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落水洞古樹茶是在哪裡

落水洞古樹茶是在哪裡

落水洞古樹茶是在哪裡

落水洞古樹茶條索顯肥壯,色澤墨綠顯毫,其茶清香淡雅,落水洞古樹茶以其香氣高揚、香入水、湯水柔和、刺激性較低等特色著稱,並具有柔、甜、滑等顯著特徵。

落水洞古樹茶是雲南省普洱市西北部的一個小山村,位於南逕江上游,距離普洱市區約50公里。

這裡是普洱茶產區的核心地帶,以野生古茶樹資源豐富著稱,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落水洞古樹茶特點

落水洞古樹茶特點為濃郁的蜜香,湯水的質地粘稠飽滿、持續性和穩定性好,在湯水的質地和後期的儲存有不俗的表現。

落水洞古樹茶的芽葉十色澤綠,茸毛多,葉緣微波偏平,葉質軟,葉背茸毛較多,葉基成楔形。茶的香氣高揚,蘭香中帶花果香和蜜香,湯水糯柔清雅,黏稠飽滿,是易武茶中較為糯柔的品種,被不少茶客追捧。落水洞茶的口感和香氣可視為易武茶的代表了,柔順而不失陽剛,綿滑而不失力度。

落水洞村位於易武鄉東北邊,離易武街約7公里,距離麻黑村委會4公里,所佔國土面積2.79平方公里,海拔1287米,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年降水量1950毫米。落水洞是一個自然村,原名曼落,屬於山區,隸屬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鄉麻黑村委會,現有村民23戶,人口93人。因為在寨子中心有個很大的山洞(雲南喀斯特地貌現象),且山洞通過地底暗流直接與河流相連,加之當地地勢原因,就算是雨量較大的雨季洞內的水也不會滿溢位來,因而得名落水洞。

雲南普洱茶---六大茶山?

說到雲南普洱茶得產地,當首推“六大茶山”。

(1)易武

易武為勐臘縣北部的一個鄉,其氣候呈明顯立體特徵,年均日照時數1600-2200小時,年均降雨900-1600毫米,年均氣溫為17.7攝氏度,積溫6000攝氏度以上,此地為種茶的上好之地。

易武茶山的古茶樹為喬木型大葉種,是製作上佳普洱茶的優良品種。易武村落水洞有古茶樹,高10.33米,基圍1.32米,人稱茶樹王;易武村銅箐河的古茶樹,高14.52米,基圍1.8米。 易武所產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茶味濃郁,製成之茶,經自然發酵,其湯色褐紅,陳香陳韻。

易武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有茶祖會,據說是紀念孔明到此興茶,教給當地人採茶飲茶的方法。

(2)倚邦

倚邦曾是六大茶山的“盟主”,當時入山造茶者達十萬人之眾,茶產量數萬擔。

倚邦之茶葉芽細長,銀色生輝,味道極釅,回甘無窮,歷史上以生產圓茶而著稱,被稱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貢茶的原料和初製茶就來自此地。

倚邦的小葉種茶在一百多年前由四川茶農帶來栽種,以至於終成氣候,其味色特佳,連千里之外的京城達官也指明索要。

倚邦在傣語裡是“茶井”的意思。在此還存有乾隆,道光和光緒時期的三塊石碑。茶碑記錄了茶山的重大茶事,昭示著茶在倚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攸樂

攸樂茶山是基諾族的神聖家園,它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市以東,茶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 基諾族自稱是孔明的後裔,他們以孔明為祖,在祭祀時也稱喊孔明先生。

(4)漫撒

漫撒茶山位於勐臘易武鄉東北,離易武老街不到20公里。這裡的“元寶茶”自清代以來就馳名南亞,被譽為普洱茶種最具有陽剛之氣的茶。

(5)蠻磚

蠻磚也由自己不同凡響的歷史。蠻磚曾是倚邦六鄉的集散中心,所產之茶其芽雪白,茶味獨特,是普洱茶中的珍品。

蠻磚茶山是現今六大茶山中儲存最為完整的古茶山。

(6)革登

革登緊靠攸樂,其所產之茶芽頭粗壯,滿披銀毫,老百姓稱為“大白茶”。

在革登,古茶樹,古茶園,古石碑比比皆是,於此你可感受到古茶鄉的與眾不同的氣質。

來源:善誠普洱

西雙版納茶區13座古茶山?

