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世界茶樹的發源地是在我國

世界茶樹的發源地是在我國

世界茶樹的發源地是在我國

茶樹的發源地確實是在中國,根據記錄,最早的茶樹生長地在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茶葉的栽培和製作在中國開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成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而茶的傳播和流行則遍及全世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世界茶樹的發源地

茶樹起源於中國,在我國西南部。

世界上有60個國家引種了茶樹,在熱帶地區,喬木型茶樹可高達15大到30米,基部樹圍在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茶樹的葉子可製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於雕刻。

漢中因茶賦而成為大宋王朝同成都,開封並列的三大財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漢中茶三萬擔易邊馬三萬匹等等,漢中茶葉成為當時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在熙河等地設買馬場,在四川,陝南等地產茶區推行榷茶法,由把統一收購的茶葉運至熙河地區換取馬匹,這就是宋史中有名的漢中買茶,熙河易馬。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葉的起源地在哪裡?

茶葉起源於我國的西南地區。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使用茶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樹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已被茶學者廣泛接受。有關文字資料顯示,我們的祖先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種植和使用茶葉。茶樹學者和植物學家通過對歷史記載、野生茶樹分佈、茶樹演化、茶樹分佈規律及西南地區地質特徵的分析,得出茶樹起源於西南地區的結論。

古籍《史記 吳起傳》、《說苑》等都有關於這三個苗族的記載。神農是三苗和九黎部落的首領。相關資料顯示,早在秦漢以前,茶就已經在中國四川流行起來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四川特產茶作為貢品被帶到都城長安,這也是起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茶樹的一個重要特徵。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中國文學作品《爾雅》中就有關於野生茶樹的記載。到目前為止,在中國10個省和地區發現了野生茶樹。僅在雲南省,就有十幾棵野生茶樹,樹幹直徑超過1米,其中一棵已有1700年左右的歷史。野生茶樹於1824年在印度被發現,一些外國學者對這種植物的起源提出了質疑。事實上,在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最初也是從中國引進的,而中國茶樹是中國茶樹的變種。目前,茶學界對茶的起源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種觀點,即神農時期、西周時期、秦漢時期和唐朝。

現在我們認為茶是一種飲料,但古人不這麼認為。他們主要以三種方式使用茶:作為藥物;第二,作為犧牲;第三,它被用作食物。據《史記》記載,茶在唐宋時期十分盛行。

從茶樹在美國的分佈來看,茶樹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的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茶樹的生長。其中,紅茶的產量佔世界茶葉總量的70%以上,品種最多。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綠茶最多的國家,佔世界綠茶產量的60%,是綠茶生產大國。在茶葉生產國中,只有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肯亞和土耳其擁有大規模的茶園。

中國有四大一級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包括四川、貴州、重慶、和雲南在內的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盛產紅茶、綠茶、沱茶、普洱茶,是大葉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例如:普洱茶。華南茶區是中國最適合種植茶葉的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和海南。華南產的茶適合普洱茶、紅茶、六堡茶、大葉綠茶、烏龍茶等。如:鐵觀音、大紅袍;江南茶區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以及安徽南部、江蘇南部和湖北南部,約佔全國茶葉產量的三分之二。主要生產烏龍茶、綠茶、花茶等。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江北茶區包括山東東南部、陝西東南部、甘肅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等。茶樹為灌木狀,小葉樹種。如:信陽毛尖、六安瓜片。

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哪裡

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近代調查研究材料,都證明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茶樹原產於中國,原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士(R. Bruce)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 (Sadiya) 地方發現有野生茶樹,於是,國外有人以此為證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了異議。從此,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國外學者中有代表性的論點主要四個。即中國說、印度說、無名高地說和二源說。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佈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為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了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① 從茶樹的自然分佈看,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於上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它的分佈在勞亞古的熱帶和帶地區。中國的西南地區位於勞亞古的南緣,在地質上的喜馬拉雅山運動發生前,這裡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是當地熱帶植物區系的大溫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計380餘種,而在中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約有100多種,在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茶樹種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國的西南地區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② 從地質變遷看,西南地區有川滇河谷和雲貴高原, 近100萬年以來,由於河谷的不斷下切和高原的不斷上升,絕對高差達5000 —6500米,從而使西南地區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這樣,原來生長在這裡的茶樹,逐漸分置在熱帶、帶和溫帶氣候之中。從而使最初的茶樹原種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最終出現了茶樹的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型的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

同時,自第四紀以來,雲南、四川南部和貴州一帶,由於受到冰河期災害較輕,因而儲存下來的野生大茶樹也最多。並且既有在右種、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又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植物學家認為: 某種植物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國西南三省,是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了。

世界茶樹發源地核心地區

雲南。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也被譽為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

