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科波拉黑澤明

科波拉黑澤明

科波拉黑澤明

科波拉和黑澤明都是著名的電影導演,他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電影風格和文化傳承。科波拉是美國電影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注重個人主義和人性探索,對敘事手法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而黑澤明則是日本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則注重人類生存的哲學思考和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對日本文化與傳統的注重。儘管兩人的電影風格不同,但是他們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探索卻是互相交流影響的。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被稱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答案】:黑澤明

解析: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生於日本東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

黑澤明的電影是世界級別的,影響了無數電影人。他的粉絲其中不乏諸如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以及張藝謀、徐克、陳凱歌、吳宇森等大導演。

科波拉曾說:“如果能和一位大師(黑澤明)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雖然沒有實現的這個願望,但科波拉在黑澤明拍《影子武士》遇到困難的時候,曾幫助大師度過難關。黑澤明在《我的電影觀》中寫到: “在拍《影子武士》時資金有些不足,科波拉和盧卡斯便多方聯絡,最後由20 世紀福斯公司出了不足的那部分資金。”斯皮爾伯格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拍毛片、吸毒甚至偽造登月……9位大導演不為人知的祕密

【教父】導演拍、庫布裡克偽造登月、卓別林被白蘭度揭短、裡芬斯塔爾被戈培爾性擾、斯科塞斯吸毒……其實再大牌的導演“也有少時”,無論如何,他們的作品依然在電影的歷史中舉足輕重。

比起【七武士】黑澤明更想拍【哥吉拉】

自黑澤明進入電影行業之時起,他一直想拍一部哥吉拉電影。在20世紀40年代,他曾供職於製作巨型蜥蜴系列的東寶株式會社,還將【哥吉拉】導演本多豬四郎當成自己最親密的好友。

然而,儘管多年以來黑澤明多次懇求,東寶株式會社就是不讓他拍攝這個本來低預算的怪物系列片,因為擔心黑澤明製作電影的成本太高了。

傳聞參與偽造人類登月的庫布裡克

多年來,一直有傳聞說,在1968年初,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祕密聯絡了庫利克,答應給他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導演”最初的三次登月行動。在一番談判後,庫布裡克同意了。

在接下去的16個月中,他在位於亞拉馬州亨茨維爾的一個特別建造的攝影棚中,策劃了阿波羅11號和12號的登月拍攝。在偽造的錄影中讓阿姆斯特朗等人在“月球表面”嬉戲蹦跳,並讓錄影在電視中播放,美國觀眾信以為真。

當然至今為止也沒有證據證明這個傳聞,但如果是真的,那麼庫布裡克將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騙子。其實在我看來,更像是對於一名科幻電影導演的無上的肯定,不是嘛

馬龍·白蘭度懟卓別林無情

馬龍·白蘭度是卓別林最後一部電影【香港女伯爵】的男主角,但是兩個人卻互相看不順眼。白蘭度在電影開拍前曾經這樣評價卓別林:“他也許是演藝圈最有天賦的人。

”但是電影拍攝完後,提到卓別林,措辭就變得相當尖刻了。“卓別林”,他在自傳中寫道,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殘忍男人”,“一個自負的暴君,一個守財奴”,並且“很可能是我見過的最有傾向的男人”。“如果誰來晚了,就會遭到他的大聲斥責,“白蘭度控訴道,“他會無情地催促大夥快點幹活。”

一次白蘭度遲到了15分,卓別林當著全體成員的面,斥責白蘭度是演藝界的恥辱。

卓別林對於自己的兒子西德尼也常常不留情面。西德尼在片中扮演白蘭度的朋友,當著所有人的面,卓別林不斷嘲笑兒子的智商和演技。而卓別林則說和白蘭度合作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事”。

喜歡惡作劇的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特別喜歡惡作劇。在【三十九級臺階】的片場,他將羅伯特·多納特和瑪德琳·卡洛拷在一起,然後健壯鑰匙找不到了。

其實這都是算是小兒科,在拍【迷魂記】的時候,當金·諾瓦克走進她的化妝間時,她發現,有人把一隻剛被宰殺並拔了毛的雞掛在她的梳妝檯上。她還沒來得及大聲尖叫,希區柯克就出現在她身後瘋狂的笑著。

讓稱為“希特勒的寶貝”的女導演

裡芬斯塔爾憑藉1932年的一部電影【藍光】吸引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注意,並讓其拍攝了【意志的勝利】。這部紀錄片在拍攝技巧上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至今仍然受到電影攝影師和熱血青年的追捧。裡芬斯卡爾前往美國宣傳影片時,甚至被媒體稱為“希特勒的寶貝”。

無論她對希特勒有何感覺,她對另一個納粹戈培爾卻十分厭惡,背地裡都叫他“瘸子”。而戈培爾有次在原始野蠻的支配下,突然出現在裡芬斯塔爾的公寓裡,跪在地上抓住她的腳。

拍出【教父】的科波拉也是教父

1962年科波拉拍了一部【今夜纏綿】片,這部69分鐘的其實是一部叫【者】的12分鐘短片的延伸版。短片講述了一個狂用高倍望遠鏡女人的的下流行徑。

而作為的【者】加長版的【今夜纏綿】的配樂是科波拉的父親米內爾。雖然沒有人願意給他做發行,但是還是有人欣賞科波拉的作,並且找他拍了第二部。這次他還拍攝了一個新的3D片段。

這部叫【男侍者和花花小姐】的在宣傳語中還吹噓,科波拉用3D技術能“讓女孩坐在你的膝蓋上”。當然這是科波拉以後最不願意提起的作品。

馬丁·西科塞斯因為吸毒差點喪命

20世紀70年代,馬丁·西科塞斯因為吸食可卡因差點丟了性命。在一開始,他是為了獲得創作靈感,最後根本不可自拔,成為一個無藥可救的癮君子。甚至在戛納電影節上,竟然要求記者給他可卡因才願意接受採訪。

