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七碗茶詩書法

七碗茶詩書法

七碗茶詩書法

七碗茶泡出韻,書法飄逸如仙境。

筆畫間流淌詩意,字句中抒發人生。

茶之香氣氤氳,書之精神蘊含。

品茶觀字,領悟人世間的歡喜與悲傷。

時光荏苒,茶和書久長。

一碗一畫,與時間交響,演繹生命的精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全詩?

全詩: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白話譯文:高僧維摩生病了,維摩長者即知文殊與佛弟子將來,於是運用神力將室內搬空,變得一無所有,只自己睡在一床上。文殊菩薩入室,即向維摩詰長者問病。謝靈運已是在俗之人到處遨遊。哪裡需要魏帝的長生不老藥,只需要唐盧詩中的七盞濃茶即可。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的七言絕句《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蘇軾在杭州任地方官時,他遍遊佛寺,一天喝了七盞濃茶,興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維摩菩薩,又比作謝康樂,並說飲了茶,藥也不用吃了。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他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東坡七集》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關於品茶的詩句書法作品

1.關於 品茶的詩句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你解決問題,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繼續追問我。

2.關於品茶的詩句

百度直接搜尋題目即可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晒穀天晴。 —— 張繼《山家》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3.關於品茶時的專用詩句有哪些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麵。碧雲般的熱氣嫋嫋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

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藉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製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自號衡嶽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

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簷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淨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緻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淒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

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

4.關於品茶的詩詞

歐陽修的《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高啟《採茶詞》: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巫禎來詠茶詩詞選

茶頌

人謂百花好,我稱茶獨王。

一杯清肺腑,入夢亦留香。

茶珍

年年歲歲品茶新,歲歲年年會故人。

好友好茶相悅處,好詩好意獨自珍。

茶與書

書齋是我家,家裡備茗茶。

茶味溶書味,好香不用誇。

對飲

好酒須同酌,奇思在獨行。

佳茗宜對飲,情景映杯生。

賞梅品茶

一樹老梅三兩枝,四花五瓣開卻遲。

六壺七盞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詩。

飲茶

四十笑稱翁,飲茶沐晚風。

翻書匆過眼,滋味入心中。

新法品茶

都市無山水,肆中購礦泉。

電壺騰霧氣,俗市暫稱仙。

題牡丹茶壺圖

富貴花前泡苦茶,人生樂處莫常誇。

酸甜辛辣都嚐遍,何事不能做到家。

5.茶禪一味書法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有禪茶一味、品茶悟道一說。

古九州之一青州著名書畫家書法作品,品茶悟道是靜心沉澱的參悟,也是感受生活的真諦。淡泊名利,過好今生。走過歲月悟徹人生的賢人雅士,這幅字最值得擁有。

趙凱,山東濟南人,部隊服役期間進修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夫會理事,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淄博陶瓷藝術大師,多次特邀參加世博大展,作品被港臺內地等多家機構及個人收藏。

藝術家簡介轉自藝道網

唐代著名書法家,僅知道他的字叫"仝",卻不知他的全名,誰知道?

你說的可能是關仝。他出生於唐末,生活在五代時期。

關仝tong(約907-960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生卒年不詳。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關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村山驛的生活景物,能使觀者如身臨其境,“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論者謂其晚年成就,較之荊浩更能青出於藍,是荊浩畫派的有力繼承者,與荊浩並稱為荊關。北宋人將他與李成、范寬並列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響。關仝傳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圖》及《關山行旅圖》等。《山豀待渡圖》描繪大山下水濱有人待渡,畫中大山矗立,石質堅凝,氣象壯偉荒寒,與宋人論述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關)仝能一筆而成”(《五代名畫補遺》)的風貌相似。《關山行旅圖》畫深秋季節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簡括有力,景物高深,虛實富有變化,穿插各種人物活動,使畫面更富生活氣息。

據宋人記載,關仝不善畫人物,畫中人物多請胡翼代為繪製。胡翼,字鵬雲,五代畫家,主要活動於後梁之際,善畫佛道人物,也能畫樓臺車馬,亦精於摹古。

《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畫中有其《秋山圖》《江山漁艇圖》《春山蕭寺圖》等94件。傳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圖》軸、《關山行旅圖》軸等,相傳為其所作,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誰幫忙找點關於茶文化的詩詞(最好是名人的)

一七令,茶

胡秉言

碧嫩,神凝

著聖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異客,閒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歲月,盪滌塵緣凡情

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淨心靈

一七令,茶

胡秉言

茗嫩,一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嚐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侯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日月長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我個人一直覺得該詩的作者一生經歷非常奇葩,所以除了愛茶,還愛詩詞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詩筆記。

茶友們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描繪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狀態,描述了茶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號玉川子,是" 初唐四傑 "之一 盧照鄰 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 諫議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 宦官專權 ,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 張籍 、 孟郊 、 賈島 渾在一起,成為唐代 韓孟詩派 的重要人物。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我原以為盧仝是一位隱於野的隱士,人生會有一個的隱士結局,不想卻非常出乎意料的死於非命。

盧仝雖是一介布衣,卻因出身名門且有才情,還是經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誰料發生 甘露之變 時,盧仝恰巧與宰相 王涯 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盧仝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好友 賈島 有《 哭盧仝 》詩:“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為一格宗師。" 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 在他的論詩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評 盧仝 :“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盧仝受到韓愈的影響,詩作過於好奇逞怪。 元好問 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為這種創作是“鬼畫符”。這可能也是雖然盧仝現存詩103首,但是除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詩詞愛好者對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書法作品後面既是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大家一起欣賞一下吧!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釋義為蓓蕾。本詩中喻茶之嫩芽。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蘇軾愛茶,熙寧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的美圖!)

