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杭州茶文化的歷史

杭州茶文化的歷史

杭州茶文化的歷史

杭州茶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杭州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茶葉的流通也非常便利。唐代文人陸羽在杭州廣場茶鋪品茗,發現當時的人們對茶葉認知較淺,於是他寫了一部《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葉的品種、生產、製作、飲用等方面,對杭州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宋代時期,杭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茶葉產地之一,當時已經發展出了“煮茶、煮飯、煮藥”三大流派,並形成了“泡茶、賞花、聽雨、吟詩”等茶藝文化。

元代以後,杭州的茶文化進一步發展壯大,茶館、茶亭、茶坊成為城市中廣為流傳的休閒場所,人們在喝茶的同時,還會吟詩、作畫、博弈、論道等,茶文化成為了社交、娛樂、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至今,杭州茶文化已經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杭州的茶館裡,你可以看到流傳至今的茶具、茶藝和茶文化,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溫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詳解:蘊含江南風情的杭州茶文化

杭州是我們熟知的名勝古蹟存在地,在古代就有著許多的名人雅士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地方作詩、觀賞。美好的場景也是有著美味的茶,你知道杭州有什麼美味的茶嗎?本期飲茶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臨安,把中原的儒學文化也帶到杭州。據宋吳自牧《夢樑錄》記載:“臨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壺拎水者沿門點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點杯鄰里茶水。”宋《鹹淳臨安志》中記有“歲貢茶葉”,可見當時杭州的茶葉已列為貢品。

  杭州襟江帶湖。它西有西湖,南臨錢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調節和東南亞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溼潤,時常有和風細雨,朝雲暮霧,獨特的小氣候十分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產茶區。據陸羽《茶經》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臨安、於潛二縣茶生天日山者與舒州同”。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如明代的13種名茶中就有3種是產於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區的西湖龍井、餘杭區的徑山茶、淳安縣的千島玉葉、桐廬縣的雪水雲綠、建德市的千島銀針、臨安市的天目青頂、富陽市的富春茗綠、蕭山區的雲石三清茶、濱江區的桂花茶。正是這些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其實最早關於杭州茶葉的記載見諸於唐代陸羽《茶經》中提到的“錢塘天竺、靈隱兩寺產茶”。作為名茶之鄉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夢樑錄》裡這樣描述:“茶館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

  夜市於大街有車擔浮鋪者,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茶起之時,需奏樂鳴鼓,非同尋常。”明《西湖遊覽志》稱:“老龍井產茶,為兩山絕品。郡志稱寶雲、香林、白雲諸茶,未若龍井茶之清馥雋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時,曾到龍井胡公廟。品茶後,讚不絕口,遂封胡公廟前18棵龍井茶樹為御茶。龍井茶葉由此聲名大振,盛譽久享。

  杭州餘杭區的徑山寺,處於山巒重疊,林木蔥籠的西天目山中。宋孝宗御書“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號稱“江南禪林之冠”。清康熙書寺名“香雲禪寺”。徑山環境幽靜,樹林密佈,流水潺潺。徑山寺建於唐代,是讀佛、論道、參禪、品茗的好地方。青山綠水品香茗。

  佛教中的參禪悟道,實際是“閉目靜思,修心養性”。坐禪允許飲茶。唐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以茶助談,以茶助經,參禪悟道,成為一種風尚。茶與佛,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後獻茶於僧客。僧客接茶後,不能立刻飲下,而是聞香、觀色、再品茶,而後方可評論茶品;再談經論道。

  到了明清時期,進山品茗論道者日眾,影響甚至遠播海外。日本禪師親自到徑山寺拜師取經,他們將徑山的茶宴形式帶回本國。據考,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徑山。

杭州龍井茶的由來及文化歷史越詳細越好

龍井茶是中國著名綠茶。

產於浙江杭州西湖一帶,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曆史。

龍井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的特點。

龍井茶得名於龍井。

龍井位於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龍井茶村。

龍井茶因其產地不同,分為西湖龍井、錢塘龍井、越州龍井三種,除了西湖產區168平方公里的茶葉叫作西湖龍井外,其它兩地產的俗稱為浙江龍井茶。

文化歷史:龍井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

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

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龍井茶從無名到有名,從老百姓飯後的家常飲品到帝王將相的貢品,龍井茶葉從漢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

早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

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聖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之句讚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巖上。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龍井》飲茶詩,詩中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

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

坐我詹卜中,餘香不聞嗅。

但見 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又有好泉好茶,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

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

” 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說。

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

”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

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唯杭之龍井扁且直”如果說在明代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

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製,品茶賦詩。

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御茶”。

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

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

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

”期間,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

茶區人民在 *** 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採製技術,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範的發展道路。

從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併發揚光大,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

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裡面蘊藏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龍井也算是名茶了,網上相關資料也蠻多的,我在百科裡找了一點給你。

浙江茶文化的介紹

  浙江,作為茶文化傳播重要的地區,二十多年前便成立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浙江茶文化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浙江茶文化的介紹

