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唐三彩的故鄉是

唐三彩的故鄉是

唐三彩的故鄉是

唐三彩的故鄉是:答案是洛陽。

唐三彩的故鄉是洛陽。唐三彩窯遺址位於洛陽東約60公里鞏義市小黃冶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另外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洛陽是唐三彩的故鄉。

從唐三彩的出土量來看和考古學家的分析,在唐代唐三彩的產量很大,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這些年來相繼發現了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大、小黃冶村窯唐三彩窯址、陝西銅川黃堡鎮窯址、河北內丘的邢窯和四川省邛崍縣尖山子窯,這些都是唐代專門燒製唐三彩的窯址。

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五何感視鬆物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塊永致滑額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唐三彩的故鄉是

唐三彩的故鄉是洛陽。唐三彩窯遺址位於洛陽東約60公里鞏義市小黃冶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另外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唐三彩的故鄉是洛陽。唐三彩窯遺址位於洛陽東約60公里鞏義市小黃冶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另外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唐三彩是盛行於唐代的陶器其故鄉是

唐三彩的故鄉是河南鞏縣,唐三彩主產地洛陽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離洛陽不遠的河南鞏縣就是燒製唐三彩的故鄉。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

唐三彩

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築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發現一批唐代墓葬,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並且沿用,享譽中外。

唐三彩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三彩"是產於哪裡?

唐三彩的產於西安、洛陽、揚州、河南省、山西省、陝西省、四川省。

從唐三彩的出土量來看和考古學家的分析,在唐代唐三彩的產量很大,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這些年來相繼發現了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大、小黃冶村窯唐三彩窯址、陝西銅川黃堡鎮窯址、河北內丘的邢窯和四川省邛崍縣尖山子窯,這些都是唐代專門燒製唐三彩的窯址。

此外,山西省考古所在山西渾源縣介莊唐代青瓷窯遺址,也發現有唐三彩殘片,證明這裡也曾燒製過唐三彩。

擴充套件資料

製作過程

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製。唐三彩的燒製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

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攝氏度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攝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脣、畫頭髮。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唐三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三彩

唐三彩是哪裡的特產

唐三彩是洛陽特產。

唐三彩最早產於洛陽,也以洛陽製作的最多,常被稱為洛陽唐三彩。有名的國寶級文物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是盛唐時期三彩釉陶器,是國家一級文物。

1959年在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從“牡丹花城”洛陽出發,到洛陽南石山村的唐三彩工作室,我也有機會親自動手體驗彩陶施釉過程,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比較有趣的體驗。

哪裡是唐三彩的發源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河南鞏縣三彩窯位於該縣的大、小黃冶村,其距縣城東約10公里,位於站街鄉西南2.5公里的黃冶河兩岸的臺地上。它們前臨一條長約11公里的河流,此河在當地分段命名,從發源地青龍山峽谷至水底河村的這一段叫寺河(因有唐代慈雲寺遺址),上游從水底河村至白河村這一段叫白冶河(因唐代在此燒製白瓷),中游從白冶河村至大、黃冶村的這一段叫黃冶河(唐代燒三彩器以黃為主色),下游叫西灑河。

由於鞏縣南依青山支脈青龍山,北臨滔滔不息的黃河,伊、洛兩河東西貫穿縣境,所以水陸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黃冶河一帶蘊藏著豐富的白色高嶺土和大量的煤炭資源,這就為三彩器的燒製提供了物質基礎,古人因地制宜,物盡其用,選擇這一地點建立生產唐三彩的作坊、窯爐是很自然的,因而這一帶也就成為唐代生產唐三彩的發源地,而且還是所發現的三彩產地中專門燒製三彩器的窯地。

洛陽唐三彩的產地

邙山位於洛陽北面、橫臥黃河之南,是塊風水寶地,漢唐以來成為著名的墓葬區,因而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民諺。這裡歷朝古墓交叉重疊,“幾無臥牛之地”。最早發現唐三彩是在清末,清興建開封至洛陽的鐵路工程穿過邙山腳下,破壞了此處的無數古蹟,而唐墓中出土的珍貴遺物中未曾一聞的唐三彩便就此問世。

