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渥巴錫東歸的真實原因

渥巴錫東歸的真實原因

渥巴錫東歸的真實原因

渥巴錫東歸的真實原因不是很明確。渥巴錫2019年6月在阿貝貝維爾的一次比賽後,突然離隊,並返回家鄉象牙海岸。有一些傳言稱,他之所以離隊是因為蒙蒂拉不想讓他參加非洲杯,因此渥巴錫選擇了回國。也有一些傳言稱渥巴錫離隊是因為他與蒙蒂拉產生了矛盾,但這些都沒有被證實。更可能的原因是渥巴錫想成為一支更大的俱樂部的成員,並認為他需要回到家鄉來重新審視他未來的計劃。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土爾扈特部東進目的是自立,為何歷盡艱險,最後選擇投降大清?

土爾扈特人東歸的事件可以說得上是世界歷史上十分悲壯的一段遷移史。

根據記載,十七萬土爾扈特人最後成功到達我國伊犁等地的大概只剩下了不足十萬餘人,在他們遷移的過程中遇到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等國家軍隊的圍剿堵截,並且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才成功地避開住了土爾扈特人全部被消滅的危險。

如果土爾扈特人沒有回到大清,他們的命運會如何呢?

東歸的原因

土爾扈特人之所以要選擇遷移,最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沙俄帝國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版圖,並且為了保證自己在前線作戰的順利,就開始不停地壓榨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間。同時大量的哥薩克移民向東擴充套件,不斷縮小土爾扈特的遊牧地。

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土爾扈特人也就意識到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甚至可能會滅亡的局面,這才導致土爾扈特人不得不進行遷移。但是這件事情,對沙俄帝國還是保密的。

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上面,他這樣子做無疑就是背叛了沙俄帝國。所以才導致他們東歸道路上遭受到的各種困難。

沙俄將他們徵兵

如果那個時候還有剩下的土爾扈特人留下來的話,第一個可能性就是被徵兵。因為當時沙俄發動的戰爭規模特別大。前線作戰需要的軍隊數量之多,那麼剩下的土爾扈特人就很有可能會被沙俄當作炮灰使用。並且同時將他們之前所擁有的領土一併給剝奪走。

倘若全部殺害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全部殺害的話可能還會引起土爾扈特人的反抗。而如果把他們安置到前線上面去作戰的話,可以許諾他們一些"謊言"。不僅可以讓他們拼命地為其賣命,也不要擔心他們會造反之類的。

有很多的哥薩克人被沙俄給強制移民到了中亞,那麼安置這些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本來居住於此的土爾扈特人全部給帶走,將他們的土地和財產留給哥薩克人,這樣甚至還可以收穫哥薩克人對沙俄帝國的感激之情。

流放到西伯利亞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將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去。畢竟作為背叛者,想要他們在原本的土地上面繼續安居樂業生活的話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並且會有很多的沙俄帝國的高層領導人物,像葉卡捷琳娜二世就一直認為此舉非常的打臉,土爾扈特人東歸逃亡之事對於沙俄帝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恥辱,應該徹底抹殺掉這些叛徒。

而當時的西伯利亞比起今日更加荒涼,氣候寒冷乾燥、各種野獸頻繁活動的場所。再加上那個時候科技並不發達,也根本不知道哪一片區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等等。

將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去的話,也就相當於清朝的罪犯被流放寧古塔甚至比其更糟,那麼他們將會遭受到大自然的各種考驗,並且極有可能會死在路途中,即使成功到達西伯利亞,那麼也會出現各種糧食短缺等問題而導致人口大面積死亡。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當疾病發生的時候缺乏藥品等等問題。這樣子到最後能夠存活下來的土爾扈特人是少之又少。

對他們進行苛政制度

還有一種最後的結果就是沙俄帝國沒有把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也沒將他們徵兵,而是選擇不斷地壓縮他們的領地,並且對他們實行更加苛刻的制度。當然這樣子做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向其他民主國家表現出他們帝國的寬豁大度,從而可以更加吸引其他的民族擁戴他們的帝國。

然而卻在背地裡面偷偷的對土爾扈特人實行各種殘忍的制度。增加他們的稅收,甚至允許當地的可以在他們的領地上肆意妄為而不受到任何法律的處罰。也很有可能會在暗地裡面將土爾扈特人販賣成為奴隸。

