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如果想要移動地球有多難?

如果想要移動地球有多難?

這個不好說,估計連一些科學家也解答不了,只能提出一些理論的知識吧,你想的太多了,只想現實的吧,太累了

如果想要移動地球有多難?

在《流浪地區》影片中,設定了萬臺超級聚變發動機,總共能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換算一下,大約是150億億牛頓。地球的質量大約6億億億千克,可計算髮動機推動地球的加速度大約等於0.000000025倍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猶如蜉蝣撼大樹,根本無法驅動地球脫離太陽。

如果把地球移動到火星軌道上時,地球上的生物會滅亡嗎? 毫無疑問,人類會滅亡的,可能在深海,靠近地核的生物會存活下來,還有一些居住在山洞或者是火山洞穴裡面的低等生物群會艱難的存活下來。剩下的,等待它們的命運就是毀滅。 地球現在的位

影片中,為了能夠移動地球,設定了萬臺超級聚變發動機,每座11公里高,總共能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嚴格來講單位要用牛頓,換算一下,大約是150億億牛頓。

是的。 1、地球上的和海底都有許多板塊形成的,由於地球內部很熱,裡面有力的作用,使板塊之間移動,互相擠壓,或者原理,造成地震和許多地殼變遷.喜馬拉雅山就是兩板塊擠壓形成,據說原先是海洋,現在還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增高.地球內在的力是形成

地球的質量大約6億億億千克,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可很容易計算髮動機推動地球的加速度大約等於0.000000025倍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猶如蜉蝣撼大樹,根本無法驅動地球脫離太陽。

地球板塊會移動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就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和重力的作用使各板塊也在發生運動。 第二就是各板塊質量不同,導致慣性動量的不均衡,各板塊移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會造成擠壓,形成山脈,高山和峽谷。 像一些表面平滑的星球就不會有板

大劉也曾後悔說“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引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可以說是不需要力氣,因為他是一 個平衡的東西, 在保持平衡的狀態下就可以移動了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如果哥吉拉在太空中同時發光現在地球能把地球移動嗎?能向流浪地球那樣嗎?

絕對不行,那隻怪獸在地球面前,比如一隻蚊子吧!

它竭盡全力,也只是破壞地表,地球本身引力受太陽影響,要移動的能量超乎想象

誰曾經想過用槓桿來移動地球?

不是有人想這麼做 是因為阿基米德說過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 我將撬起整個地球。 這是對槓桿原理的形象說明

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提水器,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為什麼人類感覺不到地球自轉

大家的所謂的相對靜止的解釋顯然是錯誤的.即使用牛頓理論也是無法解釋的.因為自轉就會有角動力,這個力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關鍵的是,它的兩個方向其中一個並不與重力平行,因此,是無法徹底“抵消”的.因為這個角動力的方向是不斷變化的,不是一種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就算靜止,你也會感到這個角動力.這種自轉並不是慣性系,並不能用靜止來解釋.

用簡單的牛頓理論解釋,就是地球自轉角速度很慢,它的平行的角動力很小,相當於慣性系,而慣性系與靜止系是等價的,所以我們不會感覺到.當然,牛頓理論的時空觀存在問題,相對論中已經提到了,用牛頓理論的這種解釋其實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的.根據大爆炸理論以及現代物理理論來說,地球自轉是一種空間特性,也就是說,即使地球轉的很快,我們同樣感覺不到,而是認為靜止.這是空間的特性,就好比引力實際上是由於質量的存在而造成的時空扭曲一樣.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認為,一切慣性系,引力狀態下非慣性系,其實都是等價的,物理學的所有定律在這裡都是協變式.在這些系統中的任何物理實驗都無法區分它是慣性系還是引力狀態的非慣性系,都會認為自己“靜止”.我想,這就是你要的答案吧。

地磁極的位置為什麼會移動?

地球磁極是在不停的運動,下面這篇文章供你參考!

地球飛舞的盾牌

大概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現,天然的磁石能夠穩定地指示地面的絕對方向,因此發明了司南,初步體驗到了大地冥冥之中存在一種神祕力量;隨後的1000年裡,人們逐漸學會了在更多的領域利用這個現象,到了宋朝就已經在航海時廣泛地運用靈巧的指南魚和指南針導航,為後來的鄭和與哥倫布實現遠洋航海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隨著環球航海的興盛與電磁學的建立,人們發現指南針的奧祕全在於地球本身是一個大磁鐵,正是由於這個大磁鐵的磁極方向恰好穩定在接近地球自轉軸的方向上,所以它的磁場方向在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近似地表示了地面的南北方位。

如果說利用地磁導航對於人類來說還不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我們還可以利用星辰和慣性等等其他方法來進行導航,那麼在進入20世紀後,人們進一步發現,地球磁場其實還為人類乃至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甚至可以說,如果地球沒有這個大磁鐵所產生的磁場,生命就幾乎沒有可能在地球出現與生存下去,因為地球磁場阻擋了絕大部分的來自太空的帶電“子彈雨”-宇宙射線。

