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浙江春節習俗

浙江春節習俗

浙江春節習俗

浙江春節習俗:

1、大掃除:臘月二十三,小年,農村人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

2、過年守歲: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開始給“壓歲錢”了。年夜飯是比較隆重的,家人要團聚,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餘”之2、意;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七年級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3、開門炮:正月七年級,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七年級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巨集亮清脆,越是吉祥。

4、拜年:七年級晨起,先在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八年級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七年級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八年級到初十或延至十五。七年級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還保留。

5、新年鼓:春節期間,民間娛樂活動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則集合村民,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浙江過春節的習俗?

1、臘八粥

吃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曆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浙江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燒八寺香

過年時節浙江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避難功能。早先有句揶揄躲債人的老話,叫做“年廿七,勿著急;年廿八,想辦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見面,七年級見面拱拱手。”

3、給菜蔬起個吉利口彩

大年三十夜,以前浙江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隻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

4、城隍山與梅花碑

過去浙江可供人遊玩娛樂的場所,只能用“螺螄殼裡做道場”來形容。浙江百姓終年勞作,只有過年才有閒暇。雖說“錢塘自古繁華”,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參差十萬人家”新年公認的遊樂的場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兩處。

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浙江的過年習俗,反映了浙江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浙江人的福氣。

浙江過年有什麼風俗

浙江過年的風俗主要有守歲、紅包、太平夢等。

守歲是一種好習慣,就是到半夜的時候要守在家裡,也叫上年禮,以免倒黴、不幸之事發生。

紅包可以說是浙江人最重視的習俗之一,在春節期間,大人們會準備一些紅包給小孩子們,以此來祝福孩子們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財源滾滾。

太平夢是浙江人獨特的習俗,在大年三十晚上,非常熱鬧,家家戶戶通宵守歲,家裡人都互相取經,在春節當晚一起吃宵夜,然後對著春節畫講太平夢,用心許願,祈求平安幸福。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會有開壇、踩燈調羹等有趣的活動,例如溫州的大孩子會在過年時打花炮,老百姓們會有趕集、火拼等一系列活動,相互分享、交流喜慶之情,把熱鬧和喜慶傳遞下去,讓每個家庭都過上美好的新年。

浙江春節習俗有哪些?

浙江春節習俗有

1、搡年糕:臘月二十開始,鄉村的年糕作坊開始日夜忙碌,搡年糕裹粽子是家裡的大事,年糕多粽子多不僅顯示今年收成收豐稔家道殷實,搡年糕煮粽子的過程,還可以預卜來年家道的平安興旺與否。

2、送灶神:廿三送灶神,蕭山民間約定成俗,要祭祀灶君菩薩,這一天俗稱“謝灶夜”用三茶六酒、魚肉水果等食品供奉。祭祀結束後,把舊的灶神像揭下,連同銀錠一起焚化,嘴裡唸唸有詞:灶神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3、男女老少齊祝福:紹興人的歲時習俗,不僅歷史久遠,且頗有地方特色。雖時移世易,不少習俗已與時俱進,但正宗的紹興人依然代代相傳地保留著這些風俗。醃製臘肉、撣塵、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戲等一系列年俗,獨特而具有魅力。

4、百家宴:作為浙江的一個市,溫州各地的習俗也不太一樣,如瑞安百家宴,壯觀異常。想想上百張桌子擺在一起,方圓幾百米都瀰漫著飯菜的香味,也是醉了。此外,還有趣味的燈會和優美的唱詞,值得細細體味。

5、多色戲劇:金華有不少民俗活動歷史悠久,以戲曲最為著名:婺劇摺子戲、浦江亂彈、木偶戲、永康醒感戲、東陽傀儡戲等精彩紛呈。浦江的滾地龍男女老少都喜愛;武義的浪街,清幽樂曲、崑曲小調,是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浙江各地春節習俗有哪些?各有特色?