對於這種背叛帝國的行為,作為高階的領導人物是絕對不會讓背叛者好過的。但是背叛者的主要領導人物都已經逃跑了,那麼他們自己只能把氣發洩在還沒有離開的人身上。

作為當時的土爾扈特人統治者渥巴錫到最後選擇了全族進行大規模遷移,而不是隻帶走一部分人,就是因為已經考慮到了剩下的人接下來的日子並不會好過。同時他也清楚著沙俄帝國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懲罰他們。渥巴錫帶領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故事一直到今天仍然被傳頌著,歷時半年,這支古老的蒙古民族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電視劇東歸英雄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歷史背景:土爾扈特人從十七世紀初遊牧至伏爾加河流域。進入十八世紀,沙俄政權逐步加強對邊疆民族的統治,大量徵召土爾扈特騎兵投入長久的對外戰爭,並強令土爾扈特汗王把兒子送至俄方充當人質,在汗國上下引起強烈不滿。

土爾扈特第七代汗王敦多布喇什的長子薩賴在阿斯特拉罕染病,在被族人營救的途中咬舌自盡,與此同時汗國汗後生下一名男嬰後因難產死去,活佛洛桑丹增為孩子取名渥巴錫,意為啟明星,並預言渥巴錫將來會引導土爾扈特人東歸故土。

為避免渥巴錫免遭其兄長的厄運,汗王決定隱瞞渥巴錫出生的訊息,由洛桑丹增把襁褓中的渥巴錫交給剛剛分娩的牧人桑吉瑪祕密撫養。

擴充套件資料

劇情簡介:

公元1771年1月,在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近兩百年的蒙古土爾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葉卡捷琳娜王朝的種族滅絕,在首領渥巴錫汗的率領下舉部二十餘萬人東歸故土,締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的長途遷徙。

千戶長阿拉坦桑(巴桑 飾)帶著女兒莎吉爾瑪(哈斯高娃 飾)、武士阿布(巴雅爾圖 飾)千里迢迢護送東歸圖前往渥巴錫汗處。沿途上盡見本族人遭女王軍隊荼毒的慘狀,更有戈裡高力男爵率騎兵搶奪東歸圖。

雖僥倖從山谷逃脫敵人的圍困,然而一路上各種艱難險阻交替出現,無數的敵人和相繼襲來,阻擋著一個瀕臨滅種的民族東歸故土的腳步。 書寫在歷史上的千古傳奇,充滿血淚的征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歸英雄傳

《東歸英雄》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東歸英雄》的歷史是:準葛爾汗敗給清朝以後,土爾扈特部受到別人的鼓動,想回來佔據準葛爾部的地盤。

十六世紀中葉,為防止被準噶爾部兼併,土爾扈特人一路向西遷徙,來到了今天的伏爾加河下游。這裡的茫茫草原在名義上雖然屬於,但因人煙稀少,的實際控制力遠沒有到達此地。所以土爾扈特人認為“土地和水是佛祖賜給他們的”。

不過很快就把觸角伸了過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甘心做奴隸,但在那個時代真的很少有人能阻止的腳步。沙皇最終還是獲得了土爾扈特部“汗王”的任命權。

隨著不斷對外發動擴張,越來越多的土土爾扈特青年被強制推向戰場,尤其是在1768年的俄土戰爭中,土爾扈特已經為沙皇犧牲了六七萬將士,但為了儘快扭轉敗局,沙皇竟下命令“十六歲以上者盡行出兵”。

忍無可忍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當即決定東歸,回到祖先生活過的地方。可是由於叛徒出賣,致使生活在伏爾加河西岸的族人沒能跟他們一起回國。

《東歸英雄傳》(GoingEastToNativeLand)是由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拍攝於1993年。該片由著名蒙古族導演賽夫和麥麗絲合作執導,巴桑、哈斯高娃、葉暉、巴雅爾圖、王璐、達尼亞等主演。

十七世紀三十年代,為了躲避勢力日益強大的準噶爾部的威脅,蒙古土爾扈特人西遷至境內伏爾加河流域遊牧。伏爾加草原土肥水美,遠離戰爭,使飽經戰火洗禮的牧民們終於找到了安靜和平之地。該劇2008年06月10日於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首播。

土爾扈特部東歸最初的目的是什麼?

帶領3.3萬戶、約17萬人的部族,從歐洲伏爾加河流域出發,途經萬里之遙,越過種種艱難險阻,擊敗沙俄及哈薩克軍隊的圍追堵截,最終迴歸中國。無論從哪方面看,土爾扈特東歸都是一場史詩般的壯舉。

土爾扈特部東歸

不過有一點,是大家較為陌生的。通常而言,渥巴錫率領的土爾扈特部東歸,一般將其視為渥巴錫及土爾扈特部在故鄉和愛國情懷的作用下,再加上沙俄的欺凌,最終選擇東歸中國。

但實際上,面對沙俄的壓迫,雖然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的確準備迴歸故地。但是,剛開始他們的目的,卻並非投入清朝、也就是當時中國的懷抱,而是打算回到故地,自立為王。

