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園管理制度

茶園管理制度

茶園管理制度

茶園管理制度是指規範茶園種植、管理、採摘、加工等一系列環節的規章制度,旨在確保茶葉品質和安全,提高產量和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茶園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

1. 種植管理規定:確定茶樹品種、密度、排列方式及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2. 採摘制度:規定採摘成熟度、採摘時間、採摘方式及採摘量等方面的要求;

3. 加工質量標準:確立茶葉加工質量標準和工序,包括揉捻、殺青、發酵等環節要求;

4. 茶園保護制度:明確茶園環境保護措施,保護生態環境,保持茶園的生產可持續性;

5. 安全生產規定:制定安全生產製度,規範生產行為,保障工人的安全;

6. 茶葉質量檢驗規定:建立茶葉質量檢驗標準及檢測方法等。

以上是茶園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這些制度的建立能夠規範茶葉生產和管理行為,提高茶葉質量和品牌競爭力,推動茶葉產業的發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廠需要制定的制度 措施辦法有哪些

前言

:

茶葉質量管理體系是個系統工程,作為直接被人飲用的飲料,茶葉的

質量狀況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

結合最近爆出的茶葉農殘超標事件,

茶葉企業

加強質量管理方面的措施尤為必要。

作為龍頭企業,

茶廠要樹立起一個茶葉質量

安全的標杆,

消費者利益為第一要求,

在此基礎上去獲得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們主要從茶園管理、

鮮葉處理、

茶葉初加工、

茶葉產品清潔等幾個方面調查分

析茶廠的管理體系及施行的具體措施。

茶廠通過了

ISO9000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ISO9000

是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

理體系,其目的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建立和實施這一質量管理體系,

會使企業相關管理制度更趨完善,要求企業領導和員工均以身作則,互相信任,

共同創造企業價值。

1.

茶廠質量管理方面的基本資訊

1.1

茶園管理方面

茶廠茶園

3500

畝左右,地處海拔

580

米的山上,遠離市區、土壤呈酸性、

氣候環境優良、適宜種植茶樹。茶園專業管理人員一人,據其介紹,茶園沒有設

立專門的質量管理制度,茶園管理大都依據經驗進行,包括除草、殺蟲、鮮葉採

摘等。除草方面主要靠噴施“草幹靈”

“死得快”等除草劑,幼年茶園不噴施除

草劑而採用人工除草。茶園病蟲主要有尺蠖類和蟎類,除蟲一般茶園噴施農藥,

一年平均噴施

3.—

4.次;無公害茶園用黃板除蟲。因所用農藥是符合國家規定的

低毒農藥,

而非三氯殺蟎醇、

氰戊菊酯等國家明令禁止的茶樹禁用農藥,

故其成

品茶中農藥殘留量理應符合國家標準,

但要得出確切結論還要去國家認可的正規

部門去檢測。

對茶葉噴施農藥主要噴在茶樹新梢部位,

鮮葉採摘也是這個部位;

新梢纖薄

柔嫩,

葉片單位重量的表面積比其他作物要大;

在噴藥量相同的情況下,

茶樹的

農藥殘留量要比其他作物要高。

茶樹一年要採摘多次,

高峰期噴施農藥次數也較

多,

農藥來不及降解就有可能採摘,

且採摘後的鮮葉未經過清洗即進入加工流程。

所有的這些步驟都為茶葉的農藥殘留埋下了隱患。

茶廠在農藥的噴施方面沒有建

立具體的噴施標準,應多增加管理人員根據相應的國家標準適時適量噴施農藥,

保證加工成的茶葉綠色健康對人體無害。

1.2

茶葉初加工

通過實地觀察並走訪初制車間的操作工人,總體來看,茶廠初制車間大致

可以實現清潔化生產,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下

:

加工大宗綠茶時,採摘的鮮

葉沒有進行清洗、

鮮葉內的粗老葉片及其他雜物沒有挑揀出來,

鮮葉收青後直接

進入攤青過程;

茶廠初制車間的鮮葉加工有具體的操作流程,

工人可以按照步驟

進行作業生產,

但沒有形成一定的操作規範,

在按件核算工人工資的制度下,

多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無論是殺青、揉捻、還是烘乾等過程均追求快,當

然這與洪峰期鮮葉採摘量過多要及時加工生產有關,

但這容易造成的一個後果是

加工的成品很難保證質量一致且成茶品質較低。

1.3

茶葉精製

精製車間主要對毛茶進行再加工,

通過對茶葉分級、

拼配等手段提高茶葉品

質。

在精製車間觀察瞭解了大宗綠茶及定心繫列的精加工流程。

這一生產環節因

主要靠機器加工,

均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規範,

工人按要求進行操作,

可以保證

經精加工的茶成茶品質一致。

且精加工車間衛生狀況良好,

能保證加工環節的清

潔。

1.4

茶葉的審評

在審評室,

通過走訪相關工作人員瞭解到茶廠茶葉加工成成品後均要進行相

應生化指標的測定分析,

如茶葉內多酚類等物質的含量、

灰分等可直接在茶廠的

實驗室進行測定。

農殘、

重金屬等一些指標要送樣到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

試中心進行檢測。

在這一環節有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

因茶葉地域性較強,

茶廠

主要執行的是市相關的標準,

發現有檢驗不合格的產品即上報處理,

操作人員也

能按相關要求執行,

因這是茶葉出廠較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故工作人員的責任心

尤為重要。

對茶葉質量影響最大的兩個指標是重金屬含量和農殘含量。加工過程的不清

潔是造成茶葉中鉛、

銅等重金屬超標的的主要原因,

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不合理利

用是造成茶葉中農殘超標的主要原因。

茶葉加工成茶後審評人員應及時測定分析

茶葉中重金屬和農殘含量,

對不合格茶葉進行相應處理,

對加工生產環節提出相

應的改進建議。

2.

對茶廠茶葉質量管理體系的評價

茶廠基本建立了相應的質量管理體系,相應的操作流程清晰明瞭,但距離

規範化、

清潔化生產還有一定的距離。

具體存在的問題如下:

茶園管理的不規範,

對除草劑、

農藥等沒有相應的具體施用標準;

初制加工的不規範,

對鮮葉沒有及

時的清潔作業,

初制車間機械裝置沒有及時清潔保養等;

加工成茶後的檢驗,

廠只能進行一些基本生化成分的測定,

對複雜成分的測定還沒有相應的裝置。

通過了

ISO9000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

QS

等認證,但茶廠相關領導和工人沒有嚴格

去執行,

可能因茶廠管理方面的原因致使工人的生產積極性較低,

因工人是茶葉

加工生產環節最重要的要素,直接關係到加工成茶的質量狀況和最後的成茶品

質,故茶廠應實行一定的措施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3.

