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為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為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為

教父角色?

科波拉最初想要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飾演教父角色,但影片製片人對此提出反對,因為白蘭度在當時的好萊塢地位已經下滑,而且擔憂他可能會對製片方帶來麻煩。最終,科波拉說服了製片公司讓白蘭度接受面試,並在面試中表現出色,成功地獲得了教父角色。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為柯里昂的扮演者

卡里迪。但派拉蒙高層認為他身高太高不適合,轉由詹姆斯·凱恩飾演。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係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線。

教父3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在《教父續集》面世十六年之後,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於經濟因素而拍了這部幫會電影經典的第三集,整體成績雖不及前二作,但仍為柯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詩式的完結篇。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麥可此時已步入老年,他想將家族事業從黑道漂白,向歐洲的大企業和上流社會發展,並準備安享晚年,不料發現白道的鬥爭跟黑道一樣激烈,最後仍不得不用暴力手段解決紛爭。本片主要角色沿續前兩集,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演飾新一代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演出。

據《首映》雜誌報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馬里奧·普佐希望用半年時間完成本片劇本,並趕在1991年復活節期間上映,可派拉蒙影業只給他們六週時間完成劇本,由於假日檔期電影短缺,所以本片必須搶在1990年聖誕節上映。出演過前兩部影片的阿爾·帕西諾、黛安·基頓和塔莉婭·夏爾繼續在片中擔綱,科波拉本想讓羅伯特·杜瓦爾第三次扮演湯姆·哈根,但後者要求片酬標準與帕西諾持平,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理解帕西諾是大牌明星,可片酬的差異讓我深有受辱之感。”在杜瓦爾退出之後,科波拉重新修改劇本,故意讓湯姆·哈根在本片故事開始之前就死去,並創造出新角色B·J·哈里森以取代哈根,可對科波拉而言,杜瓦爾的缺席讓他感到影片並不完整,如果杜瓦爾同意擔綱本片,他的戲份將超越以往。

科波拉原本認為前兩部電影已經完整講述了柯里昂家族的傳奇,可由於一部高成本電影的票房慘敗,陷入經濟危機的他不得不接受派拉蒙拍攝《教父3》的邀請。本片劇本初稿問世於1979年,由迪安·雷斯納根據馬里奧·普佐的一篇小說改編而成,劇本故事圍繞為CIA工作的海軍軍官、邁克爾的兒子安東尼和柯里昂家族參與刺殺中美洲者而展開,早期劇本中的所有元素最終全都無緣本片,只有兩名男子闖進文森特住所的場景被予以保留。科波拉認為《教父》系列電影所講述的就是邁克爾的故事,即一個好人如何陷於罪惡之中,科波拉覺得邁克爾在《教父2》中並沒為罪孽付出代價,希望收山之作能充分體現出“惡有惡報”的主題,為此他徹底重寫了劇本。

朱莉婭·羅伯茨曾是扮演瑪麗的原定人選,可她後來因片約衝突而放棄,麥當娜希望擔綱出演,可科波拉認為她年齡過大,不適合扮演瑪麗。麗貝卡·希弗本打算參加試鏡,卻在當天被影迷殺。隨後當選的薇諾娜·瑞德又在開機前突然退出,最終,科波拉決定啟用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不過,媒體非但沒看好索菲亞的演技,反而借題發揮指責科波拉任人唯親,因為索菲亞早在年幼時就在《教父》中扮演了片尾洗禮場景中邁克爾的幼侄,《教父2》中九歲大的維託抵達埃利斯島時出現的一個小移民也由她扮演,1984年,索菲亞又化身為《棉花俱樂部》中在街頭飲彈而亡的孩子。除此之外,科波拉的父母、妹妹、叔叔、孫女甚至遠房親戚均在片中拋頭露面,就連馬丁·斯科塞斯的母親凱瑟琳·斯科塞斯都得到了一個小角色 。

教父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教父》改編自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維託·科萊昂的原型是被稱為“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Frank Costello和Vito Genovese都是紐約黑手黨的成員,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於兩人制造的真實事件。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沒能出現在影片中,比如維託·唐·科萊昂對於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為黑手黨的教父。 。

導演選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教父》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但是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這部電影,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後來科波拉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 。

演員選擇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議。在試鏡中,白蘭度擊敗了競爭對手歐內斯特·博格寧,並獲得了派拉蒙公司上層的認可 。