茶樹起源於中國這一論斷得到了茶學界的普遍認可,有關文字資料顯示,我們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茶學者和植物學家從史料記載,野生茶樹的分佈,茶樹的進化歷程,茶樹的分佈規律以及西南地區的地質特徵進行分析,得出茶樹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結論。

世界茶樹發源地的核心

世界茶樹發源地的核心是雲南鎮沅縣。

雲南鎮沅縣氣候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平均氣溫在18.5°C,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中在千家寨有2700多年樹齡的野生古茶樹,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冠以世界野生茶樹王,鎮沅被譽為世界野生茶樹王之鄉,是普洱茶的原產地,更是茶樹起源中心地。

雲南鎮沅縣的特點

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東有峰巒疊嶂、林海茫茫的哀牢山,孕育了2700餘年樹齡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王”;西有群峰雲集、氣勢磅礴的無量山,滋養老烏山系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茶神樹”,境內還有馬鄧、海塘、砍盆箐、打筍山、老烏山、五一、千家寨、茶山箐八大古茶山,名聲響亮、風味獨特、品質優異。

世界茶樹發源地的核心地區

世界茶樹發源地的核心地區在雲南鎮沅縣。

雲南是普洱茶的發源地和原產地,在雲南發現的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直徑需二人合抱。在海拔2600多米的鎮沅縣九甲鄉千家寨的茫茫原始森林中,生長著兩株罕見的野生“茶樹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據傳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目前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一棵人工栽培的大茶樹位於距離昆明市區300多公里以外的景洪西南方的南糯山中。這是一棵具有八百多年曆史的茶樹,當地的人稱它為“茶樹王”。茶樹王樹高達5.48米,樹寬10.9×9.86米,主幹圓周1.38米,享有“兩人合抱茶樹”之稱。

它們一高一矮,一公一母,最高的那棵樹高20.35米,直徑0.9米,樹枝主幹徑0.127米,樹幹平滑呈灰白色,在離地面5米的地方開始分枝,葉呈橢圓形,長15釐米、寬4.3釐米,樹冠成蓬開傘狀,樹蔭佔地20平方米。“茶樹王”周圍簇擁著浩浩蕩蕩的54畝野生茶樹林,相傳是“茶樹王”繁衍的後代。

經專家測定,這兩株“茶樹王”分別有2700年、2600年曆史,當出世在我國春秋時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王。每逢春茶萌發季節,附近幾個鄉的群眾都要進山搭棚採摘野茶,每年可摘茶葉2500多千克。

世界茶樹發源地的核心地區在?

雲南鎮沅縣。

雲南鎮沅縣是世界茶樹發源地的核心,孕育了2700餘年樹齡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王”。目前,在鎮沅縣,有古茶樹居群面積26.85萬畝,其中野生茶樹居群面積23.77萬畝。

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東有峰巒疊嶂、林海茫茫的哀牢山;西有群峰雲集、氣勢磅礴的無量山,滋養老烏山系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茶神樹”,境內還有馬鄧、海塘、砍盆箐、打筍山、老烏山、五一、千家寨、茶山箐八大古茶山,名聲響亮、風味獨特、品質優異。

鎮沅縣成立古茶樹資源領導小組

近年來,為保護古茶樹資源,鎮沅縣專門成立古茶樹資源領導小組,圍繞《普洱市古茶資源保護條例》,對全縣野生古茶樹分佈區進行重點巡護。

通過宣傳、數字化管理、技術培訓、聘請森林資源管護人員嚴打非法行為等措施,落實對古茶資源的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

為什麼說中國是茶樹的起源中心?

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

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之前,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於茶事的記載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時代的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嘗百草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這在《史記·三皇本紀》、《淮南子·修務訓》、《本草衍義》等書中均有記載。若按此推論: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當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不過,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漢年間的字書《爾雅》,稱茶為"檟";漢代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稱茶為"荈詫",將茶列為二十種藥物之一,是我國曆史上把茶作為藥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茶樹的發源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命為Thea sinensis.L,後又訂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名一般稱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稱為Thea sinensis,還有的稱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茶樹是一種常綠木本植物,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5~30 米,基部幹圍達1.5米以上,壽命可達數百年,以至上幹年之久。目前,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為了多產芽葉和方便採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樹枝向擴充套件,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之間。茶樹經濟學年齡,一般為50~60年.

