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翠螺出大江

翠螺出大江

翠螺出大江

翠螺出大江,向浪頭橫濺。它似乎是在追尋自由,不再留戀淺灘和溫暖的海水,不懼怕巨浪,勇往直前。它曾生長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中,但它拒絕了舒適的生活,選擇了冒險之路。

翠螺的勇氣和決心激勵著我們,讓我們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超越自己的舒適區,尋找更廣闊的天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 其中的“翠螺出大江”是什麼意思

"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是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對馬鞍山的讚譽。

九山是:馬鞍山,雨山,佳山,翠螺山,九華山,西山,望夫山,霍里山,慈母山。

一湖就是雨山湖了。

翠螺出大江是指碧綠的小島樹木郁郁青青,獨自兀立於大江之上,更顯大江的雄渾壯麗與秀美

(翠螺就指樹木郁郁青青的小島,比喻手法)

希望能幫到你

翠螺的造句翠螺的造句是什麼

翠螺的造句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是一座城市的地貌特徵,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麼?九山是指什麼?一湖是指什麼?唔,聞起來像是新摘的翠螺,香味很純正啊。

翠螺的造句有:唔,聞起來像是新摘的翠螺,香味很純正啊。其下青黃雜然的翠螺山,少了些小家碧玉的味道,彷彿有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上風骨。結構是:翠(上下結構)螺(左右結構)。拼音是:cuìluó。注音是:ㄘㄨㄟ_ㄌㄨㄛ_。

翠螺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檢視計劃詳細內容】

指婦女的髮髻。用以喻山巒的形狀。一種用翡翠嵌鑲的首飾。

二、引證解釋

⒈指婦女的髮髻。引宋周紫芝《鷓鴣天》詞:“明年身健君休問,且對秋風卷翠螺。”《剪燈餘話·秋夕訪琵琶亭記》:“翠螺青黛,_仙慵畫眉_!”⒉用以喻山巒的形狀。引清陳維崧《繞佛閣·由劍池循石磴上覆折而下至小武當有奇石縱橫林立》詞:“曠望鄧尉,支硎翠螺滴。”⒊一種用翡翠嵌鑲的首飾。引清黃遵憲《都踴歌》:“_我__兮_我翠螺,荷荷!”

三、網路解釋

翠螺翠螺,讀音cuìluó,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指婦女的髮髻。

關於翠螺的詩詞

《小重山·溪上晴山簇翠螺》《越山·翠螺簇簇繞湖濱》《金縷曲·題凌芷沅《翠螺閣遺稿》》

關於翠螺的詩句

翠螺眉黛紅螺研翠螺一點天涯路天險何年闢翠螺

關於翠螺的成語

珠圍翠繞笑青吟翠吹螺翠羽明_翠木蔥蘢蒼翠欲滴蟠青叢翠珠歌翠舞翠繞珠圍翠圍珠裹

關於翠螺的詞語

濃翠蔽日翠木蔥蘢翠羽明_大吹法螺撞鐘吹螺翠繞珠圍蒼翠欲滴吹螺珠圍翠繞珠歌翠舞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翠螺的詳細資訊

馬鞍山由來

馬鞍山是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安徽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馬鞍山的市名因此山而來。

馬鞍山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現轄三區一縣。建市時,馬鞍山建成區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萬人,經40多年發展與建設,馬鞍山已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發展為人口達124萬人、國內生產總值191億元、市區面積301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馬鞍山不僅城市生態環境優美,而且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

採石磯為何物

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蹟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衝,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遊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鬱,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蹟均分佈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簷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簷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遊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臥,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c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曆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臺,此石嵌在蔥鬱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裡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臺或捨身崖。

聯璧臺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樸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釐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

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採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側巖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緻,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馬鞍山市中心還有雨山湖公園,當塗縣境內有青山李白墓、天門山等名勝古蹟。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10245.htm

馬鞍山有幾個風景區?

馬鞍山位於安徽省最東部,橫跨長江、接壤南京、長三角的橋頭堡,是安徽的東大門、南京的後花園。

馬鞍山是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具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獨特城市風光。採石磯是長江三大名磯之一(另兩個是南京的和岳陽的城陵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處,海拔131米的探入西側的長江,月牙形的鎖溪河包圍了山的東面。

採石磯因李白而出名,相傳他醉酒後赴江中捉月,溺死於採石。遊客來尋訪詩仙足跡的同時,還可以看到秀麗的園林景觀和壯闊的長江水色。景區的大門在東北邊,跨過鎖溪橋入園後,門口有許多人文小景點,因為仔細遊覽完景區需要較長的時間,為了便於掌控時間,最好先直奔南邊的重要景點,回頭出來時再遊玩這些小景點。

太白樓為紀念李白而建,現在看到的是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建的,前進是三層高的閣樓,後進是祠堂,左右有迴廊相連。在它隔壁的李白紀念館內,陳列著和李白相關的詩集、字畫等文物。太白樓東北邊的謫仙園為江南園林風格,不少遊客走累了就會在亭臺樓閣裡坐一會。

上翠螺山可在太白樓西邊的翠螺軒坐索道,直達山頂的,單程30元,由於爬上山頂只需30分鐘,所以不是很建議坐。你可以先去遊覽沿江,古棧道通向翠螺山的北坡,北上南下,不用走回頭路。站在三臺閣的最高層第五層,往西能俯看長江與農田,往北能見到,每當黃昏,長江上的日落尤其瑰麗。從南坡下山時別錯過李白衣冠冢和廣濟寺,寺前的三國赤烏井是採石磯最老的古蹟。

