武題三顧堂 此聯作者於1965年1月所題,上聯集用杜甫詩句,下聯自擬以對。   往時文采動人主;萬古雲霄一羽毛。 ——朱佑保題三顧堂 。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閻鈞江題三顧堂 。

古隆中風光2(16張)  智謀隆中對,三分天下;壯烈出師表,一片丹心。 ——陸定一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為“一九八二年四月,陸定一為諸葛故居”題。陸定一,原全國政協副。丹心:赤心,忠心。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82年4月,陸定一同志視察隆中,當步入三顧堂內廊時,走到《隆中對》、《出師表》兩石碑前,駐足凝視,有感而作此聯。   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六出,威德鹹孚足千秋。 ——曹立庵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壬戌歲之初夏,曹立庵書於襄陽古城”。   風雪歷三番,欲致高賢甘折節;江山謀一統,願撐危局藉酬知, ——吳丈蜀題三顧堂   鳳凰臺棲鳳凰,鳳凰行影何在?三顧堂紀三顧,三顧遺蹟尚存。 ——佚名題三顧堂   隆中對、出師表,壯志未遂,長使英雄淚;三顧堂、梁父吟,遺址尚在,想見古人心。 ——沈鵬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沈鵬壬戌端午後三日客次襄陽,為隆中諸葛武侯故居書”。遂:成功。《禮記·月令》:“仲秋之月百事乃遂”。古人心:古聖人的思想。   與孟德同時,先後相漢,而行誼判若霄壤,大節凜孤忠,孟德能無死悔;為仲達所畏,進退視蜀,倘將星不隕渭濱,王師捷六出,仲達焉得生還。 ——楊鐸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中華二十七年,夏口楊鐸拜撰”。楊鐸,夏口(今屬武漢)人,生活於時期。孟德:曹操,字孟德,東漢建安時任丞相。行誼:品行、道誼,誼同義。霄壤:天上、地下。仲達:司馬懿,字仲達。六出:指諸葛亮六出祁山。

臥龍深處

臥龍深處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是諸葛亮和他的親朋密友聚會暢懷處所。這裡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庭園幽深清靜。其內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少年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兩旁迴廊裡鑲嵌著8塊蒼勁有力的石碑,一塊飽經風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記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園。   楚國離興廢鑑;南州多土棟樑才。 ——李國平書臥龍深處 李國平,數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此聯落款處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國平並書”。興廢:興旺與衰敗。鑑:借鑑。《新唐書·魏徵傳》:“以古為鑑,可以見興替。”南州:荊州。   文章兩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 ——李爾重題臥龍深處.李爾重,作家,原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委員。李於1984年6月遊襄陽武侯祠,為臥龍深處景點撰書此題意聯。兩司馬:指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兩人在文學上造詣很深。經濟:經世濟民,治國安民。杜甫《水上遣懷》:“古來經世才,何世獨罕有”。按李氏所撰之聯,取自清左宗棠的言志一聯!左氏好與諸葛相比,自稱今亮,此聯自詡其文章不讓西漢兩司馬,經濟堪比南陽一臥龍!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單家駒題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署有“光緒十中年七月既望,山陰布衣單家駒”。生色:增添光彩。李賀《秦宮詩》:“內屋深屏生色畫。”王琦注引陳仁錫曰:“生色畫,謂畫之鮮明,色像如生者。”陋室:簡陋狹小的屋子。《韓詩外傳》卷五:“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   才堪王佐,松風猶識隆中對;業濟兩朝,世上常嘆蜀道難。 ——靜庵題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孟春,靜庵”。堪:足以勝任。佐:輔佐。濟:救助,接濟。蜀道難,樂府《瑟調曲》名,此喻創業道路上的險阻。   隆中山有幸,龍蟠虎踞留遺貌;大業功未成,鞠躬盡瘁感後人。 ——波嘯書題臥龍深處 波嘯即靜軒。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年孟春月,波嘯敬書”。龍蟠虎踞:隆中山的一條支脈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隔谷相望的旗山形如臥虎,歷來人們都稱讚隆中龍蟠虎踞,山勢佳奇。這是其表意,深刻的含義是以此指代諸葛亮。蘇軾《隆中詩》:“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遺貌:諸葛亮的塑像。   躬耕志未忘,終成伯業西川富;三顧跡長存,贏得隆中草木香。 ——靜軒再題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孟春,靜庵”。   不識荊山貴璞,景升父子長遺笑;若無玄德誠意,臥龍先生空抱膝。 ——雲軒題臥龍深處 雲軒即靜軒。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年孟春月,雲軒撰句,曉州書”。聯句藉以譏諷劉表父子不能發現和重用人才,最後落了個敗亡的下場。下聯則大加稱頌劉備禮賢下士、任賢用能的品德,若無此舉,諸葛亮這塊璞玉會碌碌無為一生。正如南宋鄭思肖的《先主三顧草廬圖》詩中所言:“若無三顧草廬意,剖出心肝賣與誰”。   才須學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讀本始;法以威之,親賢臣而遠小人,紀綱當先。 ——方濱生書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八三年歲次癸亥之秋,附驥之思因附記之,蜀人方濱生書”。   鹿門乃沔南名士,水鏡知人,伏龍、鳳雛皆俊傑,崔、徐獨謂信然,魏何多士,屈石韜、孟建,為有同志才相酬;豫州系漢室後裔,高祖風氣,雲長、翼德敵萬人,周、程嘗稱梟雄,軍無善計,奔袁紹、劉表,不得臥龍定難飛。 ——靜軒題臥龍深處 鹿門:指龐德公,漢末名士,劉表數招為士不就,隱居襄陽鹿門山,故名。沔南:漢水以南。《漢書·地理志》:“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水鏡:指司馬徽,漢末古文經學家,善知人,德公稱之為水鏡,曾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伏龍:即諸葛亮。鳳雛:龐德公的侄子龐統,後任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崔、徐、石韜、孟建,分別指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皆為漢末名士賢士,諸葛亮的好友。豫州:指劉備,因他曾任豫州刺史,故名。雲長、翼德,分別為關羽、張飛,均為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以驍勇善鬥著稱。周、程,即周瑜和程昱,周為吳大將,程乃魏謀臣。袁紹:東漢世族豪強。劉表:荊州牧,號為“八俊”之一。梟雄:雄勇異常的將領。

草廬亭

草廬亭建於清康熙年間,傍依明襄簡王墓。此處本是草廬故址,明襄簡王朱見淑仰慕隆中山水,於弘治二年(1489)毀草廬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鄖襄觀察使趙巨集恩為了紀念諸葛亮於草廬故址修建了此亭。   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 ——佚名摘趙巨集恩詩句題草廬亭 作者簡介:此聯出自清康熙年間鄖襄觀察使趙巨集恩所寫的《隆中武侯草廬詩》。(注)扇搖:羽扇、綸巾是諸葛亮服飾特點,這裡代指諸葛亮。戰月:混戰不息的年代。黯:不明,昏暗。《隆中武侯草廬詩》原文是:“漢季群奸探赤符,獨吟樑父獨扶孤。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泣鬼文成何有魏,隕星人去失吞吳。至今不泣英雄氣,襄水纏綿曉夜呼。”

抱膝亭

抱膝亭位於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層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餘”。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於光緒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於後人來游來歌時聯想到諸葛亮在隆中抱膝長吟時的情景,從而“慨然思巾扇之度,雖在小隱,未嘗須臾忘天下事焉”。   亭勢凌雲,抱膝迥留千古勝;臺形麗日,觀星總括萬年奇。 ——佚名題抱膝亭 這副對聯是建亭時鐫刻在石柱上的,無題款。凌雲:直上九霄。何晏《景福殿賦》:“爾乃建凌雲之屈盤。”迥:遙遠。臺:觀星臺。麗日:朝陽,光彩煥發。聯句表明,作者對諸葛亮預言天下三分稱奇不已。

