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碧螺春是誰命名的

碧螺春是誰命名的

碧螺春是誰命名的

據傳,碧螺春的名字是由清代文學家龔自珍所命名的。他遊歷太湖時,品嚐了一種很受當地人歡迎的茶葉,感嘆其色、香、味俱佳,將其比作太湖的“碧螺”,故名碧螺春。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碧螺春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原名叫什麼?

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碧螺春原名叫功夫茶或者新血茶。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高階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

擴充套件資料:

碧螺春的價值功能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迴圈,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面板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碧螺春

碧螺春的資料

碧螺春

碧螺春雅名之由來

凡是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十分讚賞它的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名之來歷,還有兩個逸聞趣事呢。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彥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裡有一天,太湖裡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裡,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裡,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裡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裡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產於江蘇省洞庭縣東西山,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除兼具龍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優於龍井,對上呼吸道傳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位,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高階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階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溼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的故事

關於碧螺春的故事

  關於碧螺春的故事,說到碧螺春肯定很多人都喝過,它可是中國的名茶,有著很悠久的歷史,茶味香濃還有很多功效,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以下是我收集的一些關於碧螺春的故事,一起看看吧。

  碧螺春的故事1

  中國名茶之一,因果樹與茶樹交錯種植,令其茶具有天然的茶果香味。產於洞庭山,又有著“洞庭碧螺春”的美稱。茶品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而碧螺春在我國更是歷史悠久,曾在唐朝時期就被奉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

  據說有個修女去山上春遊,摘了幾片茶。沏完茶,她很香,說:“太香了,讓人覺得害怕。”因此,當地人把這種茶叫做“嚇煞人香”。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視察時品嚐到了這種湯色綠、捲曲如蝸牛的名茶。但是,他覺得“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並不雅緻,於是給它取名為“碧螺春”。這種茶春季採摘,採摘於碧螺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康熙年間,每年都有人用碧螺春進貢。

  碧螺春除了有歷史典故,還有一個淒涼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孩叫碧螺,她喜歡唱歌住在西洞庭山,一個叫阿祥的年輕人住在東洞庭山,面對西洞庭山隔水而過。每次阿香去釣魚,他都會路過西洞庭山,聽到碧螺姑娘優美的歌聲,看到她在湖邊撒網,就不自覺地愛上了她。有一年,一條凶猛的巨龍出現在太湖上,威脅要帶走碧螺姑娘。阿祥潛入西洞庭山與龍搏鬥七天七夜。打敗龍後,他倒進血泊中,傷勢一天天惡化。直到有一天,照顧阿祥的碧螺發現惡龍與阿祥搏鬥的地方有一顆茶樹,她小心翼翼的栽培著。當茶樹長出了嫩葉,碧螺摘了一束回家泡了一杯給阿祥喝,慢慢的阿祥痊癒了,碧螺卻勞累而死。阿祥傷心極了,把她埋在茶樹旁邊。為了紀念碧螺,人們把這種茶命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的故事2

   一、碧螺春屬於什麼茶

  碧螺春重要生產在中國太湖旁的洞庭山一帶,許多時間,人們都喜好把它叫做洞庭碧螺春,這個名字是人們依據茶葉的形狀特徵而命名的,而人們相識的茶葉種類,多以茶葉的加工方法來區別,要是從這方面看,碧螺春的製作工藝與綠茶十分相似,他屬於沒有經由發酵的炒青茶,應該屬於綠茶家屬的`一個首要品種。

   二、碧螺春怎麼泡

  1、平常人們沖泡飲用碧螺春,想品嚐到它的真正滋味,應該選擇一個空氣清新,情況優雅的處所,並且要提前準備好沏茶用的茶具,茶具,最佳利用白瓷茶具大概透明的玻璃茶具,在沏茶曩昔必要用溫熱的開水,把茶具整個洗濯一遍。

  2、籌備好茶具之後要籌備好碧螺春,茶葉茶葉與水的比例應該是1:50到1:60之間,也可以依據本身的口胃,而調解茶與水的比例。籌備好茶葉之後,要籌備好沏茶用的水,沖泡碧螺春時你的選擇尤其首要,它尤其適宜用自然山泉水來沖泡,要是前提不容許,也可以利用桶裝礦泉水。

  3、把籌備好的碧螺春茶葉放在茶杯底部,還把90度擺佈的開水直接突入的杯子中,沖水時要從高處讓水流注入杯子,就可以看到碧螺春在水中翻騰,舒展的模樣,姿態尤其幽美,沖泡之後悶泡1到2分鐘,然後掏出茶湯就能逐步品飲,此外掏出茶湯之後要實時續水,二次出湯時間可以適量延伸一會。

你知道綠茶碧螺春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碧螺春茶名字的由來

碧螺春產自哪裡?

碧螺春茶原產於蘇州東、西山,關於碧螺春卻有著許多美麗而動人的傳說。碧螺春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發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

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

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監管的各個領域。

價值功能

碧螺春是綠茶代表產品之一,根據中國中醫學及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

茶苦能瀉下、祛燥溼、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鹼、黃烷醇、茶多酚等。

碧螺春功效 茶葉成分對人體的生理、藥理功效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八大保健作用: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迴圈,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面板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碧螺春屬於什麼茶類?碧螺春的名字從何得來?