古棧道懸於翠螺山的山壁,腳下就是滾滾長江,依稀能讓人感受到一絲驚險。漫步棧道,沿途可以看看傳聞中大將常遇春攻打這裡時留下的大腳印;聯壁臺(李白捉月臺);採石磯最大的天然石洞(三官洞)。遊覽完所有重要景點後,最後在距大門不遠的地方,還有展出書法的,展出古硯臺、書畫的延園等小景點可以參觀。

出景區沿著鎖溪河旁的鄉間小道往南走,一直走到江邊的陳家圩汽渡東渡口,從那裡遠望採石磯與三臺閣,是不一樣的景緻。當地人總把採石磯當大公園來玩,春天梅花、杏花次第開,學生、家長帶著小孩都會來春遊。進大門往北走到翠螺灣,映杉湖上有孩子喜歡的腳踏船,繼續向北是燒烤區,備上食材來燒烤也是不錯的選擇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採石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為江南天然勝景之一。

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遊,悅此清幽絕俗,遂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而得名三元洞。另有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險為夷。後三人皆金榜提名,為官一方,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築樓,改名三官洞。

採石風景名勝區

每每看到這懸崖峭壁上的景區,都替修繕的工人心肝顫。這個景區算是文化和美景交融,夏季山坡鬱鬱蔥蔥掩蓋著幾個典雅的古寺,風景秀麗。文化方面,是一處以詩仙李白為靈魂的景區。

2.和縣香泉 旅遊 區

香泉溫泉度假村享有“天下第一湯”和“香泉”美譽。這是一個以溫泉為核心的度假模式的景區。適合帶小朋友或者老人的旅行哦。

3.霸王祠

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鳳凰山上,據南京浦口區僅一橋之隔。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刎於此。孟郊、杜牧、蘇舜欽、王安石、陸游等均有題詩。同時景區修建的越來越漂亮了。

我倒是知道一個馬鞍山風景區

馬鞍山風景區位於雲南省會澤縣境內,距縣城5公里,馬鞍山源於靈璧山脈,其山實為五爪金龍。

馬鞍山風景區主要景點有省內外聞名的《文筆塔》,其塔始建於清乾隆丁丑年間,北毀於“”期間,為恢復會澤 歷史 文化遺產,重建於2002年。

《文筆塔》全部為大理石精雕支砌,仿樓閣式七級六面,每層五面有精雕佛像,內有樓梯盤旋而上,上到七層可憑窗遠眺,六面景色各不相同。

《文筆塔》氣勢雄偉神聖,巍峨輝煌壯觀。馬鞍山風景區景色十分秀麗,空氣清新怡人,是休閒 娛樂 品茶的好去處。

濮塘風景區,位於馬鞍山市東郊,面積約20平方公里,竹海、古樹、清泉、鐘鼓被稱為濮塘“四絕”,新近發現的怪坡更為罕見,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怪坡位於花山區馬濮路 旅遊 大道濮塘林場路段,全長約200米,寬約16米,坡度為1.85度,具有明顯的上下坡。

採石磯風景名勝區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 旅遊 區。 因集“雄、奇、險、秀”於一體而居於“長江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史上還有一次宋

元大戰在這裡發生,建有太白樓、三臺閣、三元洞、林散之藝術館、廣濟寺等景點。

①褒禪山 AAAA

  褒禪山 歷史 悠久,景緻宜人,4億5千萬年前,褒禪山所在原為一片0,隨著地殼運動,大海抬升為陸地,陸地又沉陷為大海。如此迴圈反覆,終於在最後一次燕山造山運動中升出海面。褒禪山,古稱華山,位於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其東有靈芝山,山上樹木參天,古以盛產靈芝得名;中有起雲峰,高聳入雲,“天欲雨,山則雲遮霧障”,西有碗兒嶺,相傳一羅漢出生於此,飲食後投碗於嶺上,至今仍見坐臥痕跡。登褒禪山極目遠眺,四周青峰環繞,山野之趣,賞玩之樂,探幽之險,登臨之興,令人留連忘返。褒禪山,舊稱華山,位於含山縣城東北7.5公進而處。因唐貞觀年間(627至649年)慧褒禪師結廬山下,卒葬於此而得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雲峰,欲雨則雲先起,春夏往往風之。有龍洞、羅漢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間。有襲女泉、白龜泉,泉水清洌,終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諺雲:黃山三百六十頂,褒山三百六十井。

②採石風景名勝區 AAAA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它東起鎖溪河,西達大江,界定面積約80公頃,是一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天然公園。絕壁臨江,水湍石奇,歷來又以其山水之險、風物之秀獨領-,被譽為“天下第一磯”。“採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唐代元和年間,這裡就建起了太白樓。登樓遠眺,千里長江,盡收眼底,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千百年來,有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憑弔,尋幽探勝。文才風流,至今不絕。  採石磯扼守長江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發生在這裡的著名戰爭二十餘次。採石磯還是我國早期的佛教勝地之一,廣濟寺始建於東漢,為江南名剎。   如今,採石磯擁有全國最大的李白紀念館,有馳譽江南的三元洞,氣勢雄偉的三臺閣,引人入勝的萬竹塢,有“當代草聖”林散之藝術館,以及一些新開發的景點,如:沿江棧道等,還有一些待開發的景點,如:金牛洞。