西雙版納茶區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縣)

茶山地理:勐海縣最北臨,屬勐往鄉勐社村。同普洱的瀾滄和思茅區交界。這裡是瀾滄江出普洱市,進入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歷史:這裡曾是勐海通往瀾滄的古道,歷史上曾經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後來勐海通往瀾滄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區逐漸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樹資源。

古樹現狀:曼勝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經過較大破壞,很多古樹被破掉種糧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畝左右,茶山環境歷經破壞,植被比較單一。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清晰,苦澀明顯,回甘較慢,香氣較濃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宋鄉,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其中那卡茶區海拔1600米,保塘茶區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那卡(臘卡)。

茶山歷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那卡也是版納最負盛名的產區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漢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大曼呂等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園,成為勐海茶廠的重要原料來源。

古樹現狀:勐宋地區的古茶園目前還有3000畝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為出名,保塘茶區保護的最為完好。那卡古茶園種植密度較大,其中有一定小葉種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畝。保塘古茶區與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佈密度較低,散佈在森林裡,還保留了一定量較粗大的老樹。

茶質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樹茶普遍茶香純正,苦澀明顯,山野氣韻強,回甘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產)筍醬(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6-18度。

古樹產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歷史:南糯山種茶歷史悠久,享有盛名,傳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種茶,古濮人在此種茶的歷史則十分久遠,後來哈尼人遷入南糯山開始種茶。在和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時期這裡是雲南機器製茶的發祥地。八十年代大規模開發茶園時對古樹有一定的破壞。

古樹現狀:目前南糯山古茶園約12000畝,是版納地區最為著名和麵積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園分佈在9個自然村,由於分佈較廣,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區別以半坡老寨的茶最為出名。由於代經歷史變遷,南糯山古樹,矮化老樹,臺地茶並存,古樹茶品質有所下滑。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回甘較快,山野氣韻較顯。

帕沙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一座山,一條河”。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南帕沙村,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樹產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幹、老端等。

茶山歷史:帕沙村唐宋時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種茶,目前仍保留相當數量古樹。

古樹現狀: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園有2900畝左右,每個寨子都有一定數量的古樹資源。幾百年樹齡的古樹存量很多,大樹成片,基本未經矮化,保護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樹茶較為出名。

茶質特色:帕沙古樹苦澀明顯,但可以化開,清甜亦顯,生津明顯,山野韻足。

賀開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最先看到太陽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混鎮賀開村,北連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區,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腑望勐混壩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樹產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蚌、曼囡等。

茶山歷史:賀開拉祜屬古羌人餘脈,很早就在賀開一代種茶。當地人以諸葛亮為茶祖,每年有儀式祭拜,還流傳古茶樹的傳說。近代賀開也是版納較為著名的茶區之一。

古樹現狀:賀開現有連片古茶園9000畝以上,分佈於賀開、曼蚌2個村委會7個寨。賀開古茶園在西雙版納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間有十幾株樹齡近千年的大茶樹。古茶園自然環境保護較為良好。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略有苦澀,苦澀化甘較快,山韻明顯。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南與緬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對海拔較低,約1200米。

古樹產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歷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後裔,濮人在雲南種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目前在老曼娥寨還保留有較大規模的古茶園。老班章古樹在本世紀早期開始逐漸為人所知,從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顯特點,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稱譽,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點。

古樹現狀: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園兩千多畝,以老班章樹齡較老,自然環境保護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當數量的古樹。老曼娥寨的古茶園面積更大,有三千畝以上。總體來說,當地人為維護老班章聲譽,茶園生態保護和管理不錯,但和大多數名山一樣,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壯,滋味濃烈,苦澀明顯,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氣明顯。老曼娥茶與老班章類似,苦澀度更重,化開時間更慢。

巴達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仙人腳印”。

茶山地理:勐海縣西部,原屬巴達鄉,今屬西定鄉,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樹產地:曼邁、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歷史:巴達茶的出名主要是因為1962年發現的巴達野生大茶樹,為雲南成為世界茶發源地做出了貢獻,勐海茶廠在巴達地區也有規模龐大的臺地茶基地。其實除了野生茶和臺地茶,巴達的栽培古樹茶資源也很優秀,是當地的布朗族先民種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過1400年曆史。

