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民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麼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的主要民俗就是祭灶。祭灶就是祭祀灶神,並送灶神上天。

因祭灶是在晚上進行的,所以小年也稱“小年夜”。祭灶前,凡是生火做飯有爐灶的人家都要請灶神。將灶神請回家後,一般貼於廚房鍋灶上方,或是置於神盒內,或是直接貼在牆上,目的是揭開鍋就能讓灶王爺看到鍋裡的東西。讓其品嚐民間百味,瞭解百姓疾苦。

祭灶時,需要一些供品,各地的供品又各不相同,一般有灶糖、水餃、粉團、棗山摸等幾種。

灶糖,又稱“搪瓜”,因其多做成團形,像瓜形,中空,故得名。灶糖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也有用江米磨粉加怡糖製作的。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所以有的地方又稱為“膠牙搪’。用u搪祀灶,俗信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上天后無法說人的壞話;又因其味甜,俗信灶神吃搪後嘴變甜,就會多說好話。在北京,因為灶糖是按照關東的傳統制法做成,故得名“關東搪”。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在上海、江蘇,灶搪的形狀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此外,還有做成革養、葫蘆以及一些小動物等形狀的。

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此時要做好辭舊迎新年的準備,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山西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避遏;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湊和準備工作的緊張。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道出了兒童盼望熱鬧過年的心理。

做面花

在山東小年到來,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徵愛情專一永恆。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麵食花樣好和多,讚譽為:心靈手巧。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六月六

布依族把六月六稱為“過小年”,又稱“敬盤古”。相傳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盤古”。他喜種稻子,和海龍王的女兒結為相親相愛的夫妻,生了個兒子名橫。盤古死在六月六日。為了紀念他發明的水稻種植技術,祈願五穀豐登,人們要在這天“敬盤古”。這天人們要吃播米飯,喝擂米酒。播米飯用植物葉子浸染為五種顏色,象徵五穀豐收。’有的人還屠宰豬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鑲災祈福,預祝農田豐收。

因布依族所居地區不同,各地對節日的稱謂、過節的內容也不盡一致。龍裡、貴定一帶稱為蟲王節,內容是祭蟲王;望漠、冊享一帶稱龍王節,內容是祭龍王;貞豐、水城一帶視之為農祭節日;平塘、惠水一帶稱天王節;長順及惠水部分地區稱歌節;紫雲縣一帶稱趕六月橋、六月場,視此節為唱歌玩樂的日子。

小年除夕夜

仡佬族“過小年”即臘月三十的除夕,仡佬語稱“打哲司”。備好酒肉,先以豐盛美餐敬祖。敬祖酒宴須八樣以上的菜餚和八碗飯,敬祖主食不用粘米飯而只用糯米飯和糯米把,因為仡佬族祖先最初只種糯米。糯米把的擺設亦甚講究。擺佈寨仡佬族過小年擺糯米把的形式,李姓、張姓分別用13個、10個大小不同的糯米把重疊成寶塔形。傳說這把的數目是遠古祖先死後弟兄分家時得的財物數目的體現,老大老二老三各分得的牛、羊、豬的遺產不同而祭獻糯米把的大小數量不同。疊成寶塔形來自傳說清王朝派兵鎮壓仡佬族人民,仡佬族人民往西逃到南盤江的八達河,祖宗保佑,江水斷流,仡佬族的人們過了河,倖免於難。於是,每逢過小年疊糯米把象徵橋墩來紀念祖宗。黔西一帶仡佬族在糯米把上插豆葉,以紀念其先民開荒闢地插草。過小年敬祖擺宴還有一特點是擺匙不擺筷。這是源於時代仡佬族最早的老祖公不用筷,只用瓢,因而現在敬祖宴桌上不擺筷而擺長柄小木瓢,又稱“馬匙”,這樣,祖宗才能得到享用。祖宗受用之後,才能達到“保佑全家安康、吉祥如意、糧食滿倉、人畜興旺”的目的。敬完祖宗協再將桌上祭祖宗的各種食物倒回鍋中,全家人才團聚會餐。

標籤: 民俗 小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05xv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