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具文化

茶具文化

茶具文化

茶具文化指的是茶藝與茶道文化的結合,它源遠流長,起源於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也產生了各具特色的茶具文化。

茶具一般包括茶壺、茶杯、茶盤、茶道具等。茶具的質量、形狀、顏色、材質等都與茶藝的表現直接相關。茶藝家們會根據不同的茶品、茶人和場合來選擇茶具。

茶具文化強調的是茶道的“一味心靜”,在品茶過程中,茶客需要專注、安靜、儒雅。茶道追求的是自然、真實、簡約的美學理念,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茶具文化教人們關注細節、品質和品位,不僅對茶人素質有較高的要求,也對茶具品質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茶具文化也成為了一種生活態度和修養,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具的文化,你知多少?

作為茶葉之鄉的我國,茶具歷史也十分悠久。中國茶具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創新,其藝術性不斷地增強,具很高的審美價值。好茶要配好的茶具,才能泡出好茶,每種茶都有相應的一種茶具。茶具是 飲茶文化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具是飲茶文化的載體。

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約可推陶土製的缶,類似今天四川、雲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來煮茶,也可作盛具用。雖形狀古樸,但笨重粗糙。西漢以來出現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鮮豔,初現了茶具的藝術性。

  唐代時,以陶瓷茶具為主,同時貴族、富家也出現了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宋代“鬥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盞為主。元代時青白釉茶具較多,明代中葉出現了紫砂壺。至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近代,則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國的茶具林林共總、儀態萬千,茶具藝術絢麗多姿。茶具和飲茶方式的關係相當密切。

  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乾,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也稱末茶)放在鍋裡煎煮,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因而當時的茶具十分繁雜。茶聖陸羽在其《茶經·四之器》中就列舉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羅。

  茶碾為碾茶之工具。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製成。上等者為橘木,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圓孔,正好容“墮”。碾墮是一塊圓木,在中間安上輪。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

  唐宋以來,茶具依其質地不同,可分為陶土茶具。瓷質茶具、漆器茶具、金屬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時,瓷質茶具的生產異常繁榮,出現了各種不同風格的瓷茶具。當時著名的瓷窯有:杭州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河南汝州汝窯、河南鈞州鈞窯、河北定州定窯等五大名窯。中國的茶具發展歷來是與陶瓷器的發展切切相關的。

  明清清茶條具講究精工細作,注重裝飾,茶具上的文化氣息已愈來愈濃厚。清代,茶具的製作更是進入了色彩紛呈、空前絕後的時期。製作茶具的主要材料,陶製茶具和瓷製茶具則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陶器兩大系列。

  古人喝茶對於茶杯很有講究,常言道“春宜牛眼杯,夏宜粟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種杯”。現代人雖然沒那麼講究了,但是由於有各類茶的存在,對於生活有精緻打算的茶友們依然會傾向於選擇挑選不同的茶具來品飲不同的茶。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挑選茶具呢?

  茶具的配備,除了關注器具本身,還應關注器具的外表顏色。只有將茶具的功能、質地、色澤三者協調,才能選配出完美的茶具。相比較而言,陶器的式樣選擇就沒有瓷器的多了,瓷器除了有白瓷,青瓷,黑瓷這三種主要顏色外,還配以形形色色的各種花紋魚紋,花色豐富,豔麗多端。

  對於各類的茶,應該選擇怎樣的茶具呢?

  綠茶:綠茶的本質特徵是“水清茶綠”,對茶具要求最講究變化。沖泡時宜選擇壁薄、易於散熱、質地緻密、孔隙度小、不易吸溼(香)的茶具為宜,如玻璃杯、薄胎瓷質杯具等。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蓋碗、蓋杯、壺杯具。

  紅茶:紅茶宜用白瓷沖泡,用玻璃杯賞湯,便於襯托它的“寶光、金暈、湯色紅豔”三特點。

  白茶:沖泡白茶需要的水溫較高,宜選擇保溫性較佳的器具,茶具力求古樸、自然,以陶瓷、石器為上。

  烏龍茶:紫砂壺杯具,或白瓷壺杯具、蓋碗、蓋杯。

  黑茶:黑茶可沖泡也可煎煮,當配陶製茶具或較粗砂粒的紫砂茶具,借茶具的吸附性消去茶葉存放中形成的不好味道,使黑茶的優點更加突出。

你知道多少茶具文化呢?

茶具文化可以從它的種類、發展談起。

茶具在古代也稱茶器或茗器,在茶葉生產和消費發展的同時,茶具及茶具文化也相應地產生和發展起來。

茶具

我國的茶具種類很多,從所用材質來看,有陶土、瓷器、銅器、錫器、金器、銀器、玉器、瑪瑙、漆器、景泰藍等多種材質,不同的茶具的使用功能、藝術風格和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也都各有不同。

茶具的發展

漢魏前:有關“茶具”的記載最早出於西漢王褒的《僮約》,茶具與食具、酒具通用;

兩晉南北朝:茶具從食器中慢慢分離出來;

中唐以後:茶具快速發展,當時著名的陶瓷茶壺、茶碗產地有浙江的越窯、河北的邢窯等;

宋代:在瓷茶具的形制方面,由唐時的碗或甌改為了盞,當時全國有五大名窯,宋人尤其喜歡用黑釉盞,所以當時福建建窯生產的黑釉盞風行一時;

