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四大紫砂壺產地

四大紫砂壺產地

四大紫砂壺產地

中國四大紫砂壺產地分別是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廣西欽州和重慶榮昌。

這些地方的紫砂壺各具特色,其中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在國內外都有極高的聲譽,而云南建水的紫砂壺以赤紫色而得名,製造技術極為深厚、靈巧。

廣西欽州製造的紫砂壺名為坭興桂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韻,是當地最有名的特產珍寶。

重慶榮昌的紫砂壺名為安富陶,外形比其他三地的紫砂壺更加豐富多樣1。

紫砂泥主要產地在黃龍山原礦,而江蘇宜興的屺亭鎮、張渚鎮、長興和溧陽等地也是紫砂泥的主要產地之一,因此江蘇宜興的紫砂壺最為正宗2。

中國四大紫砂壺產地分別是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廣西欽州和重慶榮昌。

這些地方的紫砂壺各具特色,其中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在國內外都有極高的聲譽,而云南建水的紫砂壺以赤紫色而得名,製造技術極為深厚、靈巧。

廣西欽州製造的紫砂壺名為坭興桂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韻,是當地最有名的特產珍寶。

重慶榮昌的紫砂壺名為安富陶,外形比其他三地的紫砂壺更加豐富多樣。

紫砂泥主要產地在黃龍山原礦,而江蘇宜興的屺亭鎮、張渚鎮、長興和溧陽等地也是紫砂泥的主要產地之一,因此江蘇宜興的紫砂壺最為正宗。

1. 宜興:宜興紫砂壺是中國最著名的紫砂壺產地,興隆、龍泉、丁山、周莊等地均是宜興紫砂壺的產區。

宜興紫砂壺因其製作精湛、表現形式多樣、裝飾性強而享譽中外。

2. 崇明:崇明紫砂壺是上海市唯一的紫砂壺產地,以清逸、素雅、樸實著稱。

特別是崇明田園牛形壺、兔形壺、羊形壺、狗形壺等動物形狀的紫砂壺,深受人們的喜愛。

3. 釣魚山:釣魚山紫砂壺產地位於江蘇太湖之南,也是中國著名的紫砂壺產地,以製作功夫壺、茶盤、茶碗、盞等紫砂器具著稱。

採用的淺海巖、楊柳青、朱泥等優質原料和棕色合適的胎土,使釣魚山紫砂壺泥質細膩、結實耐用。

4. 壺山:安徽道縣壺山鎮是中國著名的紫砂壺產地,壺山紫砂壺以“壺中有畫,畫中有壺”而聞名於世。

壺山鎮在宋代開始就有制壺歷史,目前已有700多年曆史,是紫砂器具的製作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紫砂壺四大產地

中國四大紫砂壺產地分別是江蘇宜興、廣西建水、欽州和重慶榮昌。茶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陶器。它的生產始於明代鄭德時期,原料是紫砂。它的原產地是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紫砂自鄭德、明成祖武帝時期開始制罐,名家輩出,精品代代相傳500年。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春供。從明鄭德嘉靖年間的樹膽壺和六瓣圓囊壺,到紀寒生的創意設計和曹安祥的製作。茶具——中華龍壺,可以同時沖泡兩種茶的紫砂鴛鴦,再到佛教紫砂藝術家閆妍製作的法式奶壺,每一款壺都獨樹一幟,在壺的觀賞性上下功夫。由於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茶壺是珍貴的和令人難忘的而且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的盲文化氛圍,更增添了紫砂壺的優雅魅力。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的作品往往很難找。俗話說“人間有珠寶,宜興紫泥最重要。”原料為紫砂,產地在江蘇無錫宜興丁蜀鎮,又稱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春供。由於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顯得如此珍貴,令人回味無窮。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一味喝茶禪的文化,更增添了紫砂高貴典雅的魅力。

紫砂壺的產地

比較有名的四大產地,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廣西欽州、重慶榮昌。

紫砂壺,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原料: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製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效能。

四大名陶指的是哪四種

四大名陶指的是: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安富陶。

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江蘇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坭興陶、雲南建水五彩陶、四川榮昌陶器以其悠久的歷史,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2014年5月,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馬行雲編著的《中國四大名陶》,這是第一本將“宜興紫砂陶、建水五彩陶、欽州坭興陶、榮昌安富陶”集合在一起的專業書籍。

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緻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紫砂陶特點