最後一句是茶或酒的七言古詩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作者:蘇軾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 作者:陸游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幽居初夏 作者:陸游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荔枝嘆 作者:蘇軾

何意更觴昌歜酒---端午三首 作者:趙蕃

桃李春風一杯酒---寄黃幾復 作者:黃庭堅

且樂生前一杯酒---行路難·其三 作者:李白

古人品茗的佳句

1.引用原古詩詞來描述一些古人品茗的情景

山泉煎茶有懷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東亭茶宴

【唐】鮑君徽

閒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

遠眺城池山色裡,俯聆弦管水聲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簷欲吐紅。

坐久此中無限興,更憐團扇起清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

【唐】劉長卿

到此機事遣,自嫌塵網迷。

因知萬法幻,盡與浮雲齊。

疏竹映高枕,空花隨杖藜。

香飄諸天外,日隱雙林西。

傲吏方見狎,真僧幸相攜。

能令歸客意,不復還東溪。

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劉言史

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

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

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

熒熒爨風鐺,拾得墜巢薪。

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殷勤。

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

此遊愜醒趣,可以話高人。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嘗茶

【唐】齊己

石屋晚煙生,鬆窗鐵碾聲。

因留來客試,共說寄僧名。

味擊詩魔亂,香搜睡思輕。

春風霅川上,憶傍綠叢行。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2.引用原古詩詞來描述一些古人品茗的情景

山泉煎茶有懷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東亭茶宴 【唐】鮑君徽 閒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

遠眺城池山色裡,俯聆弦管水聲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簷欲吐紅。

坐久此中無限興,更憐團扇起清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 【唐】劉長卿 到此機事遣,自嫌塵網迷。

因知萬法幻,盡與浮雲齊。 疏竹映高枕,空花隨杖藜。

香飄諸天外,日隱雙林西。 傲吏方見狎,真僧幸相攜。

能令歸客意,不復還東溪。 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劉言史 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

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 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

熒熒爨風鐺,拾得墜巢薪。 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殷勤。

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 此遊愜醒趣,可以話高人。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嘗茶 【唐】齊己 石屋晚煙生,鬆窗鐵碾聲。 因留來客試,共說寄僧名。

味擊詩魔亂,香搜睡思輕。 春風霅川上,憶傍綠叢行。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3.古人對飲茶有什麼抒情的好詞語呢ò

《飲茶歌》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飲茶歌送鄭容》唐·皎然

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雲宮人不識。

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

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未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臨安春雨初霽》南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4.關於品茗的詩

從古到今品茗的詩很多,有重大影響的應該是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栩栩如生的"七碗茶"的描寫了.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和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墜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的蘇息否?

5.邊工作邊喝茶的佳句

李白的《贈玉泉仙人掌茶》一詩,寫得浪漫飄逸,別有韻味。詩曰:“嘗聞玉泉山,山澗多乳窟。仙氣白如鶴,倒懸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描寫品茶題詩的樂趣,非同凡響。詩曰:“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白居易的詠茶詩多達70多首,最為後人推崇的當是《茶山境會亭歡宴》詩,把文人墨客品茶鬥勝的盛況描寫得淋漓盡致。詩曰:“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香娥遞舞應爭妙,紫筍(茶名)齊嘗各鬥新。”

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吟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青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輕,六碗通神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就是著名的七碗茶詩,道出了飄飄欲仙的感受,生動又傳神。

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詩》是一首風格獨特的詠茶詩,又稱七級浮屠詩,俗稱寶塔詩,詩曰:

香味,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前黃蕊色,碗轉典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前豈堪誇。

茶聖陸羽在《茶經》說:“名茶還須好水泡”,遂成千古名句,茶與水密不可分。詠茶詩中對水多有吟詠。洪希文詩曰:“平生三味試茶功,起看水火自爭雄。”文徵明詩曰:“竹符調水沙泉活,瓦鼎燒鬆翠鬣香。”《紅樓夢》中賈寶玉詩曰:“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古人對茶對水都有研究,入詩也妙語連珠。

蘇東坡的詠茶詩,說出個美人喻來:“仙山靈草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真個是語出驚人,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皆無的美好感受,從氤氳之氣中品出佳人來了。茶詩一體,人茶一體,妙不可分。

千百年來,還有茶禪一味之說,亦有詠茶詩詠之。詩人陸容的《僧茶詩》曰:“江南風致說僧象,石上清泉竹裡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茶與佛有緣,佛與茶不分,茶佛一體。

古籍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自此,人們把茶視作養生延年益壽的神草,詠茶詩尤加讚美。蘇軾詩曰:“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茶勝過了靈丹妙藥。范成大詩曰:“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茶蓋過了美酒佳釀。杜來詩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茶替代了美味佳餚。陸游詩曰:“嫩白半甌嘗日鑄(茶名),硬黃三卷學蘭亭。”他有切身體會,一生得益於茶,壽享86歲。

此外,詠茶詩還讚美茶是有品位、有靈性的。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曰:“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性靈味,得與幽人言。”鄭板橋詩曰:“只和高人入茗杯。”茶品、人品相提並論,進入了“天人一氣,人茶交融”的美妙境界。

6.關於品茗的詩

從古到今品茗的詩很多,有重大影響的應該是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栩栩如生的"七碗茶"的描寫了.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和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墜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的蘇息否?。

7.古人四件雅事詩句

古人十大雅事你會幾樣呢?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絃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棋】棋者,奕也。下棋者,藝也。