對茶廠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議

3.1

提高茶園管理標準,增加茶園管理的規範性

茶園是一個茶廠生存發張壯大的關鍵,茶園的管理在現代茶葉企業中越來

越重要,

茶廠應成立專門的茶園管理團隊,

根據過往經驗和科學分析制定相應的

茶園管理標準,何時施肥、何時除草、何時噴施農藥、何時採摘應形成相應的制

度,

在不斷的摸索總結中制定出使效益最大化的茶園管理標準並嚴格去執行。

時茶廠茶園應按照現代化茶園的要求對茶園重新規劃,並嘗試進行機械化作業,

茶園的機械化是現代茶園的一個發展趨勢,

一方面可以降低茶廠成本,

另一方面

可以是茶葉品質保持穩定。

3.2

增強工人責任意識,實現車間的清潔化生產

鮮葉收青分級後,應將鮮葉中的雜物挑揀出;進行名優茶的加工生產時鮮

葉要及時清洗。

在加工階段,

應制定每個生產流程的具體標準,

並讓工人嚴格執

行,

實行崗位責任制,

對工人進行工資核算時不採用計件的方式,

而應在保質保

量生產的前提下按生產銷售額對工人增發獎金,

提高工人生產的積極性。

按時清

潔車間,

保證車間的衛生狀況符合相應的標準,

同時對加工機械也應進行保養清

潔工作,逐步形成車間生產的清潔化。

種植茶葉與管理

一、 新茶園建設

1,園地規劃:我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鎮,新茶園規劃要因地制宜,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1800米之間、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肥沃,周圍植被良好,氣候溫和,坡度適中,交通便得的地方作為新茶園。

2、 園地開墾:沿等高線開挖水平臺地,檯面寬2米,臺距1.5米左右,道路、排灌系工程、綠化帶、場部(茶廠)要合理佈局,園間有一定的植被。

3、茶樹良種繁育技術:一般採用短穗扦插和茶籽起直播兩種方法,短穗扦插法採用半木千質化的一年生枝條作插穗,穗長5釐米,帶一葉一腋芽,苗床採用黃壤衛生土,苗床保持溼潤、遮陰,於6—11月份扦插,一齡茶苗出圃定植;茶籽直播法即採用完成成熟的茶籽鮮果直播。

4,茶樹種植技術:挖種植溝深80釐米,寬60釐米,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或100公斤複合肥,採用單株定植方法,株距40釐米,畝植2000株左右,定植時間在6—8。

二、茶園管理

1、幼齡茶園管理:常耕鋤培土,防止牲畜踩踏,防治病蟲害,補植缺株缺塘,保證全苗,進行定型修剪,培養理想的茶蓬。

2、投產茶園的管理:冬季深翻,一般深翻15釐米左右,施足底肥,畝施農家肥1500公斤或複合肥50公斤;進行整型修剪,使茶樹保持一定的樹型高度和茁狀的發芽面,巧施追肥,每結束一次採摘,及時進行葉面噴施,常用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加強病蟲草害防治,我縣採摘期發生蟲害較重的是小綠葉蟬,一般先用高效無毒茶葉專用農藥(如安納A0—18等),禁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如六六六、DDT、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冬季噴施波爾多液進行封園,保持茶園豐產穩產。

3、採摘技術:採摘方法有留一葉採摘法、留二葉採摘法、留魚葉採摘法三種,鮮葉標準分為五級,即一級:多為一芽一葉及少數一芽二葉組成,芽葉整齊,鮮嫩度好;二級:主要由70%的一芽二葉和30%左右的一芽三葉組成;:由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各佔一半;四級:由較粗的一芽三葉和細嫩單片對夾葉各佔一半;五級:主要由粗老單片,對夾葉,芽葉比重極少,鮮葉貯運中要做到採下的鮮葉及時鬆散地放入茶蘿中,防止發熱變紅。

三、低產茶園的改造技術

低產茶園是批單位面積產量低的茶園,在我縣單產低於30公斤的茶園屬於低產茶園,應作為改造提高物件,造成低產的主要原因是:

①老茶園樹勢衰老,新茶園栽種質量差,幼期失管;

②生態條件不適宜;

③開墾質量差,肥培管理差;

④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等。

四、改造技術要點為:

1、 改土:冬季深耕15—20㎝,進行客土培園,重施底肥,一般畝施1000—1500公斤農家肥或複合肥40—50公斤,套種綠肥。

2、改樹:包括樹冠改造和根系改良,樹冠改造一般採用深修剪、重修剪或臺刈,深修剪剪去樹冠表層的三分之一,重修剪剪去植株高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臺刈高度距地面15㎝左右,即根頸處;根系改良,以深耕方式斷傷部分衰老的茶樹根系,促其再發新根群,於根系旺盛生長前的9—10月間進行,或在樹冠改造的同時,結合增施有機肥或茶樹專用肥進行。

3、改園:重新補植缺株斷行部分,改換劣質品種,整修梯坎,套種綠化樹種,恢復成密植豐產園。

4、加強常規管理,提倡病蟲草害防治採用物理、生物、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如六六六、DDT、草甘磷、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逐年向無公害茶園轉化。

五、無公害茶生產技術

無公害茶是指不含汙染物質或即使含有少量汙染物質,但低於規定的允許標準,對消費者沒有公害的茶葉的總稱,它包含低殘留茶、綠色食品茶(和A)、有機茶三類茶葉,這三種茶雖屬無公害茶,但三者的生產依據、標準不一樣,它們之間仍有較大的區別。

1、生產和加工的依據不同,綠色食品(茶)是根據我國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標準進行生產和加工的,低殘留茶則是根據當前歐盟提出的農藥殘留標準而進行生產的;而有機茶的生產和加工標準是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的基本準則而制定的標準進行生產和加工。

2、 生產和加工的標準不同,綠色食品(茶)和低殘留茶的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藥,也允許使用化學肥料,但產品中的殘留必須符合我國農藥殘留標準,而有機茶和綠色食品(A)的生產過程中則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農藥、化肥和生長調節劑,而只能使用有機肥或生物農藥,產品中不得含任何數量的農藥和化肥殘留。 3、管理方法不同,綠色食品的頒證是由我國農業部和各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對生產基地環境檢測和質量認證,證書有效期為三年,低殘留茶目前尚無管理系統和頒證制度;有機茶的頒證是由IFOAM認定的單位才有資格進行。我國有機食品的最高管理部門是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茶的審批和檢測由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及其批准的有要開發分中心(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IFOAM規定,有機食品茶A和有機茶證書有效期為一年,第二年必須重新進行檢查頒證。

無公害茶生產關鍵技術要點為: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汙染,周圍無汙染源的地方作為無公害茶生產與加工基地,茶園常規管理採用生物、物理、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資。

秋冬季節茶樹地上進入休眠期,茶園冬季管理需要注意什麼呢?

冬季管理茶園,要從秋季開始,因為進入冬季再去做預防的工作,那會為時已晚的,所以冬季的預防要從秋季開始。。茶樹採摘結束時,氣溫偏高,根系生長旺盛,提早施肥有利於根系對養分的吸收與積累,以促進來年春茶的萌發生長及茶葉品質的提高,各茶區及企業基地茶園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時間及時施肥。

深施有機肥。10—11月份是茶樹根系生長髮育高峰期,茶園深施基肥宜在寒露前,最遲要在立冬(11月上旬)以前完成。基肥的種類要以有機肥為主,如豬牛糞、堆肥等,配合施用少量磷肥。茶樹修剪,對來年的春茶產量會有一定的影響。已經成年的茶樹剪去樹冠3-5釐米,不宜剪的太長,長了會對產茶有影響,就是我們常說的,打水平剪,上面修剪平整即可。

茶樹修剪是茶園科學管理的經常性工作之一。建立完整的修剪制度,正確地使用這一技術,來調整樹形、營養,是茶樹持續穩產、高產、優質的重要手段。為此,採取正確的方法方式進行茶樹冬修剪,首先清除雜草,修剪不平整的頂枝,然後翻地如有條件的地方,施一些有機肥,噴一次針對性的底毒農藥即可。

。由於我縣茶園基本為密植免耕茶園,茶樹過於萌蔽不利於開溝施肥,有條件的茶區可用竹子將茶行兩邊夾住,再進行開溝施肥,這樣既能減少肥料有效養分的流失,有利茶樹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利用定型修剪。幼齡茶樹高達30Cm以上,主枝粗3mm以上,應進行首次定型剪,剪後留茶高度15cm以上,末達此標茶樹應推遲修剪,每年一次。每次修剪應在上一次修剪茬口上提高15釐米左右,。。