紫砂陶不僅具有獨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賞收藏的價值。紫砂壺是“世間茶具稱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相對的統一,內容適合、觸覺舒服、形體流暢、美觀大方。

一般說,泡紅茶,宜用深一點的壺,泡綠茶,宜用淺一點的壺。在工作之餘,喉底回甘之時,消除疲勞和煩惱,欣賞晉唐之風、名山秀水、花鳥園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中國陶瓷四大生產基地

中國陶瓷四大生產基地是:景德鎮、宜興、汝州和龍泉。1.景德鎮:位於江西省中部,是中國陶瓷的發源地和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之一。景德鎮陶瓷以青花瓷、粉彩瓷、瓷雕等著名,被譽為“中國瓷都”。2.宜興:位於江蘇省南部,是中國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宜興陶瓷以紫砂壺、青瓷、白瓷等著名,被譽為“中國陶都”。3.汝州: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國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汝州陶瓷以汝窯青瓷、汝窯白瓷等著名,被譽為“中國陶瓷之鄉”。4.龍泉: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是中國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龍泉陶瓷以青瓷、白瓷、黑瓷等著名,被譽為“中國瓷器之鄉”。

紫砂壺在哪裡生產

四大名產區分別是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廣西欽州、重慶榮昌。
紫砂壺,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陶土工藝品,也是機器大量製造。原料為紫砂,原產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壺。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的作品往往很難找。俗話說“人間有珠寶,宜興紫泥最重要。”
原料:紫泥真的是宜興獨有的原料,它擁有製陶所必需的全部化學和礦物成分。顯微鏡觀察發現,紫泥的主要礦物是應時、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和顆粒組成使紫泥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幹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效能。

中國四大名陶是哪幾個?

中國四大名陶是紫砂陶、坭興桂陶、建水五彩陶、榮昌陶。

紫砂陶:產於江蘇宜興,紫砂陶原料為紫砂泥,主要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紫砂壺有著貯換功能,用來泡茶效果最好,可以使泡茶效果越來越好。

坭興桂陶:又稱坭興陶、萬年桂陶。它產於廣西欽州市,以紫紅陶土為原料。坭興桂陶是特定陶土、藝術創作、高溫窯煉三者融合的產物。陶刻藝術、陶藝造型與高溫陶土融合後使其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

建水五彩陶:又稱建水紫陶、建水雅陶、建水陶,產於雲南建水五彩山,含鐵量高,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屬聲音。建水陶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

榮昌陶產於重慶市榮昌區安富鎮,是地方一帶的特色。榮昌的陶土粘性和可塑性強、燒製的容器不易滲漏、保鮮好,素有“泥精”的美稱,具有夭然色澤,給人以古樸淡雅的感覺。

紫砂壺除了宜興別的地方有嗎

如果問哪裡產紫砂壺,那只有江蘇宜興。宜興作為中國陶都,就是因其紫砂壺而得來。

紫砂壺的原料不是泥,其實是紫砂岩石,是石礦!!!!!!

一些概念及常識!

1、陶 和 瓷是有區別的,陶器與瓷器並不一樣。

2、講到陶器,也就是產陶器的地方,中國主要有四個,宜興因其紫砂壺排第一。

3、雲南建水是四大產陶地之一,其產陶器稱為紫陶(不是紫砂)。

樓主對紫砂壺感興趣可以去博寶寶珍商城看看,那疙瘩有很多

紫砂壺的原產地

紫砂壺原產地紫砂壺的介紹

1、紫砂壺產自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顏色主要是紫色、紅色或米,外觀美麗柔和,泡茶時可保持茶葉的色、香、味長時間不變,實用性強,是藝術和實用的完美結合。它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也有二泉銘壺、冰心道人壺等名壺,受到不少人追捧。

2、紫砂壺產自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其顏色主要是紫色、紅色或米,表面帶有柔和光澤,外觀美麗,泡茶時“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可保持茶葉的色、香、味長時間不變,實用性強,展現了藝術和實用的完結結合。

3、紫砂壺產自中國明朝時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當時,紫砂壺的創始人供春先生製成的紫砂壺被稱為供春壺,入眼“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十分珍貴。後供春先生的弟子對紫砂壺進行傳承,並流傳至今。

紫砂壺的產地

比較有名的四大產地,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廣西欽州、重慶榮昌。

紫砂壺,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原料: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製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效能。

紫砂壺原產地是哪裡?

