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煎茶怎麼做

煎茶怎麼做

煎茶怎麼做

煎茶的步驟如下:

1. 準備好茶具,包括茶碾、茶杯、茶壺、茶葉等。

2. 將茶葉放入茶碾中,並輕輕磨碾。

3. 把磨碾後的茶葉放入茶杯中,倒入適量的開水,讓茶葉浸泡5-10秒鐘。

4. 把茶杯中的茶葉倒入茶壺中,再加入足夠的開水。

5. 將茶壺置於火上燒開水,並用火逐漸蓄熱茶壺。

6. 當茶壺很熱時,用一隻茶杯將茶壺碰熱,倒出茶杯中的水,並立即向茶壺中倒入熱水,這將有助於讓茶葉釋放出更多的香味。

7. 在熱茶水中浸泡2-3分鐘後,將茶水倒入茶杯中,細品茶葉的香味和味道。

8. 最後,可以嘗試將煎茶的餘溫保留下來,讓茶葉更能慢慢釋放出好的香味呢。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形成了具有日本茶藝獨特的煎茶道文化。日本的煎茶道的步驟一般分為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這五個部分。

1.備器。即準備器皿,對於茶道文化,器皿的選擇政停爾十分講究,甚至不同的茶品,有時所盛器皿都不同,器皿來自通常用到的有紫砂壺,還有使用銅壺等。

2.選水。對於煮茶所用的水也有所要求,選水通常選用泉水,有的茶還會選用蒸餾水,對於水的選擇自古就有講究,《煎茶水記》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史擔場刑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煎茶道的特點。

3.取火。取火就是煎茶所用的火,第一是焚何物所取得的火,第二是用什麼時候的火最為合適,這些都有講究。“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候湯。候湯是煎茶的關鍵。候湯對於時間的把握必須要恰到好處,這樣煎的茶才地道。

5.習茶。最後一個步驟就是習院分研茶,對於茶品的特性必須清楚。習茶也是煎茶道重要環節。

唐代的煎茶法有哪些步驟

唐代煎茶法是始記於陸羽《茶經》的一種茶葉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加鹽,二沸投茶,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唐人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香味形,講究用水的清潔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講究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

第一道:焚香備器

唐代煎茶茶具按照陸羽《茶經》上所述,有24件之多。但主要的茶具有:風爐:燒水煮茶用。釜:盛水燒水煎茶用。茶夾:夾住餅茶在火上炙烤。火夾:夾木碳用。貯茶筅子:貯放烤後的茶餅。茶碾:碾碎已經炙好的團餅茶。拂末:括拂碾中茶末。羅合:用紗絹製成的篩網,過篩後茶末更細。鹽簋:貯放煎茶用鹽。茶則:根據水量量取茶末。竹夾:煎茶時攪拌茶湯用。茶碗:盛茶湯品飲的容器。

第二道:炭薪生爐

烤茶餅,煎茶湯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勁薪。染上腥羶油膩氣味的炭或是有油煙的柴以及朽木都不能用。

第三道:緩火炙茶

用茶夾將餅茶取出,用文火緩緩炙烤,不停翻動,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背上的小疙瘩,然後離火五寸,一直烤出茶香,餅冒熱氣為度。炙烤好的茶餅,要趁熱用紙袋貯藏好,不讓茶的香氣散失。

烤好後趁熱用紙袋裝起來,使它的香氣不致散發。

第四道:輕捶慢敲

待紙袋中茶餅冷卻後,用木捶隔袋敲碎茶餅,可以防止茶餅末四處散落。

第五道:金剛碾末

炙烤過的餅茶,待冷卻捶碎後要碾成茶末。陸羽認為末之上者,其屑如細末,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第六道:拂塵細羅

將碾細的茶用拂末掃出置入羅閤中過篩,得到茶末。

第七道:龜盒候用

將羅好的茶末置入龜盒或竹盒之內備用。

第八道:活泉煮水

唐代陸羽認為,煮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最好選取乳泉石池漫流之水。並將所取水用濾水囊過濾,澄清,去掉泥澱雜質,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煮水用一種大口的鍋,稱為鍑,注水於鍋中。