唐宋時期:除了民間使用的陶瓷茶具外,宮廷富貴人士開始使用金屬茶具、玉琢茶具、水晶、瑪瑙茶具等,1987年4月,陝西省扶風門寺祕藏地宮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宮廷茶具,這套以金銀器為主的茶具,是我國乃至世界僅存於世的一套最完整的古代宮廷茶具;

元代:景德鎮創燒的青花瓷開始聞名於世;

明代以後:流行的飲茶方法是散茶“撮泡法”,茶具的瓷色尚白,器形貴小,所以,當時宣德產的一種“雞心杯”白釉小盞非常流行,正德年間後,江蘇宜興用五色陶土燒製的紫砂壺開始盛行;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陶瓷茶具的生產最為繁榮,並且製品精巧,技藝高超,清代的名窯產地,除了景德鎮和宜興外,還有石灣、德化、博山等地,到了清末時期,湖南醴陵瓷業成為了後起之秀。

茶具與茶道文化之間的關係

茶具與茶道文化之間的關係

  茶道茶具是茶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茶道茶具已經有很長時間的發展了,大家知道茶具和飲茶方式的關係是什麼嗎?不同的茶葉應該搭配什麼樣的茶具呢?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茶具文化,告訴大家一些茶具知識。

   茶具和飲茶方式的關係

  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乾,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也稱末茶)放在鍋裡煎煮,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因而當時的茶具十分繁雜。茶聖陸羽在其《茶經·四之器》中就列舉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羅。

  茶碾為碾茶之工具。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製成。上等者為橘木,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圓孔,正好容“墮”。碾墮是一塊圓木,在中間安上輪。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

  茶羅即“篩子”,茶聖陸羽稱之為“羅合”。羅合的羅圈是用竹子或杉木經烘烤彎曲而成,圈面上塗刷油漆。羅面是用細紗絹製成。羅(篩)茶末時,要加上蓋,以免茶末飄散。宋代茶羅的羅圈,考究的用金銀製成,羅面則採用四川鵝溪所產的細畫絹製成。當時的品茶者,多用茶碾和茶羅自碾自羅。

  唐宋以來,茶具依其質地不同,可分為陶土茶具、瓷質茶具、漆器茶具、金屬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時,瓷質茶具的生產異常繁榮,出現了各種不同風格的瓷茶具。當時著名的瓷窯有:杭州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河南汝州汝窯、河南鈞州鈞窯、河北定州定窯等五大名窯。中國的茶具發展歷來是與陶瓷器的發展切切相關的。

  唐宋時因採用煎煮茶汁,故煎水壺以金屬製品較多,且以“金銀為優”,同時還以“茶瓶”煎水,亦稱“煎水瓶”。隨著製茶、飲茶風尚的變遷,從唐宋時的將茶餅研碎煎煮,至元代時用鮮葉放在鍋裡蒸製成整片葉子的“散條”(亦稱“蒸青散條”)煎煮,至明代時則將“蒸青”進一步改為“炒青”,飲茶方法也由煮飲變為泡飲。故茶具除原有的茶盞、茶杯外,明代時又出現了專為品茶而用的“茶壺”,從此盞與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

  明清清茶條具講究精工細作,注重裝飾,茶具上的文化氣息已愈來愈濃厚。清代,茶具的製作更是進入了色彩紛呈、空前絕後的時期。製作茶具的主要材料,陶製茶具和瓷製茶具則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陶器兩大系列。

  中國茶具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創新,其藝術性不斷地增強,具很高的審美價值。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同時欣賞各式茶具,也就成為品茶的自然衍生,成為了一種溫馨愉悅的審美過程。

   茶具的發展

  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由於製作材料和產地不同而分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

  茶具材料多種多樣,造型千姿百態,紋飾百花齊放。究竟如何選用,這要根據各地的飲茶風俗習慣和飲茶者對茶具的審美情趣,以及品飲的茶類和環境而定。如東北、華北一帶,多數都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碗飲用。江蘇、浙江一帶除用紫砂壺外,一般習慣用有蓋瓷杯,直接泡飲。在城市也有用玻璃杯直接泡茶的。四川一帶則喜用瓷制的“蓋碗杯”飲茶,即口大底小的有蓋小花碗,下有一小茶托。

  如果品飲的是名優綠茶,那麼最適宜用玻璃杯沖泡,可以看到茶葉和水的交融,別有情趣。在用玻璃杯沖泡名優綠茶時,還需要根據茶的品種和茶葉的重量選擇沖泡方法。紫砂壺因其較好的`透氣性和保溫作用,特別適宜沖泡烏龍茶和普洱茶。再有,品飲綠茶類名茶或其他細嫩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用大杯則水量多、熱量大,茶葉容易被“燙熟”,對茶湯的色、香、味會有一定影響。

  茶與茶具的關係甚為密切,好茶必須用好茶具泡飲,才能相得益彰。茶具的優劣,對茶湯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都會產生直接影響。一般來說,現在通行的各類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

  因為瓷器傳熱不快,保溫適中,與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陶器茶具,造型雅緻,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好,即使夏天茶湯也不易變質。

  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其產地甚多,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最為著名。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北宋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白裡泛青,雅緻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

