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司馬遷是怎麼寫史記的

司馬遷是怎麼寫史記的

1. 司馬遷怎麼寫的史記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司馬遷是怎麼寫史記的

但他是漢人,要想從秦朝到漢代的所發生歷史故事都寫出來,可謂不容易。他可以寫出史記,並寫得那麼精彩,主要有以下幾點:1:司馬遷由於李陵兵敗(史上稱為李陵事件)而為他說情,惹得漢武帝大怒,要對他執行死刑。

當時死刑有三種規則,第一,斬首。第二,拿五十萬錢。

第三,執行宮刑。司馬遷很貧窮,拿不出錢;而為了他父親司馬談寄託他的心願又必須得實現,他不能死。

沒有辦法,只好接受宮刑,忍辱負重的活了下來。從那開始,他對理解生死觀,志向觀,人性觀產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他把史記中每個人物都寫得淋漓盡致,和其他記錄歷史的書籍有很大不同,這是他寫的精彩的原因。

2: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為了讓兒子,把這個史記寫得更精彩,特地讓兒子去各地旅遊,那年司馬遷才二十幾歲,他旅遊了兩年,到各個地方去訪問,他來到那些英雄人物的墓前,眼淚刷刷往下掉。他為什麼寫得好?就因為,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的,毫不保留的,寫到了其中。

司馬遷從這次旅遊中,長了許多見識,遠遠是書上得不到的。3:他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職務,繼續做史官,他就天天閱讀史庫中的那些史書,從秦到漢,一本不放過,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材料。

2. 司馬遷是怎樣寫成史記的

馬遷之父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擴充套件資料:

《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後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有獨特的敘事藝術,作者注重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史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遷

3. 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

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約前87?),字子長,他的《史記》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開創了中國紀傳體史學,也開創了中國的傳記文學。

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103篇,五十多萬字。 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實公正的批判精神。

他的進步思想在《史記》中從四個方面得以體現:對封建統治階級,特別是對漢代最高統治集團的揭露和諷刺;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封建暴政的反抗;熱情讚揚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層人物;描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它的藝術性首先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於把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

《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而形成了自己樸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莊諧有致,又富於變化的語言風格。

《史記》的語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

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

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

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

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4. 司馬遷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的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眾,後面又沒救兵,最後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訊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應該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裡。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

史著作——《史記》。

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

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偉大史學家,其父過世的時候將寫一部偉大歷史鉅著的重任交在了他的身上。司馬遷十歲以前與父親這住在家鄉,深受父親學術思想薰陶。

二十歲左右,受業與當時的經學大師懂仲書和孔安國,接受儒家學說和思想。次後他又遊歷了東南和西南,這兩次的壯遊賦予他一翻新的閱歷,給他獨創歷史鉅著做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104年,他開始寫《史記》,但寫了6年後,他卻因“李陵之禍”被捕入獄,並處於了宮刑,這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但他為了完成使命,活了下來,出獄後做了中書令,常半皇帝身邊,和皇帝遊了不少地方,這也大大增加了他的閱歷。“李陵之禍”之後使他成熟和理智起來,促使他深刻思考人生。這既是無情的摧殘也是無形的激勵。正是在一特殊的歷史階段和特殊的個人經歷中,促使一部偉大文史作品的產生。(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5. 司馬遷的寫史記是什麼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偉大的傳記文學鉅著,對中國後世的史學和文學影響深遠。

《史記》誕生於公元前1世紀中國西漢時候,它記載了從中國上古開始到西漢時期,長達3000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史記》是中國第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同時也開創了中國的傳記文學。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6. 司馬遷是怎樣寫成史記的

司馬遷的爸爸叫司馬談,是朝廷中的太史令,負責記載皇帝日常言語,觀星辰做曆法。

司馬談對歷史很感興趣,他最喜歡在藏書豐富的皇家圖書館中查閱歷代史書,很想自己動筆寫一部大史書,上接孔子的《春秋》。 司馬遷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又跟隨父親廣泛社交,可謂學著各方面的學問。

二十歲時,開始全國旅遊,到處尋訪名勝古蹟,參閱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歷史。遊歷歸來時,已經四十歲。

此時司馬談病死,死時書卻為成。司馬遷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可以博覽圖書館中的藏書,同時開始收集父親的材料,立志要將父親的史書完成。

書還沒有寫完,司馬遷遭逢“李陵之變”,得罪漢武帝,被判死刑。司馬遷無錢自贖,於是自願作宦官,只求不死,完成史書。

司馬遷忍辱負重,年復一年,終於將書寫完,命名《史記》。這些內容,都記在《史記》裡的最後一卷裡。

7. 司馬遷是如何寫出《史記》的

司馬遷,字子長,漢朝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司馬遷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於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和散文家,自幼深受父親司馬談的學術思想薰陶。司馬談,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崇尚道家,曾以黃老學說為主,著有《論六家要旨》,對儒、墨、名、法、陰陽、道等各家學說,進行過批判和總結。

這種家學傳統,對司馬遷影響很大。司馬遷自幼好學,博聞強記,10歲的時候便通讀《左傳》、《國語》等史籍。

青少年時,曾師從古文學家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向今文學家董仲舒學過《春秋》、《公羊》學。他涉獵的範圍很廣,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精通天文攝法、史學、儒學等各家學說。

20歲時,開始到各地遊歷,足跡遍及名山大川。此次遠遊,使他開闊了眼界,認識了社會,累積了知識,並對其進步歷史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回長安以後,人仕郎中,其間隨武帝巡遊了很多地方。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奉命“西征巴蜀”,到達邛、笮、昆明一帶,從而進行了第二次大遊歷。

元 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馬談病逝,元封三年,即繼任父職做了太史令, 時年38歲。這樣,使他有機會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文獻典籍。

此時,在他的主持 下,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冬製成新曆——《太初曆》。同年,司馬遷開始撰 寫鉅著《史記》。

蘇武被匈奴扣押的第二年,漢武帝派“二師將軍”李廣利帶領3萬人進攻匈 奴,打了敗仗,幾乎全軍覆沒。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在漢朝對匈奴的戰爭 中,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戰。

後來,寡不 敵眾,又沒救兵,李陵被匈奴俘虜,投降了。 訊息傳來,大臣們都譴責李陵貪生怕死。

漢武帝也收押了李陵的妻兒老母,但 司馬遷卻為李陵辯護。他說:“李陵帶領5000步兵,深人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 敵人。

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很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想馬 上死,自有他的打算。

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開脫罪責,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 寵妃的哥哥),不禁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辯解,我看是存心反對 朝廷。”

他命令侍從把司馬遷送進監獄,交給廷尉審問,最後被判為宮刑(一種閹 割**官的肉刑)。 司馬遷在身心上受到極大摧殘,痛苦之中,數欲“引決自裁”,但恨《史記》 未能成稿,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忍辱發憤地過了8年。

出獄之後,任中書令,繼續 筆耕。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歷經18年終於完成《史記》的寫作。

這部鉅著 問世之後,當時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叫《太史公》。

8. 司馬遷到底怎麼寫的史記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標籤: 司馬遷 史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yw8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