地球的護生盾牌

最早讓人們發現地磁場的這種保護作用的是美麗的極光。人們通過仔細地觀測在高緯度地區天空常見的如九天瀑布一般的、如夢如幻的極光,發現她們是由漫天而來的宇宙高能帶電粒子雨撞擊大氣分子而產生的發光現象。這種宇宙射線主要來自太陽,也包含來自四面八方的宇宙射線,那麼在正對著太陽的赤道天空應該能夠看到更多的極光現象,為什麼我們只能在接近極地的高緯度地區看到呢?正是由於地磁場的作用,使得帶電粒子在進入地磁場後,都順著磁力線奔向南北兩個磁極,這才使得粒子雨只降落在高緯度地區。

宇宙高能粒子在撞擊生命大分子後,具有強大的破壞作用,儘管經過厚實的大氣層的攔阻,但高流量的太陽風宇宙射線還是有可能直接打擊到地面,那麼在高緯度地區看極光豈不是非常危險?1958年2月,美國在其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上面就裝備了專門測量宇宙射線強度的蓋格計數器,解答了這個疑問。科學家們發現,衛星的高度在600公里以下時,計數器的測量結果還是正常的,但當衛星達到800公里以上的高度後,計數器馬上進入飽和狀態,乃至無法正常工作。由於只有在所測得的宇宙線強度比預計的大1萬5千倍時,才能夠導致計數器飽和,因此這個結果意味著在地球約800公里以上的高空存在一個強烈的充滿了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地帶。美國物理學家J·A·範艾倫認為這個把整個地球包圍著的高輻射地帶,是由於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粒子在抵近地球時,被地磁場俘獲而轉變運動方向,從而穩定地被關閉在地球上空某一區域裡形成的,因此大部分的帶電粒子實際上是被地磁場滯留在這個地帶,而並沒有撒向大地。後來大規模的衛星探測證明了這個理論設想,還發現地球的輻射帶分為內輻射帶和外輻射帶,它們都對稱地分佈在地磁場的兩側,而不是存在於高磁緯地區的上空。

更全面的衛星觀測發現,地球磁層始於距離地面大約600-1000公里處,在面向太陽的一側,磁層的磁力線也受到太陽風的影響而向地面壓縮,產生一個半球形的包層,稱為磁層頂區;在背向太陽的一側則向外延伸,一直到約10倍地球半徑的地方,稱為磁層尾區。

所以我們還是得慶幸地球擁有一個強大的地磁場,能夠讓直衝地面而來的致命粒子雨偏轉為圍繞地球轉,再洩漏一點點飛向極地,讓我們能夠安全地欣賞到絢麗的極光。

不過,在人們慶幸的同時卻驚異地發現,這個產生了巨大地磁場來周密地保護地球的地球磁鐵,實際上並不是穩定的,而是一直在地球內部運動著,其相應磁場的大小和方向都一直在發生變化。在地球過去漫長的歷史當中,這種運動導致地球磁極不斷髮生倒轉。這又令人產生一種隱憂,就是地球磁場的方向與強度的這種變化會不會影響我們的生存?畢竟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命盾牌啊!

斑斕的磁場

人們在世界各地記錄當地的地磁場方向和強度,大概已經有了400年的歷史了;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在火山熔岩和*與海底的地質沉積物當中,能夠找到更加久遠的歷史上的地磁記錄。所有這些資料都告訴我們,地球磁場的空間分佈非常複雜,反映了它的產生機制也非常複雜,決不是可以簡單地想象為由一根南北向的磁鐵棒所發出的;而地磁場的方向與強度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遷,也是充滿了未解之謎。

從約400年前開始,在全球各大洋活躍的航海家們已經學會隨時隨地地記錄地磁方向或強度;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更是針對性地在全球各個位置進行地磁實地測量,或者運用人造衛星從太空進行大範圍觀測。把所有這些資料收集起來,就可以繪製一張全球地面磁場分佈的400年演變歷史地圖。從這張地圖可以發現,在這400年間,儘管主要的南北磁極的位置也有一定的變化,但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地表還散佈著一系列相對較弱的磁極,它們主要是異性相間地沿著赤道分佈,而這些磁極以平均每年約17公里的速度沿著赤道向西移動。儘管這些較弱的磁極所產生的磁場強度只有南北磁極所產生的地磁場強度的約10%,但它們應該和南北磁場具有相同的起源,而且這些弱磁極的運動,也應該和南北磁極的運動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的地球內部磁場變化的不同方面。