茶樹種植方法,育苗技術,怎麼施肥,管理技術,病蟲害

一、園地選擇

茶園氣候環境條件適宜於茶樹生產,產地環境條件必須符合中國農業行業標準NY 5020規定要求。園地土壤要求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非石灰岩發育成土,土層深厚,通透性良好。宜選擇坡度25º以下山坡地,以坡度3-15度最佳。離水源較近,地下水位在1m以下,排水良好。

二、園地規劃

園地應山、水、園、林、路綜合治理,統一規劃,尤其是道路、排水溝、蓄水溝等要因地制宜,合理佈局。茶園四周植樹,以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1、道路設定

道路設定要考慮農用物資和鮮葉的運輸便利,方便機械化作業,應路路相通,並儘可能利用瘦薄地段建路。機耕道路面寬3~4m;工作道路面寬2.5~3m;步行道路面寬1.0~1.5m。山地茶園每6個~8個梯層設立一橫步道,每隔40m~60m設一條與橫步道呈“之”形的直步道(坡度25º以下)。

2、排灌系統

排灌系統在於排除積水,紡織沖刷,利於灌溉及蓄水抗旱。

(1)建立防洪溝

在茶園上方和下方與荒山林地或農田交界處分別開設一條深50cm、寬60cm和深40cm、寬50cm的排洪(水)溝,以攔截上方的雨水和防止茶園中水土衝入農田。

(2)建立排灌蓄水溝

在直步行道兩側和橫步道上側開一條深、寬各20cm的排水溝,溝內每隔2m左右開設竹節溝,以減少水土流失。

3、蓄水池

每10~30畝茶園應在機耕道側旁建造一個容積為5~8立方米的水池,用於蓄水防旱灌溉。

4、防護林帶

在分水嶺、道路兩旁和茶園吃風口處,種植適宜生產、經濟價值較高的速生樹種,以改善和優化茶園生態環境。

三、園地開墾

1、坡度15º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翻墾深度50cm以上。

2、坡度15º以上坡地,按等高水平線築梯地,梯面寬應在1.5m以上,然後開墾。

四、茶樹種植

1、品種選擇

選擇優質高產高效的無性系茶樹良種。

2、種植時間

春季種植:2月中旬~3月上旬。

秋季種植:10月下旬~11月下旬。

3、種植密度

單條植:行距150cm,株距30cm,每叢茶苗2株~3株,每畝苗數3000~4000株。

雙條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叢茶苗2株,每畝苗數6000株左右。

4、茶園施肥

茶園常用肥料分為有機肥(遲效性農家肥)和無機肥(速效性化學肥)。有機肥一般是經腐熟的土雜肥、欄肥、豆餅、桕子餅、菜子餅和山草等,有機肥主要作基肥用,無機肥主要用作追肥。

5、施肥方法

根際施肥:複合肥、尿素、餅肥實行溝施,在行間開10cm以上深溝,均勻撒入,及時復土。

根外追肥:選擇在陰天、傍晚進行樹冠葉正反面噴灑。常用濃度:尿素0.3%~0.5%;過磷酸鈣0.5%~1.0%;硫酸鉀0.5%~1.0%。

五、病蟲害綜合防治

(1)防治要求

保護茶樹的正常發育,增強樹體的抵抗能力,促進生態平衡,科學使用農藥,提高防治效果,控制環境汙染,節省工本。

(2)防治方法

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總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根據病蟲發生、發展規律,因時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等措施,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

(3)防治措施

嚴格執行國家規定植物檢疫制度,防止檢疫性病蟲蔓延、傳播。

合理修剪,及時清除病蟲危害的枯枝、落葉,並集中燒燬,減少病蟲源;加強肥管,健壯樹勢,增強抗病蟲能力。

保護和利用天敵,發揮生物防治作用,以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

加強病蟲預測預報,做到及時、準確地防治。

化學防治。一是減少化學農藥的應用,控制環境汙染,非用藥不可的,儘量點治或挑治。二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天敵殺傷力低的藥劑,交替使用不同的藥劑,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注意噴藥質量,減少噴藥次數。

茶葉種植技術

一、地塊選擇與土壤管理

地塊選擇是茶樹栽培過程當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一般來說,綜合茶樹生長所需的土壤條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勢狀況等方面的內容來考察選定種植的地塊。在茶樹種植的土壤選擇方面,傾向於腐殖質含量較高、土層肥厚的微酸沙質土壤,這一類土壤一般具有比較良好的透氣、排水優勢。

平穩是茶樹種植過程當中對於地勢的最基本要求,建議茶農選擇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進行茶樹的種植。對茶園的土壤進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土地肥力的保持,通過使用草葉的覆蓋可以穩定土壤對於水分的保持促進茶園土地的活性,還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雜草的發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樹種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步驟的內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則是追肥的應用。茶農應當選擇秋天時節在茶樹之間挖掘土溝,進行肥料的施加,推薦史丹利純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保證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採用生物肥料與史丹利的純硫基混合施加以豐富土地的營養成分。追肥的工作則是集中在茶樹發芽的早春時節,首選尿素為主,有機肥為輔。土壤的填蓋一定要注意攪拌的充分性與均勻性,為了避免土溝的下沉,應當是鋪蓋的填土高到地平線以上。

三、氣候災害和病蟲害防治

茶樹病蟲害防治要注意的問題包括乾旱的預防以及害蟲的防治。由於昭平縣具有夏季高溫少雨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在茶園的開闢上加強對抗旱能力的注意。為了預防乾旱,理想的茶園應當選擇在土層厚實的近水源地。病蟲害的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蔘鹼、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綠葉蟬可選用藜蘆鹼、茚蟲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癭蟎可選用礦物油、炔蟎特,防治芽葉病害可選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環唑。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施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農藥使用的頻率與課題應當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對於茶樹天敵應當儘量採用利用而非殺滅的方式;加強對生物農藥的積極應用與推廣。

四、茶葉修枝與摘採

在適宜的時期對茶樹樹枝進行正確的修剪,對茶樹的長勢協調、茶葉的產量提高以及質量保證都是非常必要的。茶葉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幹確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個環節。一般情況下通過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樹的主幹,在首次的修剪當中一般落在茶樹上挑選三四條比較粗壯的枝條來作為留用的主枝以備進一步培養;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選枝幹中再選定兩到三個分支。如此反覆,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幹,確定出整株茶樹的樹形。

採茶時間的科學確定具有兩層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所採集到的茶葉在質量上能夠得到保證,另一方面則是可以避免對茶樹健康發育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實踐當中,根據茶樹特有的“早採早發”特點,形成了一套採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論上,茶葉摘採的一般部位出於中開面以及小開面的中間,無論是在春秋季節還是在冬夏季節都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實際生產的茶樹栽培管理當中,一般在春季將茶葉的摘採稍作提前,這樣的茶葉採集方法有利於延長茶葉生長週期,處理好茶葉生長與採摘、質量與數量之間的矛盾。

拓展資料:

一、茶葉: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階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蹟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製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茶葉

茶樹種植需要什麼技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茶園培育與採摘

1.栽培環境

①栽培環境的選擇

地形選擇:丘陵、山區和半山區面坡度25°以下。

土壤選擇:有酸性指標植物如映山紅、鐵芒箕、馬尾松、油茶等存在,土壤州4.0-6.0,土層厚度l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

②栽培環境的改善與維護

建立排蓄水系統:茶園四周設定隔離溝,深80一100釐米,寬50-100釐米;園內每隔40-50米設定橫水溝(坡地等高修築),深60-70釐米,寬50-60釐米;道旁設定縱水溝,深70-80釐米,寬60-70釐米;橫水溝與縱水溝相接,相接處設沉沙凼。