農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此期間,全國各地都有著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在我國浙江一帶,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年俗在漫長的歲月裡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至今仍傳承不衰,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春節習俗來了解吧。

開門炮七年級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巨集亮清脆,最為吉祥。

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開啟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裡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影象,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七年級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裡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

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七年級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裡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

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

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絡繹不絕的拜神者祈願也各不相同,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的,不一而足。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七年級有錢者,要用重達百餘斤的大蜡燭還願。

瞭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籤、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複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選線上諮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浙江過年有什麼風俗

浙江既是經濟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的大省。體現在春節習俗方面,既有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一些習俗,同時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浙江過年有什麼風俗

杭州——

杭州人的過年習俗,吃是一項重要內容。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隻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於有富。

寧波——

大年七年級,寧波人早餐必吃的以白糖、豬油、芝麻粉做餡的豬油湯糰,“吃了湯糰,團團圓圓”。寧波有一首兒歌這樣唱道:“拜歲拜嘴巴,坐落瓜子茶,豬油湯糰燙嘴巴。”湯圓是整個春節期間寧波人待客的主要點心。

民間娛樂活動有舞龍燈、跑馬燈、大頭和尚等。寧波還有一種習俗叫“佯掃地”,即乞丐(此時稱“發財人”)揹負筐,手握綴有紅球的掃帚,佯作掃地狀,口中唱著俚歌:“撩起金絲帚,瑞格(象聲)一把掃。掃到東,老闆屋裡有青龍,青龍盤米缸,黃龍盤谷倉;掃到南,老闆屋裡發大財,大元寶使籮抬,小元寶使船載。”

溫州——

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溫州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有用具,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也叫“撣新”。

除夕夜,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結子)、柑橘(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餘”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麵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紹興——

紹興人每一個大年都要“闖”年關,過春節。

“闖”年關,首先是備足年貨,年糕是最早準備也是最實用的年貨,從冬至到元宵節,幾乎是每一天都用得上的食物。此外,像蛋卷、米糕……應有盡有。

紹興過年最大的特色要數祭祀和社戲了。祭祀在當地也稱“祭福”,每逢臘月二十四,家家設食供奉灶神2天。

“稽山鑑水社戲熱”,紹興人自古有看社戲的習慣。每逢廟會和大年,社戲成為水鄉紹興最“露臉”的演出。戲臺搭在湖,戲臺前的湖面上擠滿了小划船、出畈船、烏蓬船。隨著“鏘鏘”的鑼聲,船上的男女老少個個伸長了脖子,宛如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圖。

台州——

大年七年級,台州天台城鄉一律吃五味粥。“五味粥”,就是白米、紅棗、豆腐、番薯、芋艿五種食品合煮的粥。新年祈禱“五福”降臨人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年到頭,百姓能安居樂業。

正月十四“糊辣沸”,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吃“糊辣沸”鬧元宵的習俗,是天台的一大特色。這是一種用米粉或“山粉”調成的鹹羹,菜餚全部切成小方塊,主料選用精肉、冬筍、荸薺、香乾、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也有加上豬耳朵、黑木耳、烘鯗的,再調配上一點辣椒粉,燒煮得熱氣騰騰,既能開胃和中,又富有營養。現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婦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調配進桂圓肉、紅棗、蘋果片、蓮子,吃起來另有一番滋味。

常見春節風俗

年前掃塵:在春節來臨前,人們會進行大掃除,清洗家居用品和衣物,以驅趕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好運。

貼對聯、福字、門神: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貼上對聯、福字和門神,祈求一年平安順利。

祭祖、祭神:在春節期間,人們會前往祖先墓地或寺廟祭祖、祭神,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吃水餃、湯圓、年糕等:在春節期間,人們會食用一些特殊的食品,如水餃、湯圓、年糕等,寓意著團圓、幸福和吉祥。

守歲、給壓歲錢:在除夕夜,人們會守歲,直到新年到來,象徵著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同時,長輩也會給晚輩壓歲錢,寓意著祝願他們平安健康、學業有成。

舞龍舞獅:在一些地方,人們會表演龍舞、獅舞等,以慶祝春節的到來。

燃放煙花爆竹:在春節期間,人們會燃放煙花爆竹,營造喜慶的氛圍,同時也有避邪、開運、祈福的作用。

浙江過年風俗特色是什麼?