“唐三彩”這個名詞在史料中沒有記載,直到初年北平南琉璃廠的市面上,突然從外地流入大量這些釉色鮮豔的人物、馬駝、器皿等陶器,以黃、綠、白色為多見,還有紅、褐、藍、紫等色,無論單彩、兩彩或多彩,都造型生動,釉彩豔麗,引起轟動。古董商私下稱其為唐三彩。“三”是個極數,用以形容多彩陶也甚恰當,所以這個名詞也很快為陶瓷家所接受,人們遂以唐三彩命名這類陶器,沿用至今。同時唐三彩也引起了羅振玉等一批學者的研究,證明這些色彩美麗的古物確為唐代遺物。 洛陽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離洛陽不遠的河南鞏縣就是燒製唐三彩的故鄉。距鞏縣縣城約10公里的大、小黃冶村,在唐代燒製以黃釉為主的三彩器,故稱黃冶(瓷)。據窯址出土的標本分析,鞏縣窯三彩的特點是:除少數紅陶胎為普通陶土燒成外,多數是比較純淨的白色高嶺土,因燒成溫度的差異,呈白色或粉紅色。燒成溫度較瓷器略低,在800℃-1000℃之間,其中三彩俑的燒成溫度900℃左右,三彩器皿的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黃冶村是發現最早的燒製唐三彩窯址。

洛陽唐三彩多集中於隋唐東都城的四郊,即城北邙山,城南關林和龍門,城西谷水一帶。在偃師、孟津、伊川等地的唐墓中也多有出土。從發掘資料的綜合研究得知,洛陽唐三彩出現在武則天至中宗時期(公元684—709年)的墓葬中,玄宗開元天寶初期以後的唐墓中很少見到。這個時期正當唐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朝政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洛陽唐三彩品種繁多,內容豐富,囊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洛陽唐三彩詳細資料大全

唐三彩是中國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屬於唐代生產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其精湛的燒製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凝聚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洛陽唐三彩 分類 :陶瓷 地區 :洛陽市 簡介,誕生背景,產地,首發地,主產地,特點,工藝,特色,影響,發展,地位,

簡介

中國古代傳統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於南北朝,盛於唐,洛陽為主要產地。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豔,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牡丹石之鄉是聞名於世的洛陽龍門石窟東十餘公里萬安山下的偃師市寇店鎮五龍村,此鎮因宋朝名相寇準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萬安山的褶皺中。據專家考證,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億年前的地殼運動中,由晶體狀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隨其他岩漿流動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於大理石硬度的石質,那些或散或聚的晶體則是相當於玉石質量硬度的石質,在自然時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靈秀,匯詩情畫意之美韻,成為美石中的奇葩。

誕生背景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也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一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歷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

產地

首發地

邙山位於洛陽北面、橫臥黃河之南,是塊風水寶地,漢唐以來成為著名的墓葬區,因而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民諺。這裡歷朝古墓交叉重疊,“幾無臥牛之地”。最早發現唐三彩是在清末,清 *** 興建開封至洛陽的鐵路工程穿過邙山腳下,破壞了此處的無數古蹟,而唐墓中出土的珍貴遺物中未曾一聞的唐三彩便就此問世。 唐三彩 “唐三彩”這個名詞在史料中沒有記載,直到初年北平南琉璃廠的市面上,突然從外地流入大量這些釉色鮮豔的人物、馬駝、器皿等陶器,以黃、綠、白色為多見,還有紅、褐、藍、紫等色,無論單彩、兩彩或多彩,都造型生動,釉彩豔麗,引起轟動。古董商私下稱其為唐三彩。“三”是個極數,用以形容多彩陶也甚恰當,所以這個名詞也很快為陶瓷家所接受,人們遂以唐三彩命名這類陶器,沿用至今。同時唐三彩也引起了羅振玉等一批學者的研究,證明這些色彩美麗的古物確為唐代遺物。

