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原生家庭包括哪些人

原生家庭包括哪些人

這具體可以表現在自身長大以後的價值觀,還有一方面對於家庭的觀念,這個原生家庭指的是你從童年開始成長的家庭,是相對於成年後組成的新生家庭而言,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繼父繼母等成員共同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的親人以及

原生家庭是指生活於父母的家庭,兒女還未組成新生家庭,這樣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情感上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具體有如下幾點: 1、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

原生家庭包括哪些人

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到原生家庭這個詞,到底是什麼含義呢?

心理學中,我們將原配的夫妻和孩子稱為原生家庭。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長是在原生家庭中完成的。對於孩子來說,其脾氣秉性,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是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孩子長大後,會始終帶著原生家庭的特點,並將它帶入自己新組建的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生活於父母的家庭,兒女還未組成新生家庭,這樣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情感上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具體有如下幾點: 1、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

每個家庭都是有系統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說起原生家庭,就得知道原生家庭是什麼。原生家庭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隨著電視劇《小歡喜》的熱播,其中原生家庭的問題被又一次推上了的熱潮。 主角喬英子因為從小父母離異,常年只能感受到母親的關愛,但是這並不是她真正

我們應該正確衡量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關係。當我們的家庭還是原生家庭時,子女應當孝敬父母,父母應當關心子女的生活。當我們有了新生家庭後,在這個新生家庭中妻子與丈夫二人要結合為一體,應該儘量在精神和物質上從對原生家庭的依賴或影響中走出來,注重新生家庭中夫妻二人的合一,更多地尊重新生家庭中的丈夫或者妻子的意見。

一、探索原生家庭的意義人一生一般有兩個家庭:原生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也就是原生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再生”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庭,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一、探討原生家庭的意義

原生家庭包括哪些人 第2張

原生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物件,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

原生家庭相關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會造成以下幾種影響: 1、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我們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

弗里曼(David S.Freeman)在Family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提及五項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讓我們瞭解原生家庭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從生物學和心理學(依戀理論)的角度證實,我們是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原生家庭帶來的過去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

1. 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發展都是有巨大的影響的,或者說是孩子的父母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時候,孩子像是她的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很多生活習慣,心理髮展等等都會和她的父母有很多的相

2. 我們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獨特等。

原生家庭影響你的人格和親密關係 原生家庭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記得的事情對你影響更大 記得的事情

原生家庭包括哪些人 第3張

3. 我們都帶著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關係或家庭中得到解決。

事實上,原生家庭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性格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兒童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認知發展也不完善,必須依賴別人,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

4. 我們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滿足,就會只顧索求,沒有能力為擇偶付出。這看法雖然有點悲觀,但是我們如果勇於面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就有新的動力重新去愛。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底下無數評論,與其說是回答,倒不如說是一群成年人的控訴: 自卑討好,被父母否定太多,極其不自信,長大後拼命自己變優秀; 缺乏安全感,沒被好好愛過,渴望被愛卻又害怕,敏感脆弱

5. 關係上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原生家庭未解的結,而多於因為缺乏委身、關心和愛。這種看法或許帶有諒解和盼望,當然背後不是鼓勵你將埋怨歸咎於原生家庭,而是鼓勵你去正視家庭遺留下來的問題。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人家說幸福的原生家庭,孩子一生都在努力快樂,而不好的原生家庭,一生都在擺脫不快樂,都在治癒小時候所受到的心靈傷害,我覺得其實現實裡真的就是如此。 我的原生家庭是,家裡很窮,父母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發展都是有巨大的影響的,或者說是孩子的父母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時候,孩子像是她的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很多生活習慣,心理髮展等等都會和她的父母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所以我們也一直說父母即使是有再多的不開心,也不要帶回家,不要撒在孩子的身上或者說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洩。孩子一開始對於這個世界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他對於世界的滿滿認知來源於父母。如果父母給她到來的你幸福,是愛,那麼她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充滿愛的。如果父母每天給這個孩子帶來的是消極的一面,那麼孩子也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灰暗的。

並且現在的很多家庭會離婚,婚姻的破裂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身邊有些孩子原先是非常的活潑開朗的,非常的能說會道,動手能力等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是很好的但是父母分開之後,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說話,甚至不想見人,會自己躲在房間或者是哪裡。

所以父母有什麼糾紛的問題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來,可以自己私底下解決。呈現在孩子面前的一定是充滿愛的父母,讓孩子在充滿愛的溫馨的家庭裡生活,孩子會比較有自信,會比較有安全感以及創造力。但是如果是父母雙方實在是因為個性原因走不到一起要分開的話,在孩子小時候還是不要告訴她,他會自卑。她的童年,必須是要充滿父愛於母愛的,一個都不可以缺少。所以放假的時候還是要父母雙方輪流帶,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一起吃頓飯的。到孩子長大了,稍微懂點事了,用合適的語言向他說明情況。

原生家庭,到底對人的成長有多大影響

原生家庭影響你的人格和親密關係

原生家庭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記得的事情對你影響更大

記得的事情,和當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時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呢?

