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樂茶碗是信樂燒嗎

樂茶碗是信樂燒嗎

樂茶碗是信樂燒嗎

樂茶碗不是信樂燒,信樂燒的主要製品是壺,且信樂的陶土不適合作茶碗,因此信樂茶碗比較少見。樂茶碗根據釉色分為赤樂與黑樂兩種常見,白樂、黃樂、紫樂、藍樂極其稀少。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信樂燒的相關名器

遠州信樂--

小堀遠州訂製的信樂燒。與其他信樂燒顯著不同處在於使用了漉土,所以胎薄而輕,非常精巧。其中有風格類似萩燒與唐津燒的器物.

空中信樂--

本阿彌空中是本阿彌光悅之孫。尾張德川家藏的銘“白雲山”的茶碗據說就屬於空中信樂。

仁清信樂--

江戶時代京燒傑出的大師野野村仁清製作的信樂燒。與空中信樂都是用黑谷的陶土與信樂之土相混,以粟田口(京燒的一個窯)的技法在京都製作的。器底左側有仁清的銘。另有所謂“仁清無印”,其實並不是仁清的作品。

信玄壺--

元和八年(1622)起奉命燒製,專為進獻皇室與將軍家的貢品。釉色上部為茶色,腰以下為白色,肩部有耳。據說是武田信玄喜歡的式樣而得名。

信樂水指--

千利休所持。稱作“利休信樂”的一系列水指的代表。

玉林院傳來 高16.8cm 桃山時代 畠山美術館藏

信樂茶碗“水の子”--

信樂的陶土不適合作茶碗,因此信樂茶碗比較少見。無釉而使胎體的質樸感在窯火的試煉下表現得淋漓盡致。信樂土的乳白色斑在茶碗盛水後看上去的感覺是此器得名的原因。

傳來:津田宗及~江月和尚~冬木喜平次~鬆平不昧~根津青山

高9.4cm 口徑9.8cm 足徑5.0~6.0cm 足高0.9cm 重415g

根津美術館藏

信樂三角花入--

近三稜狀的身體,花瓣形的口,出色的釉景,製作時留下的劃痕,都是這件花瓶的意境所在。口下原開有口(可能是用來吊掛),今已填沒。

傳來:雲州鬆平家

桃山時代

三夕--

信樂水指。中興名物。帶蓋。胎體鮮紅,因取寂蓮、西行、定家詠秋之夕暮的和歌,命名為“三夕”。

傳來:冬木家~鬆平不昧

高19.2cm 口徑17.5~18.5cm 底徑17.0~17.8cm 蓋11.0~12.5cm 重2960g

信樂結柴形水指--

雖然掛名“信樂”,其實是京窯(風格上像是修學院燒)的作品,只是用的信樂的陶土。精工細作的上品水指。丹波燒也有同類型的水指,但在意境上遠不及此件。

高18.5cm 口徑15.2cm

滴翠美術館藏

日本陶瓷

1 日本陶瓷

信樂燒

●信樂燒的特徵

●與伊賀燒的關係與區別

●作為茶陶的信樂燒

●信樂燒名器圖片

近江國(滋賀縣)甲賀郡信樂鄉是信樂燒(しがらきやき)的發祥地。信樂窯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另五個是瀨戶、常滑、丹波、備前、越前),根據發掘出土的碎瓦片來看,當地窯業遠在奈良時代的天平寶字年間(757~765)就已草創。在平安時代燒製須惠器(一種不上釉而素燒的土陶),鎌倉時代改良燒成技法後生產出紅褐色的陶器。這就是所謂“古信樂”,製品以貯種壺和其他農具、雜器為主。但平安、鎌倉期的古信樂遺物不多見,信樂燒真正的繁榮實際上還是從室町時代開始的。

●信樂燒的特徵

(1)胎土

份量重,質地堅緻而不勻。胎土的成分很不純,是由多種土質混雜、融合,形成不等質的陶胎,因此胎的肌理給人以岩石般的感覺。胎土內還混有大小不一的長石顆粒。由於各種土質在燒窯時的膨脹收縮率往往有很大差別,成品多歪扭變形甚至崩裂,而與預想的形狀有很大差異。胎體上極易出現窯疵。毋庸置疑,這些情況的產生是當時日本製陶技術落後的產物。

燒成後的陶胎一般呈紅褐色,胎內含鐵的成分越高,褐色調越深。胎表面的長石熔解後形成乳白色斑(稱作“蛙目”,がいろめ)。

(2)陶土的篩洗、塑造

陶土質粗而雜,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樂不採用通常的水漉淘洗來提純陶土(這樣處理後的陶土質細而純,稱作“漉土”),而僅僅是將粉碎後的原土用大篩進行篩細(如此處理後得到的土稱作“篩土”)。而成形時依靠手工的捏製、盤築法,不使用轆轤,故成器歪斜不整。後來使用漉土,以轆轤成形的信樂器物,遠較篩土製器來得工整。

