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家常美食

>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怎麼做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介紹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怎麼做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介紹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介紹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怎麼做

1、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麵糕、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2、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3、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4、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軟綿香甜,十分可口。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藥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藥。

5、豌豆黃: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品色澤淺黃、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6、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7、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8、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與品嚐麵茶的風味有關。

9、焦圈: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10、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

11、奶油炸糕: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

12、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3、薑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14、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併,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標籤: 十三 北京小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jiachang/g69r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