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與品茶藝術

茶文化與品茶藝術

茶文化與品茶藝術

茶文化是指圍繞著茶葉的生產、製作和飲用,形成的一整套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茶文化起源於中國,經過漫長的時間傳承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藝術和品茶禮儀。

品茶藝術是指品嚐茶葉的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在其中融入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哲學思想,並體現出深奧的人文精神和社交禮儀。品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欣賞茶葉的色香味形,還能與他人分享美好時光,增進人際交往和感性體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茶文化和品茶藝術都被視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式,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喜愛茶,從而帶動了茶產業的發展和茶文化的繁榮。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那麼茶文化與品茶藝術有什麼關係?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

  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即是經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吉祥莊嚴的氛圍。

  冰心去凡塵

  茶,至清至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請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即使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潔淨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纖塵,一乾二淨。

  玉壺養太和

  綠茶歸於芽茶類,由於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老練湯失味。只宜用80℃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瞬間,使水溫降至80℃擺佈。

  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歷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不染纖塵的玻璃杯中。

  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即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寫入少量熱水,起到潤茶的效果。

  鳳凰三允許

  衝破綠茶時也考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陶瓷藝術與茶文化的聯絡

  中國又是瓷國,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是唐人陸羽的《茶經》,其中便談到茶湯的顏色與陶瓷茶具顏色的關係。唐宋時代有鬥茶的習俗,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以此為樂。所謂鬥茶,是將茶餅置於杯中,衝以沸水,依色澤和湯花的優劣定輸贏。鬥茶最講究的是茶盞,宋人多把福建建窯燒製的黑釉帶有鷓鴣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盞視為珍品。今天,我們在南京城內的一些建築工地上,常可揀到這類瓷片的標本,可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當時鬥茶風之盛。

  談到茶具,最為珍貴者要數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了。其造型優美,紋飾清雅,鈷蘭純正,極富美感。如此高貴的茶杯,專供皇宮和貴族之家享用,燒製的數量自然甚少。據載,萬曆時已所剩無幾,儘管歷代皆有仿製,但皆難以企及其藝術高度。現時,永樂壓手杯世間僅存三隻,當是稀世之寶;且不說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殘片,也難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後以壺泡茶漸成風尚,其中小巧古樸的紫砂茶壺最受稱頌。因為紫砂壺較之銀、錫、瓷壺更具優點和特點,可以說每件都是精巧的藝術品。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江蘇宜興。

  曹雪芹是一位諳於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紅樓夢》中,有97回寫了與茶有關的情節。最為精彩的第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自是不凡,而與寶釵、黛玉吃的體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愷定製、蘇軾鑑賞過的“分瓜瓜包”、似缽而小鐫著垂珠篆字的“點犀”,水則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無比。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大約也是最高層次的茶文化了。

  唐詩與茶文化的聯絡

  陸羽《茶經》中一首《六羨歌》對茶道道德觀作了明確的理喻,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揚。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詩中對仙人掌茶的精到描述,可謂是研究茶文化的開山之作。

  詩聖杜甫寫了三首茶詩,其中《春風啜茗時》成了詠茶的名篇。

  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一詩,是一首借茶言志、飲茶修身、種茶育德的五言古詩,歌頌茶的純潔和功效,寄望人們以茶為偶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白居易自譽識茶之人,一生寫了50多篇茶詩。在他的多數茶詩中表明瞭作者“以茶儉德”的高尚情懷。

  劉禹錫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細膩生動,堪稱茶詩中的佼佼者。

  柳宗元寫的《夏夜偶作》把夏日飲茶的閒適之情寫得惟妙惟肖,為茶的閒適功能添上了一筆清逸。

  詩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詩《茶》,可以說這首寶塔式茶詩,對茶的特點、加工、烹煮、引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為後來茶人所津津樂道。

  中唐詩人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把茶比作“禪經”,奠定了“禪茶一味”的理論基礎。

  茶仙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不僅把茶的審美體驗描繪得出神入化,還注入他對生命的總體感悟,表達他的恤識和憂患意識,是一首被世人廣為稱頌的飲茶歌。

  此外,杜牧、許渾、王建等都有對茶的典型詩作流傳於世。

  據對《全唐詩》統計,唐代寫過茶詩的詩人130多位,總計550多首,縱觀唐詩中的茶詩,不難看出,那時候,詩人們已經把茶從物質層面提升到了精神層面,成為我國飲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啟蒙階段。

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2篇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範化和藝術化,即茶藝。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1

  茶文化中茶藝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角度對茶藝教育的研究物件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後闡述了茶文化與茶藝教育之間的關係,試圖為茶藝教育提供一種更有價值的理念與模式。

  關鍵詞:

  茶文化;茶藝教育;結構體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質行為文化與精神心理文化。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文化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形態,而是一套價值體系。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茶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代表,以茶葉作為基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且許多傳統的飲茶習俗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人類對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現代教育之中,成為一門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在關於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組織更科學有效的茶文化體系,構建茶文化的應用領域,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茶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就呼籲應當將茶文化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茶文化有的研究物件,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有標準的價值體系。茶藝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隨著茶文化的不斷髮展進步,茶藝教育已經成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內容。隨著當前茶藝活動的日漸繁榮,對於茶藝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於是開設了茶藝課程。茶藝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礎。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領域

  茶藝教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識,以滿足茶藝活動的各種需求。對於茶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由於茶文化的發展現狀,如果要構建出一個統一完善的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可以構建不同的結構體系,使彼此之間相互補充完善。對於茶藝教育來說,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所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是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崗位,因此,只有以專業的茶文化知識作為支撐,茶藝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教育規律,要充分明確茶文化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1茶藝專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範化和藝術化,即茶藝。茶藝不僅展現了茶活動的技術性,同時也更傾向於藝術性和思想性,茶藝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形態,因此被稱之為茶藝。茶藝的方式也十分豐富,無論是民俗生活還是普通飲茶活動都有茶藝的存在,人們在追求思想與精神的淨化與昇華時也有茶藝,在現代茶葉宣傳推廣中,茶藝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廣更為科學的飲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藝這種藝術形態中宣傳樹立茶品牌都成為當前茶文化的研究內容,茶藝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崗位,茶藝也成為專業人才就業的領域。茶藝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專門的職業與人才,而在他們背後,則是與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的科學進步,如果沒有茶文化的基礎與支撐,茶藝是無法真正確立起地位的。

  2.2茶藝專業課程的構成

  無論是從社會需求來看,還是從茶藝的結構層面來看,茶藝所涉及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以下幾個系列。首先是茶葉學。茶葉學的課程主要可以分為茶葉種植、加工、茶綜合利用茶健康等內容。學科主要側重於茶的應用以及民族體質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經營學。主要是從經濟管理的角度研究茶產業的發展經營,主要包括茶葉外貿業務、茶旅遊等內容。再次是茶藝學,主要包括茶藝、茶具、茶道、茶俗等內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飲茶的形式、制度和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後是茶史學,主要包括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學、茶與哲學思想等內容,是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飲茶文化及相關的文學藝術研究。

  2.3茶藝內容的相關性

  茶藝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徵的專業教育,教育內容與知識結構的研究物件相一致,二者不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關聯性。首先,茶葉學是茶藝教育中的基礎內容,也是茶藝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主要研究物件是茶葉,只有以茶葉作為科學基礎,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穩固的發展,茶藝教育才能經得起檢驗。茶葉也是茶藝教育中最具實物特徵的文化代表。茶葉的研究是極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學科。其次,茶史是茶藝課程的主幹內容,研究物件是飲茶文化歷史。由於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學、文學以及哲學等綜合內容,厚重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再次,茶藝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以茶的行為實踐作為研究物件,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茶藝學是一門綜合的實踐學科,主要是以茶史為基礎背景,利用茶葉這一實物,演繹出豐富而具有創造力的飲茶方式,同時對茶葉的生產經營、經濟發展都有較積極的推動作用。茶藝是一門特殊的文化學科,也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從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知識結構與表現形式。最後,茶經營學也是茶藝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物件是飲茶的經濟法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接受茶藝教育時,不僅要符合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專業的提升與肯定,並從職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收入。茶藝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教養性,因此,將茶文化與茶經營學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夠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激發出更鮮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進茶藝的良性發展。

  3茶文化在茶藝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茶藝教育能夠與人類的本性更加協調,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獲得更好的融合發展。茶文化的價值與茶藝目標價值是相一致的,這也使茶藝教育的意義更具典型性。

