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採用合適的方法來開頭,引出本文要介紹的地方;第二部分寫在這裡發生的具體的事情;第三部分寫這個地方,這些事情帶給你的感受。

【鄉鎮街道範文】一

樑弄位於浙東四明山麓,姚江之南,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和寧波市的中心鎮。全鎮轄17個行政村,1個社群,區域面積94.5平方公里,人口3.25萬。抗日戰爭時期,以樑弄為中心的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是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有“浙東小延安”的美譽,浙東區黨委、浙東行政公署、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等都駐在樑弄。面積3萬平方公里,目前遺留下來的革命遺址和革命建築物主要集中在樑弄,包括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浙東抗日軍政幹校舊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碑等革命遺蹟。

1943年樑弄戰鬥勝利後不久,浙東區黨委進駐樑弄,從此,樑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浙東區黨委在此領導浙東軍民團結奮鬥譜寫了抗日救國、拯救民族危難的光輝歷史詩篇。

樑弄,弄堂彎彎、流水潺潺、青瓦褐簷、九十九條小巷條條都通,她就像陳年佳釀,須細細品味,據說是姓樑和姓馮的兩位祖先最先到此定居,原名樑馮,以後不知何故就變成樑弄了。是個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鎮。方能知其醇香。樑弄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抗戰時期是四明山革命根據地的心臟,歷史上還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驛站,李白、皮日休等諸多詩人駐足於此。鎮內有五桂樓、宋墓石雕、馬蹄形街等歷史古蹟和浙東根據地紀念館、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舊址、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等革命勝蹟,自然人文,相得益彰。

進入古鎮,沿著“正蒙街”東行,雖然是條新街,但只覺古風撲面而來。這條街仿明清風格而建,和鎮裡的老街十字相交,沿街多是兩三層的房子,屋簷山牆錯落,與浙東第二藏書樓遙相呼應。並且百年老校鎮中心國小就在近旁,彷彿故意向人們炫耀其古樸文風和悠悠歷史。

走了幾十米,向右一轉,是一條解放前的老街。在這條古街上,可以看到完整的江南山鄉的生活習俗,同時又能體會到山鄉人物的文風雅韻。一條街上便有許多殺羊、打面、燒酒的作坊等。還有依然開門迎客的老店櫃檯等等,所有這些濃縮了江南山鄉的社會文化。

走進老街的老屋,仍可看見人們睡著古老的床,掛著百年條幅,甚至吃飯的碗也是年代不短,他們彷彿生活在過去的歷史中。如今鎮裡在老街里居住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人,而讓他們仍住在這裡彷彿是為了保護老街老宅所採取的措施。

走到老街盡頭往左轉就到了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司令部舊址位於樑弄“小源和”內,系餘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令部舊址是為了紀念根據地建立五十週年重新修葺,1993年3月成立新四軍浙東縱隊史料陳列室,陳列革命歷史文物30餘件,歷史照片160餘幀,圖表10餘張。

樑弄的弄堂大多是無名的,冠名的只佔少數。它們中有的以姓氏為號,如“姚家弄”、“大黃弄”、“西孫弄”等;有的以店號為名,如“鹽店弄”、“豆腐店弄”、“柴行弄”等;有的按方位取名,如“後弄”、“下橫街弄”等;有的按古蹟取名,如“秀房弄”、“五桂弄”、“洞門弄”、“牌仙弄”等;其次還有“學堂弄”、“牆裡弄”、“井堂弄”、“大池頭弄”這些弄堂長短不一,寬窄有別。寬的至多一兩米,窄的兩人對遇只能側身而過,抬頭望之,簡直是“一線天”。