③雞籠山半月湖風景區 AAAA

  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稱雞籠山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為“一州奇勝”。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門”、“一線天”、“溶岩洞”、“百歲缺”諸景點。相傳,東漢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後人為之興殿名“三清殿”。奉為三毛祖師,塑像供於殿中,殿內兩旁為十八羅漢。內懸大鐘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徑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群眾前往朝山山拜佛,絡繹不絕,故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歷代有李白、許澤、李思聰、楊萬里、賀鑄、朱元璋、莊昶、王元翰、戴重、湯懋綱等,都留有題詠。其中:李白《歷陽壯士勤將軍名界齊歌》詩曰:“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憂鬱盤,龍虎祕光采。蓄洩數千載,風雲何。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唐許渾《題勤尊師歷陽山居》詩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藥氣,晚攜棋局帶鬆蔭。

④和縣香泉 旅遊 區 AAAA

馬鞍山市有規模 旅遊 景區點20多處,其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 旅遊 景區1處,AA 旅遊 景區2處,A 旅遊 景區1處,風景區(點)、度假村、休閒中心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全國工業 旅遊 示範點2處,農家樂 旅遊 示範點22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4處,市級17處,知名的有采石磯,朱然墓/三國文化公園,青山李白墓,濮塘風景區,雨山湖風景區,小九華山,另有:極富馬鞍山城市特色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工業 旅遊 謝公祠,護河園藝村農家樂 旅遊 示範區,甑山禪林,金柱塔,黃山塔,澄心寺,昭明太子閣遺址,石門石刻,江東第一橋—葉家橋,宋孝武帝劉駿避暑行宮--凌歊臺遺址,桓公井,鄧家山商周遺址,五擔崗遺址遺址等。

此外,馬鞍山市新十佳景點分別是:

“五彩斑斕——採石風景區”

“詩魂歸處——青山李白墓園”

“詩城明珠——雨山湖公園”

“將軍遺夢——朱然墓園”

“青山竹海——濮塘風景區”

“流光溢彩——節慶廣場”

“夢裡禪語——小九華風景區”

“古塔臨風——黃山塔”

“放飛心靈——盆山度假村”

“登高佳處——佳山公園”

馬鞍山總共有的規模 旅遊 景區點有20多處,其中國家4 旅遊 景區1處,3 旅遊 景區2處,2 旅遊 景區1處,風景區、度假村、休閒中心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全國工業 旅遊 示範點2處,農家樂 旅遊 示範點22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4處,市級17處。

知名的景區有采石磯,朱然墓或三國文化公園,青山李白墓,濮塘風景區,雨山湖風景區,小九華山。

除此以外還有極富馬鞍山城市特色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工業 旅遊 謝公祠,護河園藝村農家樂 旅遊 示範區,甑山禪林,金柱塔,黃山塔,澄心寺,昭明太子閣遺址,石門石刻,江東第一橋—葉家橋,宋孝武帝劉駿避暑行宮--凌歊臺遺址,桓公井,鄧家山商周遺址,五擔崗遺址遺址等。

採石風景區

位於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的翠螺山麓。採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風景瑰麗,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而採石磯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獨領,被譽為三磯之首。

採石磯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終老之地。“採石山水甲江南”,唐代大詩人李白獨鍾情於此,一生曾多次登臨吟誦,寫下了《牛渚磯》、《望天門山》等膾炙人口的不朽篇章,留下了“醉酒捉月,騎鯨” 的動人傳說,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唐代元和年間,這裡就建起了太白樓。

登樓遠眺,千里江山,盡收眼底,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千百年來,名流才士,率多來此,或尋詩仙之遺韻,或發思古之幽情,文采風流,至今不絕。

採石磯扼守長江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發生在這裡的著名戰爭二十餘次,影響著歷代王朝的更迭。其中發生於南宋的宋金采石之戰堪稱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文勝武”的典範。採石磯還是我國早期的佛教勝地之一,廣濟寺始建於東漢,為江南名剎。

還有蒲塘風景區

我想問一下馬鞍山採石風景區怎麼樣?

馬鞍山採石磯古稱牛渚磯與湖南嶽陽的城陵磯,南京的燕子磯合稱為“長江三磯”,又以其險峻的山勢、綺麗的風光,眾多的古蹟居於三磯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譽。

一、採石風景區好玩嗎

採石風景名勝區是以採石磯為主體,以長江為紐帶,以詩人李白活動貫穿其中的風景名勝區,是國家4景區,安徽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因山水風光,絕壁磯石而名聞天下,列為長江三磯之首。

採石風景區由採石磯、濮塘、青山、橫山四大片區共同組成,景區以詩仙李白為靈魂,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為底蘊,以“翠螺浮大江”的山嶽型景觀為特色,是一個集文化欣賞、自然觀光和休閒散步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區。

採石風景名勝區為一處以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靈魂,以"翠螺出大江"臨江絕壁景觀和鎖溪河風光帶為主要載體,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華山和採石鎮、小黃洲在內的融名勝觀光、人文教育、休閒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和二日遊旅遊目的地。