公元18世紀末,土爾扈特汗國進入了渥巴錫時代,而此時,在侵略擴張過程中不斷吃到甜頭的沙俄,變得更為貪婪,他們迫切的想打通黑海,獲得通往地中海的港口。

渥巴錫像

因此,沙俄與鄂圖曼帝國的戰爭從未停息,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沙俄對於土爾扈特部的壓榨更為嚴重,除了沉重的賦稅,人口只有20餘萬的土爾扈特汗國,不斷被徵兵。僅在沙俄與鄂圖曼帝國的戰場上,就遭遇了數萬人的傷亡,這對於土爾扈特部而言,顯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與此同時,一支來自遙遠中國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汗國部落帶來的訊息,使土爾扈特人萌發了東歸的想法。到清乾隆年間,持續了近70年之久的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這場持續近百年的戰爭,以清朝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

同時,由於準噶爾部清朝帶來的慘重損失和屢次叛變,最終,在乾隆的命令下,清軍對於西域地區的準噶爾部進行了滅絕的。大部分的準噶爾人因此被。面對這種危機,準噶爾部部落四散逃亡,其中由舍楞和輝特部德濟特率領的一支部族,就投奔了位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

通過這支來自準噶爾汗國部落,渥巴錫及土爾扈特部知道了準噶爾汗國的最新訊息:土爾扈特人的故地,準噶爾汗國的遊牧之地伊犁地區,隨著清朝的剿殺,已經沒有多少人煙,伊犁地區十分空虛。

同時,舍楞和德濟特也力勸渥巴錫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趁機佔據伊犁自立。一旦成功,土爾扈特部不但拜託了沙俄的壓榨,也可以從此自主,再不受人欺負。舍楞等人的建議,讓渥巴錫等人十分心動。土爾扈特部二號人物策伯克多爾濟也十分支援這一建議。

因此,渥巴錫召開大會,召集了土爾扈特部諸部諾顏、臺吉和本部藏傳佛教的高層,共同商議了這個計劃,最終,眾多高層一致決定:離開伏爾加河這個屢受沙俄侵略的地區,率領部眾返回準噶爾,佔領伊犁,重新建立汗國。

也就是說,最初打算東歸時,土爾扈特部並沒有想過歸順清朝,而是準備返回故地自立。

經過的周密準備之後,公元1771年,東歸起義爆發,在渥巴錫的率領下,3.3萬戶約17萬土爾扈特人集結在渥巴錫的旗下,開始了東歸征程。這支毫無援軍的東歸隊伍,歷經千辛萬苦、跋涉萬里之遙,克服種種困難,擊敗重重阻截,歷時8個月,終於到達了清朝的疆域範圍內。

但此時,出發時高達17萬人的東歸隊伍,經過慘烈的戰爭、戰亂和惡劣的環境,人口只剩4萬多人,已不足出發時的四分之一。能上戰場的青壯牧民傷亡更是慘重。與此同時,土爾扈特部發現,舍楞等人的情報並不準確,準噶爾汗國故地並非無人之地,而是被清軍牢牢佔據。

同時,在土爾扈特部尚未到達伊犁河之前,清軍也接到了土爾扈特部即將到來的訊息,由於並不清楚土爾扈特人的來意,乾隆為以防萬一,一邊讓伊犁將軍舒赫德加強伊犁河一帶的防務,一邊在喀爾喀、杜爾伯特等地抽調兵力,加強伊犁河的兵力。

土爾扈特部西遷與東歸

東歸接近完成的土爾扈特部,面臨的局面變得十分艱難:後又沙俄和哈薩克的追兵,前面又是早有準備,實力強大的清軍。元氣大傷的土爾扈特部,完全不具備擊敗此地清軍的實力。因此,在渥巴錫為首的土爾扈特部首領進行七天的“扎爾固”會議討論之後,他們改變了最初的,決定歸順清朝。

最終,到達伊犁地區之後,渥巴錫率部歸順清朝,乾隆在令伊犁將軍暫時安置土爾扈特部後,又馬上派人將渥巴錫等土爾扈特部貴族領到熱河木蘭圍場,接見了渥巴錫等人。而乾隆大度地接受了土爾扈特部,並將其安置在新疆一帶。土爾扈特部東歸,至此徹底完成。

歷史上的土爾扈特東歸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歷史上對於土爾扈特部落東歸都是大加讚譽,一個民族不遠萬里,突破重重阻隔,迴歸故土,落葉歸根,怎麼說都是一段佳話。從結果來看,確實是這樣的。但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並不不是其東歸的原因。

