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歷史教材上怎麼寫吳佩孚的

歷史教材上怎麼寫吳佩孚的

1.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雖然也是一個軍閥,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曆史上偉大的人物是關、嶽,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勢時還能自踐前言,這是許多人都稱道他的事實。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 ———**

歷史教材上怎麼寫吳佩孚的

中國近代史上不乏書生領軍大獲成功的例子,清朝的曾國藩是一個,李鴻章是一個,無疑,民國初年的吳佩孚也算其一。

北洋軍人多不讀書,所以,吳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讓人羨慕的履歷。吳佩孚成為威風八面的“孚威上將軍”後,軍政界多當面以“玉帥”、“吳二哥”恭維之,背後卻全起鬨叫他“吳秀才”,他也欣然默認了。美國史學家費正清顯然也看重這個北洋軍人的文化背景,乾脆稱吳為“學者軍閥”。

南北戰爭中的吳佩孚

民國初期,“吳佩孚”這三個字是無法擦掉的,報章上隔三岔五地就會出現這個名字。

想當年,吳佩孚是何等威風!他率部南征,出直隸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勢如破竹,一氣逼近廣東。

本來,袁世凱已經憑武力統一了中國,但老袁的“帝制自為”又惹惱各路軍閥,西南遂競起割據政權。老袁死後,段祺瑞領銜內閣,迭令各省取消獨立服從中央,但“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軍南征。北軍南下,氣壯山河,而其中最銳者,即吳佩孚的陸軍第三師。誰都明白,只要這位中將師長一聲令下,他軍紀嚴明的大軍即可底定三湘並進而蕩平粵、桂兩省,北京政府“武力統一”的夢想則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捷報頻傳之際,吳佩孚卻突然按兵不動了,他開始匪夷所思地與佔領區的軍政首腦、士紳終日飲酒賦詩,不再言戰!

老段急得親往前線勞軍,並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學堂測量科學生出身的吳佩孚以“孚威將軍”的殊榮和勳位,以勵其一鼓作氣掃平兩廣進而統一中華。可是,吳佩孚愣是不買賬!過了段時間,竟擅自撤軍,把北洋軍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還南方!

說實話,沒有吳佩孚的罷兵,一部民國史怎麼落筆,還真的挺難說哩!

吳佩孚息兵衡陽的日子裡,博得了極好的聲譽,因為他罷兵的理由是呼籲和平,所謂“罷兵主和”是也。為什麼這樣做呢?“鬩牆煮豆,何敢言功?”“並非寇仇外患,何須重兵防守?對外不能爭主權,對內寧忍設防線?”(吳佩孚通電語),所以,俺不幹了!

老段氣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其實朝野都明白,戰功赫赫的吳秀才理應被任命為湖南省督軍或省長。老段卻安排了別人,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

也許,段祺瑞不論功行賞,是怕性情剛毅的吳佩孚坐大不能羈縻吧?正在北京政府為吳的罷兵猜測不已之際,湖南那邊又傳來吳氏的“四不主義”:

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

果然,他吳佩孚一生沒破此“四戒”。在那個紛紛借重洋人的時代,敢公然向國人作出這樣承諾者,絕無僅有。

2.如何評價吳佩孚這個歷史人物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

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併成為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

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芳太郎殺害。

他還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標籤: 教材 歷史 吳佩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ypw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