終於在1978年8月,因為吸毒引發哮喘,並且引起了大規模內出血。當他被送到醫院的時候,他的血小板幾乎位零,鮮血從他的眼眶中湧出。而他的第二任妻子也離開了他,西科塞斯的人生和事業已然岌岌可危。

幸好,這時,他痛下決心,改掉惡習。

喜歡解剖動物並拍照留念的大衛·林奇

林奇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解剖動物屍體。這個愛好始於一個獸醫出於好心送了一隻死貓給他(好心?!)林奇把死貓帶回家,並且很快給解剖了。林奇很快就開始解剖其他動物。

“我想研究它們的構造。”他說。他將屍體切割成小塊後,他喜歡將它們再重新縫合到一起,把動物的毛髮和內臟攤開放在厚木板上。接著,他會拍下這些可怕的東西。

改行當導演失敗的史蒂芬·金

史蒂芬·金是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偉大的驚悚片小說作家和編劇。但是他並不滿足只是寫作,在1986年親自指導了自己的第一步電影【火魔戰車】,改編自他自己的短篇小說【卡車驚魂】。

但是故事卻被他自己改變成了一個的大機器,開始殺戮一個小鎮居民的故事。但是恐怖大師沒有意識到,這個故事在大銀幕是上有多麼荒唐,過於矯揉造作,並且充斥著震耳欲聾的重搖滾配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他稱自己的第一步電影是“白痴電影”,在將金酸莓獎收入囊中後,他向粉絲們鄭重承諾,以後再也不會做導演。

“在瘋子的世界中,只有瘋子的才是正常的”也許生活虛構的還離奇。人生如電影,或許看起來很美,但也免不了有幾個穿幫鏡頭。

搜尋微信公眾號 buchaibibi

黃泉之路:一部被遊戲耽誤的劍戟片

前言

由兩個工作室LeonardMenchiari與FlyingWild共同開發,由發行商DevolverDigital發行的以日本傳統武士為題材的動作冒險遊戲《TrekToYomi》,即《黃泉之路》,遊戲講述的是一名日本孤獨的武士的故事,據製作組裡面的製作人親口所言,《黃泉之路》的最初創作靈感來源於黑澤明電影,製作組巧妙的使用虛幻引擎融合了黑白畫面,講背景設在江戶時代,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觀看日本經典老劍戟片的體驗。

(黃泉之路)

黑澤明式電影鏡頭美學

黑澤明在日本被譽為“電影天皇”,甚至《教父》電影的導言科波拉曾說過:“如果讓我和黑澤明一起拍電影,那我情願只當一個小助理。”黑澤明比較代表性的作品有人性電影《羅生門》、《七武士》、《生之慾》等,對於看過黑澤明電影的玩家,應該在《黃泉之路》中能充分體會到從畫面到劇情的致敬。日本電影界的“劍戟片”有如我國“武俠片”類似,是本地電影文化中的一支獨特分類,劍戟片中最常見的場景,就是一名勇敢的武士,在昏暗的景象下,準備與敵人進行廝殺。

(遊戲中有許多劍戟片味道濃烈的場景)

對於筆者來講,從遊戲一開始就是電影一般開幕的介面,一直進行整個流程,再加上游戲的遊戲性較低,更像是看了一電影,黑白復古的武士之道,以及遊戲刻意設計的寬屏比例,都可以看出製作組意在給玩家參與式的電影體驗。往往來講,黑白畫面如果光影問題處理不當,會造成畫面細節過於模糊,影響觀看體驗,所以,黑白主題對於導演以及遊戲製作人都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不過《黃泉之路》給我們展現了良好的光影控制,景物有層次與縱深,場景構圖也別有心意。尤其是遊戲中的天氣變化,如大風、大雨、火海等更是“黑澤明式”電影的經典特徵,用天氣來映襯人物的心情。

(遊戲構圖很精美)

插一句題外話,不得不說,歐美人制作的日式遊戲中,日式文化氛圍還是比較正的,像是《對馬島之魂》,以及今天筆者評測的這款《黃泉之路》,可以看得出製作組在處理遊戲內容背景時,是下了真功夫去研究的,這同時可以看出,當年日本人的劍戟片文化輸出有多麼成功,因為現在正在製作遊戲的歐美人,正是當年觀看劍戟片的兒童。同樣,日本遊戲公司製作的以歐美地區為背景的遊戲,如果不看開發商的話,也是幾乎讓人誤以為是歐美遊戲,像是小島秀夫的《寂靜嶺》,和卡普空的《生化危機》系列,筆者在小時候一直不知道這些遊戲竟然是日本人做的。這倒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融合了日本文化的獨特劇情

故事一開始就營造了劍戟片的氛圍,主角弘樹為了遵循與亡師之約,誓言要保護他的家鄉和所愛之人免於受到威脅。遊戲中有四個結局,其中一個是隱藏結局,這是製作組為了保證劍戟片最原味的體驗而設定的,另外三個是正常結局,分別是“愛結局”、“義結局”、和“黑化結局”。網上有很多人吐槽該遊戲加入了主角進入黃泉後的部分,認為這樣劇情設計既不像劍戟片又不像奇幻片,我猜測可能是這部分玩家沒有遊玩隱藏結局導致,如果以隱藏結局來看這段故事,則是地地道道的劍戟片的味道,沒有黃泉奇幻的部分。

(隱藏結局,提前擊殺最終BOSS,正常劍戟片套路)