一、門前夜點蠟,門內把紅掛

除去中國春節特有的燈籠、對聯、福字以外,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戶的門口都要點上兩支蠟燭。燭光在風中竄動,一條街一條街的橘紅色燭火連成一條條璀璨明亮的路,給歸家的人指引方向。

二、大年七年級,上山掃墓,上廟燒香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掃墓是清明節才做的事,但在溫州的部分地區,春節才是掃墓的時間。至於春節掃墓的歷史淵源,那是說來話長。到現在,大年七年級掃墓有著“請祖先一起過年”的意義。

三、醬油肉配米飯

醬油肉也算是溫州特產了,溫州人自產自銷的醬油肉與別省的臘肉不同,通常不會久存,當年年底製作,緊連著的春節就會端上餐桌。且往往是正片的精肉或層次分明厚度適中的三肥夾兩瘦

四、祭灶神

大年七年級的早飯必須在除夕夜準備好,擺上桌。七年級不能開灶。每家房子的牆上都留有一個空格貼著灶神像,早晨開動吃早飯前要先把灶神像前面的祭燈開啟,每樣菜都夾一點到一個小碟子裡,擺在燈前,再放兩個小橘子,祈求灶神保佑全家一年不會餓肚子。

五、分歲酒

年夜飯在溫州人這裡有獨特的叫法:分歲酒,新年舊歲交替時,豈能少了分歲酒。溫州人重視分歲酒,早早進行年貨晒制、搗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動都圍繞過年一一展開。

浙江風俗有哪些

浙江風俗有祭祖、吃剩飯、拜年、浙江菜和新年鼓。

1、小年習俗

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

2、除夕夜習俗

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七年級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3、春節習俗

新春天亮,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被稱為“新年鼓”。七年級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開啟門炮,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接福、接年。開啟門炮有講究,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為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迎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洪亮清脆,越是吉祥。

4、飲食風俗

浙江菜,具有悠久歷史的浙江菜品種豐富,菜式小巧玲瓏,菜品鮮美滑嫩、脆軟清爽,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

5、拜年

七年級晨起,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按舊習正月七年級不走親戚,從八年級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年。拜年時間一般是八年級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寧波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啊?

1. 七年級、八年級拜年:在新年的前兩天,人們會走親戚和朋友家,拜年祈福,祝福彼此一年平安、健康、幸福。

2. 守歲:在除夕之夜,家人一起等待新年的到來,邊吃年夜飯邊守歲,意味著祝福一家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3. 放煙花:在新年的第一天,人們會放鞭炮、禮花和煙火,以驅除黴氣、邪氣,迎接喜慶的新春。

4. 貼春聯:貼春聯是中國傳統春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寧波,人們會在大門或窗戶上貼上對聯,寓意美好,祈求幸福。

5. 掃塵:在除夕之前,人們會掃塵進行大掃除,清理房屋內外的灰塵和垃圾,寓意舊物不去,新事不來。

6. 穿新衣:在新年這個重要的日子,人們總是喜歡穿上新衣服,意味著愉快、熱鬧的氛圍和新年的來臨。

7. 賞花燈:大街小巷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民眾可以在春節期間在花燈節中欣賞美麗的彩燈,促進節日氣氛。

8. 吃年糕:在春節期間,人們會吃年糕,象徵著每年都過得“高高升”。

9. 求籤問運:在寧波,人們會到廟宇中求籤,詢問自己的運勢和未來,希望能夠得到答案和好轉的命運。

10. 賽龍舟:在元宵節期間,人們會在江河湖海中舉行賽龍舟活動,寓意著強壯、勇氣和團隊精神。

11. 製作餃子:吃餃子是春節的傳統食品之一,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人們會和家人一起製作餃子,增強家人之間的互動和感情。

