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海上絲綢之路茶葉貿易

海上絲綢之路茶葉貿易

海上絲綢之路茶葉貿易

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阿拉伯半島、非洲等地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茶葉作為中國的特產,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被中國商人用來交換其他珍貴物品和貨物。茶葉的貿易主要集中在福州、廈門、廣州等港口城市。其中,福建省因為其地理位置靠近臺灣,茶葉種類繁多,品質卓越,因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茶葉的主要來源地。而廣州則是中國和東南亞貿易的重要樞紐,被各種類別的茶葉所填滿,是一個重要的茶葉交易中心。茶葉作為中國的重要出口商品,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承載了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的重要使命。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是海上絲綢之路茶葉?

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商品包括絲綢、陶瓷、茶葉等,這種茶葉稱為海上絲綢之路茶葉。

2000多年前,漢武帝平定南越,在沿北部灣地區成立合浦郡,並以合浦郡為出發點開闢溝通中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北海位於北部灣畔,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也是最靠近外國的始發港,原產於廣西北海市六湖邊大廉山上的六湖古茶,隨海絲船隊揚帆遠航,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茶葉,也是中國最早的外銷茶,被稱為海絲古茶。

海絲古茶是海絲文化的符號,現在是廣西北海五大旅遊特產之一。

絲綢之路對我國茶文化的影響

我國茶 文化 從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逐漸形成西方的茶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絲綢之路對我國茶文化的影響,一起來看看。

絲綢之路對我國茶文化的影響

  首先,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瞭解的最早視窗之一。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絲國”;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早已創造出儒教、長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成就;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歷史上記載的是愷撒大帝和屋大維的 故事 、__的故事;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瞭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歷史上是有非常的意義的事件,遠比新航路開闢早1500年。

  其次,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瞭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三,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中國古代的世界壯舉有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舉世公認,遊客如梭;比較起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列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壯舉,因為它表現了中國人向世界開放的前瞻性。其次,歐洲與中國沒有往來,古代的中國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即使到了後來的清朝,中國觀念影響下的朝鮮有一幅《世界地圖》,將中國作為中心佔據全圖,周圍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壩,海洋中用不計其數的小長方條表示許多島嶼包括日本以及許多根本無法知道的“小人國”、“女人國”等,直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還自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鬧出了許多笑話。可是,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約2000年的西漢,中國人就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大量準備了。

  茶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歷史

   飲茶 盛行於中國,但在東西方彼此聯絡不暢的漫長時間裡,西方世界的人們對此聞所未聞。至近代,有關飲茶的資訊隨著資本主義海外貿易的拓展,經過歐洲航海家打通的東方航路進入到歐洲,一時間飲茶在歐洲盛行開來。

  根據現有文獻,威尼斯作家拉馬歇為歐洲人最早記述飲茶者,他於16世紀中葉撰寫了著作《中國茶》與《航海旅行記》,其中涉及中國的飲茶習俗,包括了茶的產地、飲用 方法 、主要功效等內容。不過,拉馬歇並未親身見聞乃至飲茶,資訊來源為來訪的西亞商人,歐洲人早期親身見聞乃至飲茶者還是遊學中國的傳教士。在新航路開闢的鼓舞下,歐洲天主教傳教士沿著航海家們打通的東方航線東來中國。葡萄牙傳教士加斯柏爾·達·克路士曾在廣州居住,回國後出版的《中國志》即記述道:“如有賓客造訪,體面人家習常做法為敬現一種稱之為茶(Cha)的熱水,裝在瓷質杯中,置於精緻盤上,熱水帶有紅色,藥味很重,他們時常飲用,這是用略帶苦澀味道的草製成的。”此後,義大利傳教士路易斯·艾美達、西班牙傳教士胡安·門多薩、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都曾記述過飲茶習俗,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還特別注意到飲茶禮儀:“主人給賓客安排適合其身份之座位……落座後立刻端來茶這種飲料,按先後次序依次遞送。在有些省份,頻頻上茶乃表示敬意,但在杭州省則不然,如果上第三次茶,則為暗示客人是告辭的時候了。”