主產地

洛陽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離洛陽不遠的河南鞏縣就是燒製唐三彩的故鄉。距鞏縣縣城約10公里的大、小黃冶村,在唐代燒製以黃釉為主的三彩器,故稱黃冶(瓷)。據窯址出土的標本分析,鞏縣窯三彩的特點是:除少數紅陶胎為普通陶土燒成外,多數是比較純淨的白色高嶺土,因燒成溫度的差異,呈白色或粉紅色。燒成溫度較瓷器略低,在800℃-1000℃之間,其中三彩俑的燒成溫度900℃左右,三彩器皿的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黃冶村是發現最早的燒製唐三彩窯址。 洛陽唐三彩多集中於隋唐東都城的四郊,即城北邙山,城南關林和龍門,城西谷水一帶。在偃師、孟津、伊川等地的唐墓中也多有出土。從發掘資料的綜合研究得知,洛陽唐三彩出現在武則天至中宗時期(公元684—709年)的墓葬中,玄宗開元天寶初期以後的唐墓中很少見到。這個時期正當唐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朝政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唐三彩 洛陽唐三彩品種繁多,內容豐富,囊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特點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類和生活器皿類。俑像類主要有人物俑和動物俑。人物俑題材廣泛,主要有婦女、文吏俑、武士俑與天王俑、鎮墓獸等。這些俑神形兼備,以其題材刻畫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則面部胖圓,肌肉豐滿,梳各式髮髻,著彩纈服裝。文官則彬彬有禮,武士則勇猛英俊,胡俑則高鼻深目,天王則怒目凶狠。製作這些人物俑時,為了增強人物形象的質感,採取了“開相”工藝:對人物的頭部多不施釉,僅塗以白粉;在脣和麵頰上,新增硃紅;對眼眸、眉睫、鬍鬚、巾帽或花鈿等,用墨或彩色來描畫,以增強寫實效果。 唐三彩女俑取材於唐代社會活生生的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樂舞俑、樂唱俑、騎馬俑、對鏡梳妝俑等,著重表現唐代婦女姿態自由、面容豐腴、肌膚細膩、雙手纖巧、兩足豐柔的形象。唐代婦女喜歡裝點,唐三彩女俑諸如額黃、眉黛、朱粉、口脂、花鈿、妝靨等飾容方法無所不有,髮式也新穎多變,有單高髻、雙卵髻、倭墜髻、兩丫髻、刀髻、寶髻、椎髻、螺髻、鸚鵡髻等。這些女俑的服飾簡潔、明快,多著翻領窄袖襦衫,袒露,身系裙帶,衣領有圓、方、斜、直、雞心等,表現出當時婦女裝飾多樣化的時尚,展現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風貌。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後期的豐腴,以唐中宗時期為過渡。 文吏俑是唐朝社會文臣的形象,在社會上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優裕的生活條件。但“伴君中如伴虎”,所以這些人物文靜端莊、思緒深沉、氣派不凡,雖說衣帽齊整、峨冠博帶,仍不能掩飾內心的惶恐。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裝力量的縮影,多為英俊瀟灑的年輕戰士,有的站立,有的騎馬,拉弓射箭,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則天時出現佛教中金剛造型的天王俑。武則天和唐中宗時期,武士俑和天王俑並見,以後則只見天王俑。 唐三彩 鎮墓獸源於古代傳說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驅除的法力。鎮墓獸在初唐時期塑身蹄足;到武則天時出現獸身、鳥翼、蹄足,有獸面或人面兩種。因其造型奇異可怕,加上光怪陸離的釉彩,在墳墓這種特定環境中,會使人有恐怖的感覺。 唐三彩器胡人、樂舞、雜技俑中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唐人生活的多樣化,豐富化,可謂千姿百態,色彩紛呈。再現了唐代盛世時中原與邊疆各族人民友好相處、中外頻繁交往的情景。