12. 送紅包:在春節期間,長輩會給晚輩送紅包,裡面裝有一定金額的錢,表示對晚輩的關愛和祝福。

13. 看春晚:除夕當晚,全國人民都會觀看電視臺年度春晚,這已經成為了中國春節的一個重要傳統。

14. 煮湯圓:在元宵節期間,人們會吃湯圓,象徵著團圓和家庭連結。

15. 看采薇戲:采薇戲是浙江省東部流傳最廣的民間戲曲之一,在春節期間常常展演,人們可以觀看和欣賞這種本土文化藝術。

請說出浙江地區有關春節的習俗。

1、農曆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紹興人的歲時習俗,不僅歷史久遠,且頗有地方特色。雖時移世易,不少習俗已與時俱進,但正宗的紹興人依然代代相傳地保留著這些風俗。醃製臘肉、撣塵、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戲等一系列年俗,獨特而具有魅力……

3、年夜飯在溫州人這裡有獨特的叫法:分歲酒,新年舊歲交替時,豈能少了分歲酒。溫州人重視分歲酒,早早進行年貨晒制、搗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動都圍繞過年一一展開。

4、金華有不少民俗活動歷史悠久,以戲曲最為著名:婺劇摺子戲、浦江亂彈、木偶戲、永康醒感戲、東陽傀儡戲等精彩紛呈。浦江的滾地龍男女老少都喜愛;武義的浪街,清幽樂曲、崑曲小調,是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5、廿三送灶神,廿四撣蓬壅, 廿五趕長工, 廿六克 ( 去 ) 趕市,廿七搗麻餈, 廿八捱 ( 裹 ) 粽, 廿九窩凍, 三十日早界 ( 上午 ) 還要斫擔柴, 三十夜晚頭米筒侯五大 ( 吃 ) , 正月七年級 nang 臘 ( 起來 ) 拜老爺。

浙江春節的民風民俗

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唸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補放一個。

大族、大戶人家供奉祖先遺容畫像於祠堂或中堂(堂前間),一般懸五代之內的祖宗像,稱為“供幀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繪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義。有的宗祠族規,男子l6歲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內。由輪著當辦者分發麻餅(亦稱吉餅)一雙或碗兩隻。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長,稱“拜歲”。除夕夜巳分“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壓在幼者枕頭底下,故謂“壓歲”。

是日,早上吃湯糰(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這天習俗最大特點是讓家裡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讓家庭主婦休息,不掃地、不乞火(不向別人點火、點香菸)、不殺牲、不動刀剪、不倒馬桶、不洗滌衣服,也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的話。早晨見面忌說“早”字,謂說了要招來今歲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馬上說:“哦,元寶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點燈火,謂點燈將招來今歲蚊蠅多。睡前,放“關門炮”。晚上不出門,俗稱過“太平夜”。

八年級至初七八,遲的到十五,各家出門走親戚“拜歲”,一般先至親後遠親,少拜長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為重,互相款待酒席,稱“歲飯”、“歲酒”。 初五,為財神日,經商人家最重此日,“請財神”後才開門營業,稱“開市”。信佛者,有的於初七夜走七座橋,且不走回頭路,初八拜八個寺院,俗稱“走七橋”、“拜八寺”。

其間,民間娛樂活動有舞龍燈、跑馬燈、大頭和尚等。與別地稍異者有“佯掃地”,即乞丐(此時稱“發財人”)揹負筐,手握綴有紅球的掃帚,佯作掃地狀,口唱俚歌:“撩起金絲帚,瑞格(象聲)一把掃。掃到東,老闆屋裡有青龍,青龍盤米缸,黃龍盤谷倉;掃到南,老闆屋裡發大財,大元寶使籮抬,小元寶使船載。”