(3)釉

最初的信樂燒並不施釉,但是在窯內高溫下,附著於器表的薪灰熔解後自然生成一層潤澤的釉膜(日語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黃、淡綠、褐黃、暗褐、暗綠等色。

後世才開始使用玻璃質的偏綠色灰釉,與其說是用來裝飾,毋寧說是在掩飾胎體上存在的缺陷。這種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種類而採取不同的調配,在良工的製作下也有令人歎賞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則一眼就能看出其掩蓋的用意。較晚些時候,除灰釉外,還施掛一種光澤感強的乳白釉。與胎體的紅色,窯火造成的黑斑(日語中稱作“焦げ”,燒窯時因薪灰與強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塊,是茶人們鑑賞的要點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燒製過程中,還有故意覆燒(將器物倒置燒製)而使釉逆流產生所謂“逆釉”的產物。

(4)作風

最古的信樂多是農家用的貯藏器,大腹廣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於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脣狀(日語中稱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時代以後的產物。欠於燒窯的溫度或時間,古信樂一般沒有完全燒透。壺的形狀各種各樣,其中最著名的是“蹲”(詳見下文)。安土桃山時代後大量製作茶道專用的茶壺(指日式的“茶壺”,貯茶壇。下文等處同,詳見《中日的“茶壺”》),其中較知名的是“錢瓶壺”(也作“煎餅壺”),用轆轤成形,口脣外翻,燒成程度高,施釉,較傳統工藝上大為進步,有的還記有年號銘文。

●與伊賀燒的關係與區別

信樂燒所在的甲賀郡緊鄰伊賀國(三重縣),與伊賀燒(いがやき)的地理、歷史關係異常緊密,而兩者的制器也確實很難區分,可以說是同一系統的產物。故而相關書籍往往並稱為“伊賀信樂”或“信樂伊賀”,在同一題目下一起予以解說。

從地理的關係來看,兩者分別位於國境山脈的南北,伊賀燒的中心丸柱窯與信樂燒的中心長野窯,其間距離僅十二公里。三鄉山橫跨邊境,一端位於伊賀的槇山,一端在信樂的笹嶽。伊賀的槇山窯與信樂的神山窯都取用三鄉山的陶土,其中槇山窯距信樂邊界僅百米。後來連純丸柱和純信樂中都混有三鄉山的土,逐漸混同起來。

2 日本陶瓷

從歷史的關係來看,兩者創始的時代相同,而又因為位置相近,受到諸如源平、戰國等歷史變遷的影響也一致。天正年間(1573~1592)織田信雄征伐伊賀時,當地的陶工幾乎全部轉移到了信樂。天正十二年(1854)以後筒井定次統治伊賀期間,慶長十三年(1608)藤堂高虎入封伊賀後,都經常發生因伊賀、信樂的邊界不明而導致對陶土產地所有權的糾紛。

信樂燒與伊賀燒的主要區別在於:

(1)伊賀的陶土肌理相對較細,而信樂較粗。

(2)伊賀的陶土中混有的砂石顆粒教大,信樂較小但數量較多(有例外)。

(3)伊賀燒的胎色如紅色櫻花一般的淡紅,而信樂燒的胎色如桃花一般,偏深。

(4)伊賀燒的胎骨較重,信樂燒的較輕。

(5)伊賀燒的灰釉青中透黃呈鮮綠色,而信樂燒的灰釉多偏褐色,顯暗綠色。

●作為茶陶的信樂燒

室町時代以前,信樂主要燒製農具及瓶、壺、摺缽等日用雜器。室町後期茶事興隆,信樂燒瓶壺類的野趣被茶人們看中,從而得以步入茶器行列,信樂燒亦漸漸轉以燒製茶具為主。最初被著名的茶道宗匠武野紹鷗引入茶道的信樂名器有“鬼桶”和“蹲”壺。

※鬼桶(おにおけ,也寫作“緒に桶”)--

形容粗鈍,恰如一個沒有蓋的大口桶。原是農婦放置麻纖維和線軸的用具。後被茶道轉用作水指(茶席上儲放清水的器具)。天文、弘治年間(1532~1557)茶人辻玄哉所持的著名鬼桶水指,當時就價值百貫。以信樂燒的最普遍,少數是伊賀燒槇山窯的產物(圖2)。