  浙江地處帶中部,東臨東海,南靠武夷山,西鄰皖贛,北接蘇滬,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省地形複雜,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多丘陵緩坡,土壤為酸性紅黃壤。氣候屬於帶季風型,冬季乾燥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光照強烈,年平均溫度為15~18攝氏度,日照1800~2100小時,平均降雨為1100~1900mm,適宜茶樹種植成長。

  茶葉在浙江栽植最早是三國時期,葛玄先後建立了浙江天台上上首批道觀,由於道教視茶為養生之“仙藥”,葛玄亦鍾情於茶相繼在天台山主峰華頂和臨海竹山開闢了“葛仙茶圃”。

  據陸羽《茶經》記載唐時浙江茶區分為浙東浙西,浙西有湖州的長興縣、安吉、武康,杭州的臨安、於潛、錢塘,睦州的桐廬。浙東有越州的餘姚,明州(寧波)的貿縣,婺州(金華)的東陽,台州的始豐(天台)等。除了以上幾個地區,另外據有關文獻記載,還有溫州地區的永嘉。

  在唐宋時期,浙江的名茶都是產在一些名山之中。浙江名茶與浙江名山秀水之間的關係。如風景如畫的西子湖畔的浙江龍井茶,普陀山上的佛茶,天台山素有“佛國仙山”之稱,天台山上主峰華頂峰出產華頂雲舞茶,天下奇秀的的雁蕩山“白雲茶”等等都是與名山大川相伴的。

  隨著優秀水質的發現,以及茶種植、製茶技術的提高,人們飲茶成風,這使浙江茶區在唐宋時期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也隨之增加,茶葉的銷售也很暢通。如唐時期,浙江的湖州成為當時茶葉市場主要集散地。到了宋代發展到了星羅棋佈的狀況。茶葉的繁榮又推動了浙江飲茶風俗及茶文化的發展。

  從宋代開始,茶又成為婚禮宴客的必須品,據《冬京夢華錄》、《夢樑錄》等載,士族商賈家庭在操辦婚禮時候廣宴賓客,其中必須備茶,古人在結婚大喜之日烹茗待客人,賓主雙方既品嚐到甘美鮮爽的茶味又可共敘友情,互相勉勵祝福,更加增添了婚禮喜慶、祥和的氣氛。

  龍井茶文化是浙江茶文化的驕傲,西湖龍井茶成了中國綠茶的代表,浙江各地以生產龍井茶為時尚,各地茶葉生產亦以龍井茶為目標,至今龍井茶的生產工藝已傳播至越南等國家。西湖龍井茶成為中國綠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龍井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其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名茶本身的物質層面,它成了中國茶的代名詞。

  龍井茶在中國茶的至尊地位的形成,是浙江杭州茶歷史文化積澱的結果。其所產生的輻射力已超越茶本身,各地來杭州觀光旅遊者,以到龍井問茶、虎跑品泉為幸,以到茶區觀光,欣賞採茶、製茶、茶藝過程為風雅,西湖龍井茶文化已成為杭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成分。

  浙江茶文化的歷史

  浙江地區名茶迭出,許多名茶有著優美的傳說、典故和趣談,如龍井茶、鳩坑毛鋒、九曲紅梅等都有著優美傳說,寄託了人們對親情、愛情等美好情感的嚮往,而與茶有關的泉、井也紛紛被抹上了神祕色彩,如龍井和老虎刨出的“虎跑泉”等等,與乾隆皇帝有著密切關係的“十八棵御茶”和“胡公廟”等現在都已成為遊覽觀光的好去處。“杭州雙絕”之 “龍井茶葉虎跑水”,現已成為杭州一句著名民諺。

  茶葉在浙江栽植最早是三國時期,據《臨海縣誌》引用抱撲子《園茗》記載:"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玄植茗於此"。葛玄(164-244),字孝先,江蘇句蘇人。他於赤烏元年和二年(238-239)先後建立了浙江天台上上首批道觀--天台院、桐柏觀和福聖觀,由於道教視茶為養生之"仙藥",葛玄亦鍾情於茶相繼在天台山主峰華頂和臨海竹山開闢了"葛仙茶圃"(明釋傳燈《天台山方誌 古蹟考》又據《東陽市志》記載三國吳時已產茶葉,東白山茶晉末就為人所賞識。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記載:"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泉山,出上++下舛",烏程縣為湖州一帶,據陸羽《茶經》記載唐時浙江茶區分為浙東浙西,浙西有湖州的長興縣、安吉、武康,杭州的臨安、於潛、錢塘,睦州的桐廬。浙東有越州的餘姚,明州(寧波)的貿ㄗ縣,婺州(金華)的東陽,台州的始豐(天台)等。除了以上幾個地區,另外據有關文獻記載,還有溫州地區的永嘉,《永嘉圖志》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還有睦州的淳安,《嚴州府志》載:"淳安茶舊產鳩坑者佳,唐時稱貢物"。可見唐宋時期浙江的茶區已經遍及全省了。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證明杭州灣地區是茶樹起源中心及華夏茶文化起源聖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這意味著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這顆茶籽不僅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還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就已與茶有了聯絡的確證。而同時出土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原始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麵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祕密。進而聯絡種種茶文化遺存,證據確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的新觀點。