博弈是東方文化生活的重經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於一般的消遣遊戲,還影響和陶冶著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審美趣味和思維方式。琴、棋、書、畫並稱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形式,成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形態。

“弈”中的恬淡、豁達、風雅、機智和軍事、哲學、詩詞、藝術共聚一堂。黑白之間,楚河漢界內外,棋藝帶來的啟悟和內涵被無限拓展,棋盤之外的天地被融合為一,成為中國棋文化的最大特點之一。

方寸棋盤,還具有磨鍊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書】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著濃厚的“文字情結”和“書寫情結”,這充分地體現在殷商時期大量的龜甲、獸骨上,也體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還體現在春秋戰國以來的縑帛、竹木簡牘、符節、石刻、兵器、貨幣、紙張上,各種各樣的載體,都留下了我們祖先精美的書跡。

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情結,先賢才逐漸將漢字的書寫昇華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如果按一般所說,書法藝術是從漢末開始進入自覺狀態的,那麼,書法藝術至今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在這兩千年的歷史裡,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雖歷經戰亂浩劫、天災人禍,以致大量的經典之作我們已無緣得見,但僥倖存留至今者仍令我們目不暇接、歎為觀止,這讓我們對古人仰慕不已。

【畫】我們的國畫,一支毛筆,一張宣紙,縱橫恣肆,寫意流暢。中國人很早就在自已的生活環境中發現了美,並按照自已的審美習慣用畫筆描繪出來,古人從表現神、描繪宗教故事發展到畫山水、花鳥。

士大夫們以虛無的胸襟、玄學的意識體會自然,表現自然,使中國山水畫自始就是一種“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客觀自然的再現,在中國山水畫家的眼中,山水的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於它體現了“道”,宗炳在《畫山水序》中一開始就寫道:“聖人含道映物,賢人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這是對“自然”、“道”與山水基本關係的論述。核心理念在於“天人合一”。

【茶】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

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

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茶之為物,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靈氣,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

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香】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

如孟子所言:“香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長壽”。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

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

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花】中國花文化源遠流長,在眾多藝術作品中,花是重要的題材。

古曲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玉樹後庭花》等。民樂有《茉莉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以花為題材的詩歌、繪畫更是不勝列舉,就連刺繡、陶瓷等傳統工藝品,花卉圖案也是重要的裝飾物。

時至今日,人們對花仍舊情有獨鍾,各地的花展、花市、花節人潮湧動,盛況依然,我認為,國人好花,不僅僅好其花形,更緣於花文化的精髓:花韻。人們欣賞花,不僅僅欣賞它的色、香、姿等自然美,更是綜合自己對花的感受,賦予它一種風度、品格。

自古就有“不清花韻,難入高雅境界”之說,人們現在賞花,更是神重於形。好蘭者,好其高雅脫俗;好菊者,好其寒秋;愛荷者,好其出淤泥而不染;好梅者,好其臨寒鬥雪。

【詩】“生為中國人,一輩子要承受數不盡的苦惱、憤怒和無聊。但是,有幾個因素使我不忍離開,甚至願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

其中一個,就是唐詩。”——餘秋雨。

依中國文化的古老觀念,人心與人心不是隔絕不通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也。

無邪就是誠,就是人性與人性的照面。心與心之間,被巧語、算計、利害、。

皎然原文_翻譯及賞析

僧皎然(730-799),俗姓謝,字清晝,湖州(浙江吳興)人,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茶僧,吳興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皎然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閒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 皎然

與陸羽

皎然,公元(720-804)年,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世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在《全唐詩》編其詩為815-821共7卷,他為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 堪稱一代宗師。

與皎然命運息息相關的有一個年輕人叫陸羽,此人在公元757-758年,約25-26歲時遇見了皎然,以後他們結成了生死相依的忘年交。——“緇素忘年之交”40多年,他們的友情達到了生相知、死相隨,生死不諭的超然境界。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在皎然的指導、幫助,鼓勵、安排、資助、籌劃下,完成了中國茶業、茶學的千秋偉業——《茶經》。皎然對陸羽及中國茶道的貢獻分以下10個方面:

(一)讓中的陸羽找到了家

陸羽生於公元733年,3歲被遺棄在竟陵(湖北天門)。是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西湖邊拾到將其抱回寺裡養育。11歲陸羽逃出寺院去戲班,作了優伶,14-15歲被河南府尹李齊物看中,推薦去火門山的鄒子夫處學習讀書,20歲偶遇竟陵刺史的禮部員外郎崔國輔,崔與陸羽一見如故,結為忘年之交。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前的754-755年,有人說陸羽已開始寫《茶經》,我們認為不現實。因為那時候陸羽還是一個22-24歲的小青年,對茶業、茶學都沒有很深厚廣泛的研究與積累,特別是安史之亂,處於流浪動盪狀態,也沒有這樣的環境寫書。

羅家慶先生考證認為:“有人認為陸羽在龍蓋寺就懂得了煮茶,這不對。而是智積禪師罰他服勞役,砌牆頭,清廁所,沒有讓他煮茶。即使隨後到了李齊物、崔國輔兩位剌史身邊,由於衙門有專人司茶,他也不會接觸茶飲……。”

我們認為陸羽在龍蓋寺、李、崔處接觸茶飲的機會應該是有的,但就以此要寫千古《茶經》未免不夠。

陸羽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是在公元757-759年,即24-25歲拜見了皎然大師後的發生的。陸羽與皎然結成“緇素忘年之交”時,當時皎然大師已四十多歲,乃杼山妙喜寺主持,有這樣的權力、條件讓陸羽安下心來潛心研究,陸羽也結束了動盪不安的生活有了人生的著落。