對於土爾扈特部落來說,作為一個遊牧民族,無論是之前的離開故土,還是後來的遷徙迴歸,生存才是一切的緣由。

具體來講,土爾扈特部落東歸回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沙俄的橫徵暴斂,使其在伏爾加河流域難以生存;另一個是因為清朝取得了對準噶爾汗國戰爭的最終勝利,準噶爾汗國滅亡,其佔據的土地草原也就空了出來,土爾扈特部落想成為那裡的新主人。

話說這個土爾扈特部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那時的土爾扈特部落還只是衛拉特人(瓦剌人)的一支。當時的衛拉特人和黃金家族世代聯姻,作為衛拉特四大部落之一的土爾扈特部也是地位崇高。

元朝滅亡後,衛拉特人在北元的內部紛爭中逐漸得勢,一度壓制西邊的韃靼人,成為了北方草原霸主。土木堡之變,衛拉特人擊敗了明朝,俘虜了明英宗,其勢力也到達頂峰。

此後的衛拉特帝國盛極而衰,一度分崩離析,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以及杜爾伯特四部互相對立,想要奪取統治權。

17世紀30年代,土爾扈特部被準噶爾部擊敗,退出了爭霸舞臺。失去了草場的土爾扈特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向西遷移,進入伏爾加河流域。最終他們在烏拉爾河與伏爾加河之間定居了下來。

這裡水草豐茂,同時遠離蒙古各部的紛爭,本該是個安居的好地方。可惜,雖然這裡沒有準噶爾,卻有著更為凶殘的沙俄人。

隨著沙俄的逐漸擴張,土爾扈特部的生存空間再度受到了挑戰。今非昔比,此時的沙俄帝國早已及不是當年在蒙古人腳下匍匐屈膝的莫斯科公國了,面對強大的哥薩克騎兵,土爾扈特人最終選擇了臣服。

但沙俄對這個曾經給自己帶來噩夢的民族並不放心,他們不斷干涉土爾扈特人的內政,並巧取豪奪,橫徵暴斂;此外他們還讓哥薩克人不斷壓縮著土爾扈特人生存空間。當然了,並不能說土爾扈特人就完全是受害者,因為土爾扈特人出於遊牧民族的天性,期間也沒少去掠奪沙俄的殖民據點。

但不管怎樣,形勢比人強,土爾扈特人還是敗下陣來,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忍受沙俄的壓迫。

但誰曾想到,沙俄人卻愈發的變本加利。

十八世紀,沙俄帝國和土耳其帝國為了爭奪出海口和挺土的戰爭不斷,土爾扈特部落的大批青年被沙俄強行徵召,送上了戰場。數次戰爭下來,土爾扈特人損失慘重,離開的種子開始萌芽。

恰好,當時因為沙俄支援準噶爾汗國的緣故,清朝和沙俄的關係並不好,為了尋找盟友,土爾扈特人和清朝就已經連上了線。此時的土爾扈特人知道,自己的宿敵準噶爾汗國正在和清帝國對抗。如果準噶爾人失敗了,那麼自己就有了迴歸的可能性,所以東歸回國的想法開始出現。

當然,此行路途遙遠,而且有沙俄的監視阻撓,一切還得從長計議,土爾扈特大汗渥巴錫並未下定決心。

不過,一個叫舍稜先的人出現,卻讓事情出現了轉機。此人從準噶爾部歸來,帶回了準噶爾汗國被滅掉的訊息。

舍稜先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勸說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乘清軍佔領伊犁未久,率部東進搶佔伊犁。

遊牧民族本就有著征服遷徙的天性,加上在沙俄統治下過得並不好。特別是此前和土爾扈特人同為沙俄附庸的哥薩克蓋特曼國被沙俄徹底吞併,哥薩克人的首都扎波羅熱被拆除,首領也被流放西伯利亞。使得渥巴錫汗感受到了極大的生存危機。

於是渥巴錫汗決定,回到“太陽升起的地方”。

1771年1月5日,土爾扈特人正式啟程回國。為了表決心,臨走時將所有宮殿、村落付之一炬。不過遺憾的是,當時由於河水未結冰,生活在伏爾加河西岸的一萬餘部眾並沒能跟隨大部隊一起行動,最終永遠的生活在了那裡。他們便是如今俄羅斯境內的卡爾梅克人。

土爾扈特人的東歸之路是非常艱苦的。不僅有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還要在長途跋涉中忍受飢餓、嚴寒以及疾病的侵擾。

“人皆取馬牛之血而飲,瘟疫大作”。

當然,這裡還是要提一下游牧民族的天性,這一路過來,土爾扈特人沒少劫掠。所以,有些戰鬥不全是沙俄軍隊的堵截。比如在哈薩克境內,與哈薩克軍隊的對戰,那完全就是因為哈薩克人不堪土爾扈特人的劫掠而奮起反擊。