活火煎茶,活是指炭火之有焰者。

第九道:煎茶三沸

煎茶的關鍵在於掌握水的“三沸”。唐代名僧皎然曾說“候湯最難”,水溫低過嫩茶味很淡,水溫高過老味苦澀。

當開始出現魚目蟹眼般氣泡,並微微有聲時,為第一沸。

這時可以調鹽,目的在於調和茶味,現代人喝茶的口味要求與古人相較而言大相徑庭,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酌情調鹽,取一瓢水嘗味道,嘗過的水應倒掉。

煎茶道茶藝步驟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煎茶道茶藝步驟,一起來看看。

  煎茶道茶藝步驟

  1.備器:《茶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筥、炭撾、火[上竹下夾]、鍑、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夾]、鹺簋揭、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統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茶經》"五之煮"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張又新於公元825元年前後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3.取火:《茶經》"五之煮"雲:"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庭筠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的《採茶錄》"辨"條載:"李約,[氵開]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候湯:《茶經》"五之煮"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於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

  煎茶道茶藝用具

  爐: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用於十一月至四月(茶道稱之‘火’的季節)。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茶道稱之‘風’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切口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與水指相似但無蓋。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上寬下窄形似“棗”。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製)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水出煎茶的做法步驟圖,水出煎茶怎麼做好吃

用料  

冷水,直飲水或礦泉水為佳    100ml    

冰塊    

泡茶包    1    

水出煎茶的做法  

包裝上寫的是200ml冷泡5-6分鐘,我的做法是先泡再加冰。

用的是宜家350ml的玻璃杯,放茶包和冷水5100ml,泡6min。

時間到了以後茶包可以放在裡面,加冰塊到杯子的花紋凸起出。

加冷水,上下提茶包,將上下的液體混合。

然後就能喝啦。

小貼士

ps.其實隨便泡泡就行啦,普通的茶也可以冷泡,但是時間要泡久一點,一般不超過十分鐘。

每次泡的時間到了就把茶包拿出來,或者把茶液(如果是散茶)濾乾淨,不要讓茶和水長時間待在一起,這樣茶能出的遍數比較多,也比較不容易出現不好的味道。這點對於熱泡也是一樣的,但是熱泡泡的時間更短。

ps.ps.其他的倒還好,至今仍非常想念的,是十一區隨處可見的自動販賣機,裡面有賣很好喝的瓶裝茶,完爆三得利烏龍茶,更不要說什麼東方樹葉茶π之類的妖豔賤貨,其中要數綾鷹最深得我倆的心,只要有綾鷹,絕不喝伊右衛門。每當想念得緊的時候,就泡一杯來聊慰相思。

古人是怎麼煎茶的,煎茶的步驟

我們的祖先最先是把茶葉當作藥物,從野生的大茶樹上砍下枝條,採集嫩梢,先是生嚼,後是加水煮成湯飲。大約在秦漢以後,出現了一種半制半飲的煎茶法,這可以在三國魏張輯的《廣雅》中找到依據;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時沏茶已由原來用新鮮嫩梢煮作羹飲,發展到將餅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後斫開打碎,研成細末,過羅倒入壺中,用水煎煮。爾後,再加上調料煎透的飲茶法,但陸羽認為如此煎茶,猶如“溝渠間棄水耳”。而陸氏的煎茶法,與早先相比,則更講究技法。按陸羽《茶經》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火”,並且經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煮茶時,當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味,併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雲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著繼續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書中還談到,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說的僅是唐代民間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們在飲茶技藝上已相當講究了,至於上層人士,特別是統治階級其飲茶的講究程度就更非民間所可以比擬的。不過唐代的沏茶之法,雖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點茶法的,這是因為唐代所制的茶葉,除主要的是餅茶外,還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於用煎茶法沏茶處於主導地位罷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點茶法沏茶的。

煎茶的步驟

古詩文中常常出現"煎茶"的說法,但究竟如何個"煎"法,卻少有人提及。"煎茶"是1200年前撰寫《茶經》的陸羽經過科學概括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烹茶法,大致分為這樣幾個步驟---