弄堂多了,弄口的水井、水溝也自然多。舊時沒有自來水,人們靠吊井水過日子。可謂“幽幽古弄,眼眼水井”。說到井水,冬暖夏涼,比自來水好多了。夏季裡,各井臺邊圍滿了提水用水的人,或洗汰,或涼身,或玩耍,或飲水隆冬裡,井水冒著騰騰熱氣,洗衣刷被,汰菜淘米,剖魚殺雞的都有。老話說:“幹不了的吊水桶,涼不過的弄堂風”。不錯,在照不著陽光的弄堂裡,來一陣風,給炎炎暑日頻添幾多涼快和愜意。在那弄與弄交匯的岔口處,幾條石凳,數枝垂柳,一處小池,三兩隻鴨子,還有吐著粉紅色舌頭的狗兒,一切都顯得那麼安逸和諧。搖搖扇子捶捶背,講講故事搞搞笑。開闊處的幾家小店,菸酒百雜、醬油味精,貨源還算充足。左鄰右舍有點急用,用不著走七彎八拐的弄堂去大的商店購物了。

老街長弄,青瓦褐簷,馬頭風火牆,卵石小徑給古鎮以幽雅古樸。她似陳年佳釀,須細細品味,方知其醇香。小時候,我們最喜歡探究那半條弄堂在何處,到底有多長。後來我們終於見了它,原來只不過是條“斷頭弄”,原路進,原路回。蛛網似的弄堂深處,有典雅古樸的四合院“小源和”,有著稱“中醫世家”,百里聞名的黃氏“慶雲軒”;還有市內首屈一指的百年老校“正蒙學堂”;有藏書僅次於寧波天一閣的浙東第二藏書樓—“五桂樓”,或曰“七十二峰草堂”;有聞名遐邇的“浙東韜奮書店”;有清乾隆年間的舉人宅第“旗杆牆門”和“大廳”;有官至臺灣道臺的“洞門裡”弄堂深深藏“金鳳”,神奇至斯,刮目看之。

小時候常掛在嘴邊的童謠還在耳邊響:“草籽炒年糕,吃得到餘姚,餘姚一條弄,轉彎到樑弄,樑弄一條街,直落到橫街”

古鎮弄內,藏龍臥虎,人才輩出。據筆者約略所知:南宋時,有同科中舉,蟾宮折桂的黃必騰兄弟五人,號稱“五桂”;有“藏書之富甲越中”的五桂傳人黃澄量;有籌資辦學的熱血男兒黃廷範;有捐田贈房助學的“裹腳女人”經褚氏;有感動四周的孝子黃驥

如今,隨著馬蹄形新街和正蒙新街的相繼建成,一部分原有的弄堂“一切為二”,成了“非”字形。還把許多的小弄名稱進行了歸併,眼下有名號的弄堂已不超過二十條了,但是弄堂依在,神韻猶存,數量也不減當年。

樑弄是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2005年被中國紅色旅遊網評選為全國十大紅色旅遊景區。以櫻桃、楊梅、桑果等特色小水果基地為主體的“五園”建設,帶動旅遊業發展。2008年來樑觀光、休閒、度假遊客達60萬人次,成為長三角紅色生態休閒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鄉鎮街道範文】二

我的家鄉在黃龍山麓以南的渭北地帶,這裡隴原起伏,氣候溫和,山川秀麗,人文底蘊深厚,黃河文化的薰陶。生於斯,長於斯,我深深感受到黃土地文化的博大與深沉。

要說黃土地,不能不說到陝北。陝北於我來說,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因為家鄉的北面就與陝北的黃龍山脈毗鄰。走到黃龍山上,也就到了陝北地帶。陝北是紅色革命的聖地,我一直嚮往著到陝北一看。因為憧憬陝北紅色文化的底蘊,自然接觸陝北民歌信天游就比較多。聽著陝北的民歌信天游,我常常沉浸於其中不能自拔。

由於日久天長,我與陝北的民歌信天游竟然結下不解之緣。

陝北的民歌信天游,有其濃烈的抒情味道,高亢激昂,雄渾豪放,有時也顯現滄桑悲涼。那種濃烈的抒情味道,對於喜愛詩歌的我而言,感到很舒服,也讓我很投入。

我喜歡聽的陝北信天游,有《蘭花花》、《淚蛋蛋泡在沙蒿蒿林》、《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樑》、《走西口》、《三十里鋪》、《回延安》、《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等,聽著這些高亢激昂、感情濃烈奔放的陝北民歌,我彷彿看到陝北黃土地貌的溝溝坎坎,山山嶺嶺。