工藝

首先是對胎料進行選擇和加工 洛陽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較純淨的高嶺土加工而成,這種礦藏洛陽周圍便有出產。這種土質較為細膩,可塑性強,成型後不易開裂、變形,是製作各種陶器上等的材料。選用的礦土需要經過挑選、舂搗、研磨、淘洗、沉澱、揉搓、捏練、陳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備用的陶泥,然後才能使用。從出土的器物胎體來看,唐代的工匠們對胎料的選擇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石英顆粒等礦物雜質。 唐三彩常見的成型方法有三種,即雕塑、模製和輪制。製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兩種以上方法。工匠們首先要進行細緻的構思設計,再用專門雕塑工具用陶泥進行雕塑創作,經反覆修改後,最後成型。制模,是將雕塑成型的作品進行分割、翻模。簡單的造型分割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兩件模具。複雜的造型如天王俑、鎮墓獸、形態各異的馬、建築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較多。對於不規則部位還需要有套模,因此這類造型模具往往多達十幾件。模具分單模、合模兩種。單模適用於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堆塑等小附屬檔案。合模是用兩個半模壓制後對接粘合而成,適用於各種人物、動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們首先將經過揉搓和陳腐過的軟硬適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壓,其厚度根據製作物體的大小靈活掌握,然後用泥漿粘接合模,等到模具裡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強度時,取出粘接組裝成型,並用專用刀具將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筆或毛刷蘸水修飾。技術好的工匠能夠使胎體均勻,薄厚適中,黏合過的部位天衣無縫,宛若一體。輪制,適宜於製作器體呈圓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盤、碗、碟、豆、瓶、爐、壺、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圓體、橢圓體、不規則體等器物採用合模製法。 唐三彩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徹底陰乾才能進行素燒,這樣可以避免高溫燒製過程中胎體變形和開裂。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第一次經過1000℃~1100℃左右的溫度將胎體燒堅,取出後施釉,再入窯經過800℃~900℃溫度釉燒,胎體上的釉料開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動相互浸潤,形成斑斕的色彩。 唐三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兩種 即分割槽施釉法和點彩施釉法。分割槽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塗上不同的釉色,幾種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間的組合和交融會產生一種全新的效果。點彩施釉法,是用毛筆在器物的一些部位點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點狀、或塊狀的點,或帶狀線條。有的排列整齊,有的自然隨意,經過高溫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畫面,虛虛實實,斑斑駁駁,如晚霞,如夢境,形成一種自然天成的美術風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變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經過對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進行檢測,發現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鉛和金屬呈色劑。唐代工匠們經過百千次的試驗,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屬氧化物的呈色,並配製出了不同色澤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鉛粉,以氧化鉛為助溶劑,適量加入銅、鐵、鈷、錳、銻、鉻等成分,經過800℃~900℃的溫度,便還原成了各種色彩。例如銅的氧化物呈現綠色,鐵的氧化物呈現黃或黃褐色,鈷的氧化物呈現藍色,錳的氧化物呈現紫色或黑色。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效果以及產生特殊的色彩,經過對各種金屬礦料比例的調配,在這些釉色的基礎上又成功地燒製出了褐紅、橙黃、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間相互流淌交融,創造了唐三彩藝術輝煌華麗的時代風格。 二、洛陽唐三彩的鑑定近幾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唐三彩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於唐三彩來源的逐漸枯竭和市場價值的攀升,於是出現了許多贗品。至於唐三彩贗品何時開始出現,一般認為是時期。筆者所在單位洛陽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陽博物館文物複製工廠,因此有機會對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以及唐三彩的鑑定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洛陽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經徵集到一些仿製的唐三彩,除了胎體與唐代三彩略有區別外,從造型到釉色很難與唐代三彩區分開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洛陽唐三彩仿製品的製作主要集中在市區北面邙山上的孟津縣朝陽到南石山村一帶,這裡生產的三彩以工藝品為主,還製作一些仿製品,但做過舊後真正達到以假亂真程度的並不多。之所以造成鑑定困難,主要原因是人們接觸唐三彩真品的機會太少。筆者通過長期實踐,認為唐三彩的鑑定主要從造型、釉色、胎體、工藝這四個方面入手。 唐三彩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歷史時期創作的,與當時社會風俗、生活環境、審美意識、製作材料、工藝水平分不開,因此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均能表現出生動真的神態,生活氣息濃郁。從出土的唐三彩來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藝嫻熟,人物、動物比例協調,形象生動。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勢變化有致,各種動物或靜、或動,神完氣足,形態自然傳神。仿製品的製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圖片,三是在原型上創新,四是臆造。製作者雖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與原物相似,但由於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製作者與唐代工匠生活的環境不同,所以製作出來的只能形似而達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變化。如製作的俑類往往比例上不協調,面部呆滯,線條生硬,有的線條過於規整。唐代三彩圓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飛稜”狀,並在稜尖外修一刀,這在碗、盤、瓶、執壺、缽等器物上最常見,而仿製品往往缺少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歷經千餘年,受土壤環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如酸、鹼等的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面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片與片之間的間隙有鏽蝕的銀沁,類似於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象。用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生成一種像蠅翅一樣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仿製品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採用氫氟酸去光,再用鹼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近幾年來,製作者也研究燒製出了釉面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於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象,釉面無蠅翅“包漿”。有的雖然也製作上了一層銀片或出現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 唐三彩 唐三彩 (三)胎體洛陽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鐵質。因燒成溫度和爐內氣氛的差異,燒成後的胎體顏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等多種,胎質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顆粒,並有其他礦物雜質。從胎體堅實度來看,有的因燒成溫度高,胎體比較堅硬;有的因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小一些,胎體較疏鬆,釉層容易剝落。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採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淨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另一種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採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開來有一定難度。 (四)工藝唐三彩的製作一般採用先雕塑,後翻模,再按坯,最後粘接組裝。同時採用輪制和捏製的方法,無論是在俑類和器物類都留下了這些工藝痕跡。人物、動物多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從出土實物來看,這些痕跡非常明顯,仔細觀察這些三彩身體內部的胎面上,許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圓體三彩器物如扁壺等,側面基本都有對接及刀削痕。再如缽、罐、瓶、水注、盤、碗等採用輪製法,製作過程中留下的細小弦紋清晰可見。仿製品有的採用注漿工藝,器物胎體上看不到捏塑和輪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藝,其製作方法與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較輕。圓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漿或模製成型後放在轉盤上,利用轉盤的旋轉用工具劃出一道道輪制的痕跡,但弦紋看上去線條不自然。有的採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製按坯工藝製作,但組合後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於精雕細做,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通常情況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沒有衣物遮住的面板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臉部、頸部、手部,一般採用彩繪。頭髮、眉毛、眼睛、鬍鬚、巾帽等用黑色,口脣和麵頰用硃紅。人物的五官、鬚眉描繪的細緻入微。這些彩繪歷經千年顏色已經變淡變薄,且滲入胎體。仿製品的彩繪顏色鮮豔清晰,看上去比較浮,勾畫的線條不乾淨利落,人物表情顯得呆滯,所用筆法描繪的往往不到位,與真品有一定的差別。