園旁植樹造林:有條件的地方在道旁栽行道樹,以利改善茶園生態環境和冰土保持。

調整地形:地面坡度在10°以內的,只挖高填低,適當調整地形,以便茶行佈置。地面坡度在10°以上的,修築梯級茶園,梯壁高控制在1.5米以內。

2,茶園施肥

①茶園基肥

種植前施是底肥,種植後每隔1—2年施一次基肥,秋季封園後,及早在行間中心部位開溝施,溝深、寬30-40釐米,每畝施入農家有機肥(廄肥、秸杆、綠肥、土雜肥等)5-l0噸(100—200擔)。茶樹專用複合肥或磷、鉀肥50公斤。肥土混合後再復土整平地面,亦可結合中耕。

②茶園追肥

每年分別於3月中旬、4月下旬到5月—上旬、7月中旬旬施三次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肥料種類為茶樹專用複合肥、尿素、硫酸銨、碳銨等。施肥址採摘茶園按產量確定,幼齡茶園按樹齡確定。溝施,溝深10—13釐米,撒施,施後隨即中耕翻入土中。

③茶樹根外追肥

根據茶樹生長需要,可根外噴施可溶性氮、磷肥、稀土、微量元素和生長調節劑。但要嚴格控制使剛濃度和劑量,並汁意使用天氣、時間,以提高使川效果。

3.茶園土壤管理。

①耕鋤

淺耕除草:深度5-10釐米,次數視雜草生氏情況而定。—般全年3—4次,亦可結合迫肥進行。

茶園深耕:因園制宜進行。一般耕深15-20釐米。每年或隔年進行——次,宜秋季封園後及早進行。

深翻改土:幼齡茶園建園前用帶狀深墾的,應及早深翻行間土壤,深度60釐米。成齡茶園長年未施基肥土壤板結的應深翻改良土壤,深度60釐米。畝施10噸以上農家有機肥和50-100公斤茶樹專用複合/吧或磷、鉀肥。深翻改:土宜在秋茶封園後嚴寒到來之前進行。

②間作與覆蓋

幼齡茶園頭2—3年間作綠肥。

4.菜園水分管理成齡期不問種作物。加強茶園保水,蓄水和排水。有條件的茶園實行灌溉:

5.茶樹修剪

根據茶園不同樹齡階段分別採用定型修剪、整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更新修剪等方法,培養樹冠,整飾樹型,更新復壯。一年中有兩個時期可以進行修剪,即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上旬)與春茶後(5月上、中旬)。定型修剪宜在春茶前進行,如未達標準的植株,第1-2次定型修剪可延至春茶後進行。

6.茶樹保護

積極推行綜合防治技術,作好茶樹病蟲檢查要病蟲害。

7.茶葉採摘

①採摘標準適時防治主

紅、綠茶為一芽二、三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黑茶有粗細之分,一般以一芽四、五葉及形成駐芽的新稍為主;老青茶以形成駐芽的紅腳新稍為主。

②手工採摘

紅、綠茶分批多次留葉採,春茶採4—6批,夏秋茶採6—8批,秋茶採4—5批。標準新稍達20—30%開採。

③機械採摘

全年採摘4·—6批,春茶標準新稍達80%,夏秋茶標準新稍達60%開採。平地、緩坡地幼齡茶園選用雙人平形採茶機,成齡茶園選用弧形採茶機。山地、窄梯茶園選用單人採茶機。

④鮮葉管理

採摘鮮葉防止暴晒、緊壓和雨淋,及時送往茶廠加工採摘鮮叫‘盛裝宜用通風透氣的篾具,輕採輕放。

2.茶園中禁用甲胺磷、1605、1059和六六六、殺蟲脒、三氯殺蟎碸(醇)等劇毒和高殘毒農藥。

二、新植茶園(建園至6足齡)栽培技術要點

1.基本要求:力爭早期成園,為高產穩產優質打下基礎,全面貫徹落實各項建園措施,加強培育管理。

2.園地建設

①墾複

場地清理:清理擬建茶園範圍內所有樹根、雜木、石塊地等。

初墾:全面深墾60釐米,宜在夏秋高溫少雨時進行。

復墾:初墾約一個月後進行,深度30釐米左右,進—除雜草、雜物等幹整地面,以便佈置茶行。

②建園形式

平緩地茶園:平地和10°以下緩坡地,在全面墾複的基礎上,大彎隨勢,小彎取直,基本等高佈置茶行。

梯級茶園:10°以上的坡地,就地取材構築梯級。基本要求是:梯面外高內低(1°一2°的反坡),外埂內溝,同級梯各段等高,梯梯接路,路路相通,溝溝相連。梯寬既便於茶行佈置,又不浪費土地,梯壁高在1.5米以內。土築梯壁放坡70°左右;草皮磚砌梯壁放坡70一75°:梯級茶園茶行就是從梯面外側,即離梯埂0.6-0.7米設定第一條茶行,而後依據既定行眶向內設其它各行茶樹。

3,種植

①樸苗準備

品種:紅茶宜用櫧葉齊或更優的品種茶、白毫早、福雲六號或更好的品種。綠茶宜用福鼎大白。

茶苗:苗高在25釐米,苗粗3毫米以上的健壯茶苗:宜提倡全部使用無性良種茶苗建園。

②種植規格與密度單行雙株條植:行距1.5米,穴距30—35釐米,每穴兩株茶苗。雙行雙株條植:行距1.530一40釐米,每穴兩株茶苗。

③種前施底肥小行距30—40釐米開溝施,溝深60釐米,寬50一60釐米,畝施農家有機肥100-200擔,茶樹專用複合肥或磷、鉀肥50公斤,肥土混合後再復土整平地面。

④栽植

栽植茶苗宜在10月一3月上旬進行。水源條件好的越早越好。入土深度以超過根莖部5—10釐米為度。以保水提高成活率,緊匝茶蔸附近的土壤,澆足安蔸水。

4.種植後的管理

①間苗補缺

定植後徑一個生長期後.在秋末初冬或第間苗應留強去弱,補缺用同齡或大—齡的茶苗。

②幼齡茶園土壤管理

基本內容同1.3款。3足齡以山,樹冠小裸露面大、可間作冬季綠肥,如蠶豆、紫雲英、滿園花等,但夏季不宜間作。茶園間作以不防礙茶樹生育為原則。幼齡園尤應注意及時中耕除草。

③幼齡茶園樹體管理

定型修剪:2年生時,當苗高30釐米以上,主幹粗3毫米以上時,作第一次定型修剪,離地面12—15釐米剪去主枝上段,但不剪主枝剪口以F的分枝。3午生時第二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一次提高15—20釐米,至4年生時進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二次提高15—20釐米。頭兩次應注意壓強扶弱,抑中促側,第三次剪平。

整型修剪:完成定型修剪後,每年作一個整型修剪。樹冠封行前整成平形,封行後再過渡為弧形,整型修剪宜用修剪機進行,封行前用平形修剪機,封行後用弧形修剪機。最終控制樹高70—90釐米。覆蓋度80%以上。

打頂養蓬:3足齡前或移栽後2年內,嚴禁採,以後則可配合修剪,年打頂養蓬2—4次,即待新稍形成駐芽時留下1一3葉,摘去頂端以促進分枝,並嚴格撐握採高留低、打頂護邊等原則,5足齡後視生長勢可相應進入正常留新葉採摘或留新葉與留魚葉相結合的採摘法。