半年後,土爾扈特人終於來到了新疆,但傷亡慘重,至少一半人死在了路上。據載,當初出發的17萬人中,“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

而對於土爾扈特人的到來,清朝最初還是頗為警惕的。其實之前乾隆已經掌握到了土爾扈特人的動向,只是不清楚他們此行的目的。畢竟準噶爾剛剛滅掉,誰也不想再鑽出來第二個準噶爾,所以乾隆在新疆佈置了大量的防衛,用以防備和監視土爾扈特人。

這邊由於路途上損失慘重,鑑於自身的實力問題,急需休養生息,渥巴錫放棄了武力奪取伊犁的想法,轉而向清朝臣服,並接受其安置。

只不過,土爾扈特人還是晚了一步,當時好的草場已經被清朝統治下的蒙古各部瓜分完畢。好在乾隆大筆一揮,給了土爾扈特人一個家。不過出於保險起見,他們還是被分散安置。

其實乾隆的做法是比較合理的,雖然表面上少了些許人情味,但從安全形度上來講,如此分化安置,乃是防備另一個準噶爾的崛起。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不是土爾扈特人路上損失過於慘重,清朝面對未必不會是又一個準噶爾。

而且,一碼歸一碼,面對土爾扈特人的臣服,乾隆還是充分表現一個家長的態度。當時沙俄向清廷交涉,希望入境追回土爾扈特人。

乾隆皇帝回覆:

“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於俄羅斯境內追索之,我等絕不干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於我界內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

此外,得知土爾扈特人損失慘重,清也撥專款採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貧困中的土爾扈特牧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電視劇東歸英雄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歷史背景:

講述的是十七世紀三十年代蒙古土爾扈特人為了躲避勢力日益強大準噶爾部威脅,這個部族遷至境內伏爾加河流域遊牧,伏爾加草原土肥水美遠離戰爭,使飽經戰火洗禮牧民們終於找到了安靜和平之地。

但沒料到們很快又墜入了沙皇恐怖統治之下,因為此時正值歷史上橫徵暴斂女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當權,她推翻丈夫彼得三世沙皇,上臺對外大肆侵略擴張,最後女沙皇竟然強迫土爾扈特部落牧民們參加侵略土耳其戰爭。

苦難深重的土爾扈特人民熱切盼望能夠早日擺脫沙皇統治,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年輕勇敢的渥巴錫決心率領全民族人民起義抗俄迴歸祖國,在前有各部落人馬堵截,後有俄軍窮追不捨的嚴重形勢下,渥巴錫率領了17萬土爾扈特同胞長途跋涉,歷經種種磨難進行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長征。

擴充套件資料:

土爾扈特部東歸歷程

在1767年,當時的土爾扈特在渥巴錫的領導下,開了一次小型的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就決定要東歸故土。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爾加河下游草原的一個祕密地點,土爾扈特汗王渥巴錫第二次主持召開了絕密會議,會上,他們莊嚴宣誓,脫離沙皇,返回祖國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錫召集全體戰士總動員,提出土爾扈特人如果不進行反抗,離開,整個部族都將將淪為沙皇的奴隸,這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邊左副將軍車布登札布向朝廷奏報說俄方派人來通報土爾扈特舉部東返。清才得知這一訊息。

土爾扈特人歸來的訊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爭論,是把他們擋回去,還是把他們接回來意見不一致。

最後乾隆做出了判斷:既然土爾扈特部前來歸順,就該接納,而不能因為害怕發生事端而拒絕他們。所以決定對土爾扈特部接納安置。

土爾扈特人浴血奮戰,義無反顧。歷時近半年,行程上萬裡。他們戰勝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承受了極大的民族犧牲。終於實現了東歸壯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歸英雄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土爾扈特部東歸

東歸英雄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是在清朝末年,太子和索額圖想要造反,他們利用寺廟裡的和尚進入京城的機會,進入試圖在裡面混入一些刺客,想要刺殺皇帝,少林寺的和尚們勇敢地奮起反抗的驚險故事。

現在想一想啊,皇上作為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也是非常困難。三天兩頭有人在背後謀劃,想要殺害自己,皇帝在工作的同時,一邊在想如何讓國泰民安,一邊還要想躲避著這些刺殺。

在許多的鬥爭中,教派是作為鬥爭的一把武器,甚至可以說用好了這把武器,可以獲得大部分的人心,還好,我們長在生在春風裡,長在紅旗下。可是在那個時代的皇帝,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少林寺的和尚們在《東歸英雄》這部作品中就成了刺客去刺殺皇帝的武器,刺客甲變成要進入皇宮的和尚,混在和尚中間,想要進入皇宮接近皇上,然後實行刺殺之事。