丹青苑

丹青苑,為隆中建築群之一。   西畝躬耕,巖端神猶在;嘉賓時來,餘典歌未衰。 ——雲軒題丹青苑 此聯落款署有“丹青苑落成,題此聯以恭候嘉賓。雲軒”西畝躬耕:《諸葛亮故宅銘》:“躬耕西畝,詠嘯東巒,跡遺林中,神凝巖端”。餘典:餘下可作為典範的書籍。此處指諸葛亮的品德、精神和著作。西晉永興二年,太傅緣李興同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一起來到隆中,寫下了《祭諸葛丞相文》,文中寫到:“詠歌餘典,懦夫將勵”。此後60餘年,著名史學家、襄陽人習鑿齒也瞻仰了隆中,並寫下了《諸葛故宅銘》,該銘文有言:“躬耕西畝,詠嘯東巒,跡遺中林,神凝巖端”。此聯即據這兩篇銘文而撰。

老龍洞

老龍洞位於隆中山腳下,是一口歷史悠久的泉水古洞,當年諸葛亮躬耕隆中時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農田。這裡山巒迴旋,隱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蔥鬱,奇石林立,花香鳥語,真是別有天地。明吳綬有詩曰:“泉深巖穴古,時有老龍眠。門掩雲中石,功成澗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蘿懸。欲覓英雄跡,高風尚宛然。”   老龍洞泉水,滋故土莘野;諸葛公智慧,濟西蜀生靈。 ——佚名題老龍洞   竹下滿賓朋,半盞香淳堪慰己;座上無虛言,一席清談亦醉人。 ——塗廷多題老龍洞 作者簡介:塗廷多,書法家,現任襄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注)香淳:代指清香爽口的隆中茶。清談:高雅的談論。相傳老龍洞泉水能增智健身,延年益壽。諸葛亮智慧超人就是飲用了此水的緣故。   讓彼蒼松翠竹,共繪人間美景;得此古洞幽泉,盡銷眼底俗塵。 ——劉鳴岡撰、王樹人書題老龍洞 彼:指示代詞,作“那”講。蒼:青色。翠:青綠色。銷:消除,取消。俗塵:凡庸俗念。   老龍洞泉水不竭,應思躬耕古賢者;小虹橋溪流焉斷,該想開拓今後人。 ——佚名題老龍洞

編輯本段交通指南

古隆中位於襄陽市襄陽城西隆中山東。從火車站坐512路巴士,車費1元。在隆中車站停車並折返回城。下車後會有很多“電麻木”拉客去隆中景區,也可步行過去。

編輯本段遊覽提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外出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有人認為“山河處處令人陶醉,遊覽歸來碩果累累”;有人則認為“匆匆去,急急歸,游來游去只有累”。從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來看,旅遊也有決竅,旅遊也要講究些方法。   “看”    一是在遊覽前要千方百計地找到有關景點介紹或導遊材料,對準備去的景點、古蹟文物及路線等儘可能多瞭解一些。不讀有關材料光靠想象得如何如何美,這樣,只能助長期望值的增高,實地一看會感到失望和掃興。   二是在觀看各景點時,對你感興趣的景緻、文物要仔細看、用心看,從而悟出一些更深刻的東西。通過看,可使你的遊覽情緒越發高漲。   “聽”   不管在哪個景點,你都要注意聆聽導遊人員的講解。因為你看到的畢竟是表面的東西,而典故或有關傳說會更使景點變得趣味無窮。   “記”   一是把所見所聞和遊覽感受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那些景緻和景點的妙章絕句、警世之言光念念是記不牢的。久而積累,這是一筆財富,日後翻來,還會記憶猶新。   二是用相機把值得紀念的地方拍下來,過後看看錄影或相片,頗有舊地重遊之感。   掌握好旅遊方法的“看、聽、記”,就一定能使你的旅遊開心充實,大有收穫。

編輯本段門票價格及開放時間

全價票:63元/人   半價票:31元/人   免票人群:現役軍人、70歲以上老人、1.2M以下兒童、殘疾人士、新聞記者(憑有效證件在免票視窗換取免票)

編輯本段隆中的花

古隆中的四月是鮮花盛放的季節,景區內的牡丹花爭相吐蕊、色彩繽紛。洛陽紅、鳳丹白、粉蝴蝶、紫藍魁、魏紫,一株株名貴品種將古樸素雅的景區裝點得花團錦簇。有的迎風招展,有的暗放幽香,放眼望,滿目盡皆繁花美景,讓人流連往返。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古隆中景區內的牡丹品種多達240個左右,比洛陽、荷澤兩地的牡丹都提前一個月綻放,是我國最大的野生牡丹基地。在我國已發現的11種野生牡丹中,這裡就佔8種。“襄陽大紅”、“臥龍出山”、“隆中紅”、“隆中粉”是隆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

編輯本段古隆中酒

古隆中酒的原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這一千八百年是從諸葛亮在古隆中躬耕時算起的,當年諸葛亮跟著其叔父從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來到襄陽,先是在水鏡莊的水鏡先生處求學,然後到古隆中躬耕。著名的“三顧茅廬”就發生在古隆中。   古隆中有一個老龍洞,一年四季水長流,洞中的水從未乾涸過,流了幾千年,至今依然如故。據說此洞通往四川,而四川境內距離古隆中最近的地方也有三千里之遙。當地的老百姓,用此水洗身,可防止面板病;用此水洗頭,可防止脫髮;用此水澆地,生長出來的莊稼鬱鬱蔥蔥,果實甘甜,此水非常玄妙,被當地人稱為“聖水”、“神水”。據說諸葛亮的大智慧就是從古隆中老龍洞的水開始的,因此民間也將此水稱為“智慧之水”。   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一直是喝老龍洞的水,所以他舒懷若谷、智慧超群。他躬耕時用老龍洞的水澆地、燒菜、煮飯、沐浴、洗衣,還用老龍洞的水釀製黃酒自飲和招待客人,諸葛亮釀造黃酒的技術來源於其妻黃氏孃家的釀造工藝,黃氏的孃家就是坐落在古隆中腳下的黃家大灣,黃氏家族釀造黃酒的技術曾名震一方。劉備、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都撲了個空,為此“三顧茅廬”也被世人看成劉備求賢若渴的代名詞。第三次如願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便在茅廬用自己躬耕的飯菜和自己獨家釀製的黃酒招待劉關張。   “三顧茅廬”的典故世人皆知,但埋藏於民間一千八百年的古隆中酒卻鮮為人知。湖北古隆中演義酒業有限公司坐落於古隆中山下,古隆中酒釀造所用的水是千年老龍洞的水,其釀造工藝部分傳承了諸葛亮及其妻黃氏家族釀造黃酒的傳統工藝,與現代白酒釀造技術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古隆中釀酒用水、配方及釀酒工藝,“古隆中1800年”因此而得名,堪稱“中國白酒一絕”。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題武侯祠 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年歲首題為襄陽隆中諸葛草廬,寄自北京什剎海,郭沫若”。《出師表》:即建興五年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前上後主劉禪的表。《梁父吟》:樂府《楚調曲》名,屬齊地土風。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諸葛亮藉以寄託自己的抱負。   垂功劉氏業;遺範漢家風   ——李鐸題武侯祠 李鐸,當代書法家。落款署有“湘醴李鐸為襄陽隆中諸葛故居撰聯,甲子孟夏於隆中”。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垂:流傳。劉氏:劉備父子。業:統一大業。範:楷模,典範。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題武侯祠董必武,無產階級家,創始人之一,原國家副。(注)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一番晤對:指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策。千百年來,“三顧茅廬”一直被視為禮賢下士的典範,而《隆中對》更是千古絕唱。董老對此大加謳歌。   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題武侯祠 黎天才,1863年出生,將領,曾任職於張學良手下。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上。道:立國策略和治國方略。羲皇:神話傳說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犧、包犧。傳說他很有聖道,教人們結網捕魚,造字畫卦。聯句集杜甫詩句,上聯見《詠懷古蹟五首》之五,下聯出自杜甫《醉時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見文韜   ——王學仲題武侯祠 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正廳兩側楹柱。透:顯露。武略:武藝,即治國理民、戰略戰術方面的才華。文韜:文才。二表:指前、後《出師表》。三分,指預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對》。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進入古隆中的城門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閻鈞天題武侯祠 聞鈞天,湖北浠水人,花鳥畫家。此聯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閻鈞天八十三歲時書”。現刻木懸掛於正廳兩側楹柱。問鼎: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之寶,楚子向王孫滿問鼎,有覬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喻篡奪。《晉書·王敦傳》:“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這裡借喻策劃重振漢室,一統天下。