關鍵詞 杭州灣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茶樹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

(一)證明世界上有茶樹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這顆極其珍貴而難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出土於2001年發掘的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T0510探方的第7層中,由於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員的重視,只當作一般出土種實對待,故訊息沒有傳開。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閱新購之《跨湖橋》(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①時,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植物種實》彩版四五頁上突然看到一顆茶籽的圖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樣,真是非常震驚,幾疑看錯——我深深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歲之久,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為了進一步核實,筆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鄭雲飛博士的幫助下,近距離地觀察到這顆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跡象,但並不粗糙,較為平滑;其形狀為1.42×1.58釐米的圓形,種臍端微圓突,種臍處營養器官部分已消蝕為空,故呈現一條裂口。從種籽較圓,種臍位於圓中並呈圓突來判斷,應為單室茶果(一個茶果中只有一顆種籽)的種籽;其外觀,與今杭州地區的龍井茶樹的單室茶果種籽形狀非常接近,而體積大小,則完全相符合,而與皮糙個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較原始的大茶樹茶籽差別較大。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一般來說,可食葉的茶樹屬於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茶樹種(Camellia sinensis)。現已發現山茶科共有28屬700多種,其中茶屬有200多種,如山茶花種(Camellia Joponica)、茶梅種(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屬是山茶科中較原始的一個屬,而據地質考察,至少在3000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長江中下游以南、雲南東部等“南部南帶及熱帶植物省”出現(見中科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國中新世植物區系》文,《古生物學報》1978年4期)②。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等在長期深入考察後,認為茶樹起源中心在中國東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最先為茶樹定學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國茶樹”;然國內一般都認定茶樹起源於雲貴川鄂一帶。

在這以前,唯在杭州灣南岸地區曾發現地質年代為第三紀的茶屬葉化石一塊,貴州晴隆縣發現晚第三紀的一顆接近四球茶樹種的種籽化石,但都無法確定是茶樹種。因此,這顆茶樹種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樹種證據,再加上茶屬葉化石、中國東部說、以及自古至今文獻等記載數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綜合因素,這茶籽還是推翻以往各種茶樹原產地之說,成為“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三)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絡的確證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這顆茶樹種籽出土於文化層中,是與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一起發現的,是人類的採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遺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絡的確證!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作進一步探索:很顯然,跨湖橋人已對茶籽感興趣,所以才會收藏它,而茶籽是沒法食用的(苦澀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無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況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種籽,這是它最本質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應該是作種子採集儲備的。推測當時跨湖橋人已開始喝茶葉之茶了,所以才會對茶籽感興趣,也即,茶樹已受到重視;而從其它種種資訊及跡象分析,當時當地已有茶樹已可以肯定,那麼這顆茶籽應該正是跨湖橋人在八千年前已開始培植茶樹的證據(雖說只有一顆茶籽,但它是歷經八千年時光的倖存,從或然率角度來說,這一顆,已代表了當時至少有上千顆以上)。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茶之故鄉,但一直說不清國人是何時開始喝茶的,眾說紛紜,大膽的追溯至神農時代,也有贊同始於西周的,謹慎的甚至主張唐或三國魏晉。此類觀點,基本上是依據對文獻史料不加考辨的尋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來,筆者一直在對華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與追尋,通過對考古發現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資料的綜合探析,認識到飲茶必起源於原始時代,並與古越人有關,1990年提出了“飲茶文化創始於中國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論,引起史學界與茶學界的極大重視——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一個性的論點,不是筆者別出心裁的創新,而是依據大量資料跨學科研究探尋所得出的紮實結論。

這一結論由於正確而漸漸被更多資料所證實,並還釋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謎團,因而已為許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與認同,稱之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響了茶學界,開闢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與此同時,則是西周、三國、唐代等說的被擯棄。如此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於沒有過硬證據,結論還停留在分析推論階段,很難令人完全信服。不過只要觀點正確,證據自然會慢慢聚攏來,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作為茶史上可確認的最早茶樹種實物,確鑿地將有茶樹及飲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頭意義的明確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與茶釜

說到茶,須先說明:茶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眾所周知的茶葉,一類則是“非茶葉”。

在跨湖橋T0411⑧層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煙火薰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釐米,單根直徑一般在0.3—0.8釐米間,共約20餘根,紋理結節均很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顯然,這是陶釜煮燒植物莖枝的遺蹟,考古人員定其為中藥及罐。然而,這捆植物莖枝,顯然未經過炮製處理,也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藥;且藥性也無法確斷。故只能稱之為“煮燒一種湯液的植物莖枝”。至於這樣的湯液是什麼?相信熟悉民間飲食文化的人都會脫口而出說“茶”的,民間習慣將凡用枝葉和藥草等煮成的益體飲料稱為“茶”,可見其合適的稱呼應當是“茶”。

