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印度茶文化

印度茶文化

印度茶文化

印度茶文化源遠流長。茶在印度的歷史要早於歐洲和中國。在數千年前,茶作為一種草藥被印度人使用。印度的茶產地主要為阿薩姆邦、達爾貝斯山谷、尼爾吉里山谷和其他地區。茶是印度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印度的茶葉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印度茶文化是多元化的。茶可以是社交的、娛樂的、宗教的和療愈的。在社交場合,茶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方式。茶可以在會議、商務聚會和假日中享用。在家庭生活中,茶是親友之間相聚的一種形式。

印度茶文化還具有宗教意義。印度人在祈禱時通常會放一杯茶,以示對神明的敬意。此外,茶還被視為一種聖物,被認為具有療愈和驅邪的力量。印度的草藥茶也經常用於療愈和治療身體不適。

在印度,茶被認為是一種文化遺產,每個地區和家庭都有自己的傳統。在印度的南部,茶通常是甜的,而在北部可能更適合加奶和香料。在印度,喝茶是一種精神體驗,茶決不僅僅是一種飲料。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印度特色飲茶習俗——用舌頭舔飲,有什麼說法嗎?

印度自己的茶葉品種、下游加工方式、茶葉產品都比較豐富。特別是奶茶和油茶產品,有很多種類的小系列,品嚐之後,感覺很膩,喝多了會導致血糖高。曾有一箇中國商人到印度去開拓當地的茶葉市場,但他失敗了。他們無法適應那種溫和的苦澀香氣。

至於茶文化,請不要認為印度人是那麼新鮮或多愁善感。傳統上,印度人喝茶時用舌頭在碗上,或者不洗手就用手蘸著prata,忘記了溫杯和聞香。在印度,傳統的喝茶方式非常特別。茶水倒在盤子裡,用舌頭著喝。此外,茶具絕不用左手送,因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

在印度,人們認為喝茶有助於安撫人心,振奮精神,使飲者神清氣爽,心情舒暢。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實,茶葉含有咖啡因、可可鹼和茶鹼。兩者都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而可可鹼和茶鹼能放鬆肌肉,改善血液迴圈,並有利尿作用。在虛空中拉出一道弧線,稱為 "拉茶"。在印度,茶泡好後倒入盤中,用舌頭。這種喝茶方式是印度特有的,被稱為 "茶"。在印度,傳統的喝茶方式是將茶葉放在鍋裡煮,然後加入牛奶和糖。另一種喝法是在茶中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煮一會兒,過濾掉茶葉和香料,然後倒入一個小杯子中。趁熱喝下它。它會讓你神清氣爽。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茶葉是如何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我國茶文化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同時也開始被陸續傳播至東南亞鄰國。

越南與我國接壤。東漢末年,佛教傳入越南,並於10世紀被尊為國教。我國茶葉傳入越南的時間最遲不晚於這一時期。越南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於19世紀開始大規模地種植經營茶業。隨後,越南引進南亞的茶種與製茶的技術裝置,使得茶葉的生產與貿易發展迅速。1684年,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從我國取茶籽試種,隨後,又分別引入日本、阿薩姆(印度)試種。南亞的印度通過英屬東印度公司與1780年試種我國茶籽,隨後大規模的引種、擴種,創辦茶場,派遣製茶人員到我國學習種茶、製茶技藝,並招聘中國技術人員去印度親自授教。通過各方努力,印度茶文化的發展至19世界後葉已達“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的程度。斯里蘭卡於17世紀引入我國茶籽,並於1780年試種,1824年後,又大量引入我國茶籽及印度茶籽進行擴種,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予以指導。

唐代,我國茶葉傳播至西亞阿拉伯地區,從此正式進入阿拉伯國家。據《新唐書·陸羽傳》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回紇人用馬來交換茶葉,在飲用的同時,將部分茶葉販賣至土耳其等阿拉伯國家,從中獲取暴利。西亞的土耳其於1888年開始進行茶葉種植,先從日本引入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入茶籽種植。經過分批開發、種植後,其茶業規模逐漸成形並穩步向前發展。

西方最早有關茶葉記載的文獻是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撰寫的《中國與印度的關係》。隨後,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對茶葉進行了描述,這使得西方人對茶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直至17世紀,茶葉才被傳教士帶回歐洲。

(李姿筱提供)

印度茶文化與我國有哪些異同

印度人的生活中不能沒有紅茶。丈夫在外面工作時要喝茶,家庭主婦們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喝茶。印度的紅茶舉世聞名,像大吉嶺紅茶、阿薩姆紅茶、尼爾吉里紅茶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大吉嶺紅茶了,它的味道醇香,沖泡成奶茶後,味道更豐富,而且不容易傷胃。曾經有印度茶商這麼說:"沒有大吉嶺茶的生活是毫無樂趣可言的。"印度人吃飯時沒有喝湯的習慣,但在飯後必須要喝一杯香濃的奶茶。

喝紅茶有助於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飲者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紅茶中含有咖啡因、可可鹼和茶鹼。它們都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可可鹼和茶鹼還能放鬆肌肉、促進血液迴圈,還有利尿作用。

印度人喝茶,先在鍋裡煮上紅茶葉,然後加入牛奶和糖。有的還要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會兒,把裡面的茶葉和香料過濾掉,倒入細小的玻璃杯裡。趁熱喝上一杯,提神解乏。

美國波士頓大學經過調查發現,如果讓心臟病患者每天喝上四杯紅茶的話,血管舒張度可以從6%增加到10%。這雖然不能同常人血管受到刺激後舒張度會增加13%相比,但對於曾經患過心臟病的人來說,已經是夠好的訊息了。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維塔博士說,紅茶的療效雖然不能讓病人的血液流通恢復正常,但是讓血管暢通情況"改善了很多"。他說,紅茶的效果相當於降膽固醇藥、運動、以及維他命C的功效,主要原因是紅茶含有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肪蛋白,亦即一般所說的"有害膽固醇"。

印度研究顯示多喝紅茶可防口腔癌

不只綠茶可以防癌,現在連紅茶都有類似功效!印度醫學人員研究顯示,一天喝3次紅茶,可能有助於預防口腔癌,醫師也表示,國內雖然沒有相關研究,但多喝茶的確對人體有益無害。