古樹現狀:巴達章朗、曼邁等地的古樹茶園自然環境儲存較好,茶園與森林共生,古茶樹自然生長,大多沒有矮化,有少量小葉種,古茶園共有兩千畝以上。

茶質特色:山韻飽滿,香氣純正,苦澀明顯,湯中有甜,回甘快而明顯。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

古樹產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颳風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樹等。

茶山歷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種植茶樹,明末清初之後,隨著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早期慢撒地區茶葉生產貿易量很大,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轉至易武。清末時一些普洱茶歷史上著名的茶莊開始出現,如鴻慶號、同慶號、同興號、安樂號、乾利貞號等等。

古樹現狀: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產量最大。清朝後期以來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目前易武茶區保留有少量沒有矮化的分散古樹和大量矮化的古樹茶園。這些茶園自然環境相對較好,保證了茶的山場氣韻。不過因為易武茶成名早,古樹存在過度採摘和養護不當的情況,近年來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易武茶湯水柔和順滑,口感清甜,苦澀感較弱,回甘較好。有“茶中皇后”的稱號。

倚邦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象明鄉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佈。其中曼鬆茶山海拔1340米。

古樹產地:倚邦、曼鬆、嶍崆、架布、曼拱、麻慄樹等。

茶山歷史:倚邦茶區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樹。尤其是清代曼鬆茶成為貢茶,令倚邦茶聲名遠播。有“吃曼鬆,看倚邦”之說,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樹現狀:倚邦茶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大葉種和小葉種茶樹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慄樹等地還保留有小規模的古茶園,其中不乏中小葉種古樹。名聲較大的曼鬆茶區,因為歷經破壞,古樹存量很小。

茶質特色:苦味很淡,澀比苦略顯,回甘較快,香氣獨特,微有蜜韻。

蠻磚古茶山(勐臘縣)

釋義:亦稱 “曼莊”,“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南部,東部與易武茶區接壤,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樹產地: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等。

茶山歷史:曼專種茶歷史悠久,清代時已有盛名,《本草拾遺》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歷史上茶園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時多賣給易武茶號加工“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古樹現狀:綜合來說,蠻專茶區是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中古樹資源儲存最好的茶區。不僅老樹保留較多,生態環境儲存的也較好,基本沒有經過矮化。但是近年來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勢頭,比如為了增加產量,砍伐茶園的大樹以增加光照,這會對茶質產生不好的影響。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厚滑,山野氣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澀較輕,喉韻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之間。海拔1300米左右。

古樹產地:值蚌、新發。

茶區歷史: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普洱府志》記載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壞較為嚴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樹現狀:古茶園歷經破壞,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來被清理出來,大小葉種混生。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好,湯質順滑。

莽枝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諸葛亮)埋銅(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樹產地: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

茶區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清雍正時期因為牛滾塘事件與土司發生矛盾,引發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從而帶來六大茶山以至於整個普洱茶的繁榮時期。

古樹現狀:莽枝古茶山歷經破壞,存留已經不多,而且存在為了增加光照來增加產量,破壞古茶林中大樹的情況。古樹茶品質有明顯下降。

茶質特色:與革登茶類似,茶氣稍遜。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杯底香較好。

攸樂古茶山(景洪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氣溫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龍帕、司土老寨、麼卓、巴飄等。

茶山歷史:傳說基諾人是諸葛亮軍隊的後裔,基諾山種茶的歷史非常久遠。清代攸樂山產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興”茶磚就是用攸樂茶製作的。

古樹現狀:古茶園多分佈於1200米至1500米之間,面積約3000畝,幾百年的古樹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來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澀略重,回甘較好,山韻明顯,水質略薄。

普洱茶的產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聽到很多茶的名字,比方說冰島五寨、老班章這種出名的茶葉。其實,很多的茶都是以當地寨子村子的名字去命名,你知道被命名的茶產地出自哪裡麼?我們今天就先來談談普洱茶的三大產區以及茶區的各個茶山。