不過,就算沒有隱藏結局,筆者認為這樣的劇情安排依然不失為一個好的創意,將經典的日本劍戟片套路,與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黃泉結合起來,展現了一段悲壯武士的故事,遊戲劇情中最大的缺點是結局方面加入了西方人的價值觀理解,導致結局的深意遠不如日本純正的古典劍戟片。遊戲雖然有三個結局,這由玩家的選擇目標來決定,選項中全部選了愛子,對應的就是“愛結局”,主角在克服了黃泉的試煉之後最終和愛人永遠相聚在一起。這個結局更像是西方人將武士比作騎士,將其浪漫化的結局。

(愛結局)

如果玩家在遊戲選擇環節全部選的是為了的囑託以及忠義等,結局就是“義結局”,義結局中,玩家看到主角弘樹正在教一個小孩劍法,就像當年弘樹的教弘樹的場景一樣,有濃厚的精神傳承意味。不過這依然是體現的西方人對“武士道”這個東西的理解,日本的劍戟片曾隱含批判過這種被幕府借武家之手來統治百姓的工具,《黃泉之路》的製作者很明顯沒能理解原汁原味的劍戟片表達的對“義”的思想是什麼。

(義結局)

最後,如果玩家全部選了最後一項,那就是“黑化結局”,主角在擊殺了仇人之後,穿上了仇人的盔甲,自己變成了新的惡魔,這是具有反思意味的一個結局。雖然遊戲裡沒說哪個是開發商想要設計的壞結局,但玩家們應該是可以根據選項的內容猜個不離十的。

(黑化結局)

略顯單調且重複度過高的玩法

相比於一下就能抓住玩家眼球的出色畫面與構圖風格,遊戲的玩法可謂截然相反,這個遊戲就屬於典型的“招的來玩家,卻留不住玩家”。遊戲中基本操作就算戰鬥和探索,先說戰鬥,玩家在遊戲全程可以分階段獲得弓箭火銃等武器,小怪可分為兩類,人類和黃泉的殭屍,造成玩法單調的一點就是怪物種類太少但怪物數量還很多,在每一個場景都要打半天才能進入下階段。而且遊戲雖然有著很多按鍵招式搭配,但實際使用出來視覺效果不明顯,也難以讓玩家快速掌握,這就導致戰鬥場面重複度過高。

(遊戲戰鬥場面,從開始到結局幾乎都是如此,重複度太高)

而且遊戲的戰鬥難度是不小的,雖然遊戲地圖採用的是3D地圖,但戰鬥過程仍然是二維平面的,也就是說同一個方向的敵人只能一個一個和玩家打。遊戲戰鬥機制有一定的魂類遊戲特色,有複雜的連招搭配,主角有耐力條,以及高額的受傷量,尤其在BOSS戰中,BOSS也基本都出連招,可以說是一下殘,兩下死。

(遊戲有許多按鍵搭配)

遊戲還可以利用場景中的危險物來擊殺大批量的敵人,很明顯,這是製作組想要豐富一下戰鬥玩法,但治標不治本,如果多設定一些敵人種類、武器種類才是提高玩法的根本途徑。

再來說一下探索,遊戲中的探索物很少,遠端武器彈藥與增加生命耐力的道具和一些與流程無關的收集品,筆者覺得,如果遊戲開發人員能在一些隱藏場景裡面補充一些字條作為劇情補充的探索物,也會讓遊戲更有趣一點。遊戲採用固定視角模式,固定視角,即以場景來劃分地圖,採用上帝視角,玩家在某個場景內移動時,視角基本不會有變動或者移動很小,很早之前的老遊戲《寂靜嶺》、《生化危機》等就曾採用過這種視角。遊戲內的隱藏場景一般只有一個收集品,在探索玩法方面《黃泉之路》做的不是很好,對於遊戲的遊玩性會起到負面影響。

有日式文化韻味的小亮點

遊戲中玩家的回血處和存檔點是“神社”,但神社是一次性神社,用過了就不能再次使用,也就讓玩家不能再同一地點存檔,也不能重複回血,這樣就把每個戰鬥場景給巧妙的單獨分割開了,不管前方敵人有多少,玩家只能一次性清空。這種設計在這類動作類遊戲中要強於自動存檔。

(神社是遊戲中關鍵的互動內容,可以存檔與回覆血量)

再就是遊戲設計了幾段低難度的有日式特色風味的解密,豐富了遊戲在戰鬥之外的內容,可惜的一點是為數不多的解密還主要集中在了後期,如果解密內容更多一點,遊戲可玩性或許更強。

(遊戲的解密)

寫在最後

像《黃泉之路》這種主打特定敘事風格的遊戲,往往口碑也是兩極分化最嚴重的,有些玩家認為這款遊戲的藝術風格堪稱完美,也有的人認為這款遊戲簡直無聊透頂,在筆者看來,這款遊戲畫面與場景設計的藝術是無可挑剔的,但遊戲性確實是有所欠缺的,瑕疵是有的,但同樣依然有著其出彩的地方。

這款遊戲最大的價值,還是把古典劍戟片時隔半個世紀又一次以一種其他的方式展現在了熒幕上,通過出色的運鏡和黑白基底的畫面表現,這是西方人對日本那個傳奇電影時代最真誠的致敬了吧。

你最喜歡的十個導演是誰?為什麼?