炎炎夏日,一杯冰紅茶下肚再過癮不過了,而您也許不知道,紅茶不只能消暑,現在又有國外醫學研究顯示,一天喝3次紅茶,有助於預防口腔癌。國泰醫院牙科主任陳瑞鬆:「茶裡面有所謂的兒茶素,這個東西對於預防癌症有些幫助。」

印度醫學研究人員實驗後發現,口腔出現白斑症狀的病人,超過5成會轉變為口腔癌,但這些病人每天喝3次紅茶,白斑症狀就會明顯好轉,這是紅茶裡的茶多酚能夠阻止口腔細胞DNA癌變,國內雖然沒有太多相關,研究但醫師也贊同,多喝茶的確有益無害。

世界各地茶飲的習俗有什麼不同

印度——滋味濃烈的拉茶

“拉茶”也叫“香料茶”,主要是因為它裡面放有各種香料。

印度的拉茶文化起源於英國殖民時期。他們在英式奶茶(紅茶+奶+糖)里加進了本土的香辛料,如豆蔻、姜、肉桂、丁香等,並不斷改進,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印度拉茶。

所謂拉茶,即把所有材料混合煮開之後,將茶水在兩個容器之間來回傾倒,不僅能夠充分混合茶與奶、香料之間的融合度,還能展現茶師精湛的拉茶技藝,吸引顧客。

北非——綠茶+薄荷+冰糖

北非居民多信奉教,按照教規,教徒不準酗酒,但可飲茶,所以他們往往享受綠茶的泡法以茶代酒。北非人飲茶與歐美不同,他們飲茶時,總要採兩三片新鮮薄荷葉放在茶湯裡,加上冰糖。綠茶、薄荷、冰糖,都具有清涼滋陰的特性。他們飲茶時就吃麵包和橄欖。節日期間接待賓客,例須敬茶3杯,客人還得把茶喝完,才算合乎禮節。

德國——“有花無茶”的“花茶”

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我國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製成的,裡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尋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否則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

土耳其——蘋果茶

到土耳其沒喝過蘋果茶就好像沒到過土耳其一樣。土耳其人的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供給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喝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麼討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但是濃的化不開的感覺並不是每個初者都能夠承受的。

美國——“速溶茶 ”

美國人飲茶的習慣和英國人相似,愛飲加奶和糖的紅茶。有不女承襲荷蘭婦女的飲茶習慣,喜歡在沏茶時加入藏紅花或者桃葉。美國人裡查德希萊辛頓發現,飲滾燙的熱茶,能迅速解除人們口渴。他把濃濃的茶葉倒在冰塊上,發明了“冰茶 ”,頓時風靡美國城鎮。

英國——下午茶的發源地

紅茶傳入英國,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入英國王室的時候,她的嫁妝裡面就有幾箱紅茶和白糖。凱瑟琳皇后開始在宮廷中以茶待客,飲茶逐漸成為時尚。

日本——繼承唐宋遺風

在唐宋年間的中國,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禮儀都已很有講究。南宋紹熙二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開始種植茶葉。

在日本,茶葉的種植與製作都很有特色。茶葉採摘的大約一個月前,需要用遮陽網將茶樹覆蓋,利於茶樹嫩芽氨基酸的積累。製作上採用蒸汽殺青,保留了茶葉的翠綠與鮮醇。蒸青綠茶可以直接沖泡,或用石磨碾成粉末狀的抹茶。

俄羅斯——果醬茶

人喝茶,常伴以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麵包、餅乾、糖塊、果醬、蜂蜜等等“茶點”。人更喜歡喝甜茶,喝紅茶時習慣於加糖、檸檬片,有時也加牛奶。

[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歷史] 茶文化傳播

由於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歷史,一起來看看。

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歷史

  (1)佛教的傳播把中國茶及茶文化帶入朝鮮半島

  公元四世紀末,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隨著中朝兩國華嚴宗、天台宗禪師的往來,茶葉被帶到朝鮮半島。公元十二世紀時,朝鮮鬆應寺、寶林寺和寶慶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飲用茶葉。不久,飲茶的風俗也在民間廣泛流行起來。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據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扁及全朝鮮。後來,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逐漸統一了全國。

  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關係也比較密切。特別是新羅,在唐朝有通使往來一百二十次以上,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

  新羅的使節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後期,將茶籽帶回國內,種於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朝鮮的種茶歷史由此開始。朝鮮《三國本紀》卷十,《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雲:"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於此盛焉"。

  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化的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禮。這套茶禮包括一、吉禮時敬茶;二、齒禮時敬茶;三、賓禮時敬茶;四、嘉時敬茶。

  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高麗時代迎接使臣的賓禮儀式共有五種。迎接宋、遼、金、元的使臣,其地點在乾德殿閣裡舉行,國王在東朝南,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或國王在東朝西,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有時,由國王親自敬茶。

  高麗時代,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容,與宋代的宮廷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

  (2)日本僧人把中國茶及茶文化傳入日本

  中國茶葉雖早在漢代就已傳入日本,但到唐宋時期,由於佛教僧人的傳播提倡,飲茶才成為日本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習俗。唐代時,日本最澄禪師和空海禪師到中國留學,回國時將茶種和製茶工具帶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種,得到嵯峨天皇的稱讚。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從中國引進了寺院的飲茶方法,制定了飲茶儀式,著《吃茶養生記》一書,被譽為日本第一部茶書,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俗有重大作用。元代,日本聖一禪師將中國的“點茶法”和“鬥茶”的習俗傳入日本。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係。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薰陶慼慼相關。

  中國茶及茶文化傳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為通道,並以佛教傳播為途徑而實現的。浙江名剎大寺有天台山國清寺、天目山徑山寺、寧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發源地,徑山寺是臨濟宗的發源地。並且,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進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學問僧絡繹不絕,來到浙江各佛教勝地修行求學,回國時,不僅帶去了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還帶去了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發揚光大,並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中國茶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遣使、學問僧在浙江的遊歷。在這些遣唐使和學問僧中,與茶葉文化的傳播有較直接關係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興仁寶龜八年(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隨著唐使到了中國,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後與最澄等一起回國。都永忠平生好茶,當弘仁元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賀的韓琦,經過梵釋寺時,作為該寺大僧的都永忠,親手煮茶進獻,天皇則賜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每年的貢品。後來,茶葉逐漸成為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寵愛,並逐步向民間普及。

