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出處】唐·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意思1】守邊軍士何必用羌笛吹奏幽怨的 《折楊柳》 曲,來埋怨這裡的荒涼和沒有青青的楊柳呢,須知,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作者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唐王朝對邊疆將士的漠不關心。後常用最後一句形容喜訊或大好形勢未到達某一地。據唐薛用弱《集異記》 記載,這首詩唐代就廣泛流傳。

化用《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和《後漢書·班超傳》之典,寫玉門關外的荒寒和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用典巧妙,委婉蘊藉,悲涼慷慨。

【意思2】

羌笛:古代傳自西羌的管樂器。怨楊柳:吹《折楊柳》曲,怨春色 的來遲,春光的蕭索。

此聯的意思是:羌笛何必吹奏《折楊柳》的曲調來埋怨春 色的來遲呢?要知道,玉門關外的楊柳是得不到春風的吹拂的。後 用來說明邊遠地區、荒野的民眾很難得到上邊的支援與照顧。

【提示】羌笛何必吹出《折楊柳》那樣哀怨的調子呢?要 知道玉門關外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啊! 詩句極寫邊塞地區的 荒寂,表達無限的鄉思離情。

【賞析】《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古樂曲名,原為涼州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填歌詞,描繪邊塞風光和戰鬥情景。仞: 古代以周制八尺為 一仞。羌: 中國西部一個少數民族。楊柳: “折楊柳”,古代曲名; 這裡借指楊柳樹。玉門關: 在今甘肅省敦煌縣境,是當時涼州最西境。這是作者初入涼州(今甘肅省武威) 時所作。當時內地已春暖花開,楊柳青青; 涼州一帶還相當寒冷,楊柳剛露青; 而玉門關外更冷,楊柳尚未發芽。作者目睹當地景色,耳聞羌笛吹奏的 “折楊柳” 調,而寫出這首詩。原詩意思是: 遙望黃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雲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聳入雲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 你何必吹奏 “折楊柳” 的曲調,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句詩後來比喻某種思想 (多指好的方面) 到不了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現在引用,有時一反原意,把 “不” 字換成 “已” 字,比喻正確思想深入人心。

【英文翻譯】

1. Why doeth a Barbarian flute wail that no willows here grow?

Since beyond Pass Jade-gate,spring breezes never blow.

2. Why need the Qiang flute plain in a song of Plucking Willows?

Spring breezes would not be wafted out of the Jade Gate Pass.(孫大雨 譯)

3. O tartar flutes need not complain of willows.

Beyond Yumen Pass no spring breeze blows.

4. A Tartar under the willows is lamenting on his flute

That spring never blows to him through the Jade Pass. (譯者未知)

【全詩】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①一片:一座。孤城:指玉門關。萬仞:極言其高。 ②羌笛:古代羌族的管樂器。長尺餘,有數孔。楊柳:指《折楊柳》,北朝樂府歌曲的名稱。這裡一語雙關,一面說羌笛哀怨地吹奏《折楊柳》的曲子,另一面又借楊柳來象徵春意與春天的來臨。春風:一作春光,也是一語雙關,一指春日和暖的風,一指朝廷對邊地軍民的恩澤。

【賞析】

[1]《涼州詞》為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風光和邊防將士的征戰、思鄉。王之渙這一首,用古題,也寫傳統題材,但歌詞的格調大大提高,亦題作《出塞》。當時文人多寫樂府詞,由歌坊傳唱。《集異記》載旗亭畫壁故事: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旗亭(酒樓)賭酒,以歌妓唱何人之詩多為勝。結果,唱王昌齡詩二、高適一,最美者則唱王之渙此詞。這個故事說明此詞在當時已是廣為傳唱的名篇。

[2]“黃河”二句:黃河,一本作“黃沙”。遠上,一本作“直上”。視角由近而遠,黃河遠遠地從白雲間流來,形容黃河上游地勢之高。孤城,指涼州。萬仞,形容山高;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一片,猶言一角。山高萬仞,從下面望高山中的城,望不見整座城市,只能望見其中一片。

[3]“羌笛”二句:羌笛,笛子原是西北地區羌族的樂器,故稱。楊柳,北朝樂府《橫吹曲辭》有《折楊柳歌辭》或《折楊柳曲》,是一支折柳送別的歌曲,內容寫行客之愁,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收橫笛,愁殺行客兒。”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北,是當時西北邊境的重要關塞。“春風”一本作“春光”。二句說,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楊柳曲》來抒發哀愁,因為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哪裡會有青青的楊柳呢。

首聯寫出西北邊疆雄闊蒼涼的景色,遠上白雲間的黃河和萬仞高山中的孤城,寫得神思飛躍,氣象開闊,雄渾的畫面含蘊著苦寒孤涼的意象,與戍邊者的心境相統一。下聯轉寫哀愁的羌笛和春風不度的玉門關,表達長期戍邊戰士的別愁離怨。關塞當然也有春風,所以這樣寫,明·楊慎《升庵詩話》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關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矣。”“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誇張,既突出邊塞的荒涼苦寒,也以“春風”暗示皇帝的恩澤,隱喻當政者對戍邊將士漠不關心。詩深沉含蓄,情調蒼涼悲壯,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全詩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四句句句是名句,以其深厚的意境被歷代廣泛引用。

【賞析】

    詩前兩句彷彿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畫。這是逆黃河向上看得來的。九曲黃河如一條絲帶迤邐彎曲飛上雲端;天上白雲靜止,“遠”和“上”寫出了長度和高度。如此優美凝重的造型,再加上黃白兩種亮麗的顏色相諧,構成了這幅油畫的背景。接下來詩人又點上“一片孤城萬仞山”。“孤城”比於“萬仞山”,立顯山之高,城之矮。但城卻存在於這大川高山之間,地形險要之外。此城定然是戍邊堡壘,詩中又暗示:城中有徵人存在。至此一幅油畫便完成了,但感覺畫面中少了點生命的顏色。於是詩人轉而寫春了。

   第三句轉而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唐時折柳贈別之風最盛,所以人們見柳會引起別愁,聽到《折楊柳》笛曲也會有離恨產生。故此“怨”笛中所奏《折楊柳》勾起人們別愁。玉門關外,春風不願光顧,楊柳不綠,折柳也沒處去折。徵人聽笛曲而怨,更怨這春風,怨情強烈,卻言“何須怨”,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這首詩詩先寫玉門關外壯闊雄渾,但無生氣,因此轉而發徵人之怨。怨什麼?怨春風!古時“春風”象徵著皇恩,怨春風實質是怨邊塞士卒從來得不到朝廷的垂顧。全詩風格蒼涼悲壯,蘊藉深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y6k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