諸葛亮隆中對

《隆中對》主段原出處:諸葛亮之口。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漢族,字孔明,號臥龍居士。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丞相以及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冰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蒐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被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蒐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鑑,蒐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蹟,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另外,因為上的原因,陳壽也可能捨棄了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只好捨棄了。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但是,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晉書·陳壽傳》關於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只有少數幾位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樑、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迴護、溢美之詞,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缺欠。

《三國志》成書之後,由於敘事過於簡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便為其作注,又增補了大量材料。

魏、蜀、吳三書,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

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當1700年前的南充人陳壽揮筆寫下這三個字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想到,這部耗費了他畢生精力創作出來的史書會跨越時間的阻隔,影響著之後歷朝歷代的中國社會,直至1700年後衍變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對於今天的多數人來說,瞭解“三國文化”多是通過明代羅貫中所寫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那麼,這兩部相距數百年的著作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在我們都統稱《三國演義》,演義就是小說的作者他可以根據《三國志》去即興發揮。”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據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認為:陳壽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的“三國文化”的源頭。

早在唐代,在陳壽的故鄉南充,陳壽的父老鄉親就在他少年讀書的地方建起了萬卷樓,以示紀念。南充,也由此成為“三國文化”的發源地。1992年,財政並不富裕的南充市撥款一千多萬元,重新建起了這規模巨集大的萬卷樓,在南充人的心中,前人留下的這筆文化的財富顯然要比很多事情都要重要。從那之後,無數人來到萬卷樓,尋找他們嚮往的三國文化。

《三國志》中的故事已被世人所熟知,在這部經典史書的背後、在陳壽的故鄉又隱藏著一些怎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的命運呢?

南充在三國時叫巴西郡安漢縣,是蜀國領地。陳壽出生於蜀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也就是劉備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後的第十一年,三國爭霸已進入尾聲。

陳壽少年時就聰慧好學,從小就對歷史著作表現出了特別的興趣。他先通讀了最為古老的《尚書》和《春秋》,更精細地研習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熟悉了寫作史書的方法。同時,他所寫的文章又富豔動人,深得長輩們的讚許。陳壽小時候就在家中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注和督促。

“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失街亭以後,陳壽的父親和馬謖一樣受到處罰,馬謖被諸葛亮投進大獄,死在獄中,陳壽的父親受到困刑的處罰,就是削髮,剃去頭髮,是種汙辱性的處罰,然後逐出軍營,這個時候陳壽的父親才回到家鄉,幾年之後結婚生子,得了陳壽,陳壽的父親把他在失街亭當中滿腔的義憤和不得志寄予他兒子陳壽的身上,從小對陳壽要求非常嚴格。”

1992年,在修建萬卷樓時,在陳壽的故居中出土了這樣一塊漢磚,經仔細辨認,確定漢磚的內容是教子圖,這使得陳壽的父親的形象更加清晰起來,正是在這樣的教學之中,陳壽與父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後來,陳壽的父親病故,陳壽匆忙趕回家中,守孝三年。而在其後來編撰而成的《三國志》中,對於因捲入失街亭一戰而受牽連的老父卻隻字未提,對於懲罰父親的諸葛亮卻大加頌揚,足見陳壽對待歷史的客觀公正的態度。也因此,陳壽的父親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後人常有提及,只能稱其為陳壽父。

陳壽在大約在18歲時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遇到了影響他的人生的第二個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習時,陳壽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

譙周作為三國後期的重要人物或許不被今天的人們所熟知。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專門為這位同鄉的老師寫了一篇傳記。譙周語言幽默,傳記中說諸葛亮都被他幽默的話語逗樂。就是這樣一個詼諧幽默的人,最終卻左右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三國後期,魏國逐漸強大。蜀、吳均無力與魏國抗衡。魏國伐蜀時,兵至陰平。危急關頭,譙周力勸後主劉禪降魏。並打消劉禪顧慮,說如果降魏後魏國不封你為王,我願冒險去魏國說理,劉禪聽從了譙周的意見,投降魏國。三國鼎立的格局被打破。

“這樣又能夠保證後主劉禪不至於身敗名裂,另一方面又能使全蜀老百姓不至於生靈塗炭。”

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是如此評價他的老師的,然而,在那個忠義為本的封建社會中,譙周的所作所為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違背忠義之道的,在當世和後世的人對於譙周都有著諸多的非議。

南充人寬容地接納了這位頗具爭議的老鄉。蜀國降魏後,譙周數次拒絕了魏王封賞給他的厚祿。七年後,譙周在家鄉於紛擾中離開了人世,誓死不肯穿魏王賜給他的壽衣。這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任由後世評說了。今天的譙周墓坐落在一處頗為熱鬧的市民小區中,人們在茶餘飯後不知是否會偶爾想起這位用名節換來這一方平安的老鄉。

之後形式的演變,果然如同譙周所預料的那樣,蜀國在歸入魏國兩年後,魏國的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受禪讓之名取代魏國建立晉朝,也就是歷史上的西晉,公元280年,晉朝消滅吳國,至此,長達84年割據的局面終於結束。

蜀漢滅亡那一年,陳壽31歲,漸入中年。他留在了故鄉南充,閒居家中,埋頭讀書數年,造詣日深。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三國志》的構思也許從那幾年就開始了。

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擔任西晉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人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天下一統的環境使得陳壽編撰《三國志》的設想成為可能。從小就在蜀國成長起來的陳壽早已積累了大量蜀國的資料,後又補充魏,吳兩國資料,一達65卷的巨集篇史學鉅著終能編撰而成。

在《三國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在當世引起了轟動。晉惠帝在看過《三國志》後當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到唐朝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說書,又進一步推動了三國故事在民間的普及。

《三國志》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說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至今,我們在南充的老茶館中仍可聽到許多關於三國故事的評書。流傳中,人們對《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故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取捨演義,後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便是根據說書人的記載完成的。

在南充的民間剪紙藝術中,有大量的體裁取自於三國的故事和人物,《三國志》中記載的多是歷史事實,關於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少,這就給了後人很多想象和發揮的空間。關於人物形象和故事也便有了許多不同的版本。

漢恆候張飛曾在南充閬中駐守了七年,在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張飛的傳說。時光流轉,當地的們對於張飛固有的爆頭環眼形象也產生了懷疑。

“那麼張飛到底長什麼樣呢?我們這有尊像,這尊像就是張飛的長子張苞的兒子張遵的像,你看這尊像,它做的面目很清秀,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同時這尊像它是一直在張飛廟裡就做成這樣的。它是有依據的,如此說來,按現代的遺傳說的觀點來看,那麼,要是倒退的話,他的爺爺張飛也不會太醜陋。這算是一個證明吧!證明之二呢,就是,據史料記載,張飛的兩個女兒,一個被後主劉禪立為皇后,還有一個呢,後來他成為劉禪的妃子,相繼的兩姐妹都被喜歡美色的劉禪看上了,你想想,那麼她們的父親張飛會是什麼形象呢?不會太醜吧?”