採石磯歷史悠久,巍峙江左,古稱牛渚磯。據《輿地志》記載;古時磯下崖洞中有“金牛出渚”,故此得名。秦並六國後,置牛渚縣,漢承秦制,改為牛渚巖,晉設牛渚鎮,隋唐時此處即駐有重兵,又稱牛渚戌。傳說三國時期東吳赤烏年間(239-251年),廣濟寺僧人掘井挖得一塊五彩石,後琢成香爐,奉為鎮山之寶,因此得名“採石”。五代後,“牛渚”漸為“採石”之名所替代。

採石磯風景清絕,文物古蹟遍山鋪陳,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相得益彰,自古以來,就以其巍峨的懸崖峭壁雄踞於江流之中,與湖南嶽陽的城陵磯、江蘇南京的燕子磯合稱為“長江三磯”,而採石磯又以山水之險、風物之秀獨領,領銜三磯之首。

早在1500多年前,南齊詩人王僧孺就曾對這裡的美景佳境有“楓林暖如畫,江岸淨如練”的描述。及至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到來則更為採石磯平添了一筆濃墨重彩,詩人在採石磯捉月的傳說成為永恆的神話,他在這裡寫下的《橫江詞》、《牛渚磯》、《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等詩膾炙人口,千年傳唱,採石磯也因李白有了諸多人文景觀,如太白樓、李白祠、捉月臺、懷謝亭、李白衣冠冢、行吟橋等。

繼李白之後,歷代名人雅士紛至沓來,憑弔詩仙,尋幽探勝,絡繹不絕。白居易、劉禹錫、王安石、蘇軾、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王世貞、黃仲則、郁達夫、郭沫若等眾多的人墨客在採石留下了近千首詩文。

2001年,著名散文家餘秋雨先生在採石磯所作《三臺閣記》中,屈原、杜甫、李白與長江的關係,將採石磯總結為“萬里長江的結穴處”,具有“與世間不同的文化品相”。“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一生崇敬李白,原“與李白結為異代之芳鄰”,如今的林散之藝術館就坐落在李白紀念館之側,詩華墨香,文采斐然。詩書畫藝術的一脈相承,形成了文化事業的持續發展,顯示出採石磯歷史人文積澱的源遠流長。

採石磯自古宗教文化十分興盛,尤以佛教最為風靡。早在東吳赤烏二年(239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就建起佛寺“石磯院”(宋天聖十年改名為“廣濟寺”),故有“經傳白馬,寺創赤烏之說”,今廣濟寺尚有赤烏井一口。

南唐時這裡還建有中元水府廟等,因此江南流傳“採石雖小,七十二廟”。

廣濟寺自南樑起就躋身於江南名剎之列,香火旺盛,僧人眾多,有安徽佛教界“祖庭”之譽。

廣濟寺連同附近小九華山的準提寺,成為周邊地區的宗教活動中心,也是採石磯重要的文化景觀。

二、採石風景區必遊景點:

採石磯、太白樓、謫仙園、林散之藝術館、三元洞、延園、圓夢園、萬竹塢、三臺閣

1、太白樓(圖_)

採石磯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簷翹角,蔚為壯觀。

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揹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2、謫仙園(圖_)

採石磯謫仙園位於李白紀念館東北,北有翠螺山環繞,東有夢溪湖,南臨鎖溪河,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園區分三公懷古、汪倫踏歌(中心水域)、瑤臺沉香、吟詩廣場、竹影落波、草堂晚秋六個區域。

3、三元洞(圖_)

採石磯三元洞又稱三官洞、三觀殿。“三官”傳說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為一義,是道教所奉祀的神靈。

4、三臺閣(圖_)

採石磯三臺閣,閣分六層,高31米,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氣勢巨集偉地聳立在翠螺山巔。站在三臺閣,西眺大江奔流,南望天門中斷,東攬新城風光,江山嬌嬈,景色宜人。

正如著名散文家餘秋雨先生在《三臺閣題記》中所說:“長江流到這裡,已足可證明自己具有世間一流的文化品相。”“此閣居高臨下,俯瞰蒼茫,應該比別處更能讀懂萬里長江。”登臨此閣,你是否也會和餘先生髮出同樣的感嘆:“它最終刻畫在大地上的,竟然是一個偉大民族人格深處的詩性祕藏。”

5、廣濟寺(圖_)

採石磯廣濟寺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東吳赤烏二年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為江南有名的古剎。歷代文人雅士常來尋幽探勝,宋代梅堯臣曾泊舟採石磯,遊廣濟寺,賦詩曰:船從山下過,直上見僧軒,繫纜登採石,援崖到寺門。短籬遮竹漾,危路踏鬆根,卻看蒼江底,帆歸煙外昏。

二、採石風景區遊玩攻略

1、採石風景區推薦遊覽線路:

採石磯景區大門→太白樓、謫仙園→燃犀亭→蛾眉亭→三元洞→古棧道→三臺閣→廣濟寺→林散之藝術館→萬竹塢→延園→翠螺灣→大門

?