  到元代發展了青花瓷茶具,幽靚典雅,不僅受到國內人們的珍愛,而且還遠銷海外。今天市面上流行的景德鎮白瓷青花茶具,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開發創制出許多新品種,無論是茶壺還是茶杯、茶盤,從造型到圖飾,都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現代東方氣派。景瓷是當今最為普及的茶具之一。

   不同茶葉要搭配哪種茶具

   普洱茶

  可選用紫砂壺、白瓷杯具,或是飄逸杯等茶具。

   綠茶

  可選用透明無花紋的玻璃杯,或是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等。以無花紋的玻璃杯為最佳,因為這種茶具可以更好的觀賞綠茶的形態和色澤。

   黃茶

  可選用奶白瓷、黃釉瓷器和以黃、橙為主色的五彩瓷壺、杯具、蓋碗、蓋杯等。能夠使茶的顏色被襯托得更豔麗。

   白茶

  可選用白瓷壺杯具,或反差很大的內壁施黑釉的黑瓷茶具,以襯托出茶的白毫。

   紅茶

  可選用內壁施白釉的紫砂茶具,白瓷、紅釉瓷的瓷壺、蓋碗、蓋杯等。能更好地烘托紅茶如瑪瑙般的茶色。

   烏龍茶

  可選用白瓷質地的壺、蓋碗、蓋杯,或是紫砂質地的茶具。襯茶色,聚攏茶香。

   花茶

  可選用青瓷、青花瓷、粉彩瓷器的瓷壺、蓋碗、蓋杯等。因為花茶是需要悶泡的茶品,蓋子可使香氣聚攏,揭開蓋的時候,才能香氣撲鼻,最好地體現出花茶的品質。

;

品讀古代茶具裡的茶文化,大家瞭解多少?

近年來,茶文化熱興起,茶文化學者隊伍也在蓬勃發展。茶的史實離不開各種方式的文字研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茶文化的發展歷久彌新,許多出土文物給了茶學研究最有力的證據。細數起來,目前發現的與茶有關的文物有茶葉、茶籽和茶具。其中茶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許多專家通過不同時期的不同茶具來探索和了解茶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有了茶,就有了茶具。自然,我們目前對茶文化的研究成果,離不開對茶器文物的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茶器 "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王褒的《侍御覽》中關於 "以諸器備茶 "的記載中,意思是說在備茶之前,各種茶器都要清洗乾淨,備用。陸羽在《茶經》中稱泡茶的工具為茶具,泡茶的器具為茶具,並精心設計了二十四種適合泡茶和飲茶的器具,可分為壺、碗、杯、盞四大器物。現代人所說的茶具更多的是指茶壺、茶杯、茶匙等飲茶用具。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具是飲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發展帶動了茶具的發展。不同時期的茶具都打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使茶具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茶具的材質、品種、造型和風格的演變,與《時代》的特點、民族風俗和審美情趣密切相關。無論是粗糙的還是精緻的,在某種程度上,茶具的功能不僅是為了奉茶,更重要的是蘊含當代文化,提供審美物件,提升茶趣,助力茶業繁榮。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四川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四川茶 文化 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那麼大家知道四川茶文化的茶具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四川茶文化的茶具介紹,一起來看看。

四川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碟、茶盤等 飲茶 用具,我國茶具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者所親睞。由於製作材料不同而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而就四川範圍來講主要出產的為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個類別。

  白瓷: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大邑生產的白瓷質薄光潤,白裡泛青,雅緻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了元代發展為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靚典雅,不僅得到國內人士的喜愛,還遠銷海外。四川大邑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安徽祁門並列為中國白瓷茶具的四大產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聞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質堅、釉色飽滿、色澤靜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陶瓷釉面有紋片,紋片開頭多樣,大小相間,此稱"文武片";也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北極碎",另外還有"蟹瓜紋"、"牛毛紋"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別具風格的紋飾圖樣是由於釉面原料的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黑瓷:中國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廣元和福建安的為上等。在宋代,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能根據 經驗 ,認為黑瓷茶盞用以鬥茶最為適宜。北宋蔡襄《茶錄》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黑盞紺黑,紋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其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獨特之處,四川廣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飾上與建安都不相上下。

  “蓋碗杯”分為茶碗、茶蓋、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稱“三件頭”。相傳為唐代四川節度使崔寧所發明,崔寧勤於政務,功於詩書,常常以茶會客。崔寧見使女送茶時,常因茶碗太燙而多有不便,於是他想出一個妙計,用蠟將茶碗固定在茶托上,這樣一來,茶碗裡的水就不會溢位,後來這種茶具在民間流傳開來而後全國仿造。對於這種茶具的託捧 方法 也有要領,左手託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蓋,在碗麵,碗沿上輕輕拔動,發出聲響,然後將茶蓋半沉入水中,由裡向外漫漫滑動,這時只見綠波翻湧,翠葉沉浮,幻影遊動。飲茶時將茶碗送到嘴邊,徐徐飲入,稍作停頓,茶水於舌邊,舌根迴盪,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聲,此時口中是暗香飄動,芬芳亂竄。行家們稱此招為"三吹三浪",蓋碗茶流傳於民間後,更豐富了其內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語。茶蓋翻轉在茶沿旁,要求續水、加湯;茶蓋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馬回來;茶蓋翻轉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結帳走了。

  自蓋碗茶的問世,“三件頭”迅速風糜全國,四川人對茶具的喜愛也逐漸由"陽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轉化為“下里巴人”的蓋碗杯,出現了雅俗共賞的局面。而飲茶的風俗也為更多人所接受,"茶館"在四川的數量也可謂是“甲天下”。