※蹲(うずくまる,也寫作“踞”)--

以古信樂、古伊賀所產為代表的一種小壺。形似茶壺而小,底大彷彿人蹲坐之形,故名。有兩種:高約20釐米左右的壺形物本是農家的種壺或儲茶壇;高11、12釐米的形如人坐姿的原為農家的油壺。都是在室町時代以前當地農家作為副業製作的產物,被後世茶人看中其枯寂之“佗”意而轉用做吊掛的花入(茶席上的插花罐)或水指。其共同的特徵是二重口,以及肩部留有柵欄狀的修造成形痕跡。被茶人推崇的“蹲”以油壺為多,其中尤以形狀奇特,底部有黑褐色塊,自口沿至肩部有較厚的青釉者為佳,是茶人們不惜重金追求之物(圖3)。

在桃山時代,茶壺在茶具中佔據著不亞於茶入(抹茶小罐)、茶碗的地位(參見《中日的“茶壺”》)。以壺類製品為主的信樂燒藉此得以迅速提高地位。茶人們或親臨信樂指導,或取信樂之土於京都等處自行燒製。茶人指導下的信樂燒被冠以他們的名字:紹鷗信樂、利休信樂(也叫“宗易信樂”)、宗旦信樂(千利休之孫千宗旦訂製的信樂燒)、遠州信樂、空中信樂、仁清信樂和新兵衛信樂(慶長年間京都茶人有來新兵衛訂製或自制)。不過這些名字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已經含混不清了。元和、寬永年間(1615~1644),信樂還受德川幕府之命燒製一種稱作“信玄壺”的茶壺,用以向皇室、幕府進貢。

※遠州信樂--

小堀遠州訂製的信樂燒。與其他信樂燒顯著不同處在於使用了漉土,所以胎薄而輕,非常精巧。其中有風格類似萩燒與唐津燒的器物。

※空中信樂--

本阿彌空中是本阿彌光悅之孫。尾張德川家藏的銘“白雲山”的茶碗據說就屬於空中信樂。

※仁清信樂--

江戶時代京燒傑出的大師野野村仁清製作的信樂燒。與空中信樂都是用黑谷的陶土與信樂之土相混,以粟田口(京燒的一個窯)的技法在京都製作的。器底左側有仁清的銘。另有所謂“仁清無印”,其實並不是仁清的作品。

※信玄壺--

元和八年(1622)起奉命燒製,專為進獻皇室與將軍家的貢品。釉色上部為茶色,腰以下為白色,肩部有耳。據說是武田信玄喜歡的式樣而得名。

還有圖片,自己看下

http://tieba.baidu.com/f?kz=68147661

一樂二萩三唐津的一樂是啥

一樂二萩三唐津的一樂是指樂燒。樂燒是日本茶道中專用茶具的一種,全部由手工製作的茶碗,容量很小,僅有一般茶碗的三分之一,專門用於夏季的茶道。

樂燒的茶碗分類

樂茶碗根據釉色分為赤樂與黑樂兩種常見,還有白樂、黃樂、紫樂、藍樂極其稀少。赤樂施紅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試燒成功的品種;黑樂施黑釉,黑中泛褐,富於變幻,給人以溫厚的感覺。樂燒放棄了轆轤拉坯的製作方法,完全由手捏製,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規整,正符合了佗茶道中不對稱的審美。無論赤樂還是黑樂,都在素燒(胎土成形後不上釉而直接入窯燒製)後多次上釉(如此一來釉比較厚),再入窯燒成(所謂“二次燒”),工藝過程非常複雜、講究。所以樂燒雖看似粗樸,實則精心製作之產物。尤其是黑樂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與高麗茶碗的造型之柔,又與深綠的末茶在色調上極為協調,極受千利休的喜愛(豐臣秀吉則不喜歡),並很快在茶人中普及。樂燒的出現,與豐臣秀吉暴發戶式的黃金茶風、盲目追求“唐物”(由中國傳入的茶具)、“名物”(自古傳下來的名器)的惡劣傾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抗。

樂茶碗是一種徹底表現千利休美學思想的茶碗,融合中國的陶瓷技術,朝鮮的陶瓷設計,日本的精神文化,三合一於大成的終極茶碗。原型樂茶碗數量極其稀少,但是隨著戰國時代的終結,樂茶碗逐漸普及,最後成為了“抹茶碗“的代名詞。雖然日本人覺得井戶是完美的茶碗,而且井戶的得分也要高於樂,但是日本人卻認為樂茶碗是超越的茶碗,是日本人的茶碗,是利休的靈魂,日本的國粹,對其有著難以釋懷的感情。

