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潮州茶文化節

潮州茶文化節

潮州茶文化節

潮州茶文化節是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每年舉辦的盛大文化活動,旨在弘揚中國茶文化,促進茶經濟發展。該節日自2004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6屆。節日期間,潮州市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表演,包括茶藝展示、茶道表演、茶文化論壇、茶葉品嚐等。此外,參展商和工藝人員還在現場展示和銷售各種茶具、茶葉和與茶相關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潮州茶文化節每年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數千名遊客前來參加,使中國茶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請問潮州人喝茶有什麼習俗?

潮州人喝茶的習俗可以用一句諺語來說明——“茶三酒四遊玩二”,這句諺語形象地反映出潮州人的生活情趣及飲茶文化。

潮州人喝茶講究“第二衝”,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人對又濃又香的“頭沖茶”不捨得浪費而照飲不誤,而第二次則成為運氣好,意頭好的象徵,如對剛到的客人講,“你來的正是時候,剛好是第二衝”,那麼客人心裡肯定甜滋滋的,如來稀客或老朋友,則不管茶壺裡的茶已衝到第幾衝,為表示尊重及熱情,都會即時更換茶葉,至好的珍藏品都會奉獻出來,這一豪爽之舉頗有“陸羽遺風”。

“程式”逐漸簡化了,茶具也逐漸機械化了。從小泥壺到煤油爐(火水爐)再到電絲爐,至目前幾乎是清一色的、一體化的配套電熱壺了,雖然工夫少了,但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工夫茶更加普及了。

潮州人飲工夫茶很講究“物配”(點心),以前,像花生糖、綠豆餅、瓜丁之類的東西已算是“奢侈品”了,這些甜品在豐衣飽食的年代,已逐漸“黯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蝦乾、銀魚仔、尤魚絲、青橄欖、柿餅等休閒食品。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訊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位,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位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位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迴圈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茶禮

潮汕工夫茶不但品茶工夫獨樹一幟的,而且因歷史悠久而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習俗,在潮汕各市縣中品茶的禮俗大同小異。潮汕人請人喝茶時按照工夫茶的規矩,主人必須自己親自沖茶,茶要釅像醬油一樣,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所以喝茶間,如遇又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表示歡迎,否則認為“慢客”,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請在座的長輩或聲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後卑、先老後幼”,此外,還有“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歷排輩,按步就方外,還得先敬客人和來賓,然後向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潮語“櫃”與“縣”同音,沖茶者,便被戲稱為“風爐”)才可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或“待人不恭”。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時,喝茶的人則要順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最後一個人才能端中間的,如果不分青紅皁白,在旁邊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客人的不尊重,這就有失禮儀了。如若人多杯少,則你喝一杯以後,就要謙讓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謂“謙謙君子飲者風”了。客人喝茶時,不能用杯腳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輕放不出聲,否則被視為不尊重主人,是“強賓壓主”有意挑釁。

茶與生活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訊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說,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檔潮菜館吃飯,席間總是穿插上工夫茶。在你吃完海鮮魚肉的時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著一碗甜品有點膩的時候,喝一杯可以去膩開胃。在你酒足飯飽覺得有點撐的時候,喝一杯解乏消滯。功夫茶與潮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說吃潮菜不喝工夫茶,總是感覺不太正宗。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臺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說,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工夫茶之理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藝超凡而 “入俗”。工夫茶的雅趣,讓品茶者難得清閒,樂於賦閒。工夫茶的厚韻,蘊含國人苦盡甘來的生活觀念,而工夫茶的義理,則明白無誤地透示著傳統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追求。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瑣事。但畢竟與一日三餐皆須填飽肚子的吃飯相比,有再高一層的功能需求。而這種基於解決了溫飽需求的高層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層的精神追求。所以,當喝茶並非為了止渴、喝茶並非為了消食去膩時,便是品茶。品茶要有經驗,要有學識,要有修養。品茶要有感覺,要有頓悟,要有心機。當品茶成為時尚,成為藝術,成為文化之後,茶道便是一種積澱著民族生活意識.民族倫理觀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學了。工夫茶的確不亞於一門高深的學問。如果你懂得 "天人合一"的義理,工夫茶聖殿之門便開啟著恭迎你入室了。 

正名

“工夫茶”與“功夫茶”混稱的情況,時下十分流行。其實,“工夫茶”不能稱“功夫茶”。故特為之作文正名。

“工”、“功”有別

工,《說文解字》去:“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徐鍇注曰:“為巧必遵規矩、法度,然後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 功,《說文解字》去:“功,以勞定國也,”《爾雅》雲:“績、勳:功也。” 上述引文,說明了“工”、“功”的原始意義,區別一目瞭然,不可混用,如《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絕不能代之以“功”.