多數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種植物的根、莖、皮、葉、花、果等為原料煎煮出來的歷史了。其實這類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間土俗中還有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楊樹皮茶”、“槐樹葉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檉柳茶皆用“帶葉莖枝”為原料,而古風猶存的雲南傣族等,則有將春茶樹梢“連枝帶葉”摘下,懸於火上烤香後放入茶罐內煎煮為茶的風習。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茶煎煮後的廢棄物非常接近於該出土物的狀態——經烘烤後外皮幹緊的莖枝不易腐爛,而煮熟的葉子則已消亡。遠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廣泛的,因此,無論該出土物為何種植物,均不妨礙其為“茶”的性質,並且,該種出土植物無論藥性如何,也都可歸入“茶”的範疇之中。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麵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祕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

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以無可否認的真實存在,證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樹,人們已經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這裡只能簡要述之):“茶”是誕生於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語讀若zo),最初是指“對森林的利用”,“雜”字還殘留其遺意。因此,起初不僅許多食物等稱作“茶”,就連房屋等也稱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遺呼;同樣,“船”在古時又稱“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遺呼。發展到後來,才集中稱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樹等為“茶”。從“茶”可指稱茶樹、茶葉、茶湯等來看,其名稱的含混不分,正是起於原始矇昧時代的胎記。“茶”稱呼的概念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動植物(基諾族涼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遺韻)——以動植物原料煮燒的多湯食物(苗族打油茶、隴南罐罐茶、江南蓮棗茶是其遺韻)——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飲料(如川貝萊菔茶、桑菊茶等)——以茶葉煮泡的飲料。

簡而明之,“茶”大致經歷了“森林——食物——飲料”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食物”及“飲料”前階段,為“非茶葉之茶”;到“飲料”後階段,才出現“茶葉之茶”。

從跨湖橋出土的茶與茶釜來推算,“非茶葉之茶飲料”大致出現在已發明煮燒器的數萬年前,成熟於已有陶器的1萬年前後;從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樹來看,“茶葉之茶”的出現可推至萬年前後;從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打茶筒、豐富的茶崇拜遺蹟等,分佈於杭嘉湖地區距今約六千年的崧澤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缽來看,吾中華飲茶是誕生、豐富及成熟於杭州灣一帶的(也即古吳越地區)。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著曲折漫長的歷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著源頭意義上的較完整發展環節遺蹟。如從“名隨其主”來追溯,“茶”之音為古越語,則杭為越人;從茶誕生於森林來說,杭州自古流傳著“龍井女茶祖與十八棵茶祖樹傳說”,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釋部分,類似佛教的經本,實即茶圖騰原始宗教《聖經》遺存;而龍井山上還有古老的“胡公廟”受歷代茶農祭祀,顯然正是茶神廟;

而最近在杭州龍塢茶鄉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樓”的樑枋上,新發現一對“龍井茶供”雕刻:其下為頗有唐代風韻的“荷葉蓮蓬碗”,其上是“二葉一芽的龍井茶青”,組合成以龍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蘊圖案。而其旁還有一對供果實、一對供花朵的雕刻圖案,共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圖案。這與嗜茶,有著濃郁茶圖騰遺俗的土家族茶農,在造屋時要在梁木鑿個眼,再用紅布包上茶葉、米、銀子、硃砂,並滴上酒,塞填於樑眼內,以祈茶圖騰鎮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義,是一脈相承的遺風;

舊時杭州茶鄉,每年第一鍋新茶炒好時,必須先恭敬地衝泡第一杯新茶,虔誠地敬奉在“灶神”面前,並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願: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綠,其中含有更遠古深奧的茶圖騰含義。這些都充分證明了杭州確曾有原始的茶圖騰崇拜存在過——茶圖騰是人類森林時代的原始宗教;再從茶為食物追溯,則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繡茶等原始性狀的食物茶,今“餘杭鹹茶”為其遺韻;若從茶為飲料追溯,則跨湖橋出土茶與茶釜為非茶葉飲料茶的最早證據,崧澤文化的擂茶缽及南宋杭人熱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續;“茶葉之茶”正是從這類茶中分化進化出來。

從茶圖騰、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擂茶缽與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因此,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是奠定杭州為“華夏茶都”的重要聖物,是確認杭州為茶樹起源中心及飲茶發源地的重要證據,它們解釋了杭州自古以來茶文化濃郁之根深流長緣由,讓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對此尤其不可等閒視之!

杭州各個茶的特色能多介紹些嗎?