  四川茶文化的介紹

  成都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坐在茶館中,茶客們可看川劇、可聽 清音、可溜鳥、可打盹兒或者看看閒書、錄影片、要麼就兩三個人 湊在一塊兒擺龍門陣,不時還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 遊走其間,大家都消遙自在,自得其樂,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可以深 深感受到社會群體的親和,感受到成都茶館兒的濃濃的地方特色。 此外成都茶館兒還有著不容小覷的社會功用,它起著“會客室”、 “俱樂部”和“民事糾紛調解處”的作用。舊時成都至般市民的住 處不寬敞,有客來時,談話不方便,於是主人手一揮:“走,吃茶去” 人們也習以為常。欣然前往。至於“俱樂部”,中山街茶館的“鴿市”, “百老匯”的“雀雀兒市”自不必說了,它們本身就含有“信鴿”、 “雀雀兒市”俱樂部的性質,其他的比方說專門下各種棋的、唱“圍 鼓"的等形成的俱樂部茶館也很常見

  除了休閒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瞭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裡。這些茶館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為爭聘教師“六臘之戰”的戰場。可以說,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館當做結交聚會的好去處,茶館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 辯論 的對手經過一番脣舌戰之後,由調解人仲裁。所謂“一張桌子四隻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茶具文化的性質

茶具文化的性質: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現代觀點,不應納入器具。

唐白釉煮茶器:茶碾、風爐、茶釜、帶託盞唐白釉花口帶託盞。

宋代的飲茶主要以點茶為主,煎茶為輔,在點茶基礎上升華為鬥茶、分茶和茶百戲。

盞是宋人對茶碗的稱呼,由於宋人崇尚白色的湯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盞特別盛行。黑釉盞以福建建窯產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建窯生產的黑釉盞底部刻有“供御”、“進琖”字樣的,是進貢給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茶具挑選:

茶壺是自己使用的,所以在選擇茶壺的造型及外觀方面。只要依個人喜好、個人感受選擇便可,最重要是自己看得舒服滿意。

泡茶用的壺,一般是以砂為主,因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較瓷器渾親和,在上面提款也別具韻味,所以大致上砂壺比瓷壺受歡迎。至於茶壺的質地,主要是以胎骨堅、色澤潤為佳。

在選購新壺時,應嗅一嗅壺中味,新壺有些也許會略帶瓦味,這倒還可選用,但若帶火燒味或其它雜味,如油味或人工著色味則不足取了。

壺的精密度是指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則茗香散漫。

茶具文化(酺已蓋藏——談談茶具中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千百年來,茶在中國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方方面面,而“品飲”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具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與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中國是著名的禮儀之邦,而中國茶文化通過人與人之間以茶會友,用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行為與中國的禮儀文化相結合,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的特徵。

一、中國茶的歷史

中國有著悠久的茶葉栽培和加工的歷史,最初的茶葉僅僅是一味藥材,可以清熱解毒,提神明目。《神農百草經》上就說神農氏在嘗百草時中毒,是靠茶葉來解毒的。而傳說中的黃帝與廣成子、丹丘生在練丹之時,就常把茶做為他們的飲品。這些古老的傳說證明中國人種植茶葉、飲茶品茶的歷史至少有幾千年了。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茶葉還並不是中國人的常用飲品。三國時蜀地人民將茶葉製成茶餅,遇到有人醉酒,便掰一塊與蔥、姜一同煮沸,是非常有效的醒酒湯。

茶園

到了唐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長江中下游地區茶葉種植面積增長十分迅速,茶葉產量也大幅提高。唐朝初年的南方人民“採其葉煮,是為茗粥”,並逐步向北方地區蔓延。到了開元年間,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和生活的安樂,加上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飲茶風氣遍佈全國,就連西北地區人民也“不得一日無茶”。這時也出現了許多專門賣茶的茶館茶鋪,花一點錢買一碗茶,坐在茶館裡擺擺龍門陣,已成為許多人日常休閒的一個部分。

中唐時期的陸羽,是一位愛茶如命的茶學家,也是後世公認的“茶聖”。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在這部著作中,集中了全國茶區的分佈、茶葉的生長、種植、製造、品鑑等方面之大成,特別是對煮茶的過程、技藝;和飲茶的方法、以及飲茶器皿鑑賞,都有著詳細的論述。《茶經》成書後,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許多文人士大夫將品茶當成追求雅趣、以茶會友、精神交流的一種時尚。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最為繁榮的一個封建王朝,這時的茶藝已與琴棋書畫融為一體,並將煮茶、品茶與儒家的禮儀聯絡起來,出現了文品、武鬥、分茶等多種茶文化,種茶、烹茶、製茶、品茶以及茶具的製作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茶文化就此形成。

二、茶具的出現

茶的品飲過程,無論是沏茶、賞茶、還是飲茶、品茶,都離不開器具。一套好的品茶器具,應該是能與茶葉本身的色香形味都能形成完美的配合和互補,它不一定需要華麗的外表或者不菲的身價,還是要能與茶葉的氣質相吻合,與茶葉的內在相吻合,能符合茶葉的文化精神,能與茶葉一起形成品飲結合的藝術。

