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元宵是啥

元宵是啥

元宵是啥

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它是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也就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是觀燈,而湯圓則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湯圓是由糯米制成的球形食品,也稱為元宵,因此元宵有時也指湯圓。

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它是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也就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是觀燈,而湯圓則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湯圓是由糯米制成的球形食品,也稱為元宵,因此元宵有時也指湯圓。

元宵是湯圓,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區是由紅薯製成),或實心,或帶餡。

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是元宵?

元宵的別稱和雅稱是: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

元宵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區是由紅薯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

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湯圓跟元宵的區別

湯圓一般將糯米麵和好,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團圓,餡料通常是芝麻、花生加糖製作;南方的湯糰(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麵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也有滾了一圈糯米粉後蘸水,再繼續在糯米麵中滾),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可以用機器滾大規模地生產。

元宵是什麼東西啊?

元宵有兩層意思,一為中國傳統節日即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為一種食物名稱。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在不斷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2008年,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是什麼意思?

元宵節,“元”指第一、開始的意思,如每年1月稱做元月;“宵”指夜,春宵、通宵。另外,這一天又叫上元節、燈節。每逢這天,許多人家都掛起五彩繽紛的花燈,而表示吉祥的食品“元宵”更是人們餐桌上必不可缺的美食。

農曆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時,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元宵是什麼,能吃嗎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可以吃。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習俗之一,意為“團團圓圓”。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然而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

元宵是通過很複雜的製作過程然後一點點滾出來的,很費時費工。而且煮出來了的元宵湯是混的,湯喝起來很好喝。而湯圓則是早期南方的一種小食品,現在製作和煮起來相對比較方便。在口感上,元宵比湯圓的要粗一些,湯圓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

首先需將和好並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元宵是什麼

元宵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屬於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晒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

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最傳統的元宵,不是水煮的,而是油炸的,初名焦槌(應為訁追),後名油槌。宋代的《太平廣記》裡曾有一段故事,記錄了這種美食的做法。

以“爛面”(即軟面)、“南棗”(棗泥)、“麻油”(即香油)為料,其實就是以棗泥為陷,以軟麵包裹,再用香油炸。書中說“其味脆美,不可名狀”,想來有點麻團的意思,只是沒有芝麻,被古人稱為“油畫明珠”。

元宵指的是什麼

元宵指農曆正月十五日夜晚。用糯米粉做成的球形食品。由元宵節的應時食品而得名。

元宵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之一   ,屬於節日食俗。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

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做法、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宜於滋補。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

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南方人做湯圓時,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籮筐裡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

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元宵”,裡外易熟,軟滑可口。開水下。鍋內水開後,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文火煮。

“元宵”入鍋煮至浮起後,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則,“元宵”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外熟內硬不好吃。點冷水。“元宵”入鍋後,每開一次應點入適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兩三次後,再煮一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元宵”質軟不硬,香甜可口。

元宵是什麼?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是什麼?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誕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廟都會舉辦盛大的慶賀活動。 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是什麼啊?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晒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

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吃元宵同樣也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節俗。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為時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後,就開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細粉製成,圓形,內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為餡。江南稱為“湯糰”。蘇州人稱為圓子、杭州人稱為“上燈圓子”。

在祭祀祖先之後,家人老鄉一起享用圓子,取其團圓的意義。當代中國無論南北,正月十五吃元宵成為時尚。天上明月,碗裡元宵,象徵著團圓吉利。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享受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啥意思

元宵的意思介紹如下:

【元宵 yuán xiāo】:1.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晩上叫"元宵"。亦稱"元夜"﹑"元夕"。唐以來有觀燈的風俗,所以又叫"燈節"。 2.湯圓的別名。舊俗元宵節要吃湯圓,所以稱湯圓為"元宵"。相似詞:夜宵 宵夜 宵小 年宵 良宵 通宵 通宵達旦 宵衣旰食。

元宵的相關造句如下:

一、元宵節街上張燈結綵。

二、元宵夜的街上火樹銀花。

三、元宵節賞花燈吃湯圓是民間的古老習俗。

四、元宵佳節,市場上熱鬧非凡。

五、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元宵,掛燈籠。

六、元宵節到了,街頭人聲鼎沸,大家都急著看花燈呢!

七、元宵燈會上展出的花燈,色彩斑斕,光怪陸離。

八、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點起花燈,出門賞月、逛花市。

九、元宵節,顧名思義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團圓的節日。

十、元宵節到了,全國各地都在張燈結綵慶祝元宵佳節。

十一、元宵節晚上,全城的街頭巷尾,家家都張燈結綵,掛起了大紅燈籠。

十二、每年的元宵燈節,中正紀念堂前一片火樹銀花,好不美麗!

十三、元宵佳節,廣場上人山人海,熱鬧極了。

十四、元宵之夜,五一大樓門前懸掛的兩盞熊貓花燈相映成趣。

十五、元宵晚上,家家戶戶燈火輝煌。

標籤: 元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mq3n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