1、歷史悠久、基礎堅實

(1)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茶文化歷史悠久

杭州襟江帶湖。它西有西湖,南臨錢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調節和東南亞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溼潤,時常有和風細雨,朝雲暮霧,獨特的小氣候十分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產茶區。據陸羽《茶經》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臨安、於潛二縣茶生天日山者與舒州同”。

南宋時杭州已茶事興盛,城市茶肆大興,同時從寺院到宮廷再到民間的茶禮儀已成體系。名揚中外的徑山茶禮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2)眾多的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如明代的13種名茶中就有3種是產於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區的西湖龍井、餘杭區的徑山茶、淳安縣的千島玉葉、桐廬縣的雪水雲綠、建德市的千島銀針、臨安市的天目青頂、富陽市的富春茗綠、蕭山區的雲石三清茶、濱江區的桂花茶。正是這些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2、型別多樣、絢麗多姿

(1)秀麗的茶鄉風光

從龍井茶鄉到徑山茶鄉、天目青頂茶鄉,杭州各茶鄉都山清水秀,滿目蔥蘢。

一片片茶園碧綠如染,一層層茶山連線雲天。春茶期間,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茶園周圍林木成蔭,綠樹婆娑。每當早春時節,氣溫回升,茶芽就象冬雷驚筍,吐出薪芽,青翠欲滴的茶叢,滿山遍野的映山紅,還有那山溪、小道、鳥語、花香、茶歌,穿著漂亮、玲瓏活潑的採茶姑娘,穿梭於茶叢間。此時的茶山,稱為人間仙境,並非誇張。

現代人處於煩囂的都市,對美妙似仙境的茶鄉,更為嚮往。現代詩人唐韜訪問龍井茶鄉後,竟要“詩人不做做茶農”,他在《訪西湖梅家塢茶村》的詩中吟道:“梅家塢村翠乾重,一縷香菸繞秀峰。如此湖山歸去得,詩人不做做茶農”。

(2)精湛的採茶、製茶工藝

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杭州茶農積累了一整套精湛的茶葉採摘和製作工藝。

採茶一般在清明前後,採摘的標準根據不同的等級而不同,如極品龍井芽葉細嫩,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每公斤幹茶有茶芽8萬個左右。

龍井茶的炒制技術巧奪天工,炒制手法包括抖、帶、搭、甩、捺、拓、扣、壓、磨、推等,號稱十大手法。炒制時,不時變換手法,因勢呵成,巧妙非常。

(3)獨特的品質風格和品飲趣味

杭州的眾多名茶各具獨特的品質風格。如:西湖龍井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名譽中外,其外形似碗釘,色澤翠綠或帶糙米色,鮮活而油潤,香氣鮮爽持久,滋味甘鮮可口,葉底黃綠,嫩勻成朵;徑山茶外形細嫩,緊結顯毫,色澤綠翠,內質慄香持久,滋味爽口,湯色嫩綠,葉底細嫩;千島玉葉外形條直扁平,挺似玉葉,芽壯顯毫,滋味醇厚耐泡,湯色明亮,葉底厚實均勻;雪水雲綠外形挺直扁圓,嫩綠似蓮芯,銀茸素裹,清香高雅等等。

由於杭州名茶多為綠茶,因此在品飲方面也獨具特色。以品賞龍井茶為例,宜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透過玻璃杯看去,猶如蘭花初綻,鮮活成朵,旗聳立,交相輝映,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茶湯嫩綠,清澈明亮,舉杯品嚐,香馥若蘭,鮮爽可口。關於龍井茶的品飲,清代陸次雲曾有一番探幽人微的讚歎:“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與齒頰之間,此無珠之味,乃至味也。”

(4)古老動人的茶傳說和趣聞軼事

杭州作為眾多名茶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茶的傳說,有“十八棵御茶”的傳說、“龍井”之名由來的傳說等等。

名茶還與眾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軼事佳話。從“君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到、周恩來、等老一輩家,再到美國總統尼克松、朝鮮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法國總統蓬皮杜等都與龍井榮有著深厚的淵源。

這些典故、軼事是旅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增加了實體性景觀的文化內涵和趣昧性,能達到引人人勝的效果。

(5)形式多樣的茶禮

在杭州茶文化中頗有特色的茶禮主要由宮廷茶禮、民間茶禮和寺院茶禮三塊組成。

杭州的宮廷茶禮在宋代已頗具規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宋徽宗趙估作有《文會圖》。圖的下方有四名侍者分侍茶酒,茶在左,酒在右。巨大的方案可環坐十二個位次。宴桌上有珍羞、果品及插花。樹後石桌上有香爐與琴。整個宴會設在寬敞的廳堂中,氣氛較一般的茗飲拘謹,是禮儀性的宮廷茶宴。

杭州的民間茶禮是自南宋時迅速發展起來的(宋代是茶文化由中間階層向上下兩頭擴充套件的時期,使茶文化逐漸成為全民族的禮儀與風尚),相當部分延續至今。主要表現為:迎賓送客以茶相待,禮尚往來茶葉為首選,在婚媧、祭祀層面表現也尤為突出。