古代茶具

茶具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的歷程。茶具不僅是品茶者的審美,也是一個時代的茗韻。可以說,茶具是伴隨著茶文化一起發展與興衰的。

最初的茶具出現在西漢時期。西漢王褒的《僮約》中 "烹荼盡具,酺已蓋藏" 是對中國茶具最早的記載。在此之前,並沒有產生專供人們喝茶的器具,而是將普通的食具用來飲茶。這一點從考古出土的秦漢時期的墓葬中也能得到佐證。甚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茶具還基本停留在與食器、酒器混用的階段,並沒有出現專用的成體系的茶具。

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左思在《嬌女詩》中寫道: “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這裡的“鼎”就是當時既可以用來當食具又當茶具的器具。晉惠帝喝茶時,侍從也僅僅是“持瓦盂承茶”,連皇帝的茶具也僅僅是瓦盂,可見這一時期人們還沒有充分重視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內涵。

到了唐代,飲茶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之後,各種文人士大夫之間的茶宴、茶會相繼出現,飲茶已成為品飲結合的藝術,茶具也迎來了一場。此時的上層階層不僅把茶具當成飲茶的器具,也開始利用茶具提高茶的色、香、味,並開始注重茶具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法門寺出土的茶具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茶具。這些茶具包括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銀則、長柄勺等二十八種,是唐鹹通九年,專門製造金銀犀玉巧工之物的宮廷"文思院"製作的大唐宮廷茶具。為唐懿宗御用之物。這些茶具有烹茶的風爐、承灰、火筷子;有取茶的碾、羅合、則;有盛水的水方、瓢;有盛茶的碗、札;還有裝茶具的畚和都籃、具例,配置十分齊全,生動的為我們展現了大唐盛世時茶具的精美和藝術成就。就拿裝茶餅的籠子來說,都是用金銀絲編織而成,頂端有塔狀金珠裝飾,精美異常。都籃也是蓮花狀,外面裝飾有蓮葉和蓮蓬,栩栩如生,工藝十分精湛。

三、茶具的發展高峰

唐代飲茶多用煎飲法,到了宋代則是點茶飲法的天下。這種飲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為了與飲用方法相適應, 宋代茶具以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等為主,號為“十二先生”。

宋代茶具

雖然宋代茶具的種類比唐代有所減少,但更加講究法度,形制愈來愈精。如飲茶用的盞,注水用的執壺(瓶),炙茶用的鈐生火用的銚等,不但質地更為講究,而且製作更加精細。宋代煎水很少如唐代一樣用瓢或者水方,而是改用銚子煎水。這是一種有柄有嘴的烹器,以陶或者銅製成,注水非常方便。盛茶的器具也從唐代的碗改為敞口小底的盞,材質也從唐代的金銀器改成做工精巧的陶瓷器。

到了明清之際,茶葉的加工技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條形散茶成為茶的主流,飲茶也變成了直接用沸水沖泡,茶具也相應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唐宋時期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被淘汰,貯茶和焙茶器開始興起,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等茶具開始在品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茶具雖然簡便,但是注重製法和規格、質地,各種質地的小茶壺和茶盞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來自景德鎮的瓷茶具和宜興的紫砂茶具更是窮極精巧,得到越來越多茶客的喜愛。

明清茶具的特點是簡而精。無論是茶壺茶碗,還是茶盞茶洗,都是造型多樣,圖案百變。從宣德爐到成化鬥彩杯,都有瓷色潔白、器形小巧的特點。特別是明代開始出現了紫砂壺這種與飲茶妙趣天成的茶具。這是一種利用宜興特有的陶土燒製而成的茶具,由於這裡的陶土黏力強,使得宜興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之香氣,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加之其造型古樸、色澤典雅、光潔無暇,其中的上品甚至可與黃金價格媲美。那些紫砂壺大師製作的茶具,典雅精巧,既是增添品茗雅趣的茶具,又是珍貴的藝術品。

蓋碗

最能代表清代風格的茶具非“蓋碗”莫屬。這是一種一式三件的茶具,上有蓋,中有碗,下有託,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清代製作蓋碗的材質有瓷、紫砂等等,但以各種花色的瓷蓋碗為多。因為品茗要講究"察色、嗅香、品味、觀形",以往的杯、壺泡茶,不利於察色、觀形,亦不利於茶湯濃淡之調節。而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其大妙也”。用蓋碗品飲時,揭開碗蓋,先嗅其蓋香,再聞茶香,盡得品茗之雅趣。

四、茶具與茶文化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的使用過程既是一次茶的品飲,又是對茶文化的一次鑑賞,還是對茶禮儀的一次展示和茶文化精神的領略。茶文化的發展帶動了茶具的發展,而茶具的發展又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和審美,雙方是相輔相成的一個良性迴圈。

早在唐代,茶聖陸羽就對茶具進行過精闢的分析,認為同樣是飲茶的器具,有些就“宜茶”,有些不“宜茶”。同樣是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為什麼會存在這種區別呢?因為越州瓷器如玉如冰,顏色青白,泡出來的茶湯碧綠,所以“趙州瓷青,青則益茶”。

宋人鬥茶圖

鬥茶是宋代興起的一種茶文化,通過比賽茶的優劣,達到"較筐篋之精,爭鑑裁之別"的文化目的。它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三個部分,是當時文人之間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挑戰性。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的時候,便是鬥茶的最佳時機。人們將自己青藏的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的內容是鬥湯色、鬥水痕,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鬥茶的器具多為福建的建窯產的黑瓷茶具,這種茶具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異常美觀。用它鬥茶,易於觀察茶麵白色泡沫湯花,以便分出勝負。