特色

唐三彩在唐代是多彩鉛質釉陶產品的概稱,盛得於初唐。它的釉彩有黃、綠、褐、藍、黑、白等色。所以它的確切而又符合實際的名稱應該是“唐代彩色釉陶器”。但又因這種彩色釉陶是以白、綠、黃三種顏色為其主要色調,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為唐三彩。我國古代有以三、五為多數的意思,因此三彩也有多彩的含義。其珍品大批發掘於九朝古都的洛陽,故又有“洛陽唐三彩”之稱。當時的陶瓷除一些日用品與陳設品外,三彩釉還大量套用於陶俑、陶馬等作為殉葬品的明器上。 "唐三彩"的藝術特點,不僅表現在雕塑藝術上,更突出的是色彩絢麗燦爛。“唐三彩”在釉彩上使用了我國獨有的流串工藝,在煅燒過程,製陶藝人利用鉛釉流動性強,燒製時候往下流淌的特點,把施釉技巧和裝飾手法互相結合,造成色澤典雅富麗的藝術效果。製陶藝人用黃、褐釉表現馬和駱駝的鬃毛,用藍、綠表現人物的肌肉,……這完全是中國繪畫中的“隨類賦彩”在雕塑上的套用,生動的雕塑作品再加上這些自然繽紛的色彩,終於構成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唐彩色釉器。 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唐三彩製作工藝複雜,以經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並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先將素坯入窯焙燒,陶坯燒成後,再上釉彩,再次入窯燒至800℃左右而成。由於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製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影響

唐三彩不僅貴在釉色濃豔瑰麗,而且駱駝、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氣息,當時的國際場上,唐三彩就已負有盛名,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隴海鐵路修築到洛陽邙山時,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們將其運至北京,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的垂青。之後,洛陽地區不斷有唐三彩出土,數量之多、質量之美,令人驚歎。

發展

唐三彩的複製和仿製工藝,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製,唐三彩工藝技術逐步完善,燒製水平不斷提高,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國際市場上,唐三彩已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品,曾在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旅遊會議上被評為優秀旅遊產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唐三彩大馬、駱駝等曾作為國禮,贈送給5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 *** 首腦。

地位

唐三彩,是中國古代傳統陶瓷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奪目的奇葩。唐三彩是唐代鉛釉陶器的總稱,因其以黃、綠、褐(或紅、綠、白)3種釉色為主而得名,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鉛釉的流動,各色均呈現出濃淡的層次或各色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絢麗多彩的色釉。唐三彩最能體現大唐的盛世風采以及大唐文化的雄渾博大的氣度,無論是在造型、裝飾,還是在燒製工藝方面,都閃爍著中國古代社會鼎盛時期的藝術光輝。上世紀初年唐三彩在洛陽首次發現,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於唐代兩都:長安、洛陽。

唐代陶瓷業中的新產品唐三彩,主要產地是哪裡?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燦的明珠。(來源:藝術中國)

目前,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唐三彩窯址有四處,除鞏義黃治窯址外,還有陝西銅川黃堡窯、河北內丘西關窯和陝西西安機場窯。但唐三彩窯爐僅在銅川黃堡窯址發現過3座,其儲存狀況還不盡如人意。這次在黃治窯址清理出的6座唐代窯爐,有5座儲存完好。窯爐平面近似馬蹄形,由工作面、窯門、火膛、窯室、隔火牆、煙囪和護牆七部分組成。窯室依臺地而建,先挖出一個長方形土坑後,彩用土坯壘砌窯壁,在窯壁上抹有一層耐火泥,火膛部分位於臺地下端,使用耐火磚築成。為防止窯爐崩塌,往往還在火膛耐火磚牆體外側,用鵝卵石堆砌成護牆。