  3.1真的價值

  茶藝教育是一門實物教育,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具有求真的價值體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客觀物質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對茶葉的質量鑑別、沖泡技術、品飲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其真的價值所在。茶文化的這一價值體現在茶藝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茶藝作為一種茶文化藝術形態,在教育實踐中也要求學生要遵守物質求真的價值觀,以獲得更真實有效的科學規律,有助於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次,是對健康的求真。茶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有益於人體健康,通過多項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茶的養生功能被不斷的推崇,使茶成為世界上的健康飲品之一。最後,是對歷史文化的求真。文化與歷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歷史,歷史也是文化,雖然歷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過茶文化延續歷史,使茶文化的歷史得以還原,從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實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價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價值內涵,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至誠為德,儘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盡茶之性和盡茶具之性,即再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實踐而實現,而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至誠來實與物的情感連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雖然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但始終離不開現代人的思想與感覺,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從特性到人性,最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善的價值最形象的體現。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只有滿足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茶習俗,才能與人們的生活意義相符合。同時,通過專業化的茶藝形態,能夠促進人們的完善生活,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繼承了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更明確了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義。茶藝教育既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社會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樣。

  3.3美的價值

  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現,是人類對自由的想象與追求。茶藝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正是茶藝之美的體現。茶藝之美是形式與內容美的統一,展示茶藝形式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內在美。茶藝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環境的組成,茶藝的內在美實質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藝活動體現了一種人與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表現。茶藝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外在美主要體現在茶葉、茶具、茶環境、茶技藝之美。內在美是指茶體現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提升茶藝的修身養性之樂,實現人與茶的和諧。通過茶藝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人生情感,情順萬物、對應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體現了怡情養性的和諧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規範的美,是高潔的美,是自然的修養,是對於人生的無限憧憬與熱愛。

  4結束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以茶文化為基礎和支撐,為茶藝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使茶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之美得以體現,對於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關於中國茶文化學的科學構建及有關理論的若干問題[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7-29.

  [2]莊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興茶業,促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226.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硃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發展[J].浙江樹學學報,2003(4):18-24.

  [6]朱永興,王岳飛.茶醫學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2

  茶文化在茶藝教學中的影響

  摘要: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藝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幾年,茶藝教學重視沖泡技藝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已與東方哲學思想相融合,對人們的生活習慣、藝術追求、審美標準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各地的生活習慣也融入茶事活動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禮,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藝教學中的意義。

  關鍵詞:茶藝;教學;茶文化;歷史;民俗

  茶藝起源於中國,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講求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的藝術活動,同時也是茶文化的集中體現。茶藝,簡單來說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這其中泡茶是“茶藝”的主體。在茶藝課的教學中,筆者不斷深思,茶藝如何教好,讓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如何達到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但學生們將茶藝僅僅理解為泡茶的技藝,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貫穿於茶藝表演中的精髓。茶從茶樹上採摘下來時結束了它的生命,當我們將茶葉重新放入茶壺中沖泡時,卻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們該怎樣用心去領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輪迴?

  1中國茶文化發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顯了一種永恆的魅力,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融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儒、道、佛諸家的深刻哲理。這在學習茶藝和教學過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同學們更熱情於操作技能課,對於茶藝來說停留在最淺的層面——泡茶。而茶藝要求我們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術,品好一杯茶的藝術”,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學好茶文化是學好茶藝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農時期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並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的飲料。茶文化最早起源於巴蜀,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萌芽階段。當時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產生之初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到南北朝時,家們提出以茶養廉,對抗當時社會的奢靡之風,又因當時較多戰亂,文人無以匡世,漸漸興起了清談之風,因茶可以保持清醒,於是逐漸將飲酒轉向飲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豐富的茶葉物質,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道、禪哲學思想相結合,中國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華講究“清、靜、和、美”,禪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聖”陸羽所做茶經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蘇東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後文人墨客將品茶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宋代人們將煮茶法改為點茶法,講究色香味的統一,除了宮廷茶文化的出現,民間也興起了鬥茶之風,宋人將飲茶作為人們增進友誼和社會交往的媒介,成為了一種民間禮節,“茶館文化”也相繼出現,“客來敬茶”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傳統意義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逐步得到確立,“開門七件事”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此時的茶文化中茶葉沖泡的藝術性和茶具的獨特性,茶館的普及成為顯著的特點。明代基於散茶的興起,“廢團茶興散茶”,使得沖泡過程不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飲茶時觀賞的藝術性。茶具也各有講究,不僅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工藝有了新的發展,還出現了不同石質粉末燒製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還產生了彩瓷、琺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茶人在飲茶中有意識的追求自然美和環境美相結合,也體現出人們飲茶的藝術性。不同的朝代,有著不一樣的飲茶方式和沖泡方法,這充分證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時期對人們的飲茶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

  2茶文化與茶藝教學密不可分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國茶葉生產歷悠久、品類繁多,外觀千姿百態,香氣、滋味各具特色,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它們每一類茶都有不同的沖泡方式,這就與各類茶的茶文化、歷史淵源密不可分。茶藝教學中實訓沖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們對茶文化及其各類茶的歷史淵源有了瞭解,才可以說茶藝表演是有靈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學習茶藝過程中“人、茶、水、器、藝、境”的完美結合,學會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們玻璃杯用綠茶,玻璃杯中的綠茶透著鮮亮精緻,清飲一口,有一種微微的苦,不經裝飾,簡單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困擾,如果你懂了綠茶,那麼也就不會在意生活中的困擾,因為正是有了他們,才能證明我們充實的活著。我們利用玻璃杯還原了茶葉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內涵,儘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藝,但是對於一個茶藝師來說也是失敗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們常用紫砂來沖泡普洱,因為普洱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儲存才能散發濃香,正如紫砂壺的特性一樣,需要歲月的沉澱,才能讀懂自己,才能使我們在沖泡中內心平靜,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視的東西。其實不僅是茶,還包括茶藝沖泡的各類茶具、我們在茶臺前沖泡的每一個動作,它們都與我們的茶文化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如鳳凰三點頭、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春風拂面、白鶴沐浴等等;再如中國茶文化和民間習俗的淵源,雲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創業的道路上應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這也是茶藝教學中茶文化與沖泡的典型事例,還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飲茶方式等等舉不勝收,可以說茶與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到發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學習茶藝要始終以茶文化為中心,將人與茶相結合,才能在每一次的沖泡過程中真正將茶人與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夠以茶為媒,沉潛涵詠,靜心順氣地與心靈對話。

  參考文獻: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簡論[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2).

  [2]蘇葉揚.中國茶文化中的雅與俗[J].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

  [3]樂飲編著.中國茶藝[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茶文化之茶道與茶藝

中和之道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詮釋此道的一個詞。生活中,人們常常把這種相對和諧的狀態作為理想的境界,是心理與生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均衡、和諧、美好關係的理想追求。

自然之性

隨性而自然,是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就追尋的情趣。茶道中關於“自然”的追求,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追求天地萬物的自然發展,而是追求人性自然而然地發展。

清雅之美

清,是指飲茶物質環境的清,也指人格的清高。雅是指飲茶的環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飲茶方式要雅……等等。茶道的境界,要基於清雅之境,但又不拘泥於形式,畢竟大俗也可大雅。

明倫之禮

是指基於飲茶活動所體現的行為禮儀、交流禮儀等。比如,飲茶時,其人儀態端莊整潔,與人交流守禮而有節,令人十分暢快等。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關於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上面我們所說的茶道,就是茶文化中的行為和心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

物質文化

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綜合,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化學成分及療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

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茶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有關茶的管理措施,我們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茶稅、內銷、外貿等、

行為文化

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成俗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古時候形成的茶百戲、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習俗。而到現在,各地、各民俗形成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是百花齊放,數不勝數。

心態文化

指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的因素。正如在品茶過程中,我們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當然也包括反映茶葉生產、飲茶情趣等的文藝作品;還有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們所說的茶道、茶德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茶道,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

一)時代性

1.唐代陸羽,強調“精行儉德”的人文精神一注重烹飪條件和方法,追求恬靜舒適的雅趣;

2.佛教茶禮,講求安寂,幽靜是品茶、修禪的共同文化情韻;

3.宮廷茶道,富麗多彩,色彩尤為鮮明;

