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IT科技

> 周瑜是什麼人

周瑜是什麼人

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三國志給與了極高的評價。 人無完人,雖說周瑜也有缺點,但不是像小說中的那樣,小肚雞腸眼裡容不得人,性度恢廓,謙讓服人,又雅量高致。 劉備稱他“文

周瑜是什麼人

周瑜是什麼人?

雄烈,有膽略,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 簡明傳記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安徽合肥人,是東漢末年名將。周瑜不僅長得壯有姿貌,還精通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說法。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

周瑜的生平經歷是怎樣的?

周瑜出身官宦世家。190年,孫堅出兵加入討伐董卓聯軍,將其家人徙至舒,周瑜與其同年的孫策成為好友,更借大宅給孫策住,二人情如兄弟。不過,周瑜從父就任丹楊太守,周瑜也一起跟隨。 孫策喪父後,經過多年在袁術下打併,終於能起兵發展,正要

周瑜年少時與孫策關係很好,21歲就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協助他平定了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東吳軍政大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逝於巴丘(湖南嶽陽),年僅36歲。

後人在看《三國演義》時,認為周瑜是一位小肚雞腸的人,為了和小的事都要斤斤計較。在周瑜臨死之時,還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嚎。《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對三國故事的演義,其中的觀點和人物沒有歷史書籍那般客觀和中立。 有人說《三國演義》是

後世對周瑜的評價是怎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是東漢末年最為傑出的家、軍事家之一,是一個品行高潔、忠勇俠義、智勇雙全、雄烈過人、才華橫溢、忠於友情、忠於愛情、“性度恢廓”、儀表堂堂、風流倜儻的大英雄!是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中國古代完美男人、偉丈夫

正史上評價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後世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唐朝時,位列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時,宋徽宗追尊周瑜為平虜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才華橫溢,是三國時期吳國早期的重要的將領。在軍事,上都有很大貢獻。正是周瑜的正確領導指揮,孫劉聯軍打敗曹操。並且寬巨集大度,長相英浚且通音律。

周瑜的文學形象是怎麼樣的?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對歷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較大的改動,並虛構了較多的情節,比如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對是戰是和,躊躇不定,是諸葛亮假借曹操修築銅雀臺欲奪小喬,智激周瑜,才堅定了他抗曹的決心。

周瑜是三國中最完美的人物,相貌堂堂,儀表非凡,才華橫溢,精通音律,雄才大略,力挽狂瀾,氣量闊達,膽識超群,佳配小喬,神仙眷侶。 相貌堂堂,儀表非凡:不用說,古代五大帥哥,潘安【美姿儀】,宋玉【美資容】, 嵇康【美姿表】,周瑜【美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

周瑜是三國中最完美的人物,相貌堂堂,儀表非凡,才華橫溢,精通音律,雄才大略,力挽狂瀾,氣量闊達,膽識超群,佳配小喬,神仙眷侶。 相貌堂堂,儀表非凡:不用說,古代五大帥哥,潘安【美姿儀】,宋玉【美資容】, 嵇康【美姿表】,周瑜【美姿容】,孫策【美姿顏】。 才華橫溢,精通音律:一句老話,曲有誤周郎顧!估計是現代的朗朗O(∩_∩)O~! 雄才大略,力挽狂瀾:曹操曾勸孫權送子為質,唯有公瑾反對,但事實證明,公瑾的意見是正確的!而後頂住江東眾臣的壓力力主抗曹!這也是正確的!在劉備未強大時殺劉備防止尾大不掉,這也是正確的!快歸天時,舉薦魯肅為*人,這也是正確的! 氣量闊達,膽識超群;真實的周瑜氣量很大,不會嫉恨諸葛,東吳程普是個老將!先後跟隨孫堅孫策孫權數十年,立下汗馬功勞,孫權把他和張昭並稱江東二父!孫策死,昭主內,瑜主外。程普就不服氣了,你他++的周瑜是誰啊!乳臭未乾!我跟隨老主公好多年怎麼不能駐外,處處給公瑾難堪!公瑾處處忍讓,終於使程普拜服對外人說【和公瑾相交就像喝酒,不知不覺就醉了】這可以看做東吳版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陳壽,蘇軾,鄭板橋,易中天對公瑾都有真實客觀的評價! 佳配小喬,神仙眷侶。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啊

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瑜是一個足智多謀,英勇善戰。但是心胸心胸狹隘。他的氣量小。

正史之中,周瑜是什麼性格的人?