2.“工夫”、“功夫”有別

“工夫”、“功夫”雖不乏通用例項,但其區別仍然存在。混用必致概念不清晰。

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範疇來使用,如《朱子語類.卷六九》去:“謹信存誠是裡面工夫,無跡。”朱熹尚有“窮理工夫”、“涵養工夫”說。王陽明《答友人問》雲:“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黃綰《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錢德洪《論學書》去:“見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實地格物之功也”(請注意黃、錢話中“工”、“功”聯用的差別)。可見“工夫”範疇是對主體整個現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更深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之修養工夫。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

以表現武打為主的故事片稱為“功夫片”。此處的“功夫”特指武術,絕不可代之以“工夫”。

3.“工夫茶”、“功夫茶”有別

專指品飲之“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工夫茶》。其後寄泉《蝶階外史》、徐珂《清稗類鈔》等文獻資料,多稱“工夫茶”。 清中期以後,“工夫茶”作為型種遺存,流行於潮州及其周邊地區。而潮汕地區的傳統叫法是“工夫茶”。按潮汕話聲韻分部,“工”屬“江”韻,“功”屬忠韻。

地方標準

《潮汕工夫茶》

由廣東省質監局釋出的廣東省地方標準《潮汕工夫茶》從今日起正式實施,這也是內地首部工夫茶標準。

“潮汕人都喝工夫茶,但不是都懂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標準起草人、汕頭市茶文化協會名譽會長鄭文鏗說,儘管工夫茶已經普及並已經走出了潮汕,但工夫茶文化的普及還不夠。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潮汕人對於工夫茶沖泡約定俗成的民間總結,如今首次明文寫進了這部標準。這部標準列入了4件茶具和10道沖泡程式。而如果在沖泡潮汕工夫茶時還要擺上一個“公道杯”——這部標準會告訴你,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沖泡是不需要這一茶具的。

■ 標準:茶具只有茶中四寶

2009年6月中旬,省粵東工作會議在汕頭召開。會後,廣東省質監局建議建立潮汕工夫茶地方標準,把工夫茶作為地方品牌帶動發展地方經濟。這,也是《潮汕工夫茶》標準的由來背景。很快,由汕頭市質監局、旅遊局提出,汕頭市茶文化協會牽頭起草,協會名譽會長鄭文鏗成為了標準起草人。

“他(鄭文鏗)是這個標準最合適的起草人,我們大家叫他‘茶聖’。”汕頭市茶文化協會副會長鄭楚輝說。

儘管潮汕地區家家喝工夫茶,雖然成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可在鄭文鏗看來已有200年曆史的潮汕工夫茶文化還遠遠沒有普及。“一般百姓喝茶不談茶,老百姓喝工夫茶還大多停留在解渴、交往、休閒的層次上。”鄭文鏗說。

這是一個地方標準,也是內地第一個工夫茶標準。鄭文鏗說,起草時參考了歷史資料、民間約定俗成的沖泡技法總結以及國家相關茶藝師培訓教材

傳統潮汕工夫茶茶具之多,足有18件套。而考慮到實用性,這一標準的“茶具”只針對“茶中四寶”制訂。“茶中四寶”也即茶壺、茶杯、茶鍋、茶爐,是煮水和沖泡的四件必不可少的茶具。鄭文鏗認為,把“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一民間藝術概括作為沖泡標準寫進了《潮汕工夫茶》,是這一地方標準的一大亮點。

“國內很多茶藝也在引用,但其實‘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潮汕人民對於工夫茶沖泡的歸納,寫進標準,是一種保護。”鄭文鏗說。

■ 起草人: 標準將工夫茶沖泡程式分為10節

起草人鄭文鏗說,除先進性和實用性外,統一性和規範性都是起草原則。

那也意味著,這個標準必須能夠解答什麼是地道的潮汕工夫茶。“現在潮汕人的茶桌上,常擺一個公道杯。客人坐下來,沖茶時先把茶湯倒到公道杯裡,再分到茶杯中。”鄭文鏗說,這其實不是潮汕工夫茶的茶具,而是臺灣茶道的茶具。“用公道杯,看似茶湯均勻,但影響了茶湯的溫度。”

鄭文鏗說,不僅潮汕工夫茶茶具受到其他茶道的影響,本土對於沖泡的民間總結也莫衷一是。例如民間沖茶時,有所謂“四點金”、“五點梅”的總結,也就是說在傾倒沸水到茶壺或者蓋碗中時,分四個或者五個點來傾注。“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在這部標準中,“衝點”環節就寫明倒水時“切忌直衝壺心,以免造成澀滯”。

而記者留意到,這部標準裡,潮汕工夫茶沖泡程式從放置茶具、茶葉到煮水、衝點、刮沫、淋罐、燙杯、低灑直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共分為10節。每一步驟,都有詳細的操作說明。

汕頭首批“非遺”專案汕頭工夫茶藝傳承人鄭惠豐則說,標準的制訂對於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推廣是會有很大幫助的。之前的工夫茶茶藝傳承教學,也只是通過口傳,主要靠學習者自己領悟,沒有規範的標準。

■ 爭議:有標準還是“工夫”嗎?