④幼齡茶園施肥量

⑤保苗措施

移栽後第1年的茶樹,抗性弱,常因外界條件不適而大量死苗。為此,必須抓住抗旱熱、防寒凍的工作,確保全苗。幼樹抗旱熱的主要措施有促早苗、澆水、除草、蔽蔭、地面鋪草覆蓋等。防寒凍的主要措施有秋培壯苗,灌越冬水、鋪草、茶蔸培土和地膜覆蓋等。幼齡園防病殺蟲時應嚴格控制濃度,防止藥害發生。

三、壯齡茶園(7-20年)栽培技術要點

1.基本要求

以肥培為中心,優質、高產、低耗為目標,因園制宜全面貫徹各項栽培管理措施。

2.追肥施用量

以產定肥,一般每產100公斤鮮葉,追施2.5—3公斤純氮,摺合標肥表12幼齡茶樹氮肥用量標準。

3.修剪技術

壯齡茶樹每年或隔年(手採和樹勢較差時)進行一次輕修剪,5—6年進行一次深修剪。

①輕修剪。

機採茶園,春茶前進行,修剪程度為從採摘面剪下3—5釐米或只剪除突出阿冠的枝梢,同時應在行間剪出20-30釐米的操作間隙。手採茶園可用修剪機械或籬剪進行輕修剪。

②深修剪

春茶前或春茶後進行,修剪程度為從採摘而剪下15-20釐米,即剪除全部的雞瓜枝層。深修剪可用修剪機,也可用籬剪進行。修剪效果能維持5—6年。

⑧修剪形狀:

壯齡茶樹的修剪形:伏以弧形與平形兩種較好摘面積尤以弧形為佳。

4.土壤管理

每年結合追肥進行3  4次淺排除草,秋末進行一次深耕覆蓋度大的茶樹不必年年深耕。

四、老齡茶園(20年以上)栽培技術要點

1.基本要求

以改樹改土為中心,復壯樹勢,延長有效經濟年限為目的,田園固樹制宜貫徹相應的栽培措施。

2.樹冠改造

①重修剪

上部枝葉衰退,骨幹枝尚健壯的茶樹離地面30--35釐米進行重修剪,重修剪可用重修剪機,也可用刀割或枝剪進行。保證剪口平滑.枝樁無裂傷。春茶前或早秋進行。更新效果可維持10年。

②臺刈

樹體衰退,用重修剪還是不能復壯的茶樹離地面6-10釐米進行臺刈。臺刈可用刀砍.保證剪口平滑,留樁無裂傷。早秋或春茶前進行。更新效果可維持10年以上。

3.更新修剪後的樹體管理

①重修剪後的樹體管理:重修剪的當年秋末冬初或第二年早春比重修剪高度提高10—15釐米平剪定型,重修剪的第二年可打頂養逢3-4次,第三年早春再提高10-15釐米幹剪。定型一次,嚴格留新葉採摘,爾後便可執行正常的整形修剪制度和採摘制度。

②臺刈後的樹體管理:臺刈的當年秋可適當打頂採摘一次,第二年早春離地面2卜-30釐米作第一次定型修剪,並適當琉去細瘦枝,以後再進行兩次定型修剪,並注意第2年打頂養蓬採摘2-3次.第3年嚴格執行留新葉採摘,爾後進行正常的整形修剪和採摘。

3.土壤改良

老齡茶園要在樹體改造的當年進行深翻、增肥、改良土壤、方法見“深翻改土”部分.以後每隔1—2年施一次基肥。

4.茶樹保護

①消滅枝杆寄生物

更新修剪後應抓住時期消滅枝杆害蟲、病原體及苔蘚、地衣等枝杆寄生物。

②更新後防治新生枝葉蟲害:

更新修剪後新枝葉容易招致茶小綠葉蟬等害蟲集中危害,應注意觀察,及時防。

5.改植換種

對更新修剪效果不佳或需要換種的茶園要及時換種更新,其作法有改植換種和套植換種,以改植換種為主。

①改植換種:將老茶樹挖掉,清除殘根,重新規劃建園,換植良種。

②套植換種:在不需要調整地形和老茶樹行距合:適的情況下,為增加改植期間的收入,可採用新老套樸的辦法以老帶新。作法是秋末冬初對老茶樹作重修剪或臺刈,行間開溝深翻施底肥,移栽茶苗。從第二年外始對重剪或臺刈廠的老樹強採。第4—5年再挖除老茶樹。

出口茶葉種植基地的備案材料內容?

一、組織機構類材料

(一) 組織機構圖 (加工企業)

(二) 基地管理員和植保員職責界 (加工企業)

(三) 基地茶園組成清單、面積及茶園地塊圖 (基地)

(四) 茶園農事實施計劃(操作歷) (基地)

二、管理制度 (基地)

1、良好種植規範應包括:

(1)病蟲害防治、施肥活動管理程式和規定

(2)鮮葉採摘、修剪、除草、種植、耕作等程式和要求

2、農藥化肥管理

(1)農藥、化肥採購、保管、發放、施用要求和規定

(2)制定可選農藥清單內容包括英文名稱、農藥登記號、 主要成分、安全間隔期、農藥的作用、農藥使用標準規範和稀釋表

3、採收、運輸管理

(1)採收鮮葉管理規定(安全衛生)

(2)鮮葉流向管理規定和控制程式

4、有毒有害物質檢驗監控

(1)檢驗監控制度

5、制定原料批次管理規定,做到可追溯

6、記錄管理應包括:

(1)制定記錄控制程式

(2)化肥、農藥領用登記管理制度

三、有關證明材料

(一) 茶葉基地與加工企業關係的證明材料(合同關係、自有基地)

(二) 屬合同關係的,基地與加工企業之間應有接受加工企業管理,承擔相應責任的承諾。

四、加工企業

1、提供對基地管理有關制度

2、培訓計劃

這好象是浙江檢驗檢疫局弄的

茶葉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茶葉質量安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葉進口國綠色壁壘的日益森嚴,我們廣大茶葉生產者必須更加重視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為貫徹落實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年活動,進一步提升我省茶葉市場競爭力,在保證茶葉質量安全方面應重點抓好優勢基地建設、茶園管理控制、茶廠優化改造、茶葉清潔化加工、茶葉質量可追溯、兩端質量檢測等六方面關鍵控制技術。

1、優勢基地建設技術。茶葉優勢生產基地的建設是保障茶葉鮮葉原料質量的最佳途徑。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結合省級特色優勢茶葉區域佈局規劃,有特色地開展優勢茶葉基地建設,並以優勢基地為依託,採取基地加農戶的合作模式,加快規模化生產,提高組織化程度。基地做到“五統一”,即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採摘、統一加工,確保茶葉質量穩定,形成茶葉質量優勢。同時,在基地發展新茶園時應注意早、中、晚良種的合理搭配,以當地適宜品種為主,大力推廣安吉白茶、龍井43、烏牛早、迎霜等無性系良種,全面提高茶園基礎素質,提升茶葉原料質量安全水平。

2、茶園管理控制技術。茶園肥培管理控制技術包括茶園耕作、施肥、治蟲、修剪、灌溉、採摘等技術,其中茶園病蟲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術對茶葉質量安全影響最大。為此,茶園肥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應按茶葉生產技術標準要求,嚴格茶園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管理,完善茶園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操作規範,加強病蟲草害科學預測預報,重點做好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廣生物肥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在茶園使用農藥,從2005年7月1日起,全縣範圍內禁止銷售、使用甲胺磷(2002年7月1日已禁止銷售)、呋喃丹(克百威)、氧化樂果、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五氯酚鈉、殺蟲脒、三氯殺蟎醇、氰戊菊酯(包括各種異構體)等農藥及其混配製劑,從生產源頭把好茶葉質量安全關。