西雙版納產區

1、易武茶山

名寨:麻黑、彎弓、颳風寨、丁家寨、落水洞

2、倚邦茶山

名寨:曼鬆、架步、曼拱

3、蠻磚茶山

名寨:曼遷、曼莊、曼林

4、莽枝茶山

名寨:紅土坡、秧林、曼丫

5、布朗茶山

名寨:老班章、老曼峨、新班章、吉良

6、賀開茶山

名寨:班盆、廣別老寨、老曼竜、新曼竜

7、革登茶山

名寨:值蚌、新發

8、攸樂茶山

名寨:司土老宅、龍帕、亞諾村

9、南糯茶山

名寨:半坡老寨、拔瑪、石頭老寨、姑娘寨、多依寨

10、巴達茶山

名寨:曼郎、曼帕納、曼邁

11、勐宋茶山

名寨:那卡、保塘舊寨

12、帕沙茶山

名寨:中寨、新寨、帕沙老寨

臨滄產區

1、勐庫茶山

名寨:冰島、地界、老南魄、小戶賽、懂過、糯伍、壩歪

2、鳳慶茶山

名寨:香竹箐

3、邦東茶山

名寨:昔歸、邦東村、曼崗

4、永德茶山

名寨:忙肺、忙波、漢家寨

5、白鶯茶山

名寨:茶房、二嘎子、本山

普洱產區

1、景邁茶山

名寨:大寨、忙景

2、景谷茶山

名寨:秧塔、苦竹山

3、邦巍茶山

名寨:邦巍、帕寨

4、寧洱茶山

名寨:困鹿山

5、鎮沅茶山

名寨:千家寨

從零開始學普洱茶第四篇《古六大茶山之易武茶山》

易武古茶山,古稱“曼撒或漫撒茶山”。位於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鎮,緊靠寮國。是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及產量最大的茶山,所以外界也稱易武古茶山為易武茶區。

易武古茶山、古鎮,曾是"鎮越縣"府所在地,易武是雲南著名的古茶區,種茶 歷史 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在易武居住種茶,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據史料已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山每年產幹茶70000餘擔。所產普洱茶就源源不斷地由騾馬隊運出,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到達康藏地區,部分運銷印度、尼泊爾等國。

“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這是易武鎮古茶山的真實寫照。易武茶山據載,在明朝末年有江西人和雲南石屏漢人進入易武,開始在易武販茶、製茶。清乾隆年間是義烏茶快速發展的時期,從乾隆初年開始普洱府,鼓勵外地人進入六大茶山種茶上班的漢人湧進,義務在義務改造老茶園開建新茶園。經過幾十年的拓墾,易武茶園新增上萬畝,使整個義烏茶山由南至北,山山有茶園。

道光年以後易武的茶號、商號大增,易武人不僅賣茶還賣棉花、藥材等各種物資。從同治、咸豐年間開始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商貿中心,逐漸向易武轉移。清咸豐後期滇西發生戰亂,義務人轉而將茶登出東南亞和中國香港,越南萊州,寮國風沙裡成為六大茶山,茶葉外銷的中轉站,由廣東商人在萊州設商號專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開始跑香港,到光緒年間義務經濟實力超過乙方稱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鼎盛時期從易武傑,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樹幾個村寨就有茶號20多家。較大的有同慶號、同興號、福元昌、同昌號、乾利貞號、車順號、安樂號、同泰昌、泰來祥等等。

百年前,易武是貢茶產地,易武“茶馬古道”的源頭。如今無數茶人、茶商不遠千里來易武朝聖,親身感受易武和易武茶的濃厚 歷史 和茶湯底蘊。易武茶山生態環境絕佳,在森林祕境和高山闊野之間,古茶樹與密林共生,形成了高低錯落的完美生態鏈。易武的古茶園主要分佈在麻黑、曼撒、曼乃、曼臘等地。易武茶區名山名寨林立,有當今普洱茶界一泡難求的薄荷塘,以及各種名聲赫赫的各路高手,如:多依樹、天門山、彎弓、銅箐河、百花潭、白茶園、鳳凰窩、颳風寨(茶王樹、冷水河、白沙河、茶坪地)蟒蛇箐、麻黑、高山、三合社、易比、張家灣、大漆樹、冷水洞等等。

易武茶香甜醇厚、平衡細膩、剛柔並濟,滋味高度協調,其次,易武茶後期陳化效果非常理想,是業界公認的陳化之王。

普洱茶六大茶山?