  傳教士不斷將飲茶資訊傳回歐洲,同時抑或稍晚,其他歐洲人士亦接觸到飲茶並給以簡單記述。比如曾為葡萄牙船隻工作的荷蘭水手達克與林思豪登即記述過東方茶葉與茶水,荷蘭東印度公司菲利普斯·包道斯對飲茶亦有所述及,認為“飲茶不僅使那些有此嗜好的亞洲居民有效地抵禦了多種疾病,同樣也可以為荷蘭人所用”。

  藉助於地理大發現時代所開闢的全球通網路的歷史機緣,少數歐洲人士逐漸瞭解到飲茶資訊並將其介紹到歐洲,而歐洲各國東來很大程度上則是基於商業目的,茶葉很自然地被納入到購置商品之列。

  茶葉貿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

  儘管葡萄牙人在地理大發現中佔風氣之先,但在東西方貿易中主要關注點為傳統商品香料,“茶被看作是一種精細而非凡的事物,是一種極好的稀罕物,是一種美味的飲品,但它並沒有成為貿易中的固定商品”。出於競爭需要,荷蘭人“在第二次航行到中國的時候,他們攜帶了存貯良好的幹鼠尾草,用它交換中國人的茶葉”,荷蘭人由此真正開啟了中西茶貿易。

  英國人隨著葡萄牙與荷蘭的腳步東來,至17世紀上半期已經從印度到日本建立起了系列商館,此時英國主要從班達姆、蘇拉特與馬德拉斯等地購茶,但對此並不滿足,進而藉助鄭氏集團所控制的臺灣等地開啟了對華直接貿易,伴隨這一過程,購茶數量迅猛增長,英國在中西茶貿易中逐漸佔據主導性地位。為了保證海上茶葉貿易,英國人對航運問題頗為重視。從運輸路線來看,英國商船從英倫出發向南行進,繞過好望角,然後或者直接穿越巽他海峽到達中國,或者到達印度後穿越馬六甲海峽抵達中國。茶葉需經過長途海運才能抵達歐洲,英國東印度公司給以特別保護,“將茶放在船中溫度最低的部位;對於存在船艙中的貨物,在天氣良好的時候一有機會就要開啟艙口,使其能夠通氣”。這些舉措均意在保證茶葉的品質。

  除了荷蘭與英國之外,法國、丹麥、瑞典、挪威、普魯士、西班牙、奧地利、義大利、葡萄牙都曾經加入購茶的行列,載有巨量茶葉的著名沉船“哥德堡號”即是歷史的明證。茶葉已經成為中西貿易中的關鍵性商品,海上絲綢之路此時瀰漫著令歐洲人著迷的茶香。

  茶樹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

  茶葉在歐洲受到社會各界的極大歡迎,宣傳者認為它“質地溫和,冬夏皆宜,飲用茶有益於衛生,利於身體健康,擁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隨著中西方茶貿易的迅猛增長,他們並不甘心於被動買賣,而是處心積慮引種茶樹,海上絲綢之路也成為了茶樹對外傳播的通道。

  早在隋唐時期,日本僧侶即通過海路將茶籽攜往日本並 種植 成功,與之相類,少數歐洲人士亦開始予以嘗試。17世紀晚期,服務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德國博物學家安德烈·克雷耶從日本引入茶樹,種植在巴達維亞的住宅中作為裝飾植物,這是目前所知歐洲人較早的種茶嘗試。延至18世紀初期,隨著茶葉貿易重要性的提升,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決定引種中國茶籽,但荷屬東印度對此不甚積極,此事不了了之。