更多關於馬鞍山採石風景區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ba49351615726540.html?zd檢視更多內容

蕪湖周邊風景區推薦

外圍:

馬鞍山--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採石磯

詩仙聖境--李太白墓

濮塘怪坡,景色優美,桃源人家

詩城明珠——雨山湖公園

將軍遺夢——朱然墓園

流光溢彩——節慶廣場

夢裡禪語——小九華風景區

古塔臨風——黃山塔

放飛心靈——盆山度假村

登高佳處——佳山公園

銅陵:金牛洞古採礦遺址

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天井湖公園

東湖休閒娛樂中心

鳳凰山

巢湖:1湖2島3泉4山5洞

一湖 巢湖

二島(姑山,姥山兩個島嶼)

三泉(半湯,香泉,湯池,三大溫泉)

四山(太湖山,雞籠山,冶父山,天井山四個國家森林公園)

五洞(仙人,紫薇,王喬,華陽,伯山洞五大溶洞)

蕪湖本地:赭塔晴嵐

荊山寒壁

玩鞭春色

吳波秋月

鏡湖細柳

雄觀江聲

蛟磯煙浪

白馬洞天 蕪湖八景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2019778.html

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翠螺山·翠螺十八景

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翠螺山·翠螺十八景

馬鞍山市翠螺山四周環水,海拔131.4米,周長約15華里。明清後稱採石山。遠眺形似一隻巨型螺螄橫臥江畔,山上鬆翠欲滴,故得名“翠螺”。李白嘆其“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亂石流濮間,回波自成浪。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相傳明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酷愛此處山水,命人遍植樹木,以隱巉巖,更顯其“翠”。翠螺山勝蹟鹹集於南面山麓,最負盛名的要數太白樓、李白捉月遺址聯璧臺、三元洞、廣濟寺等,號稱“翠螺十八景”。

“牛渚南來第一磯”

翠螺山麓的採石磯是突入江中的懸崖峭壁,秦以前稱牛渚磯,出自“金牛出渚”神話傳說。據《輿地志》載,古時此處山崖下曾有金牛從石洞鑽出。南宋詩人陸游《入蜀記》雲:“採石,一名牛渚,與和州對岸,江面比瓜州為狹,故隋韓擒虎平陳,及本朝曹彬下南塘,皆自此渡。然微風輒浪作,不可行。劉賓客雲:‘蘆葦晚風起,稱江鱗甲生’;王文公雲:‘一風微吹萬舟阻’,皆謂此磯也。”採石磯之名,始見於六朝《異苑》所載“溫嶠燃犀”故事,隋時置有“赭圻鎮”,唐時置“採石軍”,此後,史籍遂以“採石”代替“牛渚”,歷代沿習。今採石磯風景區,東起鎖溪河、西達大江,面積約80公頃,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鳳台東出無多地,牛渚南來第一磯”(清人吳國鼎語)。自古以來,採石磯便與湖南嶽陽城陵磯、江蘇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而採石磯又以山水險惡、風光綺麗獨領 *** ,居於三磯之首。採石磯之險,首先在於它壁立江流,處於長江水道咽喉之地,正所謂“左天門,右牛渚、鐵甕直其東,石頭枕其北”(宋洪邁語)。其山,被稱為“巨鰲”、“雷怒安可向”(宋郭祥正語),其水,則隱喻為“驚波”、“一起三山動”(李白語)。其次,採石磯又是重要的南北古津渡口。馬徵麟《長江圖說》雲:“中流最緊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採石;下流最緊者二:建康之宣化,鎮江之瓜洲”、“牛渚採石,中權之要”。故採石磯向為兵家所重。採石磯之秀在於楓林如畫,江岸明淨,潮滿浪平之時,明月盪漾如珠。故自古為尋幽探勝之處,尤其是唐李白“長來採石江邊眠”後,更成為文人客採擷江山美景、憑弔詩人的勝地,留下大量華章俊語及亭臺、樓閣。

採石磯因其扼據寧蕪,成為江南著名古戰場。秦始皇一統華夏之後,將採石由原隸屬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改屬鄣郡(今浙江安吉)、設定牛渚縣,並派兵駐紮。據《後漢志》載:“丹陽疆域獨稱,南有牛渚,東吳每宿重兵其地”,即三國爭雄時期,東吳名將周瑜、陸遜均曾屯兵採石。採石昔有思瑾亭,就是後人為紀念週瑜(字公瑾)而築。東晉時鎮西將軍謝尚鎮守歷陽(今和縣),也曾在採石築城設防。南北朝時,因“採石之險甲東南”,稱採石為“六朝京畿之西南屏障,”屢派重兵扼守。縱觀東漢以來,孫策之敗劉繇、司馬氏滅吳、蘇峻叛亂取建康、韓擒虎伐陳、黃巢義軍北渡、趙匡胤攻南唐、虞允文鏖戰破金兵、朱元璋佔太平、陳友諒稱帝、太平天國守天京,採石磯無不為之立下汗馬功勞。其中趙匡胤使樊若水浮橋架江南渡的成功,更成為中事科學史上的創舉。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在廣東抗元兵敗被俘,被押送元都燕京途中,曾泊舟採石,寫下著名詩篇《採石懷古》:“不上蛾眉二十歲,重來為墮山河淚。今人不見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如今,在採石磯崖壁上,還留有前人的一首七言絕句:“鎖鑰東南挖上游,紛紛爭奪逐江流。西來帆影三千舳,北拱宸京億萬秋。”