3、茶廠優化改造技術。目前部分茶廠加工裝置陳舊、加工環境較差、衛生條件惡劣,存在著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屬汙染隱患,已成為茶葉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嚴重影響茶葉品質和衛生安全,必須全面改造。茶廠優化改造應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茶葉加工場所基本技術條件》省地方標準為依據,以茶葉產量或面積為基準,統一規劃,淘汰部分無資源優勢或佈局不合理的小茶廠,重點改造和建設選址恰當,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經營能力的加工廠。優化改造茶廠應分期分批更新廠房裝置,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加工環境,消除衛生安全隱患,生產規模以年加工大宗茶30噸或承擔300畝左右豐產茶園的加工任務為宜。

4、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茶葉加工與拼配過程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環節,而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是保證茶葉加工質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要求茶廠管理按企業法人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實施行業登記與管理制度;茶葉加工按產品標準化、連續化生產工藝要求,力爭做到茶葉加工不落地;茶廠加工裝置定期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不使用重金屬含量高的機械;茶廠質量管理制度健全,產品質量實施全程監控;從業人員掌握茶葉加工工藝與操作技術,懂得茶葉加工衛生質量要求,具備茶葉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質。

5、茶葉質量可追溯技術。茶葉質量可追溯指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茶葉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施標識管理,在包裝上張貼茶葉原料資訊標誌,標誌資訊包括茶葉產地、採摘日期、加工時間、茶樹品種、投入品登記、源頭檢測記錄、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成品茶檢測記錄、包裝時間、經銷網點等內容。目前IS0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IS014000(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和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的國內外認證都要求申報企業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制度。消費者可以通過資訊碼查到茶葉的生產過程、基地認證情況,甚至還可以查到具體生產責任人的姓名。

6、兩端質量檢測技術。茶葉兩端質量檢測技術包括茶葉原料質量端檢測和成品茶質量端檢測。茶葉原料質量檢測重點是茶葉源頭檢測體系的建設,對農藥經營單位和農藥田間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從源頭上控制茶葉農藥殘留,建立茶園農殘監測點,推廣茶葉農殘速測技術,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殘專案進行檢測。並做到鮮葉進廠分級驗收,毛茶收購源頭檢測。成品茶產品質量檢測要求茶廠必須配備茶葉農藥殘留和衛生質量檢測裝置,完善產品出廠檢測體系建設,出口茶廠要及時掌握茶葉進口國農殘限量標準的變化,及時採取應變措施,提高質量安全意識,有效降低和杜絕茶葉農殘超標事件的發生3、茶廠優化改造技術。目前部分茶廠加工裝置陳舊、加工環境較差、衛生條件惡劣,存在著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屬汙染隱患,已成為茶葉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嚴重影響茶葉品質和衛生安全,必須全面改造。茶廠優化改造應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茶葉加工場所基本技術條件》省地方標準為依據,以茶葉產量或面積為基準,統一規劃,淘汰部分無資源優勢或佈局不合理的小茶廠,重點改造和建設選址恰當,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經營能力的加工廠。優化改造茶廠應分期分批更新廠房裝置,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加工環境,消除衛生安全隱患,生產規模以年加工大宗茶30噸或承擔300畝左右豐產茶園的加工任務為宜。

4、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茶葉加工與拼配過程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環節,而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是保證茶葉加工質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要求茶廠管理按企業法人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實施行業登記與管理制度;茶葉加工按產品標準化、連續化生產工藝要求,力爭做到茶葉加工不落地;茶廠加工裝置定期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不使用重金屬含量高的機械;茶廠質量管理制度健全,產品質量實施全程監控;從業人員掌握茶葉加工工藝與操作技術,懂得茶葉加工衛生質量要求,具備茶葉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質

怎樣做好一個茶園管理者

雨花茶因產南京雨花臺而得名。 雨花茶創制於1958年,算不上是歷史名茶。此茶以其優良的品質曾先後數次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

雨花茶的採摘精細,要求嫩度均勻,長度一致,具體標準是採摘半開展的一芽一葉為原料。

緊、直、綠、勻是雨花茶品質特色。表現為:形似松針,條索緊直、渾圓,兩端略尖,鋒苗挺秀,茸毫隱露,色呈墨綠,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沸水沖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猶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

產地:南京市郊

特點:雨花茶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茶葉外形圓綠,如松針,帶白毫,緊直。

製作:雨花茶必須在穀雨前採摘,採摘下來的嫩葉要長有一芽一葉,長2.5至3公分,製作過程中全部為手工完成。

特點:雨花茶沖泡後茶色碧綠、清澈,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南京雨花茶是綠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國三針之一,即:安化松針(半烘半炒),南京雨花(炒青),恩施玉露(蒸青),是優質細嫩針狀春茶,產於南京中山陵,雨花臺園林風景區,以梅山附近出產的茶為上品,這藝茶樹與梅樹間種,茶芽於三,四月盡吸含有梅花之清香朝露與夜霧,當茶芽萌生至一芽三葉時,於清明前約十天開採直至清明,只選一芽一葉芽葉,採下長度為2--3釐來的茶芽,殺青(高溫殺青,嫩葉老殺,老葉嫩殺),揉捻,整形乾燥,塗烏柏油手炒,每鍋只可炒250克茶,一市斤茶須4.5萬個芽葉才是正宗雨花茶。

雨花茶,以緊,直,綠,勻為其特色,即:形似松針,條索緊直,兩端略尖,色呈墨綠,茸亳微顯,綠透銀光。頗受新加坡,臺灣和江浙人垂青,北方,西南知此茶者不多!故價格沒真的龍井,碧螺春哪麼昂貴,珍品千元即可得,造假還未形成風氣!

南京特產,也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圓綠,條索緊直,鋒苗挺秀,帶有白毫,猶如松針,象徵著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為雨花茶。

雨花茶主要生長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選擇和工藝操作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在穀雨前,採2.5至3公分長一芽一葉的嫩葉,經過殺青、揉捻、整形、烘炒四道工序,全工序皆用手工完成。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沖泡後,茶色碧綠而清澈,香氣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除煩去膩等功效。

1966年起暢銷海外,在日本、東南亞一帶,人們將雨花茶當作珍貴禮品贈送親朋好友。

“雨花茶”因產於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臺而得名。

“雨花茶”在我國茶名中實為罕見,但“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卻十分悠久。約在公元四世紀的東晉時代,南京百姓就有飲早茶的習俗。陸羽在《茶經》中記述了“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說的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著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買她的“雨花茶”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自一清早叫賣到晚上。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貧窮的人都很感激她。這個訊息被當時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婦人抓了起來,關進牢裡。第二天一清早,老婦人不見了。

如今雨花臺闢有一千多畝,蔥鬱碧綠的茶園。

“雨花茶”在我國茶名中實為罕見,但“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卻十分悠久。約在公元四世紀的東晉時代,南京百姓就有飲早茶的習俗。陸羽在《茶經》中記述了“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說的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著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買她的“雨花茶”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自一清早叫賣到晚上。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貧窮的人都很感激她。這個訊息被當時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婦人抓了起來,關進牢裡。第二天一清早,老婦人不見了。

如今雨花臺闢有一千多畝,蔥鬱碧綠的茶園。

茶葉生產由於其突出的比較效益、穩定的經濟效益和我國加入WTO後所面臨的良好發展機遇,已成為我市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首選的重要產業之一,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調查南京市茶業發展的現狀入手,認真分析了南京市茶業產業化發展的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初步提出了南京市茶業產業化經營的總體思路與發展對策。

