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安溪長坑做盤十大人物

安溪長坑做盤十大人物

安溪長坑做盤十大人物

1. 梅貴明:是安溪長坑土樓群的保護者和推廣者,是安溪地方政府進行土樓保護的核心,因其對土樓保護做出的貢獻獲得了多種獎項。

2. 梅鎮達:是安溪土樓群著名企業家,他的企業管理模式融合了傳統文化和現代經濟理念,使得安溪土樓群得以在保護中發展。

3. 林啟香:是一位出色的土樓精英,他在安溪長坑做盤推動了土樓的保護和傳播,通過自己的創意和努力,讓更多人瞭解土樓文化。

4. 高淇:是安溪長坑做盤的知名街頭藝人,他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扮相和表演技巧,在安溪土樓群和旅遊景點中走紅。

5. 梅曉福:是安溪土樓群的優秀設計師,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得到了廣大遊客和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

6. 梅標:是一位在安溪土樓群保護和傳承方面有卓越貢獻的人物,其參與組織的各種活動,推動了土樓文化的傳播。

7. 龍志華:是安溪土樓群的一位協調者和推動者,他通過各種手段,在城鄉居民和遊客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溝通交流橋樑。

8. 李磊:是一位在安溪土樓群推廣方面有著巨大貢獻的人物,他用獨特的方式讓土樓文化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9. 阮瑋:是安溪土樓群宣傳和推廣的積極分子,在網路和媒體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讓更多人瞭解安溪土樓群。

10. 梅進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土樓營銷專家,他積極參與安溪土樓群的各種營銷活動,為土樓群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長坑鄉的著名人物

張天時、陳志堅、陳火旺

張天時

張天時,福建省安溪坑鄉祥泉村人,字長和,號貽尚,出生於中醫世家,“內安溪”知名老中醫。 20世紀60年代,被派往藍田鄉進德村、益嶺村等偏僻山村,當了20多年的赤腳醫生。那時醫療條件差,農村生活艱苦、缺醫少藥,對經濟拮据的患者,張天時總是分毫不收。 

後來,張天時到長坑醫院工作,醫院的中醫門診也因他的精湛醫術而遠近聞名,每天有100多號人前來就診,他常常忙到忘記了吃飯。 1995年,張天時退休。

退休後的張天時堅持在兒子的診所坐診,那時候交通不方便,慕名遠道而來的患者,有的用人背,有的用擔架扛,中午,家中常常要多做些午飯,免費給患者或家屬提供午飯。去世的前幾天,有病在身的他心裡牽掛的,依然是前來就診的人們,手發抖寫不了字,他就叫來孫女幫忙打下手。

陳志堅

陳志堅,博士生導師。男,漢族,1966年1月出生於安溪坑鄉南鬥村。1985年畢業於福建師大生物系。1986年8月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5月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生化博士學位。1991年6月到美國聖地亞哥腫瘤研究所任博士後。

1993年6月到美國波士頓腫瘤研究院任研究員。他潛心從事腫瘤研究工作。志堅教授在美國醫學院從事腫瘤研究工作,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青年專家。

陳火旺

陳火旺(1936—2008) 福建省安溪縣人,1956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同年加入中國黨,曾擔任復旦大學助教,1970年調長沙國防科技大學任教員,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教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兼研究所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等職。

1990年授少將。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於2008年2月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72歲。

擴充套件資料:

人文歷史

茶香鍾神秀,地靈毓人傑。唐宋以來,長坑就成為安溪著名的手工業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到東南亞及非洲等地。這塊飄香的土地上人才輩出。如:為官廉潔、學問文章著稱於世的清朝進士官獻瑤,捐贈鉅款支援孫中山進行的僑商官光厚。

在現代,則有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陳火旺中將,國際知名電腦專家蘇聰穎,美國醫學生化專家陳志堅以及鐵道部第十六工程局陳樹林等。臺塑大王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也祖籍長坑。

經濟發展

長坑鄉茶葉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大力調整優化茶葉結構,繼續圍繞”一線兩片”的整體規劃,打造長坑鄉茶葉基地、長坑鄉公路兩側茶葉基地示範茶葉的大格局。深入實施茶葉優質茶葉工程,落實現代化茶葉管理技術,實現茶葉生態化、設施現代化、管理規範化。

加快省級旱作高效茶葉示範專案建設,按照在示範區內建設1茶葉基地茶葉的規劃,積極引進推廣茶葉價值品種500畝,初步形成長坑鄉公路兩側發展高效設施栽培茶葉的基本框架。搞好標準化茶葉基地建設。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長坑鄉

安溪出過什麼大官?