標準雖已釋出實施,但在有些人看來,潮汕工夫茶茶藝,特別是沖泡是靠琢磨的,不應有標準。 “工夫茶都有標準了,那還要‘工夫’作甚?”鄭文鏗表示:“茶葉製作流程同樣也有標準,可為什麼有人能做出好茶,有的人不能?”他解釋說,同樣的一泡單樅茶,不同的人來沖泡,出來的茶湯味道是不一樣的。

工夫茶的“工”字,潮汕話的意思包括了“用心、細緻、周到、本領”等。鄭文鏗強調說,真正的潮汕工夫茶“工夫在話外”。

2021潮汕美食文化節舉辦時間及地點-活動介紹

一年一度的深圳潮汕美食文化節將於11月6日-11月9日正式開始,而本屆潮汕美食文化節主題為“推廣潮汕美食文化

助力汕頭鄉村振興”,現場的活動美食特別多,一去去品嚐一番吧。

2021年潮汕美食文化節

活動時間:2021年11月6日-11月9日,共4天(每天15:00-21:00)

活動地點:深圳市福田區華強北步行街

參與方式:免費免預約入場,消費自付

活動介紹

本屆潮汕美食文化節主題為“推廣潮汕美食文化

助力汕頭鄉村振興”,旨在弘揚深圳對口幫扶地區潮汕美食文化,促進潮汕美食產業產銷對接和招商貿易合作,助力鄉村振興,加強合作交流。

活動現場設定潮汕茶文化、潮汕特色菜、潮汕旅遊手信等多樣化主題,展示展銷潮汕特色幫扶產品,推廣潮菜、潮汕茶文化等。

活動一連舉辦4天,共設美食展位62個,有來自汕頭和深圳地道的潮汕美食餐飲單位、網紅餐館,特色潮汕手信經營單位等參加,將集中展示、展銷潮汕特色美食特產潮汕特色旅遊手信。

每天的活動現場還將開展“潮汕傳統小吃製作技藝傳承人”評選活動!大廚現場表演製作各類小吃美食展示傳統小吃背後的文化故事,再由美食專家現場評點打分,評選出的“傳承人”將獲授榮譽證書!屆時將有以下小吃參選(具體以現場為準)

牛筋丸、墨魚丸蝦丸、米_、乾貝??“膠幾人”的美食多得數不清!除了上述參選的小吃,現場攤位上還會亮相哪些美食呢?快來先睹為快~

九大特色美食品類

風味小吃

蘇南_餅、麻薄酥、花生酥、黑芝麻餅、佬花、普寧炸豆腐、潮汕炸_肉、花椒_羔蟹、生醃蝦菇、手撕牛肉、紅桃_、鼠殼_、靖海豆楫、綠豆餅、豬頭粽、潮汕炸土豆_、潮汕炸芋頭_、特色酥牛肉、糕_、蠔烙、牛雜、即食海蝦乾、芝麻夾心海苔等

肉丸製品

牛肉丸、牛筋丸、墨魚丸、蝦丸等

滷製品

澄海滷水獅頭鵝等

海產品

宅魷、乾貝、魚露、赤嘴、魚膠等

水果

三稜橄欖、油柑、百香果等

飲品/甜品

橄欖汁、油柑汁、冰淇淋、落湯錢、鴨母捻等

酒類

青梅酒、桑葚酒、荔枝酒、餘甘子酒、茶葉酒、潮汕古韻酒等

茶葉

油甘茶、奇楠沉香茶、高山單樅茶、千好名茶等

醬菜調味品

城九菜脯、廷順鹹菜、橄欖菜、沙茶醬等

兩山一古寨 爍古又耀今

潮安 歷史 悠久,人文鼎盛,風光綺麗,素有“潮人首邑”之美稱。北部鳳凰山群峰疊翠,蘊藏著鳥髻第一峰、天池仙境、高山茶園等自然生態和畲族“發源地”;南部桑浦山文化薈萃,梅林湖古海蝕石群被譽為“稀世之寶”,是韓江三角洲滄海變桑田的 歷史 見證;位於韓江中下游的龍湖古寨,更是儲存著100多座古建築,堪稱“潮汕古建築博覽”,承載著歷代先賢創立的潮文化 歷史 長卷。

如何用區域文化啟用經濟潛力、釋放發展動力?潮州市潮安區以鳳凰山、龍湖古寨、桑浦山為重要節點,著力塑造三大人文景觀帶,深入挖掘優質潛力,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把自然、生態、人文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撰文:紀金娜 安宣

大鳳凰山

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生態文旅特色圈

群山競秀,萬壑爭流。潮安北部的鳳凰山,擁有峭拔雄偉的峰巒山色、絢麗多彩的畲寨風情和奇香卓絕的單叢茶。以鳳凰山區為核心,涵蓋文祠、歸湖、赤鳳、萬峰林場等片區,潮安北部形成了大鳳凰山生態文化 旅遊 區。

這片山脈間,不僅擁有中國烏龍茶之鄉、中國畲族發祥地、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等美譽,還形成單叢茶製作技藝和以“習尚風雅,舉措高超”著稱的潮州工夫茶文化,以及畲族祖圖、畲歌、畲族招兵節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更是戰爭時期“兩縱”的根據地,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去年底,首屆中華畲族發源地潮州鳳凰山文化節的舉行,讓海內外畲族宗親代表首次齊聚“尋根問祖”。

山勢巍峨,雲霧繚繞,植被茂盛,蔥翠欲滴。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使鳳凰山培育出馳名中外的單叢茶。在海拔約1000米的鳳凰鎮鳳西和烏崬村,至今仍保留一片佔地約萬畝的古茶樹茶園,是廣東唯一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古茶樹群。2019年,潮州鳳凰古茶樹茶園被評為“中國最美茶園”。早在2014年,原農業部就評定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料顯示,鳳凰鎮茶葉種植面積7萬多畝,年產茶葉500多萬公斤,年產值10億元以上,涉茶人口超過90%。這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