(二)陸羽《茶經》受到皎然的指導、啟發

皎然年長陸羽13-14歲,大一輪,兩人“緇素結交”時皎然已到過廬山、泰山、嶗山、嵩山、長沙、衡陽、饒州、洪州以及蘇南各地、剡溪、天台等處,他交友廣泛,閱歷豐富,對不少大廟的僧侶飲茶已頗有心得,佛院飲茶早已成習。有些寺院設有專門的“茶堂”,用作僧侶們潛心論佛,招待施主,有些寺院專門派有“茶頭”及“施茶僧”,用以燒水煮茶佈施茶水,……因此皎然足跡許多大廟後對佛門茶理很深。從他的許多茶詩中可以得知他有非常豐富的茶葉知識。……

昨夜西峰兩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採之長太息。

陸羽在妙喜寺寄宿了三、四年的時間裡,他們經常詩論、探討,陸羽寫成了《茶經》三卷。但在皎然看來,陸羽閉門寫書,有許多不切實際的觀點,他還不客氣地提出了批評(誰能對茶聖提出批評?只有皎然大師),他在《飲茶歌鄭容》一詩中指出“……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他愛之深所以評之切,他讓陸羽深入茶山研究茶葉載培、管理、採摘、煎制等茶事,以補充、修改《茶經》。

(三)皎然為陸羽寫《茶經》提供了物質條件

皎然不但悉心指導陸羽,解決了他生活上的後顧之憂,還給陸羽提供安靜寫作環境,同時還為陸羽解決了寫作《茶經》所需要的實驗場地、裝置、儀器等等。因為以皎然為住持的妙喜寺在長興顧渚山置有茶園(後為貢茶基地),這個顧渚茶園是陸羽《茶經》最好的實驗室、試驗基地。有《顧渚行寄裴方舟》詩為證:“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大家知道即使條件下你要搞一個茶場涉及載培、施肥、管理、採摘等一連串事情,也不容易,何況是古代一個條件優良的實驗茶場,……這一切皎然大師都為陸羽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幾年後皎然為使陸羽有一個更加安靜、方便的寫作環境,又在苕溪之濱為他建好了“苕溪草堂”,到處尋找外出考察的陸羽讓他回來安心居住寫作……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是陸羽茶學研究的物質提供者。

(四)皎然是茶文化的巨集揚者

皎然上人不但懂茶事更對茶文化情有獨衷。在當時的時代,沒有電視、報紙,沒有相聲、小品、小說,文化傳播的最好形式是詩歌。他不但以詩歌的形式在世界首次提出了“茶道”,“什麼是茶道”,他還寫下了更多廣為流傳的茶詩,在同時代他是茶詩最多的高人。

如果說陸羽更多的是一個科學家,他是從茶科學、茶經驗、茶業產業角度來著作《茶經》,那麼皎然上人則更多地是從文學詩歌,從茶文化的角度研究,並且又以他高深的佛門禪悟親自體驗開啟了“佛茶之風”或“佛禪一味”,從而拉開了整個中國茶道甚至是世界茶道之先河!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不但是大唐茶道更是中國茶道、世界茶道的開山之作!

因此,我們以為陸羽更像錢學森、袁隆平;皎然更像魯迅、郭沫若。且不說其對陸羽的幫助、指導、交流、切磋,他自己也是茶文化領域的開山鼻祖!

皎然不但是茶事、茶文化的積極倡導者,更是“以茶代酒”、茶飲料的積極宣傳者,在前期批評陸羽《茶經》不是的同時,與陸羽一起又是茶飲、《茶經》、茶文化的推廣旗手。他不但為陸羽開展茶學、茶業研究提供環境場地、裝置、經費,而且還經常有意組織“苕溪茶會”,帶領詩茶愛好者去剡溪舉辦“沃州茶會”、“剡溪詩茶論壇”,策劃、組織、包裝、宣傳了茶文化思想,並以論壇、會議、活動、詩歌等形式進行了確有影響力的傳播。某種意義上公元773年由陸羽設計,顏真卿書法題名,皎然策劃賦詩的“三葵亭”就是著名的陸羽品牌的事件行銷之一!自陸羽《茶經》及皎然的《飲茶歌》後,唐代茶詩大盛,茶道與詩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合唱,迎來了亙古以來未有的大唐茶文化的高峰!

(五)皎然是陸羽的長輩、導師、篤友、兄弟

陸羽儘管孤兒出身,但一輩子在人生轉折的過程中卻常有貴人相助。皎然無疑是陸羽事業人生轉折過程中的貴人,也是陸羽的長輩、老師,又是陸羽後半生40多年的生相知死相隨,交往時間最長、學術探討最多,關係情義最深的兄長與良師益友,本來陸羽晚年從廣州到蘇州定居了很多年,他也曾經準備終老蘇州。可是皎然上人的圓寂給了陸羽巨大的打擊,他毅然決定離開江南水鄉蘇州而重返湖州以追隨皎然……當陸羽走完了漫長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後,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了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濱,以伴隨他生前最好的哥們兄弟——篤友皎然上人。