4.民間茶事,由南到北普及與興盛,使茶道呈現多極化走向,極具深刻的內涵。

二) 民族性

1.唐代茶道,以文人為主體,至宋代文人茶道更系統化,有炙茶、礙茶、羅茶、候湯、燒蓋、點茶等基本程式;一追求的是,借茶勵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風度。

宮廷茶道,突出茶葉精美、茶藝精湛、禮儀繁瑣、等級鮮明等特點,以教化民風為目的,致清導和為宗旨;民間,還有以爭香斗味為特色的鬥茶和“使湯紋水脈為物象者”的分茶。

2.明代朱權改革傳統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崇尚道家思想,認為茶發““自然之性”,飲者要“清心神"“參造化” “通仙靈”,追求秉於性靈,迴歸自然的境界。

3.明清時代,紫砂茶具興起,飲茶法由煮向沖泡發展,茶道程式由繁入簡,但仍追求用水、茶具、茶葉倶佳。

三)文化性

1.基於儒家的治世機嫌;

2.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

3.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

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

四)中國茶道的精神特點,主要表現四個方面:

一為,中和之道: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

二為,自然之性:自然,《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為,清雅之美:清,可指物質的環境,也可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於清淨之境飲清清茶湯;雅,可雅俗共賞,亦可有高雅、文雅之意。

四為,明倫之禮:《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茶文化的重點是茶藝

一)茶藝的發展過程:

1.唐代,“藝”字與“茶”字發生聯姻;陸羽《茶經》;

2.宋代,“藝”與烹茶、飲茶聯絡在一起;

3.明代,瀹飲法的定型與發展;

4.自清代以來,廣東潮汕和福建漳泉的功夫茶;

5.20世紀70年代,臺灣開始使用茶藝一詞,自此廣泛使用。

茶藝,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

1.茶藝的範圍僅僅限於泡茶和飲茶的範疇:

茶藝屬茶文化範疇;種茶屬科技領域;賣茶屬茶業貿易學或稱為茶葉商品學。

2.茶藝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

1)泡茶的技巧,包括茶葉的識別、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

2)飲茶的技巧,是對茶湯的品嚐、鑑賞,對色、香、味、形、韻的體味,不僅是指個人獨飲,還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

3.茶藝包括泡茶、飲茶的藝術:

藝術和技術密切相聯,但藝術高於技巧;技巧,是基本的、淺層次的;藝術,是美學的範疇;茶藝屬於實用美學、生活美學、休閒美學;茶藝包括:環境的美、水質的美、茶葉的美、器具的美、藝術的美;泡茶的藝術之美,是泡茶者儀表美和心靈美的統一,容貌、知識、風度和內心精神思想的統一。

總的來講;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3個方面:第一,以茶雅志,陶冶個人情操:

1.茶道中的-清”“寂”“廉” “美”“靜”“儉”“潔”“性”等。

2.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

3.通過茶藝活動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第二,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係:

1.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

2.側重於人際關係的調整;

3.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以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第三,以茶行道,淨化社會風氣:

1.茶文化能使人們繃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馳,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

2.中國茶道,以利於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係,以利於社會風氣的淨化。

茶文化與品茶有什麼意義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具有積極的、深遠的意義。那麼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一起來看看。

  試述學習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

  1、 掌握一種生活技能

  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和習俗,也是表達主客之間深厚友誼的一種方式。在熟悉和掌握了茶藝之後,如有客人來訪,我們以茶藝待客,不僅更能融洽關係,而且也能提升品位。大家品茗談天,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平添幾分樂趣,無形中也提高了交往的質量和意義。

  2、 掌握一種工作技能

  隨著茶葉經營的發展,茶藝館的普及,以及國際間的茶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茶藝作為一種職業技能也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勞動部門已把茶藝作為從業培訓中的一項專門技能,提出相應的培訓要求和從業資格的要求。茶藝師已經被列入國家的正規職業工種,並被分為五個級別:初級茶藝師,中級茶藝師,高階茶藝師,茶藝技師和高階茶藝技師。

  3、 提高生活品位

  茶藝是現代時髦的休閒活動,它能使人得到健康的身心。茶是最好的保健飲料,養成飲茶的習慣,能讓人精神愉快,保持身體健康,這已被幾千年的經驗及現代科學所證明。飲茶能振奮精神,開闊思路,消除身心疲勞,保持旺盛的活力。以茶入菜,以茶佐菜,可以發揮茶的美味和營養功效,增添飲食的多樣化和生活的情趣。

  4、 修身養性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使人們感到壓力越來越大,總在感活得太累,似乎已經失去了自我。而茶具有性儉、自然、中正、純樸的特質,飲茶作為一種清淨的休閒方式,正如一股涓涓細流滋潤著人們浮躁的心靈,平和著人們煩躁的情緒,成為人類最好的心靈撫慰劑。清淨中令人神怡,和諧中令人輕鬆。

  5、 弘揚中華茶文化

  茶起源於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然而,提起茶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茶道,殊不知這種被世人稱為東方最美的文化藝術,原原本本就是從中國傳入的。因此,研習茶藝,學習茶藝文化,普及茶文化,擴大茶文化的影響,可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茶文化的瞭解和認識。

  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把品茶作為一種藝術修養,講求心平氣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養性,清靜心靈的妙處,“志絕塵境,棲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市場競爭環境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較大。茶文化活動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鬆,以應付人生的各種挑戰。

  三是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利於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汙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對於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建立精神文明、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茶文化的發展對於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為了飲茶止渴,也不是為了鑑別茶質的優劣,而是通過一些程式和儀式,達到追求幽靜,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是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利於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茶本身也好,圍繞在它身邊的事物也好,都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更加和諧的生活藝術,將其推廣,必有助於人類的和平與幸福。

  茶文化與品茶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可獨酌,也宜共飲,一杯在手,清香滿室,消除煩慮,使人拋 卻是非心、名利心。”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詩人說 :“從一粒砂看世界”。但幾乎每位愛好綠茶或烏龍茶的東方人都不難體會出----從一片茶葉可品嚐出山川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

  何謂茶德即茶之功德。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的“頌茶十德”即位:‘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 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禪是以闡釋茶與佛門之密切因緣。真意乃茶禪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境界。

  如果你嘴裡含上一口西湖龍井茶,茶湯的氣韻,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鄉溫柔而秀麗的風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烏龍茶、碧天峰鐵觀音,那麼,你看到的將是高山頂上的藍天白雲,同時隨著芬芳的茶香與茶氣,讓你彷彿身處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氣 息。從茶中領會山川風景,與不斷地微妙變化著的真味,真香與氣… …不失為迴歸自然的一種簡單法門。那麼,茶是如何能給予人這一切 的呢?除了自然的奧祕以外,就是人為的配合。

什麼是茶道、茶藝、茶文化?

什麼是茶藝,茶道,茶文化呢???

茶文化的茶藝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陸羽,出生於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製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後,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後世尊稱為“茶神”、“茶聖”、“茶博士”。

湖北天門是茶聖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蹟。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後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於煮出了好茶,以至於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現天門市儲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於清朝,後毀於兵燹。解放後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於竟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蹟、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群,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蹟和傳說的許多資訊。

武夷巖茶文化

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地鍾氣和,天獨垂青,育成香肌,產為靈芽。大自然的鐘愛,造就武夷巖茶高尚的品德。它與國際無我茶會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發為世人所矚目、所向往。

武夷巖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巖韻,飲後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令人心曠神怡。它的高貴品質和美 德,集中表現在:一是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二是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對於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闢的論述。範仲俺讚美武夷巖茶為仙茶,系神仙所栽,為天下第一。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郁馨香的蘭 芷並以茶的儉樸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漁父》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申明自己一生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麼茹芝延壽,采薇養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衝澹閒潔,韻高致靜。”他認為茶具有“清、和、澹、靜”的美德。並以此引申為社會倫理美學。他接著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 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從事茗飲。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以不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也談到武夷茶德:“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稱讚為: “清芬撲鼻,舌有餘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現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把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 人)。而且他提出,要通過飲茶方式(茶道茶藝),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

總之,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蘊。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福建種茶、製茶、飲茶、販茶歷史悠久。福建產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蓮花茶襟太遠丙子”(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問世要早三百餘年。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及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福建省中國產茶的重要地區,而且盛產名茶,各具特色,蜚聲中外。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爭奇鬥豔。單在烏龍茶中,鐵觀音、大紅袍、本山、梅佔、佛手、黃金桂、白芽奇蘭等等,品種繁多。