製片方本想請羅伯特·雷德福或瑞安·奧尼爾扮演邁克,而科波拉則希望啟用看上去像義大利人的陌生面孔。科波拉看中了初出茅廬的阿爾·帕西諾,可製片方認為身高只有1米70的帕西諾不適合扮演邁克。雖然傑克·尼科爾森、達斯汀·霍夫曼、沃倫·比蒂、馬丁·辛和詹姆斯·凱恩都參加了試鏡,但科波拉仍堅持為帕西諾爭取這個角色,並以退出拍攝相威脅,無奈之下製片方最終只得妥協 。  除去片中的主角外,其他角色也競爭激烈。布魯斯·鄧恩、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都是扮演湯姆·哈根的最初人選。安東尼·博金斯和米亞·法羅也分別參加了桑尼和凱伊角色的試鏡。羅伯特·德尼羅參加了邁克爾、桑尼、卡洛和鮑利四個角色的試鏡,並得到了鮑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選擇用他完成“交易”,因為在製片方無法確定是否該讓阿爾·帕西諾扮演邁克時,帕西諾已經簽約出演《我的子彈會拐彎》,科波拉為了得到帕西諾,就必須用德尼羅交換 。

拍攝場景

1971年3月29日,《教父》正式開拍。片中沃爾茲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磯大多,其餘外景則多數在紐約拍攝完成。影片中西紅柿花園是在紐約長島的一處私人居住地實景拍攝。為了拍攝邁克爾和凱伊在聖誕節的購物場景,劇組特地將已經關閉的Best Company旗艦店重新裝扮 。

電影道具  在拍攝莫·格林被殺的鏡頭時,為打造出子彈射穿眼球的效果,劇組在演員的鏡架上隱藏了兩隻管子,分別裝有血液和BB彈及壓縮空氣,當響後,BB彈在壓縮氣體的作用下從內部擊碎鏡片,血液也隨之湧出。麥克勞斯基額頭中彈的效果也同樣出自一系列機關,劇組為演員製作了一個假前額,並在額頭留出缺口,向缺口注滿假血,然後再用一塊“肌肉”堵住缺口 。

教父2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因為《教父》第一集取得了成功,讓導演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於是在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2》。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普佐與科波拉就邁克是否應該殺死弗雷多存在很大爭議,最終科波拉同意了普佐的觀點,但條件是邁克必須等到他母親過世之後才能這樣做。在電影開拍前,電影公司的人和科波拉就電影的名字爭論不休,電影公司的人覺得如果叫《教父》續集會讓觀眾感到困惑,所以最後就取名《教父2》 。

演員陣容

《教父2》的男一號邁克爾·柯里昂仍然由在《教父》第一集中扮演該角色的阿爾·帕西諾飾演。羅伯特·德尼羅在《教父》第一集中試鏡時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為《教父2》尋找演員時,他看到了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電影《窮街陋巷》,於是決定德尼羅應該在這部電影裡擔當主演。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教父2》之前已經隱退多年,但是阿爾·帕西諾同科波拉的父親卡米恩·科波拉說服了他再次出山 。

章子怡曾婉拒科波拉的新片邀請,章子怡的演技到底如何?

章子怡曾婉拒科波拉的新片邀請,章子怡的演技真的是非常棒的!

章子怡登上嘉人金九封面,她在裡面採訪時透露,好萊著名塢導演科波拉(導演過教父),曾找她出演新片,但她看完劇本後,還是以角色不合適婉拒了對方。看看她的成就,臥虎藏龍奧斯卡多次致敬,都是章子怡的玉嬌龍鏡頭,還有藝伎回憶錄的金球影后提名、演員工會提名,至今保持華人、亞裔歷史記錄……這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章子怡不愧是國際章,《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有一部新片想找章子怡來演;而章子怡看過劇本以後,卻以角色不合適,婉拒了導演。說真的,別的演員遇到這種大導演的戲,就算不合適,都會接下來再說。也只有國際章這個級別的演員,不在乎導演名氣大小,而是在乎劇本質量和角色的可塑性。

章子怡出演恩師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一同參演的還有張曼玉,但最終上映後,張曼玉的鏡頭被剪得七七八八,反倒是章子怡的戲份更加出彩。隨著時間推移,影壇老人紛紛讓位,新人出頭,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莫過於章子怡,2013年,章子怡憑藉自己的演技拿下金馬獎,成為同輩中的領軍人物。