也許講茶文化、茶道還會有人講到盧仝的貢獻。沒錯,盧仝後來的七碗茶歌——《茶歌》的影響不亞於皎然的“三飲”之歌,甚或是大有千年傳唱不衰後來居上之勢。所謂大唐茶業三件大事:陸羽《茶經》、盧仝《茶歌》、趙贊“茶禁”(即對茶徵稅),更有“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殊不知盧仝生活於(公元795-835年),在盧仝出生時皎然大師早已出版了《茶決》推出了《飲茶歌》中國茶道(皎然比盧仝年長75歲),如果不論盧仝詩的社會性,在茶道內容及形式上,盧仝並沒有超越皎然大師多少,盧仝對茶道的理解絕對受皎然三碗茶的參照與啟發(這兒不是貶低盧仝),更確切說“七飲茶歌”就是“三飲茶歌”的繼承與發展,七碗茶是三碗茶的仿效與細化(原創是皎然上人的)。

(六)皎然精通茶理、茶業、茶葉生產

皎然不但是茶文化高手,他對茶葉生產、加工、飲茶及茶葉經營都非常瞭解,究竟其妙寺有實打的茶園,此茶園除了供應本寺院茶僧茶禮之用外,可能還有一部份用以創業,是“寺院經濟”的一大部分(那時候以許多方丈、住持儼然象一位大地主)。現以《顧渚行寄裴方舟》一詩為證: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鶗鴂鳴時芳草死, 山家漸欲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由來慣採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 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濛濛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採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注:有史述為證,皎然與著名茶人、文學家陸龜蒙在長興顧清都置有茶園,本來就是一大茶場主。)

由上述可知,皎然在此裡面對茶葉生產的環境、管理、氣候、採摘、品質、煎飲、銷售、市場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其對茶理,採摘、氣候、時間、行銷研究之深幾乎是唐茶詩無出其右者。詩歌在唐代不但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而且也是記載、傳播文化的主要形式。如果皎然不是對茶葉生產、採摘、市場十分了解,是寫不出這樣有深度有內容又有神韻的茶詩的。

唐朝後期兩位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茶人皮日休與陸龜蒙,他們比陸、皎後生幾十年,也在湖州、長興進行相當長時間的考察,對皎然、陸羽十分了解,總結了自周至唐的茶史、茶事,寫成了著名的《茶中雜詠》,也總結了自茶葉生產到採製加工、茶具、茶舍……一系列知識與經驗,形成了著名的“皮陸唱和”。而其中皮日休認為陸羽茶經很多地方參考了杜育的《荈賦》。而陸龜蒙在顧渚山下置有茶園,還親自進行茶葉生產實踐,自己親自經營,且看過皎然《茶決》認為也是三卷本,唐朝有很多詩人還看到過此《茶決》,陸羽《茶經》的許多茶事、茶理引自《茶決》。陸龜蒙參考《茶決》、《茶經》還撰寫了《品第書》即陸龜蒙的《茶書》,可惜後來也失傳。

此外,皎然上人的《茶決》不但陸龜蒙看到過,唐代很多典籍還引用過《茶決》。比如《百丈清規》、《禪林清規》、《五燈會元》等更有明代著名茶史專家陳師《茶考》指出:陸龜蒙作《品茶》一書,繼《茶經》、《茶決》之後。……《茶經》陸季疵撰,即陸羽也。羽字鴻浙,季疵或其別字也。《茶決》今不傳。及覽事類賦,多引《茶決》。此書間有之,未廣也。陳師,錢塘(杭州)人,明嘉靖間會試副榜,官至永昌知府。有專家考證《茶考》一出,有關的茶事史書“開始有條不紊的魚貫而出了”。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作為有茶葉產業的老闆又佛道儒多修的偉才,對茶葉生產、加工、煎制、行銷都是全過程瞭如指掌,他不但是魯迅、郭沫若、巴金一樣的“茶文化大家”,也是象錢學森、袁隆平一樣的茶科學家。只不過由於《茶決》的失傳,皎然給人以茶道專家的面目出現而已,如果《茶決》還在,或如果誰能把《茶決》考證、挖掘出來,可以斷言《茶決》、《茶經》亦為中國茶業開天闢地的兩篇開山這作!

(七)皎然摘取了“中華茶道”皇冠上的明珠

要了解皎然上人對中華茶道的貢獻,我們有必要對茶道的各種流派及皎然與陸羽茶道的區別進行比較。

(七-1)、何謂茶之道

茶道,茶道,即茶之道或飲茶之道,亦是指飲茶品茶藝術與境界的總和。可以說,關於什麼是茶道,國內,國外幾百種主張,幾百個流派。這兒引用日前茶文化發展最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專家丁以壽先生在《中華茶道概念詮釋》中的觀點,他認為顧謂茶道,就是通過飲茶養生、修心、求道、證道。具體劃分為三個層次:

1、飲茶之道:即關於飲茶的方式、方法、技藝、屬技術層次。

2、飲茶修道:是藉助飲茶活動以修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規律、本源、真理等。

3、飲茶即道:就是修道後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結果,人生最高境界,社會與宇宙的根本真理,它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我們在此把它改成為飲茶本道,因為前兩者都是圍繞“茶湯”與“人心”兩者展開的,是我心即宇心而展開去……,但在這兒我們要跳出茶湯,跳出我心,把“茶湯”“我心”融入到國家民族、事業、世界、宇宙、和平、和諧、環境……等一切重大主題中,從茶湯中悟到社會與宇宙的真諦,飲茶即道亦為飲茶本道。

從中國茶道的構成環節而言,它又是“環境+禮儀+茶藝+修行”四大元素組成,而前三步亦是依次向上類進的過程。

……當然還有形式說,理念說、方法說、意境說、禮儀說、修身說、途經說……,此外還可以按茶葉品種來分成綠茶茶道、紅茶茶道、黃茶茶道、黑茶茶道、白茶茶道、花茶茶道;可以按茶道歷史劃分為煎茶茶道、點茶茶道、泡茶茶道;按活動主體分為文士茶、宗教茶道、宮廷茶道等。儘管茶道方法很多,但可以說丁以壽先生的觀點是非常系統又有代表性的、全面地、正確地找到了中國茶道的元素與程式及境界。