大自然的饋贈,讓鳳凰山巒散發獨特魅力:春賞杜鵑漫山遍紅,夏日清享避暑氧吧,秋觀雲海氣勢如虹,深冬可遇霜雪結冰。縱情山水間,茶亦能醉人。當前,棋盤櫻花茶園棧道已建成、鳳凰單叢茶博物館試運營、東興村“鳳凰谷”專案推進中……鳳凰鎮正通過“單叢茶”與“ 旅遊 ”這兩張重要名片,使良好的生態 旅遊 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相結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目前,潮安區正在籌劃第三屆國際潮州鳳凰單叢茶文化 旅遊 節活動。

今年4月,鳳翔峽 旅遊 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 旅遊 景區。走進鳳翔峽景區,可見“扶陰聽瀑”“晶廉濺玉”等瀑布組成獨特的自然生態水系瀑布群,呈現鳳凰山脈峽谷壯秀景色。如今,大鳳凰山生態文化 旅遊 區已形成鳳凰山生態 旅遊 區、鳳翔峽 旅遊 區、幽峪逸林 旅遊 區、鳳溪 旅遊 區等生態 旅遊 景區。潮安區更是將“文祠鎮赤水村——歸湖鎮獅峰村——鳳凰鎮鳳凰山天池景區、鳳翔峽”串珠成鏈,打造“潮安新農村茶鄉之旅”,並被認定為“廣東省鄉村 旅遊 精品線路”。

大鳳凰山生態文化 旅遊 區涉及“四鎮一場”,如何突出差異化佈局,打造各自特色?筆者獲悉,鳳凰鎮片區通過整合鎮區茶商貿和茶生產、茶文化資源,圍繞茶旅小鎮建設,構建具特色的茶文化 旅遊 度假區;文祠鎮片區正以潮式精耕農業為主體,整合畲族文化、生態林地等資源,開發潮派農莊休閒、民族文化體驗、生態休閒、水果採摘主題等產品;歸湖鎮片區將挖掘金舟島、竹洲島等江洲小島資源,突破溪美鄉村 旅遊 發展瓶頸,重點發展沿韓江 旅遊 休閒度假帶;赤鳳鎮片區將整合順德居古建築文化資源、白雲古寺佛教文化資源、三舟寮紅色 旅遊 資源、峙溪河生態 旅遊 資源等,開發特色鄉村 旅遊 專案;萬峰林場片區則以森林度假為主題,開發高階度假、山地休閒、戶外運動等產品。

龍湖古寨

保育活化 歷史 建築,提升人文 旅遊 環境

滔滔奔騰的韓江水,孕育著千年潮文化。潮安區以龍湖鎮龍湖古寨為核心,串聯江東鎮、東鳳鎮、浮洋鎮,結合古巷鎮、登塘鎮、鳳塘鎮等,形成龍湖古寨人文景觀帶,與潮州古城密切聯動,成為潮人文化 旅遊 展示帶。

在韓江中下游西岸,江水池塘環抱龍湖古寨,寨直街形似“龍脊”。在龍湖古寨 旅遊 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福昌的帶領下,筆者漫步於這座始建於南宋時期的古寨內,千年老榕樹盤根錯節隨處可見,巷陌縱橫,名宅巨祠無數。吳福昌介紹,在這個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古寨中,藏有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這些建築既體現了宋、元、明、清各 歷史 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又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間工藝精華,堪稱“潮汕古建築博覽”。

明清時期,這裡是潮州府重要的貿易商埠,繁榮的商貿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涵養出獨特的民俗文化,包括舞龍、舞鯉魚、英歌舞等。如今逢年過節,寨內依然舞龍狂歡、英歌起舞。此外,龍湖燉糕、龍湖酥糖、書冊糕等傳統小吃譽滿海內外,先後被評為“廣東名小吃”“廣東名小吃金獎”。目前,龍湖舞龍、龍湖酥糖、龍湖燉糕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如何加強對龍湖古寨 歷史 文物的保護,全面提升人文 旅遊 發展層次?今年來,龍湖鎮實施古寨北門廣場和南門廣場的整修優化、原農貿市場整治綠化、建設200個停車位的臨時停車場、實施方伯第和阿婆祠兩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的修繕工程等多個專案。此外,龍湖鎮還規劃完善古寨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包括復原古寨牆、修復建築外立面、新建停車場、公共環境藝術等。隨著沿韓江濱江棧道美化、綠化,特別是南粵古驛道之龍湖古寨“古碼頭水文化公園”建設已竣工投入使用,今年10月龍湖古寨將迎來廣東省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潮州潮安站)活動。隨著龍湖古寨周邊環境提升,遊人往來,原本靜謐的古寨逐步熱鬧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為加強龍湖古寨 旅遊 管理力度,龍湖古寨 旅遊 發展有限公司在原有股東的基礎上增加股東——龍湖經社,進行股權變更,使龍湖經社絕對控股。公司成立董事會,龍湖經社派員參與公司管理,更好地對古寨保育開發和利用。

目前,潮安區正把龍湖古寨與左聯文化(洪靈菲)、非遺文化(泥塑、木雕、刺繡等)、中醫藥文化(太安堂、井裡村)串聯,策劃“海濱鄒魯,非遺研學”之旅。同時拓展紅軍長征文化公園暨紅軍長征紀念館、綠太陽生態 旅遊 度假區、白水巖古蹟、世田紅色村,策劃“長征文化,紅色典範”之旅,以此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爭創省級鄉村 旅遊 精品線路。