如宋人吳白牧的《夢樑錄》記述了當時杭州婚姻習俗中的“茶禮”,俗稱“茶定”,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禮。當然.聘禮的內容以龍井茶為主。“茶禮”是男女雙方最後確定婚姻關係的重要形式。

在杭州不少地方,除夕夜請菩薩,需把當年採摘的頭茶作供品,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茶葉豐收。大年七年級清晨,每家每戶必須讓男子先起床,泡上一杯當年產的龍井新茶,拿兩個金團,放在灶神堂前,恭祭天地神靈。每年新茶上市之前,也需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取意讓他們先嚐新,同時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叫“七家茶”。茶農最害怕天旱和蟲災,如果遇到天旱和蟲災,必須用豬頭三牲祭祀龍王菩薩、孟姜菩薩,有時還要抬著龍王的神位,一路敲鑼打鼓,去茶山上兜一圈,這叫“出神”。目的是為了求雨、消除蟲災。

杭州的寺院茶禮儀是杭州茶文化禮儀中獨具魅力的一塊。杭州的茶文化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據記載,杭州最早植茶的就是寺院。陸羽在《茶經》中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兩湖山區的寶雲寺、白石寺、垂石寺均產茶。又因為茶理中的養生、清思等與佛理相吻合,就更促進了寺院儀的發展。其中最著名的是餘杭的徑山寺茶宴。宋代徑山寺以佛和茶名,號稱江南撣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的茶宴有一定的程式。

(6)雅俗共賞的茶詩、茶詞、茶聯

杭州有許多著名的茶詩、茶詞,縱貫古今。如唐代詩人釋皎然的《對陸迅飲天目茶元居士晟》,與陸游同時代的皇甫曾所作的《送陸鴻漸天日採茶回》,乾隆所作的《觀採茶作歌》、《於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龍井作》、《坐龍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別是“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等名句,膾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作的《龍井茶虎跑水》,如行雲流水,令人傾倒。

杭州的茶聯大多以茶事為內容,常懸掛在杭州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幾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場、藕香居,現今杭州龍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澗茶廳、茶人之家l西湖國際茶人村等均有許多茶聯。如:“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日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開”、“無事且臨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來”、“泉從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圓”、“泉清讓虎跑,茗貴稱龍井”、“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等等。這些茶聯常給人古樸高雅之美,也常給人以正氣睿智之感,還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7)獨具風韻的杭州茶館

杭州的茶館歷史悠久。南宋時茶事興盛,金人滅北宋,南宋建都於杭州,把中原的儒學、宮廷文化都帶到了這裡,使這座美麗的城市茶肆大興。《夢粱錄》載:“杭州茶肆,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那時的茶館已經分出各種不同的種類來了,有聽琴說書就著茶的,文人雅士聚會開茶話會的,市井引車賣漿者則常常在街頭茶攤上邊鬥茶邊談天說地,趙盂煩專門有《鬥茶圖》記錄了這一場景。到了明代市井裡巷間的茶館就極為普遍了,張岱和吳敬梓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作了詳細的描寫。《儒林外史》中有個馬二先生,去了吳山,見“這條街,單是賣茶的,就有三十多處”。19世紀中葉,杭州包括近郊在內,全市已有大小茶館二百多家。

現在,據統計,杭州茶館達到了300多家。杭州茶館是杭州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杭州本地人喜歡泡茶館,外地居民也喜歡到杭州的茶館去,體驗一下杭州的茶文化,體驗“天堂居民”的生活。2000年9月的《杭州日報》,報道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外地人士,在杭州15天,居然有12天是在茶館裡度過的,以至有人稱杭州為茶館城市。

如今的杭州茶館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

其一,名茶配名水,品茗臨佳境,能得茶藝真趣。

好茶還得配好水。龍井茶,虎跑泉可謂是絕配。虎跑為天下名泉。杭州茶館的茶與水,都不失真味。茶館不論在廳臺樓榭之中,或在山間幽谷之處,或繁或簡,總透著自然的靈氣。

其二,杭州茶館集“仙氣”、“佛氣”與“儒雅”於一身。

在杭州,各種茶館一般皆典雅、古樸,像京津那種雜以說唱、曲藝的不多;更沒有上海澡堂子與茶結合的“孵茶館”;也很少像廣州、香港,名日“吃茶”,實際吃點心、肉粥的風氣。

沿西湖而行,蘇堤、白堤、茶館中體會到的是湖天一氣,人茶交融。如到靈隱,古剎鐘聲,嫋嫋香菸,虔誠的佛門弟子,汩汩的泉水流淌,再到茶室飲上一杯龍井,不是佛徒,也好像從茶中觸動了禪機。至於西冷印社之側,茶人之家的內外,書畫詩文,更構成自然儒雅的風格。面對葛洪、濟顛、自娘子的遺蹟,你不是仙,那茶中也自然沾了“仙氣”。