茶道之父

1、他是茶文學的開創者,在茶詩方面也首開千古佳作之先河。

2、他是佛門茶事的集大成者。

3、他是最早進行實驗茶場、實驗室茶葉科學研究的倡導者、執行者、管理者。

4、他是“以茶代酒”,以茶為飲之風的積極推廣者。

5、他是茶葉精神功能及價值開發的探路者。

6、他是茶聖陸羽的指導老師、兄長、篤友、物質保證者,是陸羽事業上合作交流的學術夥伴,也是陸羽科學探索的贊助者、策劃者、組織者、批評者、宣傳者,他是陸羽《茶經》系統工程的主要組織者、策劃者、管理者。

7、他是最早“品茗會”、“鬥茶賽”、“詩茶會”的倡導者、組織者、策劃者,“顧渚茶賽”“剡溪詩茶會”就是經典案例。

8、他是茶文化、茶道理念的集大成者、倡導者,也是“佛茶之風”、“佛禪茶道”的探路者。

一句話,他是中國茶道的創世者,開山之始祖,茶道之父,是中國茶文化的一代宗師!

皎然多才多藝,他不但對佛學、道學、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刻研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幾百首的名篇佳作,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實在是一位難得的大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佛門高僧,他不為名不為利,他既不是那些不關心世事只管的佛門僧侶,也不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改革家,又不是那些自我標榜埋頭苦幹的老黃牛……,他視名利為糞土,亦文亦僧、亦佛亦儒亦道、亦詩亦茶、亦隱亦遊……亦師亦友、亦父亦子、亦兄亦弟……。像恩格斯支援馬克思,並一起與馬克思探討主義一樣,他無私地幫助了茶聖陸羽完成了世界茶葉史上的第一經典鉅作——《茶經》。

皎然的詩文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唐代·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唐詩三百首 , 訪友 , 隱士生活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 :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寫茶 , 友人愉悅一片雨,山半晴。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雲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風回雨定芭蕉溼,一滴時時入晝禪。——唐代·皎然《山雨》

山雨

一片雨,山半晴。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

雲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風回雨定芭蕉溼,

一滴時時入晝禪。檢視更多皎然的詩文>>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茶 文化 形成於唐朝,發展與宋朝。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一起來看看。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1)煎茶道形成與流行

  中國茶道的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形成於中唐的煎茶道,陸羽《茶經》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茶道”首見於陸羽的至交、詩人、茶人釋皎然《 飲茶 歌誚崔石使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煎茶道形成於八世紀後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廣泛流行於九世紀的中晚唐,並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2)茶文學興盛

  大唐是文學繁榮時期,同時也是飲茶習俗普及和流行的時期,茶與文學結緣,造成茶文學的興盛。唐代茶文學的成就主要在詩,其次是 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詩人都寫有茶詩,許多則是膾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無不撰有茶詩。尤其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千古絕唱,為古今茶詩第一,“盧仝七碗”成為茶文學的經典。

  (3)茶書的創著

  茶書的撰著肇始於唐,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毛文錫《茶譜》。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溫庭筠《採茶錄》。

  陸羽《茶經》的問世,奠定了中國古典茶學的基本構架,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茶學體系,它是茶葉 百科 全書,是茶學、茶藝、茶道的完美結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繪畫、書法的出現,茶館也在中唐產生,茶具發展,越窯、邢窯南北輝映。唐代文化發達,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終於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並在中晚唐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在北宋中後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1)點茶道形成與流行

  點茶道形成於五代宋初,流行於兩宋時期,鼎盛於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觀茶論》序曰:“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尤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於今,百廢俱興,海內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鑑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著茶書,倡導茶道,有力地推動了點茶道的廣泛流行。點茶道遠傳朝鮮和日本,是高麗茶禮和日本抹茶道的源頭。

  (2)茶文學繁榮

  茶文學興於唐而盛於宋。茶詩方面,梅堯臣、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澈、黃庭堅、秦觀、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佳作迭起。陸游就有茶詩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可以和盧仝“七碗茶歌”媲美,蘇軾茶詩更是意境深遠。茶文方面,有梅堯臣《南有佳茗賦》、吳淑《茶賦》、黃庭堅《煎茶賦》,而蘇軾《葉嘉傳》更是寫茶的奇文。茶詞是宋人的獨創,蘇軾、黃庭堅、秦觀均有傳世名篇。

  (3)茶書的撰著

  現存宋代茶書有陶榖《荈茗錄》、周絳《補茶經》、葉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沈括《本朝茶法》、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桑茹芝《續茶譜》、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共十二種。其中十一種撰於北宋,唯《茶具圖贊》撰於南宋末年。周絳《補茶經》、桑茹芝《續茶譜》屬於輯佚。

  此外,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均有茶事書法傳世,趙佶《文會圖》、劉松年《攆茶圖》、遼墓茶道壁畫反映點茶道的風行。都城汴梁、臨安的茶館盛極一時,建窯黑釉盞風行天下,並流傳日本。在北宋中後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泡茶 方法

  【擇茶】

  煮茶時,多選擇黑茶、熟普洱茶、老白茶、陳年生茶等茶品,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藝製程,或是經過時光的炮製,褪去了最初的青澀寒涼,茶性趨於溫熱。此類茶品烹煮後不會因過於苦澀而難於下口,而溫熱的茶性用來驅寒又再適合不過。