人們通常提起紫砂壺就會想到宜興,就像提起瓷器就會想到景德鎮一樣。

宜興紫砂壺作為紫砂文化的一個代表,可謂是給紫砂文化貼上了一個標籤,造就了一個品牌。

紫砂壺源起於明代,創始人相傳為供春,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近代紫砂文化更是得到爆發式的增長。

1、地理優勢

宜興,古稱“荊邑”、“陽羨”,位於江蘇南部,屬江蘇無錫,太湖西岸。

宜興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擁有近百個石灰岩溶洞,紫砂泥的原產地就在宜興,紫砂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

紫砂壺的材料產地,只有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等其他礦山才有這樣的土質。這也是宜興製陶和紫砂的高速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2、文化氛圍

相傳春秋時范蠡與西施曾在宜興製陶,明清時期更是迅速發展,使得宜興的陶製業聞名全國,也是這種文化傳承,讓宜興這個獨具風格的小城市成為家家作坯,處處皆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當地人,可謂是人人都有手藝,經過傳承和不斷的創新,使得紫砂文化快速發展。

3、名家藝人

宜興紫砂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群為紫砂付出一生的制壺工藝師,也是他們的一生為業,不斷的精益求精,不停的創新,去其糟蹋,取其精魄,使之紫砂業蓬勃發展。

近代時期宜興更是湧現出知名紫砂大師,清初時期的陳鳴遠、惠孟臣、邵大亨算是一個時期的代表。

近代的紫砂大師,當屬顧景舟老先生,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聞名海內外。

還有像吳雲根、朱可心、王寅春、蔣蓉等也是一代大師,技藝超群,作品也是難得一見。

4、社會化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品質生活,享受生活也是成為一種潮流,同時更加註重文化、藝術、收藏、投資等方面。

投資收藏也不再是富豪的獨選,愛好收藏、文化藝術的不斷增長。紫砂壺作為一種文化,可收藏可把玩,自然而然備受青睞,成為眾多玩家的優選之一,也積累很多紫砂壺忠實愛好者,亦是愛茶之人必備神器。

有著茶文化、紫砂文化的薰陶和現代人際交往,品茶閒談的雅緻,使得紫砂壺成為一種文化潮流,宜興紫砂作為行業的翹楚,備受關注,當然也是優選之一。

宜興紫砂壺的起源與發展?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製造於一體的陶土工藝品。

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歷史上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然最講究、最有創造精神的要數蘇東坡了。他總結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式,做了詳盡的介紹:“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後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兩壺後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麼不同。烹茶演變為沏茶,對茶壺的質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於是,紫砂壺也就應運而生,製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臺,他們的名字和業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宜興紫砂壺有四通寶壺嗎

沒有。

因為宜興紫砂壺公認的四大名壺分別是大彬如意壺、明遠四方壺、龍頭一捆竹和提壁壺。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從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的樹癭壺、六瓣圓囊壺,到季漢生創意設計、曹安祥製作的。同時能泡兩種茶水的紫砂鴛鴦茶器—中華龍壺,再到佛門紫砂藝術家延芫製作的—法乳壺,每一把壺都獨具匠心,在壺的欣賞性上下足功夫。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紫砂壺才彌足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氣息,這就增加了紫砂壺高貴不俗的雅韻。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四大名陶是怎樣燒製的?

明代承襲兩宋特別是南宋以來商業貿易的飛速發展,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陶器與明代一脈相承,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陶器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有“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稱。

這時最著名的就是成就了我國的四大名陶,即紫砂陶、坭興陶、建水陶和榮昌陶。

紫砂陶是指用江蘇宜興丁蜀鎮北黃龍山產的陶土即紫砂泥製成的陶器。

紫砂壺發源於江蘇省宜興,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世稱“供春”,他創制的“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供春後來傳給時大彬、李仲芬,兩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緻,妙不可思。

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陶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大彬不允。

此時一頭真牛恰從屋外經過,徐友泉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彬大加讚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4人為第一期的紫砂陶大師。第二期紫砂陶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姑、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力。

同時,陳鳴遠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式,對紫砂陶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