建國後,賀年等習俗不變,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機關團體舉行團拜,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慰問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老科技人員、敬老院老人和春節期間堅持生產、工作的職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民俗之一――貼春聯。帖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每張春聯上都寫著祝福的話語,但各有不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上寫著:“和風吹綠江南柳,春雨催開塞北花”,有的春聯上寫著:“水水山山處處畫,家家戶戶年年豐”。短短兩句,寫活了新春佳節人們心中的美好心願。 聽爺爺說,春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的新桃和舊符便是春聯的原型了。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從五代十國時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時期還在明清兩代。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一年除夕之前,傳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除夕夜,他親自微服出巡,以體實情。一次他發現一家未貼春聯,問後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麼將自己的經營內容寫進聯句。朱元璋聽後,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此可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展春聯事業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康乾盛世,春聯藝術日見完美。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的高手,他題的鎮江金山七峰閣聯,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春聯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春聯這一古老的長青之樹,必將在新的世紀中展示誘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門神。門神也是和春聯有著同樣地位的一件春節必備品,但是隨著文化的發展,它已經不多見了。我個人認為它的衰弱應該是因為現代建築對於大門的改革,門神的畫像很難在這裡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漸消散了。經過多方尋找,我終於看到了它。聽賣畫人介紹,這是神茶及鬱壘的畫像,他們一個手執鋼鞭,一個腰帶鐵鐗,大有怒髮衝冠之勢。通過資料,我瞭解到,在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採摘野果,摘種桃樹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一天,鬼王想在這裡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卻被兩兄弟打了一頓,鬼王一氣之下,現出原形,在晚上闖進了兩兄弟的住所。兩兄弟沉著冷靜,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餵了老虎,眾鬼便對他們俯首聽命。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桃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著,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動物,它們各個惟妙惟肖,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裡,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掛門神,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舊時,家家戶戶在春節裡,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貴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現在街市上較常見的就有《子魚臥蓮》(一個胖娃娃,手抱著一個大金魚,臥在連花上嬉戲)、《鳳凰來儀》(圖畫左側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風,右兩少年,互相談論 附圖)、《年年有餘》了,或是描寫《白蛇傳》、《西遊記》、《水滸傳》裡的故事情節的年畫。

近年來,在春節晚會的製作上跨省際、跨區域的電視合作越來越多。在所有的區域性合作中,始於1990年的《華東六省一市春節文藝晚會》是最持久也是操作最成熟的一個,在華東、全國及海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現已成為春節期間華東地區人民過大年“選單”中一道不可缺少的“招牌菜”。2005年《華東六省一市春節文藝晚會》將凸現各省市的地域特徵,打造一臺五光十色、風格獨特的“華東風味大餐”。

有別於往年的集中錄製,今年的晚會由各電視臺全外景拍攝錄製,並凸現各地的民俗民風。如浙江電視臺的節目在桐鄉烏鎮拍攝,安徽電視臺在黃山腳下的歙縣拍攝,江蘇電視臺在南京夫子廟、上海電視臺在黃浦江邊一大廈的頂樓上錄製。晚會還打破了以大型歌舞開場的“慣例”,而代之以化裝舞會的形式:28個華東六省一市的代表人物戴著喜慶的面具,踏著歡快優美的華爾茲舞曲,逐一真情述說自己的新年心願。他們中有中國女排隊員,有希望工程代言人,有遠航號船長,有航天科技新聞人物等。在各種親切的祝福聲中,觀眾很快就被帶進了其樂融融振奮人心的新年氛圍裡。此後,從展現江南織女勞動場景的舞蹈《織》、回顧江西瓷文化的群舞《瓷魂》,民樂與西洋樂大融合的《華東名曲聯奏》,到對傳統藝術進行大膽創新的搖滾黃梅《狀元紅》、雜技《肩上芭蕾》,晚會自始至終緊扣華東特色。

浙江篇總導演王漢章說,今年浙江電視臺向《華東六省一市春節文藝晚會》選送了4個節目,有凸現烏鎮水鄉特色的《嘉善田歌》,根據烏鎮民俗節目改編的、用MTV拍攝的《蠶花妹妹》,借用七藝節獲獎節目《風從東海來》音樂、綜合各地民俗的《水鄉燈會》等。浙江衛視將在正月七年級晚播出。

春節為一年之始,民間俗稱“過年”。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吳自牧所著《夢樑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孟冬之月為正月。到漢武帝時,司馬遷以夏曆為基礎編寫《太陽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個月為正月。自漢朝到清末,一直沿用夏朝曆法。故至今將陰曆稱為夏曆,也稱農曆或舊曆。1911年,辛亥推翻清王朝統治,廢夏曆,興公曆,每年以公曆1月1日為新元旦。為區別農曆和陽曆,人們就只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不再別稱元旦。