茶樹起源問題雖然較難考證,但歷史上的一些痕跡和史料卻為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使人們能從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逐漸取得了科學的結論和論證。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 "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唐陸 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總之,在陸羽撰寫《茶經》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餘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於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別的必要,於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公元758年左右)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在中國茶學史上,一般認為在唐代中期(約公元8世紀)以前,"茶"寫成"荼",讀作"tu"。據查,荼字最早見之於《詩經》,在《詩·邶風·穀風》中記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豳風·七月》中記有:"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但對《詩經》中的荼,有人認為指的是茶,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難以統一。開始以荼字明確表示有茶字意義的,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成書),其中記有:檟,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這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它"樹小如梔子。冬生(意為常綠)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而將"荼"字改寫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所致。明代楊慎的《丹鉛雜錄》和清代顧炎武的《唐韻正》也持相同看法。但實際上更早,陸羽《茶經》提出:茶字,"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注中指出:"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明確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開元文字音義》。不過,從今人看來,一個新文字剛出現之際,免不了有一個新老交替使用的時期。有鑑於此,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後認為,茶字的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以後。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遊泰山岱嶽,觀覽後碑題名,見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時字型尚未變。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祕塔碑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僅減此一劃,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而陸羽在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一改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從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這只是說,從先秦開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尚未定型而已,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茶字字形。在有關漢代官私印章的分韻著錄《漢印分韻合編》中,有荼字七鈕,字形如下:

其中,最後兩個荼字的字形顯然已向荼字形演變了。從讀音來看,也有將荼字讀成與茶字音相近似的。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荼陵侯劉沂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顏師古注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在《邛州先茶記》中說顏師古的注是:"雖已傳人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也有人認為將荼改成茶字,並讀成現在的茶音,始於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後(見清顧炎武《求古錄》)。但從古代和現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都認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雖然,在那時已在個別場合,或見有茶字的字形,或讀有茶字的字音,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乃是中唐以後的事。

通過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字的形、音、義,最早是由中國確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稱謂,只是按各國語種對茶的音譯而已.這表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之前,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於茶事的記載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時代的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嘗百草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這在《史記·三皇本紀》、《淮南子·修務訓》、《本草衍義》等書中均有記載。那麼,神農是什麼時代,何等樣人呢?據《莊子·盜跖篇》和《白虎通義》稱: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趨發達,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神農則是這一時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農嘗百草,日通七十二毒,……"雖是傳說,但如果說它總結了原始社會人們長期生活鬥爭的經驗,而把功勞集中於神化了的神農,也是無可非議的。至於原始社會以茶解毒,既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來,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若按此推論: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當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不過,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漢年間的字書《爾雅》,稱茶為"檟";漢代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稱茶為"荈詫",將茶列為二十種藥物之一,是我國曆史上把茶作為藥物的最早文字記載。東漢楊雄的《方言》談及蜀西南產茶,稱茶為"蔎"。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其中多處談到茶事。其中,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談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於,故吳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這一史料把我國茶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推前到春秋戰國以前的周武王時期。

其實,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區域性地區慢慢擴大開來,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後,才逐漸見諸於文字記載。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了各地區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種異名,就是佐證。所以,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但茶的起源肯定還要早得多。

茶起源於何時?按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樹的親緣。據研究,茶樹所屬的被子植物,起源於中生代的早期;雙手葉植物的繁盛時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現,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堊紀地層中;在山茶科裡,山茶屬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群,它發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樹在山茶屆中又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所以,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歷史文獻資料表明:我國古代野生大茶樹遍及南方諸省,特別是四川、雲南、貴州,多有發現。據陳興琰報導,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雲南省勐海縣巴達的大黑山密林中,發現一株樹高32.12米(前幾年,樹的上部已被大風吹倒,現高14.7米),胸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估計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周圍都是參天古木。據虞富蓮報導,在海拔2190米的雲南省瀾滄縣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樹高21.6米,樹幹胸圍1.9米的野生大茶樹。在勐海縣南糯山還有一株大茶樹,樹高 5 5米,樹冠 10.9 ×9.8米,胸圍1.4米,據當地哈尼族史傳記,此茶樹種植已歷 55代,達 800年之久。這些古老的大茶樹是當今存世的活文物。

哪裡是茶樹的起源地?

關於茶樹在我國的起源地,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說法。

1.西南

“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西南部指的範圍很大,而且茶喜溼潤,西南的氣候條件也正好符合,所以西南的說法在這兩點上正確率就高的。

2.四川

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意思就是,在秦人入蜀前,在今天的四川一帶就有飲茶的歷史了。四川在我國也是屬於我國的西南地區,如果說四川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西南的說法就更準確了,雖然四川的說法要比雲南的更加精密一些,但還是有一些風險性的。

3.雲南

雲南則認為茶是起源於西雙版納一帶,因為這一帶卻是植物的王國,如果說那裡存在著原生茶樹的種類也是完全可能的,但茶樹並不是茶文化,在“人文”這一方面,存在著風險。

4.川東鄂西

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這裡的巴山峽川就好是指今天的川東鄂西地區。既然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但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呢?沒有見到證據。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成立。

5.江浙

江浙一帶的茶葉行業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但也不能證明就是茶的起源地。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有的茶樹不一定能發展成飲茶的習俗來。所以說還是存在很大的疑問的。

標籤: 我國 發源地 茶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5lrr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