第三期紫砂陶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

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

紫砂壺按工藝可分5類:光身壺、花果壺、方壺、筋紋壺、陶藝裝飾壺。

光身壺是以圓為主,它的造型是在圓形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製作。

花果壺是以瓜、果、樹、竹等自然界的物種來作題材,加以藝術創作,使其充分表現出自然美和返璞樸歸真的原理。

方壺是以點、線、面相結合的造型。來源於器皿和建築等題材,以書畫、銘刻、印版、繪塑等當作裝飾手段。壺體莊重穩健,剛柔相間,更能體現人體美學。

筋紋菱花壺俗稱“筋瓤壺”,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射有規則線條之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稱紋,故也稱“筋紋器”。

陶藝壺是一種似圓非圓、似方非方、似花非花、似筋非筋的較抽象形體的壺,可採用油畫、國畫之圖案和色彩來裝飾,有傳統又非傳統的陶瓷藝術。

紫砂壺按行業可分為3類:

花貨即自然形,採用雕塑技法或浮雕、半圓雕裝飾技法捏製茶壺,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以藝術手法設計成茶壺造型,諸如松樹段壺、竹節壺、梅乾壺、西瓜壺等,富有詩情畫意,生活氣息濃郁。明代供春樹瘩壺是已知最早的花貨紫砂壺。

光貨即幾何形,特點是壺身為幾何體,表面光素。光貨又分為圈貨、方貨兩大類。圈貨,即茶壺的橫剖面是圓形或橢圓形,如:圓壺、提樑壺、仿鼓壺、掇球壺等;方貨,即茶壺的橫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壺、傳爐壺、瓢梭壺等。

筋貨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稜、花瓣、雲水紋幹創作出來的造型樣式。這類壺藝要求口、蓋、嘴、底、把都必須做成筋紋形,使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這也使得該工藝手法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近代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合菱壺、豐菊壺等。

紫砂名壺樹癭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制的一種壺式。

再如“冰心道人”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面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壺底款為“冰心道人”。

另外還有“二泉”銘壺,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銘的壺。這把壺形制古樸,壺為土,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

坭興陶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古稱越陶,據史志記載可能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緻。欽州城東平心村于山麓發現逍遙大冢,內藏寧道務陶碑一通,旁邊有陶壺一個,此碑刻有“唐開元二十年”字樣。

坭興陶在清朝中葉時期,還沒有確切的名稱,至清朝咸豐年間,欽州陶器發展鼎盛,坭器得以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

坭興陶產品主要有茶具、文具、食具、咖啡具、花瓶、花盆、薰鼎及仿古制品8類,花色品種達600餘種。大的有高達2米的大花瓶,小的有直徑僅3釐米的小茶杯。其中以各式茶具、花瓶筆筒、盆景和食具最負盛名。

坭興陶盛行於清朝咸豐年間,坭興陶的祖師爺胡老六,是一個讓坭興化蛹成蝶的老陶人。胡老六當初在製作小菸斗時做了3個新嘗試:棄沙土改用城西紅泥、棄缸改窯高溫煅燒、燒成後反覆打磨。

當時只是為了讓自己所製作的菸斗更細膩更堅硬,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已這一改,燒成後的菸斗經打磨後竟細膩柔滑猶如玉質,且呈現出神祕的古銅色。這是欽州陶器第一次出現窯變。

更沒想到的是,這一改制出的菸斗精良遠勝江蘇宜興而暢銷省內外,從而讓已有1000多年的欽州陶器開始有了一個自己的名字:欽州坭興陶。

隨後,鄭金聲、潘允興等坭興巨匠相繼而出,以至於一時間有40多家生產坭興工藝的人家聚居在欽州那條名揚全國的小小坭興巷裡,而來往無不購買坭興器分贈親友,這是欽州坭興繁榮的開始。

當時生產的產品有各種吸菸小泥器、茶壺、小花瓶和文具。從事此項生產的有40多家,其中較負盛名的有“黎家園”、“仁我齋”、“符廣音”、“麥興記”、“潘允馨”等家。

至清同治年間,從事坭興工藝的人家,大都聚居於市城南魚寮橫街設店經營,形成一條坭興巷,即“菸斗巷”。

清光緒年間,坭興陶已馳名於各省,自欽設道署後,來往較多,無不購坭興陶帶出外省,名傳各地。期間曾參加世界性的陶藝評比,均獲大獎。

坭興陶器中一件為風格獨特的白泥紋瓶,瓶高29.8釐米,器底落印陽紋“欽州官窯”款。從它的胎體和製作工藝斷定其使用的泥極細膩,燒成後都經過磨光,有玉質效果,這是它區別於其他窯口生產的陶器的主要特徵。