桑浦山

挖掘打造名勝古蹟,融合做優特色產業

在潮安南部,位於潮汕揭“金三角”地帶的桑浦山,薈萃了海洋文化、巖洞文化、宗教文化和溫泉文化的精華,東山湖溫礦泉是我國三大低濃度、重碳酸鈣泉之一,梅林湖古海蝕石群被譽為“稀世之寶”,是韓江三角洲滄海變桑田的 歷史 見證。

古老的桑浦山,經歷多次大型的海陸變遷,海蝕和斷巖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呈現出“雄、奇、靈、秀、”的風格。滄桑變遷,時光荏苒,這裡留下了眾多的 歷史 遺蹟和人文景觀,不僅有明代狀元林大欽墓、宗山書院等,也有甘露寺等眾多廟宇,宗教文化發達,形成桑浦山人文景觀帶。

按潮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桑浦山與周邊地區被劃入潮州市中心城區—高鐵組團。規劃提出,以桑浦山作為生態核心,強化桑浦山城市綠肺功能,塑造中心城區—高鐵組團發展的標誌性生態景觀。目前,桑浦山片區正以潮州市潮安區界山為基礎,通過名勝古蹟的挖掘打造,生態廊道綠道網和服務驛站建設,打造桑浦山文化 旅遊 區。

桑浦山下,太安堂醫養小鎮加快建設步伐,並對原東山湖溫泉度假村進行改造升級,引進豪生集團酒店進行管理,打造以展現中華文化為主題的 養生 溫泉。經過改造升級,東山湖溫泉度假村豪生酒店於去年10月開業。今年春節前,投資3億元的太安堂中醫藥 科技 館已完工,將打造成為太安堂數字中醫落地的高階體驗中心和中醫體驗館。

8月4日,20條廣東省工業 旅遊 精品線路出爐,包括太安堂智慧化全自動中藥提取線在內,串起揚航食品廠及廣東南馥茶葉非遺生產性示範基地,形成的“潮州中藥匠心之旅”線路入選其中。據太安堂醫養小鎮相關負責人曾漫路介紹,太安堂融合推動中醫藥文化、溫泉 養生 文化和工業 旅遊 的發展,今年把建立國際康養中心作為重點工作,結合小鎮整體規劃,整合豪生酒店、月亮灣、溫泉 養生 中心、 養生 公寓和別墅等,形成完整的 養生 生態鏈,融入桑浦山人文景觀帶發展。

如今,整個東山湖特色產業園區已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為桑浦山片區提供集生產、生活、休閒 娛樂 等為一體的產城融合“新門戶”。基於現有基礎資源,桑浦山片區正朝一個集商務 旅遊 、購物 旅遊 、休閒度假 旅遊 和宗教 旅遊 於一體的綜合 旅遊 度假區發展。

接下來,潮安區將深入發掘桑浦山人文生態潛力,強化對梅林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優化提升、白雲岩風景區的整治改造,賦新宗山書院等 歷史 遺存,結合金石鎮花卉產業的獨特優勢,將“桑浦禪泉”生態韻味與人文景觀、特色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社會 效益統一結合、相互轉化。

■一線走訪

鳳凰小鎮打造茶旅融合發展“3.0版本”

紅泥小火爐,庭院茶樹蔭。原本因年久失修而灰塵矇蔽、破落殘舊的古民居,經過修繕後作為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成為鳳凰鎮文化 旅遊 一個新的標誌性打卡地。目前,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已建成進入試運營階段,並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博物館由東興村大夫第祖屋與守信公祠組成,通過改造翻新,融入木雕、嵌瓷、彩繪等潮州民間工藝元素。”廣東鳳凰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鳳凰單叢茶博物館館長魏琪敏介紹稱,除了文化與文物展示,館內還設定了單叢茶研學教育基地、茶主題文創中心、茶樂園、潮文化“大家”工作坊、潮式生活體驗館等。

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修繕完成,是“鳳凰谷”專案的一個縮影。走進“鳳凰谷”專案部,魚兒暢泳石板通道間隙,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室內,露天小院裡竹藤桌椅顯得文藝十足。專案部原是荒廢了近30年的老厝,新修後重煥生機。在專案部,筆者看到了鳳凰谷文旅專案規劃藍圖,專案佔地總面積約150畝,計劃3年總體建成。依託東興村豐富自然優勢及保留完整的人文 歷史 古村落資源,專案將單叢茶文化融合特色民俗,主要包含了鳳凰單叢茶博物館、鳳凰民俗文化陳列館、鳳凰文創商業街、茶山文旅酒店、後河民宿客棧、鳳凰谷花海樂園、生態茶園休閒觀光區等。

事實上,“鳳凰谷”是撬動鳳凰茶旅小鎮突圍崛起的一個支點。潮州鳳凰茶旅小鎮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愛文稱,鳳凰谷文旅專案通過依託鳳凰鎮後河村保護良好的茶園、山林地,結合省級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推進三產融合發展,而打造鳳凰茶旅特色小鎮,就是要將茶產業、茶文化、茶 旅遊 進行有機結合,達到茶葉立鎮、商貿活鎮、 旅遊 旺鎮的目的。