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人好比一臺執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介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介面,但決定呈現這些介面的程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式中。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由於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對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規則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比如:一個原生家庭家教嚴格、親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關係疏離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看電視的看電視,玩的玩,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傷以致哭泣,而丈夫卻覺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大年七年級,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妻子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丈夫還是覺得不解。

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並不代表愛不在身邊。也許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物件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這種孤獨悽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物件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

當夫妻兩人的內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即“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

夫妻關係,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裡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瞭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瞭解“強迫性重複”

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潛意識中藉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得到第二次機會,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值得思考的問題

1.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2.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麼?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你的“內在誓言”,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麼?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最沒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然而,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況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因此夫妻離異時有所聞,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我們是否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線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線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飢餓時只要能吃飽,甚至犯險去偷食物。因此,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線,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線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線,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資訊呢?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線,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資訊卻全是負面資訊,他當然只能跟這些資訊連線,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線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資訊,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與父母連線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資訊來滿足孩子連線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資訊方向與爸媽連線,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並允許孩子和他/她連線: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當孩子連線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線那些被否認的缺點。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必能有好的發展,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請記住,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裡被否認。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大嗎

事實上,原生家庭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性格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兒童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認知發展也不完善,必須依賴別人,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無意識到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在薩提亞模式中,一個常用的概念是五種不同的溝通形態,討好、指責、打岔、超理智和一致型,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指責母親討好,對於兒童他就會自行調整自己的溝通形態,或是指責(父親)、或是討好(母親)、或超理智(講道理)、或是打岔(逃避)等,這種不自覺的調整就是日後溝通形態的發展雛形;如果沒有深入的發掘,大多數人尚不能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不良影響。

李世慶老師的薩提亞模式課程可以帶領學員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認識家庭對於自己的影響,瞭解自己的現狀,並去了解有益或不利的方面在哪,從而可以更好地選擇是否調整或改變;

原生家庭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底下無數評論,與其說是回答,倒不如說是一群成年人的控訴:

自卑討好,被父母否定太多,極其不自信,長大後拼命*自己變優秀;

缺乏安全感,沒被好好愛過,渴望被愛卻又害怕,敏感脆弱;

感覺這輩子只能一個人生活,不會經營關係,不懂怎麼去愛別人;

發誓不要像父母一樣,卻越來越像他們,愛指責發脾氣;

......

一項針對原生家庭創傷的調查顯示:

在18-29歲年齡段的人群裡,有81.8%的人都表示曾遭受過家庭創傷,且大多數源於父母。

原來,遭遇原生家庭困擾的人,遠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嚴重和普遍。

原生家庭是我們成長開始的塑形土壤,我們的性格、情緒模式和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以及我們曾經遭遇的事情給與我們的記憶和信念。

所以,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人因它心懷憤懣,從此人生陷入桎梏;

但也有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拿了回來。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

“改變的祕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

而啟動這個變化按鈕的,就是我們自己。

就像董卿後來面對父親時,她開始慢慢學會“看見”:

看見父親對於自己的嚴格,是源於早年貧困的經歷。

他相信人生必須要吃苦才能有收穫,所以即便生活條件好了,也一定要讓女兒時刻牢記吃苦的感受。

成年的過程,也是董卿與父親一步步和解的過程。

正如作家盧熠翎在其新書《與生命和解》中說的那樣:成長,始於與父母的和解。

我們無法改變父母,與其責備父母、埋怨過去,不如把握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的主動權,積極主動地去修復自身的問題,你會發現,成長其實就是一條與父母和解的路。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多大?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人家說幸福的原生家庭,孩子一生都在努力快樂,而不好的原生家庭,一生都在擺脫不快樂,都在治癒小時候所受到的心靈傷害,我覺得其實現實裡真的就是如此。

我的原生家庭是,家裡很窮,父母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打架,我的記憶裡就是父親又打媽媽了,媽媽又離家出走了。大概是因為看多了這樣的事情,所以我長大以後,不太願意跟男生交往。

我直到二十四周歲都沒有戀愛過,因為我害怕婚姻,我害怕男生,我害怕每一個表面溫潤如玉的男生,背地裡可能就跟我父親一樣拿起板凳就砸人,所以我不願意接觸男生。

我活的很孤獨,我甚至害怕別*聲跟我講話,我不願意與人爭吵,也不願意與人起爭執,就是害怕別人會動手,我一直都在找尋方法治癒自己的內心,讓自己願意靠近別人,但很可惜一直沒有成功。

後來我結婚了,我家先生待我很好,他追了我很長時間,無論我怎麼無理取鬧他都包容我,他是一個帶陽光的男生,溫暖了我寒冷的心,所以那時候我就想,要不就試試吧,也許其他人並不跟我爸爸一樣。

後來我們戀愛了,他待我依舊很好,最後我們結婚了,他依然那麼待我,只是結婚後的我們偶爾也會爭吵,我害怕他大聲跟我講話,如果爭吵的時候他大聲跟我講話,我就會害怕我就會向後縮,我心底裡其實還是很害怕家暴,他一直在用溫暖治癒我,我也在慢慢的改變自己,所以如果可以,請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不要讓他的人生一直都在治療小時候受到的傷害。

標籤: 原生 家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n2e9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