  傳播中國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後,便登上天台山,隨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宗,又到越州龍興寺從順曉學習密宗,永貞元年(805年)八月與都永忠等一起從明州起程歸國。從浙江天台山帶去了茶種,據《日本社神道祕記》記載最澄從中國傳去茶種後,植於日吉神社旁(現日吉茶園)。最澄在將茶種引入日本的同時,也將茶飲引入了宮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視,具有與都永忠同樣的功績。

  最澄之前,天台山與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傳教者如天寶十三年(754年)的鑑真等,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天台派的教義,而且也有科學技術和生活習俗,飲茶之道無疑也是其中之一。

  南宋時期,是中國茶道外傳的重要階段。日僧榮西曾兩次來華。榮西第一次入宋,回國時除帶了天台新章疏30餘部60卷,還帶回了茶籽,種植於佐賀縣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帶。榮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榮西回到長崎,嗣後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鎌倉修建了聖福寺,並在寺院中種植茶樹,大力宣傳禪教和茶飲。

  在此期間,中國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開始相繼傳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創立茶禮的東山時代,所用只限於天目茶碗,後來,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為朝鮮和日本的仿製品,而天目茶碗益顯珍貴,只限於"臺天目點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如貴客臨門或向神佛獻茶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稱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將平民聚合飲茶的集會"茶寄合"與貴族茶會"茶數寄"合二為一形成的禪宗點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後,千利休(1522-1591年)繼續發揚光大,提煉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規,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從此以後,日本茶道流派紛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規和待人接物的"七則",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個日本茶道藝術,無不體現出與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發著中國唐宋時代的文化氣息,保留著浙江天台山、徑山等地的佛家飲茶遺風。

  (3)中俄貿易把茶業傳入

  在歐洲國家中,最早得到中國茶葉的是。中國茶葉最早傳入,據傳是在公元六世紀時,由回族人運銷至中亞細亞。到元代,蒙古人遠征,中國文明隨之傳入。

  到了明朝,中國茶葉開始大量進入。早在明穆宗即位之年的隆慶元年(1567年),兩個哥薩克人在中國得到茶葉後送回。明萬曆46年(1618年),中國使節又以小量茶葉贈送給沙皇,伊利莎白女皇(1741-1762年在位)時所建立的私人商隊來往於中俄之間,專門運送茶葉,供宮廷和貴州享用。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簽訂互市條約,以恰克圖為中心開展陸路通商貿易,茶葉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輸出方式是將茶葉用馬馱到天津,然後再用駱駝運到恰克圖。

  鴉片戰爭後,沙俄在中國得到了許多貿易特權,1850年左右開始在漢口購買茶葉,俄商還在漢口建立起磚茶廠,1886年時“有70艘汽船從漢口運茶至黑龍江”。除此以外,歐洲太平洋航線與中國直接通航後,敖德薩和海參威港,與中國上海、天津、漢口和福州等航路暢通,商船隊相當活躍。後來又增設了幾條陸路運輸線,加速了茶葉的運銷。還專門在漢口、福州、九江等地設立茶行,興辦茶葉加工廠,沙俄購買華茶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之中。例如1890年時,購茶數量已超過英美居第一位。

  1883年後,多次引進中國茶籽,試圖栽培茶樹,1884年,索洛沃佐夫從漢口運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統附近開闢一小茶園,從事茶樹栽培和製茶。

  1883年後,多次引進中國茶籽,試圖栽培茶樹,1884年,索洛沃佐夫從漢口運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統附近開闢一小茶園,從事茶樹栽培和製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來華,訪問寧波一家茶廠,回國時,聘去了以劉峻周為首的茶葉技工10名,同時購買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後來劉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統開始工作,歷經了3年時間,種植了80公頃茶樹,並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廠。1896年,劉峻周等人合同期滿,回國前,波波夫要託劉峻周再招聘技工,產菜購茶苗茶籽。

  1897年,劉峻周又帶領12名技工攜帶家眷往,1990年在阿札里亞種植茶樹150公頃,並建立了茶葉加工廠。

  劉峻周於1893年應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鄉,三十年時間,對蘇俄茶葉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蘇聯歷史學家們曾為此撰專文以示紀念。

  (4)英荷殖民主義者把茶業引入印度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製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茶與茶文化國外傳播方向

  茶在亞洲的傳播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推動了日本茶道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以浙江為主要通道、以佛教為傳播途徑傳人日本。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進出口岸,境內有很多名剎大寺,如天台山國清寺、天目山徑山寺、寧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發源地,徑山寺是臨濟宗的發源地。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節和學問借紛紛來到浙江的佛教聖地修行求學,在回國時,還將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以及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帶到了日本,使茶道在日本發揚光大,並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梢神內涵。

  在這些使節和學問僧中,與茶文化的傳播有著直接關係的是最澄。在最澄之前。天台山與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傳教者,如天寶十二年(753年)的鑑真等,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天台派的教義,也有科學技術和生活習俗,其中就包括飲茶之道。貞元二十年(804年),最澄奉詔隨遣唐使人唐求法。來到浙江後,他便到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天台宗,後又到越州龍興寺學習密宗,次年八月從明州啟程歸國,將浙江天台山的茶種帶回了日本,同時也將茶飲引人宮廷。後來,茶葉逐漸成為日本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喜愛,並逐步向民間普及。

  在中國茶道外傳的重要時期一南宋,日本學問僧榮西曾兩次來華。榮西回國時除帶了天台新章疏30餘部印卷外,還帶了茶種,回國後將茶種種在了寺院中.並大力宜傳禪宗和茶飲。此外。榮西還研究了店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並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他認為“飲茶可以清心,脫俗,明目,長壽,使人高尚”,於是將此書呈獻給鎌倉幕府,自此日本的上層社會開始愛好飲茶,飲茶之風迅速盛行開來,榮西也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廣泛傳播,中國的精品茶具—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於此時由浙江傳人了日本。天目茶碗對日本茶道影響深遠,日本自飲茶之初至開創禮茶的東山時代,所用茶具均為天目茶碗。隨著茶道的發展,普通茶碗均為日本與朝鮮的仿製品,致使天目茶碗越發珍貴,只有在“臺天目點茶法”、貴客臨門、向神佛獻茶等重要場合才會使用。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宗純大師的弟子、被後世尊為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菴茶”,他倡導順應天然、真實質樸的“草菴茶風”。村田珠光認為茶道的本質應在於清心寡慾,將茶道之“享受”轉化為“節慾”,體現了陶冶身心、涵養德性的禪道核心。