首先是把餅茶炙幹、碾碎、羅好,使之成為極細的茶末。唐人李群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說的就是這種茶末。第二是煎水,將上好之水放在茶釜中燒開,這時應注意煎的"湯候".陸羽將"湯候"分為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到第三沸就"水老"而"不可食"了。前述李群玉詩中又有"灘聲起魚眼,滿鼎漂輕霞",說的就是第一沸即"魚目"沸。此時,將茶末放入茶釜中並不斷攪動,以培育湯花。

茶煎好後,便開始分茶。分茶的妙處在於分湯花。湯花共分三種:細而輕的叫"花",薄而密的叫"沫",厚而綿的叫"餑".一般說來,一釜為一升,一釜茶湯可分為五碗,不能再多,多就沒有味道了。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描繪過喝這種湯花浮於水面的煎茶的心情,他作詩說西山一位僧人煎茶招待他,"驟雨鬆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陸羽提倡的煎茶法使茶葉的真味保留得更多,從而受到社會歡迎並由此形成了初步的品飲藝術。

煎茶的工序

煎茶這個詞原先是表示一個製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採集的嫩茶葉。茶東渡日本以後,蒸汽殺青技術在中國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術在中國綠茶生產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茶這個詞在中國也變得比較陌生起來。後來煎茶就逐漸被用來指代一個茶的品種了,即通過蒸汽殺青工藝而制的的綠茶。今天我們所說的煎茶就是以蒸汽殺青製造而成的綠茶中的一種。 蒸青煎茶的工藝過程分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乾燥等工序。

綠茶的蒸青工藝具體是怎麼做的?如果要做成綠茶粉,從蒸青到最後出來的粉末,中間又有哪些加工步驟?...

採用蒸汽殺青製成的綠茶稱“蒸青”,有“中國蒸青”、“日本蒸青”、“印度蒸青”等,日本的蒸青茶產量最高。

蒸青茶是以蒸汽殺青製造而成的綠茶。早在唐代就已開始生產,那時的蒸青綠茶是蒸青團餅茶。以後蒸青茶的製法傳到日本,沿襲至今,發展成現在日本的蒸青綠茶,其中蒸青煎茶是主要產品。

蒸青煎茶的工藝過程分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乾燥等工序。

蒸青煎茶的鮮葉原料,宜採摘葉綠素含量高的嫩芽葉,並儘量實行現採現制,因此要求儘量保持鮮葉的新鮮度。如葉量較多時,需要通風貯青,不要損傷芽葉,控制溫度並保持一定的溼度。

鮮葉進入蒸青機,用100℃的熱蒸汽將葉子蒸軟,時間約30秒鐘,葉溫可達98℃。蒸青以後,葉子進入葉打機,冷卻並去除葉表多餘的水分,然後進行粗揉,通入95℃熱風,粗揉時間約45分鐘,散失部分水分,使葉子減重55%左右。然後揉捻20分鐘,初步成條後進行中揉,邊揉壓邊通入熱風進行散失水分,約經40分鐘後,葉子減重70%,再進行精揉。

精揉溫度90℃,使葉溫達40℃左右,約經40分鐘左右,葉子減重75%。最後進行烘乾,烘溫80℃,約經30分鐘左右,茶葉含水量達5%時即完成烘乾。攤涼冷卻後就可進行包裝,為防止變質,宜採用抽氣真空包裝的方法。

蒸青煎茶的品質特點是,香清、味醇及三綠(即幹茶色澤綠、湯色綠、葉底綠)。日本人稱這種蒸青煎茶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天然風味茶。目前我國生產的蒸青煎茶主要是外銷日本,內銷數量極小。