在三國的歷史上,周瑜是一位相當招人喜歡的偶像級人物。

與《三國演義》裡其他被文學手法極力塑造出來的眾多英雄人物相比,他要漂亮得多,瀟灑得多,甚至完美得多。若論相貌,《三國志》說他“長壯有姿貌”,想來肯定是一位很有型的大帥哥。與號稱“美髯公”、僅靠一大把鬍子吸引人的紅臉關公相比,自然要好看百倍。若論才情,一場赤壁之戰,竟在談笑間就可以讓曹操的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想來又是何等了得!若論品德,他脾氣好,肚量大,外加在音樂上的精深造詣,其個人魅力更是勢不可擋,不愧為一位風流千古的可愛人物。

周瑜的大功勞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出身於當地的世家望族。其曾祖周榮擔任過尚書令的職務,從祖周景、從伯周忠皆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即使他的父親周異,也曾任過洛陽令(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後漢書》裡說周景之孫周暉,也就是周瑜的堂兄弟,年紀輕輕時,也做過洛陽令這樣的*,後來又去官歸鄉,與族中兄弟大攬門客,馳騁於江淮之間,每次出遊,從車達百餘乘。由此觀之,到了周瑜這一代,其家族勢力依然不容小覷。

然而,周瑜並非周家的直系嫡孫,加上當時年紀太小的緣故,所以在堂兄弟中,並不顯得“出位”。可是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周家突然發生了特大變故。這一年,靈帝駕崩,窮凶極惡的大軍閥董卓趁機帶領他的涼州兵團進入洛陽,“專擅朝政,橫恣京城”,搞得洛陽城內烏煙瘴氣,人心惶惶。以周暉為首的周氏家族子弟,不免擔心身處*漩渦中心的周忠的個人安危,便率領族中得力兄弟等一干人馬,趕赴洛陽,準備救援周忠。不料被董卓探知,很是不爽,竟派兵將他們在路上一併劫殺。這對周氏家族而言,是一次殘酷而徹底的打擊。在這次*災禍中,周氏家族年青一輩中的精英人物幾乎消滅殆盡。於是,年僅14歲的周瑜不得不走上*前臺,擔當起家族復仇和復興的重任。

也是在這一年,關東地區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滿董卓專政,紛紛舉兵討伐,附屬於袁術的吳郡豪族孫堅也加入了討董聯軍。當時,孫堅的兒子孫策恰與周瑜同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這位“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的孫策,小小年紀,便懂得交結各路英雄豪傑,在當時的江表地區聲譽頗隆,為此,周瑜慕名前往壽春拜訪。兩位同樣“英達夙成”的美少年,一見如故,彼此坦誠相待,成為“義同斷金”的好朋友。

當時孫堅已經起兵,為了免去後顧之憂,周瑜勸孫策將家眷移往舒縣,並慷慨地讓出道南大宅給孫策居住,然後還“升堂拜母,有無通共”,成為不分你我的好弟兄。從常理分析,周瑜結交孫策,讓出宅院,都不應是一個14歲少年能做得了主的大事,最大的可能是周瑜的行為代表了當時周氏家族的一次“*性”的投資或投機行為,其動機不過是在亂世之中,為周家尋求一個安穩的靠山罷了。

孫策是一位天生的軍事奇才和*領袖,他16歲時因父親戰死,便獨自領軍打仗,創功建業,而且能打善戰,年僅20歲時就被封為“殄寇將軍”,威震一方。孫策還特別善於用人,頗有一套手段,“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對此,周瑜及其背後的周氏家族才會慧眼獨具,毅然將*前途和家族命運全部押在年紀輕輕的孫策身上。