最喜歡的十個導演如下:

第一:斯坦利庫布裡克吧。

畢竟難得的全才,各個型別片都有超一流發揮。並且他骨子裡是一個悲觀的人。我喜歡這點,我也和北野武一樣討厭宮崎駿那種虛假的美好。那給我一種意淫的感覺。這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他的作品裡最喜歡2001太空漫遊。也是我心目中科幻電影的頂峰。

第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最近才發現老塔的詩意電影之美。以前覺得這也沒啥,看的片子多了,年紀大了,才能發現他片子的魅力。越看越上頭,只罵以前自己眼瞎。他的電影美感與生活並行不悖。風格電影史上獨一份。

第三:伯格曼。

他的野草莓在我心裡排所有電影第一位。無人能敵。我的偏愛吧。伯格曼在我心裡是一個病人。拍的所有電影都是為自己治病。治癒童年家庭所帶來的傷痛。父權、宗教和上帝是他影片不變的主題。

第四:黑澤明。

亞洲電影之神。談及亞洲電影繞不過日本,談日本電影繞不過黑澤天皇。迷弟眾多。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萊昂內都是鐵粉。他的作品裡最喜歡七武士。他對人性的挖掘十分之深刻。

第五:王家衛。

我的美學電影啟蒙之人。上面寫過了就不多廢話了。另外多加一句,不是說電影反映現實社會和生活才可以稱得上好電影。電影是一門藝術,雖說有人說它是民眾藝術,但這不意味著電影就沒有門檻。

第六:阿彼察邦。

我覺得阿察現在的電影地位被嚴重低估了。他是我覺得最接近老塔電影風格的人。並且自成一派。叢林與同性是他的電影之源。這麼說吧,拍叢林沒有人能比得過他。

第七第八:臺灣雙子星 侯孝賢 楊德昌 。

這兩個人在我這裡是並列,分不出高下。引領了臺灣的電影新浪潮。一個以鄉村為主,一個以都市為主。

第九:成瀨巳喜男。

我覺得這也是被嚴重低估的一個導演。浮雲是我認為反應愛情本質的一步傑作。不過有人說他地位應該超不過小津安二郎。但是吧,浮雲拍的太好了,讓我真的不能不忍割捨。

第十: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大名鼎鼎的教父的導演。但是吧,他的作品裡我最喜歡的是現代啟示錄。這種片子就是給全人類拍的,站在人類的角度上看待戰爭。一個單獨的個體,沒有國家、民族的身份,純粹從動物性的人的角度來看待剝奪生命的戰爭。

黑澤明的主要電影有哪些?(可以說些風格)

《惡漢甜夢》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免費線上觀看

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x4qyWq8OEYGi4qGONKhbug

提取碼: bhg8    

《惡漢甜夢》是由日本東寶映畫、黑澤明工作室製作的151分鐘驚悚影片。該片由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森雅之、香川京子、三橋達也、志村喬等主演,於1960年10月1日在日本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為父報仇,隱藏身份與老闆跛腳的女兒結婚。完美的計劃卻因為他愛上新娘而有了扣人心絃的轉變,惡人卻始終高枕無憂。

這部驚險報仇片劇情複雜,線索縱橫交錯,黑澤明通過一宗賄賂事件,無情地揭露了日本官商界的黑暗,對人性的醜惡一面刻劃得入木三分。在構圖方面,黑澤明控制得更完美無瑕,通道、樓梯、房間的排列、鏡的擺設,以至瓦礫堆的空間佈置,都拍得均整有致,計算得驚人地準確。

黑澤明在電影界電影史上是什麼地位?

弗朗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到日本探班《影武者》拍攝現場時和黑澤明的合影,這兩個舉世聞名的大導演其實也是黑澤明的腦殘粉,這兩貨同時還是黑澤明電影《影武者》的製片人。再比如1985年,是他們兩個老粉絲——史蒂夫·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贊助黑澤明拍攝了《亂》並獲得奧斯卡,雖然不過《亂》在日本國內反響很差,但依然擋不住得獎的步伐。最後咱們來看看一張合照,在眾多世界名導合照中,看看這個座次,你說黑澤明在世界影史什麼地位?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黑澤明總是會被拿來和庫布裡克比較的原因,他的電影彷彿就沒有不好看的,沒有不經典的。

黑澤明和科波拉什麼級別的

同等級別。

世界十大著名導演

作為一個喜歡電影的同學,我來說一下我心目中能排上世界十大著名的導演。

1.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代表作有《指環王》系列,《霍位元人》系列等等。

(左:彼得·傑克遜,右:甘道夫)

《指環王》系列當時真的是震撼到我了,特別是它描繪的中土世界,看上去太夢幻了,即便看完整個系列仍然沒有看夠。

2.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代表作《大白鯊》、《ET》、《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等。

(左: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右:李安(後面會有介紹))

雖然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侏羅紀公園》最賣座,但我仍然喜歡《拯救大兵瑞恩》,犧牲8個人去拯救1個人,怎麼看怎麼不合理,但它就是在電影裡面發生了。時至今日,很多人還會為了這個問題在爭論。

3.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代表作《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終結者》系列等等

記得小時候《泰坦尼克號》是和父母一起看的,看到傑克給露絲畫畫的時候,我媽趕緊捂住我的眼睛,我只能從她手指縫中看到一點點畫面,卻也看得心潮澎湃。《阿凡達》一出更是引領了後面3D電影的潮流,個人覺得如果沒有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也就沒有現在3D電影的流行。

4.昆汀·塔倫蒂諾 Quentin Tarantino

代表作《低俗小說》《殺死比爾》

(左:昆汀 右:姜文)

上面這張圖片是昆汀探班姜文主演的電影《秦頌》,兩大鬼才惺惺相惜。昆汀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導演,可能很多人聽過他的名字,但對於他的作品不是很瞭解,這樣說吧,周星馳導演的《百變星君》有一段舞蹈就是致敬的《低俗小說》,這樣一來你們就能明白他的地位了吧。

5.蓋·裡奇 Guy Ritchie

代表作《兩杆大煙》《偷拐搶騙》

在《瘋狂的石頭》沒出來之前,我也不知道蓋裡奇導演,直到看了《瘋狂的石頭》,再去看了《兩杆大煙》,真的震驚到我了,建議沒有看過的都去看看,絕對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6.呂克·貝鬆 Luc Besson

