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長征的由來

長征的由來

長征的由來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長征的起因,經過和意義

1、起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為擺脫軍隊的包圍,實行戰略性轉移。

2、經過:1934年10月紅軍從於都出發,11月湘江之戰失敗後,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確立了領導地位,1935年5月25日,紅軍強行渡過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為了中國勝利發展,黨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

3、意義:宣告了反動派消滅中國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

擴充套件資料: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開始確立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的領導地位。

開始形成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這是黨和事業轉危為安、不斷開啟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證。

紅軍到達陝北後,特別是西安事變形成國共合作後,中國黨迅速成長壯大併成為全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延安整風期間,全黨充分認識到的思想對於中國的生死攸關的意義,並最終在黨的七大確立了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長征

長征的由來是什麼

長征的由來:

1934年10月,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革、紅軍總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西進”等。同年11月,駐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中盛讚“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在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餘里的長征”。10月19日,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彙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裡”。11月13日,在《中國黨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徵”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徵”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麼?

1、長征原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在戰略上生存就成了問題,然而西南、江南、華南等地都有的重兵佈防,所以只有出其不意,西進北上衝破敵人的重重防線,向西北敵人力量薄弱之處發展才有可能求得生存,從而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所以,在遵義會議上紅軍果斷地決定要進行長征的戰略轉移。

2、起止時間

起: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進行長征。

止: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3、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

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徵”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

1934年10月,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革、紅軍總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西進”等。

同年11月,駐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中盛讚“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在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餘里的長征”。

1935年11月13日,在《中國黨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徵”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長征

標籤: 長征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rex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