普洱茶六大茶山有:

1、易武(慢撒)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

2、倚邦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象明鄉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佈。其中曼鬆茶山海拔1340米。

3、茶山名:蠻磚,亦稱

4、茶山名:革登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之間。海拔1300米左右。

5、莽枝

釋名:“(諸葛亮)埋銅(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海拔1400米左右。

6、攸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氣溫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擴充套件資料:

生態環境

古六大茶山山水相連,地形、氣候、植被相近。根據測試,海拔最高2023米,位於易武茶區的黑水樑子,最低海拔565米,位於象明茶區曼配羅梭江(人渡)水面,海拔高低差距1458米,以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5℃看。

有立體性氣候特點,海拔800米至1800米範圍內的土地有上百萬畝,這些土地屑赤紅壤、紅壤,土層深厚、肥沃,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間,理化效能十分有利於茶樹生長。

六大茶山地處南帶,年平均氣溫19℃—20℃,年積溫6000℃—7000℃,最熱月平均氣溫23℃左右,最低氣溫10℃~13℃,極端最低氣溫0℃~-3℃的天數很少。

一般在7℃以上,有輕霜3-5天,或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植物四季常青,鮮花月月可見,一年四季不明顯,月有雨季與旱季之分。

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一般年降雨量多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4月至10月較多,達1400—1500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日照短、霧日長,年日照時數達1880—1950小時,仲秋至來年孟春,不論高山或溝壑,常常雲霧瀰漫,午後方散,特別是秋冬站在山頂鳥瞰,一望無邊的茫茫雲海中露出點點山峰,壯觀無比,真有一覽眾山小,山高人為峰酌感覺,不愧是高山雲霧出名茶的好地方。

普洱茶頂級產區-麻黑古茶園的故事

麻黑之於易武,就像易武之於古六大茶山一般,是絕對繞不過去的存在。因為麻黑有2700畝的古茶園,有5100多畝的新式茶園,每年普洱茶的產量大致在45~50噸,是易武眾多山頭中古茶園面積最廣、產量最高的一個村落。

說到麻黑,就要說說易武的“七村八寨”之分,這原本是一個行政區劃,卻因這些年普洱茶市場的走高,被各自賦予了帶有江湖色彩的名望。易武七村指的是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撒村。易武八寨則分別是颳風寨、丁家寨(瑤族)、丁家寨(漢族)、舊廟寨、新寨、倮德寨、大寨、張家灣寨。

麻黑地處易武老街的東北面,距離老街有9公里,它的茶園下與落水洞、上與大漆樹的茶園相連,在過去很長一段對產區還沒有很細分的時間裡,這一片相連的茶園幾乎都被歸入“麻黑”,因為麻黑茶在市場上成名已久,至今也是易武茶風味的地理標杆。此外,麻黑還是一個“嵌”在森林裡的村寨,因為它的古茶樹和原始森林混生在一起,所以生態優勢明顯。

麻黑這個稱呼,據說舊時是對一個少數民族的貶稱,現在詳情已不可考,能夠明確的是這裡曾發生過回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鬥爭,並導致了麻黑原來的所在地——麻黑大寨的衰落。那是一個在兩百年前(清嘉慶年間)就有兩百多戶人家的繁華村落,有回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村民,也有一些漢族村民。後來紛爭鬧得激烈,瘟疫又開始流行,這使得此地的回族人全部搬走,之後的麻黑就成了一個徹底的漢族寨子,到現在共有130多戶人家、400多人。

而現在的麻黑,原本的名字叫“大路邊”,據說這個通俗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過去從易武到普洱的運茶之路,要從麻黑寨的路邊經過;而且由中國通往寮國的出口茶路,也要經過麻黑寨的路邊。由此可知,在雲南有茶山記錄以來,麻黑早就在 歷史 上,擁有了它的位置。

在當地老茶人的記憶裡,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由易武各茶號所產的“易武正山”普洱茶,實際包括整個易武茶山範圍內的麻黑、曼洛、老街、曼撒、易田、曼臘、曼乃等各村各寨的茶,當時所有茶都一個價,混在一起做,都叫易武正山。而現在的價格各個寨子都不一樣,甚至高低間相差太多,那自然是沒有混在一起做的可能了。發達的現代資訊網路,也早就讓身在茶山的人們,擁有了極靈敏的市場嗅覺。