《三國志》中記載,猛將張飛死在閬中,被其手下範強與張達所害,但卻沒有說明範強、張達為何要殺張飛。在南充地區流傳著一種張飛之死的傳說,也被當地人改編成川北皮影戲,詳細解說了其中的原因。

張飛在閬中所說二哥關羽敗走麥城,被吳隊所害,異常悲憤,命手下範強、張達趕製盔甲要討伐吳國為二哥報仇。

範強、張達心想完不成任務也是死,便心生殺機,殺害了酒後沉睡中的張飛,提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而去。卻在路上將張飛頭顱扔在了四川雲陽。因此在南充民間至今仍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的說法。

後來劉備為替兩個弟弟報仇,貿然討伐東吳,失利後病死於白帝城。“桃園三結義”的情景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無窮的回味空間。劉備,關羽,張飛雖未能同年同月同日死,卻也為了相互間的情義而相繼死去。此種情義成為了三國故事中最為華彩的段落。陳壽在《三國志》中樹立起的劉、關、張三人之間“君賢臣忠”的關係也成為了此後封建社會中君臣關係的典範,備受推崇。南充人為表達對張飛的崇敬為他雕塑了皇帝的金身,卻也不忘他和劉備的君臣關係,讓他持笏稱臣。《三國志》的故事便以這樣的方式在民間流傳著。

陳壽因《三國志》而備受讚譽,卻也因為秉筆直書而得罪了很多當世的權貴,晚年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鬱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沒能趕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然而他一定不會想到,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歷史在1700年後不僅被中國人奉為經典,更進而影響著這個世界,《三國志》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廣泛應用在、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並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遊戲在這個世界更為廣泛的傳播著。人們說,《三國志》是展現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並不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的,而是後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草廬對》。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四川南充)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三國志》的作者。 《隆中對》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27歲)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寫了《諸葛亮集》,這應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述然後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於當時到底都有誰請提到並轉述下來,就不好說了。

《隆中對》的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 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6222.htm

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譯文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記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幾個城池的人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憑藉薄弱的條件成為強者,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爭勝。孫權繼承父兄之業佔據江東一帶地方,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結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線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如飢似渴想得到賢能的人,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寫一個歷史人物故事?

有《債臺高築》、《蘇武牧羊》、《三顧茅廬》、《指鹿為馬》、《孟母三遷》等。

1、《債臺高築》

戰國後期,周赧王聽信楚考烈王,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他讓西周公拼湊6000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他的話,他借的錢很快就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

2、《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

後將他遷到北海(一說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說在今甘肅白亭海)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他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3、《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郡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

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

4、《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趙高做了丞相,在朝廷裡為所欲為,陰謀篡奪皇位。趙高怕眾人不服,於是決定先來個下馬威。

有一天上朝時,趙高命人牽著一隻鹿到朝堂上,對二世說:“臣昨日得了一匹好馬,特來獻給皇帝陛下”

二世笑了,說:“丞相錯了,這是一隻鹿,頭上還長著角,怎麼說是馬呢?”

趙高回答:“這確實是一匹好馬,您若不信,不妨問問左右大臣,看他們怎麼說”

大臣有一些向來對趙高阿諛奉承,連忙回答:“丞相沒說錯,這明明是一匹好馬”也有大臣堅持真理,就說:“這明明是一頭鹿,怎麼能說是馬。”趙高從中摸了底

散朝後,凡是說鹿的大臣都被強加上各種罪名趕出朝廷,有的甚至坐牢殺頭,而說是馬的大臣卻個個加官進爵了。從此朝廷百官懼怕趙高,再也不敢說真話了

5、《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七年級這個時候,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的人物? 原文?

第三十七回(節選)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後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聞徐元直在此,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計矣!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於潁分,其地必多賢士。』」時雲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雲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玄德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次日,玄德同關、張並從人等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玄德謝之,策馬前行。不數裡,遙望臥龍岡,果然清景異常。後人有古風一篇,單道臥龍居處。詩曰:「襄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雲根,流水潺湲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鬆陰裡;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丁;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廬中先生獨幽雅,閒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迴,一聲長嘯安天下。」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處去了?」童子曰:「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玄德曰:「幾時歸?」童子曰:「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玄德惆悵不已。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玄德曰:「且待片時。」雲長曰:「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玄德從其言,囑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遂上馬,行數裡,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丰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皁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玄德曰:「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臥龍否?」其人曰:「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聞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二人對坐於林間石上,關、張侍立於側。州平曰:「將軍何故欲見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亂,四方雲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與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訪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請先生同至敝縣,若何?」州平曰:「愚性頗樂閒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言訖,長揖而去。玄德與關、張上馬而行。張飛曰:「孔明又訪不著,卻遇此腐儒,閒談許久!」玄德曰:「此亦隱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回報曰:「臥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佈。行無數裡,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其歌曰:「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後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歌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劍清寰海,創業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麵長鬚,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鬚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鬚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臥龍岡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在堂上讀書。」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雲:「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於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現在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閒遊去矣。」玄德曰:「何處閒遊?」均曰:「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張飛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玄德曰:「我既到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張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數日之後,備當再至。願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呵開凍筆,拂展雲箋,寫書曰:「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鑑原。」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後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

諸葛均在後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玄德曰:「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岡,悒怏不已。後人有詩單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曰:「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

玄德回新野之後,光陰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再往臥龍岡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玄德。正是:高賢未服英雄志,屈節偏生傑士疑。

三十八回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後!」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於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隆中。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倖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於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裡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於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願聞將軍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後人有詩讚曰:「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遂命關、張入,拜獻金帛禮物。孔明固辭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孔明方受。於是玄德等在莊宿一宵。

古隆中簡介,,,急!!!

“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簷板,其簷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置火焰珠。

“古隆中” 牌坊中間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漁樵耕讀及二龍戲珠,兩邊門柱正面上雕刻“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作者陳維周,清安襄隕荊兵備使者。此聯摘自杜甫《蜀相》詩,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拜謁了成都武侯祠,時值國家多難,杜甫在上遭到打擊,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對聯在此表述了公元207年,劉備為了興復漢室,三顧草廬以求天下大計。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之恩,輔佐劉備開創蜀漢基業,匡濟劉禪鞏固、發展蜀漢大業,表現了老臣諸葛亮一片忠心。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著“三代下一人”,作者陳維周此匾所題鎮雄為地名,當屬雲南所轄,後學是歉詞,意即後輩學生。匾額高度稱頌諸葛亮是夏、商、周以後的第一人傑。門柱上雕刻“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作者陳維周,此聯選自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菱洲(今四川奉節)期間寫的《詠懷古蹟五首》之五中的詩句。對聯在此稱頌 諸葛亮的文韜武略與 伊尹(商湯佐臣)、呂尚(周代齊國始祖,俗稱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揮排程從容鎮定連蕭何(西漢第一任臣相)、曹參(西漢大臣,曾任齊相9年,後繼蕭何為漢惠帝臣相)與 之相比都顯得遜色。“古隆中” 牌坊次間上、下枋雕雙鳳朝日、鹿鶴同壽、麒麟送子、赤虎朋壽等浮雕,中間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此聯出自諸葛亮《誡子書》,意為恬靜寡慾,志向才能明確;安寧清靜,目標方可遠大,苦學積才,明志致遠,這一格言至今還讓我們領悟