如此,安溪鐵觀音聲名鵲起,在振興安溪經濟、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躍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百強縣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觀音鐵韻,韻味深長。其超凡之品質,永續之發展,毋庸置疑。

對鐵觀音的最準確、簡潔的表訴,是“不冷不熱鐵觀音,一人一年20斤”。紅茶性熱,綠茶性涼,鐵觀音屬半發酵茶,不冷不熱,其性溫和,四季咸宜。 北京人愛飲花茶,北京蓋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為主要用茶,為了使來賓能品飲到自己喜愛的花茶,表演時特備有四種不同的花茶,以供來賓選擇。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絹帕、掛絹帕的掛架、裝有四種茶葉的茶罐、蓋碗、清水罐、水勺、銅爐及銅壺、水盂等。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茶文化與茶藝

福建是產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塊熱土。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一起來看看。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是我國著名的茶都,產茶和飲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安溪,不但有獨到之處的烏龍茶採製技藝,而且十分講究品飲藝術。品飲烏龍茶,茶葉選用茗茶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緻的瓷質、陶製小壺、小盅,沖泡選用山泉水、井水和純淨的淡水。名茶茗茶鐵觀音、色澤黛綠,形如珍珠,湯色金黃,味醇鮮爽,香氣獨特,猶似玉蘭吐芬芳。沏泡講究款款有序,動作優美,真正達到純、雅、禮、和的品茶意境。“誰人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鬥、茶夾、茶通是竹器工藝製成的,安溪盛產竹子,這是民間傳統貫用的茶。茶匙、茶鬥是裝茶用,茶夾是夾杯洗杯用的。

  爐、壺、甌杯以及托盤,號稱“茶房四寶”這主要是遵循本地傳統加工而成。安溪茶鄉有悠久歷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國就有陶器工藝,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藝。這不僅泡茶專用,而且有較高的收藏欣賞價值。而用白瓷蓋甌泡茶,對於放茶葉、聞香氣、衝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擇水最為關鍵,水質不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沖泡安溪茗茶鐵觀音,烹煮的水溫需達到100攝氏度,這樣最能體現茗茶鐵觀音獨特的香韻。

  沐霖甌杯

  “沐霖甌杯”也稱“熱壺燙杯”。先洗蓋甌,再洗茶杯,這不但是保持甌杯有一定的溫度,又講究衛生,起到消毒作用。

  觀音入宮

  右手拿起茶鬥把茶葉裝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鐵觀音裝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左手提起甌蓋,輕輕地在甌面上繞一圈把浮在甌面上的泡沫颳起,然後右手提起水壺把甌蓋衝淨,這叫“春風拂面”。

  甌裡醞香

  中國茶葉有六大類,其中紅茶全發酵,綠茶不發酵,烏龍茶是半發酵。鐵觀間烏龍茶中的極品,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採製技藝十分精湛,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葉下甌沖泡,須等待一至兩分鐘,這樣才能充分地釋放出獨特的香和韻。沖泡時間太短,色香味顯示不出來,太久會“熟湯失味”。

  三龍護鼎   斟茶時,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夾住甌杯的邊沿,食指按在甌蓋的頂端,提起蓋甌,把茶水倒出,三個指稱三條龍,蓋甌稱為鼎,這忠“三龍護鼎”。

  行雲流水

  提起蓋甌,沿托盤上邊繞一圈,把甌底的水刮掉,這樣可防止甌外的水滴入杯中。

  觀音出海

  “觀音出海”民間稱它為“關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迴均勻地斟入各茶杯裡,斟茶時應低行。

  點水流香

  “點水流香”在民間稱為“韓信點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後甌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裡,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藝小姐雙手端起茶盤彬彬有禮地向各位嘉賓、朋友敬奉香茗。

  鑑賞湯色

  品飲茗茶鐵觀音,首先要觀其色,就是觀賞茶湯的顏色,名優茗茶鐵觀音的湯色:清澈、金黃、明亮,讓人賞心悅目。

  細聞幽香

  這就是聞其香,聞聞茗茶鐵觀音的香氣,那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桂茶香,清氣四溢,讓您心曠神怡。

  品啜甘霖

  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鐵觀音的韻味,有一種特殊的感受。當你呷上一口含在嘴裡,慢慢送入喉中,頓時會覺得滿口生津,齒頰流香,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廷,鬥茶比藝創時興。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相繼而來,進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成了中國茶的代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烏龍東渡創奇蹟。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之鄉。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談談你為何選擇茶藝行業,並描述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

茶道

茶道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藝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

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道與茶藝是什麼

茶道與茶藝是什麼

  導語:茶原為中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道、茶藝既是茶文化形態也是茶文化核心,把茶道、茶藝形成某種程式,作為習茶之人的操作規程,具有便於學習和傳播的功能,如工夫茶、龍井茶禮、白族三道茶等,核心則在其中,就是它們所表達的內容、精神境界。

  1 茶 道

  何謂茶道?指飲茶的道理、方法及其應當遵循的規則。古代以茶招待賓客所形成的一套禮節或儀式,茶道是茶葉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次生文化現象。

  1 .1 茶道詞源

  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有一首雜言古體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雲“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秋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聞見記》雲“因鴻漸之論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茶。”

  封演是唐天寶至貞元年間的學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茶道名詞。

  在唐以前,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說,稱茗飲者“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喝茶就和煮菜喝湯一樣,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陸羽《茶經》面世以後,如封演《聞見記》所記,鴻漸為《茶經》,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侶通過種茶、製茶而精於茶術,士大夫們則創造性的發揮,把茶的知識藝術化、理論化。當時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諸家精神,主張以茶修德。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茶經》開篇),貫穿了和諧、中庸、淡泊的思想內容,強調飲茶自修內省。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後茶道被傳承、傳播到國外,東渡日本後,在日本與日本文化結合後形成日本茶道。

  1 .2 茶道的概念

  許多學者研究茶道文化,潮州師範學院歷史系陳香白教授認為,茶道乃以“品”為主的飲茶藝術之結晶,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象徵友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茶道之形成於盛唐。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蔡榮章先生認為,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文化專家丁文先生在《中國茶道》中概括: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根植於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係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2 茶 藝

  2 .1 茶藝詞源

  據報道,臺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為推動茶文化的發展,並注入人文精神為主旨,經過反覆思考討論,為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為此創立了“茶藝”這個新名詞,同年臺灣成立了茶藝協會(1976-1977 年),當時在臺灣出現了“文化尋根”現象。

  臺灣於1976 年出現了管壽齡的第一所茶藝館。此後,中國功夫茶館等陸續出現,至90 年臺灣已有1000 多家。中國茶館歷史悠久,但以茶藝館命名的品茶場所,福建博物館茶藝館是當時第一家。目前僅福州市的茶藝館、茶藝居就有數百家。

  2 .2 茶藝的概念

  茶藝是一種形式和精神相互統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評、鑑賞藝術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環境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學意境。它往往偏重於生活藝術上的享用,除講究茶葉沖泡方法禮節與用具外,更重視不同茶葉的'色、香、味的品嚐,以及在飲茶過程中修身養性,注重茶在人際間的關係。人們常說的“喝茶”是將茶作為解渴飲料時稱之。“品茗”細品茶味,將茶作為生活藝術享用時稱之,與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觀茶論》:“啜英咀華”“爭鑑裁之別”,帶有品茶之意義。而“茶藝”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

  2 .3 茶藝的基本型別與特色

  中國飲茶歷史悠久,從古至今中國人品茶有其獨到之處,不僅利用了茶的自然屬性,而且認識了茶的精神屬性,飲茶文化源遠流長,傳統茶藝型別多樣,以其主導階層和藝術性質來分有文人茶、禪師茶、富貴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型別,各類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茶葉品飲的方法很多,以茶類可分為綠茶品飲、紅茶品飲、烏龍茶品飲、花茶品飲、緊壓茶品飲等。以新增佐料於否可分為清飲和調飲,清飲可品飲茶葉的真香真味,調飲因民族、地域、風習而異,且意義不同。現代茶藝在生活中有兩種主要表現形式,一種為休閒型茶藝,另一種為表演型茶藝,在社會活動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閒型茶藝隨處可見,通過茶藝活動過程,調節精神狀態,傳遞友情。表演型茶藝是對歷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禮、茶藝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煉,溶進現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其型別大體可分為民族型、地方型、宮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兒型、科普型。它們都有各自的品飲技藝和文化意蘊,在茶藝過程中流動著美的旋律。在品飲技藝上以烏龍茶品飲技藝尤為精湛。茶藝是飲茶風習和品茶技藝的藝術結晶,具有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茶的品味清芳,茶藝的流韻典雅。