曾愛文介紹,鳳凰茶旅小鎮規劃總用地面積為3.3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1950畝,總體定位是依託全省最大的“鳳凰單叢茶”品牌效應和潮州工夫茶技藝的文化特色,推動單叢茶種植業向生產營銷、民俗文化、休閒體驗等產業鏈高階環節延伸,大力推進茶葉一條街、茶博會、茶企總部發展,搭建鳳凰單叢茶文化展示、體驗平臺和潮商創投平臺,形成對外交流視窗。

除了“鳳凰谷”專案外,鳳凰茶旅特色小鎮首批若干專案也正落地實施中。鳳凰下埔黨建文化公園和濱江文化長廊已全部完成、鳳凰單叢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順利推進中、如意溪橋出入口景觀提升工程已開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整治建立專案有序推進等。其中,棋盤村櫻花茶園棧道完成後,吸引眾多遊人前來。綠色茶園環繞、木棧小道彎曲、櫻花綠植遍佈……該條棧道全長約1公里,利用溪流走向鋪設,並點綴種植櫻花樹,成為鳳凰茶旅小鎮加快三產融合發展的又一特色亮點。

目前,鳳凰鎮將發展生態文化 旅遊 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引擎和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系列措施優化生態環境,以打造茶旅小鎮為抓手,發掘利用鳳凰資源稟賦,促進生態、茶業、文化、 旅遊 融合發展,積極打造茶旅融合發展“3.0版本”。

■大美潮安

鄉村生態遊成遊客心中“詩與遠方”

青山掩綠樹,碧水繞村流。乘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越來越多有顏有料的精品鄉村在潮安大地湧現,如“網紅”獅峰村、“紅色”世田村、“生態”叫水坑、畲族李工坑等。每逢假期,潮安鄉村人氣旺盛,成為遊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這兩條市級鄉村 旅遊 精品線路,涵蓋了鳳凰山、龍湖古寨、桑浦山三大人文景觀帶中的特色 旅遊 點,串聯 美食 體驗、康養體驗、民俗體驗、新業態文化體驗。依託自然環境優美、 旅遊 資源豐富的稟賦,潮安區全力推動美麗潮安品牌化發展,以鄉村生態遊為特色,用區域文化啟用經濟潛力、釋放發展動力。

潮汕茶文化歷史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說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說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說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臺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裡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裡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說,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裡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裡,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著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著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溫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說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著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歷史_潮州茶文化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

  說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語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說法二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州茶文化的歷史

  自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後,鄒魯之風開啟。現可見最早的有關飲茶文獻資料是北宋時蘇軾的《與子野》書:“寄惠建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輟惠,慚悚。”子野,即潮汕前八賢之吳復古(吳遠遊),與蘇軾至交。文學家蘇軾在茶學上造詣頗高,對茶藝頗有研究。吳復古寄上的數品福建茶,獲得蘇軾讚譽“皆佳絕”,且知“彼土自難得”,可見吳復古有相當高的品茗水平,也說明宋代潮汕地區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飲茶之習俗。後又經歷次戰爭時之人口遷徙,特別是宋末朝廷南遷,文天祥兵敗於潮州,更是把諸多中原文化帶入潮地,如潮陽笛套音樂等。潮汕地區眾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於此次朝廷南遷。歷次的人口遷入,把中原的飲茶習俗也隨之帶入潮汕,融本地民風習俗而成“潮味茶俗”並逐漸成型為後來的“工夫”茶俗。

  據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間,任廣東興寧典史,其在《潮嘉風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絕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師承於陸羽《茶經》並有所發展;用福建產之茶葉;衝沏過程程式分明。

  潮汕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汕。工夫茶藝傳到潮汕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從工夫茶飲茶器具來看,先時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產之紫砂壺。至今,老一輩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蘇宜興人,制壺名家,一說為天啟崇禎年間人,一說為清康熙雍正年間人)、“若琛杯”(若琛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之口傳。據考,宜興紫砂壺的製作始於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較完整的工藝體系,從明萬曆到明末是紫砂壺發展的高峰,這也與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汕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壺(容量在120cc左右)沖泡,其它地方飲茶之用壺均用中品壺(容量大於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區是宜興小品壺的主銷地,至今仍是這樣。潮汕工夫茶的用壺方式,也影響到宜興紫砂藝人的製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壺工藝師到潮汕地區來學習工夫茶的沖泡方法,並把悟到的要點應用於紫砂壺的製作技藝中去,如壺體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暢程度、適應泥質、壺蓋密封度等。

  潮汕工夫茶的品飲程式定型後,經明未清初的發展,至晚清時,潮汕工夫茶藝漸漸擴充套件成為習尚。時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飲用範圍更為擴大。當時,除了較富有的商號、仕宦人家、文人學士或大戶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書先生等讀書人,以茶遣興,故俗語有“坐書齋,哈(喝)燒(熱)茶”之說法;二是手工藝人,以茶解乏,極為普遍;三是鄉鎮中之閒人,聚眾喝茶消閒。因此,以前潮汕地區各鄉里都有所謂的“閒間”和“弦間(演奏潮樂的房屋)”,均是飲茶的地方。喝工夫茶雖成為當時潮汕地區的社會風氣,但,那時的普通人家卻不會有體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區各鄉里中,家中擁有蘇罐做為沖茶用壺的仍是屈指可數,家中客至,向鄰里借用體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後,普通民眾飲用工夫茶的風氣在潮汕推而廣之,蔚然成風。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還是改革開放後這三十年,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區是烏龍茶的主銷區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這裡仍是國內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多的地區。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在我國的茶葉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麼特別的歷史特點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結情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功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功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沖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濃的功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為你驅走疲倦,為你帶來溫馨。宋人杜小山說:“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說:“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許多溫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州功夫茶吧……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的起源