  因為英國人在茶葉貿易中的地位極為重要,所以對茶樹種植問題更為重視。1780年,少量茶籽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廣州經海路運到了加爾各答,陸軍中校羅伯特·凱德將其中一部分種在了私人植物園中,這是印度首次種植茶樹。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之時,英國東印度公司請馬戛爾尼關注茶樹種植,使團在返程中經過產茶區,馬戛爾尼趁機“出資向鄉人購其數株”,認為“果能栽培得法,地方官悉心提倡,則不出數十年,印度之茶葉必能著聞於世也”。馬戛爾尼還攜帶了茶籽,其中一部分在加爾各答的植物園中成功發芽。

  因為英國東印度公期壟斷對華貿易,在英國國內越來越引發不滿,最終英國議會於1834年取消了特權,它再也無法壟斷對華貿易,公司開始大力支援茶葉種植事業,於1834年組織了茶葉委員會,先後委派G.J.戈登和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開展相關工作。戈登和福瓊遠渡重洋數次來華,不僅瞭解了茶區的分佈、觀察了茶樹的種植與茶葉加工,蒐集了茶樹與茶籽,而且還招聘了有 經驗 的茶工,通過上海與香港將其帶到了印度。英國人的不懈努力為印度製茶業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壟斷性地位隨之成為明日黃花。

  茶文化的歷史

  1.說起茶的發現,人們會自然地想到神農嘗百草的 傳說 ,然而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還應該從西漢算起, 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和記載,充分證明了當時飲茶風俗的形成和茶葉市場的存在。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為貢品。 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有識之士“以茶養謙”巳成風氣,如晉吳興太守 陸納已養成只招待茶水的習慣,客來敬茶這也許是最好的例證。

  2.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陸羽《茶徑》系統 總結 了唐代及其發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 煮茶的藝術,可以說中國的茶道、茶藝從此產生。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3.到了宋代,茶葉生產進一步發展,飲茶更加普及,作為貢品的建州龍團鳳餅更是花樣翻新。 宋徽宗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親自寫茶書的皇帝。跟隨其後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紛紛寫詩 作茶畫。同時飲茶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點茶”技藝進一步規範,“ 鬥茶”之風盛行,佛門茶事興旺,飲茶技藝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迅速走也國門傳至海內外。

  4.明清時代散葉茶迅速發展,多茶類的結構逐步形成,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茶具等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利用茶館休閒、談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館文化 教育 得到發展。

猜你感興趣:

1. 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2. 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3. 關於茶文化的實踐報告論文

4. 我國茶文化發展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5. 茶文化對古代中國經濟影響

6. 日常生活對茶文化的影響

7. 茶文化的傳播與影響是什麼

海絲古茶有什麼歷史文化?

海絲古茶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古茶,這種茶的歷史文化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海絲古茶又稱六湖古茶,原產於廣西北海六湖邊的大廉山上,2000前,這種茶和絲綢、陶瓷等經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古合浦港)揚帆起航,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外銷茶,因此被稱為海絲古茶。

海上絲綢之路航程漫長,海絲船員靠喝茶補充維生素來度過漫長的航程,船員主要喝生、紅、熟、銀四種茶,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象徵四季平安,稱為海絲四道茶。海絲四道茶,又稱北海四道茶,是深受旅客歡迎的北海地區尊貴茶禮。

北海銀茶是海絲四道茶的第四道茶,是一種白茶,因茶芽潔白如銀,北海有銀灘,所以被稱為北海銀茶,和銀灘並稱“北海雙銀”。這種茶以銀為名,被稱為發財之茶,當地居民在新婚、入宅、添丁、公司營業、節日喜慶時喜歡收藏北海銀茶,作為傳家之寶、鎮宅之寶、鎮店之寶。

清·光緒十六年,慈禧太后曾飲海絲古茶、北海銀茶,並賜匾“富貴長春”,因此該茶又被稱為富貴長春茶。

北海一帶流傳有南海小龍女“一箱銀茶一箱銀”的傳說。

海絲古茶主要有六湖古茶和梅嶂山茶。梅嶂山茶產於廣西海絲古茶大廉山茶葉基地,有北海綠茶、回甘王、北海紅茶等。

北海特產海絲古茶為什麼被稱為“茶葉界的星辰大海”?