事實上,麻黑的古茶園面積很大,甚至在整個西雙版納都可以排在前列,但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茶樹矮化運動後,沒有被矮化過的古茶樹比例也僅有百分之五左右,究其根本是當時臺地茶比古樹茶的價格貴,這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簡直不可想象。古樹茶矮化是雲南茶業在特定 歷史 時期的特定遭遇,易武茶的光環雖然璀璨,卻也無法解決當時在很長一段時期裡,人們因為物質條件的匱乏吃不飽飯的窘境,為了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20世紀50年代後,茶葉由國家統購統銷,主管部門考慮到古茶樹產量低,於是從勐海等地慢慢開始低產茶園改造試驗,主要方法是將古茶樹離地20釐米左右的部分主幹砍去,使得樹幅增大,這樣茶葉產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一邊是茶葉開始出口創匯要數量,另一邊是作為產茶大省的雲南,當時省內需求的都是綠茶(滇綠),而粗枝大葉的古樹茶顯然不適合加工成綠茶,相反整齊細嫩的臺地茶就合適。於是低產茶園改造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整個易武鄉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茶樹矮化運動。這樣一來,越是種植 歷史 悠久且離村寨比較近的古茶園,受到的影響越大,所以在易武片區相對交通便利的麻黑古茶樹,就成了徹底矮化的物件。

所幸的是現在麻黑的古茶樹雖然已不高大,但根部依舊粗壯,憑藉著古茶樹發達的根系,吸收土壤中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即使看著外觀平平,其產出的茶葉滋味跟周圍生長的喬木小茶樹們有著質的差別。根據鬥記普洱茶麻黑初制所所長孫明的介紹,近年來麻黑的茶價整體較平穩,產地好的鮮葉一般在百元一公斤,到做完毛茶就在三四千元一公斤。

而現在,對於愛茶之人來說最大的困擾卻並非價格,而是這幾年茶葉產量的猛然下滑。“不誇張地講,因為山上茶葉發得少,2019年已比往年減產了60%,2020年頭春又減產了70%%,到真正有茶葉發出來的時候,都到雨水節氣了,哎,這幾年太乾早了,做茶人看著茶樹缺少生機的樣子,心疼啊。”鬥記普洱茶麻黑初制所所長孫明介紹到。

2003年的鬥記麻黑茶,以區別於大廠茶的細膩柔甜風格,為人們逐漸認知,不過當時不少人質疑:對於一直強調滋味厚重的普洱茶而言,這樣清淡的山頭茶,能不能轉化出一個好的口感?

十八年過去了,曾經那些懷疑的聲音,不攻自破。當年這些僅僅做了一噸多量的茶,因為陳化轉化後的口感驚豔四方,從當年的十多塊錢一餅,漲到了現在萬元也難求的地步。鍾情於它的口感的茶友,因為喝一片少一片的緣故,常常要在某些特別的時刻,才捨得開啟它。

為什麼麻黑的轉化如此動人?還離不開茶的內質。作為典型的雲南大葉種,麻黑的茶樹根系扎地深,所以發芽早,育芽能力強,芽肥葉大,條索粗壯,芽頭顯毫,在素以清柔水甜為主打風格的易武茶中,麻黑茶是以醇厚蜜甜見長,花蜜香明顯。它的湯色淡黃,油光透亮,香氣高揚馥郁,掛杯香持久,葉底彈性好、厚實且色澤鮮明。在口感方面,麻黑茶是寬厚飽滿、柔中帶剛的典型,茶湯雖然苦澀度低,但茶氣卻很明顯。這正是促成後期口感轉化動人的重要因素。

易武的好茶,都在這張圖上了 1、易武老街

易武老街位於今易武鎮新街附近一山坡,初去易武的人必往之,也是不少普洱茶愛好者的朝拜之地。其 歷史 可追溯到乾隆年間,因紅河州石屏漢族人的遷入,漢文化隨之進入。發展到光緒年至時期,易武老街茶莊林立,成為六大茶山的中心。 至今,易武老街仍保留有數處老式房屋,其中車順號、同興號、元泰豐、福元昌等老字號舊址還有幸可以看到。

2、丁家寨

丁家寨分漢寨和瑤族,主要管理和使用的茶地包括彎弓和白茶園。

3、彎弓

縱觀目前的大產茶區,易武茶區是生態最好的茶區之一,而且易武茶區排的上號的高階山頭茶也很多, 如:易武彎弓、易武颳風寨茶王樹、易武薄荷塘等。

彎弓大寨興盛較漫撒老街還早,兩寨相距很近。去易武必不可錯過彎弓。彎弓曾有過建築得十分精美,且面積頗具規模的關帝廟;此外,當時由於有回族定居,彎弓還建有清真寺。如今隨著逝去的歲月,彎弓大寨遺址還有石板街、殘磚碎瓦嵌埋土中。