與孫策豪邁、激烈、張揚的性格相比,周瑜謹慎、隱忍和低調的性格形成,顯然與他高階政客的家庭背景和族中兄弟俱被殺戮的心理陰影有關。不過,知人善任的孫策,卻把周瑜的這些性格優點發揮到極致。因此,當年孫策東渡征戰之時,周瑜率領一干人馬前來投奔,他非常高興地說道:“吾得卿,諧也。”這個“諧”字講得耐人尋味。也許在他看來,這位少年老成的兄弟,其性格和才能,都與他互為補充,是他最理想的合作伙伴。事實也正是如此,孫策身邊並不稀缺“蹈刃屠城”的勇將,何況他本人也生猛異常,連一代梟雄曹操都感嘆道:“猘(瘋狗)兒難與爭鋒也。”但是,他缺乏既有文韜,又備武略,能夠坐陣後方,運籌劃算,為他提供保障,讓他放心的得力干將。對於一個沒有鞏固後方,剛剛興起的軍事集團而言,幾萬大軍的後勤保障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而就性格和能力而言,周瑜無疑是最勝任此項工作的人選。因此,在孫策衝殺疆場,攻城拔寨的時刻,周瑜則是坐鎮丹陽(今江蘇南京),從事“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的後勤保障工作。後來周瑜以小小居巢(今安徽桐城南)長的名義向魯肅借糧,魯肅慷慨地“指囷相贈”,拿出3000斛(相當於現在的一萬斤)的儲糧給他時,他也完全笑納,甚至捎帶把魯肅這個人才也一併收下。

對此,孫策非常欣慰,也非常感謝。等到周瑜回到江東時,孫策親自迎接,並撥給步兵2000人,騎兵50人,還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封號。除此之外,《江表傳》裡說孫策還賜予“鼓吹”儀仗,為他營建府邸,贈賜封賞之多,“莫與為比”。可孫策以為若是“論德酬功”,與周瑜所作的犧牲和作出的貢獻相比,還是“未足以報者也”。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江東人士開始暱稱周瑜為周郎,而他的好兄弟孫策,早先已被暱稱為孫郎,兩人並稱“江東雙傑”。由此觀之,周瑜不但在江東擁有著和孫策一樣的人氣和威望,而且也肯定受到孫策絕對的信任。遺憾的是,孫策兩年後遇刺身亡,年僅26歲。不過,周瑜是個懂得感恩的人,此後近乎10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忠貞不貳、默默無聞地支援著孫氏兄弟,總是出現在最需要出現的地方,或是東征西戰,擄鄧龍、伐江夏,或是經營後方,鎮巴丘、備宮亭,從來不爭名位、不出風頭,以自己的絕對忠誠報答孫氏兄弟的知遇之恩。

然而,偉大的時刻總是需要偉大的人物出現,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終於將周瑜推向了歷史的前臺。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基本統一了北方的曹操,揮兵南下,企圖乘勝南進完成統一大業。很快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曹操 “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九月,曹操號稱80萬的大軍船艫相接,浩浩蕩蕩,集結長江北岸,大有一舉蕩平東吳的氣勢。此時躊躇滿志的曹操,得意洋洋地寫信給孫權,示以挑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將曹操的書信示以群臣,“莫不響震失色”。被嚇破了膽的主降派一時佔了上風,他們認為,一方面曹軍以漢相的名義,打著皇帝的旗號征討四方,如果抗擊曹軍,在名義上就會被動;另一方面,曹操佔取荊州,收降劉表水軍後,獲取大量戰船,在兵力上已佔有絕對優勢,實力相比,太過懸殊,江東只有主動迎降,方有出路。

然而周瑜和他的好朋友魯肅則持不同看法,反對投降,堅持抗曹。周瑜在指出江東政權的一系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之外,還特別強調曹操名為漢相,實是漢賊,同時對兵戰條件進行了精闢的分析,指出曹操在軍事部署方面的一系列致命弱點,還戳穿了80萬大軍的虛妄*,指出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久戰疲敝,尚懷狐疑”,最後總結說是“操自送死”,犯了諸多兵家作戰的大忌。曹軍“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從而用事實挫敗了投降派的氣焰,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接著,周瑜主動請戰,願領精兵兩萬(一說5萬),前往夏口(今漢口)迎敵。