如果有一種茶,喝的不是茶,是星辰大海,這種茶一定是——海絲古茶。

2000年前,漢武帝平定南越、設合浦郡,並以合浦為始發港開始對外貿易,絲綢、陶瓷、茶葉等從合浦港揚帆遠航、換回琉璃、寶石、香料、象牙等,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產於北海六湖大廉山一帶的茶葉,先是隨船出海供船員飲用,後逐漸成為主要的海絲商品、中國最早的外銷茶,因此被稱為海絲古茶。

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一帶一路”的“一路”。海上絲綢之路航程漫長、從古合浦港到波斯一帶,來回要三年,跨過茫茫大海,披星戴月,經歷斗轉星移,克服艱難險阻時間、驚濤駭浪。

北海特產海絲古茶產於北海境內的六湖大廉山,古稱六湖古茶,清光緒十六年曾作為廣東特產進貢給朝廷,慈禧太后品飲後龍顏大悅,親筆御題“富貴長春”匾賜予海絲古茶傳人。當地流傳有南海小龍女“一箱銀茶一箱銀”的美麗傳說。海絲古茶第十二代傳人郭天英著有《海絲古茶詩》,是描述海上絲綢之路古茶文化的經典佳作。郭小戈、唐慶國等發表《海絲古茶文化研究》論文,是最早系統發掘、研究海絲古茶文化的文獻。

所以說: 如果有一種茶,喝的不是茶,是星辰大海,這種茶一定是——海絲古茶。

海絲古茶,茶與遠方。

北海特產海絲古茶有什麼歷史文化特色?

海絲古茶,即海上絲綢之路古茶,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茗片。北海特產海絲古茶以“海絲”為特色,有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海絲文化底蘊。

2000多年前,漢武帝平定南越,設合浦郡,開闢聯通中西方文明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郡(現北海一帶)位於北部灣畔,境內有大廉山、南流江,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原產於北海市六湖-大廉山上的六湖古茶,隨船出海,供船員在漫長航途中飲用,後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商品、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茶葉,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外銷茶,被稱為海絲古茶。

古合浦郡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地、北海海絲古茶是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外銷茶、海絲文化的符號。北海海絲四道茶成為北海旅客喜愛的節目。北海銀茶成為北海旅遊特產,遊客帶回去作為傳家之寶。

(海絲古茶文化_海絲文化研究)

為什麼唐朝在絲綢之路上沒有向國外出口茶葉

根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茶葉出口是在漢代,相傳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通過專家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興起於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當年主要是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這也表明茶葉已經開始做出口商品,這是我國茶葉作為商品出口最早的記載了。隨後,在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隨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唐代茶的對外貿易是通過“茶馬古道”實現的。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遊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徵稅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17世紀茶葉傳入英國與哪些商道有關?

東印度公司啊!海上絲綢之路啊!最早英國人是把正山小種的茶樹種挪到了大吉嶺那邊種植,然後又擴散到印度,斯里蘭卡等地。

茶葉最早是作為貿易商品,走海上絲綢之路傳到英國的。

海絲古茶之鄉是哪裡?

——海絲古茶之鄉是廣西北海市。

廣西北海市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2000多年前,漢武帝平南越,設合浦郡,開始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貿易,北海市(古合浦郡)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我國海絲商品主要有絲綢、陶瓷、茶葉、珍珠等,買回象牙、香料、寶石、琉璃等。

海絲古茶又稱六湖古茶,產於北海市東北面、合浦縣曲樟、公館一帶的六湖-大廉山區,這裡有北海最大的湖(六湖)、最高的山(大廉山),空氣清新、陽光明媚、降雨充沛、植被豐茂,適宜茶葉生長。2000前,這種茶葉和絲綢、陶瓷等商品,經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古合浦港),隨中國船隊揚帆遠航,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古茶,也是中國最早的外銷茶,被稱為海絲古茶。北海市被稱為海絲古茶之鄉。

