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法國奧地利

法國奧地利

法國奧地利

法國和奧地利是歐洲兩個獨立的國家,法國位於西歐,奧地利位於中歐。兩國之間地理上並沒有任何接壤,但是它們交通運輸網路非常發達,可以通過公路、鐵路、航空等方式相互連通。

文化上,法國和奧地利有很多共同點,例如傳統的歐洲文化、精美的建築和文藝復興、巴洛克等藝術運動。同時,兩個國家各自也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特點。在音樂方面,奧地利是著名的古典樂大國,而法國則是流行音樂、世界音樂和爵士樂等方面頗具影響力。

此外,法國和奧地利的飲食文化也有巨大的區別。法式大餐十分講究食材的質量和菜品的搭配,而奧地利的美食則以肉類和香腸為主,並經常使用奶油和麵粉等材料來製作甜點。

總的來說,儘管法國和奧地利之間存在文化和地理上的區別,但它們在歐洲大陸上都是獨特而又重要的文化中心。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維也納是在法國還是奧地利

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的。

維也納位於多瑙河畔,是奧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被譽為“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兩旁林廕庇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

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的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個城市裡。同時,維也納市還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公機構。維也納也是世界上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的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奧地利國際中心在維也納建成,此後維也納就被定位成國際會議和解決國際衝突的城市。

美食

維也納是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城,當地特色的美食是用一片小牛肉或者壓扁的豬肉,塗在麵粉、雞蛋和麵包屑裡,然後加上黃油,這種美食被稱為沙司。維也納還有著悠久的蛋糕和甜點傳統,糕點師通常用熱蘋果、奶油甜薄餅和餃子做成一種巧克力蛋糕。這種蛋糕在歐洲有很高的知名度。

為什麼法國和奧地利都有維也納

兩個維也納都是以前的人們建立取名,保留下來的。法國維也納早在古羅馬時代便已由高盧人建成,前47年被朱利葉斯·凱撒佔領,作為一個交通中心,維也納很快發展為高盧的重要城市和教的傳播中心,奧地利維也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奧地利屬於法國嗎?

奧地利不屬於法國。奧地利是歐洲國家的一部分。

奧地利和法國哪個冷一些

奧地利和法國相比,奧地利冷一些。奧地利全年平均溫度是4℃~14℃。白天平均14℃,建議穿套裝、夾衣、風衣、休閒裝、夾克衫、西裝、薄毛衣等保暖衣服。夜間平均4℃,建議穿風衣、大衣、夾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裝、西裝、防寒服等保暖衣服。而法國的春天來的較晚,大致在4月到5月,平均溫度在15℃左右較寒冷,9月、10月是法國的秋季,雨水較其他季節豐富,平均氣溫在12℃到15℃之間。因此奧地利和法國相比,奧地利冷一些。

aph法國和奧地利的cp名

aph法國和奧地利的cp名

,獨普——德/國X普/魯/士(土豆兄弟/芋兄弟)

普奧——普/魯/士X奧/地/利(水油組)

普獨——普/魯/士X德/國(東西組/東西兄弟)

獨奧——德/國X奧/地/利

海菊——希/臘X日/本(貓控組)

奧普——奧地利X普魯士

瓦爾密戰役的性質

瓦爾密戰役的性質

1789年7月,法國大全面爆發,這場大將整個歐洲都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列強都紛紛將注意力專注到歐洲的問題上來。這場不僅從巴黎向法國各地蔓延,其影響也波及法國的鄰國,引起歐洲各國封建統治者的恐慌。當時歐洲的三大帝國,奧地利、沙俄和普魯士都在法國大的影響下,爆發了推翻王權的,這讓三國的皇帝和國王十分困擾,他們一邊國內,一邊著手推翻歐洲浪潮的起源地——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法國出兵比利時,也直接威脅到英國的安全和商業利益,這是英國絕對不能接受的。因此英國人也加入到了反對法國大的陣營中來了。歐洲的國際關係從此轉入了英國領導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國和英國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鬥爭。