性格雄烈、膽略兼於人的周瑜,話講得漂亮,仗也打得實在漂亮。在赤壁之戰中,他身為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不僅排程有方,部署嚴密,而且集思廣益,善於將略。尤其是採用“詐降火攻”之計,借東風之便,一時“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從而使“北軍大壞,曹公退走”,成就了火燒赤壁的千古傳奇。

雖說戰敗的曹操很不服氣,後來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但估計絕大多數人都不同意他的看法。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詠赤壁》的詩中寫道:“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將周瑜與曹操並稱二龍,並完全肯定了周瑜勝者的地位。千百年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又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漂亮詩句,讓我們記住了周瑜的超然自信和風流儒雅。

只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周瑜指揮這場戰役時,時年34歲,縱是“雄姿英發”,卻已經不是文學想象中被稱為“周郎”的年紀了。

周瑜的真性情

周瑜人品好。

真實的他,無論性情還是器量,無論品德還是胸懷,其涵養功夫都特別到家。這主要表現在他的為人處事方面。在領導孫權的眼裡,他“器量廣大”,在老鄉兼敵人蔣幹(曹操說客)的眼裡,他“雅量高致”,便是為他作傳的蜀國史官陳壽,在《三國志》裡也由衷地誇讚他“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的高尚品格。而對他人格魅力最形象、最生動的概括是老將程普的一句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程普老將軍的這句話,很有分量,也很有說服力。因為年紀較大、威望極高的程普,是為孫氏集團立下汗馬功勞的元老功勳。他起初和周瑜的關係搞得很僵,因為在他眼裡,周瑜只是一個資歷尚淺、僅憑和領導稱兄道弟而飛快爬升的“軍中關係戶”罷了,自然很不服氣。特別是赤壁之戰時,孫權任周瑜為左都,是全軍最高統帥,而程普任右都,只是周瑜的副手,所以老人家面子上掛不住,便處處和周瑜過不去,甚至倚老賣老,數次*周瑜。雖然周瑜職位比程普高,也完全可以用嚴明的等級和軍法壓制,可為顧全大局,他毅然“折節容下,終不與校”。除卻示以“以德服人”的包容姿態外,周瑜有底氣,也有能力,憑藉高超的領導藝術和絕對的軍事才華讓眾將折服,並最終令程普“敬服而親重之”,兩人的忘年交遂成一段佳話。當時的公共*,對周瑜“謙讓服人如此”的恢巨集器量,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身為將帥,身為政客,周瑜自然是有謀有略,不過,他生性豁達,為人光明磊落,謀的是陽謀,策的是明略,便是耍手段、玩心眼兒,也會透露出幾份高雅和美感來。

這一點,在處理既是老鄉又是說客的蔣幹的關係上,表現尤為突出。當初,求賢若渴的曹操,聽聞周瑜“年少有美才”,便動了通過遊說的手段將其“*”到其麾下的念頭。於是,他派遣了“以才辯見稱”的蔣幹為說客。蔣幹以老鄉的名義,拜見周瑜。為避人耳目,蔣幹以“布衣葛巾”的低調扮相,獨自一人悄然前往。這位“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的口才大王,顯然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看了周瑜的才華。對於他這樣的“敵國”間諜,再是低調,也躲不過周瑜銳利的眼睛,對於他的動機和目的,周瑜早就派探子打聽得一清二楚。因此,兩人一見面,周瑜便劈頭蓋臉地給他一個下馬威,直接調侃道:“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蔣幹又是驚奇又是尷尬,只好文縐縐地強行辯解道:“吾與足下州里,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云說客,無乃逆作乎?”聞聽老友措詞講究,卻又蒼白無力的反駁,周瑜也意味深長、文縐縐地回了一句:“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然後在一番熱情的宴請應酬之後,周瑜便以要到宮裡與上級領導商量機密軍務為由,先行離去。這一離開,便是漫長的三天。周瑜這樣做,一來是向蔣幹表明自己在江東孫氏集團的重要性,二來就是不給他動嘴的機會。碰了軟釘子的蔣幹,雖然著急,卻很無奈。