章子怡曾婉拒科波拉的新片邀請,章子怡的演技是真的非常不錯的,很棒的一位實力派的演員!章子怡眼神裡有種掩飾不住的凌厲和企圖感,功利性和野心很強,所以她在飾演一些俠女或者是霸道女總裁的時候,顯得遊刃有餘。章子怡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沒有一個演員是全能的,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特長,要承認演員的多元化,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科波拉的影路歷程

在剛剛被英國某雜誌評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中,作為唯一一名上榜的女性,索菲亞·科波拉的經歷堪稱傳奇。

索菲亞·科波拉的“鳳凰三重奏”

英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大全》近日評選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曾執導《迷失東京》、《絕代豔后》的索菲亞·科波拉成為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女導演。《電影大全》給她的評語非常獨特,“做演員她表現垃圾,但作為導演卻很有主見,她的作品能打破固有框框,展現出她勇敢、冷傲及愛幻想一面。”

這位出生於好萊塢名門世家,集模特兒、攝影師、設計師、演員、導演、編劇於一身的女人,雖然被人評價為“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女人,她幾乎得到了一切她想要的東西”,但也曾經遭受唾罵被電影界遺棄,然而沉寂多年後,作為導演的她只用了三部大銀幕作品就讓無數之前不屑的眼神變成驚歎和讚賞。

盛名所累:她曾被電影遺棄

1971年5月,好萊塢的名門望族——科波拉家族喜添千金。科波拉家族在電影界的地位絕不亞於界的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這位一出世就被家族光環籠罩,不用飛上枝頭已是鳳凰的女嬰,正是索菲亞·科波拉。

她的父親,家族掌門人是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執導經典黑幫電影《教父》三部曲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而有這樣一位父親的好處就是,索菲亞還在襁褓之中就被作為“道具”帶上了銀幕,在《教父》結尾作為接受洗禮的小嬰兒出現,在無知無覺中便與觀眾打了個招呼。兩歲時,她再次出現在《教父Ⅱ》中,飾演了一個在輪船上玩耍的兒童。從小索菲亞就跟著拍片的父親奔波各地,“我在世界各地上學,就像一個隨軍的孩子。”在父親的安排下,8歲的索菲亞開始了她的“正式演出”生涯,相繼出演了老科波拉執導的《鬥魚》、《局外人》等多部影片和另外幾位導演執導的電影,頻繁在銀幕上曝光。家族名望無疑給索菲亞帶來很多機會和便利,但盛名之下的生活並不是一路凱歌。1990年,索菲亞18歲,堅持“上陣父女兵”的老科波拉在最後一刻用她替掉了由本已選定的薇諾娜·賴德在《教父Ⅲ》中出演的角色。這次的臨陣易將非但未給第一次擔綱主演的索菲亞帶來任何讚譽,由於演技稚嫩,觀眾對科波拉家族“理所應當”有好表現的觀念在索菲亞身上得不到迴應,影片公映後媒體和對其大肆討伐,人們嘲笑她的鷹鉤鼻,批評她不夠漂亮的臉孔,甚至在她飾演的角色被殺時影院觀眾齊聲歡呼。當“可恥的裙帶關係”,“一場令人發笑的表演,毫無前途可言”等刺耳的評論鋪天蓋地向索菲亞席捲而來,索菲亞遭遇了她人生第一個低沉期。

隨後在《星球大戰前傳Ⅰ》裡索菲亞的表演也被眾人嗤之以鼻。第二年3月,美國“金酸莓獎”頒給她最差女配角獎和最差新人獎。面對這樣的打擊,在演完電影《InsideMonkeyZetterland》之後,索菲便無奈退出了銀幕。

載譽而歸:她因導演而成功

事業受挫的索菲亞離開了好萊塢,但或許天生註定和電影有不解之緣,作為演員表現失敗的索菲亞將會以另一種身份迴歸電影界。

據說,在索菲亞還只有3歲時,有天老科波拉和太太突然在車上大吵起來,在吵得不可開交之際,索菲亞突然大喊一聲:“Cut!”從那一刻起,老科波拉就認定這個小女兒將來會成為導演,因為她已經知道如何掌握失控的現場。1998年,離開電影界快10年的索菲亞嘗試導演了一部僅長14分鐘的短片《LickTheStar》。雖然短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贏得了一些褒揚,索菲亞卻還沒有底氣說“我要成為一名導演”。

1999年是索菲亞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她被小說《之死》吸引,那種對難以忘懷的青春期故事的描寫牢牢抓住了她。“我很想把它拍成電影,”索菲亞說,“它激發了我的創作。”索菲亞開始埋首創作,最終拿出的劇本好得令電影公司不惜棄用原稿,甚至請她親自執導該片。