;

茶文化的介紹和茶道~

茶文化: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那麼茶文化與品茶藝術有什麼關係?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

  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即是經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吉祥莊嚴的氛圍。

  冰心去凡塵

  茶,至清至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請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即使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潔淨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纖塵,一乾二淨。

  玉壺養太和

  綠茶歸於芽茶類,由於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老練湯失味。只宜用80℃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瞬間,使水溫降至80℃擺佈。

  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歷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不染纖塵的玻璃杯中。

  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即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寫入少量熱水,起到潤茶的效果。

  鳳凰三允許

  衝破綠茶時也考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陶瓷藝術與茶文化的聯絡

  中國又是瓷國,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是唐人陸羽的《茶經》,其中便談到茶湯的顏色與陶瓷茶具顏色的關係。唐宋時代有鬥茶的習俗,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以此為樂。所謂鬥茶,是將茶餅置於杯中,衝以沸水,依色澤和湯花的優劣定輸贏。鬥茶最講究的是茶盞,宋人多把福建建窯燒製的黑釉帶有鷓鴣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盞視為珍品。今天,我們在南京城內的一些建築工地上,常可揀到這類瓷片的標本,可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當時鬥茶風之盛。

  談到茶具,最為珍貴者要數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了。其造型優美,紋飾清雅,鈷蘭純正,極富美感。如此高貴的茶杯,專供皇宮和貴族之家享用,燒製的數量自然甚少。據載,萬曆時已所剩無幾,儘管歷代皆有仿製,但皆難以企及其藝術高度。現時,永樂壓手杯世間僅存三隻,當是稀世之寶;且不說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殘片,也難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後以壺泡茶漸成風尚,其中小巧古樸的紫砂茶壺最受稱頌。因為紫砂壺較之銀、錫、瓷壺更具優點和特點,可以說每件都是精巧的藝術品。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江蘇宜興。

  曹雪芹是一位諳於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紅樓夢》中,有97回寫了與茶有關的情節。最為精彩的第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自是不凡,而與寶釵、黛玉吃的體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愷定製、蘇軾鑑賞過的“分瓜瓜包”、似缽而小鐫著垂珠篆字的“點犀”,水則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無比。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大約也是最高層次的茶文化了。

  唐詩與茶文化的聯絡

  陸羽《茶經》中一首《六羨歌》對茶道道德觀作了明確的理喻,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揚。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詩中對仙人掌茶的精到描述,可謂是研究茶文化的開山之作。

  詩聖杜甫寫了三首茶詩,其中《春風啜茗時》成了詠茶的名篇。

  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一詩,是一首借茶言志、飲茶修身、種茶育德的五言古詩,歌頌茶的純潔和功效,寄望人們以茶為偶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白居易自譽識茶之人,一生寫了50多篇茶詩。在他的多數茶詩中表明瞭作者“以茶儉德”的高尚情懷。

  劉禹錫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細膩生動,堪稱茶詩中的佼佼者。

  柳宗元寫的《夏夜偶作》把夏日飲茶的閒適之情寫得惟妙惟肖,為茶的閒適功能添上了一筆清逸。

  詩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詩《茶》,可以說這首寶塔式茶詩,對茶的特點、加工、烹煮、引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為後來茶人所津津樂道。

  中唐詩人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把茶比作“禪經”,奠定了“禪茶一味”的理論基礎。

  茶仙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不僅把茶的審美體驗描繪得出神入化,還注入他對生命的總體感悟,表達他的恤識和憂患意識,是一首被世人廣為稱頌的飲茶歌。

  此外,杜牧、許渾、王建等都有對茶的典型詩作流傳於世。

  據對《全唐詩》統計,唐代寫過茶詩的詩人130多位,總計550多首,縱觀唐詩中的茶詩,不難看出,那時候,詩人們已經把茶從物質層面提升到了精神層面,成為我國飲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啟蒙階段。

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2篇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範化和藝術化,即茶藝。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1

  茶文化中茶藝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角度對茶藝教育的研究物件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後闡述了茶文化與茶藝教育之間的關係,試圖為茶藝教育提供一種更有價值的理念與模式。

  關鍵詞:

  茶文化;茶藝教育;結構體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質行為文化與精神心理文化。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文化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形態,而是一套價值體系。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茶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代表,以茶葉作為基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且許多傳統的飲茶習俗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人類對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現代教育之中,成為一門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在關於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組織更科學有效的茶文化體系,構建茶文化的應用領域,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茶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就呼籲應當將茶文化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茶文化有的研究物件,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有標準的價值體系。茶藝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隨著茶文化的不斷髮展進步,茶藝教育已經成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內容。隨著當前茶藝活動的日漸繁榮,對於茶藝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於是開設了茶藝課程。茶藝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礎。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領域

  茶藝教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識,以滿足茶藝活動的各種需求。對於茶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由於茶文化的發展現狀,如果要構建出一個統一完善的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可以構建不同的結構體系,使彼此之間相互補充完善。對於茶藝教育來說,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所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是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崗位,因此,只有以專業的茶文化知識作為支撐,茶藝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教育規律,要充分明確茶文化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1茶藝專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範化和藝術化,即茶藝。茶藝不僅展現了茶活動的技術性,同時也更傾向於藝術性和思想性,茶藝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形態,因此被稱之為茶藝。茶藝的方式也十分豐富,無論是民俗生活還是普通飲茶活動都有茶藝的存在,人們在追求思想與精神的淨化與昇華時也有茶藝,在現代茶葉宣傳推廣中,茶藝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廣更為科學的飲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藝這種藝術形態中宣傳樹立茶品牌都成為當前茶文化的研究內容,茶藝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崗位,茶藝也成為專業人才就業的領域。茶藝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專門的職業與人才,而在他們背後,則是與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的科學進步,如果沒有茶文化的基礎與支撐,茶藝是無法真正確立起地位的。

  2.2茶藝專業課程的構成

  無論是從社會需求來看,還是從茶藝的結構層面來看,茶藝所涉及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以下幾個系列。首先是茶葉學。茶葉學的課程主要可以分為茶葉種植、加工、茶綜合利用茶健康等內容。學科主要側重於茶的應用以及民族體質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經營學。主要是從經濟管理的角度研究茶產業的發展經營,主要包括茶葉外貿業務、茶旅遊等內容。再次是茶藝學,主要包括茶藝、茶具、茶道、茶俗等內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飲茶的形式、制度和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後是茶史學,主要包括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學、茶與哲學思想等內容,是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飲茶文化及相關的文學藝術研究。

  2.3茶藝內容的相關性

  茶藝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徵的專業教育,教育內容與知識結構的研究物件相一致,二者不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關聯性。首先,茶葉學是茶藝教育中的基礎內容,也是茶藝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主要研究物件是茶葉,只有以茶葉作為科學基礎,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穩固的發展,茶藝教育才能經得起檢驗。茶葉也是茶藝教育中最具實物特徵的文化代表。茶葉的研究是極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學科。其次,茶史是茶藝課程的主幹內容,研究物件是飲茶文化歷史。由於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學、文學以及哲學等綜合內容,厚重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再次,茶藝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以茶的行為實踐作為研究物件,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茶藝學是一門綜合的實踐學科,主要是以茶史為基礎背景,利用茶葉這一實物,演繹出豐富而具有創造力的飲茶方式,同時對茶葉的生產經營、經濟發展都有較積極的推動作用。茶藝是一門特殊的文化學科,也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從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知識結構與表現形式。最後,茶經營學也是茶藝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物件是飲茶的經濟法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接受茶藝教育時,不僅要符合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專業的提升與肯定,並從職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收入。茶藝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教養性,因此,將茶文化與茶經營學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夠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激發出更鮮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進茶藝的良性發展。

  3茶文化在茶藝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茶藝教育能夠與人類的本性更加協調,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獲得更好的融合發展。茶文化的價值與茶藝目標價值是相一致的,這也使茶藝教育的意義更具典型性。