三天的冷處理之後,周瑜又突然熱情地邀請蔣幹參觀軍營,“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然後又在宴席上,展示“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周瑜這樣擺闊氣地做秀,別無他意,不過是為了表示自己與主上親密無間的關係罷了。他在宴席之上,藉著酒勁兒,乾脆把話進一步挑明,讓蔣幹徹底死心。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也就是說,便是像蘇秦、張儀、酈食其這些高階舌辯之士重生,我周瑜也要拍拍他們的肩膀,幾句話將其駁回,又何況像你這樣(自不量力)的年輕人呢?一番柔中帶剛、綿裡藏針的話語,讓蔣幹只有乾笑,“終無所言”。

與《三國演義》裡既不厚道,又沒水平地安排“蔣幹盜書”的描述相比,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在處理蔣幹的關係上,態度要真誠得多,手段也要高明得多。這也是為何鎩羽而歸的蔣幹,依然會對周瑜敬服有加,並盛讚他“雅量高致”的最主要原因。

在對待敵人方面,周瑜雖謹慎有餘,謀略有餘,卻缺乏一股兒狠勁兒,這也許是他儒將的性格使然吧。《三國志·江表傳》裡有一段他和劉備的初次交涉,便頗有意趣。且說赤壁之戰前夕,劉備進駐鄂縣之樊口,由於當時諸葛亮赴江東談判結盟事宜未還,已身處絕境的劉備,因為等不到確切的訊息,焦心如焚,眼看曹操大軍日漸*近,心裡更生恐懼,天天派人巡邏,觀察孫權軍隊的動向。好不容易等到周瑜的船隊,心裡自然非常高興,趕快派人前去慰勞,卻遭到周瑜的婉言謝絕:“我軍務在身,也無權接受你的慰勞。如果你能屈駕前來,我倒是能告訴你一些你想知道的東西。”劉備無奈,也知道周瑜“彼欲致我”的想法,可為了表示結盟的誠意,只好屈尊“乘單舸往見瑜”。當週瑜告訴劉備自己將有3萬戰卒迎戰曹操時,劉備不由說了聲:“太少了。”周瑜卻很自信地說:“這個數字足夠了,你就看著我怎麼破敵吧。”大概劉備覺得周瑜城府太深,便希望能見到魯肅,想聽聽魯肅這個忠厚人是怎麼說的。可週瑜看透了劉備的心思,他很真誠地說:“我權力有限,不敢隨便作這樣的安排。你若見魯肅,下次肯定還有機會。而且那時孔明也會回來,你放心好了,也就兩三天的時間。”

周瑜對於劉備的“無禮”和“傲慢”,是有意為之,因為他不相信劉備這個人。以他那樣的君子,大概是看不慣劉備厚臉皮的無賴作派。事實也證明劉備這個人太過圓滑和投機,他雖然“深愧異瑜”,承認周瑜是個不一般的將才,可心裡並不相信他真能破曹,所以特地將最精銳的2000人馬,全部交由關羽和張飛負責,而不肯交付周瑜排程,“蓋為進退之計也”。

然而,周瑜再是小心翼翼,最終還是被劉備沾了光。赤壁之戰後,劉備趁周瑜攻打江陵與曹仁相持之機,率領自己部隊向南進攻,奪取了荊州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而且貪心的劉備還想將荊州最重要的南郡討借到手,時為南郡太守的周瑜,不肯多給地劉備,只把長江以南屬於南郡的部分分給了劉備。於是,不甘心的劉備便於公元210年,親自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去見孫權,請求都督荊州。而早在一年前,即劉備取得江南四郡、立營*之時,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就特地“進妹固好”,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因此,劉備也愈發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以老妹夫和同盟者的身份向孫權討要荊州的管理權。周瑜得知此事後,立馬發書信給孫權,強烈反對。他寫道:“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因此他主張將劉備軟禁起來,“盛為築宮室,多其*玩好”,讓其在花天酒地、聲色犬馬中墮落下去。再把關羽和張飛兩員猛將分置開來,“挾與攻戰”,為我所用,則“大事可定也”。

同時,周瑜也很不客氣地指出,如今又是割借城池土地,又是供其物資軍隊,再放任三個人聚在一起,手握兵權,攻城略地,“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說得不客氣一點,像劉備這樣帶有無賴氣息的梟雄,遲早有一天會翻臉不認人的。