幾乎所有愛好歷史的朋友都會想到兩個字“東歸”。

1771年,17萬土爾扈特人因不堪沙俄統治,在其汗渥巴錫率領下舉族東歸,衝破層層阻截,以損失過半的代價重回伊犁故地。當時的中國——清王朝對他們予以了較為妥善的安置,從此土爾扈特人的主體便作為中國蒙古族的一部分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下來。

這一悲壯的遷徙在世界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人類最後一次大規模民族遷徙”。

為什麼渥巴錫被稱為“東歸民族英雄”?

在新疆和靜縣城街心公園的正,聳立著一座巨型漢白玉雕像,手持戟,頂盔亮甲,威騎在白龍駒上,他就是民族英雄——渥巴錫汗。

渥巴錫汗,蒙古族,1742年出生於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從小在其父興學改革思想的影響下,受到很好的正規教育,直到大學畢業。他從小熱愛勞動人民,熱愛故鄉中國。1761年繼承土爾扈特部汗位,不堪忍受沙皇日益加重的民族壓迫,為求民族生存,於1771年1月率領全民族人民起義抗俄,歷盡千難萬險,於1771年7月才回到祖國懷抱,起義時的17萬人眾,最後只剩下7萬餘人,譜寫了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史詩。

迴歸祖國後,清朝廷給予了很好地救濟和安置。1775年1月,渥巴錫不幸死於天花,臨去世前給西蒙古人民留下遺言:“安分度日,勤奮耕田,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禱。”

踏上征途的土爾扈特人,在前有哥薩克攔截,後有俄軍尾追的緊急形勢下,渥巴錫把起義大軍組織得井井有條,一支精銳部隊作為開路先鋒,接著是婦女、老弱、車輛牲畜等輜重隊伍,再次是渥巴錫率領的二萬騎兵殿後。他們只用了八天時間,就到達烏拉爾河,把尾追之敵遠遠地拋在後面。先頭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了烏拉爾河上的據點,使大隊人馬安全地從冰上過河,順利地踏上了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在長征途中,土爾扈特人在渥巴錫的率領下,英勇克敵,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在他們踏上哈薩克草原不久,一支外翼隊伍遭到了哥薩克的突然襲擊。這是一次慘絕人寰的戰鬥,由於土爾扈特部以分散的隊形趕著大批的牲畜前進,在受到襲擊時還沒來得及集中力量,便展開了白刃搏鬥,致使九千名戰士壯烈犧牲。二月初,土爾扈特的東進隊伍來到奧琴峽谷,山口被一支龐大的哥薩克騎兵搶先佔據,整個隊伍無法前進。在這緊急關頭,渥巴錫指揮若定,親率五隊駱駝兵從正面猛攻。策伯克多爾濟則率領一支訓練有素的隊從後面襲擊,徹底殲滅了攔截之敵,為犧牲的同胞報仇雪恨,使大隊人馬順利通過了峽谷。

土爾僱特部經過多次激烈戰鬥,大批人員犧性,大量牲畜死亡。嚴冬過後,酷暑來臨,在漫長的征途中,疾病侵襲,飢餓折磨,疲憊不堪的隊伍扶老攜幼,在艱難中苦苦掙扎。當到了土爾階河的時候,又突然遇到俄軍兩萬多人的嚴密封鎖,在這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渥巴錫召集各部首領,動員大家團結抗敵,堅持到底!策伯克多爾濟在會上慷慨陳詞:“如果走回頭路,每一步都會碰到親人和同伴的屍骨。這裡是奴隸的國度,而中國才是理想之邦,讓我們奮勇前進,向著東方!向著東方!!”這一席激昂的陳詞,尤如戰鼓擂響在每一個戰士的胸膛。土爾扈特人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在強大的敵人面前以一當十,奮不顧身,擊退了攔截部隊,強渡土爾階河,機智地擺脫了追擊的敵人,迅速向南跨入伊遜草原,越過沙俄邊界小堡坑格勒圖拉,終於踏上了祖國的領土。公元1771年7月他們來到伊犁西南塔木哈卡倫附近,起行時的十七萬大軍至此只剩下七萬多人,說明沿途戰鬥的殘酷!他們蓬頭垢面,形容枯槁,靴鞋俱無,但卻終於實現了迴歸祖國的夙願。