  作為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的武野紹鷗對日本茶道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傳承村田珠光的理論,並結合自己對茶道的認識將其拓展,開創了“武野風格”。他將日本和歌“冷峻枯高”的美學風格

  應用於茶禮、茶具和茶室之中,繼承併發揚了珠光清心寡慾的“草菴茶”風格,創造了更為簡約枯淡、切實可行的“佗茶”(又名“和美茶”)。“佗”本意為“寂寞”、“寒磅”、“苦悶”,經由紹鷗的改造,“佗”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正直”、“謹慎”、“自律“勿驕”,召鷗將這一理念用於於茶道。這一理念具體指:邀三五知己,坐於簡捷明亮的茶室之中,以至誠之心對待彼此,共同在茶的醉香繚繞之中忘卻世間俗事,以達到物我兩忘的超脫境界。

  16世紀時,紹鷗的弟子,被人們稱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將以禪道為中心的佗茶發展為以“平等互惠”理念為核心的利休茶道,並使其成為大眾化的新茶道。他將日本茶道的宗旨總結為“和、敬、清、寂”。“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舊本茶道初具規模。與此同時,日本茶道還深化、發展了唐宋“茶宴”與“鬥茶”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大和民族茶文化。

  日本茶道精神的本質為倡導人與人的平等互愛、人與自然的和諧待統一,要求人們格守靜寂、安雅的生活,崇尚禮節,並被人們視為修身養性、完善自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我國茶文化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同時開始被陸續傳播至東南亞鄰國。

  越南與我國接壤。東漢末年,佛教傳人越南,並於10世紀被落為國教。我國茶葉傳人越南跳腳寸間最遲不晚於這一時期。越南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於19世紀開始大艦摸地種植、經營茶葉。隨後,越南引進南亞的茶種與製茶的技術裝置,使得殺葉的生產與貿易發展迅速。1684年,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從我國取茶籽試種,隨後,又分別引入日本、阿薩姆(印度)茶籽試種。南亞的印度通過英屬東印度公司於1780年試種我國茶茶籽,菌後大規模的引種、擴種,創辦茶場,派遺製茶人員到我過學習種茶、製茶技藝,並招明中國技術人員去印度親自教授。通過各方努力.印度茶文化發展至19世紀後葉已達“印度羨之名,充噪於世”,的程度。斯里蘭卡於17世紀引人找國茶籽,1780年試種,1824年後,又大盆引人我國茶籽及印度茶籽進行擴種,並轉請專業技術人員予以指導。

  唐代,我國茶葉傳播至西亞阿拉伯地區.從此正式進人阿拉伯國家。據《新唐書·隱逸列傳·防羽傳》記救:“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其尤備,大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吃人朝,始驅馬市茶。“回贈人用馬來交換茶葉,在供自己飲用的間時,又將部分茶葉版賣至阿拉伯國家及土耳其,從中獲取基利。西亞的土耳其於1888年開始進行茶葉種植,先從日本引人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人茶籽種植。經過分批開發、種植後,其茶業規模逐漸成形並不斷向前發展。

印度尼西亞茶文化有什麼特點

印度尼西亞的特色茶是冰茶,印度尼西亞人認為,在一日三餐中,比早、晚餐更重要的是中餐,因此中餐的飯菜品種花樣也就更多。此外,他們有個習慣,就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吃完中餐之後,都要喝上一碗冰冷的冰茶,而不是喝熱茶。冰茶,也叫做涼茶,一般是以紅茶沖泡而成,之後又加入一些糖和作料,放到冰箱裡面以備隨時茶飲。

世界各國茶文化異彩紛呈 看看外國人都是怎麼喝茶的

認識一下世界各國茶文化。

日本:日本人有自己的“茶道”,有一些人家在家裡專門設了茶室。客人過來要迎客入茶室時,要跪坐在茶室門口,先讓客人一個個的進去。而客人在經過門口的時候,要在門口旁洗手,再脫鞋入茶室,主人等客人全部進去後才進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禮。當主人開始要煮茶時,客人要退出茶室,到花園走走,讓主人自由、放鬆地準備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後,再讓客人回茶室,一起品茗。在飲茶結束後,主人還要跪坐在門外,跟客人祝福道別。所以,要體會日本的茶道先練練看自己能跪多久。

俄羅斯:俄羅斯人常喝紅茶,他們習慣先在茶壺裡泡上濃濃的一大壺,要喝時,倒出少許在茶杯裡,衝上開水,根據個人習慣,靈活地調濃或淡。當有客人來時,把茶壺裡的濃茶一倒,衝上開水,在往裡面加入蜂蜜或果醬,就變成了可口的茶飲料。小編覺得俄羅斯飲茶方式看起來挺方便的。

內蒙古:蒙古人的飲食習慣以是肉食為主,但只吃肉食容易太過油膩,所以蒙古人幾乎每頓都喝茶。蒙古人喝的是磚茶,和我們平時飲用的茶是不一樣的,磚茶顧名思義就是像磚一樣的塊狀茶,要飲用時,切一小塊放入鍋內加水煮開,裡面還會加入鹽巴、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這種茶不能用簡單的沸水沖泡。

印度:印度有一種叫“薩馬拉茶”,就是在茶裡面加入姜和小豆蔻。印度人的傳統飲茶方式也很特別,他們會先把茶倒在盤子裡,然後用舌頭去飲。忌諱用左手去遞送茶具,左手在印度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