只可惜孫權最終沒有聽從周瑜的計策,但也讓劉備嚇了一身冷汗。後來劉備返回*,聽說此事,便心有餘悸地說,我險些死在周瑜的手裡。憂心忡忡的周瑜,為壓制劉備的勢力進一步坐大,又提出進取西蜀、兼併漢中、消滅張魯、吞併劉璋,然後圖進北方的巨集偉軍事計劃。如果周瑜的計劃得以實現,那麼三分天下的歷史必將改寫。遺憾的是,就在可能再次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周瑜卻不幸染病去世,年僅36歲。在留給孫權的遺書裡,他依然放不下的是“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的沉重憂慮以及“天下之事,未知終始”的深深悵然。在他死後,劉備倒是如願地借到荊州,也最終圓了他三分天下、霸地稱王的夢想。

可憐的周瑜,縱是天縱英才,可陽謀終是敗在了陰謀的腳下,君子也遠比不上無賴長壽。一個偉大的天才將領,一個孤立的道德標杆,到頭來還要被小說異化成缺點明顯的人物,方被俗世的人們接納。若是他的神靈有知,也不知對此會持何感想?

周瑜的私生活

周瑜在私生活方面,也幾乎無可挑剔。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描述:“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這段史料除卻說明周瑜的極高音樂鑑賞力之外,還透露出一個明確的資訊,那就是他的酒量很好。

按《周禮·考工記·梓人》記載,“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的說法,三爵便是三升(約合4.5公斤),雖說當時無論喝的濁酒還是清酒,都是發酵後直接飲用的米酒(而非現在高度蒸餾的白酒),酒精度數在20度以下,即便如此,這樣的酒量也不算小。而且當時南方一帶,飲酒之風更是濃烈,飲酒的器具都是超級“海量”的。曹丕在《典論·酒誨》裡寫道:“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土,子弟驕貴,並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勝(通升),中雅受六勝,季雅受五勝……”這樣看來,周瑜的“三爵”酒量,實際上便有翻幾番的可能了。何況史書上說他在“三爵之後”,依然保持那樣的清醒,那他真正的酒量,想來真是深不可測了。

能夠旁證周瑜好酒量的,還有一個特別的故事。說是他的上級領導孫權,一次舉行酒宴,與群臣同歡,三爵之後,便有些飄飄然了,一時興起,竟不顧君王體面,跑到群臣中間“自起行酒”,說不好聽點,就是強行勸酒了。其中一個叫虞翻的大臣招架不住,便倒在地上裝醉,待孫權走過去,又坐了起來,不料被孫權逮個正著,於是孫權大怒,“手劍欲擊之”,後來在大臣的好言勸說下方才罷休。這個故事一來說明孫權好飲,酒量卻實在不行;二來說明孫權這樣的領導也喜歡在酒宴上,玩些以酒量和態度“度量”下級的把戲。

在古代,作為臣子,好酒量和好酒風是必備的*素養。在臣侍君的宴席上,若君王賜酒,一般是三爵,按《禮記·玉藻》的要求:“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若是像虞翻那樣,不喝也罷,還要耍賴打滾,實在是失禮之舉。相對而言,恪守君子風範的周瑜,無論是酒量,還是酒風,就要大方得多,漂亮得多,這大概也是孫權喜歡周瑜的理由之一吧。

周瑜更招人喜歡的一面,是他的音樂造詣以及講究生活情趣的個人品位。想想看,在那個亂世,整個社會禮崩樂壞,紛紛陷入一種末世狂歡的風氣之中,酒宴之上多是狂吃濫喝的不堪場面,誰又會在乎“禮樂”的好壞對錯呢?但周瑜不同,他在乎。對於演奏中出現的每一個錯誤細節,他都能察覺得出,而且“知之必顧”。屢屢地再回首,頗耐人尋味。他這樣做,並非向當時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樂伎們顯擺他高超的音樂鑑賞水平,而是在他這樣的君子心裡,有著更深一層的憂慮。在古代中國,禮樂是頗有分量的東西,正如《禮記·樂論篇》所言:“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行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如果連象徵天地之和的“音樂之聲”都是曲不成曲、調不成調,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世道呢?時人津津樂道的只是“曲有誤,周郎顧”的偶像傳奇,卻不懂他作為一個“唯君子能知樂”的清醒者和理想者的苦痛和敏感。