代表作《這個殺手不太冷》《颶風營救》系列等等

知道呂克貝鬆導演還是看了《這個殺手不太冷》,作為一個法國導演,他用作品向世人呈現了法國人的浪漫情懷,即便是殺手,也有浪漫的一面。

7.宮崎駿 Hayao Miyazaki

代表作《龍貓》《天空之城》《千與千尋》等等

宮崎駿老爺子就用漫畫圖片當照片吧,雖然他的作品全是動畫片,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他應該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動畫片導演,每次看他的作品,都能讓人心生溫暖,非常治癒

8.羅蘭·艾默裡奇 Roland Emmerich

代表作《日》《後天》《哥吉拉》《2012》

如果要評選災難片之王,那肯定非他莫屬,他讓地球被外星人破壞(日),然後讓地球被冰凍(後天),最後又讓地球被水泡一遍(2012),真的是太壞了,不過這種壞很符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歡這種型別的災難片。

9.李安

代表作《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的成就不用我再過多的複述了,網上一搜一大堆,我只想說這個奧斯卡獎實至名歸

10.吳宇森

代表作《英雄本色》《碟中諜2》《變臉》

對,就是他,這個“愛放鴿子”的導演吳宇森,如果不是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好萊塢大片《碟中諜2》居然是一個華人導演的,吳宇森導演的暴力美學,那才是真正的暴力+美學,據說就連昆汀都是他的粉絲,由此可見吳宇森的地位。 

碼字不易,喜歡的小夥伴給個贊吧。

成為世界級電影大師的五個誘因

在選擇電影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有些人看電影是為了顏值,有些人看電影是為了大爆炸,有些人則乾脆人云亦云。然而,成熟的電影迷在選擇電影時都有一條心照不宣的參考標準:導演。縱觀電影故事講述者的全部工種,諸如24幀APP上分類的攝影師、美工師、特效師、音效師、剪輯師、作曲、編劇、演員、製片等等,導演是電影製作過程中最具創造力的個體,是電影質量的最大保證。

然而,並不是每個導演都能夠保證電影質量,在所有的導演中,只有少數人能夠給電影質量掛保證,這些導演無一不是我們熟悉熱愛頂禮膜拜的物件,被統稱為大師級導演。李安、黑澤明、北野武、楊德昌、斯皮爾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比利懷德、喬治·梅里愛、昆汀·塔倫蒂諾等等,這些是已經被公認為電影大師的人物。而韋斯·安德森、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前者憑藉《布達佩斯大飯店》,後者憑藉《鳥人》,是新晉的電影大師。如果你足夠細心,又足夠機敏,不難發現,世界級電影大師雖然風格迥異,然而他們身上都有許多共同點,而這些共同點,我們稱之為大師的自我修養,是成為電影大師的必備因素。

01 對電影的狂熱

愛電影,這是世界級電影導演的第一個共同點。如果一個人對電影沒有熱愛,很難想象他能為電影奉獻一切,以至於為了拍好電影絞盡腦汁,廢寢忘食,繼而發揮個人才能,成為電影大師。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說到對電影的熱愛,昆汀·塔倫蒂諾可以說是最好的例子。從小出生在影迷家庭的他,就連昆汀這個名字也是來源於電影(昆汀的名字來源於影星伯特·雷諾在《之煙火》中所扮演的角色)。從童年起就愛上電影,一直到以後的錄影店生活,繼而成為導演,憑著《低俗小說》一鳴驚人,昆汀·塔倫蒂諾是一個不折扣的因為熱愛而成為電影大師的典型。

02 指導表演的能力

成為大師級導演,光有熱愛是不夠。熱愛電影只是在你沒有能力之前的最大動力。導演導演,顧名思義就是指導表演。雖然說演員和導演是兩種工作,但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演員,如何指導演員的具體表現,這是每一個導演的必修課。在李安拍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由於現實當中成名的演員沒有符合主角“派”的人選,李安不得不在印度進行海選,最終在三千多名挑戰者中選中了17歲的蘇拉·沙瑪。而在此之前,蘇拉·沙瑪全無任何表演經驗。不過李安就是李安,老練的他一眼就看出了這個未成年男孩身上潛藏的表演天賦,並加以開發,從而才有了蘇拉·沙瑪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完美表現。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與章子怡合作的《臥虎藏龍上》,可以說,雖然章子怡是張藝謀導演一手培養起來的國際演員,但章子怡最好的表演獻給了《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一角。

03  駕馭劇本的能力

這大概是導演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了。黑澤明曾經多次指出,要想成為大師級導演先要成為大師級編劇。諾蘭也說,如果你有一個足夠優秀的劇本,不要賣給任何人。諸如王家衛、諾蘭、昆汀這些導演,都是靠編劇起家。正是證明了自己在劇本方面的深厚功底,他們才獲得了電影公司信任,獲得了當導演的機會。畢竟,電影就是講故事,而編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電影能否把故事有效地傳達給觀眾。從上面的截圖你也不難看出,大師級導演要麼直接參與電影編劇,要麼也會在電影的劇本上下苦功夫精雕細琢。

04 協調團隊的能力

所有的導演在獲獎時無一例外都要感謝自己的團隊。你可能覺得這是客套話、場面話,但實實在在地說,這些話都是發自肺腑的。因為電影,和文學等其它藝術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電影這門藝術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就能完成的,一篇電影最少都是好幾百人團隊的心血結晶。雖然很多人認為製片人在電影製作上有絕對的權力,但在電影的具體拍攝過程中,導演才是真正的領路人。導演不僅要協調演員的檔期,指導演員的表演,還要協調攝影師,佈景師等其它具作工種的工作進度和計劃。所以,很多時候,在片場,導演都要像魔鬼一般冷酷。雲曾多次評價杜琪峰,笑稱杜琪峰在片場罵人連北京都聽得見。