  除了直接烹煮幹茶,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後的茶根,此法多用於老茶,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的歲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嚴格,若是茶湯過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若是茶湯過濃,適量加水煮開即可。

  茶葉可直接投入壺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這樣更便於事畢後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請儘量使用尺碼較大的型號,這樣茶葉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間,如此茶湯的湯感更佳。

  【煲煮時間】

  推薦60-120分鐘,如此茶湯方可達致渾厚溫潤的品質。烹煮後的茶湯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溫。

  若是茶湯過於濃郁,可於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如此調節至符合個人品飲習慣的濃度即可,自是別有一番樂趣。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煮茶也是一樣,就拿做菜打個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廚師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話題不在這裡贅述。我這裡要說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一定是有品級之分的。同樣,煮茶也一樣,同樣的茶,同樣的流程,茶道師的級別不同、心態不同、體態不同,煮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歷史

  儘管茶葉在周代就已經大量 種植 ,但在漢代以前,茶葉是被當做一種蔬菜,跟蔥、姜、橘皮等煮到一起來吃的,王建榮表示,這是茶葉的蒸煮羹飲時期,真正飲用是從魏晉南北朝才開始的。而茶文化的興盛,則要到唐代。

  唐代人講究煮茶,首先是要製作茶餅,當時已經細分為七道工序——採、蒸、搗、拍、焙、穿、封。具體的做法是:採摘新鮮的茶葉,放入甑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製成團餅,以炭火焙乾後,用竹篾穿起來封存。

  煮茶的時候,要把團餅茶拿出來,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後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篩過,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唐人是用釜來煮茶的,先在釜中裝適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二沸的時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邊,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繼續煮;三沸的時候,再把舀出來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華”,這時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窯的青瓷茶盞或邢窯的白瓷茶盞盛裝。王建榮表示,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沸騰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見氣泡的大小,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如湧泉連珠”,氣泡一個個連起來了;三沸為“騰波鼓浪”。

  到了宋代,茶道的藝術化就更臻巔峰了,發展出了高技術含量的點茶法。雖然還是團餅茶,還要烤軟、碾碎、篩過,但點茶時不用釜了,而是用銀瓶或瓷瓶來煮水,茶放在黑釉盞中,水煮好後,通過瓶子點到盞中,同時另一隻手用茶筅不停地進行攪拌。按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要達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牆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千車捆載”,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澗水”,好像風兒吹過鬆林,山澗流水潺潺。

蘇軾名字的來歷

  姓名是包括姓和名,名字是名和字,這是兩者的區別。名也叫本名,在古代是自己的謙稱,字叫表字,在古代是對別人的 一種尊稱。下面是我整理的蘇軾名字的來歷,快來看看吧。

  【名字來歷】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早年,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有著父親作為榜樣,蘇軾也自帶著勤奮刻苦的基因,該發憤時就發憤!

  蘇軾其名“軾”原意是車前的扶手,取的是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即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伴有這個名字後,蘇軾在性格上放達,喜歡交朋友,喜歡尋找美食,也是個有潛質的吃貨,還創造許多獨創美食,比如東坡肉這類有名菜品,也喜歡安靜的坐著泡壺茶,品茶等雅事,這些不正和他的名字”蘇軾“有著相同的品格嗎?

  到了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到了後期,蘇軾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 湖州畫派。因其文、詞頗多於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

  【蘇軾的故事 】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讚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讚歎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裡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製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型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迴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

  水果和藥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裡(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這句裡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變法推行的第十個年頭,面對蘇軾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終於坐不住了。蘇軾因此被貶湖州,接著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審。史稱烏臺詩案的開始,大量跟蘇軾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連,就連已經逝去的蘇軾老師歐陽修及家人也未倖免。蘇軾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獄之苦。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辭世後,宋哲宗昭命蘇軾代擬敕書,蘇軾絲毫不以政見不同而在敕書裡公報私仇,反倒是高度評價了他的這位政敵,文中有一段曰:“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這個給予王安石的評價,蘇軾自己也是當之無愧的。東坡居士的這種高風亮節、大公無私的精神實在令後人感動。

  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麼可能瞧不出來呢?

  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衝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裡,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裡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讚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遊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提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裡,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東坡吃草

  閒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細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暱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裡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裡有魚(餘),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遊,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蝨”,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蝨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裡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蔔、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沒,音mǎo,“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 蘇軾嗜茶 】

  蘇軾十分嗜茶。茶,助詩思,戰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蘇軾去城東20裡的石潭謝神降雨,作為《浣溪沙》五首紀行。詞雲:“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辦事要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慄宜宵征”(《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贈包靜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餘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越州張中舍壽樂堂》)。更有一首《水調歌頭》,記詠了採茶、製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詞雲: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長期的地方官和貶謫生活,使蘇拭足跡遍及各地,從蛾眉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境到嶺南、海南,為他品嚐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誠如他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中所云:“我官於南今幾時,嚐盡溪茶與山茗。”其中:“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杭州所產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產的“顧渚紫筍茶”和紹興產的“日鑄雪芽”;“未辦報君青玉案,建溪新餅截雲腴”,這種似雲腴美的“新餅”產自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幹霜後水,焦坑閒試雨前茶”,這穀雨前的“焦坑茶”產自粵贛邊的大瘐嶺下;還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寧(今修水)的雙井茶,湖北興國(今陽新)的桃花茶,等等。蘇軾愛茶至深,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烙新茶》詩裡,將茶比作“佳人”。詩云:

