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七碗茶歌原文及翻譯

七碗茶歌原文及翻譯

七碗茶歌原文及翻譯

七碗茶歌

南國的朝霧,南國的晴空

啊,在這南國的秋季清晨

我已經來到了一間茶館

喝了七碗茶,等待著彩虹出現

第一碗茶,端來是綠茶

清香滿溢,讓我陶醉

第二碗茶,端來是烏龍茶

回味無窮,令我心曠神怡

第三碗茶,是黑茶入口潤

暈開的花瓣像一張畫卷

第四碗茶,竟然是粉茶

端來就已經很漂亮

第五碗茶,清幽的黃茶

路過二樓,好似進入佛堂

第六碗茶,甜得發膩的紅茶

也甜得讓我覺得自己很小

第七碗茶,這是最後一碗

湯色淡淡,有些苦澀味道

啊,茶香四溢,茶碗靜靜

我面前的桌子,這個堪比人間天堂

綠茶七碗,是東方的情誼

不同的茶,不同的香氣

在這個茶館,我感受到了幸福與美

這平凡的一天,變得格外地浪費。

—— 鄭東 ');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什麼意思

意思是:豪飲七大碗玉液瓊漿固然滋味無窮,但比不上品一小壺香茗的真情趣。擁有千百條高僧的偈語又如何?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

出自現代趙樸初所作的《吟茶詩》。這首詩本無題,後品詩者題。

原文: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擴充套件資料

趙樸初喜愛飲茶,自稱茶蔞子,還經常以茶禪入詩,深得飲茶真趣。

關於這首詩的兩個佛學古典

據典傳,有僧人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道,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甚麼對?’’禪師答曰:“吃茶去。”

又據傳,有唐代高僧從念禪師,人稱趙州和尚,每次話前總要說“吃茶去”,有兩位僧人至趙州和尚處,和尚問其中一位:“新近曾到此間麼?”,答“曾”,和尚曰:“吃茶去!”。和尚又問另一位僧人:“新近曾到此間麼?”,答“不曾!”,和尚還是曰:“吃茶去!”。

到過的吃茶去,未到過的也吃茶去,憑你今生今世今地今時,在做些甚,要做些甚,還都是空持的偈經,我就喚你“吃茶去”,佛家講的“頓悟”就藏在這句“吃茶去!”

詩中還化用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意。

原文是: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譯文是:

喝第一碗脣喉都溼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吟茶詩

7首關於茶的詩詞

七首關於茶的詩詞

《七碗茶歌》

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譯文:

喝第一碗脣喉都溼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

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

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歌》

唐.陸羽

不羨黃金器,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譯文

不羨慕黃金做的酒器,不羨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羨慕入朝為官,不羨慕愛富貴名利,只羨慕故鄉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邊。

《山泉煎茶有懷》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譯文:

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譯文:

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 開始紅了起來了, 水在壺裡沸騰著,屋子裡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鳳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

宋.李清照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譯文:

兩鬢已經稀疏病後又添白髮了,臥在床榻上看著殘月照在窗紗上。

將豆蔻煎成沸騰的湯水,不用強打精神分茶而食。靠在枕上讀書是多麼閒適,門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著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譯文:

重陽節裡山上的僧院,看到東邊籬笆的菊花黃了。

世俗的人多數喜好喝酒,有誰又真正知道茶是多麼香呢?

七碗茶詩及解釋 關於七碗茶詩的原文及解釋

1、《七碗茶詩》

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2、解釋: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七碗茶詩的原文

《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七碗茶詩》作者盧仝(音tóng〈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

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七碗茶詩的解釋?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詩人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所謂“且盡盧仝七碗茶”,說的是一個典故。盧仝,唐代詩人,一生愛茶成癖,其膾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自唐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詩家茶人詠到茶時,仍屢屢吟誦。其中“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更為後人耳熟能詳,描寫飲七碗茶的不同感覺,步步深入,極為生動傳神。

求盧仝<七碗茶歌>全文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生。

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茶的領悟,我們達到了何等層次,這首茶歌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在寄情於茶,融情於茶,忘情於茶中的層次。

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七碗茶(申時茶)

申時(15點-17點)天氣肅降,地氣升騰,於地表交匯,正是練氣化神之吉時,彼時,也是人體膀胱經執行最快速的時候,頭頂百會穴和腳底湧泉穴都會開啟。此時,正襟危坐,上承天陰,下汲地陽,隨著茶會主持人吟誦的《新七碗茶歌》,分飲七杯活茶。

七碗茶會在飲茶之前要調息靜心,在飲茶過程中閉目止語,感受茶氣在體內遊走。飲用七杯活茶,三刻時間內,保持與自己身體、感覺、意識的連結,達到中正平和,禪定自若的狀態。

追求的是茶和人的身體之間的內在連線。它其實是本源的迴歸,迴歸到它最初的用途——為身體排除掉多餘的、有害的物質。迴歸茶滿足身體健康的「自然」功用。喝的是茶本身最根本的天然功用,通過喝茶把身體多餘不需要的東西帶出體外,通過喝茶構建起茶和人體健康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喝茶讓身體變得更加的乾淨,通暢。

《七碗茶歌》出自唐代詩人盧仝(tong)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寫出了品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為傳頌。後經過老子學院張三愚老師的創新與改變,形成了《新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文思湧,洋洋灑灑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舊貌換新顏

六碗通仙靈,只羨茶人不羨仙,

七碗罷罷罷,此碗過後,直叫新我替舊他。

七碗茶詩內容

【基本資訊】 又稱《七碗茶歌》、《七碗茶詩》,作者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 【茶歌內容】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簡介】 盧仝(音tóng 〈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宵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我個人一直覺得該詩的作者一生經歷非常奇葩,所以除了愛茶,還愛詩詞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詩筆記。

茶友們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描繪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狀態,描述了茶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號玉川子,是" 初唐四傑 "之一 盧照鄰 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 諫議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 宦官專權 ,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 張籍 、 孟郊 、 賈島 渾在一起,成為唐代 韓孟詩派 的重要人物。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我原以為盧仝是一位隱於野的隱士,人生會有一個的隱士結局,不想卻非常出乎意料的死於非命。

盧仝雖是一介布衣,卻因出身名門且有才情,還是經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誰料發生 甘露之變 時,盧仝恰巧與宰相 王涯 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盧仝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好友 賈島 有《 哭盧仝 》詩:“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為一格宗師。" 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 在他的論詩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評 盧仝 :“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盧仝受到韓愈的影響,詩作過於好奇逞怪。 元好問 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為這種創作是“鬼畫符”。這可能也是雖然盧仝現存詩103首,但是除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詩詞愛好者對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書法作品後面既是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大家一起欣賞一下吧!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釋義為蓓蕾。本詩中喻茶之嫩芽。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蘇軾愛茶,熙寧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的美圖!)

唐朝詩人盧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是來自他的《玉川子詩集》的“走筆謝孟諫義寄新茶”,因為太過精彩,所以把這幾句單 列,單獨成篇,被後人屢屢提及。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rx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