泰國:泰國的氣溫比較高,所以泰國人更喜歡喝冰茶,喜歡在熱茶中放入一些冰塊,飲用起來讓人感覺涼快舒服。

英國:英國是一個紳士的國度,英國人對於喝茶也是很有講究的。按正規的話,最起碼一天要喝4頓茶,包括早晨醒來空腹喝的“床茶”;上午11點喝一次“晨茶”;午飯後喝一次“午茶”;晚飯後再喝一次“晚茶”。英國人的泡法也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他們是把茶葉末連袋浸泡在熱水裡,一小袋只泡一遍。家庭飲用時,還會在泡茶的茶壺裝一個過濾杯,用來過濾碎碎的茶末,並在茶湯里加入糖、檸檬或新鮮的牛奶,喝法和我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美國:美國人喝茶就跟喝速溶咖啡是一樣的,講求方便、迅速,不喜歡泡茶複雜的工藝也不喜歡在茶杯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在美國,一般喝茶都是歐洲風味的,不是中國式的。在美國,大多數人更喜歡喝冰茶,暢銷到美國的也是罐裝的冷飲茶,美國人在喝茶時,會先在冷飲茶中放入冰塊或者直接把茶放入冰箱冰好,要喝時可以聞到沁人心碑的香味,入口冰涼爽快,胸中頓時清涼,如沐春風。美國人的這種喝法缺點就是沒辦法體會到喝茶的意境、情調。

德國:德國人也常喝茶,尤其是花茶,但他們所謂的花茶是“有花無茶”,用各種花瓣加上水果果乾製成的。與我國的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花茶完全不同。我們中國更注重的是花味之香遠,而德國追的是花瓣之真實。德國人也喝我們中國的茶葉,但泡法也是很神奇,與其說泡茶不如說是“沖茶”來得更貼切。他們會用沸水不斷的衝金屬篩子上的茶葉,衝下的茶水再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裡,這種方法泡出來的茶葉特點就是味道比較淡,顏色也相對比較淺。

土耳其:土耳其人熱情好客,來客人了都會請客人喝茶。茶裡面最出名的是蘋果茶,熱情的主人會為客人準備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蘋果茶。很多初次到土耳其的客人會覺得土耳其茶喝起來較苦,土耳其咖啡濃得化不開,都不是那麼討喜。而土耳其蘋果茶卻很容易讓喝過它的人就愛上它,濃濃的蘋果香和茶香相融,讓人喝起來身心舒爽。

茶文化都在哪些國家比較受重視?哪些國家的茶文化比較有名、舉例說下(除了中國,日本,韓國)

1 法國茶文化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大西洋。自茶作為飲料傳到歐洲後,就立即引起法國人民的重視。以後,幾經宣傳和實踐,激發了法國人民對"可愛的中國茶"的嚮往和追求,使法國飲茶從皇室貴族和有閒階層中,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法國人最愛飲的是紅茶、綠茶、花茶和沱茶。飲紅茶時,習慣於採用沖泡或烹煮法,類似英國人飲紅茶習俗。通常取一小撮紅茶或一小包袋泡紅茶放入杯內,衝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鮮雞蛋,再加糖衝飲的;還有流行飲用瓶裝茶水時加檸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還會在茶水中摻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涼的雞尾酒飲用的。

法國人飲綠茶,要求綠茶必須是高品質的。飲綠茶方式與西非飲綠茶方式一樣,一般要在茶湯中加入方糖和新鮮薄荷葉,做成甜蜜透香的清涼飲料飲用。

花茶,主要在法國的中國餐館和旅法華人中供應。其飲花茶的方式,與中國北方人飲花茶的方式相同,習慣於用茶壺加沸水沖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飲。愛茶和香味的法國人,也對花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近年來,特別在一些法國青年人中,又對帶有花香、果香和葉香的加香紅茶發生興趣,成為時尚。

沱茶主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因它具有特殊的藥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國一些養生益壽者、特別是法國中老年消費者的青睞,每年從中國進口量達2000噸,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種類。

2 新加坡茶文化

新加坡在世人的眼中以不僅僅是旅遊觀光的城市。其在食文化方面,尤其飲茶文化有其獨特的一面。新加坡特有的“長茶”(Streched Tea)已成為觀光客十分欣賞的一種民族表演藝術。

所謂“長茶”是把泡好的紅茶加牛奶,然後泡茶人把奶茶倒進罐子裡。泡茶人一隻手拿著盛滿奶茶的罐子,另一隻手拿著空杯子,兩隻手的距離約在一米之間,開始倒茶。如此來回須7次。在來回倒茶的過程中,奶茶是不允許外溢的。由於“長茶”的杯子相當大,喝起來相當過癮,喝茶者邊品茶,邊欣賞精彩的倒茶,心情也會變得輕鬆。

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國不一樣。在英國喝茶是以茶為主,佐以一些餅乾和小三明治。而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則是以吃為主,茶的好壞卻不十分重要。許多觀光飯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點心為主,從印度式的煎蛋餅到中國的廣式點心,花樣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級賓館喝茶,也常常會用茶葉袋泡的大壺茶來待客。

中國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顯眼。一+些專營中國茶的“茶村”、“茶館”常常顧客盈門。新加坡的“喝茶族”並不只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似乎更多的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常常三五成群或成雙作對,借喝茶談些公事和鬆弛一下自己的身心。由於到新加坡的日韓遊客較多,會做生意的茶室還專門提供一些日韓客人喜歡的茶葉。每到黃昏降臨,新加坡街頭和茶室就會慢慢熱鬧起來,成為街頭一景。

3 俄羅斯的飲茶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人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人飲茶的歷史雖不算太長,但茶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卻佔有重要位置。人不但喜歡飲茶,而且逐步創造並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

歷史上,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羅斯,這一過程沒有西歐國家的介人。據一些史書和百科全書的記載,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是在1638年。當時,作為友好使者的貴族瓦西里?斯塔爾可夫遵沙皇之命贈送給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贈的禮品便是4普特(約64公斤)的茶。品嚐之後,沙皇即喜歡上了這種飲品,從此茶便堂爾皇之地登上皇宮寶殿,隨後進入貴族家庭。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們就做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關於從中國長期進口茶葉的協定。但是,從中國進口茶葉,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數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紀的俄羅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飲品”,其飲用者的範圍侷限在上層社會的貴族、有錢人,喝茶則一度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徵。直到18世紀末,茶葉市場才由莫斯科擴大到少數外省地區,如當時的馬卡里葉夫,如今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到19世紀初飲茶之風在各階層始盛行。