  3.1真的價值

  茶藝教育是一門實物教育,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具有求真的價值體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客觀物質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對茶葉的質量鑑別、沖泡技術、品飲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其真的價值所在。茶文化的這一價值體現在茶藝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茶藝作為一種茶文化藝術形態,在教育實踐中也要求學生要遵守物質求真的價值觀,以獲得更真實有效的科學規律,有助於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次,是對健康的求真。茶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有益於人體健康,通過多項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茶的養生功能被不斷的推崇,使茶成為世界上的健康飲品之一。最後,是對歷史文化的求真。文化與歷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歷史,歷史也是文化,雖然歷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過茶文化延續歷史,使茶文化的歷史得以還原,從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實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價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價值內涵,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至誠為德,儘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盡茶之性和盡茶具之性,即再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實踐而實現,而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至誠來實與物的情感連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雖然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但始終離不開現代人的思想與感覺,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從特性到人性,最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善的價值最形象的體現。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只有滿足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茶習俗,才能與人們的生活意義相符合。同時,通過專業化的茶藝形態,能夠促進人們的完善生活,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繼承了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更明確了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義。茶藝教育既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社會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樣。

  3.3美的價值

  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現,是人類對自由的想象與追求。茶藝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正是茶藝之美的體現。茶藝之美是形式與內容美的統一,展示茶藝形式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內在美。茶藝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環境的組成,茶藝的內在美實質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藝活動體現了一種人與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表現。茶藝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外在美主要體現在茶葉、茶具、茶環境、茶技藝之美。內在美是指茶體現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提升茶藝的修身養性之樂,實現人與茶的和諧。通過茶藝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人生情感,情順萬物、對應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體現了怡情養性的和諧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規範的美,是高潔的美,是自然的修養,是對於人生的無限憧憬與熱愛。

  4結束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以茶文化為基礎和支撐,為茶藝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使茶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之美得以體現,對於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關於中國茶文化學的科學構建及有關理論的若干問題[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7-29.

  [2]莊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興茶業,促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226.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硃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發展[J].浙江樹學學報,2003(4):18-24.

  [6]朱永興,王岳飛.茶醫學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茶文化與茶藝的論文2

  茶文化在茶藝教學中的影響

  摘要: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藝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幾年,茶藝教學重視沖泡技藝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已與東方哲學思想相融合,對人們的生活習慣、藝術追求、審美標準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各地的生活習慣也融入茶事活動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禮,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藝教學中的意義。

  關鍵詞:茶藝;教學;茶文化;歷史;民俗

  茶藝起源於中國,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講求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的藝術活動,同時也是茶文化的集中體現。茶藝,簡單來說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這其中泡茶是“茶藝”的主體。在茶藝課的教學中,筆者不斷深思,茶藝如何教好,讓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如何達到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但學生們將茶藝僅僅理解為泡茶的技藝,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貫穿於茶藝表演中的精髓。茶從茶樹上採摘下來時結束了它的生命,當我們將茶葉重新放入茶壺中沖泡時,卻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們該怎樣用心去領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輪迴?

  1中國茶文化發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顯了一種永恆的魅力,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融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儒、道、佛諸家的深刻哲理。這在學習茶藝和教學過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同學們更熱情於操作技能課,對於茶藝來說停留在最淺的層面——泡茶。而茶藝要求我們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術,品好一杯茶的藝術”,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學好茶文化是學好茶藝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農時期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並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的飲料。茶文化最早起源於巴蜀,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萌芽階段。當時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產生之初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到南北朝時,家們提出以茶養廉,對抗當時社會的奢靡之風,又因當時較多戰亂,文人無以匡世,漸漸興起了清談之風,因茶可以保持清醒,於是逐漸將飲酒轉向飲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豐富的茶葉物質,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道、禪哲學思想相結合,中國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華講究“清、靜、和、美”,禪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聖”陸羽所做茶經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蘇東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後文人墨客將品茶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宋代人們將煮茶法改為點茶法,講究色香味的統一,除了宮廷茶文化的出現,民間也興起了鬥茶之風,宋人將飲茶作為人們增進友誼和社會交往的媒介,成為了一種民間禮節,“茶館文化”也相繼出現,“客來敬茶”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傳統意義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逐步得到確立,“開門七件事”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此時的茶文化中茶葉沖泡的藝術性和茶具的獨特性,茶館的普及成為顯著的特點。明代基於散茶的興起,“廢團茶興散茶”,使得沖泡過程不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飲茶時觀賞的藝術性。茶具也各有講究,不僅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工藝有了新的發展,還出現了不同石質粉末燒製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還產生了彩瓷、琺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茶人在飲茶中有意識的追求自然美和環境美相結合,也體現出人們飲茶的藝術性。不同的朝代,有著不一樣的飲茶方式和沖泡方法,這充分證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時期對人們的飲茶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

  2茶文化與茶藝教學密不可分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國茶葉生產歷悠久、品類繁多,外觀千姿百態,香氣、滋味各具特色,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它們每一類茶都有不同的沖泡方式,這就與各類茶的茶文化、歷史淵源密不可分。茶藝教學中實訓沖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們對茶文化及其各類茶的歷史淵源有了瞭解,才可以說茶藝表演是有靈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學習茶藝過程中“人、茶、水、器、藝、境”的完美結合,學會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們玻璃杯用綠茶,玻璃杯中的綠茶透著鮮亮精緻,清飲一口,有一種微微的苦,不經裝飾,簡單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困擾,如果你懂了綠茶,那麼也就不會在意生活中的困擾,因為正是有了他們,才能證明我們充實的活著。我們利用玻璃杯還原了茶葉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內涵,儘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藝,但是對於一個茶藝師來說也是失敗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們常用紫砂來沖泡普洱,因為普洱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儲存才能散發濃香,正如紫砂壺的特性一樣,需要歲月的沉澱,才能讀懂自己,才能使我們在沖泡中內心平靜,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視的東西。其實不僅是茶,還包括茶藝沖泡的各類茶具、我們在茶臺前沖泡的每一個動作,它們都與我們的茶文化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如鳳凰三點頭、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春風拂面、白鶴沐浴等等;再如中國茶文化和民間習俗的淵源,雲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創業的道路上應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這也是茶藝教學中茶文化與沖泡的典型事例,還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飲茶方式等等舉不勝收,可以說茶與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到發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學習茶藝要始終以茶文化為中心,將人與茶相結合,才能在每一次的沖泡過程中真正將茶人與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夠以茶為媒,沉潛涵詠,靜心順氣地與心靈對話。

  參考文獻: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簡論[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2).

  [2]蘇葉揚.中國茶文化中的雅與俗[J].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

  [3]樂飲編著.中國茶藝[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茶文化之茶道與茶藝

中和之道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詮釋此道的一個詞。生活中,人們常常把這種相對和諧的狀態作為理想的境界,是心理與生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均衡、和諧、美好關係的理想追求。

自然之性

隨性而自然,是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就追尋的情趣。茶道中關於“自然”的追求,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追求天地萬物的自然發展,而是追求人性自然而然地發展。

清雅之美

清,是指飲茶物質環境的清,也指人格的清高。雅是指飲茶的環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飲茶方式要雅……等等。茶道的境界,要基於清雅之境,但又不拘泥於形式,畢竟大俗也可大雅。

明倫之禮

是指基於飲茶活動所體現的行為禮儀、交流禮儀等。比如,飲茶時,其人儀態端莊整潔,與人交流守禮而有節,令人十分暢快等。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關於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上面我們所說的茶道,就是茶文化中的行為和心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

物質文化

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綜合,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化學成分及療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

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茶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有關茶的管理措施,我們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茶稅、內銷、外貿等、

行為文化

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成俗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古時候形成的茶百戲、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習俗。而到現在,各地、各民俗形成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是百花齊放,數不勝數。

心態文化

指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的因素。正如在品茶過程中,我們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當然也包括反映茶葉生產、飲茶情趣等的文藝作品;還有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們所說的茶道、茶德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茶道,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

一)時代性

1.唐代陸羽,強調“精行儉德”的人文精神一注重烹飪條件和方法,追求恬靜舒適的雅趣;

2.佛教茶禮,講求安寂,幽靜是品茶、修禪的共同文化情韻;

3.宮廷茶道,富麗多彩,色彩尤為鮮明;

4.民間茶事,由南到北普及與興盛,使茶道呈現多極化走向,極具深刻的內涵。

二) 民族性

1.唐代茶道,以文人為主體,至宋代文人茶道更系統化,有炙茶、礙茶、羅茶、候湯、燒蓋、點茶等基本程式;一追求的是,借茶勵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風度。