自秦漢以來,採石磯即為古津渡口。到唐宋,這裡成了人煙稠密、帆檣林立的商埠。《太平圖經》雲“歲輸五色石”,《六清一統志》也雲:“商旅於此取石至都”。城市文化得到發展,佛教風靡一時。當地民間流傳:“採石雖小,七十二廟。”真可謂遍地香火,環山鋪陳。一位名人曾感嘆道:“國中園林甚多,而借青山、借絕壁、借大江、借文化造園者,獨採石磯矣!”正道出了採石磯集秀、奇、險、文於一身的獨特風貌。

風月江天太白樓

太白樓又名謫仙樓、青蓮祠,與武昌黃鶴樓、洞庭岳陽樓、贛江滕王閣,合稱“三樓一閣”。唐元和年間為紀念李白而建。以後多次毀於兵火,今存樓為清光緒年間建築,為採石磯江濱公園之中心。

李白(701—762),字太白,生於中亞巴爾喀什湖畔碎葉城,五歲隨父遷居四川綿州彰明(今江油)青蓮鄉。李白不屑摧眉折腰事權貴,在朝廷供奉翰林時,遭佞臣讒言中傷,離開京城長安,“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以圖一展其“平天下”抱負。不料李璘擁兵自重,遭唐玄宗翦滅,李白也因此獲罪入獄。直到朝廷大赦方重見天日。上元二年(761),李白來到當塗投靠縣令族叔李陽冰。寶應元年冬(762),患“腐脅疾”客死當塗。此處是詩人常遊之地。太白樓為紀念詩人的主要建築,吸引了歷代遊人。1964年郭沫若來此賦詩:“我來採石磯,徐登太白樓,吾蜀李青蓮,舉杯猶在手。遙對江心州,似思大麴酒。……”

太白樓依山而建,前後三進。主樓三層兩院,兩側各有廂房庭苑,內栽花草,青翠宜人。大門兩旁各有一石獅,形態生動活潑,門簷下兩璧嵌有重修太白樓碑記和太白生平碑文。進入一樓,迎面一座巨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採石的國畫,壁上掛著太白遊蹤圖。二樓、三樓各有一尊黃楊木雕太白像,神態瀟灑。登太白樓眺望,千里江流,萬頃田野,盡收眼底,使人頓生“詩來尋我卻難辭”之感。享有“風月江天貯一樓”雅譽。

太白樓往西臨近長江處,有一平坦巨石,刻“聯璧臺”三字,字大如鬥,後署“思道”二字。聯璧臺俗稱“捉月臺”、“捨身崖”,嵌於蔥鬱絕壁間,翹首展翅,勢態壯觀。民間傳說李白酒醉後即從此處入江攬月。江中游來巨鯨,將詩人馱起,飛往東海仙山。宋詩人梅堯臣:“採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敘說了“李白捉月”故事。“聯璧臺”題詞下方,還刻有一詩:“峨嵋何孤絕,遊子往不歇。不見謫仙人,空江自明月。”但詩人在此所寫的不朽作品仍令人吟詠不已:“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謝將軍為謝尚,東晉時鎮守牛渚。他在此賞月時聽貧士袁巨集高吟詠史詩,邀之上船暢談一夜,推薦他當了官。李白在此睹景思人,感嘆懷才不遇之情。又傳說李白在此投水而死,遷葬後留下衣冠,葬於後山,衣冠冢今猶存。

安徽翠螺山李白衣冠冢

捫蘿尋洞見三元

三元洞在翠螺山西南,是採石磯五個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個。它倚山傍水,景色絕佳,整個建築精巧玲瓏,飛簷雕樑,光彩照人。在此,依窗憑眺遠山近水,遠峰高聳,煙波浩渺,白帆點點;近處江水波濤洶湧,浪擊洞窟,聲如洪鐘,被譽為江南天然勝景之一。清朝張照龍有詩云:“捫蘿尋洞見神宮,湧出層巖巨浪中。路繞羊腸循曲折,人從鳥道躡高空。江光鎮日連雲碧,水怪頻年復火紅。我欲御風遊汗漫,憑欄一望思無窮。”

三元洞原名“承天觀”(亦名中元水府),又稱“妙遠閣”。據載,“水府有三,馬當為上,金山為下,採石為中”,“此三者同出而異名”。北宋真宗趙恆認為,東晉溫嶠照燃犀而水妖滅,樊若水駕浮橋而渡採石,“皆為神助”,於是景德四年(1007)“敕崇元為承天觀”,“祥符八年(1015)詔中元水府”。水府原系道觀,至清康熙年間,和尚定如雲遊路過採石磯,將洞內稍加整修,置床壘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池陽太守喻成龍自金陵東下來採石,命人建“妙遠閣”於洞右,供大士像。傳說,喻成龍乘船到池陽上任,夜經採石江面,忽聞岸上有人直呼其名,並見三盞燈火搖曳於樹木之間。喻成龍感到蹊蹺,棄舟上岸,恰在此時,風雨驟至,江濤怒滾,江上船隻瞬間全被巨浪吞沒,倖免於難的喻成龍以為神助,捐資築閣。三元洞也叫三官洞,其得名於頗為相似的民間傳說:昔有湖南三秀才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大作,雷雨交加,江上所有船隻均被巨浪吞沒,唯此三人倖免,三人認為是神人相助。後三人金榜題名,便在崖下石洞築此廟閣,世人稱為“三官洞”。