更令人遺憾的是,後人也不懂。除卻清人鄭板橋感嘆的“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有些知音之感外,更多的是善意的誤解和美麗的曲解。因為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像周瑜這樣有地位、有才情的大帥哥,若是太過一本正經,就有些寡味和無趣了。於是,有人想象是“弦心豔卓女,曲誤動周郎”,這樣的周瑜便有了好色之嫌;也有人想象是“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這樣的周瑜又有了被勾引之嫌;而在唐張祜的《觱篥》詩中,想象力更是豐富得有些離譜:“纖紅玉指長”的*,奏起“一管妙清商”,竟惹得“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若真是因為曲誤,且不說這*的演奏水平太差,便是周郎的“密顧”和“微笑”,也多少有些“不正經”的油滑味道來。就是大才子蘇東坡的想象,也不能免俗,他在《南歌子》裡稱道:“但得周郎一顧、勝珠珍。”總讓人感覺周瑜像是他曾誇讚過的柳永一樣,好似一個流行音樂的製作大腕。這些形色各異的文學想象,縱是人物浪漫,縱是故事風流,可都與真實的周瑜形象有著很大的距離。

對於周瑜不著邊際的美好想象,又實在怨不得後人。因為他身上蘊含了一切理想的要素。把他的典故使勁往男歡女愛的俗命題上靠,也是緣於對他的羨慕,因為除卻權勢和才情外,他還擁有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美人小喬。

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小喬是個身世模糊、面目模糊、地位模糊的人物。只是說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隨從孫策攻破皖城(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時,以征服者的姿態得到兩個國色天香的“戰利品”,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能夠明確姐妹倆身份的,便是她們的父親姓喬,時人尊稱喬公,想來應該是當地有點兒身份和地位的鄉紳吧。而大小兩喬芳齡多少,性情如何,又是怎樣美麗,我們卻一概不知。

後來,孫策毫不客氣地娶了大喬,又將小喬豪爽地許給了周瑜,並對他開玩笑道:“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也多少對老丈人有些不恭之嫌。想來二喬便是被十分寵愛,其家庭地位也絕不會高到哪裡去。對周瑜而言,小喬是妻是妾,史書上沒交待。而她和周瑜12年的夫妻生活中,是否恩愛,是否幸福,我們也不得而知。還有一點,後來周瑜在追隨孫氏兄弟四處征戰的過程中,是否還分得其他美色為戰利品,我們依然不得而知。按當時的時代風氣和世俗習慣,這種可能還是有的。在那個時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能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姓氏,一個籍貫,一個從屬關係,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情感方面,刻薄的史官,並沒有為周瑜留下太多的史料,卻給後世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後人固執又善良地以為,周瑜和小喬,是“英雄*,天作之合”的絕配。真實的歷史中,周瑜有沒有別的女人,並不重要,後人只願意選擇性地留住周郎和小喬兩個人的記憶。

於是,後人詩作中,關於周郎的風流和多情,因為有了小喬這樣一個美麗而模糊的身影,而多了幾分合理的解釋,周郎的形象也多了幾分溫暖的人情味。但只有彈琴這樣的小情調,還無法滿足後人對英雄美人的傳奇想象,他們更願意在周瑜的蓋世功名上,塗抹一點胭脂的痕跡,同時為英雄增添一些“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勇氣和傳奇。譬如唐時一位著名的詩人就曾調侃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雖說宋時徐彥周在《彥周詩話》裡評批這樣輕浮說法是“措大不識好惡”,可這樣的文學想象很是精彩,加上曹操又有攻城略地後強佔別人老婆的惡習,於是這種荒誕卻有趣的說法,在民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到了明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演繹得愈發生動。書中第三十四回裡寫道,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臺以娛晚年。小王子曹植進言:“若建層臺,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本是曹家一個大型的娛樂工程,但在第四十三回裡,被舌頭靈活的孔明有意曲解,指出曹植《銅雀臺賦》裡“連二喬於東西兮,若長空之鎖殊”,便是意圖大小二喬的美色。周瑜聽罷,自是勃然大怒,離座指北,大聲罵道:“老賊欺吾太甚!”