黑色茶碗是借鑑了建州黑釉的配方製造而成的沒有窯變的茶碗。早期樂茶碗全部都是不規則的,這是故意為之的,因為日本的茶道追求渾然天成的不對稱美,雖然看上去很破爛,但是其實現製作陶胎,燒成陶器,定型,然後再上釉,進行二次燒造的精品。並且故意降低溫度,讓釉表面出現大量的氣泡,表現出岩石的質感。如果說天目是油感,井戶是肌感,那麼黑樂就是巖感。利休居士極端追求莊重肅穆,所以他非常偏愛黑色。而信長公認為黑色代表死亡的氣息,因為信長時代就支援黑茶碗的燒造,但是開窯不久,信長公就在叛亂中去世了。天下繼承者豐臣秀吉不喜歡黑色,在利休的堅持下,還是燒造了大量黑樂。天下有名的利休7品中,有4黑3紅,仍然是黑多。每個茶人都有一種代表性的茶碗,而這些茶碗也代表了這些人,但是這名氣最大的黑樂,毫無疑問,代表著茶聖,千利休。

鬆樂窯為樂燒茶碗的一種繼承天正年間利休的對茶碗的創意,黑樂燒造為1200度左右赤樂燒造為800度左右,長次良經過數年研究終於製作出黑樂赤樂。這項技術逐漸被推廣,京都逐漸形成的,和樂,鬆樂等36種樂燒茶碗。同時樂燒從原來的黑月、赤月兩個品種,業發展出來藍樂、白樂、黃樂、紫樂、鐵樂等90多種樂燒碗。鬆樂最早出現在明治早期,當時鬆樂印,只是標記工匠的姓名。隨著時代的發展,佐々木吉之介在明治38年正式在京都清水阪前創立自己的窯廠。因為其善於經營,又相繼創立了數十個品牌有,昭楽、虛室等。明治早期的鬆樂茶碗尤其為社會上推崇因為,造型古樸渾厚。區域性窯變美麗如霞光。算是樂燒中的極品茶碗,多被茶庵和美術館或大名後裔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有,島津忠秀、上杉隆憲、前田利建、九條道弘、細川護熙。

利休是居士,因此他信奉佛,並且影響著樂茶碗的顏色,因為在佛嚴重,似乎只有紅色和黑色。因此樂茶碗有了紅色,而紅色的燒造難度要遠遠大於黑色,並且並不是純紅。豐臣秀吉非常喜歡紅色茶碗,農民出身的他,喜歡這種喜慶的顏色。但是利休卻覺得紅色茶碗太俗氣。於是紅與黑的爭論,一直持續。

日本茶具日本陶瓷茶具

1、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2、日本茶道茶器的相關歷史3、另外一種有意思生活~日本回流茶具4、日本茶具種類有哪些5、日本茶道的茶具的分類介紹6、同樣是喝茶,日本茶具與中國茶具有何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麼日本茶道的茶具有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濃茶專用的,盛抹茶的陶瓷小罐叫做“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衝、茄子、海壺、文琳等;

一類是抹茶專用的,木製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棗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

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製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遊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日本茶道的茶具

煮水

地爐: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後低溫燒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日本茶道茶器的相關歷史

日本茶道自來便有重視道具的傳統,茶人們心中真正奉行的卻是“無道具不成茶”的信條,特別是對名品道具的擁有與收藏,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器的相關歷史,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茶器的相關歷史

在日本茶道歷史上,因為進獻一件有名的道具而加官進爵、獲得封祿者有之,同樣,因為執迷地把持著一件道具而遭到滅族之災者有之,賣出一件道具可以賑濟一次大的災荒,為了爭奪道具,甚至引發過大的戰爭。正是在這種登峰造極的道具崇拜風氣的作用下,名品道具的價格被抬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一箇中產家庭傾家蕩產也買不起一件名品道具的現象自不待言,昂貴的價格往往令諸候、豪商們也惟有望洋興嘆。比如,鬆永久秀以一千貫錢購入的名為“作物茄子”的茶合,換算成現在的日元,價格是二千七百萬。而織田信長擁有的從菲律賓傳入的刻有“三日月”銘文的貯存葉茶用的茶壺,價值一萬貫錢,在當時一貫錢可以買米一石,在現在則是二億七千萬日元的天價。更何況,真正的名品道具自然被所有者萬般珍視,不到萬不得己,絕不會轉讓他人,因此,名品道具往往有錢也買不到。

這不僅使人產生了一個疑問。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創立的草菴茶道追求枯淡、靜寂的風格,以參禪為第一義,這就要求茶人必須淡泊名利;而另一方面,對於道具,茶人們卻惟名品是求,不惜斥巨資,甚至不惜勾心鬥角、巧取豪奪,而道具卻在茶人自身的追捧下價格一再高騰。道具的奢侈昂貴不是與茶道追求的質樸思想自相矛盾嗎?