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題武侯祠 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年歲首題為襄陽隆中諸葛草廬,寄自北京什剎海,郭沫若”。《出師表》:即建興五年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前上後主劉禪的表。《梁父吟》:樂府《楚調曲》名,屬齊地土風。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諸葛亮藉以寄託自己的抱負。 垂功劉氏業;遺範漢家風。 ——李鐸題武侯祠 李鐸,當代書法家。落款署有“湘醴李鐸為襄陽隆中諸葛故居撰聯,甲子孟夏於隆中”。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垂:流傳。劉氏:劉備父子。業:統一大業。範:楷模,典範。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題武侯祠 董必武,無產階級家,創始人之一,原國家副。(注)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一番晤對:指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策。千百年來,“三顧茅廬”一直被視為禮賢下士的典範,而《隆中對》更是千古絕唱。董老對此大加謳歌。

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題武侯祠 黎天才,1863年出生,將領,曾任職於張學良手下。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上。道:立國策略和治國方略。羲皇:神話傳說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犧、包犧。傳說他很有聖道,教人們結網捕魚,造字畫卦。聯句集杜甫詩句,上聯見《詠懷古蹟五首》之五,下聯出自杜甫《醉時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見文韜。 ——王學仲題武侯祠 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正廳兩側楹柱。透:顯露。武略:武藝,即治國理民、戰略戰術方面的才華。文韜:文才。二表:指前、後《出師表》。三分,指預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對》。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閻鈞天題武侯祠 聞鈞天,湖北浠水人,花鳥畫家。此聯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閻鈞天八十三歲時書”。現刻木懸掛於正廳兩側楹柱。問鼎: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之寶,楚子向王孫滿問鼎,有覬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喻篡奪。《晉書·王敦傳》:“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這裡借喻策劃重振漢室,一統天下。

當年正氣扶元氣;萬世人心仰赤心。 ——靜軒題武侯祠三義殿 靜軒,襄樊人,在書法、美術、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偏廳“三義殿”門側楹柱。元氣:中國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言毒》:“萬物之生,皆稟元氣”。這裡借喻漢統。

空山蘋藻思靈澤;故國鬆楸夢惠陵。 ——佚名題武侯祠

抱膝夢迴梁父吟;鞠躬淚灑老臣心。 ——襄陽王樹人題武侯祠 抱膝:《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亮“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吟”。宋劉光祖《祭諸葛丞相文》:“究厥抱膝,伊呂比縱”。

三顧草廬知節操;兩出師表見精忠。 ——襄陽王樹人題武侯祠 節操:氣節,操守。左思《詠史》:“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聯句意為:三顧方知亮氣節,兩表反映臣忠心。

岡枕南陽,依舊田園談泊;統開西蜀,尚留遺像清高。 ——佚名題武侯祠 這副對聯是建築武侯祠時嵌入大殿正門兩側的。南陽:南陽郡,東漢屬郡之一,時轄37縣,郡治宛(今河南南陽市)。隆中當屬南陽郡鄧縣所轄,故稱。

大猷是經,謀國早讀隆中對;談泊明志,慕公好為梁父吟。 ——襄陽縣地方財務委員會題武侯祠 此聯落款署有“重修諸葛武侯祠落成紀念,襄陽縣地方財務委員會謹志”。大猷:道術,法則。鄭玄箋:“猷,道也”。《書經·周宦》:“若昔大猷,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經:被推為典範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六出,威德鹹孚足千秋。 ——曹立庵題武侯祠 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兩表:前、後《出師表》。一對:《隆中對》。酬:酬謝。鼎足:比喻三分鼎峙,猶如鼎之三足。《史記·淮陰侯列傳》:“天下三分,鼎足而居”。孚:為人信服。《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隆中山育英才,英才弼國家;武侯祠敬先賢,先賢作楷模。 ——佚名題武侯祠

滄海正橫流,策筆敢忘天下計;雲霄一羽毛,耕桑長見古人心。 ——徐源泉題武侯祠 徐源泉,湖北黃岡人,生活於時期。此聯落款“癸酉季夏重建武侯祠落成。黃岡徐源泉”橫流:海水四處奔放,這裡比喻混亂,社會動盪不安。雲霄一羽毛:指鸞鳳。這裡稱諸葛亮的才幹和品德於萬古的歷史長河中像在高空中飛翔的鸞鳳。見:顯現。

畫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辱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 ——李雲題武侯祠 此聯刻木懸掛於正廳兩側楹柱上,落款署有“甲戊孟秋,黃岡李雲題”。畫:謀劃,預定。三分:天下三分。博望: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祁山:在甘肅祁縣東,漢代在西漢水北岸築城,即今祁山堡,為軍事必爭之地。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周瑜:三國時吳國名將,曾助孫策創立孫吳政權,後輔孫權。司馬:司馬懿,魏大臣,多智謀,善權變,數與諸葛亮戰。《晉書·宣帝紀》:“亮數挑戰,帝(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孟獲:三國時彝族首領之一。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他被七擒七縱,心悅誠服。後仕蜀。

草廬三顧,鼎足三分,不朽當年三義;君臣一德,兄弟一心,無雙後漢一人。 ——靜軒題武侯祠三義殿 此聯落款署有“辛酉冬,靜軒書”。朽:磨滅、消失。三義: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德:德操。聯中稱諸葛亮是無雙的國士。

使先帝不三顧茅廬,笑布衣賤當如我;若後主可終承社稷,想巴蜀樂亦如人。 ——白雉山題武侯祠

才須學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讀本始;法以威之,親賢臣而遠小人,紀綱當先。 ——方濱生題武侯祠 方濱生,書法家。工作於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注)“才須學”句出於諸葛亮《誡子書》。布衣:平民。《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而已,古命曰布衣。”卿相:古代高階官吏。“法以威之”語源於《答法正書》。“親賢臣而遠小人”則隱於《出師表》。紀綱:法制,倫常。《禮記·樂記》:“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出處媲耕莘,寄命託孤,卓爾臥龍誠國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隕,咄哉司馬嘆奇才。 ——堯城題武侯祠 堯城,清道光年間均州知州。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上。落款署有“道光戊申仲春月,知均州事仁和縣堯城敬題”。出處,進退。《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耕莘,同“莘野”。《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此處將諸葛亮比之於伊尹。

漢室溯臣勞,當運際扶危,合讓先生出頭地;蜀都崇廟祀,幸恩承秉臬,更從遺像仰擎天。 ——白英祥題武侯祠 白英祥,清同治年間(1862-1875)四川按察使(管司法的),湖北安襄鄖荊兵備道長(在安襄鄖荊設立的整飭兵備的道員)。此聯書於已巳春三月,即同治八年(1869)。漢室:蜀漢王室。溯:追溯。運:運數。際:適逢其時。合:應當。出頭地:高人一頭。蜀都:蜀漢都城成都。廟祀:祭祀。恩:有幸蒙恩。承:擔任;秉:執掌。臬:臬司(清代一省之察省官)。擎天:喻擔負重任。

鹿門學道,跪床下,不恥下問,方得一聲聰慧;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斷,才使八方肅靜。 ——佚名題武侯祠

此邦是南北咽喉,籌策定孫劉,畢竟不無遺恨;今日又河山板蕩,馳驅遍荊楚,何從更覓先生。 ——陶繼侃題武侯祠 陶繼侃,年間黃岡人。此邦:指襄陽一帶。板蕩:《詩·大雅》有《板》、《蕩》二篇,皆吟周厲王的無道,後指政局混亂,社會動盪不寧。《五嶽祠盟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馳驅:策馬疾馳,引申為戰爭中的瀰漫烽火。荊楚:兩湖一帶。