其三,整個杭城山水構成杭州茶館文化的自然氛圍。

整個杭州城就是一個不必刻意雕琢的“大茶寮”。這是其他地區的茶館無可比擬的,在杭州,茶與人、天地、山水、雲霧、竹石、花術自然契合一體;人文與自然,茶文化與吳越文化相交融了。

(8)眾多的茶文化建築

杭州有許多國內知名的茶文化的相關建築,中國茶葉博物館、“茶人之家”、“國際茶人村”等都坐落於杭州。如:中國茶葉博物館是目前我國惟一以茶為專題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它於1991年4月24日正式對外開放。紅瓦石牆的房屋錯落有致地建於茶山山坡上,周圍是青翠蓊鬱的層層茶園,館內景緻幽雅清新,那落落大方的氣度,別具一格的寧靜美麗,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賓客。

茶人之家是國內第一家茶文化機構,於1985年春正式建成,是掩映在杭州植物園旁一片綠蔭之中的古色古香的仿清式古典建築。整體環境清幽寧靜,“茶人之家”金字匾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手筆。其前廳為茶室,對外開放,環境優美整潔,曾經茶客如雲。茶室後為內院,有迎客軒,庭園中還有“陸羽飲茶著書蠟像”、一把碩大的茶壺以及清麗如畫的池石小景、修竹美卉等等。(來源:杭州旅遊網 本站編輯 許慶來摘編)

杭州盛產什麼茶?

龍井茶。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處於興起階段。三國兩晉時期,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逐漸發展,茶隨著寺廟道觀的建立而被栽種傳播。開通京杭大運河後,杭州因水陸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時成為東南物產聚散的“鉅富名邑”。此時,龍井茶葉在杭州境內廣為栽培。

根據龍井茶的歷史和現狀,確定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區、臨安市、富陽市、蕭山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紹興縣、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等12個縣(市、區)行政區域販龍井茶產區。

擴充套件資料

龍井茶的趣聞: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到西湖地區品嚐當地的龍井新茶,看到採茶姑娘的精湛技藝,乾隆忍不住也學著採摘起來。正在這時,乾隆的隨從匆匆來到他身邊,稟報說太后生病了,乾隆隨手把剛剛採到的茶葉放在袖子裡,匆匆趕回了北京。

其實太后並沒什麼大礙,只是吃東西積食,消化不良,加上思念兒子,才感到身體不適。看見兒子回來,太后的病已好了一半,她聞到兒子身上傳來的陣陣清香,就問他是什麼東西。乾隆想起了袖中的茶葉,拿出來沖泡,味道甘冽雋永,太后飲後,病體痊癒。

乾隆大喜,特意把西湖龍井寺前的十八棵茶樹冊封為“御茶”,龍井茶因此盛名遠揚,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井茶

關於龍井茶的神話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舉行盛大的蟠桃會,各地神仙應邀赴會,神童仙女,吹奏彈唱,奉茶獻果,往返不絕。正當地仙捧著茶盤送茶時。

忽聽善財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滾亂叫,快快去!”一不留神,茶盤一歪,一隻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塵世間去了。地仙驚得魂出竅,臉煞白,三步並著兩步地往宮裡走。

這時,呂洞賓一算,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忙接過地仙的茶盤,把僅有的七杯茶分給七洞神仙,自己面前空著,並掏出一粒神丹對地仙說道:“快拿去救了你娘子就下凡找茶杯去吧,這兒我暫時替你照應著”。地仙非常感激,道謝後就走了。

“天上一日,人間數載。”地仙一個筋斗下到凡間,落到了杭州,變成一個和尚,到西邊山上尋茶杯。這天,他看見有座山象只獅子蹲著,秀石碧壑,山間竹林旁有座茅草房,門口坐著一位80多歲的大娘。地仙上前施禮問道:“老施主,這兒是啥地方?”

老大娘答到:“叫暉落塢。聽先輩說,有天晚上,突然從天上‘忽隆隆’地落下萬道金光,從此這兒就叫做暉落塢了。”地仙聽了心裡又驚又喜,趕緊東張張,西望望,忽然眼睛一亮,那不是我的茶杯嗎? 

原來大娘房旁有口堆滿垃圾的舊石臼,裡面長滿了蒼翠碧綠的青草。有根蜘蛛絲晶瑩閃亮,從屋簷邊直掛到石臼裡。地仙明白了,這隻蜘蛛精在偷吸仙茗呢,忙說:“老施主,我用一條金絲帶換你這石臼行嗎?”