然而,事實上,有關史料證明,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的時間還要早些,是在1567年。當年到過中國的兩位哥薩克首領彼得羅夫和亞雷舍夫曾經描述過一種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國飲品,這種飲品在當時的西伯利亞東南部及中亞地區已經比較普及。但可能因為哥薩克首領的描述沒有引起沙皇貴族的注意,因此,這段歷史也就鮮為人知了。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飲茶習俗。從飲茶形式上來看,中國人飲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細品慢飲;人喝茶,則伴以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麵包、餅乾、糖塊、果醬、蜂蜜等等“茶點”。從功能上看,中國人飲茶多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人喝茶則常常為三餐外的墊補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當然,喝茶之際談天說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羅斯人把飲茶當成一種交際方式,飲茶之際達到一種最好的溝通效果,而獨自飲茶則可以給自己一個沉思默想的機會,進行一種“我”與“我”的交流。

從飲茶的品種來看,中國人喜喝綠茶,俄羅斯人則酷愛紅茶。有趣的是紅茶在俄語是“чёрныйчай”,直譯為黑茶。之所以稱之為“黑茶”,似乎有合乎邏輯的道理:一來紅茶在沒泡入水中時呈黑色,二來俄羅斯人喜喝釅茶,濃濃的釅紅茶也呈黑色。從飲茶的味道看,人更喜歡喝甜茶,喝紅茶時習慣於加糖、檸檬片,有時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羅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們用Спасибозачай-сахар(直譯謝謝糖茶)來表示對主人熱情款待的謝意。從飲茶的具體方式看,俄羅斯人喝甜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裡,用勺攪拌後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裡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擱到茶水裡,也不含在嘴裡,而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第一種方式最為普遍,第二種方式多為老年人和農民接受,第三種方式其實常常是指在沒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當中想著糖,一邊品著茶,結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裡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人還喜歡喝一種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чайсмёдом。在的鄉村,人們喜歡把茶水倒進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託著茶碟,用茶勺送進嘴裡一口蜜後含著,接著將嘴貼著茶碟邊,帶著響聲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臉被茶的熱氣烘得紅撲撲的,透著無比的幸福與滿足。這種喝茶的方式俄語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時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醬,喝法與伴蜜茶一樣。在18、19世紀的鄉村這是人們比較推崇的一種飲茶方式。

俄羅斯人重視飲茶,也就常常賦予飲茶以更多的文化內涵,從而使俄語裡的“茶”(чай)一詞有了更多的意義。俄羅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звать)начай(начашкучая)(請來喝杯茶)向友人發出作客的邀請,同時也是向對方表示友好誠意的一種最佳方式。另外,舊時人有喝茶給小費的習慣,俄語裡稱之為“даватьначай”,後來俄語這一表達方式轉義表示指在任何場合的“付小費”。

中國的茶文化講究茶具。談到俄羅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羅斯茶炊(самовар)。有“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無茶炊便不能算飲茶)的說法。在民間,人們還把“самовар”(音譯“薩馬瓦爾”)親切地稱作“Иван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伊萬?伊萬諾維奇?薩馬瓦爾),或是“ЗолотойИван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萬?伊萬諾維奇),以表示對茶炊的鐘愛和尊崇。在古代俄羅斯,從皇室貴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時常常也是人們外出旅行郊遊攜帶之物。俄羅斯人喜愛擺上茶炊喝茶,這樣的場合很多:當親人朋友歡聚一堂時,當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訪時;清晨早餐時,傍晚蒸浴後;炎炎夏日農忙季節的田頭,大雪紛飛人馬攢動的驛站;在幸福快樂欲與人分享時,在失落悲傷需要慰藉時;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慶的佳節……在不少人家中有兩個茶炊,一個在平常日子裡用,另一個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啟用。後者一般放在客廳一角處專門用來擱置茶炊的小桌上,還有些人家專門闢出一間“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屬。茶炊通常為銅製的,為了保持銅製品的光澤,在用完後主人會給茶炊罩上專門用絲絨布縫製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羅斯茶炊出現於18世紀,是隨著茶落戶俄羅斯並逐漸盛行而出現的。茶炊的製作與金屬的打造工藝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何時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無從查考,但據記載,早在1730年在烏拉爾地區出產的銅製器皿中就有外形類似於茶炊的葡萄酒煮壺。直到18世紀中下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茶炊。在當時,有兩種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壺型茶炊和爐灶型茶炊。茶壺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於煮茶,也經常被賣熱蜜水的小商販用來裝熱蜜水,以便於走街串巷叫賣且能保溫。原理在於茶炊中部豎一空心直筒,盛熱木炭,茶水或蜜水則環繞在直筒周圍,從而達到保溫的功效。爐灶型茶炊的內部除了豎直筒外還被隔成幾個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廣泛:燒水煮茶可同時進行。這種“微型廚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範圍不僅僅侷限於家庭,而且深受旅遊、旅行者青睞。無論在森林還是草場,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們都可以就地擺上爐灶型茶炊,做一頓野外午餐並享受午後茶飲的愜意。到19世紀中期,茶炊基本定型為三種:茶壺型(或也稱咖啡壺型)茶炊、爐灶型茶炊,燒水型茶炊(只用來燒開水的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樣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狀、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規則形狀的茶炊。

談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產地。19世紀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年產量約3000個。到19世紀20年代,離莫斯科不遠的圖拉市則一躍成為生產茶炊的基地,僅在圖拉及圖拉州就有幾百家加工銅製品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和茶壺。到1912、1913年,俄羅斯的茶炊生產達到了頂峰階段,當時圖拉的茶炊年產量已達66萬隻,可見茶炊市場的需求量之大。

俄羅斯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裡也多有對俄羅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有這樣的詩句:

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

閃閃發亮,在桌上噝噝響,

它燙著瓷壺裡的茶水;

薄薄的水霧在四周盪漾。

這時已經從奧爾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濃釅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

詩人筆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時空的意境,又體現著俄羅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圍。

俄羅斯著名的畫家巴?庫斯托季耶夫以飲茶為題材作有油畫《商婦品茗》,畫面左側*邊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銅製茶炊。通過人的視覺,傳遞俄羅斯茶文化的資訊。