“中國蒸青”有仙人掌茶、煎茶和玉露茶等。為詩仙李白讚歎的湖北仙人掌茶品質較有特色,外形片狀似仙人掌,翠綠色,茸毛披露,香味清鮮爽口。

蒸青品質特徵

蒸青茶應具有三綠特徵,即幹茶深綠色、茶湯黃綠色、葉底青綠色。大部分蒸青綠茶外形做成針狀。日本蒸青分玉露茶、碾茶、煎茶等。

玉露茶

採用覆蓋茶園的細嫩鮮葉製成,成茶針形,三綠特徵是幹茶墨綠、湯色碧綠、葉底青綠,有類似紫菜的香氣,稱“蒙香”,為日本高階蒸青綠茶的特色。

碾茶

也是用覆蓋茶園的鮮葉製成,蒸汽殺青後不揉捻,將原葉烘乾,幹茶濃綠,飲時再將幹茶碾碎沖泡。

煎茶

採露天茶園的鮮葉製成,外形針狀,滋味中帶青澀,屬普通蒸青。

蒸青製作工藝

殺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烘乾

蒸青產地

中國、日本、印度等

什麼叫”煎水?”怎麼做呢

煎水

古人論煎水,有一沸、二沸、三沸說法,老湯、嫩湯的區別,並不是沒有道理。

瀹茶的水溫因茶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譬如衝瀹烏龍茶,以98℃的沸水為宜(過去有風爐距離茶臺七步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沸滾過度或水溫不足皆不宜;而衝瀹細嫩綠茶,水溫應涼至80℃為宜;稍老一些的綠茶,如午子綠茶,應以90℃水為宜。同是烏龍茶,一些發酵程度較輕的,溫度也不宜過高,以96℃為宜。古人論煎水時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沿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

煎水用器以風爐、水銚最為風雅精緻。風爐有鑄鐵爐、銅爐、竹爐、陶土爐等。風爐燃炭以煤、木炭、松枝、竹頭、木屑等為佳。廣東潮州地區用橄欖渣代替燃炭,也別有趣味。水銚以砂銚為首選,其它如紫砂銚、陶土銚、鑄鐵銚、不鏽鋼銚、玻璃銚等也很常用。另有銀銚,為茶銚中極品。宋徽宗在《大觀茶論》裡說:“瓶宜金銀,小大之制,惟所裁給。”帝王家言,平頭百姓只能聽聽而已,不可照搬。這裡的瓶也就是茶銚,因為宋代流行點茶,便改銚為瓶了,以便注水點茶。

冷香齋主人平時煎水瀹茶,都用500瓦電爐和容積為800ml的搪瓷缸,雖然沒有古人茶事那樣的雅緻,卻很實用。500瓦電爐火力雖然緩和一點,但卻能領略到蟹目初生、魚鱗翻滾、松風滿耳的清幽之情。有一天煎水時用800瓦電爐,剛剛聽到水聲時,水已經燒開了,已過了三沸,已老,不再如往日那樣地從容不迫。

顧況有煎茶佳句道:“煎以文煙細火,煮以小鼎長泉”,最有煎茶的意境,也最堪入茶、入詩、入畫。(1996年10月)

宋代點茶製作的六道工序

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

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

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功夫茶怎麼做?有哪些步驟?

中國功夫茶操作規程有以下十一程式,合稱為功夫茶十一程式。1、嗅茶 主人取來上好的茶葉,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2、溫壺 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衝入空壺,謂之“溫壺”,溫壺之水倒進茶船——即茶盤,一種紫砂淺盆。   3、裝茶 應備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氣、雜味混入,通常將茶葉裝至茶壺的2/3,甚至滿溢,數量之多令人咂舌。4、潤茶 沸水衝入壺中,至滿,使竹筷颳去壺麵茶沫,當即傾於茶船或茶海——一種較大的茶杯。5、沖泡 再衝入開水,但不要沸滾的,這便是第一泡茶。6、澆壺 蓋上茶蓋澆之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7、溫杯 等候茶水泡好的當兒,用剛才溫壺及潤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這是一種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壺本身也不過一個拳頭大小)。8、運壺 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沿茶船邊沿執行數週,俗稱“遊山玩水”,為的是不讓壺底水滴入茶杯串味。9、倒茶 將溫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開,依次來回澆注,又稱“巡河”,或將壺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時一杯倒滿再倒第二杯,免得濃淡不均,這是一般飲者容易犯的錯誤。 10、敬茶 尊老愛幼、互相謙讓,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11、品茶 功夫茶全套步驟中最講究的一環,從欣賞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並舉,玩味再三,3個指捏1枚四螺般大拇指大小的袖珍小茶盅,騰挪於鼻脣之間,或嗅或啜隨心所欲。且雙目微閉,如痴如醉,彷彿打坐的道人,外界萬物全然不覺,讓人不能不驚訝名茗的神奇功效。   