大娘說:“你要這石臼子嗎?反正我留著也無用,你拿去吧!”地仙想,我得去找馬鞭草織一條九丈九尺長的繩子捆住才好拎走。

地仙剛離去,大娘心想,這石臼兒髒呢,怎麼沾手呀!於是找來勺子,把垃圾都掏出,倒在房前長著十八棵茶樹的地裡,又找塊抹布來指揩乾淨。

沒想驚動了蜘蛛精,蜘蛛精還道有人來搶他茗呢!一施魔法,“喀喇喇”一聲巨響,將石臼打入了地底深層。地仙帶繩迴轉一看,石臼不在了,只好空手迴天庭。

後來,被打入地下的天宮“茶杯”成了一口井,曾有龍來吸仙茗,龍去了,留下一井水。這就是傳說中的龍井。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原來大娘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龍井寺,後又改名為當今留存的龍井村胡公廟。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經過仙露的滋潤,長得越來越茂盛,品質超群。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淵源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處於興起階段。三國兩晉時期,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逐漸發展,靈隱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動逐漸盛行,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茶隨著寺廟道觀的建立而被栽種傳播。

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後,杭州因水陸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時成為東南物產聚散的“鉅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華初顯。此時,茶葉在杭州境內廣為栽培。

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明嘉靖年間,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尤為珍品”的記載。

元代龍井茶初具美名,愛茶之人虞集寫有《游龍井》飲茶詩,詩中“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烹煎黃金芽,三咽不忍漱”的佳句廣為傳唱。

清時,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龍井,題寫六首龍井茶御詩,親封“十八棵御茶樹”,將龍井茶上升為至尊地位。後,龍井茶逐漸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井茶

杭州茶文化旅遊有哪些特色?

茶文化旅遊是將茶業資源和旅遊資源相結合並綜合開發的新專案,是以得到茶業物質享受和茶文化精神享受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文化旅遊。對於都市旅遊來說,開發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杭州對於外地遊客的吸引力不僅在於現代的都市文化,而且在於歷史沉澱後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近年來旅遊者尋求多樣化的綜合性滿足,對特色旅遊的興趣越來越強,對"自然"和"本色"尤其偏愛,因此杭州可依託具有休閒價值、觀賞價值和體驗價值的西湖龍井茶文化,開拓全新的旅遊方式,使消費者得到養生保健、反璞歸真、具有文化品味的旅遊享受。

七山二水一分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及自中唐以來長期積累的茶葉生產經驗,使杭州在徽宗崇寧元年就成為浙江有名的茶場。西湖龍井色澤翠綠,香郁若蘭,味醇甘甜,形似雀舌,成為杭州名茶約始於明代嘉靖年間,五百年來盛名不衰。

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三點茶法的茶道歷史介紹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後,茶的烹飲方法不斷髮展變化。那麼你們知道三點茶法的茶道歷史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三點茶法的茶道歷史介紹,一起來看看。

  三點茶法的茶道歷史介紹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範的程式。

  點茶法是將團餅經炙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後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衝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現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式,才能衝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南宋羅大經在《茶瓶湯侯》中詳細記載了煮水的要領:“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侯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他認為:水初沸時,如砌蟲聲卿卿萬蟬鳴;忽有千車稛載而至,則是二沸;聽得松風並澗水,即為三沸,此時,便應及時提起湯瓶,將開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盞中,隨即用茶筅擊打茶湯,直至水與茶充分交融,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為止。羅大經還認為: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宜老,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茶盞、點茶(調膏、擊拂)。

  《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雲:"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於瓶而飲之。然後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於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雲"文字,認為泡茶法始於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雲"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註文,不足為據。

  茶道的茶葉分類

  1.西湖龍井

  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峰、龍井、五雲山、虎跑一帶,歷史上曾分為“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於獅峰的品質為最佳。龍井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

  2.洞庭碧螺春

  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採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階的碧螺春,每公斤幹茶需要茶芽13.6~15萬個。外開形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湯色清澈明亮,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綠顯翠。

  3.白毫銀針

  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稱,是一種白茶,產於福建東部的福鼎和北部的政和等地。白毫銀針滿坡白毫色白如銀,細長如針,因而得名。沖泡時,“滿盞浮茶乳”,銀針挺立,上下交錯,非常美觀;湯色黃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白茶味溫性涼,為健胃提神,祛溼退熱,常作為藥用。

  4.君山銀針

  產於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洞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其沖泡後,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叢林立。很高的欣賞價值。

  5. 黃山毛峰

  產於安徽黃山,主要分佈在桃花峰的雲谷寺、鬆谷庵、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裡山高林密,日照短,雲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雲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黃山毛峰採製十分精細。製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

  6. 武夷巖茶

  產於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7. 安溪鐵觀音

  產於福建安溪,鐵觀音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製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製作過程中因咖啡鹼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後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後,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8.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和白龍潭等群山峰頂上,以車雲山天霧塔峰為最。人云:“師河中心水,車雲頂上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9. 廬山雲霧

  產於江西廬山。號稱“匡廬秀甲天下”的廬山,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氣候溫和,山水秀美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廬山雲霧芽肥毫顯,條索秀麗,香濃味甘,湯色清澈,是綠茶中的精品。

  10.六安瓜片

  產於皖西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採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在其它的“中國十大名茶”說法中,一般常見到產於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產於雲南的“滇紅” 湖北產“恩施玉露”產於雲南西雙版納“普洱茶” 等。

標籤: 歷史 茶文化 杭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km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