我曾經去了一次陝北,當然是路過,汽車沿著高速道路行進,可是,進入我的視野的景象,不是一道道嶺,就是一座座山,沿途很少有村子,不知是高速路繞過了村子,還是村子本身就藏在那些山溝溝裡,當然,有時也幸而看到人家,但僅僅是一兩個廢棄的農戶之家,就在那半山腰上。後來,也從電視宣傳片裡看到陝北的地理地貌,那是一片又一片山連著山、嶺連著嶺的黃土溝壑地貌圖,與我的家鄉渭北地帶相比,我們那裡的溝壑就少得多了。我忽然明白了,為何在我們那裡難以產生像陝北民歌那樣的藝術奇葩了。

陝北的民歌信天游,什麼時候產生的呢,我想,這也是一個有著古老悠久歷史文化淵源的,絕不是一時一地就可以興起的。

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研究民間藝術的學者,我只是憑著自己的想象推斷而下結論的,就像詩歌的發展從四言到五言直到七言乃至長短句的發展一樣,都有著一個循序漸進慢慢成熟的過程。

唱陝北民歌,往往需要很大的肺活量,恐怕這是江南地域的人們所做不到的。那麼,江南地域的藝術特點就較為細膩,含有一種水的柔情蜜意,是典型的婉約派。如揚州評彈就是如此。而陝北民歌的粗獷豪放,猶如關西大漢,這恐怕就是陝北地域的艱苦環境和大西北的氣候磨礪而成,關西大漢往往是大碗吃著羊肉泡饃,大碗喝酒,既有吃苦耐勞的強壯體魄,又有翻山越嶺、走南闖北的生活閱歷,性格也是豪放直爽,潑辣迷人。不輕易談愛,一談則是愛的死去活來。這是陝北民歌中所透露出來的民族氣質。

陝北民歌內容的多樣性,也與陝北民歌另一個表述“信天游”有關。“信天游”,顧名思義,有著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不受約束的自由特點。在這塊土地上,人們只要累了,只要愁了,隨便就吼一聲,唱一曲,有時就是自編自導,真正有著獨抒性靈的藝術特點。從民歌豐富多彩的內容上,我們也可看出,陝北民歌的創造者在民間,在廣大的勞動人民之間,這應該是陝北民歌這支藝術奇葩能夠發揚光大的原因所在。

但是,隨著現代交通通訊的發達,隨著更多影視文化的介入,陝北民歌的生存發展土壤正受到嚴重的挑戰,亟需保護髮展陝北這一藝術奇葩的艱鉅文化重任就擺在人們的面前。這是一個不能不面對的現實問題。但願我們的陝北民歌信天游,能夠在新時代繼續唱響,發揚光大。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

【鄉鎮街道範文】三

古會,一段歷史的記憶,一段靈魂深處抹不掉的記憶。古會,一段歷史的記憶,一段靈魂深處抹不掉的記憶。

記得每年的農曆七月九年級,就是鄰近的村子雷莊過古會的節日。那個時候恰逢暑假,我們這些孩子當然就會十分興奮,歡呼雀躍,其高興勁頭不亞於過春節。因為雷莊處於縣城通往關中平原的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是通往省會的要道,所以一到古會期間,四面八方的商販群眾就會聞風趕來。也許由於鄉里交通工具落後,也許由於古風延綿,也許由於古會期間有盛大的免費欣賞的秦腔藝術,電影放映,各類雜耍等;古會的興旺就不言而喻了。在物質和精神貧乏的年代,古會無疑是鄉里人一次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大交流。