欽州坭興陶製作工藝是世代相傳的。藝人們利用具有很強可塑性的泥質,在器皿坯體上雕刻詩文和繪畫,詩文內容高雅,繪畫主要以山水花鳥為題材,富有國畫白描風格。

人們在坭坯上按預先設計好的圖樣雕刻,如仙女散花、桂林象山、水月洞、八仙過海或各種花、鳥等,刀法老辣、古拙,工藝精湛,運刀如運筆。

坯體上刻出花紋後,再在刻痕中填上另一種坭料,例如填以白色坭料,趁坭溼時填充融合,可以燒出紅器白花、白器紅花的效果,使坭興陶在單純古樸中透露出一種又醇又濃的人文味,是一種雅緻的工藝品,又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博得了人們的喜愛。

坭興陶在燒製過程中不新增任何陶瓷顏料可產生窯變體,在傳統工藝的燒製過程中,其顏色多為硃色或紫紅色。

偶爾有一個或少數幾個產品產生深綠色或古銅色的“窯變”體,是無法預測和控制的,素有“窯寶”之稱。欽州坭興陶的“窯變”技術,堪稱“中國一絕”。

坭興陶產品經窯變,表層還保留著硃色或紫紅的原色。經打磨去表層後才發現其真面目,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自然色彩,若隱若現古銅、墨綠、紫紅、虎紋、天藍、天斑、金黃、栗色、鐵青等諸多色澤,質地細膩光潤,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坭興陶耐酸耐鹼,無毒性,它獨具透氣而不透水的天然雙重氣孔結構,有利於食物長久儲存。實踐證明,茶葉置於坭興陶罐數年而無黴變。茶具泡茶,味正醇香,隔夜而色味不變。久用之空壺衝入白開水仍有芳香茶味,乃茶具上品。

坭興陶傳統的雕刻技法,是在坭興陶半成品的坯體上,用鋒利的鋼刀雕刻出文字和圖案,分為平雕工藝和浮雕工藝兩大部分,平雕是在半乾稍溼的泥坯上進行,有線刻、鏤空、雕塑、鑲嵌等技法。浮雕是在全乾的坯體上進行,有高浮雕、低浮雕、陽刻與陰刻等技法。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產生於清代,始於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村”。碗窯村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後人只知道這裡世代以陶瓷為業,村落由製陶而生。村子後面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裡沉寂著一大片行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制泥方法是:將不同的製陶黏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後,按製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於泥料的細膩,在溼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採取灌漿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也不宜於製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也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紅色黏土,填色的泥料則是白色黏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地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殘貼”更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生產之初,主要生產菸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於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又稱為“楊捏”,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溼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

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衝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匯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於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製泐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刻將溼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稜角分明,並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

然而,妙處在於,刻模經填泥、修坯、風乾、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後,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鏽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於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別於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後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後用鵝卵石拋光,細緻複雜的過程後,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展現出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

建水紫陶代表作如紫陶殘貼、清香罐、三足筆筒、博古瓶、中號筆筒、仿青銅器檯燈、大型紫陶花缸等陶器珍品。

榮昌陶器原產地為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清代以前叫磁窯裡,有史可證的陶器最早出現在漢代,明清時代得到廣泛發展。

榮昌陶器主要生產日用陶、包裝陶、工藝美術陶、園林建築陶,由於榮昌的陶土黏性和可塑性強、燒製的容器具有不滲漏、保鮮好等特點,素有“泥精”的美稱,人們因此給了榮昌陶器“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這9個字的評價。

榮昌陶品種繁多,工藝陶中素燒的“泥精貨”,具有天然色澤,給人以古樸淡雅之感。以各種色釉裝飾的“釉子貨”,觀之有晶瑩剔透之形,叩之能發清脆悅耳之聲,裝飾大方樸質而富於變化,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安富鎮有優質紅、白陶土,質細色正,可塑性強,宜於製陶,尤其叫人稱絕的是,榮昌陶器對所儲藏的物品不串味、不變味、不滲色,可以長期保質、保味、保鮮,極具實用性。

榮昌陶器為我國陶瓷和工藝美術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環。最早,榮昌主要生產缸、盆、缽、罐等粗陶產品,造型樸實自然,有粗獷、野性之美;從嘉慶時開始逐步發展到清咸豐時的“泥精”,屬細陶。

標籤: 產地 紫砂壺 四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l2w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