這種文化習俗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愛,范仲淹有詩寫道:"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蘇軾也有《荔枝嘆》雲:"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便是對鬥茶的生動記載。每年茶季,成千上萬老百姓參與鬥茶活動,顯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宋代民俗畫。

飲茶不但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精神藝術。在中國的茶文化中,茶具並不僅僅只是一種生活實用品,而是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品,應該具備使用功能與審美的統一。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茶具,都以“神韻”來演繹中國的茶文化。各式茶具雖然形體上千變萬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都有通過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質的肌理來表現對茶文化的烘托。它不但是茶文化的載體,還是人們對茶文化中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理解,在器具上的再現。

從魏晉到唐末,中國社會崇尚奢華,所以這一時期的茶具多以金銀器為主。而到了宋末之後,瓷陶茶具漸漸成為社會的主流。這是因為中國的茶文化和社會文化由尚驕奢往尚清儉的過渡而引起的變化。明清社會的價值觀是內斂的,含蓄的,所以體現在茶具上,就以古樸為主,以簡約為主,以富含藝術性為主。這是茶具的進步,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進步。

明清茶具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對古代繁瑣的文化禮儀的否定上。唐宋時期,品茶是一項禮儀,有著很多的繁文縟節,所以一套茶具種類繁多,它的禮儀含義大過了品茗本身。而明清社會的文人崇尚簡單樸實的禮節,追求對自然生命氣息的體驗,所以能一捧在手的紫砂壺、瓷盞能大行其道。這時人們注重的是茶文化中的人文意境和自然意境,因此這一時期的茶具往往會配繪一些中國山水畫或者花草圖案,反映的是人們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正是明清儒學中推崇中庸之道,崇尚古樸自然、內斂文化的一種體現。

中國的茶文化有別於酒文化,它是如同茶具上鐫刻的“可以清心也”銘文一樣,可以讓人靜下心來,心無旁騖,用手上的溫馨熨貼著不盡的情懷。一杯在手,清香滿室,在暖暖的茶水裡,時光的流淌彷彿放慢了腳步,物我兩忘便是精神上的永恆。而這些精神上的享受,遠非當今一些商家粗製濫造的、沒有文化內涵的各種茶杯能帶來的享受了。

中國茶具文化與茶具挑選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效能外,茶具的藝術性、製作的精細與否,又是人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如果是一位收藏家,那麼,他對茶具藝術的追求,更勝過對茶具實用性的要求。

因茶制宜: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對一個愛茶人來說,不僅要會選擇好茶,還要會選配好茶具。因此,在歷史上,有關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

     唐代陸羽通過對各地所產瓷器茶具的比較後認為:“邢(今河北鉅鹿、廣宗以西,河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紹興、蕭山、浦江、上虞、餘姚等地)。”這是因為唐代人們喝的是餅茶,茶須烤炙研碎後,再經煎煮而成,這種茶的茶湯呈“白紅”色,即“淡紅”色。一旦茶湯傾入瓷茶具後,湯色就會因瓷色的不同而起變化。“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今安徽壽縣、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黃,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錦江流域和南昌、豐城、進賢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為青色,傾入“淡紅”色的茶湯,呈綠色。陸氏從茶葉欣賞的角度,提出了“青則益茶”,認為以青色越瓷茶具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陸龜蒙則從茶具欣賞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澤如玉,又有畫飾的為最佳。

 從宋代開始,飲茶習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團茶研碎經“點注”後,茶湯色澤已近“白色”了。這樣,唐時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無法襯托出“白”的色澤。而此時作為飲茶的碗已改為盞,這樣對盞色的要求也就起了變化:“盞色貴黑青”,認為黑釉茶盞才能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今福建建甌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蔡氏特別推崇“紺黑”的建安兔毫盞。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對此,明代的屠隆就認為茶盞“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後,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興起,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係。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側重在“香”和“味”。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並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明代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嚐到真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後,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製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味,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果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至於其他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但不論沖泡何種細嫩名優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其次會使芽葉軟化,不能在湯中林立,失去姿態;第三會使茶香減弱,甚至產生“熟湯味”。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

在我國民間,還有“老茶壺泡,嫩茶杯衝”之說。這是因為較粗老的老葉,用壺沖泡,一則可保持熱量,有利於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溶解於茶湯,提高茶湯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則較粗老茶葉缺乏觀賞價值,用來敬客,不大雅觀,這樣,還可避免失禮之嫌。而細嫩的茶葉,用杯沖泡,一目瞭然,同時可收到物質享受和精神欣賞之美。