或是為了補充家庭收入,或是為了開闊眼界,或是為了放鬆一下疲勞的身軀,或是為了讓老人們看上喜歡的秦腔藝術,或是為了讓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們,總會興致勃勃的帶上老人和孩子,到古會一遊。老人喜歡看戲,孩子們喜歡看電影,雜耍,青壯年男子呢,則有一種卸不了的責任,他們有的往往會帶上自己家裡生產的瓜果,農具等,到古會上換些大團結以補充家用;婦女們呢,也會帶上自己編織的手工品,布料等到集市上添些收入;另外,更有外地的商販帶上成品的衣服,洋布,皮鞋,涼鞋,玩具等到古會上展覽,之所以稱展覽,因為那時人們的收入太低,有幾個人家有富裕的錢去買那些奢侈品呢?七八十年代之間,大多數人家一貧如洗,人們穿的都是家裡婦女們手工做的粗布布衣,布鞋,哪能穿上洋布做的衣服,更別說皮鞋,涼鞋了。也許正因為穿不上,所以人們就總是帶著一種羨慕的眼光來古會參觀展覽,讓渴望的心靈產生一種美好的夢想。如今,這種夢想早已實現,也許人們回想那時的夢想心裡都會發笑,但在那個時期那種情形下的確是一種奢望。遙遠的古會不僅僅是鄉人們之間的溫馨交流,也許還蘊含著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

古會一般會持續七天,在到來的前幾天,人們就會念叨再過幾天就是“雷莊古會了”,孩子們也是奔走相告,好像要迎接一個盛大的節日,人們沉浸在古會到來時的歡樂氣氛之中。而一到那個時節,古會的第一天,孩子們就會三三兩兩地跑著前去,似乎在向大人們證明著自己有能力到這個世界闖蕩。大人們這時也會適當的放鬆對孩子們的束縛,因為古會畢竟是在鄰近的村子,還有孩子們都是成群結伴的,但也忘不了反覆叮嚀孩子“千萬要小心,不要走丟了,你們都在一塊玩,趕太陽下山前回來。”孩子們也會滿口答應,從大人們哪裡討要幾分錢或幾角錢,然後呼喊著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出發了。

古會的熱鬧不僅僅是在古會集上,其實更在古會的路上,從鄉里的小路上一眼看去,來自四面八方的鄉人陸陸續續的向雷莊彙集,因為那時生產力的落後,自行車都很少,更別說摩托,汽車了,趕集的大多數都是步行前去,但也有趕著騾馬車的,不過車上坐著的都是尊貴的客人,出嫁的女兒為了表示一下孝心,特意從孃家接來爹孃,讓辛苦的老人享幾天福,趕車的女婿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特別賣力,趕車的吆喝聲迴盪在幸福的田野上。當“鏜鏜”的車輪駛過路旁的行人邊時,不難看出趕車的人的得意的神態,他們會發出“咦”“駕”“外”的指揮聲,讓騾馬乖乖的迴避行人,然後又優遊自如的從人群中穿過。可惜,這一種古老的聲音早已消逝,只能在記憶裡聽到他們的吆喝聲和指揮聲了。趕古會的婦女們走在一起,和孩子們一樣,她們也是三個一群,五個一夥,體現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特點,古會時節是個難得的休閒時節,她們聚在一起會唧唧喳喳的品評著對方衣服和手藝,談論著家長裡短,婆媳關係等等話題。青壯年們有的擔一擔香瓜,有的拉一架子車西瓜,有的推著自己編織的笤帚,還有的駕著小孩,一路上說著笑著,興沖沖前去趕會。

古會一到正午時分,就已經是盛期了,雷莊的兩邊街道上,商販林立,賣衣服的,農具的,瓜果的,小吃的,一切可謂是應有盡有,永珍羅列;集市上吆喝聲,說話聲,騾馬的嘶鳴聲,還有汽車的喇叭聲,大人喊孩子的高聲吆喝聲,真可謂是聲聲入耳,熱鬧非凡。隨著街道邊上炸油糕的“啪啪”聲的吸引,一陣陣油香氣就會撲鼻而來,賣油糕的就會以哪一種悠長的極富誘惑的口吻喊著“熱油糕,又香又甜的熱油糕”,待你前去,那裡卻早已圍滿了人,你就再好耐心等候。轉身,旁邊又是切開的紅瓤西瓜,“沙甜沙甜的西瓜二分錢一斤”“快來品嚐么”,誘惑的叫賣聲很快就會吸引有點口渴的人們。孩子們在人群裡擠來擠去,就像在夾縫裡游來游去的魚,倒也自得其樂。那些到古會上相親的青年男女,一定不會忘記到那些衣服攤前,給未來的女婿或媳婦買上一兩件感心的禮品,然後手拉手就到了雷莊的戲臺下。