作坊遺蹟中,1號作坊儲存較好。該作坊為窯洞式,依斷崖挖築,鄰1號和2號窯爐,坐北向南,分前、中、後三室。前、中室殘高0.10——0.85米。前室作縱長方形,南北長5.70米,東西寬3.50米;中室西擴部分作弧壁,平面呈橫長方形,東西長5米,南北寬2.60米。後室在斷崖內,作弧形頂,下寬1.84米,高3.04米。在作坊內分佈有5個轆轤坑和2處練泥池遺蹟,轆轤坑有圓錐形和上圓下方兩種,口徑最大者0.60米,最小者0.40米,一般深0.60米。1號練泥池位於中室,池底利用廢棄的三彩墊板鋪地;2號練泥池位於作坊前室,地面殘留青灰泥。

鞏義黃治窯址唐三彩窯爐和作坊的發現,再現了唐三彩的製作工藝流程,使我們對唐三彩製品的成型、裝飾、燒成工藝過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窯爐和作坊區毗鄰,便於搬運裝燒器物,減少了運輸途中的損壞。這裡的作坊面積較大,可以滿足多個轆轤同時製作;並列建窯,並且共用一個窯前工作面,表明當時燒製唐三彩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唐三彩窯爐平面呈馬蹄形,仍然屬於中國北方地區唐宋時期常見的半倒焰式饅頭窯,但窯室面積普遍較同期的瓷窯略小。從發掘區沒有發現匣缽和窯床上普遍遺留有彩釉滴痕看,唐三彩應是裸燒而成。為了防止木柴燃料的落塵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窯室空間,裝燒時先在窯床上放置底層器物,然後豎立起多個圓形支柱,上置一塊塊長方形耐火墊板形成隔層,隔壁層上再放置一層器物,如此這般逐層加高。由於在爐的沿口、洗的內底上均遺留有3枚支燒痕,可知爐、洗等大件器物上再疊燒其他器物,有的在器內還套燒有小件器物,以此充分利用空間,增加每窯的裝燒量。這次出土遺物中,不僅有完整的素胎器物和燒成後的三彩製品,而且有施釉後尚未入窯燒製的半成品器物,充分說明唐三彩是先製坯第一次入窯素燒,再上釉後入窯二次燒成。

解開唐青花燒造產地之謎

唐代青花瓷是一種唐代生產的白釉繪鈷藍彩紋飾的瓷器。1975年,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首次發現1件青花瓷枕殘片,枕面釉下藍彩繪有菱形朵花圖案裝飾。它的發現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改變了傳統認為中國青花瓷器起源於元代的看法。此後,分別在揚州市文昌閣、三元路和文化宮唐代建築基址陸續發現數十片唐青花瓷器殘片,器形有碗、盤、壺、罐、枕等,青花圖案包括流雲、卷草、花卉和菱形圖案等內容。

1980年,馮先銘先生依據胎釉等外部特徵,首先提出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現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收藏的1件白釉藍彩三足鍑,有極大可能是鞏縣窯的產品。研究者對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青花瓷標本多次進行胎釉成分化驗,從胎釉成分分佈確證唐青花瓷片的燒造地點是在河南鞏縣一帶,它的發現說明了唐代已用鈷料作釉下彩料裝飾瓷器。但由於鞏義市黃治窯未經過大面積考古發掘,唐青花瓷是否為該窯所生產,一直缺乏有力的實物證據。

幸運的是,此次鞏義黃治窯址的發掘中,在唐代晚期地層內清理出碗、盤、罐和水注等青花瓷,青花繪在釉下,圖案分別為點、曲線和花葉類裝飾。此外,在唐代中晚期地層和灰坑內,還出土有一批在白釉上灑點藍彩的器物,此類器物用高嶺土製成,胎質細灰白,先掛一層化妝土,再上白釉,在白釉上灑點藍彩。此類器物常見一碗,一種是在口沿部位密集排滿藍彩條帶,碗心處一朵梅點紋,碗內壁均勻排列五朵梅點紋;另一種碗是僅在碗內壁上繪出五朵梅點紋。梅點紋分別由5個藍彩點組成,其中心處往往再加施一個黃彩點。罐的口沿和肩部分別施有大塊的藍彩斑點,藍彩已與白釉交融流淌。與青花瓷相比,此類白釉藍彩器物入窯燒製的火候不高,器物的瓷化程度較低。