中國傳統文化裡文史不分家的特點,使得生動的文學細節融入正史,並放大了歷史人物的傳奇,甚至在文學作品的一再重複中,代替了正史,成為我們民族最難忘的歷史記憶。

為了讓文學和傳說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後世文人,心甘情願又一本正經地製造“歷史”。於是,寂寞的周瑜不再寂寞,模糊的小喬不再模糊,兩個人的墓地,竟也活生生地多了好幾處。據統計,近千年間,周瑜墓竟出現有六處之多,而小喬的墓地,也有三處。每一個墓地,都有言之鑿鑿的理由和生動感人的傳奇。

譬如江西省廬江城西的喬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其存在的理由是周瑜當年留鎮過巴丘(廬陵郡巴丘縣),也卒於巴丘,小喬去世後自然隨夫而葬,並有明詩為證:“悽悽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

而在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北面,也有一座小喬墓。理由是裴松之註解《三國志》裡稱周瑜病卒的巴陵,是晉荊州長沙郡的巴陵縣(即今岳陽市),而非巴丘。同時相傳小喬墓地一帶,便是三國時期的周瑜軍府,而墓府即是當時的軍府花園。

有意思的是,在安徽省南陵縣境內的中山公園邊上,也有一座小喬墓。理由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當時的知縣高怡夢見小喬訴說她的墓在香油寺側,於是縣長大人便立馬在香油寺西苑,建了一座小喬墓。大概當地人也覺得這個夢的解釋有些牽強,便又拉來周瑜曾做過春谷(今南陵縣)長的理由。然而,這個理由實在牽強,且不說周瑜是先做春谷長,後來才破皖的時間差,便是讓小喬棄夫君不顧,孤魂流落異地,已經是莫名其妙得有些殘忍了。

這本是周瑜一個人的家事和私事,卻在後人生拉硬拽的安排中,全亂了套,夫妻倆的靈魂也俱不得安息,並被扯得七零八落,尷尬得只好四處漂泊。我想,這肯定不是潔身自好的周瑜所能想到的。

在真正歷史上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真實的周瑜,其實很好很好。帥氣,有情調、文武雙全,心胸廣闊,對朋友真誠,對士兵和善,對主公忠誠,對女人體貼,幾乎是完美的男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怎樣的人?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給活活氣死了。那麼歷史上的周瑜,真的是如此心胸狹窄之人嗎?

電視劇《新三國》:周瑜

歷史上的周瑜其實是個心胸寬廣,豁達大度,心胸豁達之人。《三國志》陳壽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意思就是周瑜性格好,度量大,心胸開闊,深得人們的擁戴。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前,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統領水陸大軍,這時周瑜才33歲,位在程普之上。程普為東吳老將,曾追隨孫堅破黃巾,討董卓,又跟孫策平劉勳,徵黃祖,身經百戰。所以,他倚老賣老,看不起周瑜這個後起之秀。《江表傳》甚至說他曾多次羞辱周瑜。而周瑜卻以東吳基業為重,心胸寬廣,處處寬容,“折節容下,不與較”。程普頗為感動,從內心深處敬服周瑜。他感慨的對人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由此崇敬周瑜的胸懷和氣量。有人認為,此事可與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相媲美。該故事後被許多詩人所津津樂道。如:“夫子如周郎,即之疑飲醇”、“一見周瑜勝飲醇”等等。

電影《赤壁》:周瑜

周瑜的心胸開闊還體現在他的舉賢任能上:首先向孫策推薦張昭,張?,繼之舉薦魯肅。臨終前,極力推薦和自己意見不同的魯肅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職。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諸葛亮到江東做說客的的第二天,就發覺他很有才,立馬找到其兄諸葛瑾,說服諸葛亮棄劉備事東吳。周瑜的心胸和氣量之大,也受到他的對手的肯定,劉備說他:“氣量廣大,萬人之英”。諸葛亮說他:仗義疏財,揮灑自如,雄姿英發,文武籌略。蔣幹稱周瑜:“雅量高致”。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盛讚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同時,周瑜還演繹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反間計,苦肉計等。

標籤: 周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dianzi/k9w2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