雷莊的戲臺是最熱鬧的地方,戲還未開,鑼鼓未敲,臺下就已經擠滿了人,足以見得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慕了。雷莊的戲一般分兩場,中午一場,晚上一場。不管哪個時分,都是人山人海。雷莊的戲臺是一座古廟改造的,古廟建於村子地勢最高處,距離四五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飛翹的簷角,那高聳的殿宇。雷莊寺廟裡裡面有很多房子。可以想象這裡在解放前就是一座方圓十里的大寺廟,一定有不少和尚,也足以見出雷莊的過去影響力。解放後,人民政府宣傳無神論,打倒封建迷信活動,所以精神燒香的人們就少了,和尚們也散了,不過就保留了這麼一座巨集偉的古代建築,裡面的神像也不知被人們扔到哪裡去了,後來為了不浪費這座建築,雷莊大隊的隊部就搬進了這裡,裡面設有民兵連,成為雷莊村級行政部門的辦公基地和民兵武裝的訓練基地。每年一到古會時節,隊部就會主動讓出讓演員們居住休息。

雷莊的戲臺就這樣紅紅火火了幾十年,那些傳統的戲目裡演繹的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楊家將們血染金沙灘的精忠烈魂,周仁回府的蕩氣迴腸,一直在人們的心裡迴盪和上演,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淳樸的人們;那些豪爽粗獷的西北漢子吼出的秦音震盪著大西北的土地,震盪著黃土高原的村村落落;那些裝扮的美若天仙的女演員們柔婉細長的綿綿唱腔落在那些乾燥的土地上,落在常年颳著西北風的旱塬上,讓粗獷的西北人也有了江南一樣的綿綿柔情。最愛欣賞秦腔的老人們飽經風霜的臉上漾著幸福的笑容,孩子們繞於膝下,不懂戲劇,只為那鑼鼓敲得興奮地拍手。看戲,尤其在晚上最好,看那燈光通明的舞臺,明暗閃爍的彩燈,化妝的精緻美麗的演員們簡直看不出一點點破綻,那一處處唱腔,手勢,走姿,活化了過去的朝代,曾經的輝煌和衰落,寄予後人的深刻道理。在這座簡單的舞臺上,上演了一曲曲紅臉忠臣,白臉奸臣的歷史故事,演繹了一曲曲泣天地感鬼神的梁祝般的聖潔愛情故事,給無數的青年男女心裡種下了神聖的美的種子,愛的種子,讓人們懂得人間的幸福,人生的追求和意義。

可惜歡樂的古會只有七天,很快就會過去,但在七天以後仍可以看到人們的餘興未盡,人們的留戀,陸陸續續的商販和人們還在來來往往。古會的魅力由此就可見一斑。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富裕,家電的普及,物質文化水平的整個提高。昔日繁華的古會和雷莊戲臺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美好記憶,古會就像一張發黃的老照片記錄著時代人們的歡樂與幸福,記錄著時代滄海桑田的鉅變。那一群群湧動的人流,那一聲聲悠長的吆喝聲,那美麗的戲臺,那天仙般的演員,那粗獷的蒼涼的秦腔,一定還鮮活在人們的心中,鮮活在那些已經長眠在底下的老人心中,在曾經落後貧窮的土地上,在他們看不到背後今天的盛世繁華,享受不到今天的樓房花園汽車的日子,那古會和戲臺一定溫暖了他們的靈魂,讓他們感到了生的歡欣和人間的快樂。

古會,一段歷史的記憶,一段靈魂深處抹不掉的記憶,就讓它永遠活在熱愛它的人們的文字中吧!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vzy1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