對此,日本的茶祖村田珠光有一段獨特的見解。在當時,最受重視、價格也最昂貴的是從中國傳來的唐物道具。村田珠光認為,只有接觸過唐物道具的華美后,才能品味出大和制道具的素樸與閒寂。珠光的“茅屋系名馬相得益彰”的名言體現的也正是這一思想。

村田珠光的後繼者武野紹鷗引用一首和歌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看過盛開的鮮花與紅葉之後才能領略秋的蕭瑟之美。

金森宗和在強調道具搭配組合的重要性時說得更為淺顯易懂:在氣派豪華的宅邸中,庭園裡種植著松樹、楓樹,構築一間茅屋,才會讓人覺得饒有風味;而在滿是茅屋的鄉間,惟有構建兩層的土石樓宇,才能憑藉“質樸中的富貴”的表現手法引人注目。

在茶會中使用的各種器物是茶道的道具,而茶道則是幫助人們修行的道具。從這一點講,茶會和禪僧的打坐、誦經、行腳、默示、棒喝是等同的,屬於的過程,是參禪修道的方法。想來這正是茶道強調行事規矩、強調道具搭配並重視道具的原因所在吧。

日本茶道的茶器

煮水壺和火爐

一組得心應手的燒水器,可以帶給茶人茶湯無限的靈感。所謂的“茶室四寶”中的玉書煨即是煮水壺,潮汕爐則是燒開水用的火爐。

玉書煨為赭色薄瓷扁形壺,容水量約為250毫升。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現代已經很少再用此壺,一般的茶藝館,多用宜興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壺,多作南瓜形或東坡提樑壺形。也有用鐵壺的,鐵壺古樸、耐看,煮出的水為軟水,口感較圓潤、甘甜,用來沖泡茶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過鐵壺提起來相當沉重。銀壺煮的水,味道軟甜,壺也不重,只是價格比較高。

茶壺

茶壺是茶具的中心,壺的大小、泥料、形制等亦關係到茶湯的香氣和韻味。明代對壺器主張以小為貴,“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許次紓在《茶疏·甌注》中指出,銀錫制壺有利茶湯,其次是內外施釉的瓷壺,可惜老瓷壺大多不耐沸水驟澆,瓷身易裂。而江蘇宜興砂壺雖深受當時的茶人推崇,仍需避免燒結溫度不足,土氣敗茶。

一把好壺,其口蓋應緊密。選購時,先在壺裡注入八分滿的水,再以手指壓住壺蓋上的氣孔,試著做倒水動作,若水流不出來,壺蓋的緊密度便很高。除此之外壺的周身要勻稱,壺口要圓;壺嘴、壺紐、壺把三點應對直,成一直線;拿掉壺蓋,把壺倒放在桌面上,壺口與壺嘴要相平。出湯爽利,水柱要急、長、圓、挺,如果流速過慢,就會影響茶湯的品質;壺嘴的斷水要明快乾淨,不滴水和不倒流。

最重要的是,一把壺提起來是否順手好用。我們每個人的手,大小、長短、胖瘦都不同,選壺時,自己的手握起來,感覺是否合適,有些壺的把手不好握,或者重心往前傾,難以操作,就不是理想的壺。在壺裡注滿水後,能夠以單手平平提起來,緩緩倒水,出水的感覺很自在順手,就表示這把壺的重心適中、穩定。

壺承

壺承本來的功用是為了保證席面的整潔乾爽,承接淋壺的熱水。淋壺的目的是為壺加溫,以泡出茶的精美真味,需要高溫沖泡的茶葉,才用得上淋壺,此時須選用深腹的茶船,以便承接淋壺的熱水。使用深腹的壺承泡茶時,要記得隨手倒掉淋過壺的熱水,不要把茶壺久浸在已經冷卻的涼水之中,否則,不但使壺溫下降,泡不出美味的茶湯,而且日久之後壺身會產生上下兩截色澤。

在沖泡一些無須淋壺的茶葉時,可自由選擇各種質地、顏色、大小的淺碟或無邊框的墊板來做搭配,以突出壺身的線條美感。有時,即使是牆角的一塊石板,一把卵石,經由茶人悉心整理,也能搭建起壺的主舞臺,就像佛陀腳下的蓮座。

蓋碗

蓋碗亦稱蓋杯,是含蓋、碗、託三件一式的茶器。清代北方流行花茶,茶湯容量較多,具保溫功能的蓋碗便發展起來。蓋碗的口大,揭開碗蓋,茶湯、葉形都能觀賞得很清楚。飲時多以蓋撥茶,可直接啜飲,還可以拿起杯蓋,移至鼻端聞香。杯託則可以避免端茶燙手,託著杯託,使蓋碗看起來雅緻大方。當我們選購蓋碗時,要親自端起來試試,有時候過大的蓋碗口徑,手是無法負擔的。同時試試蓋子是否好撥動,這樣在撥茶葉時,才可方便使用。

茶盅

茶盅,又名公道杯,為求能濃淡均勻地分配每一杯茶湯而名之。也有稱其為“茶海”的,《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妙玉譏諷寶玉: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你吃這一海便是什麼?