一、英格蘭一石三鳥

當時,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因對土戰爭以及奧屬尼德蘭宣佈,處境極為困難。普魯士與奧地利曾經在1778年曾爆發戰爭,雖然於1779年締結和約,但積怨未解。

英國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巧妙的利用他們都對法國大的恐慌心理,稍微用了一下外交手段,就把這兩個國家拉在一起了。因為英國不想為普魯士的利益與奧地利開戰,也不想把奧地利的領土送給普魯士瓜分。推動普奧反法,迫使奧地利退出的反土同盟,阻止在東方的野心,這是英國一石三鳥的考慮。

英國決心利用普奧紛爭,充當仲裁人,但是又不把外交底牌亮出來。英國通過外交途徑對普奧兩國都表示支援,既支援普魯士吞併加里西亞,又支援奧地利吞併土屬塞爾維亞。

最後在西里西亞的一個村莊舉行的軍營裡舉行的會議上,普奧英荷等國家的使節出席了會議。直到開會時,英國才亮出了外交底牌,要求奧地利在恢復戰前現狀和疆界的基礎上與土耳其媾和,退出對土戰爭。這下普奧兩國都面臨這左右為難的境地。

二、敵人成了盟友

普魯士或者放棄這個方案,或者在沒有盟國的支援下,單獨同奧地利作戰。而奧地利只有在一無所獲地退出對土戰爭情況下,英荷、普三國才同意援助奧地利,幫助恢復其對奧屬尼德蘭的統治。在英國的外交壓力下,普奧雙方於1790年7月27日簽訂了《萊亨協定》。這份協議迫使普奧兩個世仇國家結盟,共同比利時的。

從1791年2月起,柏林和維也納之間開始祕密談判。8月27日,普奧簽訂《皮爾尼茨宣言》,宣告為恢復法國路易十六的政權準備採取共同行動。但由於雙方仍存芥蒂,使普奧軍事同盟直到1792年2月7日才最終簽訂,條約規定普奧雙方各出兵2萬人反對法國。

1792年3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去世。新皇帝弗蘭茨二世急欲同法國開戰。法國吉倫特派內閣要求奧地利解除同普魯士的同盟,在遭到奧地利拒絕後,於4月20日向奧地利宣戰。

1792年4月28日,戰爭正式爆發。從法奧雙方兵力看,法國佔絕對優勢。奧地利軍隊有4萬人,法軍有10萬人。但由於法隊沒有得到改造,許多貴族軍官投降,拉法葉將軍拋棄軍隊逃回巴黎,法國王后(奧地利的公主)又把軍事作戰計劃事先私下交給了奧地利,因而法軍在比利時前線節節失敗。

1792 年7月,普魯士看到奧地利軍事進展順利,也參加對法戰爭。布倫瑞克公爵率領的普魯士軍隊攻入法國,法國一下子變得岌岌可危了。

三、進軍瓦爾密

前線軍事潰敗和王室通敵引起法國人民的嚴重不滿。巴黎人民於1792年8月10日發動起義,逮捕了國王,並推翻了法國君主政體,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起義群眾組成國民自衛軍,奮起保衛新生的祖國。

1792年9月20日,法蘭西軍隊為一方,奧普聯軍為另一方,在瓦爾密地域進行了一次交戰。戰爭中奧地利將軍卡爾·布倫瑞克公爵指揮兩國聯軍接連擊潰法國人,於8月—9月間佔領隆維和凡爾登兩要塞後,開始在沙隆駐軍,大軍直指巴黎推進。

法國這邊,由於迪穆裡耶將軍被路易十六所拋棄,同吉倫特派也鬧翻,不過最終他還是在摩爾德兵營重新獲得了當政的雅各賓派的信任。

8月28日迪穆裡耶將軍來到軍中組織對侵略軍的反擊,開始時他仍然想入侵比利時以牽制敵軍,但是,普魯士軍隊不可能繞道去防守法軍進攻的比利時,而且一旦普魯士進攻巴黎,那麼即使迪穆裡耶佔領了整個比利時也沒有什麼用處。