彎弓茶,茶香清雅且持久、山野之韻強勁。 初始清雅的蘭香揚起,而後是甜糯的花香和著野蜜香。 越往後品飲,茶湯甜柔,喉韻清涼舒爽,心也跟著靜了下來。

4、白茶園

白茶園為丁家寨瑤族發現管理。 本屬於彎弓片區,因茶質出眾有特色,而被單獨劃分出來。

5、麻黑

麻黑,是易武七村八寨的一村,位於易武茶山的中心地。 通常說起麻黑的茶,大家都約定俗成指代麻黑自然村,而非麻黑行政村範圍的茶,因此其面積範圍並不大。

麻黑村居民多為石屏後裔,自移居到易武開始,幾代人皆以茶為生。

麻黑曾是貢茶要地,馬幫從易武出發,需要從麻黑的古茶園中經過。如今仍然可以找到茶馬古道的痕跡。因是重要交通樞紐,所以麻黑一度成為易武茶的價格的風向標。

再加上其細膩、溫婉、飽滿的口感,溫潤甜柔的餘韻,是易武茶的典型代表。簡單的說, 不品麻黑不懂易武茶。

6、颳風寨

颳風寨為瑤族村寨,位於易武範圍的最東邊,與寮國接壤。其村寨附近原本無茶樹,瑤族原本亦不種茶製茶。因近年人們對易武古樹茶的熱切探求,多年被人們徹底遺忘在深山中的野放茶樹,在瑤族兄弟的驚人的深山荒野探尋下,又重新被人們發現和利用,原本寨邊無茶樹、不以茶為生的情況隨之改變。

7、薄荷塘

目前易武價格最昂貴的微產區 ,由一週姓家族發現、管理,分上下茶地,其中下茶地部分古茶樹被掛上標號牌,為薄荷塘核心古樹,以賣鮮葉為主。

薄荷塘山高路險生態佳,好生態必出好茶,但燙手的茶地生態難以維繫,薄荷塘也不例外。

8、落水洞

村中神祕大洞落水從不滿,遂將曼落改落水洞。

這裡90%的村民,祖籍源自石屏,改土歸流後落水洞(即曾經的曼落)村民不斷增加,再加上村民對茶樹的愛護、製茶工藝的嚴謹,使得落水洞村成為一個較大的產茶中心。

並且在易武的鬥茶大賽上,多次奪得金獎,因此 落水洞可以說是低調中的王者。

落水洞茶農的製茶工藝, 歷史 悠久,且始終堅持手工炒茶,非常純熟,經驗豐富,幾乎沒有瑕疵。

也使得《落水洞》的適口性非常好,直接但又不失風度,靈動清越卻又不失穩重。

要是對易武茶保有熱情和好奇,《落水洞》必品。

9、張家灣

舊時運往香港的茶,只要經越南萊州的,都必從張家灣出去,因此張家灣佔據了地理上的優勢。而除了地理優勢,張家灣也出產好茶,且茶樹品種豐富。以陳雲號為代表的幾家老字號曾在張家灣創辦經營。

10、茶王樹

茶王樹是易武各產地中道路最險的,傳說其茶地中有過樹幹粗得難以想象的茶樹,因而得名“茶王樹”。由颳風寨瑤族重新發現管理,是目前颳風寨採製茶地中價格最貴的。

以上便是易武的一些標誌性地方了,今年春茶季南茗佳人也會去到上面其中一些地方,到時候會和茶友們及時分享當地的茶芽生長情況。 當然,還有上面沒有提到的地方,茶友們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普洱茶的“七村”,你知道幾個?

易武“七村”|曼灑村

曼灑村距離鄉19公里,從彎弓向西走一個多小時,翻過一個山頭,就是曼灑老寨。

曼灑在一個山脊上,從遠處看,像一條升騰的巨龍,那裡海拔很高,視野開闊,還可以看到蠻磚、蠻枝、倚邦、易武幾個茶山,是個觀山覽景的好地方,

這裡產的茶葉條索緊結、勻整、烏黑油亮、茶湯橙黃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香高、杯底香氣持久、口感細膩、水路順滑、香氣悠長。

易武“七村”|曼秀村

曼秀村距離鄉3公里左右,是到麻黑村與颳風寨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純漢族村。

曼秀村製茶至今仍然保持傳統制茶工藝,所以曼秀村的茶是非常經典的易武風格,生產出的茶葉條索緊結、完整、灰褐顯毫、茶湯略帶金黃、香高、回甘、生津、持久,讓人回味無窮。

