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二十四節氣民俗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民俗

二十四節氣民俗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民俗

1、立春

二十四節氣民俗 二十四節氣民俗有哪些

立春古稱正月節、歲節、立春節、歲首、改歲、歲旦等。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作為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在期間會舉行多種活動。上古時代,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一月(正月)七年級,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農耕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自漢後統一使用曆法歲節被挪到了陰曆正月元日後,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

2、雨水

入春以後,東南風始吹,雨水開始增多。曆書說:“ 門 指 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 冰雪皆散而為水。” 雨水過後,開始植樹。有“春雨貴如油”,“冬春雨水貴似油, 莫讓一滴白白流”,“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雨水無雨天要旱, 清明 無雨多吃麵”的農諺。雨水是果樹嫁接的好時間,有“雨水節,把樹接” 的農諺。

3、驚蟄

驚蟄象徵氣溫上升, 天氣變暖, 地下蟄伏的各種動物開始甦醒、 蠕動。 有“雨水早,春分遲 驚蟄育苗正適時”, “驚蟄不過不下種” 之農諺。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4、春分

春分,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在春分那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在中國嶺南一帶,有一個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又稱之為“春碧蒿”。

5、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祭祖節日。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如古籍中所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6、穀雨

穀雨有“吃春”的習俗。穀雨前後,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人們把春天採摘、食用香椿說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為紫椿芽、綠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7、立夏

立夏是為 夏季之始, 小麥齊穗, 開始揚 花上漿。此時, 各種候鳥相繼入境, 並繼續播種秋作物。 立夏是多雨的時節。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立夏有嘗新、“鬥蛋”的民俗。

8、小滿

在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雲:“小滿動三車(三車指的是絲車、油車、水車)。”水車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祭車神”亦為農村古俗。

9、芒種

自芒種起進入典型的夏季, 天氣相當炎熱。芒種時節,正是南方養稻與北方收麥之時。 芒種這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閒,有“送花神”的習俗。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感,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

10、夏至

古時夏至節氣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此外還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夏至是太陽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間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其實嚴格來講,“節氣”反映的是時候、物候、氣候變化規律,而“陰陽五行”即屬於“干支”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夏至這天陽氣盛,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陽氣最盛的一天,具體哪天陽氣最盛依據干支推算。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11、小暑

在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12、大暑

大暑為一年中 氣溫最高的時期, 正值伏中。在嶺南都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伏茶)的習俗;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飲的茶,這種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帶的民俗。

13、立秋

立秋,表示秋天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14、處暑

處暑,暑盡天涼, 炎熱的天氣將於是日結束。農諺有:“處暑不種田,想種等來年”,“過了處署不種秋,就是種上也不收”。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15、白露

我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肉悅澤。”

“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16、秋分

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現代社會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17、寒露

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此時各地秋意濃,天氣晴好,適合外出賞秋,尤其是登高望遠。九月節,寒露、霜降、重陽到,最美夕陽紅。

18、霜降

霜降節氣主要有賞菊、吃柿子、登高遠眺、進補等風俗。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關鍵應注意做好“外禦寒、內清熱”。民間有“冬補不如補霜降”的講法,秋令屬金,脾胃為後天之本,此時宜平補,尤其應健脾養胃,以養後天。

19、立冬

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古時候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

20、小雪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21、大雪

俗俗語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說法。舊時每到大雪節氣,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準備醃肉,稱為“鹹貨”。這種醃製的食物,一方面是為了過年做準備,另外其實也有便於儲存的考慮。

22、冬至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23、小寒

在民間小寒有吃糯米飯的習俗。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養生中, 小寒時節以進補為主, 也是進補的最佳時節。

24、大寒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kwq8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