  仙山靈草溼行雲,洗溫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油食品)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對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厭凡泉”。他認為好茶必須配以好水。熙寧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時,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詩》:“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晝睡美方熟。精品厭凡泉,願子致一斛。”蘇軾以詩向當時知無錫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詩人烹茶的水,還是親自在釣石邊(不是在泥土旁)從深處汲來的,並用活火(有焰方熾的炭火)煮沸的。南宋胡仔讚歎《汲江煎茶》詩說;“此詩奇甚,道盡烹茶之要。”烹茶之勞,詩人又常常親自操作,不放心託付於僮僕:“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雪湯生幾珠”(《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蘇軾對烹茶煮水時的水溫掌握十分講究,不能有些許差池。他在《試院煎茶》詩中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他的經驗是煮水以初沸時泛起如蟹眼魚目狀小氣泡,發出似松濤之聲時為適度,最能發新泉引茶香。煮沸過度則謂“老”,失去鮮馥。所以煮時須靜候水的訊息。宋人曾有“候湯最難”之說。

  對煮水的器具和飲茶用具,蘇軾也有講究。“銅腥鐵澀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紅玉”。用銅器鐵(鐵食品)壺煮水有腥氣澀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燒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窯兔毛花瓷(又稱“兔毫盞”)。蘇軾在宜興時,還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為紀念他,把此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即是蘇軾用此壺烹茗獨飲時的生動寫照。

  蘇軾親自栽種過茶。貶誦黃州時,他經濟拮据,生活困頓。黃州一位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請來一塊荒地,他親自耕種,以地上收穫稍濟“因匱”和“乏食”之急。在這塊取名“東坡”的荒地上,他種了茶樹。《問大冶長者乞桃花茶栽東坡》雲:“磋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閒,更乞茶子藝。”在另一首《種茶》詩中說;“鬆間旅生茶,已與鬆俱瘦”“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是說茶種在松樹間,生長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於土壤肥沃的白鶴嶺,連日春雨滋潤,便恢復生長,枝繁葉茂。可見詩人於躬耕間深諳茶樹習性。

  蘇軾喝茶、愛茶,還基於他深知茶的功用。熙寧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詩人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蘇軾《仇池筆記》中有《論茶》一則,介紹茶可除煩去膩,用茶漱口,能使牙齒堅密。他說:“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茶與蘇軾生活之密切,蘇軾對茶功之運用,由此可見。

  蘇軾在飲茶品茗之際,常把茶農之苦辛懸於心頭,“悲歌為黎元”。《荔枝吧》指斥了貴族官僚們,昔日貢荔枝,今日又貢茶、貢花,爭新買寵的可恥行徑:“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並直言:“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有(原字有“病”字頭)”。充分表現出他同情茶農,抨擊對茶農的苛徵重斂。

  蘇軾還借詠茶來抒發人生感慨,這其實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寫照。《寄周安孺茶》這首長達120句的蘇拭第一長篇,正是詠茶之作。詩篇先是記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歷史:“大哉天宇內,植物知幾族。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名從姬旦始,漸播《桐君錄》。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論著始於陸。常、李亦清流,當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豈但中土珍,兼之異邦鬻。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邂逅天隨翁,篇章互賡續。開園頤山下,屏跡松江曲。有興即揮毫,燦然存簡牘。”繼而邊詠邊嘆:“乳甌十分滿,人世真侷促”。名茶既能給人充分的享受:“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又不免悲嘆名茶辱沒:“團風與葵花,賦(原字左為“石”旁)砆雜魚目”,“未數日注卑,定知雙井辱”。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裡,詩人用歷史人物的性格來比擬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縱復苦硬終可錄,汲黯少戇寬饒猛。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擴。體輕雖復強浮沉,性滯偏工嘔酸冷。其間絕品豈不佳,張禹縱賢非骨鯁。”借茶味而褒揚“戇”“猛”之士,貶斥“妖“頑”之輩,嬉笑怒駕,皆成妙句。詩最後雲;“收藏愛恆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幸。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癭。”譏之以好茶鑽營權門的小人。

  【蘇軾經典詩詞】

  1、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做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 《臨江仙 送錢穆父》

  2、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 《望江南》

  3、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水調歌頭》

  4、 "前塵往事斷腸詩,儂為君痴君不知。 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間多情痴. ——蘇軾 《無題》"

  5、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蘇軾 《雜說送張琥》"

  6、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

  7、 人間何處不巉巖。 ——蘇軾 《慧湖峽阻風》

  8、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將來。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 幾次叫童兒去打掃, 可是花影怎麼掃走呢? 傍晚太陽下山時, 花影剛剛隱退, 可是月亮又升 起來了, 花影 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蘇軾 《花影》

  9、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

  10、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蘇東坡

  11、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蘇軾 《臨江仙(送王緘)》

  12、 修其本而末自應。 ——蘇軾

  13、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 ——蘇軾

  14、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蘇軾 《晁錯論》

  15、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 《定風波》

  1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須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晁錯論》

  17、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 《東欄梨花》

  18、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蘇軾

  19、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蘇軾 《 江城子·別徐州》

  20、 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 ——蘇軾

  21、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軾 《琴詩》

  22、 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後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閒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鍾;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 盛開;飛 來家 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 ——蘇東坡

  23、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 《赤壁賦》

  24、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蘇軾

  25、 冤者獲信,死者無憾。 ——蘇軾

  26、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 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蘇軾 《水調歌頭》

  27、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紗窗。 卻是姮娥憐雙燕,分明照、話樑斜 ——蘇軾 《少年遊》

  28、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

  29、 臨大事而不亂。 ——蘇軾 《策略第四》

  30、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

  【 蘇軾詩詞 】

  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

  花影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標籤: 七碗 茶詩 書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w153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