此外,泡製功夫茶,茶壺講究用宜興的紫砂茶壺;茶杯最好是景德鎮產小瓷杯;水須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來水是萬萬不入流的。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欖核燒火,次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窩煤乃大忌。工夫茶”泡法有十八道程式: 焚香靜氣:焚品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 葉嘉酬賓:出示所泡茶葉讓客人觀賞;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火煮沸; 孟臣淋漓:即湯洗茶壺,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懸壺高衝:又稱高山流水,把盛開水的壺提高沖水,充分激盪茶葉,使茶葉翻動,清潔茶葉; 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葉更清潔(不喝); 重洗仙顏:用開水淋洗茶壺,即洗淨茶壺外表又提高壺溫; 若琛出韻:即湯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長製茶杯而出名,後人把茶杯喻為若琛甌; 玉液回壺: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個茶壺使茶湯更為均勻; 遊山玩水:依次來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關公巡城:沿著杯壁斟茶一圈;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少許時,則住各杯點斟茶水(又稱蜻蜓點水或觀音滴水);三龍護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比喻三龍,此時另一手可做護杯姿勢;喜聞幽香:即聞烏龍茶的香味;鑑賞三色:認真觀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種顏色,故稱三色; 初品奇茗:觀看、聞香後開始品茶湯味道(三口為一品); 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茶農栽種,製作佳茗,恩典感謝茶藝小姐盡心熱情敬獻茶藝、茶禮。

怎麼學好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好做的很多 比方說卷壽司 日本家庭還有種吃法 就是材料都備好 一家人圍著桌子 完全DIY 就像中國人吃京醬肉絲的感覺

除此之外 還有幾個好做的

1.三文魚茶泡飯

·配 料:

三文魚、米飯、海苔、綠芥末、綠茶-

·操 作:

第一步:片好的三文魚一片,兩面都抹上鹽,放在盤子裡,醃大約半個小時。用紙巾抹乾醃好的三文魚片,不沾鍋里加少許油,把三文魚放入,兩面都煎成漂亮的金,煎熟後取出。若是不喜歡看見泡好的飯裡漂著明顯的油花的話,就用紙巾輕輕擦乾魚片上的油,然後,用叉子或者筷子把魚片弄成小塊兒

第二步:把海苔用乾淨的剪刀剪成小條,或者用手撕成小塊兒。還要準備好綠芥末,當然,前提是喜歡吃芥末的話。

第三步:泡茶。一般日式茶泡飯,是用“煎茶”來做的,煎茶是一種很細的綠茶,有袋裝的,也有散裝的。若是沒有煎茶的話,我想,用其他的普通綠茶也是可以湊合的吧,也有人用烏龍茶來做,不過,我都沒有試過。

第四步:把煮好的熱米飯放入碗裡(若米飯是剩的涼米飯,可以先用熱水燙熱,或者,象我一樣偷懶,用微波爐稍微轉一下),把三文魚塊兒放入,海苔絲放入,倒入茶水,再根據個人的口味放適量的芥末,撒幾滴鮮醬油(或者鹽也行啦),吃的時候,拌勻。

2.味噌湯

材料

豆腐1小塊、鮮菇10朵

調味料

日式高湯1碗、味噌1大匙、味淋(一種日本甜米酒)1大匙

作法

1.先將高湯放鍋內,再將鮮菇洗淨,放入同煮。

2.嫩豆腐切粗條加入湯內,再放味噌調味,最後淋入味淋,煮勻即成。

如何做綠茶的方法

綠茶的主要工藝為:

①殺青:用高溫破壞茶葉中氧化酶的活性,抑制鮮葉中多酚等物質氧化,使茶葉的色香味穩定下來。殺青的方法有炒青、烘青、蒸青、晒青等,以炒青、烘青為主。

②揉捻:將茶葉中的葉細胞揉碎,使茶汁易於浸出,改變茶葉的形狀。

③乾燥:讓茶葉乾燥,使茶葉中水分的含量為的3%~5%,以利於茶葉的儲存。乾燥方式為:炒幹、烘乾、晒乾,以炒幹,烘乾為主。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pv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