05 作者論

也許,發源於新浪潮的作者論才是大師級導演最重要的特徵。按照美國影評人安德魯·薩里斯的說法,作者論有三點假設:第一種是可以彰顯導演表現化地理解並應用電影製作技藝的技能水平;第二種是連貫的個人風格,即可以在每部影片中被甄別出來的一系列視覺和敘事特性;第三種是一種統一的世界觀、一系列連貫的心態和意念。簡而言之,一旦你看過某位導演的某幾部作品,你就能在這位導演的任何其它作品中找到相同或類似的元素。再簡化一點,便是大師級導演都有個人強烈得風格,你可以輕易地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判斷什麼是諾蘭電影,什麼是昆汀電影。而作者論,對於導演由很高要求,要求導演掌握剪輯、編劇、攝影、服裝、道具等等電影分工。最近幾年最典型的作者論電影莫過於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毫不誇張地說,韋斯·安德森在拍攝《布達佩斯大飯店》時基本上參與了上述列舉的全部電影分工。

黑澤明資料,求客觀一點的,謝謝了

黑澤明出生於東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親黑澤勇,母親黑澤縞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國中畢業後,黑澤明熱衷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突然自殺的影響,1934年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之後又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裡的德國人》,《寂靜》和《雪》。得到了廣泛的好評。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執導了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係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週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8年,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誌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臺,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編輯本段創作生涯

黑澤明1910年出生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從小家教很嚴,父親不但讓他學劍道,還著他學書法,而他對繪畫卻非常感興趣,曾經意志當一名畫家,但是當時以畫家為職業非常困難。他經歷了日本歷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世紀,它從一個半封建王朝轉變成了一個工業大國。在黑澤明26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選擇他進入影壇,開始了自己的電影人生。

1923年9月1日,關東地區發生了強烈的地震,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築被毀壞,死亡人數幾乎與廣島原子彈死亡人數相當。那年黑澤明十三歲。黑澤明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藝術家。他在中學學習過西方繪畫,參加過一個稱為“無產者藝術家聯盟”的組織,該組織經常談及的話題。

1936年,黑澤明在報紙廣告上看到一家叫PCL的電影公司在招聘助理導演,他報了名,這家公司就是後來的東寶映畫。這一年黑澤明26歲。直到1943年,黑澤明才被允許執導他的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該片取材於一部講述年輕柔道師的小說。雖然是初任導演,黑澤明在日本一下走紅。電影《羅生門》在日本的首映失敗,但卻意外的在西方大獲成功。1951年這部影片入選威尼斯電影節,並獲得了令人羨慕的金獅獎。

1990年,80高齡的日本導演黑澤明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直到1998年他去世,黑澤明導演的電影超過了30部,包括《羅生門》、《七武士》、《蜘網宮堡》和《亂》等,他的作品對其他導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他們尊稱黑澤明為電影大師。而在日本他被指責過分地迎合國際觀眾,以及過多地將日本社會暴露給西方。

黑澤明拍攝的影片《羅生門》,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獲得金獅獎,這是西方電影節第一次把頭獎給了一位亞洲導演。這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因為,從此西方社會不僅認識了日本導演黑澤明,還通過他的影片真正認識了亞洲電影。

黑澤明在日本的武士家庭長大,年輕時一次偶然的選擇使他進入影壇,在做了7年的副導演後,導演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而1950年的影片《羅生門》更是奠定了黑澤明在世界影壇的地位。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黑澤明不斷拍攝出傳世傑作。

接下來的幾年中,黑澤明連續拍了幾部傑作,都是描寫人們在艱苦和逆境中如何善良生活的。自我犧牲和承擔道義是許多黑澤明影片的中心主題,這與他的武士家庭背景密切相關。黑澤明堅持劇本要基於真實的事件,所以他和攝製組對日本歷史進行了深入的探查,以便獲得更多有關武士的資料。

《七武士》是東寶映畫拍攝的最昂貴的影片,因為拍攝時間是原計劃的四倍。黑澤明和他的攝製組設法完成了這部影片,但卻使東寶映畫瀕臨破產的邊緣。黑澤明的冒險得到了回報。《七武士》在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它在西方被認可,也為他贏得了世界級藝術家的美譽。

1960年,黑澤明的《七武士》被約翰·斯特奇斯重拍,取名為《七個高尚的人》。詹姆斯·考伯恩扮演飛刀牛仔,人物直接取材於黑澤明的武士劍客。

1968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宣佈,黑澤明將在一部描寫突襲珍珠港的巨集大的戰爭史詩片中擔任日本部分的導演。開機三週後,黑澤明離開了劇組,最後完成的影片中一點也沒有用他導的部分。到1968年,電視劇完全佔領了日本的市場。

1972年,黑澤明接受邀請到蘇聯去拍一部俄語片《德烏蘇札拉》。當時蘇聯的電影公司還由國家控制,他和一大幫蘇聯人一起工作。這部影片用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影片講述了世紀之交一支探險隊深入荒野進行勘測的故事,片中大部分外景都在西伯利亞拍攝。1976年,影片《德烏蘇扎拉》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由於拍電影越來越入不敷出,黑澤明不得不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其中一個選擇就是接拍一組日本威士忌酒的廣告,拍攝地點就在他在日本的住所附近,他親自執導,並且還在其中客串了角色。

黑澤明依靠外國的資助才得以完成《影子武士》的拍攝。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他的好友喬治·盧卡斯的幫助下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剛剛拍完《星球大戰》的盧卡斯稱,自己的靈感來源正是黑澤明的作品。