誰謂將略非其所長?當時予智矜才,終遜此一生謹慎;可惜天心未曾厭亂,至今知人論世,豈徒傳兩表文章。 ——楊霈題武侯祠 楊霈,字慰農,清末曾任湖廣總督。

行藏以道、出處因時,使無三顧頻煩,亦以水鏡鹿門甘心肥遁;成敗論人、古今同慨,似此全才難得,尚有子由承祚刻意譏評。 ——張曜孫題武侯祠

布衣吟嘯足千秋,草菴頻顧,收起潛龍,蜀承相盡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勳名惟兩代,漢祚初終,霄沉羽鶴,杜少陵酸心嘔血,有由來哉。 ——吳耀鬥題武侯祠 吳耀鬥,清光緒年間潯陽(今江西九江一帶)文人。此聯落款中署“光緒七年三月之吉,當陽吳耀鬥謹識”。吟嘯:指諸葛亮抱膝長吟,好為《梁父吟》一事。潛龍:舊時常喻有大德而未被世用的人,這裡借喻諸葛亮。竹帛:竹簡、帛書,古代供書寫之用。許慎《說文解字》:“著於竹帛謂之書。” 這裡指史冊。《呂氏春秋·情慾》:“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後世。”祚:運祚歷數。霄沉羽鶴:比喻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酸心嘔血:比喻心情沉痛。杜甫(即杜少陵)《謁先主廟》:“雜耕心未已,嘔血事酸心。”

少年時,失雙親,流寓襄陽苦讀;青年時,交流士林,躬耕隴畝;受任時,內困外亂,國中驚擾;託孤時,一身國任,君主誠信;臨終時,巧安排,死而後已;新野時,燒博望,取信關張眾服;赤壁時,出使東吳,運籌帷幄;聯川時,東念北顧,天下知曉;南片時,七擒夷酋,孟獲悅服;北伐時,任指揮,鞠躬盡瘁。 ——佚名題武侯祠

【三顧堂】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其外澤清荷香,茂林修竹。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柏至今聳立門前。其內金匾銀對,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研究價值。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遊俊題三顧堂 此聯刻木懸掛於三顧堂內。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佚名題三顧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王任重題三顧堂 王任重,原全國常委會副委員長。此聯作者於1984年4月,為“諸葛故居題”。八陣圖:古戰場上的一種佈陣方法和戰術,其中孕育著許多神祕色彩。諸葛亮運用八陣圖一事,在史籍中有載,後人考其遺蹟有3處:一是陝西勉縣東南諸葛亮墓東;二是在四川奉節縣南江邊;三是在四川新都縣北30裡牟彌鎮。

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 ——董必武題三顧堂 此聯作者於1965年1月所題,上聯集用杜甫詩句,下聯自擬以對。

往時文采動人主;萬古雲霄一羽毛。 ——朱佑保題三顧堂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閻鈞江題三顧堂

智謀隆中對,三分天下;壯烈出師表,一片丹心。 ——陸定一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為“一九八二年四月,陸定一為諸葛故居”題。陸定一,原全國政協副。丹心:赤心,忠心。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82年4月,陸定一同志視察隆中,當步入三顧堂內廊時,走到《隆中對》、《出師表》兩石碑前,駐足凝視,有感而作此聯。

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六出,威德鹹孚足千秋。 ——曹立庵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壬戌歲之初夏,曹立庵書於襄陽古城”。

風雪歷三番,欲致高賢甘折節;江山謀一統,願撐危局藉酬知, ——吳丈蜀題三顧堂

鳳凰臺棲鳳凰,鳳凰行影何在?三顧堂紀三顧,三顧遺蹟尚存。 ——佚名題三顧堂

隆中對、出師表,壯志未遂,長使英雄淚;三顧堂、梁父吟,遺址尚在,想見古人心。 ——沈鵬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沈鵬壬戌端午後三日客次襄陽,為隆中諸葛武侯故居書”。遂:成功。《禮記·月令》:“仲秋之月百事乃遂”。古人心:古聖人的思想。

與孟德同時,先後相漢,而行誼判若霄壤,大節凜孤忠,孟德能無死悔;為仲達所畏,進退視蜀,倘將星不隕渭濱,王師捷六出,仲達焉得生還。 ——楊鐸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中華二十七年,夏口楊鐸拜撰”。楊鐸,夏口(今屬武漢)人,生活於時期。孟德:曹操,字孟德,東漢建安時任丞相。行誼:品行、道誼,誼同義。霄壤:天上、地下。仲達:司馬懿,字仲達。六出:指諸葛亮六出祁山。

【臥龍深處】

臥龍深處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是諸葛亮和他的親朋密友聚會暢懷處所。這裡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庭園幽深清靜。其內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少年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兩旁迴廊裡鑲嵌著8塊蒼勁有力的石碑,一塊飽經風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記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園。

楚國離興廢鑑;南州多土棟樑才。 ——李國平書臥龍深處 李國平,數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此聯落款處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國平並書”。興廢:興旺與衰敗。鑑:借鑑。《新唐書·魏徵傳》:“以古為鑑,可以見興替。”南州:荊州。

文章兩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 ——李爾重題臥龍深處 李爾重,作家,原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委員。李於1984年6月遊襄陽武侯祠,為臥龍深處景點撰書此題意聯。兩司馬:指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兩人在文學上造詣很深。經濟:經世濟民,治國安民。杜甫《水上遣懷》:“古來經世才,何世獨罕有”。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單家駒題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署有“光緒十中年七月既望,山陰布衣單家駒”。生色:增添光彩。李賀《秦宮詩》:“內屋深屏生色畫。”王琦注引陳仁錫曰:“生色畫,謂畫之鮮明,色像如生者。”陋室:簡陋狹小的屋子。《韓詩外傳》卷五:“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

才堪王佐,松風猶識隆中對;業濟兩朝,世上常嘆蜀道難。 ——靜庵題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孟春,靜庵”。堪:足以勝任。佐:輔佐。濟:救助,接濟。蜀道難,樂府《瑟調曲》名,此喻創業道路上的險阻。

隆中山有幸,龍蟠虎踞留遺貌;大業功未成,鞠躬盡瘁感後人。 ——波嘯書題臥龍深處 波嘯即靜軒。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年孟春月,波嘯敬書”。龍蟠虎踞:隆中山的一條支脈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隔谷相望的旗山形如臥虎,歷來人們都稱讚隆中龍蟠虎踞,山勢佳奇。這是其表意,深刻的含義是以此指代諸葛亮。蘇軾《隆中詩》:“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遺貌:諸葛亮的塑像。

躬耕志未忘,終成伯業西川富;三顧跡長存,贏得隆中草木香。 ——靜軒再題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孟春,靜庵”。

不識荊山貴璞,景升父子長遺笑;若無玄德誠意,臥龍先生空抱膝。 ——雲軒題臥龍深處 雲軒即靜軒。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年孟春月,雲軒撰句,曉州書”。聯句藉以譏諷劉表父子不能發現和重用人才,最後落了個敗亡的下場。下聯則大加稱頌劉備禮賢下士、任賢用能的品德,若無此舉,諸葛亮這塊璞玉會碌碌無為一生。正如南宋鄭思肖的《先主三顧草廬圖》詩中所言:“若無三顧草廬意,剖出心肝賣與誰”。

才須學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讀本始;法以威之,親賢臣而遠小人,紀綱當先。 ——方濱生書臥龍深處 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八三年歲次癸亥之秋,附驥之思因附記之,蜀人方濱生書”。

鹿門乃沔南名士,水鏡知人,伏龍、鳳雛皆俊傑,崔、徐獨謂信然,魏何多士,屈石韜、孟建,為有同志才相酬;豫州系漢室後裔,高祖風氣,雲長、翼德敵萬人,周、程嘗稱梟雄,軍無善計,奔袁紹、劉表,不得臥龍定難飛。 ——靜軒題臥龍深處 鹿門:指龐德公,漢末名士,劉表數招為士不就,隱居襄陽鹿門山,故名。沔南:漢水以南。《漢書·地理志》:“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水鏡:指司馬徽,漢末古文經學家,善知人,德公稱之為水鏡,曾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伏龍:即諸葛亮。鳳雛:龐德公的侄子龐統,後任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崔、徐、石韜、孟建,分別指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皆為漢末名士賢士,諸葛亮的好友。豫州:指劉備,因他曾任豫州刺史,故名。雲長、翼德,分別為關羽、張飛,均為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以驍勇善鬥著稱。周、程,即周瑜和程昱,周為吳大將,程乃魏謀臣。袁紹:東漢世族豪強。劉表:荊州牧,號為“八俊”之一。梟雄:雄勇異常的將領。