這次索菲亞以導演身份重出江湖,耍出了一記漂亮的回馬。

在《之死》中,索菲亞細膩地營造了一種哀怨的懷舊格調,流露出的青春期少女的深邃憂傷震驚了世界。影片一上映,就受到近乎狂熱的歡迎。《之死》令索菲亞榮獲了“好萊塢最佳年輕導演獎”和“MTV電影製作最佳新人獎”兩項殊榮。在戛納電影節首映時,它被盛讚為“讓人為之一振的導演作,可以拿金攝影機獎的影片!”她通過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讓人們重新把目光聚焦於科波拉家族。索菲亞興奮地說:“第一次在如此聲名顯赫的家庭之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真令人興奮,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如果說《之死》讓索菲亞順利地在電影界立穩腳跟,那麼第二部作品則把她推到了舞臺的中心。2003年,由索菲亞再次編劇、導演,投資僅400萬美元且只有了27天就拍攝完成的《迷失東京》使她再次成為焦點。索菲亞坦言自己是王家衛迷,該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影片講述了兩個陌生美國男女在東京相遇的故事,索菲亞精妙到位的拿捏使影片流淌出不可抵禦的憂傷和迷離卻又不失溫情脈脈。《迷失東京》成為當年最受矚目的電影之一,獲獎無數。其中包括威尼斯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獎、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本獎,囊括美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劇本和最佳男主角四項大獎,同時獲得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4項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原創劇本獎。索菲亞因此成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美國女導演。

2006年,索菲亞大膽地把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搬上銀幕。號稱每次拍攝都需四小時的造型,被稱為索菲亞“最野心勃勃的影片”的《絕代豔后》,在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摘得“最佳服裝設計獎”桂冠。

作為一個只拍過三部電影的導演,在英國電影雜誌《電影大全》近日“史上百位偉大導演”評選中,索菲亞赫然上榜,且成為唯一一位被選中的女導演。

索菲亞效應:時尚界的“繆斯女神”

在那段離開好萊塢的時間裡,索菲亞對時裝和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天意從來就偏袒這位天之驕女,她一直是時尚界炙手可熱的寵兒。她所引領的潮流指標更被譽為“索菲亞效應”而風靡歐美,不斷獲得國際時尚媒體的讚譽。獨特的衣著品位和設計風格令她在時尚圈裡大放異彩,索菲亞還曾被美國時尚雜誌《名利場》授予年度十佳衣著獎。

早在加州藝術學院上學的時候,身材高挑的索菲亞被著名時裝大師朗格·斐邀請當“香奈兒”的代言人。除了在T形臺上散發魅力之外,索菲亞更渴望成為一名藝術家,天資聰穎的她不斷嘗試每個藝術領域,曾淺嘗繪畫與攝影,另外還隨設計師卡爾拉格福德學習服裝設計。後來索菲亞加入服裝品牌X-Large成為其合夥人,激發起索菲亞創業的勁頭。經過一番努力,屬於索菲亞的休閒時裝品牌“MilkFed”終於誕生。1997年,MilkFed獲時尚雜誌評選的最佳時裝品牌之一。

此外,她還身兼法國名牌LV設計總監馬克·雅格布的潮流顧問,馬克的個人品牌時裝每季都以索菲亞為潮流指標。還將一款手提包命名為“Sofiabag”,這款紅色的豪華鱷魚皮手提包售價更是高達近7000美元,被列為馬克·雅格佈設計的十大手提包之一。

之後索菲亞又把精力轉移到攝影跟視覺設計。她專為《時尚》、《》、《細節》等雜誌拍照,這為她後來在電影裡定位獨特的視覺風格奠定了基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簡介及詳細資料

早年經歷

1939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生在美國底特律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科波拉童年時就混跡於劇院後臺,還經常偷看父親的演出。9歲的時候,他得了小兒麻痺症,天天躺在床上,在自己的大腦裡編故事玩。17歲時,他進入了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系。大學畢業後,科波拉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攻電影,其間,他應聘參加了好萊塢導演羅傑·科曼的攝製組,當了一名打雜工。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演藝經歷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62年,科波拉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此後一直在嘗試著拍一些短片,其中還包括了 *** 。但這些作品只給他帶來了一些讚譽,卻讓他逐漸地陷入到經濟危機當中,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導演的天分。

1960年後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1969年,他與喬治·盧卡斯一起建立了美國活卡通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