王安石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年前的準備:祭灶

春節,從祭灶揭開序幕。舊時家家灶間設有“灶王爺”神位,多設在灶房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灶王爺自上一年除夕以來,留在家中保護和監察家人,到臘月二十三日向玉皇大帝彙報全家德行。玉皇大帝根據彙報,再將這一家來年應得的吉凶禍福交到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全家到灶房先擺桌供香,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將紙馬和草料堆在灶前,意為給灶王爺送行。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然後將神像揭下,和紙馬、草料一起放入灶中燃燒,灶王爺便從煙囪裡與煙一道。

祭灶過後,正式開始準備迎接過年。從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這段時間稱作“迎春日”,家家戶戶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門閭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民間的說法,“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之意,將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換門神,是過春節重要習俗之一。春聯又名“門對”、“春帖”,多用大紅紙書寫。當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千門萬戶,到處都是鮮紅的春帖,顯出一派盎然春色。

古時還有門窗上畫雞之俗。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有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文徵明 拜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過年時節,人們喜歡在客廳、臥室貼上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源自“門神”,隨著木版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限於門神之類,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上畫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大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年畫,要數《老鼠娶親》,描繪老鼠依照人間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據傳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往往放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

每逢春節來臨,人們還在門楣、箱櫃等處貼上“福”字,還有的故意將“福”字倒貼,討句“福到了”的吉利話。

袁巨集道 迎春歌

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

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額羅鮮明扮綵勝,社歌繚繞簇芒神。

年三十晚,習慣稱為除夕,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意。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之時。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意。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包餃子時,往往將數枚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最七年級片混沌,盤古開天闢地,才有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預祝壽長百年。

查慎行 鳳城新年辭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閒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除夕習俗:壓歲錢、守歲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而孩子們最盼望的事就是壓歲錢。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

孟浩然 田家元旦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春節習俗:禁掃地、拜年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全年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也須從外頭掃到裡頭。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則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帖。門簿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

晁衝之 上林春慢

帽落宮花 衣惹御香 鳳輦晚來初過

滿城車馬 對明月 有誰閒坐

任狂遊 更許傍禁街 不扃金鎖

玉樓人 暗中擲果

珍簾下 笑著春衫嫋娜

春節習俗:接財神

春節其間,“恭喜發財”聲不斷。據《封神榜》記載,財神姓趙名公明,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並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宮”四個部下。

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各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柳永 迎新春

嶰管變青律 帝裡陽和新布

晴景回輕熙 慶嘉節 當三五

到華燈 千門萬戶

遍九陌 羅綺香風微度 十里然絳樹

春節習俗:正月初六送窮

“送窮”,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關於送窮的日期,說法頗多:或曰 “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或曰說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最後一天。送窮風俗具體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唐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縛草為船”,此外還要“載糗輿糧,牛系軛下,引帆上檣”。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

新年佳節,人人歡天喜地,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處處充滿永珍回春、歡樂融融的氣氛。男女老少盡情歡娛,婦女兒童打扮得花枝招展,俏麗動人。春節數日,熱鬧非凡,直到初五六,年景才漸漸過去;也有人家一直鬧到十五元宵節,度完元宵夜,才算真正過完年。

元會 曹植

初歲元祚、吉日維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衣裳鮮潔,黼黻元黃。珍膳雜還,充溢圓方。

俯視文軒,仰瞻華樑。願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砩希��依閒《家黃鳶灸曄廝輳�毒酆ㄒ��蠶硤炻字�鄭�狽降厙�誄�τ諧越茸擁南八祝�茸擁淖鞣ㄊ竅群兔媯�妥志褪嗆希喚茸擁慕群徒恍騁簦�蝦徒揮邢嗑壑�猓�秩「�杲蛔又�狻T諛戲接洩�瓿閱旮獾南骯擼�鶥鸕惱痴車哪旮猓�笳饜亂荒晟�釤鵜勖郟�講礁摺?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標籤: 春節 習俗 浙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n3e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