馮先銘先生在《中國陶瓷》一書中指出,“成熟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點:1、潔白的瓷胎和純淨的透明釉;2、運用鈷料產生藍色的圖案花紋;3、熟練掌握釉下彩繪的工藝技術。”據此我們認為:所謂唐代青花瓷也應該符合上述3條標準:一是器物本身是白瓷器,燒成溫度應達到1200℃以上;二是鈷料繪彩,即青花瓷的彩飾使用含鈷的礦物作為顏料;三是釉下彩繪,即將藍彩繪於釉下。因此,上述的白釉藍彩器物還不屬真正意義上的青花瓷,但它是由唐三彩中的藍色彩釉器向唐青花瓷的過渡產物,為青花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土唐代白瓷為河南府開元貢白瓷窯口提供了線索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卷五“河南道·貢賦”條記述:“開元貢綾、絹、白瓷器……”。《新唐書·地理志》河南府條也記載有“開元元年為府,土貢文綾、繒谷絲葛、埏埴盎缶、苟杞黃精、美果酸棗……”河南府下屬20餘縣,其中登封、鞏縣(今鞏義市)、密縣(今新密佈)、新安、壽安(今宜陽縣)均產瓷器。據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新安城關窯和宜陽西街窯屬河南臨汝窯系,以燒製素面和印花青瓷器為主,燒製瓷器的年代均為宋元時期;登封曲河窯和新密西關窯屬北方磁州窯系,雖然以生產白瓷製品為主,但兩窯始燒年代約在中晚唐,尚未達到盛唐時期開元年間的水平。

1957年,馮先銘先生曾在陝西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中,採集到10餘件與鞏義窯完全相同的白瓷器。1995——1996年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的考古發掘中,也土出有與鞏義窯產品近似的白瓷標本。在鞏義市大黃治村南2公里的白河村周圍,是一處以燒製白瓷為主的唐代瓷窯址,出土的白瓷胎質堅細,釉色純正,被認為是向唐長安貢白瓷的窯口。這次在鞏義黃治窯址的考古發掘中,還出土有一批精美白瓷器,如白瓷貫耳瓶、三足樽、三足爐和唾盂等,皆器形碩大,製作規整,非一般百姓所用之物。據此,我們認為鞏義黃治窯不僅大量生產三彩器,還有可能是唐開元年間燒製貢白瓷的窯口之一。

什麼是“唐三彩”?

中國陶瓷珍品之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精美陶器。盛唐時代發達的經濟文化使當時的製陶業十分繁榮,唐三彩陶器是這種製陶工藝繁榮的重要標誌。在全世界的許多博物館、閏術館及私人藏家手中,儲存著許多造型優美、釉色斑斕的唐三彩作品,有立體陶塑,有各種形制的器具。當我們看到那些奔騰的駿馬、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態各異的動物、禽鳥等唐三彩精品時,會從心底裡發出對唐代發達製陶工藝的讚歎。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以普通的黏土製成,運用火的藝術使之成為不朽的藝術品,這是唐代無數不知名的陶藝家藝術和智慧的結晶。

唐三彩的製作,使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它的製作是人類製陶史上的一個閃光點。

什麼是唐三彩呢?

唐三彩實際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由於它燒製於唐代,所燒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黃、綠、白三種顏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稱,實際上,它所用的色彩還包括藍、赭、紫、黑等。這種彩色釉陶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工藝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對含有有色金屬元素的各種原料有了新的認識而製作成功的。之間歷經了一個由粗到精的緩慢燒造發展過程,到唐供時,終於燒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一詞,不見於古代文獻,最早的記載是時期。而世人對唐三彩的重視大約在本世紀初,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損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頗多的唐三彩作品。這批唐三彩被運到了北京市場上,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的垂青,從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國以來,唐三彩之名長期沿用至今,當然,專業研究者則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稱呼,從嚴格意義上說,後者更具科學性,因為從工藝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但唐三彩是約定俗成的名稱,有廣泛的影響,因而保持這一名稱具有普遍意義。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並予以大量製作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7世紀至世紀的唐朝,相對穩定,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藝術昌盛,國賓的強大促使了各方面的發展。陶瓷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從另一角度看,唐三彩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導致了唐代統治階級生活走向奢侈和豪華。這種追求奢華、講究排場的生活方式,集中反映於等級森嚴的典章制度在殉葬品的使用方面,亦即唐三彩陶器方面。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上自王室成員,下至士大夫階級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風使唐三彩的燒造數量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產。對外貿易的發達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廣闊的海外市場。至公元9世紀,唐三彩陶器開始向外輸出。由於經濟的發達,致使各國商賈有的遠涉重洋、有的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長安、洛陽和揚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內的商品運回自已國家。根據外國考古發掘資料,在不少國家的許多地方已發現了唐三彩的蹤跡。較重要的地區如埃及開羅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達北面的薩馬拉和伊朗的內沙布林等。另外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發現,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遺址,福岡縣宗像郡玄海町衝之島、御坊山古墳和福岡大牢府遺址等發現了唐三彩壺、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國家在輸入了唐三彩陶器後,仿燒了類似的風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鮮的“新羅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這些國家制作的三彩陶器,在風格上與唐三彩陶器各有不同,但從這些陶器上還是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基本風格。