因地制宜: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長江以北一帶,大多喜愛選用有蓋瓷杯沖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壺泡茶,爾後將茶湯傾入茶盅飲用。在長江三角洲滬杭寧和華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們愛好品細嫩名優茶,既要聞其香,啜其味,還要觀其色,賞其形,因此,特別喜歡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在江、浙一帶的許多地區,飲茶注重茶葉的滋味和香氣,因此喜歡選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蓋瓷杯沏茶。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於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鑑賞茶的韻味。潮汕風爐是一隻縮小了的粗陶炭爐,專作加熱之用;玉書碨是一把縮小了的瓦陶壺,高柄長嘴,架在風爐之上,專作燒水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小一些的紫砂壺,專作泡茶之用;若琛甌是隻有半個乒乓球大小的2~4只小茶杯,每隻只能容納4毫升茶湯,專供飲茶之用。小杯啜烏龍,與其說是解渴,還不如說是聞香玩味。這種茶具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種藝術品。四川人飲茶特別鍾情蓋茶碗,喝茶時,左手託茶托,不會燙手,右手拿茶碗蓋,用以撥去浮在湯麵的茶葉。加上蓋,能夠保香,去掉蓋,又可觀姿察色。選用這種茶具飲茶,頗有清代遺風。至於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至今多習慣於用碗喝茶,古風猶存。

土巴兔線上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選此連結:【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喝茶茶具有什麼講究

喝茶茶具有什麼講究

喝茶茶具有什麼講究, 喝茶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看似毫無講究其實卻蘊含著古老的東方文化,喝茶是很多人最喜歡的一件事情,茶具也是很重要的,以下喝茶茶具有什麼講究。

喝茶茶具有什麼講究1

專家指點一:美感。雙龍戲珠陶瓷茶具

茶壺是自己使用的,所以在選擇茶壺的造型及外觀方面。只要依個人喜好、個人感受選擇便可,最重要是自己看得舒服滿意。

專家指點二:質地。

泡茶用的壺,一般是以砂為主,因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較瓷器渾親和,在上面提款也別具韻味,所以大致上砂壺比瓷壺受歡迎。至於茶壺的質地,主要是以胎骨堅、色澤潤為佳。

專家指點三:壺味。

在選購新壺時,應嗅一嗅壺中味,新壺有些也許會略帶瓦味,這倒還可選用,但若帶火燒味或其它雜味,如油味或人工著色味則不足取了。

專家指點四:精密。

壺的精密度是指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則茗香散漫。

喝茶茶具有什麼講究2

茶盞喝茶有什麼講究

茶盞喝茶有什麼講究:泡茶前將茶盞燙洗一遍,起到乾淨、避免茶湯失色的作用,倒茶時公道杯不可直接觸碰茶盞倒入茶湯,不宜接觸建盞口沿,儘量拿捏的建盞的底部,其次茶盞用完後需做好清潔工作,清洗後晾乾即可。

如何選擇建盞:

1、手感和握感

喝茶之時,茶盞握在手上,是否貼合手掌,是否會讓人有一些踏實感,是否手感不錯,就像有人喜歡磨砂,有些人更喜歡光滑的茶盞。

2、重量

一隻茶盞拿在手裡,重量就很重要。有人喜歡使用手感重一些的,壓手感強,不然會覺得太飄;有人則喜歡薄胎輕一點的,這樣會更有隨意之感。

3、材質

每個人都有對材質的偏好,一般用紫砂壺泡茶,香味醇、易保溫,能保護茶之真髓。用瓷器泡茶,特別是白瓷,能體現茶湯的色澤,傳熱,茶葉不會產生其他反應,且造型美觀精緻,適合沖泡輕發酵,重茶之香氣。

玻璃茶杯,則是有透明,傳熱快,不透氣的特點;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上下滾動,葉片逐漸舒展,以及吐露茶湯的顏色,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而建盞鐵胎鐵釉,對茶湯的作用更加明顯,不僅保溫好,易觀茶,對於提升茶香也有著很好的效果。

4、造型和配色

有些人喜歡看略有小幅高腰線的杯子,而另一些人喜歡矮胖的杯子,能給人一種安全感。有些人喜歡的顏色是白色,而另一些人則喜歡黑色。如果有人圖案為手繪的,那就另一些人喜歡自然的圖案。

收藏和玩盞,既是作為一種對建盞藝術的傳承和珍愛,另一方也是投資,根據時間的推移,建盞可能越來越值錢,這不僅是對你眼裡的肯定,更是讓你獲得物質享受。這也許就是盞友們喜歡建盞的原因之一吧。

喝茶茶具有什麼講究3

喝茶有什麼講究

喝茶的講究有很多,喝茶講究季節。在不同的季節適合喝不同的茶,春天適合喝花茶,夏天適合喝綠茶,進入秋天以後適合喝清茶,而冬季則適合喝具有暖身效果的紅茶。喝茶的數量也有一定講究,每天喝茶的'數量應該在5~10克之間,過多的喝茶會影響身體多器官功能。

喝茶的注意事項

1、平時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過多喝茶,因為有些人為了減肥會大量的喝普洱茶,這時就會對身體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因為普洱茶中含有的鞣酸會與人體內的微量元素鐵相結合,會生成一些人體不能吸收的物質,容易讓人體出現缺鐵性貧血。

2、在喝茶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能用泡好的茶湯送藥。因為茶葉中含有多種能分解毒素的物質,它會讓藥物的藥用功效受損,如果喝茶送藥會影響藥物的藥效,會讓藥物功效下降對人們的病情恢復不利。

3、喝茶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能在睡前喝茶,不然身體吸收茶鹼咖啡鹼以後會讓神經興奮,容易出現失眠,另外還要注意在空腹狀態下不能喝茶,因為空腹狀態下喝茶會傷胃,而且會讓人們出現頭暈乏力等類似於醉酒的狀態。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一些與喝茶相關的知識,能讓大家瞭解喝茶的講究,也能知道喝茶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以後大家再喝茶就會更安全,喝茶後也會有更好的人保健養生功效出現。