選購茶盅應注意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壺大,因為茶盅用來混合茶湯,有時必須裝入兩泡茶,所以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壺大,以免有裝不下的情形發生;茶盅的開口要選擇大的,這樣可方便茶壺往裡注入茶湯;另外,如同茶壺一樣,茶盅的出水也很重要,在倒茶至茶杯時,要考慮茶盅的出水順暢,不會倒得到處都是。

茶杯

一杯令人感動的茶湯,是由各種微妙的因緣和合而成的,而茶杯的力量,足以改變茶湯的風味。我們用不同質地、顏色、形狀、大小、高低、厚薄的杯子來品茶,茶湯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氣質,有時差距大得令人驚訝。但不論什麼茶,若以好的杯子來品飲,茶湯的香氣、湯色、滋味,都會更加細緻、豐富而迷人。

另外一種有意思生活~日本回流茶具

接觸到日本回流茶具,大概是五年前,原本平時不管是工作,或者說休息就喜歡喝茶的我,在冥冥之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些年兜兜轉轉,跌跌撞撞,有大起有大落,慢慢地感觸到,什麼是你想要的生活~

首先說起日本,我們會想起櫻花、動漫、相撲、日料、保守、民族問題等等,其實很多人對日本的瞭解,是從動漫開始的:像最早的《鐵壁阿童木》、《一休》和後來的《聖鬥士星矢》等等。但這些動漫作品也只是日本文化的冰山一角日本文化譜系中的中國影子隨處可見日文醫藥茶道飲食 服飾禮儀以及對日本影響深遠的“彌生文化”無一不是受中國的影響,尤其古代中國的《禮記》傳入日本,才不斷髮展成就了所謂的“大和文明”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等等都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在面對日本感覺上優秀文化的時候,我們不要因為仇恨而忘記客觀的瞭解和分析一個國家,其實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日本文化不等同於中國文化,但日本文化卻有很多中國文化的影子,所以相反應該虛心的學習好的地方,因為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人,總會越來越強大,人如此國亦然

隨著時代變遷,慢慢的大家開始注重養生,原本喜歡在飯桌上談生意,已經變成在茶桌上談專案,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然在浙江寧波的我,多多少少也沾點邊~哈哈

什麼是日本流回?..迴流顧名思義從國外流回的物品,日本流回其就是從日本流回的物品主要是收藏品和藝術品。喜歡喝茶的我,當然就以圍繞茶具這塊的東西,隨著中國收藏市場的不斷髮展,來自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中國藏家開始涉足國際拍場,而日本無疑是購買中國藝術品的近水樓臺。日本收藏者強烈的出售和中國藏家旺盛的購買力,使得中國人爭相赴日本淘寶的熱潮還在不斷持續。對此有關專家提醒:要注意假貨風險。

所以做日本流回,心態要調整,“玩”和別人不一樣,書畫印等都是風雅之事,“玩”這一說法可進可退,可高可低,玩大了那是真正玩出了名堂,玩出了藝術,玩不出大勢,那也是玩呢,權當了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哈哈!

日本茶具種類有哪些

其實不只是中國如此,在日本飲茶同樣受人們的喜愛。茶道自然就離不開茶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力的載體之一,強調同季節時令相適應,同時還要與茶室的佈置協調統一,有助於營造和諧的氣氛。日本茶具種類極其繁多,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日本茶具種類

茶具的種類單一,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撫玩與操縱的用具,聽說茶道知識講座。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公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叫做“茶入”,遵照樣式不同分為“肩衝”、“茄子”、“海壺”、“文琳”等;另一類叫做“薄茶器”,望文生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樣式。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種類最多、最為根究的當屬茶碗。茶碗大凡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下去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期由千利休策畫叨教,出名陶工長次郎建造的“樂”茶碗可算是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遊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怎麼選擇適用的茶具

茶的'種類包括:花茶、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白茶等幾大類,茶的品性不同,適合選用不同的茶具,才能與茶葉相得益彰。

綠茶:

特點是細嫩,適合用透明度高的玻璃杯或是玻璃壺,玻璃茶具不通氣,沖泡茶葉時香氣比較清揚,兼顧品質和欣賞。茶具宜小不宜大防止茶葉燙熟。

花茶:

重要的是保持它的優雅香氣,適合用蓋碗或白瓷杯,聚香好的同時又便於觀賞。

黃茶和白茶:

關鍵是保持其真香真味,也適合用白瓷杯,還能觀賞。

紅茶:

既可以杯飲也可以壺泡,用瓷壺泡好,將茶湯倒入白色小瓷杯內飲用,品茶的同時也可觀賞其紅豔誘人的茶湯。也可以直接用白瓷杯。

烏龍茶:

注重聞香品味,關鍵是保持好它的真香真味,因為其葉質肥厚,適合高溫沖泡,宜選用保溫透氣性好的紫砂器具。比較講究有烹茶四寶。

黑茶:

在於賞色聞味道,也適合紫砂壺高溫沖泡,白瓷小杯、玻璃小杯飲用。

日本茶道的茶具的分類介紹

說起日本的茶道離不開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力的載體之一,強調同季節時令相適應,同時還要與茶室的佈置協調統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一類是濃茶專用的,盛抹茶的陶瓷小罐叫做“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衝、茄子、海壺、文琳等;

一類是抹茶專用的,木製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棗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

茶具的種類繁多,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觀賞與使用的器具,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專用。

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叫做“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衝”、“茄子”、“海壺”、“文琳”等;另一類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

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製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遊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日本茶道的茶具

煮水

地爐: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後低溫燒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日本茶道的影響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絡。其實禪具有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更深。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迴,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準則呢?這些準則如何不成為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自己的本質,遏制的目的是使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複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同樣是喝茶,日本茶具與中國茶具有何不同?

日本茶具一般都是隨性而作,都不是過於統一的外觀,比較講究工匠精神。而中國的茶具則是白瓷比較多一些,這樣可以更好地看到茶湯的顏色。眾所周知,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雖然是起源於中國,但它也在日本也同樣受到了廣泛歡迎,發展速度和傳承甚至還要比中國略好一些。其實,日本是最早接受中國茶文化的國家,但在後來的發展中也融入了一些他們自己國家的一些風格和習俗。因此,在茶的沖泡、飲用、茶具以及飲茶禮儀上都是和中國有著一些細微差別的。

其實在中國,不同的時期也是有著不同的茶文化的。而且,飲茶者對製茶和飲茶器具也有著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唐朝,人們當時都是用一些餅茶來沏茶。喝茶時,茶葉需要先焙乾,磨碎,然後再進行煎煮。這種茶泡出來的顏色通常是白色或紅色,為了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茶水的顏色,所以我們使用的茶具的內壁都是白色的,這就是白瓷流行的原因。

然而,自宋代以來,飲茶者的飲茶習慣也發生了一些輕微的變化,從以前的煎煮改為了“點注”。結果,茶水的顏色也直接變成了白色。這樣一來,唐代推薦的青花瓷碗就不再適合做茶具了。因此,一種新的茶具便開始在宋代變得流行起來。而靖安的黑盞則是最有名的,主要是黑釉茶杯,它能更好地襯托出茶水的顏色。

然而,在日本,他們大多數都是用茶碗來喝茶的。但是茶具在日本也非常流行,這主要是因為日本人都有一種“工匠精神”。而且,他們製作的茶具一般都是不規則的,完全是隨機的。但是雖然看起來“雜亂無章”,但是卻非常美觀。

信樂燒的茶陶信樂燒

室町時代以前,信樂主要燒製農具及瓶、壺、摺缽等日用雜器。室町後期茶事興隆,信樂燒瓶壺類的野趣被茶人們看中,從而得以步入茶器行列,信樂燒亦漸漸轉以燒製茶具為主。最初被著名的茶道宗匠武野紹鷗引入茶道的信樂名器有“鬼桶”和“蹲”壺。 (おにおけ,也寫作“緒に桶”)--

形容粗鈍,恰如一個沒有蓋的大口桶。原是農婦放置麻纖維和線軸的用具。後被茶道轉用作水指(茶席上儲放清水的器具)。天文、弘治年間(1532~1557)茶人辻玄哉所持的著名鬼桶水指,當時就價值百貫。以信樂燒的最普遍,少數是伊賀燒槇山窯的產物(圖2)。 (うずくまる,也寫作“踞”)--

以古信樂、古伊賀所產為代表的一種小壺。形似茶壺而小,底大彷彿人蹲坐之形,故名。有兩種:高約20釐米左右的壺形物本是農家的種壺或儲茶壇;高11、12釐米的形如人坐姿的原為農家的油壺。都是在室町時代以前當地農家作為副業製作的產物,被後世茶人看中其枯寂之“佗”意而轉用做吊掛的花入(茶席上的插花罐)或水指。其共同的特徵是二重口,以及肩部留有柵欄狀的修造成形痕跡。被茶人推崇的“蹲”以油壺為多,其中尤以形狀奇特,底部有黑褐色塊,自口沿至肩部有較厚的青釉者為佳,是茶人們不惜重金追求之物(圖3)。