唐三彩從唐初開始製作,其間經歷了初創走向成熟時期、高峰時期和衰退時期三個歷史階段,這三個階段與通常劃分的唐代三個重要歷史時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公元7世紀初到8世紀即武德年間至武則天執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長燒造過程中的初創時期。其在量製作的多為單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斕的三彩陶器,品種較為單一。這個時期的產品以陝西禮泉縣唐太宗時代的名將張士貴墓出土的釉陶器和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釉陶器為代表。但這兩墓出土的陶器還不能算是典型的唐三彩陶器,當然,這時期唐三彩肯定已經開始燒造了。第二階段為武則天上臺到唐玄宗統治時期,即公元8世紀初到8世紀中葉,這一階段包括了開元天寶和整個盛唐時代。隨著唐朝國力的強盛,唐三彩陶器也隨之進入鼎盛時期。因為經濟的發展,厚葬之風隨之滋漫,無論皇親國戚、文武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現今所見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於這一時期,其燒製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燒造的最高水平。公元8世紀中葉到10世紀初,“安史之亂”的出現導致了唐王朝政權的動搖,經濟嚴重衰退,唐三彩的製作也隨之進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風一去不復返。唐三彩的燒造已成了強弓之末,隨著唐政權的減亡,唐三彩也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洛陽唐三彩”是今人十分熟悉的一個概念,顧名思義,洛陽是唐三彩的產地,其實,這可能是一個不十分確切的概念,因為洛陽只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但至今未找到燒造唐三彩的窯場,倒是離洛陽不遠的河南鞏縣卻是唐三彩的故鄉。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唐三彩陶器窯場較多的分佈於北方地區,主要有河南鞏縣、陝西銅川耀州、河北內丘和臨城。除此之外,還有四川邛崍。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河南鞏縣的唐三彩窯場。

唐三彩的品種很多,有器物、有立體塑像、有明器、也有生活用具。從現存的各種唐三彩看,它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最完整的手工藝品,幾乎沒有一種唐代手工藝品的種類可以超過唐三彩的品種。概括起來,唐三彩大致有以下幾種型別:

一、人物塑像(包括人首獸身的鎮墓獸)

人物塑像亦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俑類,唐三彩的俑也有多種,大型作品如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還有人首獸身的鎮墓俑或鎮墓獸。中小型作品如男立俑、女立俑、騎馬男俑、騎馬女俑、胡俑、戲弄俑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及鎮墓獸通常出土於身份很高的皇親國戚和官吏墓中,這些作品一般身材很高,有的七八十釐米,有的可達一百多釐米。

二、動物塑像(包括飛禽走獸)

除各式陶俑外,唐三彩中的動物塑像也是豐富多采的,在各種動物塑像中,馬和駱駝最為引人注目。在唐三彩中出現如此之多的馬和駱駝,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歷史相一致的。集中反映了當時發達的交通運輸業。唐三彩中還有其它造型的動物諸如:豬、羊、兔、雞、鴨等應有盡有。

三、生活用具

唐三彩中最常見的是那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器具,如盤、三足盤、洗、碗、壺、罐、瓶、尊、缽、枕等。那些生活用具中包括飲食用器、文房用器、化妝用器、儲藏器等多種類別,但大多數器物可能作為明器用以陪葬,因為從實物看,絕大多數生活用具是從墓葬中出土的,尤其是一些小件器更是毫無價值,只能是明器。

四、模型

唐三彩中還有一種模型類製品,作為陪葬品中的一個方面,唐三彩模型的多樣化是顯而易見的,為了使那些已死去的人過與生前相同的生活,一些有身份的人墓中通常會被安排置放各種不同的模型,為在歷代墓葬中均可見到。

唐三彩是侷限於唐代製作的三彩陶器,隨著唐王朝的減亡,唐三彩也隨之消失。唐代以後,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在北方地區流傳繁衍,其中包括契丹民族的三彩和北宋三彩,還有金代的金三彩等。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唐三彩相比較為遜色。風格也有較大的區別。

參考資料:.

唐三彩是景德鎮的嗎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赭、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效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主要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23831.htm

標籤: 唐三彩 故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ln2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