茶具發展趨勢(從茶具的變化解讀茶文化的演進)

茶文化熱是近些年興起的,茶文化學者的隊伍也在蓬勃壯大。茶的諸多歷史自然離不開各式各樣、各種途徑的考證。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茶文化的發展不斷出新,諸多的出土文物給了茶界研究最有力的佐證。歷數起來,目前發現與茶相關的文物有茶葉、茶籽和茶具。茶具是最重要,也是最多的部分。很多專家通過各個時期的不同茶具,探究、瞭解茶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百相。自有飲茶,就有茶具。我們當今的茶文化研究成果自然離不開茶具文物的全面亮相與深入研究。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茶具又是茶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發展帶動了茶具的發展,不同時期的茶具被烙上了不同時代的印記,使得茶具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茶具的材質、品種、造型和式樣的演變,與時代特徵、民族風俗以及審美情趣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粗糙、精緻,在某種程度上,茶具的功用不僅僅是盛茶,還蘊涵同時代的文化,提供審美物件,增進茶趣,以助茶興。

茶道作為一門文化藝能,講究精茶、真水和活火,還講究妙器,正所謂名茶配妙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茶具始於何時?西漢末年,王褒的《僮約》有“烹荼盡具”之說,是否有專用茶具不得其詳。《廣陵耆老傳》內雲 :“晉元帝時,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老嫗所提器茗大概是食器兼用作茶具。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荈據,吹噓對鼎 ”兩句,“鼎 ”也是當時的食器而非茶器。晉代盧琳的《四王起事》記晉惠帝遇難逃亡,返回洛陽,有侍從“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以為佳”。承茶之具是瓦盂,即盛飯菜的土碗。顯然,唐代以前是茶具與食器混用的。

漢晉時期的茶具藝術發展無疑還是緩慢的,一直沿著土陶—硬陶—釉陶這麼一條曲線前進。最早的茶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是一種小口大肚陶質的缶。

釉陶

近年,在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東漢時期的瓷器,內有碗、杯、壺等茶具,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這個時期的茶具有青瓷缽、陶爐、銅鍑、青瓷罐、陶臼等。青瓷缽用於飲茶,陶爐用於煮茶,銅鍑用於盛茶湯,青瓷罐用於貯藏茶葉,陶臼用於研茶。晉朝造瓷業進一步發展,主要燒製青瓷,瓷質茶具佔主要份額。

主要茶具有青瓷鍑(盛茶湯的器具)、青瓷孔罐(烘焙茶葉的器具)和青瓷蓋盒(貯存茶葉的盒子)。這個時期,飲茶方法大同小異,各地的飲茶器皿也相差無幾。

漢朝時期,茶由巴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葉生產地區不斷擴大,飲茶從上層社會逐漸向民間發展,飲茶較為普遍。從飲茶起始,就有了客來敬茶的禮節,到兩晉南北朝時成了普遍的禮儀。而茶具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在這一時期是其重要的孕育階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會背景給茶具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營養,使茶文化一開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華文化傳承相統一的特點。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經濟和文化最繁榮的時期,各民族和諧相處,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茶飲之風也隨之呈風起雲湧之勢。在這一社會大氛圍的影響之下,中國茶具首次從食、酒器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體系,為品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唐文化博大精深,社會各階層的文化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茶具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也能體現出這一點。由於飲茶風俗遍及全國各地,飲茶器皿頗受重視,專門的飲茶器皿製造業也應運而生。除了文人士大夫階層所使用的茶具外,宮廷茶具及民間茶具對中華茶文明發展的作用同樣功不可沒。宮廷飲茶,茶具奢侈豪華,選材極為考究,製作相當精良,每一件茶具都是當世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

民間茶具與宮廷茶具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質樸而實用。茶具作為身份地位的標誌要大於作為器具的意義。

在唐代,茶具從食、酒器中分離而自成體系。茶具專用始於唐代,茶具的定型化和系列化,陸羽功不可沒。陸羽在《茶經》中列出了包括煮茶、飲茶、灸茶的器具 28 種,內生火用具有風爐、灰承、筥、炭檛和火夾 5 種,煮茶用具有鍑(即“釜之大口者也”)和交床 2 種,製茶用具包括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和則 6 種,水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竹夾和熟盂 5 種,鹽具包括鹺簋和揭 2 種,飲茶用具包括碗和札 2 種,清潔用具包括滌方、滓方和巾 3 種,藏陳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籃 3 種。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有這麼多複雜的器具似乎難以理解。

但在古代人的眼裡,則是完成一定禮儀,是使飲茶更好、更精的必然過程。可見古人對飲茶的講究,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享受,而是追求一種精神意境。說明人們不光是飲茶,亦在品茶,包括對茶具的評品。唐茶具豐富多彩,既有如冰似玉的越瓷,銀如白雪的邢瓷,又有黃釉、黑釉、彩釉瓷,造型品種豐富多樣。

唐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茶具無疑應是 1987年在陝西省扶風縣城北 10 公里的法門鎮法門寺,出土的一套規格極高、工藝精湛的皇家金銀茶具。據考究,這套茶具製成於鹹通九年到十二年,為僖宗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最完善、最精緻的茶具文物。

標籤: 茶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yn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