易武“七村”|落水洞村

落水洞村距離鄉5公里,該村 常年雲霧繚繞,溫熱多雨,土層深厚,地皮肥沃,而且土壤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古樹參天,氣候鑄就茶樹品質,適宜茶樹生長。這裡的古樹茶以其香氣高揚、香入水、湯水柔和、刺激性較低等特色著稱,是公認的易武茶高品質的代表。

落水洞普洱茶湯色淺綠青、清透鮮亮,一絲無暇,像當地的陽光一樣燦爛,濃郁的蜜香帶有花果香並透著野性的芬芳。入口甘甜清冽、輕柔靈動、水細而活。茶水滑過喉腔剎那感覺震撼、相遇恨晚、有馬上繼續暢飲的衝動,停口後清潤返甜、韻正留香,滿口生津。柔、甜、滑的特性讓人印象深刻,入口難忘。

易武“七村”|麻黑村

麻黑村距離鄉9公里,是易武所有古茶山面積最廣,產量最高的一個村。

關於“麻黑”名字的由來,相傳是因為麻黑村是在通往寮國的路邊,在過去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人們從寮國趕著馬去易武,天亮出發,走到“大路邊”的時候,天色已經差不多黑了,當地人稱作“麻麻黑”或者“麻黑”,慢慢就口口相傳稱之為麻黑村了。

該村茶山密佈,自然景觀極佳。現有古茶園面積3400畝,年產量48噸。麻黑村所產茶葉香氣突出、茶湯清明、經久耐泡、具有越陳越香的 歷史 認可。

易武“七村”|高山村

高山村:距離鄉9公里,是一個純彝族村,與曼秀村隔箐相望,因為位於高山頂峰而得名高山村。

高山村至今儲存有諸多古茶園,茶樹高大,勻需搭架攀爬才可採摘,高山村近些年茶葉製作技術提升很快,加上優質的茶原料,產品非常走俏,其茶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愛好者的珍品。

易武“七村”|三合社村

三合社村距離鄉7公里,也是一個純彝族村,在這裡生長著無數大茶樹,樹齡數百年,根部直接140-160cm不等,最高達到23m左右。茶園四周植被保護極好,所產茶葉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武“七村”|易比村

易比村距離鄉8公里,在易武鄉西南,易武著名的老字號“安樂號”就出在該村。

清光緒20年李開基就是帶著這裡的茶葉進京參加殿試的趕考,由於路途遙遠,耽誤了考試時間,李開基託人把自家制作的茶葉敬獻給了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欽命頭品頂戴雲南等處承宣佈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圖善吏為李開基題寫《瑞貢天朝》大匾。

其生產的茶葉開湯茶湯金黃明亮、回甘、生津、杯底帶濃濃密香味,香氣持久、茶葉耐泡。

易武茶區有哪些山頭

在易武,落水洞,颳風寨、麻黑寨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村寨,但是易武縱橫七百五十平方公里,除了我們熟知的滄海一粟般的幾個村寨,絕大部分都是原始森林,這些森林,就是古樹茶的天堂。

近年來,越來越多山頭很小(村寨下面的山頭),茶葉產量也相對很小,像王子山、薄荷塘、一扇磨、白茶園等比較小眾的茶,也受到很多茶友的追捧。

白茶園一面連著彎弓,側面緊靠颳風寨的茶王樹,生態環境出奇的好,茶樹整體上不是很大棵,分成很多塊小茶地,從半山到山頂,散落在原始森林裡,早十來年,這些茶地被打獵或來開墾的丁家寨人發現,誰發現誰管理就屬誰的,並不是現在丁家寨人種植的,也許是很久很久以前老老丁家寨人種的。

擴充套件資料

茶王樹是易武各產地中道路最險的,傳說其茶地中有過樹幹粗得難以想象的茶樹,因而得名“茶王樹”。茶王樹”古樹茶產量稀少,整個茶山全年的產量只有幾千公斤而已。之所以“茶王樹”茶產量不高,和此茶的稀缺以及到茶山的路途太過遙遠有關。

從颳風寨到“茶王樹”茶山,車輛走不了,要徒步走七八個小時以上,一路上不斷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沿途都是崇山峻嶺,蛇蟲出沒,費盡千辛萬險才能到達茶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易武普洱茶

標籤: 落水洞 古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m6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