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將觀眾拉回了戰國時代,他呈現給眾人一部講述忠誠和兩個敵對家庭之間戰爭的史詩鉅作。不過,他這一時期的心境更加灰暗,而這部電影中表現的戰爭的恐怖也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拍完《影子武士》之後,黑澤明著手拍攝一部根據莎士比亞名著《李爾王》改編的影片《亂》。《亂》令黑澤明像著了魔。他常常陷入幻想,滿腦子都是他要拍的影像。影片的結尾是一場預言式的血腥大,這喚起了黑澤明腦海深入最可怕的童年記憶。

當黑澤明需要緩解拍片的疲勞或是寫些什麼時,就會到東京呆上幾個禮拜,他每次都住在一家簡樸的小旅館裡。

黑澤明80多歲高齡時仍堅持拍片,1998年9月,黑澤明與世長辭,享年88歲。共有35000多人蔘加了他的追悼會。

黑澤明在他50年的電影生涯導演了近30部電影,獲得了30多個著名的獎項,他獨特的電影表現手段,觸及人類情感祕密的電影主題,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影響了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導演。

(一)死亡禮讚

風和日麗的日子,來訪者來到一個美麗的村莊,這裡有潺潺的小溪,小溪兩邊盛開著各色的花朵,連線小溪兩岸有一座小橋,這裡的一切都顯得那樣幽雅恬靜。盛裝的村民載歌 載舞,一路行來,五光十色,氣氛歡快。不明所以的來訪者以為是節日的慶典,便詢問水車邊耄耋的老者。老人說:"不,是出殯的。你奇怪嗎?其實出殯是應該慶賀的,一個人很好地生活,很好地勞動,辛苦了一輩子,他死了,人們就向他祝賀。"紀念死者的石板上邊,永遠放滿供奉死者的鮮花。

這是黑澤明80高齡執導的影片《夢》的最後一段,表現了他豁達的生死觀:"一個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勞動,辛苦一生後死去是值得慶祝的。"

1998年9月6日,在黑澤明為死亡譜寫了節日禮讚後的第8年,88歲的他真的迎來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體驗。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在痛惜他的離去使得電影界又損失了一位大師之時,黑澤明一定是微笑著走遠的。

明治43年(1910年)3月23日,黑澤明生於東京府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是其父黑澤勇(45歲),其母黑澤縞(40歲)的第4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

其實,對於死亡,黑澤明從不陌生。

在黑澤明國小四年級時,他最喜愛的16歲的小姐姐得了一場病,就像突然被旋風颳走的一般,去了另一個世界。在影片《夢》中,黑澤明曾滿懷深情地描述他和小姐姐過偶人節時陳列偶人喝甜酒的歡悅。他記憶裡的小姐姐柔美得過了頭,有一種水晶般透明、柔弱易損、令人哀憐的美。他們關上電燈,在光線微弱的房間裡,藉著紙罩蠟燈的柔光看擺在鋪著猩紅毯子的五層壇上那些宮廷偶人,它們栩栩如生,美麗至極。這時小姐姐突然跑去了桃林,然後就不見了。黑澤明到老都記得,小姐姐的戒名是:桃林貞光信女。在為小姐姐舉行葬禮這天,黑澤全家都坐在寺廟的正殿上聽和尚誦經。當誦經聲木魚聲加上銅鑼聲達到時,小明卻止不住地哈哈大笑起來。他想:小姐姐會高興的。這真是與眾不同的態度。

第二次遭遇死亡是眾所周知的關東大地震。那是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這一天對於貪玩的中學二年級學生黑澤明來說是個心情沉重的日子--暑假結束了,又得上學了。參加完開學典禮,黑澤明本想替大姐買書,好在書店沒開門,他便心煩意亂地回了家。那一天早上萬裡無雲,秋季的陽光燦爛炙人,但到11時左右,忽然颳起一陣疾風,這風把小明的風標從房頂吹落。裝好風標的小明無事可幹,便夥同鄰居的小孩拿石子砸一頭昨晚吼了一夜的朝鮮紅毛牛。這時傳來轟隆隆的聲音--地震了。小明趕緊脫下木屐,摟住身邊的電線杆子。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發了狂:電線被扯得七零八落,所有屋頂的瓦都像篩糠左搖右擺,不停往下掉,一片濛濛的塵埃中房屋露出了頂架。小明抱住電線杆承受著強烈的搖晃,在過分受驚時,反倒變得十分沉著,他看著沒有坍塌的房屋木結構骨架甚至想著地震與日本房屋構造的關係問題,不過,下一瞬間他就想到了他的親人們,於是拼命向家跑去。他家門樓上的瓦掉了一半,門廳的木格子欄杆全倒了?quot;啊,全死了。"小明站在院子裡望著這片瓦礫堆,心裡莫名其妙的達觀。不過一會兒,本來以為全部遇難的親人們都平安無事,衣著整齊地從家裡走了出來,而且,哥哥還斥責小明光著兩隻腳,不成體統云云。看起來,全家人之中,驚慌失措的只有小明一個。關東大地震用自然界異乎尋常的力量震撼著黑澤明的心,也使他飽受驚恐。震後他曾被哥哥帶領遠足,去觀看地震及火災後的慘景。記憶中這是可怕的遠足,他看到以各種各樣姿態離開人世的人們,在屍體和瓦礫無法區分之時,小明的心情倒是莫名其妙的平靜。這成為貼近死亡,征服恐怖的一次遠征。少年時代的黑澤明對生死已經有了很獨特的認識。