海絲古茶第十二代傳人郭天英著有《海絲古茶詩》等傳世。廣西海絲古茶有限公司是研發、專營海絲古茶的北海文化型茶企。北海市四川南路有海絲古茶直營店。海絲古茶現有海絲古茶大廉山茶葉基地、六湖生態茶園。

兩百多年前的哥德堡號沉船茶還能喝嗎?全民飲茶週上告訴你……

圖說:參與全民飲茶周活動的市民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 攝

兩百多年前,在海上絲綢之路上隨船沉入海底的茶葉,若非化成了泥土,海底深埋至今,還能不能喝?近日,在全民飲茶週上展出的瑞典哥德堡號沉船上打撈起的茶葉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創辦於2014年4月的“全民飲茶周”,其前身是從2005年起吳覺農紀念館每年4月14日定期舉辦的“中國當代茶聖”、著名農學家吳覺農紀念活動。據吳覺農紀念館負責人、壺藝大師許四海介紹,18世紀時,行銷西方的中國茶葉包裝頗為優秀。1745年,一艘滿載中國茶葉的貨船從廣州出發,一路漂洋過海,不料卻在駛入哥德堡港口時觸礁沉沒,1992年沉船被打撈出水,人們發現,泡在海水裡的茶葉雖然有一些不可避免地化為齏粉,但由於密封錫罐的保護,其中有部分茶葉甚至到了兩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還可以沖泡飲用,“哥德堡沉船茶於是成為今人研究清代乾隆年間茶文化的重要文物。”沉船茶樣成為中西海上絲綢之路茶葉貿易的有力實物證據,也說明飲茶已經成為當時西方社會的風尚。

圖說:許四海展示和介紹270多年前的哥德堡沉船古茶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 攝

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出口:自中國出發之貨物主要以絲綢、茶、瓷器、金、銀、五金、書籍等等。

進口:自西方來貨物包括:琉璃、貓眼石、明珠、象牙、香料、寶石、水晶、瑪瑙、琥珀、駱駝皮、乳香、沒藥、安息香、沉香、檀香、蘆薈、胡椒、溫納齊等。

貿易的物件有許多:

1、朝鮮、日本、琉球;

2、位於今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3、東南亞沿岸島嶼;

4、南亞;

5、世界;

6、歐洲各地,因為此海上絲路多隻到阿拉伯,因此其他到歐陸的物品一般由經由阿拉伯人轉運。

海上絲綢之路,也叫陶瓷之路、香藥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

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

尤其於兩宋年間,遊牧民族盤據華北地方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彭勃。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擴充套件資料:

航海技術

一、造船

宋代舟船的主要特點是:船體增大。宋朝出使朝鮮高麗王朝的“神舟”,載重達一千五百石以上,大的海船,載重萬石,載船員數百人,能裝載一年的口糧。

船上還設有市井(商店),還可以養豬、釀酒、織布。船舵長達三仗至五丈,船體結構合理:使用鐵釘造船,船體兩側下削,有龍骨貫穿首尾,船底成V字型,便於船的破浪行駛。船內採取密封隔艙,加強了船的安全性。

行船工具的進步:使用了多檣多帆,便於利用多面風向。大船上附設小船,以備運輸、救生、搶險之用。船上有大小兩隻錨,有探水裝置。船舶開始使用了指南針,航海也就有了全天候的導航工具,較之此前憑藉日月星斗來導航,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宋朝的造船和修船,已經開始使用了船塢,還創造了滑道放船下水的方法。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

二、針路

據中國古典文獻記載,在宋朝元符年間(1098年-1100年),中國海船已經用羅針導航;到了南宋中期,海船普遍用羅針導航;當時掌管船隻航行方向的舟師都備有祕密的海道針經,詳細列出從廣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針路。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海上絲綢之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pk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