因此,當普魯士向巴黎開進時,迪穆裡耶指揮自己的六萬多兵力開始在瓦爾密附近設防。同敵軍相比,法軍的大炮佔了很大的優勢,法軍也配置了用馬牽引的炮隊。迪穆裡耶作為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顯示出了傑出的才幹。他不但勇敢頑強,性格開朗活潑,而且善於親近士兵,因而深獲大家的愛戴。

布倫瑞克指揮的奧普聯軍和法僑支隊繞過法軍,在瓦爾密西南展開,準備包抄法軍的後路。但此時的法軍仍堅守其陣地。布倫瑞克在其後方有受攻擊危險的情況下,不能長驅直人,只好暫時按兵不動。

急於求成的普魯士國王不顧軍事準則,要求布倫瑞克立刻展開正面攻擊。布倫瑞克不敢違抗普魯士國王的命令,決定攻擊缺乏實戰經驗的法國國民自衛軍。

四、法蘭西的勝利

9月20日晨,聯軍對法軍陣地開始炮擊,大多是新兵的法軍一時之間有點手足無措,有的甚至丟下武器就逃,迪穆裡耶見狀立刻命令手下的士兵堅守陣地,並且身先士卒,冒著敵人的炮火親自用大炮還擊,手下士兵間主帥作戰如此勇猛,紛紛受到鼓舞,也利用各種武器對聯軍進行還擊。

炮戰一直持續到了9月20日夜間,但這時的炮火已經很弱了,迪穆裡耶將軍意識到敵軍的彈藥存量已經不足,於是率軍來到更有利的陣地上,並做好了包圍普奧聯軍的準備。但聯軍的卡爾·布倫瑞克猶豫不決,害怕自己的補給線被法軍切斷,從而造成孤軍深入的局面,因此不敢再次進攻了。

當時法國愛國者的武裝隊伍正在其後方進行活動,有效的干擾了普奧軍隊前進的步伐,使得他們停留在原地無所作為。9月30日,干涉軍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開始撤退。

此時,這場戰爭已經進入了法國反擊的階段,加速了驅趕干涉軍的程序。到了10月5日,普奧軍損失近半,最後被驅逐出法國。

結語:

瓦爾密之戰的勝利,是法蘭西軍隊對封建君主國家聯盟的第一次勝利,是法國大的一個轉折點。這次戰鬥勝利後,法國擺脫了節節敗退的局面,開始取得接連不斷的勝利,奧普聯盟被徹底趕出了法國。普奧聯盟的反法戰爭暫時失敗了,這就使得英國開始組織全歐性的反法同盟,以打擊削弱法國。法國和歐洲各國之間的戰鬥仍將繼續下去。

這次戰鬥中法國士兵的高昂鬥志起了決定性作用。瓦爾密大捷成為法國人民爭取祖國自由的象徵。它保衛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儲存了法國大的果實,並使其深入發展,繼續掃蕩法國的封建勢力殘餘,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為歐洲各國人民樹立了榜樣,極大的推動了各國的反封建鬥爭,歐洲的傳統格局開始被打破,從而形成19世紀新的歐洲格局。

歷史上奧地利和法國為什麼會分別輸掉普法戰爭和普奧戰爭呢

在這場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實施的作戰戰術是毛奇的外線戰略,這一戰略必

須依靠發達的鐵路網。戰爭開始時,普魯士軍隊利用發達的鐵路網,迅速將25萬名士兵和800多門火炮集結到普魯士-奧地利邊境,而新的通訊手段電報解決了遠端機動帶來的協調問題。普奧戰爭分為三條戰線。通過快速遠端機動,普魯士僅在六週內就徹底擊敗了奧地利軍隊。以3.7萬人的傷亡為代價,奧地利士兵的人數減少了一倍多。最後,奧地利不得不與普魯士妥協。當然,在戰爭過程中,由於電報網的不完善,雖然總陸軍在薩多瓦戰役中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未能消滅15萬奧地利軍隊。戰後,毛奇吸取了自己的經驗,加快了電報網組織指揮系統的改進。可惜奧地利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確的戰略方向,四面出擊導致四面受敵,最終普奧一戰被徹底踢出德意志帝國。