一、現狀與優勢

茶葉是南京園藝業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較好的專業之一。截止2002年10月,全市茶園面積8.77萬畝,其中投產茶園面積5.61萬畝,年產幹茶170萬公斤左右,產值1.42億元,投產茶園畝均產值2535元,全市茶葉畝產值最高達到9500元,產值、效益均居全國前列。作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南京雨花茶,目前年產量已達20噸,年產值6000萬元以上,自1986年雨花茶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以來,已先後制定了雨花茶的產品標準(DB32/T142-1996,2001)、加工技術規程(DB32/T432-2001)、栽培技術規程(DB3201/T003-2002)系列標準,這套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實施,對穩定雨花茶的產品質量、提高雨花茶的市場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推動雨花茶的產業化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建成了南京雨花茶集團、南京中山陵茶廠、溧水縣茶葉實驗場等一批茶業龍頭企業;初步建立了"雪松"、"溧峰"、"鐘山"等雨花茶品牌,研製開發了"金陵春"、"平山翠茗"、"七仙銀芽"、"浦橋玉劍"、"溧峰翠眉"、"方山紫霧"等一批南京地方名優茶產品;同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銷售中心→專賣店→超市、賓館、旅遊景點等三位一體的營銷網路。

2002年10月中旬我們進行了一次面向全市相關區縣關於發展經濟林果意向的100份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首選種植茶葉的農戶佔被調查農戶的61.5%。同時通過問卷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市茶葉個體經營的生產規模、效益情況和產業化經營模式選擇的意向。通過對南京市茶業產業化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們認為南京市茶業產業化建設具有以下獨特的優勢,必須加以充分發揮:

一是市場優勢。我國雖然是茶葉生產大國,與國外有關國家相比,人均消費量並不高。,南京市人均茶葉消費量為500g左右。目前南京市茶葉市場年消費量在3000噸左右,地產茶葉總量在1700噸左右,在本地市場銷售的僅有1000噸左右,還有700噸左右的產品銷往外地,作為地產名優茶的雨花茶,年生產量在200噸左右,僅佔本地雨花茶市場銷售總量的20%左右,因此目前南京市茶葉生產還遠遠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如果人均消費量達到1公斤,市場消費量將達到6000噸左右,茶葉還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南京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具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等特點,也是全國各類名優茶的集散地,具有較強的向周邊地區輻射的功能,有利於南京茶葉走向全國。

其次是資源優勢。其中最突出的資源優勢是土地資源的優勢,南京市現有130萬畝左右的丘陵山區崗坡地適宜種植茶葉,目前大部分是種植山芋、芝麻、黃豆等經濟價值較低的經濟作物,再加上南京地區雨水充沛、氣候適宜,因此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是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的最佳選擇之一。

三是基礎優勢。南京市發展茶葉具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地產名茶的代表--雨花茶也有50多年的歷史,長期的生產實踐,在茶葉品種的選擇、茶園的田間管理、茶葉新品的研製和茶葉市場行銷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並且茶葉的經濟效益和比較效益也逐漸被廣大農民所認識和接受,我市茶葉與糧食的經濟效益比達10:1以上,茶葉與其它經濟作物效益比也達到2:1以上,此外,長期的生產實踐也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精通茶葉生產管理和茶葉加工、善於開拓市場的技術和營銷隊伍,這是南京茶業產業化經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是環境優勢。建設"綠色南京"又為南京市茶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市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對茶葉的發展給予連續三年的資金補貼;其次是市正在積極開展雨花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申請工作,這項工作對於保護地產名優茶品牌的發展、規範和淨化南京茶葉市場、保護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我市茶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從而為南京茶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問題與制約

1.科技含量不高,制約著茶葉產品質量的提升

我市茶業科技含量不高,這是我市茶葉產業化發展的"瓶頸"之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茶葉良種特別是無性系良種推廣應用的比例相當低,95%以上的現有茶園為種子直播,與無性系良種茶相比,開採遲、芽頭不整齊、鮮葉質量低,從而嚴重影響了茶葉產品的質量;

二是茶園田間管理技術相對落後,特別是茶園的機械化修剪和機械化採摘技術、茶葉的無公害栽培技術、無性系良種的繁育技術和茶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等普及應用率較低,導致茶葉生產成本相對上升、茶葉畝產量不高,嚴重阻礙了茶葉商品性、茶園效益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參見圖8,單位:公斤),根據浙江省農業廳2001年的調查結果表明,推廣應用機械化採茶技術,每公斤鮮葉成本僅為0.21元,比手採成本0.61元接生65%以上,機採臺時產量為243公斤,比手採提高工效10.5倍;

三是茶葉綜合加工技術落後,產品附加值較低,主要表現在茶葉多為初級產品,結構單一,茶葉深加工產品如速溶茶、茶飲料、袋泡茶和茶葉天然產物的提取等幾乎是空白,嚴重影響著地產茶葉產品檔次、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2.產銷銜接脫節,制約著茶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產銷銜接脫節,這是我市茶葉產業化建設的"瓶頸"之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目前我市茶葉生產和經營仍然建立在生產者的小農經濟思想和經營者的最原始的買賣關係上(鮮葉和半成品),存在著生產的盲目性和經營者對生產(原料)的依賴性,產加銷一體化程度很低,茶葉銷售仍然是"提籃小賣",千家萬戶奔市場,市場風險大;二是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聯接機制,缺乏溝通生產與市場的載體,中介組織發展相對滯後,茶葉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低,導致我市茶葉發展總體上水平低、規模小、市場流通無序;三是市場體系不健全,全市現有近400家茶場,卻沒有一個專業性的茶葉批發市場,經營分散帶來市場秩序的混亂,而相鄰的浙江省全省建有各類茶葉市場105家,年銷售量22017噸,經營額達到11.421億元。

3.投入嚴重不足,制約著茶業發展後勁的增強

對茶業有效投入的不足,這是我市茶葉產業化發展的"瓶頸"之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茶業建設資金的投入不足,我市新發展的茶園一般每畝投入包括種子、肥料、農藥、人工開溝等在500-1000元,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的投入也一般在1500 -2000元左右,導致田間管理跟不上、基礎設施不配套、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而全省茶葉經濟效益較高的常熟市虞山茶場(每畝茶園產值達到8000-10000元)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每畝投入高達1萬元,實現了高投入、高產出的目的;二是對茶園管理的投入不足,特別是茶園有機肥料、田間管理用工和茶園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茶園園象差、茶園退化、單產低、效益下降;三是茶葉加工環節投入不足,特別是對名茶生產機械、茶房建設、環境衛生建設等投入不足,導致茶葉產品加工水平較低、產品質量受影響、產品趨同缺乏特色等。

4.執行機制落後,制約著茶業規模的擴張

目前全市一些大的國有茶場仍然存在著"吃大鍋飯"的現象,經營僵化,執行機制明顯落後,還沒有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不少國有茶場安於現狀,產品銷售仍然主要依靠集團消費,還沒有真正走出茶場走向大市場,缺乏開拓市場和做大做強企業的意識和動力,導致企業經營規模和經營效益停滯不前,到目前為止,全市茶葉企業經營規模最大的也不過700萬元左右。

三、思路與對策

南京市茶葉產業化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茶葉增效和茶農增收為目標,以科技為依託,以創新為動力,以實施名牌和產業化經營為戰略,實行區域化佈局、企業化運作、標準化生產、系列化加工、超市化經營和品牌化開發,通過產業化建設,使我市茶葉產業逐步達到品種良種化、產品優質化、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和效益最大化。

(一).認真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圍繞建設"綠色南京"的總體目標,要做大做強南京茶葉,首先必須要在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認真制定好南京市茶業的總體發展規劃。立足現有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揚長避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實行區域化和規模化種植,逐步形成區域特色和區域優勢,形成規模效益。在茶葉品種上優先發展良種茶,在產品開發上重點發展名優茶,在產品質量上重點發展無公害茶葉,既要秉承傳統優勢,又要不斷開拓創新。