  功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說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飲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裡,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著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寒夜客來茶當酒”,對來客敬茶以示禮儀,共訴相聚的喜悅,是茶道的基礎,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種體現。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著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溫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說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著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看來,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中,竟蘊含著如此多的潮汕文化、心理因素在裡面,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在今天節目結束之際,就讓我們一起泡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慢慢的品味這工夫茶中的奧妙吧。

  潮州功夫茶行茶法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臺地區,但其影響早巳遍及全國,遠及海外。潮汕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下面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表演程式。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的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迴圈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謝茶敬客: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式。

  潮州工夫茶的表演以沖泡兩次茶為宜,最多不超過三次。這樣既給來賓一個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時間過於冗長。如果在生活中,則可以繼續沖泡下去,且每一次沖泡,時間上應有一段間隔,不可一壺泡完緊接著又泡一壺,間隔時間大致為10分鐘左右。

  品茶

  潮汕功夫茶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馳名中外,但她作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對於潮汕人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載著潮汕人的生活態度,映耀著潮汕人的處世哲學。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總是讓我很納悶,往一大杯水裡扔進一些茶葉,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雖然這種喝茶方法效率比較高,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吧茶當作解渴的飲料喝,而不是一種悠閒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國人喝茶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發黑的紅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來 茶味全無,茶的精粹消失殆盡。

  而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這種境界地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況下有四個小杯,一個特殊茶壺,最好茶壺是由紫沙呢製作的;一壺煮沸的水而且還要不斷加熱;沖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講究的,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不管用什麼方法,沖茶還是要不緊不慢的,講究心手協調,內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撲鼻孔,慢慢沁入心肺,與內心的平靜容為一體。

  擇茶

  一、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裡群山環抱,峰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鐵觀音,至今仍為工夫茶客所鍾愛。在海內外多次名茶評比中,鐵觀音經常名列前茅。鐵觀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其外觀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一層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條索緊結如鏍頭,納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為工夫茶之佳選。但從六十年代以來,隨著鳳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鐵觀音的“霸主”地位已發生動搖。

  二、鳳凰茶

  鳳凰水仙產於鳳凰山區,該區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烏崬頂達1498米,是粵東第一高峰。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層深厚,雲霧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鳳凰水仙葉型較大,葉面平展,前端多突尖,葉尖下垂似鳥嘴,故當地稱為“鳥嘴茶”。清明前後到立夏開採者為春茶;夏茶在立夏後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間採製;立冬至小雪間採到的稱雪片。

  近年來,鳳凰水仙茶系品類曰趨繁富,質量不斷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鳳凰單叢、白葉單叢、群體單叢、黃枝香、黃金桂、奇蘭、蓬萊茗、八仙、浪菜……面對茶葉店中繁多的品種,有時還真叫人感到無所適從。

  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即啜茶後,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山韻”。山韻一般是隻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隨品種、產地而迥異的獨特韻味,品味時須合口屏氣並略作吞嚥狀,方能較明顯地體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韻,是一咱至高無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誘人的神妙境界。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今惑於金玉其外的包裝,迷信“分錢分貨”的而專揀貴的買,把茶購回家沖泡後卻連呼“上當”者,頗不乏人。一般來說,選茶時一要觀形:茶葉外形是否勻齊,條索是否緊實,顏色是否潤澤;二是要掂重:以手權衡,厚重沉實者為佳,輕飄鬆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細嗅辨有無黴氣、煙焦氣、異雜氣。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悅的茶香,行家裡手甚至能辨認其蘊含的花香弄。

  三、如何鑑別精品鐵觀音

  鑑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擇水

  水,是茶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論水的主要標準不外乎二個方面: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而水味則要求甘與冽(清冷)。

  清,是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淨,這是生活中的常識,烹茶用水尤用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為了獲取清潔的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古人還創造很低多澄水,養水的方法。田藝衡《煮泉小品》說:“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這種以石養水法,其中還含有一種審美情趣。另外,常用的還有灶心土淨水法。羅廩《茶解》說:“大瓷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 即灶中心乾土也 乘熱投之。”有人認為,經這樣處理的水還右防水蟲孳生。

  水雖貴活,但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湧”、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為與主靜的茶旨不合。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說提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

  甘洌,也稱甘冷、甘香。明田藝衡說“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泉而能洌,證明該泉系從地表之深層沁出,所以水質特好。這樣的洌泉,與“巖奧陰積而寒者”有本質的不同。後者大多是瀦留在陰暗山潭中的“死水”,經常飲用,對人不利。而被稱為“天泉”的雪水,卻甚宜於烹茶。

  目前,茶界對飲茶用水所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潮州西湖的鳳棲泉、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鴕浦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嘶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這裡所開列的,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話,正不知要開出多長的一串名單。何況,還有很多“養在深閨未識”的深山大嶺中的“未知”泉。