1970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的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此後,科波拉才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1年,因為拍片欠賬的緣故,封了科波拉的辦公室。由於被上了絕路,科波拉不得不接下了派拉蒙公司《教父》的拍攝工作。

1972年,科波拉執導的黑幫電影《教父》上映,他有意識地去表現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係,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了這些人物的“人性”。影片上映後在觀眾中引起了反響。影片耗資700萬美元,卻賺回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科波拉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由此,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

1974年,由於《教父》第一集取得的成功,派拉蒙公司提出了《教父2》的拍攝計畫,該片仍由科波拉執導並參與了劇本的創作和影片的監製工作,該片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而同年上映的,由科波拉編導的驚悚電影《對話》獲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金棕櫚獎。

1979年,科波拉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啟示錄》。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爭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為了拍攝這部影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3600萬美元。此片推出後,美國評論界一片死寂,觀眾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並沒有表現出科波拉斯待的熱情,在奧斯卡上也毫無作為,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擊。不過科波拉因該片獲得了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2年至1987年,科波拉相繼執導了愛情片《心上人》,劇情片《鬥魚》,犯罪片《局外人》、《棉花俱樂部》,奇幻愛情片《佩姬蘇要出嫁》和劇情片《石花園》等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既無藝術成就也談不上票房成績。

1988年,科波拉離開了好萊塢。

1990年,科波拉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3》,影片主角延續前作,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飾演新一代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了演出。影片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各7項提名。

1992年,執導並監製了由加里·奧德曼、基努·李維斯主演的恐怖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該片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科波拉因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

1996年,科波拉拍攝了內蘊悲涼的喜劇片《家有傑克》,講述一個患有早衰症的男孩傑克的故事。影片以喜劇形式向人們闡述了珍惜光陰的生活理旨,上映後受到好評。

1997年,編導了改編自美國作家約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說的劇情片《造雨人》。

2007年,10年沒有電影問世的科波拉攜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迴歸影壇,該片改編自羅馬尼亞作家兼哲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的小說,拍攝達18個月。

2009年,編導並監製了參雜科波拉早年回憶的半自傳性質電影《泰特羅》,該片在第62屆坎城電影節的“導演雙週”單元以開幕影片的形式首映。

2010年11月14日,科波拉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即終生成就獎)。

2011年,編導製作了由艾麗·範寧、方·基默主演的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影片講述了一個融合了哥德式恐怖和浪漫的故事,部分內容為3D版,是科波拉首次拍攝3D電影。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2013 帕羅奧圖 The Judge 吉雅·科波拉 艾瑪·羅伯茨, 詹姆斯·弗蘭科 2006 Heard Any Good Movies Lately?: The Sound  ---- Kim Aubry Ioan Allen, Richard Beggs 2005 AFI Tribute to Gee Lucas ---- 劉易斯·霍爾維斯 Melissa Disney, 沃倫·比蒂 2004 科西嘉歷險 ---- Alain Berberian 克里斯汀·克拉維爾, 讓·雷諾 2001 R2-D2: Beneath the Dome ---- Don Bies, 斯賓塞·薩瑟 Bob Hesse, Robbie Edwards 1994 The World of Jim Henson ---- ---- Jim Henson, 弗蘭克·奧茲 1991 黑暗之心 ---- ---- 山姆·伯頓斯, 馬龍·白蘭度, 考林·加普 1982 反向角 Himself 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 1979 現代啟示錄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丁·辛, 馬龍·白蘭度 1975 The Godfather Comes to Sixth St. ---- Mark Kitchell John Broschak 1963 The Young Racers ---- 羅傑·科曼 馬克·達蒙, 威廉·坎貝爾 1962 獵戰 ---- Denis Sanders 約翰·薩克鬆, 羅伯特·雷德福

導演作品

上映時間 劇名 主演 1962年2月12日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June Wilkinson、Don Kenney 1963年6月17日 《恐懼》 波利斯·卡洛夫、傑克·尼科爾森 1963年9月25日 《Dementia 13》 威廉·坎貝爾、Luana Anders 1966年12月9日 《豔侶迷春》 Elizabeth Hartman、傑拉丹·佩姬