(二).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南京茶業的科技水平

要以科技為依託,不斷提高南京茶業的科技含量。重點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引進和示範推廣茶樹優良品種特別是無性系良種,力爭到2010年全市無性系良種茶園佔全市茶園總面積的20%,儘快提高全市茶葉原料的質量;二是大力引進和示範推廣先進的茶園生產管理技術,特別是茶園的機械化修剪和機械化採摘技術、茶葉的無公害栽培技術、無性系良種的繁育技術和茶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等;三是大力引進和示範推廣名優茶加工技術和茶葉深加工技術,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雨花茶作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和江蘇省名牌農產品,具有較大的品牌優勢和較高的市場知名度,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日趨個性化,雨花茶的加工工藝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創新,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此必須積極實施雨花茶振興工程,重點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要積極進行雨花茶機制工藝技術的改進和創新,實施雨花茶生產的協作攻關計劃;二是大力開展雨花茶原產地域保護的申報工作,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雨花茶原產地域保護的申請工作;三是儘快建立雨花茶質量保證體系,促進雨花茶早日成為無公害農產品。

(三).實施產業化經營,穩步提高南京茶業的整體效益

南京市茶業發展實施產業化經營戰略,應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重點培育茶葉市場競爭主體

南京茶葉的發展要再上新臺階,實現持續、高效的發展目標,就必須花大力氣重點培育茶葉市場的競爭主體,包括茶葉的龍頭企業、產品專業市場、行業協會、業合作組織等,花大力氣示範推廣各種產業化經營的高效執行模式,例如"龍頭企業帶動型"、"農業合作社連線型"、"專業農協服務型"、"批發市場輻射型"等。特別是加大對茶葉龍頭企業的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力爭在近幾年內實現五個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質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包裝、統一對外營銷。以全國名茶雨花茶為拳頭產品,打響地產名優茶的品牌,拓寬我市地產茶銷售渠道,佔領國內外茶葉市場,特別是北方茶葉市場,提高我市茶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市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新貢獻。

2.積極實施名牌發展戰略

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是茶葉產業化經營的迫切需要,也是應對茶葉入世的重要舉措。首先樹立名牌觀念,增強創名牌意識是茶葉創名牌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其次制定有利於創名牌的措施,積極扶植茶葉產品創名牌;此外,還必須建立和完善茶葉創名牌的管理體系,才能確保茶葉產品品牌的長盛不衰,

另外,註冊集體商標也是茶葉創名牌的一個有效途徑。由於目前我市農副產品註冊商標的申請人多為單個農戶或單個企業,經常出現"一片自然地區,一種特色產品,多個註冊商標"的分散局面(例如雨花茶的多商標現象)。顯而易見,單個申請人生產規模小,無力進行商標宣傳,無力進行相應的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再加上同一產品不同註冊人之間可能產生的惡性競爭,造成商標知名度提高緩慢,或者根本就沒有知名度,好不容易註冊到手的商標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因此申請註冊集體商標最大好處是:在不改變單個成員身份的條件下,可以通過共同使用統一的商標把所有單個成員的生產經營能力有效地組合起來,形成數量優勢,顯現規模效應。

3.進一步示範推廣標準化技術

沒有標準化就不能實現茶業發展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沒有標準化也就不能創造真正的茶葉名牌,沒有標準化茶業也就不能真正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我們應在大力示範推廣現有雨花茶系列標準的基礎上,加快其它地產名優茶生產、加工和產品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應用,讓標準化貫穿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全過程。從茶園生態建設、良種選擇、鮮葉生產和加工包裝以及銷售的全過程均要執行無公害質量標準,確保茶葉質量的穩步提高,創立綠色品牌,樹立綠色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加大茶業投入,不斷增強南京茶業的發展後勁

首先是要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大力鼓勵和吸引"三資"資本開發茶業,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強茶園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茶園生態環境的建設;其次是要加強對茶園管理的投入,推廣應用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努力提高整體生產水平;三是要加大對茶葉加工體系建設的投入,重點配置先進的名茶生產機械和建設安全衛生的加工配套設施,從而進一步增強南京茶業的發展後勁。

(五).創新執行機制,迅速擴大南京茶業的發展規模

一是加強組織創新和機制創新,組織創新的核心是茶葉基地建設的企業化,機制創新的核心是企業的民營化,要逐步推進全市國有茶場的改制工作,力爭早日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積極鼓勵引進外資和採取合資、合股、合作、合營等多種形式聯合共同開發南京茶業,逐步建立國家、企業、集體、農民、個體以及外資等多途徑、多元化的投資結構和投資機制;三是加快農地使用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為規模化發展茶業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市場價格(特級):100元以上/斤

市場價格(一級):60元以上/斤

市場價格(二級):40-60元/斤

市場價格():20-40元/斤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

福建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鐵觀音茶園與茶樹(26張)2011年安溪茶葉協會決定,由安溪縣飲香茶葉專業合作社栽培。 安溪產茶始於1725,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在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到明代產茶稍盛,明嘉靖《安溪縣誌》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裡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後,茶農積歷代製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巖茶。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佔.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說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烏龍茶。鐵觀音屬於什麼茶,烏龍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是中國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採製工藝的誕生,是對中國傳統制茶工藝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韻味和超群的品質備受青睞。 鐵觀音屬於烏龍茶類,是烏龍茶的代表。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當時安溪茶農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為最優。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 一杯香茗 臺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遊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清末,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在《劍花室詩集》中,曾以“茶”為題做詩22首,其之七為: 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安溪茶最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鐵觀音.黃金桂.本山和毛蟹。鐵觀音功效其中,鐵觀音聞名海內外,被視為烏龍茶中的極品,且躋身於中國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韻長.醇厚甘鮮.品格超凡而馳名中外。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萌芽期在春分前後,停止生長期在霜降前後,一年生長期7個月。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鐵觀音不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飲,並且養生保健功能在茶葉中也屬佼佼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鐵觀音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鐵觀音於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五。其樹性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適宜制種鐵觀音茶。 安溪地處戴雲山東南坡,戴雲山支脈從漳平延伸縣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有座標的山峰522座,千米以上的高山有2461座。境內按地形地貌之差異,素有內外安溪之分,以湖頭盆地西緣的五閬山至龍門跌死虎西緣為天然分界線,線以東稱外安溪,線 以西稱內安溪。外安溪地勢平緩,多底山丘陵,平均海拔300-400米。內安溪地勢比較高峻,山巒陡峭,平均海拔600-700米。 1982年以前,人們從安溪的地形地貌差異出發,將安溪劃分為內安溪和外安溪。儘管此後安溪對轄區內的茶區重新進行劃分,許多人還是習慣了內安溪和外安溪的說法。如果按照這種分法,內安溪佔據了全縣茶葉總產量的80%,包括藍田、西坪、虎邱、大坪、長坑、祥華、感德、劍鬥等十幾個主要產茶鄉鎮,並且幾年來,它們已經將鐵觀音的生產工藝推進到一個新的臺階。 鐵觀音茶葉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裡群山環抱,峰巒綿延,雲霧繚繞,年平均氣溫15—18度,無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對溼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之諺。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PH值4.5—5.6,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在茶的天地中,安溪人絕對算得上是富家子弟。坐擁著一片出產好茶的青山綠水,將茶的品味和觀賞,貫穿於日常的生活中。而茶香四溢的“鐵觀音”,更是讓安溪人“鬥”起茶來個個底氣十足。

標籤: 管理制度 茶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5l0w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