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如何擁有「職場自驅力」

如何擁有「職場自驅力」

1、自驅力是什麼

如何擁有「職場自驅力」

知乎出品的《我所向往的職業啊》節目,第一期是講 Facebook 的一位程式設計師——黃玄。黃玄不僅上班時工作積極高效,下了班還會熬夜寫程式碼,週末還會約私教精進英語,約好友去計算機博物館。

黃玄就是有“自驅力”的人。有自驅力的人,也就是稻盛和夫在《幹法》一書中提到的“自燃型”的人:

所謂“自燃型”的人,就是從來不會“等別人吩咐了才去幹”“因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別人吩咐之前自發去幹”的主動積極的人,他們應該都是熱愛工作的人。

從黃玄的表現和稻盛和夫的自燃型人定義來看,自驅力,就是自我驅動的能力。擁有自驅力的人,主動積極,熱愛工作,自發自覺地尋找目標併為之燃燒。

2、自驅力是怎麼來的

稻盛和夫說,“我希望同事們都是自燃型的人”。大多數的老闆,也都喜歡擁有自驅力的“自燃型”人。

但自驅力是怎麼來的呢?

戴維·麥克萊蘭(David McClelland)提出了三種需求理論,認為主要有三種後天的需求推動人們從事工作。這三種需求是:

成就需求,即想要儘快且儘可能把事情做好、超越標準、追求卓越、獲得成功的願望;

權力需求,即想要支配別人按某種特定方式行事而又不想被別人支配的期望;

歸屬需求,即想要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願望。

其中,成就需求強烈的人,會持續追求某種能表現事業成就的目標,在做事時自發地高標準嚴要求,力求超越過去的水平或自己所持有的優秀標準。像喬丹、梅西、馬龍、蘇炳添,都是成就需求很強的人。

成就需求,是自驅力的基礎。一個人有強烈的成就需求,就會有自發尋找目標、實現目標甚至超越目標的渴望,就容易在行為上體現出“自燃型人”的特點。

2016年,馬龍在里約奧運會拿到奧運單打冠軍,實現人生第一個大滿貫。此時馬龍28歲,但他並沒有像同齡的張繼科那樣淡出乒壇,而是選擇繼續前進。

由於常年征戰,馬龍的手腕和膝蓋已經超負荷運作,傷病不斷。自2018年下半年起,馬龍因膝傷先後缺席男乒世界盃、瑞典公開賽、奧地利公開賽、國際乒聯年終總決賽以及匈牙利公開賽。

但馬龍從未放棄,他在傷病中仍舊想辦法訓練。

2019年的團體世界盃,馬龍率隊拿到冠軍,收穫個人第24個世界冠軍,追平了師姐王楠,並列歷史第一。

2021年東京奧運會,33歲高齡的馬龍4比2力克樊振東,獲得單打冠軍,實現了個人職業生涯的第二次大滿貫,加冕歷史第一。

強烈的成就需求,驅動著馬龍一次次超越自己,實現卓越。

路遙和馬龍一樣,也對成就有強烈的渴望。只不過,他鐘情的是寫作。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出版後,在文壇和普通大眾那裡,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同時,社會上也有一種論斷,認為路遙很難再跨越《人生》,創造一個新的高度。但路遙想要翻過這座山,創造規模更大境界更高的小說。後來他遠走毛烏素沙漠誓師,決定用六年時間創作《平凡的世界》。

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時,路遙的身體亮起了紅燈,胸腹疼痛,眼睛發炎,走路都力不從心,難受得令人發狂。但他矢志不移,一定要完成《平凡的世界》。後來路遙病情惡化,確診為肝硬化,但他仍舊沒有停歇。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改稿完成後,路遙北上,接著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即便病情惡化,身體崩潰,他也沒有停下腳步。

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稿。

後來,《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現在,《平凡的世界》成了當代文學史上耀眼的明珠。

從馬龍、路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成就需求帶來的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同時,也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成就需求,是和特定的事情關聯在一起的。譬如馬龍,在乒乓球運動上追求成就但不會在寫作上念念不忘,又如路遙,在寫作上追求成就但沒有在乒乓球運動上心存奢望。

由此可見,當一個人能夠從事他有強烈成就需求的事情時,極易表現出自驅力,可以主動積極、自發自覺地向前奔跑。

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個職場人要想在自己想要有所追求的方向上努力並取得成就,還需要環境的支援。

1976年9月,路遙以大學畢業生的身份分配到陝西省文藝創作研究室的《陝西文藝》編輯部工作。這份工作,對路遙的創作有諸多益處。

一方面,能給他的創作和發表提供諸多優質資源,路遙早期的散文《難忘的二十四小時——追憶周總理1973年在延安》、短篇小說《不會作詩的人》等,都是在《陝西文藝》上發表的。

另一方面,文學編輯部本身有較大的自由度,主編王丕祥、副主編賀抒玉、編輯部主任董墨等又都很器重路遙,給予他很多支援,路遙早上可以9點、10點上班,這就方便了他晚上熬夜看書、寫作。同時,也是在這種環境下,路遙遠赴延安地區的甘泉縣招待所集中時間創作中篇小說《人生》,才有可能。

有人可能覺得文藝創作是特例,實際上,科技類工作,也是如此。

谷歌公司曾有一種做法,允許工程師每週花一天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專案。有的谷歌人用這一天時間調整現有產品,有的谷歌人利用這個時間開發全新的東西。克里希納·巴拉特在自己的20%時間裡發明了谷歌新聞,這個網站每天有數百萬人瀏覽。保羅·布赫海特在自己的20%時間裡發明了Gmail,現在它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郵件系統……如果谷歌沒有在環境中提供時間自主、內容自主等方面的支援,克里希納·巴拉特和保羅·布赫海特,就很難在自己想做的方向上取得成就。

由此可見,自驅力是人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而非個人天生的、永恆不變的品質,一旦擁有,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持續展現出來。築巢才能引鳳,那些巢沒築好還想要鳳凰雲集的老闆,也需要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下如何改善。

總結一下,要想擁有自驅力,要想在工作中展現出“自發找目標、主動做規劃、積極去落實”的行為,必須得同時滿足以下三點:

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強烈的成就需求,想要不斷超越自己,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

個人有機會在想要有所追求的領域內做事情

組織能提供合適的環境,讓個人有發揮的空間

3、如何擁有自驅力

理解了自驅力是怎麼來的,那作為個人,想要擁有自驅力,做法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找到自己渴望做出成就的領域。

像我,現在沒有人在後面揚鞭催促,也是日日奮進,就是因為我現在從事的寫作、圖書、諮詢等事情,都是我樂意做的,想要有所成就的方向。

熱愛你所做的工作,願意深度投入,才會積極尋路主動排障。

第二,找到合適自己發展的環境。

你希望做出被千萬人使用的C端產品,就不能找專案驅動的外包公司。

你希望有自主空間按自己的意願設計產品,就不能進入規章制度特別嚴苛不給員工一點靈活度的公司。

在合適的環境裡,你才可能有所成就。

第三,持有明確的目標。

在你想做的事情上,設定明確的目標,目標會帶來動力,也會引領行動。缺乏目標,很難取得成果。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驅力,積極主動做事,開開心心工作。

標籤: 職場 自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ynm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