現在一般認為,地磁場是由處於地函之下、地核外層的高溫液態鐵鎳環流引起的。通過對天然或人為的地震波的測量,人們發現地核外層是溫度最高的、液態的鐵鎳合金,高溫下液態金屬產生對流與環流,形成類似金屬導線線圈的結構,從而產生電流與磁場。這樣地球主要的南北向磁場固然表明了存在一個主要的金屬環流,而地表其他位置出現的磁極,也表明還存在一些次要的能夠形成磁極的金屬流。因此科學家們推測,之所以沿著赤道出現弱磁極的西向移動,有兩種可能的機制:一種可能性是沿著赤道方向存在一種稱為赤道噴射的向西輸運地核流體的過程,其中所產生的金屬流導致了弱磁極的移動,而在旋轉對流系統的實驗室研究中,也發現了這種沿著赤道的西向輸運過程;另一種可能性則是一種被稱為MAC波的機制,綜合了對流、磁場的不穩定性以及地球自轉這三種作用,然後這種MAC波的傳播導致了弱磁極的移動。

目前還難以判斷到底哪種機制更加真實,對於這種弱磁極的移動是不是在整個地球歷史中長期持續、以及是不是和南北主磁極以約45萬年為週期進行倒轉存在關聯,也還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的瞭解還不如對月球表面的瞭解多,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更加全面地去監測地球表面斑斕的磁場變化,以及尋求更多地獲取來自地球深處的資訊。

流浪的磁極與逍遙的地球

在弱磁極漂移的同時,主要的南北磁極同樣在流浪。由於火山熔岩和沉積物的成巖年代能夠通過地質學方法確定下來,這樣其成巖時期所受到的磁場作用痕跡就被固化下來,然後通過對殘留在火山熔岩和沉積層當中的磁場作用遺蹟進行測量,就可以確定當地在某個歷史時期的地磁狀況。通過這種地質地磁學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對於迄今3000年和迄今5百萬年這兩個時間段的地磁變化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

不過相比於在近幾百年之內才開始的直接地磁測量,運用地質方法間接測量幾百萬年時間範圍內的地磁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對於火成岩可以測量絕對的地磁場強度,但火成岩在地球分佈範圍有限,時間分佈範圍也有限;對於分佈更加廣泛的沉積物則只能測量相對地磁強度,而且缺乏同一個地點的長期沉積物地磁記錄。一直到10年前,一組科學家首次報道了覆蓋時間範圍到4百萬年前的沉積物地磁記錄,發現在這4百萬年間,地磁極發生了多次倒轉,並且肯定了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得到的一個結論,即在磁極倒轉過程中,磁場強度會減弱。而最近,在海底鑽探專案(ODP)當中,通過對甚高沉降率核的分析,獲得了非常清晰的迄今80萬年的地磁強度記錄,再次確鑿表明了在地磁極倒轉過程中,地磁強度會減弱。

同時另外一組科學家也找到了比火成岩更好的能夠記錄絕對磁場強度的樣本,即一種海底玄武岩類玻璃(SBG),從而得到了迄今5百萬年的絕對磁場強度記錄,大大增加了我們對於這段歷史的地磁演變史的知識。

這些證據提示了在地磁強度變化和地磁極位置變化之間應該具有一定的關係,而要想更加了解這種關係,就需要獲得更多的同時表明了磁極位置和磁場強度的記錄。最近一組科學家通過對ODP專案的樣品進行分析,發現在地磁強度和地球的空間運動狀態,例如其圍繞太陽的軌道偏心率、軌道平面的傾斜度以及地球的進動,存在一種未必是巧合的週期性關聯。儘管目前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還存在很大的爭論,但不失為一個把磁極位置變化和磁場強度變化聯絡起來的很好線索。

一般而言,目前我們對於地磁歷史的強度資料和方向資料還是沒法建立太多的關聯,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對理解地磁場的複雜起源有了更多的信心。目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地磁場的方向以及強度的變化,既源自地函底層與地核外層的相互作用,也受到地球本身自轉以及軌道運動的影響,因此磁極滿地球的流浪,其實和地球本身在太空的遨遊密切相關。然後地球磁極方向與磁場強度的變化,又直接導致地球外部磁場的變化。可以想像,從地球誕生和圍繞太陽旋轉以來,她一定是飛舞著地磁場這塊盾牌,且舞且行著的。不過這種舞蹈究竟對於我們在地球的生存會產生什麼後果,則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

人類如果可以進行光速移動,是否可以穿越時空。光速移動如果是在地球上做移動會不會衝出地球,或者到達了

穿越時空不是簡單的光速可以達到的。

1光速=299792.458/千米每秒,你覺得你能衝出去嗎?

現在的時空穿梭都是理論,而且實現基本屬於不可能。

宇宙現在證明是,還屬於青年期,無限在膨脹,這一點就是我們離太陽的位置越來越遠,觀測到的東西也原來越遠。

怎麼說呢,好比宇宙是一個海洋,我們太陽系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魚,還有很多未知的世界,太陽系所不知道。

標籤: 地球 多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ryx4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