在現代俄羅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離不開茶炊,只是人們更習慣於使用電茶炊。電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沒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沒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變得單一燒開水。人們用瓷茶壺泡茶葉,茶葉量根據喝茶人數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鐘之後,給每人杯中倒入適量泡好的濃茶葉,再從茶炊裡接煮開的水入杯。在現代俄羅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趨勢是,用茶壺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時候只起裝飾品、工藝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節日,現代俄羅斯人一定會把茶炊擺上餐桌,家人、親朋好友則圍坐在茶炊旁飲茶,只有這樣,節日的氣氛、人間的親情才得以盡情喧染。而傳統意義上的питьчайзасамоваром(圍著茶炊飲茶)在俄羅斯鄉村的木屋裡一直流傳至今。

3 印度茶文化

印度人的生活中不能沒有紅茶。丈夫在外面工作時要喝茶,家庭主婦們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喝茶。印度的紅茶舉世聞名,像大吉嶺紅茶、阿薩姆紅茶、尼爾吉里紅茶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大吉嶺紅茶了,它的味道醇香,沖泡成奶茶後,味道更豐富,而且不容易傷胃。曾經有印度茶商這麼說:"沒有大吉嶺茶的生活是毫無樂趣可言的。"印度人吃飯時沒有喝湯的習慣,但在飯後必須要喝一杯香濃的奶茶。

喝紅茶有助於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飲者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紅茶中含有咖啡因、可可鹼和茶鹼。它們都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可可鹼和茶鹼還能放鬆肌肉、促進血液迴圈,還有利尿作用。

印度人喝茶,先在鍋裡煮上紅茶葉,然後加入牛奶和糖。有的還要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會兒,把裡面的茶葉和香料過濾掉,倒入細小的玻璃杯裡。趁熱喝上一杯,提神解乏。

美國波士頓大學經過調查發現,如果讓心臟病患者每天喝上四杯紅茶的話,血管舒張度可以從6%增加到10%。這雖然不能同常人血管受到刺激後舒張度會增加13%相比,但對於曾經患過心臟病的人來說,已經是夠好的訊息了。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維塔博士說,紅茶的療效雖然不能讓病人的血液流通恢復正常,但是讓血管暢通情況"改善了很多"。他說,紅茶的效果相當於降膽固醇藥、運動、以及維他命C的功效,主要原因是紅茶含有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肪蛋白,亦即一般所說的"有害膽固醇"。

茶的傳播

現在,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植茶,有120多個國家的20億人有飲茶習慣。世界各國的種茶和飲茶習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去的,茶和瓷器、絲綢都是中國人民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

早在公元六世紀和七世紀,朝鮮半島上的大批新羅僧人為求佛法來到中國,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國經過10年左右的專心修學,爾後回國傳教。他們在唐土時,當然會接觸到飲茶,並在回國時將茶和茶籽帶回新羅。高麗時代金富軾《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載:“茶自善德王有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麗時代普覺國師一然的《三國遺事》中收錄金良鑑所撰《駕洛國記》記:“每歲時釀醪醴,設以餅、飯、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墜”。這是駕洛國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後裔新羅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廟合祀於新羅宗廟,祭祖時所遵行的禮儀,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見,新羅飲茶不會晚於七世紀中葉。

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八世紀前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學佛歸來的最澄和尚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南宋時代,日本的榮西和尚兩次來華學佛。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於1191年回國。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茶文化。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同時榮西還用漢文編寫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由於此書的問世,對日本飲茶之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榮西也被尊為日本的茶祖。日本接受中國茶文化,結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藝術,在16世紀初,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儀式,流傳至今。

早在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蘇萊曼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介紹中國廣州的情況,其中就提到茶葉。

14至17世紀,經陸路,中國茶在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通過阿拉伯人,茶的資訊首次傳到西歐。此時,歐洲傳教士開始來到元和明朝傳教,在為中西文化交流搭起橋樑時,也將中國的茶介紹到歐洲。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瑪竇中國札記》對中國的飲茶習俗的記載詳細而具體。據陳椽《茶業通史》:“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曉(1485?1557年,死後出版)著《茶之摘記》、《中國茶摘記》、《旅行?記》3書出版,是歐洲最早述及茶葉的著作。”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於1556年在廣州居住數月,觀察到了中國人的飲茶情況,記入介紹中國的書《廣州述記》中,1569年出版。

1517年,葡萄牙海員從中國帶去茶葉,飲茶開始在歐洲傳播。1607年,荷蘭人從海上來澳門將中國茶葉販運到印度尼西亞。1610年,荷蘭直接從中國販運茶葉,轉銷歐洲。1618年,明使攜帶茶葉兩箱歷經18個月到達俄京以贈俄皇。1613年,英國首次直接從中國販運茶葉。

17世紀,茶葉先後傳到荷蘭、英國、法國,以後又相繼傳到德國、瑞典、丹麥、西班牙等國。18世紀,飲茶之風已經風靡整個歐洲。歐洲殖民者又將飲茶習俗傳入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亞等英、法殖民地。到19世紀,中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

世界各國的飲茶文化

世界各國的飲茶文化彙總

  導語: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成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今天為你介紹中國、英國、美國、法國、荷蘭、俄羅斯、日本、韓國、泰國、北非、斯里蘭卡等國的飲茶文化。茶,已在世界生根發芽。目前,全世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但各個國家圍繞茶衍生出的“吃法”、“飲法”卻各有差異。

  無論是東亞地區較為流行的清茶飲法,還是歐美地區盛行的奶茶、糖茶等等,茶文化都用各具特色的飲法吸引了無數愛好者。我們特意為讀者擷取了一些較為典型的外國飲茶文化,以觀茶文化的多姿多彩。

  中國: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英國:有著濃厚的下午茶傳統,茶几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與中國的清茶文化不同,英國人喜愛現煮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再加少許冷牛奶。著名英國畫家詹姆士曾繪過一系列的英國下午茶圖畫,展現英國中產階級品賞紅茶、奶茶的情形。

  蒙古: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後加上一些,還加牛奶和羊奶。

  美國:“速度”、“效率”是美國的文化基因,茶文化也受此影響。美國人不願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浪費時間,因此他們常喝烏龍、綠茶等罐裝冷飲茶。他們在茶中加冰,或者將罐裝茶放於冰箱中冰好,喝起來涼爽可口。在美國,茶飲銷量僅次於咖啡。