在桃山時代,茶壺在茶具中佔據著不亞於茶入(抹茶小罐)、茶碗的地位(參見《中日的“茶壺”》)。以壺類製品為主的信樂燒藉此得以迅速提高地位。茶人們或親臨信樂指導,或取信樂之土於京都等處自行燒製。茶人指導下的信樂燒被冠以他們的名字:紹鷗信樂、利休信樂(也叫“宗易信樂”)、宗旦信樂(千利休之孫千宗旦訂製的信樂燒)、遠州信樂、空中信樂、仁清信樂和新兵衛信樂(慶長年間京都茶人有來新兵衛訂製或自制)。不過這些名字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已經含混不清了。元和、寬永年間(1615~1644),信樂還受德川幕府之命燒製一種稱作“信玄壺”的茶壺,用以向皇室、幕府進貢。

樂燒的簡介

樂燒工藝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韓日兩國陶藝家的理論,由日籍朝鮮陶器工匠阿米夜(怡屋)在永正年間(1504一1521)“樂燒”名稱的來源據說是因為阿米夜與其日本妻子比丘尼·佐佐木所生的兒子初代長次郎曾經應邀在當時日本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的府邸“聚樂”邸內燒製茶陶,作品稱之為“聚樂燒”,他的徒弟、千利休之孫常慶被豐臣秀吉賜“樂”宇金印,其後代所燒製的茶陶作品都蓋了“樂”宇印戳,從此有了“樂燒”之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由壬辰倭亂中被日本人抓去的200多名古朝鮮陶工的後裔朝四郎,在日本運用“登窯”等燒製方法的時候,偶然發現了樂燒技法。朝四郎之後,通過眾多陶工的共同努力,樂燒技法逐漸完善起來。

正式的樂燒作品出現於天正十四年(1586)左右,一開始就專為茶道服務,產品全部是茶具,其中絕大多數是茶碗,還有少量花瓶、水指(茶席上貯存備添用、洗刷之水的器具)等。當時中國傳到日本的茶碗是素三彩的樣式,造型端莊、色彩豔麗,千利體覺得這樣的富貴風表現不了自己的茶境。於是,他大量結合使用了朝鮮半島傳來的庶民用來吃飯的飯碗一一高麗茶碗。高麗茶碗屬於軟陶,質地鬆,形狀不規則,表面有麻點,色彩樸素,無花紋。利體在使用高麗茶碗之後還是覺得不滿足所以樂茶碗的創成是以三彩陶技術為基礎,結合了高麗茶碗簡、淡的特色,在千利休創意的指導下,長次郎所完成的。

日式茶道茶具有什麼特色

日本茶道的茶具種類介紹

煮水

地爐: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後低溫燒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日本茶道的茶具介紹

有樂茶碗:屬於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藥。

白天目茶碗:產自中國天目山,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阪取來,故名為早船。屬於利休七式 (七件名茶碗)之一,現存於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一物:這也是赤樂茶碗,《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後落入織田信長之手,後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故名。

日本茶道中的其它用具

接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懸掛的軸字、軸畫、吸菸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鬥。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餚)、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麼日本茶道的茶具有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茶具分類介紹

  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濃茶專用的,盛抹茶的陶瓷小罐叫做“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衝、茄子、海壺、文琳等;

  一類是抹茶專用的,木製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棗)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

  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製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遊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日本茶道的茶具

  煮水

  地爐: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後低溫燒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道是什麼?茶道就是為客人準備茶水的一種高度形式化的方法,從飲茶的形式中體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來源於中國,但是卻走了一條與不同的道路,從茶道到陶瓷,似乎無一例外的都能另闢蹊徑,這或許是日本這個徒弟的可怕之處。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水壺、水缸、廢水碗、一個盆式支架放著一隻竹勺、一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一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製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階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的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為“抹茶”(末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到十三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藉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嚐各地茶葉來的鬥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並擴大交際。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準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築設計為後世所借鑑,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總之,到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祖師

首先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採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菴。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菴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菴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準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臺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髮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一位傑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為千宗易,後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後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於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和“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寂”就是凝神、摒棄,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鑑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係,其中以裡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最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閒寂茶的風格。

裡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裡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裡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淨”、“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夜會(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於佛寺的開光大典)、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係。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淨淨,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說和尚們坐禪飢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裡以減少飢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之後再點薄茶。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

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鬆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日本茶道的茶具

說起日本的茶道離不開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力的載體之一,強調同季節時令相適應,同時還要與茶室的佈置協調統一,有助於營造和諧的氣氛。茶具的種類繁多,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觀賞與使用的器具,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專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叫做“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衝”、“茄子”、“海壺”、“文琳”等;另一類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製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遊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些比較有名的茶器:

有樂茶碗:屬於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藥。

白天目茶碗:產自中國天目山,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阪取來,故名為早船。屬於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現存於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一物:這也是赤樂茶碗,《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後落入織田信長之手,後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故名。

初花肩衝:名稱來自於足利義政的《金葉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葉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

標籤: 茶碗 信樂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p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