宮廷茶道,突出茶葉精美、茶藝精湛、禮儀繁瑣、等級鮮明等特點,以教化民風為目的,致清導和為宗旨;民間,還有以爭香斗味為特色的鬥茶和“使湯紋水脈為物象者”的分茶。

2.明代朱權改革傳統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崇尚道家思想,認為茶發““自然之性”,飲者要“清心神"“參造化” “通仙靈”,追求秉於性靈,迴歸自然的境界。

3.明清時代,紫砂茶具興起,飲茶法由煮向沖泡發展,茶道程式由繁入簡,但仍追求用水、茶具、茶葉倶佳。

三)文化性

1.基於儒家的治世機嫌;

2.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

3.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

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

四)中國茶道的精神特點,主要表現四個方面:

一為,中和之道: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

二為,自然之性:自然,《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為,清雅之美:清,可指物質的環境,也可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於清淨之境飲清清茶湯;雅,可雅俗共賞,亦可有高雅、文雅之意。

四為,明倫之禮:《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茶文化的重點是茶藝

一)茶藝的發展過程:

1.唐代,“藝”字與“茶”字發生聯姻;陸羽《茶經》;

2.宋代,“藝”與烹茶、飲茶聯絡在一起;

3.明代,瀹飲法的定型與發展;

4.自清代以來,廣東潮汕和福建漳泉的功夫茶;

5.20世紀70年代,臺灣開始使用茶藝一詞,自此廣泛使用。

茶藝,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

1.茶藝的範圍僅僅限於泡茶和飲茶的範疇:

茶藝屬茶文化範疇;種茶屬科技領域;賣茶屬茶業貿易學或稱為茶葉商品學。

2.茶藝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

1)泡茶的技巧,包括茶葉的識別、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

2)飲茶的技巧,是對茶湯的品嚐、鑑賞,對色、香、味、形、韻的體味,不僅是指個人獨飲,還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

3.茶藝包括泡茶、飲茶的藝術:

藝術和技術密切相聯,但藝術高於技巧;技巧,是基本的、淺層次的;藝術,是美學的範疇;茶藝屬於實用美學、生活美學、休閒美學;茶藝包括:環境的美、水質的美、茶葉的美、器具的美、藝術的美;泡茶的藝術之美,是泡茶者儀表美和心靈美的統一,容貌、知識、風度和內心精神思想的統一。

總的來講;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3個方面:第一,以茶雅志,陶冶個人情操:

1.茶道中的-清”“寂”“廉” “美”“靜”“儉”“潔”“性”等。

2.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

3.通過茶藝活動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第二,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係:

1.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

2.側重於人際關係的調整;

3.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以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第三,以茶行道,淨化社會風氣:

1.茶文化能使人們繃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馳,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

2.中國茶道,以利於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係,以利於社會風氣的淨化。

茶文化與品茶有什麼意義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具有積極的、深遠的意義。那麼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一起來看看。

  試述學習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

  1、 掌握一種生活技能

  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和習俗,也是表達主客之間深厚友誼的一種方式。在熟悉和掌握了茶藝之後,如有客人來訪,我們以茶藝待客,不僅更能融洽關係,而且也能提升品位。大家品茗談天,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平添幾分樂趣,無形中也提高了交往的質量和意義。

  2、 掌握一種工作技能

  隨著茶葉經營的發展,茶藝館的普及,以及國際間的茶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茶藝作為一種職業技能也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勞動部門已把茶藝作為從業培訓中的一項專門技能,提出相應的培訓要求和從業資格的要求。茶藝師已經被列入國家的正規職業工種,並被分為五個級別:初級茶藝師,中級茶藝師,高階茶藝師,茶藝技師和高階茶藝技師。

  3、 提高生活品位

  茶藝是現代時髦的休閒活動,它能使人得到健康的身心。茶是最好的保健飲料,養成飲茶的習慣,能讓人精神愉快,保持身體健康,這已被幾千年的經驗及現代科學所證明。飲茶能振奮精神,開闊思路,消除身心疲勞,保持旺盛的活力。以茶入菜,以茶佐菜,可以發揮茶的美味和營養功效,增添飲食的多樣化和生活的情趣。

  4、 修身養性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使人們感到壓力越來越大,總在感活得太累,似乎已經失去了自我。而茶具有性儉、自然、中正、純樸的特質,飲茶作為一種清淨的休閒方式,正如一股涓涓細流滋潤著人們浮躁的心靈,平和著人們煩躁的情緒,成為人類最好的心靈撫慰劑。清淨中令人神怡,和諧中令人輕鬆。

  5、 弘揚中華茶文化

  茶起源於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然而,提起茶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茶道,殊不知這種被世人稱為東方最美的文化藝術,原原本本就是從中國傳入的。因此,研習茶藝,學習茶藝文化,普及茶文化,擴大茶文化的影響,可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茶文化的瞭解和認識。

  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把品茶作為一種藝術修養,講求心平氣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養性,清靜心靈的妙處,“志絕塵境,棲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市場競爭環境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較大。茶文化活動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鬆,以應付人生的各種挑戰。

  三是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利於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汙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對於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建立精神文明、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茶文化的發展對於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為了飲茶止渴,也不是為了鑑別茶質的優劣,而是通過一些程式和儀式,達到追求幽靜,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是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利於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茶本身也好,圍繞在它身邊的事物也好,都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更加和諧的生活藝術,將其推廣,必有助於人類的和平與幸福。

  茶文化與品茶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可獨酌,也宜共飲,一杯在手,清香滿室,消除煩慮,使人拋 卻是非心、名利心。”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詩人說 :“從一粒砂看世界”。但幾乎每位愛好綠茶或烏龍茶的東方人都不難體會出----從一片茶葉可品嚐出山川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

  何謂茶德即茶之功德。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的“頌茶十德”即位:‘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 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禪是以闡釋茶與佛門之密切因緣。真意乃茶禪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境界。

  如果你嘴裡含上一口西湖龍井茶,茶湯的氣韻,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鄉溫柔而秀麗的風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烏龍茶、碧天峰鐵觀音,那麼,你看到的將是高山頂上的藍天白雲,同時隨著芬芳的茶香與茶氣,讓你彷彿身處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氣 息。從茶中領會山川風景,與不斷地微妙變化著的真味,真香與氣… …不失為迴歸自然的一種簡單法門。那麼,茶是如何能給予人這一切 的呢?除了自然的奧祕以外,就是人為的配合。

什麼是茶道、茶藝、茶文化?

什麼是茶藝,茶道,茶文化呢???

茶文化的茶藝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陸羽,出生於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製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後,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後世尊稱為“茶神”、“茶聖”、“茶博士”。

湖北天門是茶聖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蹟。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後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於煮出了好茶,以至於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現天門市儲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於清朝,後毀於兵燹。解放後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於竟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蹟、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群,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蹟和傳說的許多資訊。

武夷巖茶文化

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地鍾氣和,天獨垂青,育成香肌,產為靈芽。大自然的鐘愛,造就武夷巖茶高尚的品德。它與國際無我茶會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發為世人所矚目、所向往。

武夷巖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巖韻,飲後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令人心曠神怡。它的高貴品質和美 德,集中表現在:一是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二是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對於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闢的論述。範仲俺讚美武夷巖茶為仙茶,系神仙所栽,為天下第一。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郁馨香的蘭 芷並以茶的儉樸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漁父》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申明自己一生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麼茹芝延壽,采薇養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衝澹閒潔,韻高致靜。”他認為茶具有“清、和、澹、靜”的美德。並以此引申為社會倫理美學。他接著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 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從事茗飲。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以不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也談到武夷茶德:“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稱讚為: “清芬撲鼻,舌有餘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現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把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 人)。而且他提出,要通過飲茶方式(茶道茶藝),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

總之,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蘊。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福建種茶、製茶、飲茶、販茶歷史悠久。福建產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蓮花茶襟太遠丙子”(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問世要早三百餘年。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及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福建省中國產茶的重要地區,而且盛產名茶,各具特色,蜚聲中外。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爭奇鬥豔。單在烏龍茶中,鐵觀音、大紅袍、本山、梅佔、佛手、黃金桂、白芽奇蘭等等,品種繁多。

如此,安溪鐵觀音聲名鵲起,在振興安溪經濟、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躍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百強縣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觀音鐵韻,韻味深長。其超凡之品質,永續之發展,毋庸置疑。