而最深刻的一次死亡震撼,是他哥哥丙午的自殺。丙午從小就是個出類拔萃的天才,是黑澤明童年和少年的偶像,國小畢業時因意外沒有考上心目中的中學,便從此沉迷文學,並讓厭世哲學佔據了他聰明的頭腦。他把俄羅斯作家阿爾其巴綏夫的《最後的一線》推崇為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學,受書中主人公納烏莫夫"人生一切努力無非是在墳墓上跳舞"的虛無精神的影響,他經常口頭禪似的說:"我在30歲之前死掉,人一過30就只能變得醜惡。"當他27歲時,作為影片解說人的他因為有聲電影的出現而失業了,也就是這一年,丙午在伊豆溫泉旅館的一間廂房自殺了。看著還在淌血的哥哥,黑澤明一動不動,對他來講,這是無法取代,永遠尊敬的哥哥。

多年以後,也就是1971年,因為電影票房的失利和創作追求問題,61歲的黑澤明也曾試圖自殺,當然,他沒有死。於是,他很快又站立起來,接著拍出了許多傳世佳作,真到壽終正寢。

(二)光榮之門

黑澤明曾說:"從我身上減去電影,那等數大概就成了零。"

其實,黑澤明進入影壇,一開始只是為了就業。1928年國中畢業後黑澤明曾熱衷於繪畫,矢志當一名畫家,甚至有作品參加全國性的美術展覽。但是當時以畫家為職業非常困難,黑澤明對此也沒有自信。由於哥哥丙午的突然自殺,黑澤明必須迅速負起長子的責任,因此,他帶著急於就業的焦急心情四處找工作。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一天,黑澤明從報紙上看到P.C.L電影製片廠(東寶電影公司前身)招考副導演的廣告,對日本電影界一無所知的黑澤明便由此進入影壇。

剛剛考進製片廠做副導演的經歷並不令人滿意,以至於黑澤明想一走了之,但山本嘉次郎導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黑澤明的命運,因為,他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山頂的風終於吹到我的臉上......山頂的前面,就是極目千里的廣闊天地和一條筆直的大道。"看著山本先生在攝影機旁揮灑自如,黑澤明知道自己找到了真正想幹的工作。在山本的劇組裡,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並且通曉製作影片過程中各個部門的一切工作,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山本先生還告誡他:想當導演就得先學寫劇本。這使得黑澤明成為導演前先成了劇作家。《達摩寺裡的德國人》發表於《電影評論》倍受好評,《寂靜》和《雪》得到情報局懸獎。當然,由於升任導演的計劃一再落空,黑澤明寫劇本也多是籌措酒資,拿了稿費去喝悶酒。

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終於邁出了導演的第一步。作《姿三四郎》開拍了,黑澤明努力使這部作品更有趣也更令自己滿意,正值戰時缺乏娛樂的日本觀眾狂熱地湧入影院,黑澤明也因此確立了自己作為導演在日本影壇的地位。當時正值二戰,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盛行,電影創作也受軍部的直接管轄,導演沒有創作的自由。黑澤明在自傳中不無羞愧地寫到:"戰爭期間,我對軍國主義是沒有抵抗的。很遺憾......沒有抵抗的勇氣,只是適當地迎合或者逃避。"1944年的《最美》即是以描繪戰時女子挺身隊在工廠裡的勞動生活,藉以鼓舞鬥志的影片。拋開影片的目的,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無論攝影角度還是構圖,或是紀錄片式的拍攝方法,都是頗有成就的,這也是黑澤明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小品式的電影。當然,《最美》還帶給了黑澤明終其一生的伴侶--矢口陽子。

1951年9月,正當黑澤明為其新片《白痴》在票房和評論上的雙重慘敗而煩心不已時,傳來了《羅生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的喜訊。這是西方電影節第一次把頭獎給了一位亞洲導演(次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又頒給了《羅生門》),從而開啟了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雖然,日本的評論家都說:那兩個獎不過是評獎者出於對東洋式的異國情調好奇的結果,但事實上,《羅生門》全面展示了黑澤明精湛的導演技巧和他開掘人類心靈的深度,講述?quot;人總是美化自己"這樣一個主題。此外,在運動鏡頭、光影處理等電影技巧方面,本片在當時也是無與倫比的。難怪多年以後黑澤明仍對日本評論界耿耿於懷:"日本人為什麼對於日本的存在毫無自信?為什麼對外國的東西就那麼尊重,對日本的東西就那麼鄙視?"

《羅生門》得獎以後的10年之中,黑澤明在各大影展中頻獲大獎,成為國際影壇的風雲人物。其拓展電影表現手段,觸及人類情感祕密的電影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甚至影響了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導演。黑澤明被稱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堅定的性格,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他易怒的脾氣一同被人們談論和稱道。

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是黑澤明的創作低谷。1971年因電影票房失利和創作追求問題,他曾試圖自殺。不過,很快他又站立起來。曾自喻為鰻魚的他說:"電影作家這條鰻魚,看到養育他的河汙染了,水也乾枯了,他沒法在這樣的地方產卵。"於是,他只好不止一次地遠涉異域,比如在1975年蘇聯的河面上產了卵,即獲莫斯科影展金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德爾蘇.烏扎拉》。電視和好萊塢對日本電影的衝擊,以及日本電影生產機制的僵化及隨之而來的人才流失使日本電影全面衰退,這是真正令黑澤明神傷的事情。

晚年的黑澤明與兒子黑澤久雄創辦了黑澤製片公司,在1991年他還拍攝了關注核輻射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八月狂想曲》。85歲高齡時,黑澤明仍雄心勃勃要創作一部古裝巨片,因意外摔傷而未果。

黑澤明是東方電影導演的標尺,他執著的人道主義,對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注,對人性本質的挖掘,將隨他多姿多彩的影片永遠流傳。對黑澤明而言,電影是現實,更是理想;是抒寫情懷、審視靈魂的工具,更是通向彼岸的光榮之門。

標籤: 黑澤明 科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om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