1968年10月9日

《彩虹仙子》 弗雷德·阿斯泰爾、佩圖拉·克拉克 1969年8月27日 《雨人》 羅伯特·杜瓦爾、雪莉·奈特 1972年3月24日 《教父》 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 1974年4月7日 《對話》 吉恩·哈克曼、約翰·凱澤爾 1974年12月20日 《教父2》 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 1979年8月15日 《現代啟示錄》 馬丁·辛、馬龍·白蘭度 1982年2月12日 《心上人》 弗雷德裡克·福瑞斯特、特瑞·加爾 1983年3月25日 《局外人》 馬特·狄龍、拉爾夫·馬奇奧 1983年10月21日 《鬥魚》 馬特·狄龍、米基·洛克 1984年12月10日 《棉花俱樂部》 黛安·蓮恩、理查·基爾 1986年9月12日 《伊奧船長》 麥可·傑克遜、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6年10月10日 《佩姬蘇要出嫁》 凱薩琳·特納、尼古拉斯·凱奇 1987年5月8日 《石花園》 詹姆斯·凱恩、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8年8月12日 《塔克:其人其夢》 傑夫·布里吉斯、瓊·艾倫 1989年3月1日 《紐約故事》 伍迪·艾倫、米婭·法羅 1990年12月25日 《教父3》 阿爾·帕西諾、安迪·加西亞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 阿爾·帕西諾、羅伯特·杜瓦爾 1992年11月13日 《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加里·奧德曼、薇諾娜·瑞德 1996年8月9日 《家有傑克》 羅賓·威廉士、黛安·蓮恩 1997年11月21日 《造雨人》 馬特·達蒙、丹尼·德維託 2000年1月14日 《逾時空危機》 詹姆斯·斯派德、安吉拉·貝塞特 2008年4月21日 《沒有青春的青春》 蒂姆·羅斯、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2009年6月11日 《泰特羅》 文森特·加洛、阿爾登·埃倫瑞奇 2011年9月11日 《此刻與日出之間》 艾麗·範寧、方·基默

監製作品

時間 劇名 1963年 《恐懼》 1971年 《五百年後》 1973年 《美國風情畫》 1974年 《對話》、《教父2》 1979年 《現代啟示錄》、《黑神駒》 1980年 《影武者》 1982年 《哈麥特》 1983年 《失衡生活》、《黑神駒2》、《鬥魚》 1985年 《三島由紀夫傳》 1987年 《石花園》、《男子漢不會跳舞》、《獅心王》 1988年 《變形生活》 1989年 《Wait Until Spring, Bandini》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風:超越極速》、《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1993年 《祕密花園》 1994年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1995年 《天生愛情狂》、《玉米田的天空》、《穿梭陰陽戀》 1996年 《家有傑克》、《黑天使》 1997年 《山上的倖存者》、《奧德賽》、《巴迪》 1998年 《Outrage》、《白鯨》 1999年 《佛羅倫斯人》、《自殺》、《化身博士》、《第三個奇蹟》、《斷頭谷》 2001年 《完美女人》、《驚心食人族》、《暹羅女王》、《終止不幸》 2002年 《Pumpkin》、《殺手探戈》 2003年 《驚心食人族2》、《迷失東京》 2004年 《金賽性學教授》 2006年 《絕代豔后》、《特務風雲》 2007年 《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羅》 2010年 《在某處》 2011年 《此刻與日出之間》 2012年 《在路上》

編劇作品

時間 劇名 1962年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1863年 《鬧鬼的宮殿》、《Dementia 13》 1966年 《蓬門碧玉紅顏淚》、《巴黎戰火》、《豔侶迷春》 1969年 《雨人》 1970年 《巴頓將軍》 1972年 《教父》 1974年 《了不起的蓋茨比》、《對話》、《教父2》 1979年 《現代啟示錄》 1982年 《心上人》 1983年 《鬥魚》 1984年 《棉花俱樂部》 1986年 《伊奧船長》 1989年 《紐約故事》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 1997年 《造雨人》 2007年 《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羅》 2011年 《此刻與日出之間》

科波拉的生平介紹

(弗朗西斯-科波拉之女)