對鐵觀音的最準確、簡潔的表訴,是“不冷不熱鐵觀音,一人一年20斤”。紅茶性熱,綠茶性涼,鐵觀音屬半發酵茶,不冷不熱,其性溫和,四季咸宜。 北京人愛飲花茶,北京蓋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為主要用茶,為了使來賓能品飲到自己喜愛的花茶,表演時特備有四種不同的花茶,以供來賓選擇。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絹帕、掛絹帕的掛架、裝有四種茶葉的茶罐、蓋碗、清水罐、水勺、銅爐及銅壺、水盂等。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茶文化與茶藝

福建是產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塊熱土。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一起來看看。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是我國著名的茶都,產茶和飲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安溪,不但有獨到之處的烏龍茶採製技藝,而且十分講究品飲藝術。品飲烏龍茶,茶葉選用茗茶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緻的瓷質、陶製小壺、小盅,沖泡選用山泉水、井水和純淨的淡水。名茶茗茶鐵觀音、色澤黛綠,形如珍珠,湯色金黃,味醇鮮爽,香氣獨特,猶似玉蘭吐芬芳。沏泡講究款款有序,動作優美,真正達到純、雅、禮、和的品茶意境。“誰人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鬥、茶夾、茶通是竹器工藝製成的,安溪盛產竹子,這是民間傳統貫用的茶。茶匙、茶鬥是裝茶用,茶夾是夾杯洗杯用的。

  爐、壺、甌杯以及托盤,號稱“茶房四寶”這主要是遵循本地傳統加工而成。安溪茶鄉有悠久歷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國就有陶器工藝,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藝。這不僅泡茶專用,而且有較高的收藏欣賞價值。而用白瓷蓋甌泡茶,對於放茶葉、聞香氣、衝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擇水最為關鍵,水質不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沖泡安溪茗茶鐵觀音,烹煮的水溫需達到100攝氏度,這樣最能體現茗茶鐵觀音獨特的香韻。

  沐霖甌杯

  “沐霖甌杯”也稱“熱壺燙杯”。先洗蓋甌,再洗茶杯,這不但是保持甌杯有一定的溫度,又講究衛生,起到消毒作用。

  觀音入宮

  右手拿起茶鬥把茶葉裝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鐵觀音裝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左手提起甌蓋,輕輕地在甌面上繞一圈把浮在甌面上的泡沫颳起,然後右手提起水壺把甌蓋衝淨,這叫“春風拂面”。

  甌裡醞香

  中國茶葉有六大類,其中紅茶全發酵,綠茶不發酵,烏龍茶是半發酵。鐵觀間烏龍茶中的極品,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採製技藝十分精湛,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葉下甌沖泡,須等待一至兩分鐘,這樣才能充分地釋放出獨特的香和韻。沖泡時間太短,色香味顯示不出來,太久會“熟湯失味”。

  三龍護鼎   斟茶時,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夾住甌杯的邊沿,食指按在甌蓋的頂端,提起蓋甌,把茶水倒出,三個指稱三條龍,蓋甌稱為鼎,這忠“三龍護鼎”。

  行雲流水

  提起蓋甌,沿托盤上邊繞一圈,把甌底的水刮掉,這樣可防止甌外的水滴入杯中。

  觀音出海

  “觀音出海”民間稱它為“關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迴均勻地斟入各茶杯裡,斟茶時應低行。

  點水流香

  “點水流香”在民間稱為“韓信點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後甌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裡,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藝小姐雙手端起茶盤彬彬有禮地向各位嘉賓、朋友敬奉香茗。

  鑑賞湯色

  品飲茗茶鐵觀音,首先要觀其色,就是觀賞茶湯的顏色,名優茗茶鐵觀音的湯色:清澈、金黃、明亮,讓人賞心悅目。

  細聞幽香

  這就是聞其香,聞聞茗茶鐵觀音的香氣,那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桂茶香,清氣四溢,讓您心曠神怡。

  品啜甘霖

  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鐵觀音的韻味,有一種特殊的感受。當你呷上一口含在嘴裡,慢慢送入喉中,頓時會覺得滿口生津,齒頰流香,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廷,鬥茶比藝創時興。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相繼而來,進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成了中國茶的代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烏龍東渡創奇蹟。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之鄉。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談談你為何選擇茶藝行業,並描述茶文化與品茶的意義

茶道

茶道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藝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

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道與茶藝是什麼

茶道與茶藝是什麼

  導語:茶原為中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道、茶藝既是茶文化形態也是茶文化核心,把茶道、茶藝形成某種程式,作為習茶之人的操作規程,具有便於學習和傳播的功能,如工夫茶、龍井茶禮、白族三道茶等,核心則在其中,就是它們所表達的內容、精神境界。

  1 茶 道

  何謂茶道?指飲茶的道理、方法及其應當遵循的規則。古代以茶招待賓客所形成的一套禮節或儀式,茶道是茶葉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次生文化現象。

  1 .1 茶道詞源

  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有一首雜言古體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雲“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秋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聞見記》雲“因鴻漸之論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茶。”

  封演是唐天寶至貞元年間的學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茶道名詞。

  在唐以前,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說,稱茗飲者“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喝茶就和煮菜喝湯一樣,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陸羽《茶經》面世以後,如封演《聞見記》所記,鴻漸為《茶經》,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侶通過種茶、製茶而精於茶術,士大夫們則創造性的發揮,把茶的知識藝術化、理論化。當時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諸家精神,主張以茶修德。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茶經》開篇),貫穿了和諧、中庸、淡泊的思想內容,強調飲茶自修內省。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後茶道被傳承、傳播到國外,東渡日本後,在日本與日本文化結合後形成日本茶道。

  1 .2 茶道的概念

  許多學者研究茶道文化,潮州師範學院歷史系陳香白教授認為,茶道乃以“品”為主的飲茶藝術之結晶,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象徵友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茶道之形成於盛唐。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蔡榮章先生認為,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文化專家丁文先生在《中國茶道》中概括: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根植於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係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2 茶 藝

  2 .1 茶藝詞源

  據報道,臺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為推動茶文化的發展,並注入人文精神為主旨,經過反覆思考討論,為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為此創立了“茶藝”這個新名詞,同年臺灣成立了茶藝協會(1976-1977 年),當時在臺灣出現了“文化尋根”現象。

  臺灣於1976 年出現了管壽齡的第一所茶藝館。此後,中國功夫茶館等陸續出現,至90 年臺灣已有1000 多家。中國茶館歷史悠久,但以茶藝館命名的品茶場所,福建博物館茶藝館是當時第一家。目前僅福州市的茶藝館、茶藝居就有數百家。

  2 .2 茶藝的概念

  茶藝是一種形式和精神相互統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評、鑑賞藝術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環境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學意境。它往往偏重於生活藝術上的享用,除講究茶葉沖泡方法禮節與用具外,更重視不同茶葉的'色、香、味的品嚐,以及在飲茶過程中修身養性,注重茶在人際間的關係。人們常說的“喝茶”是將茶作為解渴飲料時稱之。“品茗”細品茶味,將茶作為生活藝術享用時稱之,與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觀茶論》:“啜英咀華”“爭鑑裁之別”,帶有品茶之意義。而“茶藝”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

  2 .3 茶藝的基本型別與特色

  中國飲茶歷史悠久,從古至今中國人品茶有其獨到之處,不僅利用了茶的自然屬性,而且認識了茶的精神屬性,飲茶文化源遠流長,傳統茶藝型別多樣,以其主導階層和藝術性質來分有文人茶、禪師茶、富貴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型別,各類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茶葉品飲的方法很多,以茶類可分為綠茶品飲、紅茶品飲、烏龍茶品飲、花茶品飲、緊壓茶品飲等。以新增佐料於否可分為清飲和調飲,清飲可品飲茶葉的真香真味,調飲因民族、地域、風習而異,且意義不同。現代茶藝在生活中有兩種主要表現形式,一種為休閒型茶藝,另一種為表演型茶藝,在社會活動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閒型茶藝隨處可見,通過茶藝活動過程,調節精神狀態,傳遞友情。表演型茶藝是對歷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禮、茶藝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煉,溶進現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其型別大體可分為民族型、地方型、宮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兒型、科普型。它們都有各自的品飲技藝和文化意蘊,在茶藝過程中流動著美的旋律。在品飲技藝上以烏龍茶品飲技藝尤為精湛。茶藝是飲茶風習和品茶技藝的藝術結晶,具有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茶的品味清芳,茶藝的流韻典雅。

;

茶文化的介紹和茶道~

茶文化: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標籤: 品茶 茶文化 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4w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