千年古剎廣濟寺

廣濟寺,坐落於太白樓西、翠螺山麓,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創建於東吳赤烏二年(239),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是採石江規模較大的寺院,亦是江南聞名古剎。宋天聖十年(1032),僧人凱太師重建,更名“廣濟院”。元代毀於兵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永明滿和尚募捐重修,二十四年(1391),更名“廣濟寺”。

廣濟寺整個建築佈局為三進階式四合院。寺內陳設精工細雕、神態各異的四大天王、彌勒佛、三尊大佛、十八羅漢、觀音菩薩及地藏王等。正殿供佛像,兩壁懸掛寺僧自緬甸等佛國攜回的佛教建築圖和菩提葉等畫幅影印。

廣濟寺東原有建於宋淳佑年間的五通殿,即五顯殿。1352年,漁家子陳友諒殺其主徐壽輝,於採石磯稱帝,國號漢,傳說陳友諒在五通殿稱帝時,突然狂風怒起,大雨傾盆而下,所封官吏大多不能就班入列。陳友諒大怒,下令將殿內神像盡皆推倒、砸毀,後陳友諒兵敗,縱火毀殿而去。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重建五通殿,更名五顯廟,並重塑金佛,供奉香火。現寺廟已毀,只存舊址。

沿原廣濟寺山門石級而上,便見大殿上黃底黑字對聯一副,雲:“經傳白馬,寺創赤烏”,中供彌勒佛,兩旁肅立四大金剛。寺內古井井欄石上鐫刻“赤烏井”三字,此井乃採石磯最為古老的遺蹟之一。井水甘洌,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建廣濟寺時掘成,故名“赤烏井”,亦稱“廣濟井”。史載孫權建都金陵後,周瑜曾駐守採石,孫權常來採石探視周瑜。傳說孫權還飲用過赤烏井水。還有人傳說,有汲水者失手沉桶於井底,數日之後,漁人在江中拾得。人皆以為該井與江相通。今井臺建有“赤烏亭”。

廣濟寺環境僻靜,歷史悠久,是歷代文人雅士尋幽探勝之處。宋著名詩人梅堯臣遊廣濟寺賦詩吟曰:“船從山下過,直上見僧軒。繫纜登採石,緣崖到寺門。短籬遮竹漾,危路踏鬆根。卻看滄江底,帆歸煙外昏。”

蛾眉亭與燃犀亭

蛾眉亭,位於翠螺山西麓、採石磯絕壁上。明初當塗名士陶安在《蛾眉亭記》中寫道:“出大江而山曰採石。昔人因其山川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直東西二梁山,夾江相對峙,修嫵靚好,宛宛如蛾眉,遂以名亭。”蛾眉亭,據險臨淵,憑高望遠,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此遙看天門山時,即興賦詩曰:“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鑑影間。終日含顰緣底事,只因長對望夫山。”把東西梁山描述成一個含情脈脈、終日含顰的淑女。

望夫山,又名棗子磯或小九華山,與採石磯相距僅2華里,自古即是長江名勝,上有建於唐代的地藏王殿,有屋宇九十九間。山頂臨江處,有一人形巧石,刻“望夫石”三字。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載:“昔有夫往,累年未還,其妻登山望之,日久化而為石,因名山曰:‘望夫山’。”歷代文人雅士紛紛以此為題,留下許多佳作。李白《望夫山》吟道:“顒望臨碧空,怨情感離別。江草不知愁,巖花但爭發。雲山萬重隔,音信千里絕。春去秋復來,相思幾時歇?”唐劉禹錫《望夫磯》雲:“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非常悽美感人。

蛾眉亭中豎有古碑五塊,均是宋元明以來所鐫,讚美翠螺山、謳歌李白的詩碑。較早一塊是宋陳塏的詩碑,他把東西梁山比做巨鰲,喻為傲世的補天之石,具有力敵千鈞之氣概,雲:“女媧煉石乾坤定,為鎮長江立兩鰲。只闔此亭名贔屓,洗空煙黛對清高。”

蛾眉亭前臨江處,有造型簡樸典雅、被譽為“江天一覽”的燃犀亭。亭為方形,四角擎以石柱,托起飛翔的亭頂。亭內有清光緒年間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所書“燃犀亭”石碑。燃犀亭,傳說與東晉溫嶠將軍燃犀角照滅水妖事有關。溫嶠,字太真,太原祁縣人。曾任江州刺史,鎮守武昌。東晉咸和四年(329),因部屬蘇峻、祖約叛亂,率兵前往建康。平亂返歸途中,經採石磯,聞知常有水怪危害往來船隻。便命人點燃犀角四下尋視。是夜,溫嶠入夢,見一赤衣神人責問:“你我幽明相隔,路途不通,如何燃犀相乃爾?”言畢憤憤離去。此後,採石磯下再無水怪作祟。後人為紀念此事,築亭於此。採石磯也因此又名燃犀渚或燃犀浦。據測,所謂水怪極可能是江豚、揚子鱷一類水中動物。古人以為是“海神”,以致北宋祥符八年,真宗趙恆仍在三元洞設“中元水府”,奉祀江神。