  法國:法蘭西的飲茶文化從皇室貴族、有閒階層逐漸普及至民間,成為法國人生活與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今法國人最愛飲用綠茶、紅茶、沱茶、花茶。有些地方還會在茶中加入新鮮雞蛋,或者在茶中加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

  荷蘭:作為曾經的“海上馬車伕”,荷蘭是最早從中國引進茶葉的歐洲國家,在1605年,茶葉便成為荷蘭上層社會的飲品之一。荷蘭人獨創了奶茶飲法,這一創造深深地影響了日後歐美其他各國的茶文化。

  俄羅斯: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便成了中國茶葉的最大買主。俄羅斯人喜愛喝紅茶,茶味濃厚。喝茶時,他們會先倒半杯濃茶,然後加熱開水,再加兩片方糖與檸檬片,喝茶程式和步驟也非常講究。

  日本:日本茶文化同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方式多以喝清茶為主。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最為著名,其表現方式之嚴謹、內涵之豐富令人叫絕。外國人在遊玩日本時,觀賞茶道幾乎是必備專案。

  韓國:茶文化亦是韓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韓國茶禮講究以禮相待、以誠待人,茶禮是韓國茶日的重要活動之一。韓國人將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神農氏稱作茶聖。為紀念茶聖,韓國人還專門編排出“高麗五行茶”茶禮儀式。

  泰國:泰國地處南亞,緯度較低,氣候炎熱,因此冰茶成為他們飲茶文化中重要內容。泰國人喜愛在茶水裡加冰,讓茶冷卻甚至冰凍,品嚐起來沁人心脾。烈日之下,喝一杯冰茶,既能去熱散溼,也能頤養心神。

  北非:因氣候乾燥炎熱,因此北非盛行薄荷茶。當地人喜歡在綠茶裡放置幾片新鮮薄荷葉和冰糖,飲時清涼可口。需要提及的是,當有客來訪,客人得將主人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禮貌。北非中的埃及崇尚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裡面放許多白糖。喝埃及甜茶會有黏糊之感,外來客多不習慣。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等級和價格。

  紐西蘭:紐西蘭人把喝茶作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各鄉鎮茶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裡:馬里人喜愛飯後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裡,然後燉在泥爐上煮開。茶煮沸後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醃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後以沸水注於其上,浸七、八分鐘,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加入乳酪與糖。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裡面放許多白糖,只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裡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

  南美:南美的馬黛茶。南美許多國家,人們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子製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們是用吸管從茶杯中慢慢著品味著。

  印度:印度人好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參加姜或小豆蔻的“薩馬拉茶”。印度人傳統飲茶方法較獨特,把茶倒在盤子裡用舌頭飲,別的,絕不必左手遞送茶具,因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

  德國人也喜歡飲茶。德國人飲茶有些既可笑又可愛的當地。比方,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我國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製成的,裡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尋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否則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德國人也買中國茶葉,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衝、衝下的茶水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之後再將茶葉倒掉。有中國人到德國人家做客,發覺其茶味淡顏色也淺,一問,才知德國人獨具特徵的“沖茶”習慣。

  到土耳其沒喝過蘋果茶就好像沒到過土耳其一樣。土耳其人的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供給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麼討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但是濃的化不開的感覺並不是每個初者都能夠承受的。只有土耳其盛產的蘋果茶,能夠說是老少咸宜,男女皆愛。酸酸甜甜的蘋果茶,濃濃的蘋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來分外的舒爽。

  馬來西亞肉骨茶,它的口碑確實不俗。肉骨茶吃法獨特,其湯配豬腰,再蘸豆卜或許油條來吃,大塊肉則可吃可不吃。而別的替客人準備的豬腰、肉骨等更令人胃口大增、欲罷不能。 ;

各國的飲茶習俗

茶葉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之一,但各國飲茶的習俗卻不盡相同,各有妙處。你對不同地方的飲茶風俗瞭解嗎,看看不同國家的飲茶習慣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紐西蘭人會把飲茶時間設定在規定的時間,還有埃及的人喝茶會加入白糖。

1、紐西蘭

紐西蘭的人們把飲茶是作為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在學校,機關單位等地方都設定有規定的飲茶時間。

2、馬裡

在馬裡地方,他們習慣是在飯後喝茶,煮茶使用錫罐來燒水的,把茶葉放在鍋裡面煮茶,等到一起煮的醃肉熟透以後,茶葉搭配肉類食用。

3、加拿大

加拿大的人飲茶喜歡加糖,泡茶的的方式特別,用陶壺燙熱,放進茶葉,用沸水注在上面,浸泡7到8分鐘以後,把茶葉倒進另外的一個熱壺飲用。

4、埃及

人們喝茶喜歡加入白糖飲用,被稱為甜茶,如果喝上幾杯甜茶,嘴裡感到黏糊糊的,會沒有食慾。

5、俄羅斯

在俄羅斯地方,他們在喝茶時候,會加入檸檬片,沒有檸檬的會用果醬代替,在冬季會加入甜酒,可以預防感冒。

6、南美

這地方人喜歡飲用馬黛茶,馬黛茶可以提神幫助消化,飲用方法是從茶杯中慢慢品味的。

7、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的紅茶暢銷世界各地,他們喜歡飲用濃茶,茶越是苦澀,他們就更加喜歡。

8、英國

英國人喜歡奶茶,喜歡飲用現煮的茶,會加入糖,再搭配點心,作為下午茶也是非常享受。

9、蒙古

蒙古人喜歡磚茶,把磚茶放在木臼搗碎成粉末,加水放進鍋裡煮開,再搭配牛奶或者羊奶飲用。

10、泰國

泰國人喜歡在茶里加入冰塊,就是所說的冰茶,當地人不飲用熱茶的。

11、印度

印度人喝茶是把茶裝在盤子裡面,用舌頭茶再飲用的。

12、北非

北非人士在喝茶時候,喜歡加入新鮮的薄荷葉還有冰糖,飲用時候很清爽的,如果有客人來訪時候,客人要把主人敬他的三杯茶喝完,是表示禮貌。

標籤: 印度 茶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14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