【草廬亭】

草廬亭建於清康熙年間,傍依明襄簡王墓。此處本是草廬故址,明襄簡王朱見淑仰慕隆中山水,於弘治二年(1489)毀草廬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鄖襄觀察使趙巨集恩為了紀念諸葛亮於草廬故址修建了此亭。

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 ——佚名摘趙巨集恩詩句題草廬亭 作者簡介:此聯出自清康熙年間鄖襄觀察使趙巨集恩所寫的《隆中武侯草廬詩》。(注)扇搖:羽扇、綸巾是諸葛亮服飾特點,這裡代指諸葛亮。戰月:混戰不息的年代。黯:不明,昏暗。《隆中武侯草廬詩》原文是:“漢季群奸探赤符,獨吟樑父獨扶孤。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泣鬼文成何有魏,隕星人去失吞吳。至今不泣英雄氣,襄水纏綿曉夜呼。”

【抱膝亭】

抱膝亭位於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層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餘”。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於光緒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於後人來游來歌時聯想到諸葛亮在隆中抱膝長吟時的情景,從而“慨然思巾扇之度,雖在小隱,未嘗須臾忘天下事焉”。

亭勢凌雲,抱膝迥留千古勝;臺形麗日,觀星總括萬年奇。 ——佚名題抱膝亭 這副對聯是建亭時鐫刻在石柱上的,無題款。凌雲:直上九霄。何晏《景福殿賦》:“爾乃建凌雲之屈盤。”迥:遙遠。臺:觀星臺。麗日:朝陽,光彩煥發。聯句表明,作者對諸葛亮預言天下三分稱奇不已。

【丹青苑】

丹青苑,為隆中建築群之一。

西畝躬耕,巖端神猶在;嘉賓時來,餘典歌未衰。 ——雲軒題丹青苑 此聯落款署有“丹青苑落成,題此聯以恭候嘉賓。雲軒”西畝躬耕:《諸葛亮故宅銘》:“躬耕西畝,詠嘯東巒,跡遺林中,神凝巖端”。餘典:餘下可作為典範的書籍。此處指諸葛亮的品德、精神和著作。西晉永興二年,太傅緣李興同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一起來到隆中,寫下了《祭諸葛丞相文》,文中寫到:“詠歌餘典,懦夫將勵”。此後60餘年,著名史學家、襄陽人習鑿齒也瞻仰了隆中,並寫下了《諸葛故宅銘》,該銘文有言:“躬耕西畝,詠嘯東巒,跡遺中林,神凝巖端”。此聯即據這兩篇銘文而撰。

【老龍洞】

老龍洞位於隆中山腳下,是一口歷史悠久的泉水古洞,當年諸葛亮躬耕隆中時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農田。這裡山巒迴旋,隱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蔥鬱,奇石林立,花香鳥語,真是別有天地。明吳綬有詩曰:“泉深巖穴古,時有老龍眠。門掩雲中石,功成澗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蘿懸。欲覓英雄跡,高風尚宛然。”

老龍洞泉水,滋故土莘野;諸葛公智慧,濟西蜀生靈。 ——佚名題老龍洞

竹下滿賓朋,半盞香淳堪慰己;座上無虛言,一席清談亦醉人。 ——塗廷多題老龍洞 作者簡介:塗廷多,書法家,現任襄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注)香淳:代指清香爽口的隆中茶。清談:高雅的談論。相傳老龍洞泉水能增智健身,延年益壽。諸葛亮智慧超人就是飲用了此水的緣故。

讓彼蒼松翠竹,共繪人間美景;得此古洞幽泉,盡銷眼底俗塵。 ——劉鳴岡撰、王樹人書題老龍洞 彼:指示代詞,作“那”講。蒼:青色。翠:青綠色。銷:消除,取消。俗塵:凡庸俗念。

老龍洞泉水不竭,應思躬耕古賢者;小虹橋溪流焉斷,該想開拓今後人。 ——佚名題老龍洞

諸葛亮的故鄉在哪,河南南陽還是湖北隆中?我要證據,謝謝了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節選了兩篇關於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對》,二是《出師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個歷史文化現象,在解放後的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們卻發現了許多問題。

首先,《隆中對》的題解中註明:“隆中,山名,在現在的襄樊。”這倒不錯。其次,在《出師表》中對“躬耕於南陽”的解釋是:“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這倒讓人納悶了:湖北的襄陽在漢代屬南郡,與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陽郡轄37縣,是並立的兩個郡,南陽什麼時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邊的彩頁上,上邊是岳飛書寫的《前出師表》,下邊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給人的感覺是岳飛書寫《前出師表》是在隆中所為。岳飛在南陽武侯祠一氣呵成的書法名篇《前出師表》,這可是沒有爭議的!更見“技巧”的是岳飛的這篇書法有頭有尾,就是沒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話,因為這是諸葛亮說的,如果有了這句話,躬耕地的“隆中說”豈不是動搖了?把這三處聯絡起來看,似乎存在一條明顯的邏輯推理:《隆中對》應是在隆中的談話(其實應該是《草廬對》),南陽又在襄陽,岳飛書法《前出師表》和古隆中又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這樣,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似乎真的是千古鐵案了。

正當人們對國家頒佈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現如此錯誤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時,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刊發了該報記者釋喻的文章——《〈隆中對〉復出的背後》,該文用五個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聲音)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襄樊方面為使《隆中對》重上語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內幕。文章還引用一學生家長的話說:“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就不會再有襄陽、南陽之爭了,畢竟在教科書上已經把這件事情說得很明白了。”他們“明白”了,我們卻糊塗了——到底諸葛亮躬耕在南陽,還是襄陽?

南陽、襄陽的躬耕地之爭,絕不是從茲而始,但為了爭名人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這種事情也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知道諸葛亮地下有知,聽到這樣的事會哭還是會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諸葛躬耕在南陽

關於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地的最初記述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所作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西晉陳壽在其所著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全文收錄了諸葛亮的《出師表》。

至東晉時期,王隱所撰《蜀記》稱隆中有諸葛亮“故宅”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稱隆中隸屬南陽郡鄧縣,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自習鑿齒肇始,南北朝時期不斷有記載襄陽隆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文獻,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根據東晉時期的王、習諸說,再加上自己的臆斷,將諸葛亮的“家”、“宅”明確為躬耕之地,自此而後,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正式形成。

此後唐、宋、元、明諸代,議者紛紛,爭持南陽、襄陽者各執其說,互不相讓,明代《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未知孰是,在書中既說襄陽三顧,復雲南陽躬耕,雲裡霧裡,讓人不明就裡。至清代時,雙方爭執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於當時在南陽任知府的顧嘉蘅作了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雖意圖息事寧人,但卻並不能讓雙方心服。

1987年,國家決定發行“三顧茅廬”郵票,“三顧”事件發生於何處成為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引發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學術之爭。待到郵票問題塵埃落定,南陽方面小勝一局的情況下,卻又出現了大譁的“教科書事件”,本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教科書事件中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已經不再是一場學術之爭,而是變成了一種利益之爭。”

《隆中對》這個名稱,其實本應作《草廬對》。陳壽整理《諸葛亮文集》的時候,用的還是《草廬對》這個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選》收錄此文時,惑於習鑿齒《漢晉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對》。後世以訛傳訛,而清代流傳最廣的古文讀本《古文觀止》也沿用了這個說法,這大概就是中學語文課本的主要依據。