索菲亞第一次走上銀幕是1972年在她父親執導的影片《教父》中飾演嬰幼兒麥克·弗朗西斯·里茲。兩歲時,她又在《教父2》中飾演了一個在輪船上玩耍的兒童。隨後的幾年中,索菲亞又繼續在她父親執導的四部電影中登臺亮相過。後來,她還分別在蒂姆·伯頓導演的一部短片和尤瑞克·保加耶維奇執導的長片《安娜》中出演過角色。1990年,索菲亞·科波拉又在《教父3》中頂替了薇諾娜·賴德出演的角色。遺憾的是,該片卻使她得到了“金酸梅獎”的兩個獎項——最差新人獎和最差女配角獎。她最後出演的一部電影是1992年“InsideMonkeyZetterland”,此時她開始意識到她應該繼承她父親的事業,投身於導演。於是她考入加利福尼亞州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創作。1998年索菲亞·科波拉執導了她的第一部影片《LicktheStar》,這是一部短片,由她親自擔任編劇。1999年她拍攝了第一片《之死》(TheVirginSuicides),並親自創作了影片劇本。對於索菲亞來說,導演事業似乎是她的理想選擇。索菲亞為此榮獲了“好萊塢最佳年輕導演獎”和“MTV電影製作最佳新人獎”。2003年,她再次編寫、製作並執導了另一片《迷失東京》。這是一部浪漫喜劇片,由比爾·莫瑞和斯嘉麗·約翰遜聯袂主演。該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為科波拉女士贏得了“逆流最佳女演員獎”。作為老科波拉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以一部僅用27天就完成的《迷失東京》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迷失東京》是那種完全無法與《魔戒》這樣的大片進行比較的電影。但這樣一部小成本、非主流的影片卻獲得本屆奧斯卡獎四項提名,並最終拿到一尊最佳原創劇本的小金人。科波拉家族的人彷彿都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他們既可以完成《教父》這樣的鴻篇鉅製,也可以在類似《迷失東京》這樣小製作的純文藝片上贏得尊重。科波拉家族的人註定都是要搞電影的,經過十年沉寂,索菲亞終於以導演的身份重返影壇,而且出手不凡。2006年,索菲亞與克里斯汀·鄧斯特再次合作,推出《絕代豔后》,該片同樣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再次證明了索菲亞的導演功力。電影世家出身的新銳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07年11月證實她於二十八日產下一女,寶寶名字取為“羅咪”。這是她與法國搖滾歌手男友湯瑪斯馬爾斯的第一個孩子。三十五歲的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曾以“愛情不用翻譯”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

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是“教父”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的愛女,她還在襁褓時期就曾在“教父”第一集客串亮相,從小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愛情不用翻譯”是她執導代表作,不僅讓影評眼睛為之一亮,更讓她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雖然未能如願獲得最佳導演獎,但她卻成功勇奪奧斯卡最佳編劇。

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曾有一次離婚紀錄,前夫是知名導演史派克·李,一九九九年結婚,二零零三年離婚。

求教父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本片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Sergio Leone),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因為他對黑手黨的故事不感興趣(他後來執導了聚焦於猶太裔美國黑幫的《美國往事》)。據時任派拉蒙製作部總裁的羅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稱,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本片,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埃文斯非常希望能找到具有義大利血統的美國導演執導《教父》,他研究過有關黑手黨的電影,發現非意裔導演的作品全都票房慘淡。當科波拉後來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當時科波拉已經執導了8部電影,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改編自舞臺音樂劇的《彩虹仙子》(Finian's Rainbow),科波拉還曾以聯合編劇的身份憑《巴頓將軍》贏得奧斯卡獎。由於喬治・盧卡斯的《五百年後》(THX 1138)嚴重超支,身為該片製作人的科波拉拖欠了華納兄弟公司40萬美元,在盧卡斯的建議下,科波拉決定用執導《教父》的片籌償還債務。 

教父第2部的劇情是什麼?

【影片原名】The Godfather: Part II

【外文別名】The Godfather Part 2

【中文譯名】教父2/教父續集

【出品公司】派拉蒙家庭視訊公司

【出品年代】1974

【上映日期】1974年12月12日 美國

【影片級別】USA:R

【字 幕】點選開啟字幕下載頁

【IMDB連結】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562

【IMDB評分】9.0/10 (180,781 votes)

【國 家】美國

【類 別】動作/劇情/驚悚

【導 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主 演】艾爾·帕西諾 Al Pacino ....Don Michael Corleone

羅伯特·德尼羅 Robert De Niro ....Vito Corleone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Tom Hagen

黛安·基頓 Diane Keaton ....Kay Corleone

約翰·凱澤爾 John Cazale ....Fredo Corleone

塔莉婭·夏爾 Talia Shire ....Connie Corleone

CHD高清 VC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內容簡介】

在西西里,少年時代的維託為報父仇,襲擊了當地黑手黨首領唐·喬奇。在母親的掩護下,維託得以逃脫,並來到了美國。這已經是1901年的事了,第二代教父回憶起父親的青年時代,不由得深深感到了創業的艱辛。