事實上,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原因與其自身的內在原因是分不開的。早在法國大時期,法國就希望建立共和國,改變國家制度,廢除封建君主制。然而,拿破崙篡權後,他積極向海外擴張,轉移國內注意力,勉強還能維持國內的社會體系。然而,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大的浪潮越來越高。除了巴黎公社,法國許多地方爆發了大規模的運動,這使法國忙得不可開交。除國內反動勢力外,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的原因與丹麥和奧地利相同,即低估了普魯士的作戰能力。

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統治時期,由於稅收制度的壓迫和商人和高利貸者的剝削,法國農民陷入了貧困和破產。至於城市中的小生產者、小商人和小職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資本主義外匯投機和重稅的壓迫下失去了家園。在這種情況下,拿破崙三世不僅沒有改善這種情況,而且極其奢侈。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座豪華宮殿,肆意授予、騎士和賄賂。這也是導致普法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

德國、法國、奧地利和捷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是多少?

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人口8200萬;法國面積55萬平方公里,人口6400萬;奧地利面積8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捷克也是8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

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歐洲第三大國家,德國是西歐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歐洲人口第二大國家。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什麼事件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什麼事件

1701~1714年法國、奧地利、英國等國為爭奪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戰爭。16世紀時,西班牙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和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宗親。曾是歐洲的殖民強國,但1588年對英國的海戰失利,海上霸權逐漸削弱,但陸上還保持強大的軍事優勢。

1648年在三十年戰爭中對法國和荷蘭戰爭中遭到重創,經濟開始全面下滑,國力衰落,被英國、法國和荷蘭取代了商貿權和制海權。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後無嗣。卡洛斯二世因為其祖上時常與同宗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通婚,遺傳下了一系列絕症。生前曾立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姐姐瑪麗亞·特蕾莎和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即自己的侄孫安茹公爵菲利普。

菲利普可以繼承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義大利地區領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領土),但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合併為一個國家。

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利奧波德一世企圖讓其次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認為西班牙公主瑪麗亞·特蕾莎在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就承諾自己及自己的後代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1701年路易十四宣佈菲利普為西班牙國王,稱費利佩五世(1700~1746在位),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因而與荷蘭結成反法聯盟支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

先後加盟的還有普魯士王國和大部分邦國,還有葡萄牙和義大利地區的薩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等則與法國結盟。同年3月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奧克斯塔特打敗了法、西軍隊。在1706年的都靈戰役和拉米伊戰役及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中,法西聯軍大敗,法軍退出戰場。

英國於1704年從西班牙佔領了直布羅陀,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爆發了擁護奧地利查理大公的起義。奧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倫西亞、阿拉貢地區,高爾韋伯爵·馬絮也從葡萄牙進入薩拉曼卡,迫使費利佩五世撤出馬德里,查理大公於1706年7月2日進駐馬德里。

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亡故,其長子約瑟夫一世繼位。法軍於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打敗高爾韋的部隊,佔領了巴倫西亞、穆爾西亞、阿拉貢地區,費利佩五世實際上統治了西班牙的廣大地區。

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進入馬德里,法國將軍旺多姆公爵和費利佩五世的聯軍在比利亞維西奧薩挫敗查理大公的部隊。

1711年戰局又轉為有利於法國。同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約瑟夫一世亡故而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稱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

這使英國和荷蘭改變了態度,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勢力過大對己不利,不再支援他獲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遂於1713年4月在荷蘭的烏得勒支與法國、西班牙籤訂《烏得勒支條約》,次年又簽訂《拉施塔特和約》。

費利佩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繼承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但原屬西班牙的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和義大利南部受奧地利管轄。從此,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損失大半,失去傳統的歐洲大國地位。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國加強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勢力。次年,法王路易十四病死,法國不再稱霸歐洲,財政瀕臨絕境,開始衰落。

法國奧地利時間

分別如下:

1、奧地利所屬東一區,當前時間比中國北京時間晚6個小時。

2、法國屬於西四區,當前時間比中國北京時間晚12個小時。

標籤: 法國 奧地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ol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