  除了山泉,潮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等,只要未受汙染,亦皆是水質純美的江河。從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時江水稍渾,亦不用加什麼白石、伏龍肝或施於“拆洗”手段,只須投入一點明礬,攪動幾下,靜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佈城鄉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靜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後,馬上開爐升火,再親臨進邊,抖動長繩短綆,顫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溫的井水來。望著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著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沖泡

  沖泡:用碗、電熱水壺、宮杯、聞香杯、慮網、小茶盅、茶夾、茶勺、茶盤 等茶具泡茶,步驟如下--

  1)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杯,並提高茶杯內部溫度;

  2) 烏龍入宮(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

  3) 懸壺高衝(沖茶):把水壺提高,水流強勁,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起來;

  4) 春風拂面(刮泡沫):用蓋碗杯的蓋颳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

  5) 關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

  6) 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裡,使其濃淡均勻;

  7) 賞色聞香(看茶):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聞茶之香氣(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叫聞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總之,泡飲鐵觀音講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體清、水質清、 滋味甘醇、水溫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裝可保質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儲存。

潮汕功夫茶傳統文化

茶是一種 文化 ,每個地方的茶風和文風是相同的,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是怎麼樣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汕功夫茶 傳統文化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也稱為潮州工夫茶,起源於明代,不僅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漢族 飲茶 習俗,也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當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會友。

  特點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酵的烏龍茶、鐵觀音等,相對來說,潮汕功夫茶,更講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必須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藝品,這是體現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壺,多選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茶壺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淺。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於茶的烹法。具備好的茶具、茶葉,沒有進行恰當的烹法,等於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驟分別為: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通稱“十法”。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式也可以分述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品飲

  潮汕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敘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講究的是品茶的禮節,泡好茶之後,主客會先請長者、貴賓先嚐,聞茶之香,細嘗茶味。潮汕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是中國傳統的“茶道”禮。

  潮汕工夫茶“八步法”

  第一步、治器

  沖茶前的準備,起火衝燙茶具。

  第二步、納茶

  將粗細不同的茶葉分開後,分別裝入茶壺,粗的先放壺底、中等的放中間、細的放最上面,茶葉裝七八成滿,不可以裝太滿。

  第三步、候茶

  煮水時以“蟹眼水”為度,初沸的水沖茶最好,就像蘇東坡所說的“蟹眼已過魚眼生”。

  第四步、衝點

  要非常講究“高衝”,即開水從茶壺邊衝入,不可直接衝壺中心,防止“衝破茶膽”,茶葉衝散,把茶沖壞。

  第五步、刮沫

  沖茶時冒出的白色茶沫,應用茶壺蓋颳去,然後蓋好。

  第六步、淋罐

  用開水衝淋壺蓋,可以衝去溢位的茶沫,又可以把茶壺加熱。

  第七步、燙杯

  用開水燙杯,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茶杯升溫,使茶生香。

  第八步、篩茶

  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 方法 ,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倒入各個杯中,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表示“一視同仁。

潮汕茶文化,世界聞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葉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飲品,茶葉更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區也有著潮汕獨有的功夫茶。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詳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汕茶文化 [潮汕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品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雖然已經是“稻再熟而蠶五收”,可是似乎還沒有種茶。《永樂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課稅”一項內曾引用了《三陽圖志》(三陽即是海陽——今之潮安、潮陽、揭陽)。《三陽志》及《三陽圖志》於今已不可復見,但幾經浩劫之後僅存很少的《永樂大典》中卻剛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陽志》等的原文,彌足珍貴。從原文看來,《三陽志》是元朝時有關這三縣的地方誌。說中到:

  “茶課自大禹別九州之產以作貢,而未聞貢茶,下逮漢、魏、晉、樑皆不及此,至李唐時如趙贊滂、王樓、王涯之徒始創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務交引三分稅之法,而茶之賦始繁矣。產茶之地,出稅固宜。無茶之地,何緣納稅?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其課鈔,每責於辦鹽主首而代納焉。有司萬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這證明在元時,潮州地方還沒有種茶的。沒有種茶倒不要緊,因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葉並不產自潮州。可是“無販茶之商”,這倒就麻煩了,如果《三陽志》所記屬實,恐怕元朝時潮州還沒有“工夫茶”這一享受呢。

  這就不能不說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後,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葉生意之多,已經是盡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風月記》就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豔”。

  “投閩茶於壺內衝之”,到現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鐵觀音,這是全國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現在潮州地方是產茶的,潮安鳳凰山(過去屬饒平)的“單從奇種”簡名曰“鳳凰茶”,就是馳名海內外,在今天國產的特級茶葉中首屈一指,但可惜產量不多,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因此它的價格也是國產茶葉中最高貴的。

  潮汕茶文化的基本步驟

  1、品茶

  潮汕的功夫茶並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名揚海外,但它作為潮汕茶文化的精粹,對於潮汕人來說,已經不只是簡單的一道飲料了,而是生活中的生活。所以潮汕人品茶的方式是慢慢品味,講究心手協調,與內心的平靜融為一體。

  2、擇茶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潮汕人喝茶多是鐵觀音、鳳凰茶,他們選茶時一要觀形;二要掂重;三要嗅味,他們認為,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悅的茶香。

  3、擇水

  沖泡功夫茶最講究的就是水的質量,潮汕人沖泡茶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標籤: 潮州 文化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gn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