新疆各族人民和清朝對土爾扈特部返回祖國表示熱烈歡迎。將其安頓在今天的博爾塔拉和巴音郭楞地區。這段歷史也被《東歸英雄傳》搬上了銀幕。電影以東歸歷史為背景,講述了東歸行動前期策伯克多爾濟、巴木巴爾、達什敦克多等人與沙俄軍周旋戰鬥,保護東歸線路圖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最後沙俄犬牙得到了線路圖,但那是張假圖,真正的東歸路線圖被刺在了主人公的背上……。

《東歸英雄》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東歸英雄》反映了1771年開始的並歷經數年土爾扈特蒙古族人民從俄羅斯伏爾加河畔重返故鄉、東歸祖國的英雄壯舉。

東歸事件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大遷徙,東歸精神是中華民族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兩百多年來,東歸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影片內容

《東歸英雄》該劇講述的是在伏爾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族由於不堪忍受俄羅斯帝國的種族滅絕,在其首領渥巴錫汗的率領下,歷經數年準備,舉部東歸故土的傳奇故事。

十七世紀初,為了躲避準噶爾部的威脅,蒙古厄魯特部四衛拉特之一的土爾扈特人移牧荒無人跡的伏爾加河流域,歷時百餘年。伏爾加草原土肥水美、遠離戰爭,飽經戰火洗禮的牧人們終於找到了安靜和平之地。

進入十八世紀,強大起來的沙俄政權逐步加強對邊疆民族的統治,他們變本加厲地奴役和控制土爾扈特人,縮小他們的牧場,徵調大批的土爾扈特人與土耳其進行戰爭,數以萬計的土爾扈特人喪生戰場。

公元一七七一年一月五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年輕勇敢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決心率領全民族人民起義抗俄,迴歸祖國。他率領二十四萬族人,踏上了艱難險阻的東歸旅途,俄羅斯女皇聞訊後立即派兵數萬進行追擊和阻截。

渥巴錫和他的族人們歷盡艱險,跋涉萬里,喋血苦戰,歷九死而不悔,出發時的二十四萬族人,到達伊犁者竟不足七萬。經過為期七個月一萬多裡的長途跋涉與征戰之後,土爾扈特人終於回到了故鄉。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悲壯的民族大遷徙。

渥巴錫東歸

土爾扈特人是在1771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在渥巴錫汗的帶領下東歸的。

土爾扈特是我國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臺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佔領的伏爾加河下游、裡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

在以後的100多年裡,土爾扈特人始終保持著與清朝的關係。

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紀60年代,他們又決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來自沙俄帝國的巨大壓力,使他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土爾扈特的是汗王決定一切,在汗王的下頭有個叫扎爾固的這麼一個機構。要改組扎爾固,並把它的權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樣,在權力上,對汗王渥巴錫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從經濟上,沙俄讓大量的哥薩克移民向東擴充套件,不斷縮小土爾扈特的遊牧地,意味著土爾扈特畜牧業發展受到。

從文化方面來說,土爾扈特人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沙俄迫使他們信仰東正教,這一條對土爾扈特人,在精神上絕對承受不了。

沙俄對土爾扈特人強制實行人質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爾扈特人,一切聽沙皇指揮,叫你向東,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線。

18世紀,沙俄帝國竭力控制出海口。隨著沙俄侵略勢力不斷擴大,戰爭越來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長時間。

當時就徵用土爾扈特的青壯年,作為的軍隊跟土耳其打,那麼這個戰爭中間,土爾扈特的人員傷亡也很大。而且這個戰爭打了21年,土爾扈特每次比如說去上10萬人,幾乎打仗回來就一、二萬人,當時土爾扈特人說,如果再這麼打下去的話,土爾扈特就沒有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爾扈特強盛時期,他們的汗國與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強大以後,要求他們俯首稱臣。綜述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在這樣的形勢下,土爾扈特人,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考驗和選擇。

在1767年,當時的土爾扈特在渥巴錫的領導下,開了一次小型的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就決定要東歸故土。

土爾扈特人畢竟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將近一個半世紀,那裡的草原、牧場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撒下了他們的汗水。馬上要放棄那塊土地,說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爾加河下游草原的一個祕密地點,土爾扈特汗王渥巴錫第二次主持召開了絕密會議。會上,他們莊嚴宣誓,離開沙皇,返回祖國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錫召集全體戰士總動員,提出土爾扈特人如果不進行反抗,脫離沙皇,就將淪為奴隸的種族,這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儘管渥巴錫等人力圖對人保密,訊息還是洩露了。形勢的急劇變化,迫使渥巴錫不得不提前行動。

他們本來計劃攜同左岸的一萬餘戶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當年竟是暖冬,河水遲遲不結冰,左岸的人無法過河。只好臨時決定,右岸的三萬餘戶立即行動。