之所以會出現襄陽與南陽的“躬耕地”之爭,是因為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陽,又與南陽有著不解之緣,他是先隨叔父到襄陽投奔劉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願投靠劉表,轉入南陽並躬耕於此,所以襄陽有諸葛故宅,南陽則為躬耕之地,三顧茅廬的事就發生在臥龍岡上。

隆中原本屬南郡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無誤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南陽的武侯祠應當是名正言順的。襄陽方面則說,諸葛亮隱居隆中,而隆中當時屬南陽郡的鄧縣。因此隱居隆中即躬耕南陽,隆中才是諸葛亮真正的隱居之地。這是南陽、襄陽兩地爭論的焦點。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漢代的南陽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這一地名,較早出現於東晉王隱《蜀記》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裡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並不一定。因為李興謂“天子命我於沔之陽”,這個“陽”字值得研究。中國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陽,漢代也不例外。這裡的“沔之陽”,指的應該是漢水以北,那就顯然不是今日漢水以南的隆中了。

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講得明確一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然而,習鑿齒“隆中屬鄧縣”的說法,目前尚未從漢晉的史籍中找到根據。南陽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陽郡”。注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以北。”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南陽人張衡曾表述自己的家鄉為“陪京之南,居漢水之陽”。即是說,南陽在洛陽之南,居漢水以北。《晉書·地理志》記“荊州”時,曰:“六國時,其地為楚。及秦……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胡三省注《資治通鑑》也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這些記載,都說明漢代的南陽郡是在漢水以北。而襄陽則隸屬於南郡。據《秦會要訂補》中的《名勝志》引習鑿齒《襄陽記》曰“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看來,秦漢時期的南陽郡和南郡是以漢水為界的。當然,這種以漢水為界的並不絕對。它只是就一個大的區域範圍而言,即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在漢水以北。因為秦置南郡、南陽郡之初,以漢水為界,漢代已開始突破了這種界限,如南陽郡之武當、筑陽兩縣在漢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陽東的百餘里地而言,直到東漢末年,兩郡仍以漢水為界。

若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這個問題就更清楚了。漢水自武當縣起,從西北向東南流。過了山都縣(今湖北谷城南),則開始向東流。襄陽東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說的漢水南北即是指從山都南到襄陽東這一百多裡間。既然南陽郡和南郡在此以漢水為界,位於漢水以南的隆中怎麼能屬南陽郡的鄧縣呢?難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樣的“飛地”?

再從南郡和南陽郡建立的時間來看,南郡建於公元前278年(《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南陽郡則建於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於南陽郡六年,秦在漢水以南置南郡時,不可能獨獨留下一個隆中,六年以後再劃歸漢水以北之鄧縣。另外習鑿齒自己關於襄陽、南陽的記載也多歧異之處。習鑿齒既在《襄陽記》中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未言漢代有所改易,又說隆中屬漢北之鄧縣。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劉備至襄罪“擅興”

劉備三顧諸葛草廬,那麼諸葛亮的草廬或者說他的躬耕地,應當在什麼地方呢?以古代將領領軍之通制,應在劉備駐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個地方。

我們可以從劉備與劉表的關係看躬耕地的所在。劉備來到荊州後,從軍隊到駐兵地乃至軍糧的供給,無一不是從劉表手中得到的,事實上已經成為劉表麾下的部將,自然要處處受其節制。況且新野之地北有強敵曹操,南有“帶甲十餘萬”的劉表,而劉備自己勢單力薄,不敢輕舉妄動,“備時羈旅,客主勢殊”,只能老老實實地寄人籬下,為劉表防守荊州的北大門。

儘管劉表對劉備是“以上賓之禮待之”,然而並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劉表“憚其為人”。劉備自起兵以來的10多年裡,始終沒有爭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盤,掌握的軍隊數量也不多,他先後投靠過曹操、袁術、袁紹等人。由於他暗中培植個人勢力並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時間不長,不是被人驅趕出去,就是他叛離對方。因之時人如曹操、孫策兄弟以及陸遜等人都罵他是“奸猾”之人,劉備朝三暮四,對他的為人劉表心裡頗為清楚。而劉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個“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心胸狹窄之人,所以他對劉備表面上雖然“厚待之”,但在內心裡卻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際,曹操北征烏桓,這時“劉備說表襲許,表不從”。曹操率軍北上親征,趁其後方兵力空虛,劉備建議攻打許都,應該說這個建議是正確的,但是劉表對他懷有戒心,並未採納。為籠絡劉備,劉表有時把他請到襄陽來“宴會”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撫其心,讓劉備防守好北大門,但對其始終是採取不信任的態度,“重任之則恐不制,輕之則劉備不為用”,所以劉表不能不對之多加防範。隨著劉備在新野駐屯日久,影響逐漸擴大,劉表對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陰御之”,對其警惕性更高了,不會允許劉備隨意到自己和軍事重地襄陽來的。而劉備對劉表的此種態度不會沒有覺察,無奈自己正處於走投無路之時,沒有辦法。

秦漢時期有普遍實行的著名軍法——“擅興法”,此法規定:率兵將領未經皇帝或上級主將的命令擅自發兵,或是將領擅自出界、離部,都要受到軍法的嚴厲制裁。《漢書·功臣表》載:“侯李壽坐為衛尉居守,擅出長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橋……誅。”李壽乃京師宿衛軍官,未經允許擅自離開長安城送客,依軍法被處以死刑。又《漢書·王尊傳》載:“護羌轉軍校尉王尊,於押運軍糧途中,遭羌族軍隊包圍,尊以千餘騎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屬,會赦免歸家。”可見軍法規定了對將領擅自出界和離部是要嚴懲不貸的。

漢末軍閥混戰乃至三國鼎立時期,軍閥們對各自的率兵將領和士兵都控制得極為嚴格,因之也都在堅持實行“擅興法”和“士亡法”。曹操“時天下草創,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孫權“時法:謀叛,刑三族”。實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將領和軍隊,把握戰機,以取得戰爭勝利。

寄人籬下的劉備自然懂得違反“擅興法”的結果,只能忠於職守,在劉表指定的駐軍範圍內活動,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劉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興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建安八年劉表“使(備)拒夏侯�、于禁等於博望”。說明劉備的軍事行動是受劉表節制的,沒有劉表的命令他絕不能擅自行動。

從新野到襄陽(今湖北襄樊市)直線距離有一百多華里,古代軍將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過於騎馬。劉備三顧諸葛草廬,興師動眾,驚動鄉里,劉表對此不會沒有耳聞,這肯定會觸犯他的“疑忌”之心,而且劉備的舉動一旦超出新野地界,擅離部屬,就違反了“擅興法”。劉備絕不會冒此風險,到襄陽的隆中去訪求諸葛亮的。因此諸葛亮的躬耕地不可能在襄陽隆中。

掩映於蒼松翠柏中的南陽武侯祠,是諸葛亮當年曾經結廬居住、荷鋤躬耕的地方。全國目前尚儲存九處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僅次於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於南陽市區的臥龍岡上。據說從晉代開始,南陽人就在臥龍岡上建祠修院,對諸葛亮進行紀念。以後歷經兵火,屢建屢毀,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又按照原貌再次重建。

在元、明、清歷朝的《南陽府志》中稱:“臥龍岡在南陽府西七裡,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這一段文字描述了臥龍岡的地理形勢,它綿亙數百里,宛若一條迴旋的巨龍。顯然,這裡是風水寶地,因號曰“臥龍岡”,諸葛亮則選擇於此躬耕隴畝,並因地而“藏修發跡”,人稱“伏龍”或“臥龍”。明《地理志》曰:“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岡雲。”明代將領俞大猷在《重建諸葛亭記》稱:“昔諸葛亮先生躬耕南陽時,人以‘伏龍’稱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岡曰臥龍岡,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不論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說明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岡居住過,臥龍岡即武侯躬耕之處。

標籤: 隆中 諸葛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p8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