引言:有一些茶葉的名字是比較好聽的,就比如說碧螺春,讓人感覺到這個茶葉就是滿滿的文人氣息。那麼碧螺春到底是屬於什麼茶類呢?碧螺春的名字從何得來呢?

碧螺春是綠茶

碧螺春是屬於綠茶中的一種,形狀是轉曲狀的,而且顏色是綠色的。碧螺春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典故。相傳在康熙年間,在康熙下江南的時候,就會看到有一種茶葉捲曲的形狀像螺母一樣,而且顏色碧綠,泡出來的茶湯清冽,顏色也很好看,於是就把這個茶的名字改為了碧螺春。所以說才有這樣的一個文藝氣息滿滿的名字,碧螺春是屬於綠茶中的一種,而且碧螺春的產地也在江浙地區。碧螺春的茶葉長度是比較長的,但是在炒制的過程中和其他茶葉形狀固定的情況一樣的是碧螺春的茶葉葉子會自動的捲曲,在沖泡的時候才會舒展開。

碧螺春的沖泡方式

碧螺春 的沖泡是需要溫度比較低的,建議在90度的開水沖泡不能溫度過高了,在沖泡的過程中剛開始的味道是比較淡的,之後茶湯是好一些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碧螺春的茶葉葉片是比較大的,完全舒展開之後會影響整個茶壺的觀感。所以建議分為茶壺和茶杯,這樣的話就能夠享受到好喝的茶水,而且也不會受到茶葉的影響。另外在沖泡的過程中水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議選擇水質好一點的,這樣的話就能夠讓茶的清香更容易出來。

總結

茶文化在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而且我國也是茶葉的主要產地,不同的茶葉的特色還是不一樣的。所以說自己在買茶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觀察茶葉的品質,從而能夠購買到好茶,而且也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舒暢。

洞庭碧螺春到低是不是洞庭湖的,為什麼叫碧螺春?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陳康祺《郎潛紀聞》和《清朝野史大觀》等書的有關記載說,“碧螺春”原是一種野生茶,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峰石壁縫隙間,此茶清香幽幽,飄忽不散,時濃時淡,若有若無,於是,當地茶人用吳語驚呼道:“嚇煞人香!”於是,“嚇煞人香”又成了這種茶的土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南巡到洞庭東山,江蘇巡撫宋犖派人購置了當地製茶名手朱正元精製的品質最好的“嚇煞人香”進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嚐後,頓覺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好茶!但一聽說這茶名叫“嚇煞人香”,又覺粗俗不雅,於是很想給它重新取個名。

在文化上早已被“漢化”了的康熙皇帝非常熟悉古代的一些詠茶詩詞,如蘇軾曾說:“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試焙新茶詩)),又如李清照說;“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小重山》)。

“武林春”也好,“一甌春”也好,都是指代茶葉。於是,康熙皇帝根據此茶色澤澄綠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採製於碧螺峰上,欣然將它題之為“碧螺春”。

擴充套件資料:

洞庭碧螺春有“型美、色豔、香濃、味純”四大特點,根據這四個方面來劃分等級,國家標準碧螺春茶可分為五級。其中特一級、特二級洞庭碧螺春銀白隱翠,條索細長,捲曲成螺,身披白毫,沖泡後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回甘持久。

一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自然,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鮮豔,發綠、有明顯著色感。

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湯色看上去比較清澈柔和、青黃明亮,加色素茶湯的看上去顏色比較鮮豔,明顯發綠。

中國名茶“洞庭碧螺春”產自哪裡?

碧螺春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西山鎮(今金庭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在秉場、石公堂裡、東村、衙甪里、東河、縹緲村一帶,其餘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佈。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主要分佈在山區的莫釐、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

碧螺春的原產地是哪裡

碧螺春的原產地為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又稱“洞庭碧螺春”。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擴充套件資料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高階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的名茶。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碧螺春

碧螺春茶

碧螺春,洞庭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

簡單介紹

碧螺春屬於六大茶類中的綠茶,炒青綠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相傳是康熙南巡的時候賜名。碧螺春條索纖細,茸毛遍佈,有天然的花果香。迅鬥

主要產區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有些朋友誤認為是洞庭湖所產實則是太湖所產。產區茶樹、果沒攔樹套種,茶吸果香花窖茶味,陶冶出了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品質特徵

1.外觀: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

2.湯色:嫩綠明亮,茶毫豐富,看上去有點渾濁。

3.香氣:清香襲人,有花果香。

4.滋味:味涼甜,鮮爽生津。

沖泡建議

玻璃杯/馬克杯;投茶量3g;水溫85℃;3分鐘左右品飲。

關鍵詞

性偏寒;不發酵;綠茶;炒青綠茶。

功效

1.提神醒腦,茶葉中的咖啡鹼可以興奮神經。

抗畝察磨衰老、抗輻射、抗突變,茶多酚有清除過剩自由基的作用,對致突變物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還具有提高免疫力,保護心血管等功效。

注意

綠茶偏寒涼,腸胃容易不舒服的朋友少喝點。最好不要空腹喝,飯後一小時再喝。服藥期間、孕期、經期、小朋友最好不要喝。

標籤: 碧螺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gp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