燃犀亭上倚危崖,俯臨大江,遙對天門,浪擊峭壁,風景壯觀。亭下崖壁處,有“天下太平”石刻。沿亭左側拾級而下,可見一巨石懸空橫出,上有一長逾1.8尺、寬逾半尺、深可逾寸的巨大足印,異常真。據傳這是常遇春攻打採石磯時留下的。元末,朱元璋副將常遇春親自指揮戰船直奔翠螺而來,元軍首領海牙急忙趕至江邊,抄起丈八蛇矛就向常遇春迎頭扎去。後者藉機一把握住矛頭,抬腿躍上懸崖。由於用力太猛,腳下岩石被踏出一隻大大的腳印。此腳印今仍清晰可見。

翠螺的詩句翠螺的詩句是什麼

翠螺的詩句有:山簇千峰列翠螺,翠螺展。

翠螺的詩句有:翠螺一點天涯路,翠螺展。注音是:ㄘㄨㄟ_ㄌㄨㄛ_。結構是:翠(上下結構)螺(左右結構)。拼音是:cuìluó。

翠螺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檢視計劃詳細內容】

指婦女的髮髻。用以喻山巒的形狀。一種用翡翠嵌鑲的首飾。

二、引證解釋

⒈指婦女的髮髻。引宋周紫芝《鷓鴣天》詞:“明年身健君休問,且對秋風卷翠螺。”《剪燈餘話·秋夕訪琵琶亭記》:“翠螺青黛,_仙慵畫眉_!”⒉用以喻山巒的形狀。引清陳維崧《繞佛閣·由劍池循石磴上覆折而下至小武當有奇石縱橫林立》詞:“曠望鄧尉,支硎翠螺滴。”⒊一種用翡翠嵌鑲的首飾。引清黃遵憲《都踴歌》:“_我__兮_我翠螺,荷荷!”

三、網路解釋

翠螺翠螺,讀音cuìluó,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指婦女的髮髻。

關於翠螺的詩詞

《金縷曲·題凌芷沅《翠螺閣遺稿》》《劉晁之家園六詠·翠螺》《瑞龍_·翠螺展》

關於翠螺的成語

吹螺翠木蔥蘢珠歌翠舞笑青吟翠翠圍珠裹珠圍翠繞翠羽明_蟠青叢翠蒼翠欲滴翠繞珠圍

關於翠螺的詞語

珠繞翠圍笑青吟翠翠木蔥蘢蒼翠欲滴翠圍珠裹珠圍翠繞蟠青叢翠珠翠羅綺濃翠蔽日吹螺

關於翠螺的造句

1、會現場看到,加拿大各公司帶來了龍蝦、三文魚、北極貝、北極蝦、翡翠螺、雪蟹、象拔蚌、黃尾鰈魚、海蔘等多種。

2、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是一座城市的地貌特徵,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麼?九山是指什麼?一湖是指什麼?

3、島如星羅棋佈,湖似鏡鋪翠螺,非身受無以感醉,唯親臨方吟酲歌。

4、經過天門一般的東西梁山,在翠螺峰下形成一片牛渚。

5、採石位於馬鞍市區西南約五公里處的採石公園內的翠螺山莊裡。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翠螺的詳細資訊

翠螺的成語翠螺的成語是什麼

翠螺的成語有:蒼翠欲滴,吹螺,珠圍翠繞。

翠螺的成語有:翠圍珠裹,翠羽明_,吹螺。2:注音是、ㄘㄨㄟ_ㄌㄨㄛ_。3:拼音是、cuìluó。4:結構是、翠(上下結構)螺(左右結構)。

翠螺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檢視計劃詳細內容】

指婦女的髮髻。用以喻山巒的形狀。一種用翡翠嵌鑲的首飾。

二、引證解釋

⒈指婦女的髮髻。引宋周紫芝《鷓鴣天》詞:“明年身健君休問,且對秋風卷翠螺。”《剪燈餘話·秋夕訪琵琶亭記》:“翠螺青黛,_仙慵畫眉_!”⒉用以喻山巒的形狀。引清陳維崧《繞佛閣·由劍池循石磴上覆折而下至小武當有奇石縱橫林立》詞:“曠望鄧尉,支硎翠螺滴。”⒊一種用翡翠嵌鑲的首飾。引清黃遵憲《都踴歌》:“_我__兮_我翠螺,荷荷!”

三、網路解釋

翠螺翠螺,讀音cuìluó,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指婦女的髮髻。

關於翠螺的詩詞

《題山水扇·江上屢峰擁翠螺》《翠螺·繞旋曾不費躋攀》《劉晁之家園六詠·翠螺》

關於翠螺的詩句

泉酒新斟翡翠螺翠螺眉黛紅螺研翠螺展

關於翠螺的詞語

濃翠蔽日翠繞珠圍大吹法螺翠羽明_珠圍翠繞撞鐘吹螺笑青吟翠翠木蔥蘢吹螺珠翠羅綺

關於翠螺的造句

1、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是一座城市的地貌特徵,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麼?九山是指什麼?一湖是指什麼?

2、其下青黃雜然的翠螺山,少了些小家碧玉的味道,彷彿有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上風骨。

3、島如星羅棋佈,湖似鏡鋪翠螺,非身受無以感醉,唯親臨方吟酲歌。

4、經過天門一般的東西梁山,在翠螺峰下形成一片牛渚。

5、唔,聞起來像是新摘的翠螺,香味很純正啊。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翠螺的詳細資訊

標籤: 翠螺 大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o5gk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