邁克和妻子凱為兒子託尼舉行了聖餐儀式和慶祝活動。但就在當夜,邁克遭到了襲擊,凱受了傷。面對接管家族後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邁克又回憶起了父親唐·維託到美國後的“奮鬥”歷程。

邁克爾一步步進行著復仇。同時他也在不斷拓展家族的勢力。通過與吉爾參議員勾心鬥角的明爭暗鬥,邁克爾終於又控制住了一家大飯店,並開展了生意。就在邁克爾擴大家族的勢力時,一名叫羅斯的黑道人物又闖了進來,企圖佔領邁克爾的地盤。雙方在暗地裡展開了較量。邁克爾不滿足於在國內已有的勢力,他的手又伸到了古巴。然而的爆發卻使他的計劃受到了嚴重的挫折。

羅斯收買了邁克爾的哥哥弗雷多為他提供情報,企圖暗殺邁克爾。但邁克爾也已對羅斯採取了暗殺行動。邁克爾含淚處置了弗雷多,卻不禁回憶起當年父子兄弟間其樂融融的情景。邁克爾的不法行為終究為他招來了麻煩。展開了對他的調查。邁克爾受到了一系列的指控。然而藉助權術,邁克爾又一次轉危為安,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邁克爾成功地對付了的調查,但他的妻子凱卻再也受不了這種充滿了暴力、暗殺和罪惡的生活。她去做了人工流產,含淚離開了邁克爾。親人的離去和兄長的背叛使邁克爾深受打擊。金錢和權勢並未給邁克爾帶來幸福。他孤獨地坐在湖邊的住宅外,茫然地望著遠方……

幕後製作:

此片既是第一集的前傳,也是它的續集。一方面,德尼羅扮演年輕的維託展現出前輩教父的“創業史”,另一方面,邁克作為新一代將黑手黨家族現代化,並細緻地揭示了黑手黨第二代魁首的內心世界。這種切割敘述法極具遙相呼應的內在戲劇力,因此該集的藝術成就超過第一集。本片榮獲第4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設計、最佳原創戲劇性配樂。1981年推出的電視版將兩集內容按劇情順序重新排列,並加上一部分先前被剪掉的鏡頭,構成386分鐘的“完整版”。

花絮: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根本就沒有時間拍攝教父第二集(1972),他要求為這個結局挑選一個風格不同的導演,他自己只是擔任主要的製片人。他推薦馬丁·斯柯西斯,但馬丁的電影公司老闆反對。最終,在提了一些條件後,還是科波拉答應執導該片。

·為了準備角色,羅伯特·德尼羅定居在西西里。

·麥克在卡普里入住的哈瓦那酒店,拍攝場地是在聖多明各(多明尼加首都)的El Embajador酒店。

·在最初的一些閃回場景中,男演員們的褲子都是拉練式的。有一個作曲者指出在那個時候拉練還沒有發明,於是這些場景必須重新拍攝,換成了鈕釦式的褲子。

·扮演幼年克萊門茲的布魯諾·柯柏,(這個角色在教父第一集中由理查德·S.卡斯特蘭諾扮演),在電視劇The Super(1972)中飾演卡斯特蘭諾的兒子。

·馬龍·白蘭度和羅伯特·德尼羅是唯一扮演同一角色分別獲得奧斯卡獎的兩位演員。白蘭度在教父第一集中獲得最佳演員獎,德尼羅因為該片獲得最佳配角獎。他們都是扮演維託·柯里尼。

·馬龍·白蘭度本來被認為是在影片結尾閃回部分最主要的客串演員,但鑑於派拉蒙在拍攝教父第一集中對待他的方式,他拒絕了哪怕只有一天的拍攝請求。

·在閃回部分,演員們說的語言並不是義大利語,而是南部義大利方言的一種結合(大多數是西西里島人的)。

·羅伯特·德尼羅曾經在教父第一集中試鏡並且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當科波拉在為該片尋找演員時,他看了電影Mean Streets (1973),於是最終知道了德尼羅應該在這部電影裡當主演。

·電影在聖多明各拍攝期間,因為艾爾·帕西諾的肺病,耽誤了一個月。

·在340家電影院,提前預定觀看的定金總額是26,000,000 美元。

·詹姆斯·坎要求他在片尾閃回部分扮演桑尼·克里尼,獲得的報仇應該和他在第一部電影中的一樣。結果他如願以償了。

·電影中總共有16次死亡。

·該片被電視指南雜誌(1998年8月刊)評選為最偉大的50部電影,名列第一位,而教父第一集排在了第七位。

標籤: 教父 科波 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0lrg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