第二天凌晨,寒風凜冽。當陽光灑向大雪覆蓋著的伏爾加草原時,伏爾加河右岸的三萬三千多戶的土爾扈特人出發了,離開了他們寄居將近一個半世紀的異鄉,用他們的話說:到東方去、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

渥巴錫率領一萬名土爾扈特戰士斷後。他帶頭點燃了自己的木製宮殿;剎那間,無數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這種破釜沉舟的悲壯之舉,表現了土爾扈特人將一去不返,同沙俄徹底決裂的決心。

土爾扈特東歸的訊息,很快傳到了聖彼得堡。沙皇女皇葉卡德林娜二世認為,讓整個部落從她的鼻尖下走出國境,這是沙皇羅曼諾夫家族的恥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薩克騎兵,去追趕東去的土爾扈特人。同時採取措施,把留在伏爾加河左岸的一萬餘戶土爾扈特人嚴格監控起來。

土爾扈特人的隊伍,很快穿過了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之間的草原。走在外側的一支土爾扈特隊伍,被哥薩克騎兵追上了。由於土爾扈特人是趕著牲畜前進的,來不及把散佈在廣闊原野上的隊伍集中起來抵抗,九千名戰士和鄉親壯烈犧牲。

東歸隊伍必經的一個險要山口,是奧琴峽谷。一支龐大的哥薩克騎兵搶先佔據了這個山口。面對強敵,渥巴錫鎮定指揮:他組織五隊駱駝兵從正面發起進攻,後面派隊包抄,將哥薩克軍隊幾乎全殲,為犧牲的九千名同胞報了仇。

一路上除了殘酷的戰鬥,土爾扈特人還不斷遭到嚴寒和瘟疫的襲擊。土爾扈特人由於戰鬥傷亡、疾病困擾、飢餓襲擊,人口大量減員。有人對能否返回祖國喪失了信心。

在這最困難的時刻,渥巴錫及時召開會議,鼓舞士氣,他說:我們寧死也不能回頭!

土爾扈特人東歸的訊息,事前清一點也不知道。土爾扈特人無法和清溝通,更不可能得到清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爾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擻精神,向著既定的目標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邊左副將軍車布登札布向朝廷奏報說俄方派人來通報土爾扈特舉部東返。清才得知這一訊息。

土爾扈特人歸來的訊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爭論,是把他們擋回去,還是把他們接回來意見不一致。

最後清決定:第一,這件事如果要出面交涉,要堅決擋回去;第二,土爾扈特人回來以後,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爾扈特人浴血奮戰,義無反顧。歷時近半年,行程上萬裡。他們戰勝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承受了極大的民族犧牲。終於實現了東歸壯舉。

根據清宮檔案《滿文錄副奏摺》的記載,離開伏爾加草原的十七萬土爾扈特人,經過一路的惡戰,加上疾病和飢餓的困擾,“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就是說,約有八、九萬人犧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土爾扈特人終於到達了祖國西陲邊境伊犁河畔。

當時任伊犁將軍的伊勒圖,派錫伯營總管伊昌阿等在伊犁河畔迎接剛剛抵達的渥巴錫、舍楞等人。

不久,渥巴錫隨伊昌阿到伊犁會見參贊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錫轉達了乾隆的旨意,讓渥巴錫等人在秋高氣爽時節前往避暑山莊面見乾隆皇帝,並轉交了乾隆皇帝頒給渥巴錫、策伯克多爾濟、舍楞的敕書。

乾隆的敕書是用滿文和一種古老的蒙古文字託忒文寫成的。 這份敕書充分表達了乾隆對土爾扈特人的讚揚與歡迎。不久,渥巴錫等十三人及其隨從四十四人,在清朝的陪同下,自察哈爾旗來到避暑山莊。

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落成,舉行盛大的法會。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廟豎起兩塊巨大的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他親自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用來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土爾扈特人,舉部迴歸的壯舉,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各地紛紛捐獻物品,供應土爾扈特人民。清也撥專款採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貧困中的土爾扈特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及《滿文錄副奏摺》都有詳細記錄。

為了妥善安置歸來的土爾扈特部眾,清指派勘查水草豐美之地,將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牧場,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

最後確定的遊牧地為“渥巴錫所領之地”,也稱舊土爾扈特,分東西南北四路,設四個盟,各任命了盟長,舍楞所領之地,稱新土爾扈特,舍楞為盟長; 還有和碩特恭格部,下設四個旗,恭格為盟長。

時間雖然過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們沒有忘記東歸的英雄,他們的事蹟成為經久不衰的學術研究課題。

中外很多學者,都讚頌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的英雄壯舉。 東歸英雄們的史詩將永遠被傳唱下去。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170924.html?si=1

標籤: 巴錫 東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o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