羅豪才

全國政協副。

男,漢族,1934年3月生,福建安溪人,致公黨成員、黨員,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教授。

1951年4月至1952年7月在新加坡被英殖民當局監禁。1952年至1956年廣東省廣州知用中學、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學習。1956年至1960年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60年至1984年北京大學法律系助教、講師、系副主任。1984年至1985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85年至1986年北京大學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1986年至1992年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北京市僑聯,中國僑聯副,北京市常委會委員。1992年至1993年致公黨副,中國僑聯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常委會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市僑聯。1993年至1995年致公黨副,全國政協副祕書長,中國僑聯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常委會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1995年至1996年致公黨副,最高人民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副祕書長,中國僑聯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1996年至1997年致公黨副,最高人民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國僑聯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1997年至1998年致公黨,最高人民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國僑聯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1998年至1999年全國政協副,致公黨,最高人民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國僑聯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1999年至2000年全國政協副,致公黨,最高人民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0年任全國政協副,致公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

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副。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榕村,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是清朝傑出的家、思想家。他壯宦48年,操守清廉,鄞政恤民,育材舉賢,黜墨擊貧

說實話是真的不少其實很稀的女娃拖行說很多女。有的你可能也都不知道,不過你多瞭解瞭解也行,這些人可能不太為人所熟知,但是安溪確實是一個好地方,好山水育好人,

安溪還有那些古代名人,如李光地

詹敦仁(914年-979年),字君澤,安溪首任縣令,追封靖惠侯。詹仰庇(1534~1604),明代泉州安溪祥華鄉多卿人,父詹源,弘治進士,曾任監察御史、雲南按察司副使。陳萬策(1674~1724),崇信裡(今祥華鄉珍山村)人,清著名數學家。著《四書制義》等。謝宸荃( 生卒年不詳),清代直隸安肅進士,授安溪令,留心民瘼,整飭有方,勇往任事。官獻瑤(1703~1782),清代長坑福春人,授翰林院修撰、提督粵西學政、陝甘學政等,著有《讀易偶記》等。

2022安溪長坑最大姓

安溪龍門姓氏人口排名2022

投稿: 王芳 2022-10-02 51555 ℃

第一大姓是:陳。

排名前十名的姓氏依次是:陳(147321人)、林(130564人)、王(96804人)、李(70949人)、黃(59225人)、蘇(56562人)、吳(52981人)、謝(31428人)、許(30363人)、張(29314人)。

來自縣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全縣總人口為106.67萬人。另據縣門2004年人口統計資料,我縣現有469個姓氏,其中單姓466個,複姓3個(上官、歐陽、諸葛)。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有陳、林2個姓;人口在5萬~9.7萬人的有王、李、黃、蘇、吳5個姓;人口在2萬~3.2萬人的有謝、許、張、劉、廖、鄭6個姓;人口在1萬~2萬人的有楊、白、高、詹、蕭、葉、汪、周、蔡9個姓;人口在5000~1萬人的有鍾、胡、柯、上官、傅、徐、顏、餘、沈、翁、施、郭、孫、易等14個姓;人口在1000人~5000人的有洪、唐、龔、何、魏、章、朱、董、樑、趙、潘、馮、裴、溫、姚、曾、馬、邱、羅、殷、藍、錢等22個姓;人口在500~1000人的有盧、呂、江、倪、卓、石6個姓;人口在100~400人的姓氏共有鄒、錡、紀等22個姓;100人以下的姓氏則多達383個,佔姓氏總數的81.66%

在安溪民間流傳這樣的一個俗語 “湖頭李光地潑屎,自己跪” 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的詳情嗎?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安溪縣感化裡(今湖頭鎮)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出生,卒於1718年。官獻瑤,字瑜卿,號石溪,安溪還二里福春鄉(今長坑鄉福春村)人。生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元年(1736),起用遺老,江陰楊名時從滇南被召回,即上疏推薦7個士子,獻瑤也在其中。那年獻瑤參加順天(北京)鄉試,中了舉人。去檢視安溪縣誌人物傳,提高歷史知識吧。

福建安溪吳氏的繁衍及外遷

吳姓遷入安溪後,隨著歷史進展,人口增長,後裔也不斷從肇基地分支移居縣內外繁衍,目前定居於安溪的族繫有: 吳源榮於宋開寶年間(968~975年)遷入安溪吳埔(今鳳城吾都)後,生五子,長居養、次居聚、三居道、四居益、五居方。次子居聚生兩子,長子喜,次子盾。宋乾興元年(1022年),吳喜遷德化九蔡(今有濟)。喜生子名聰,聰生子慧,慧生三子:長名理、次名道、三名明。理生子鼎茂(諱仁),鼎茂於元末分居安溪常樂裡劍斗大溪洋尾,傳三子:長順齋,字子元,居劍鬥五羚;次敬齋,字子和,移居磐山(今感德鎮潘田);三子敏齋,字子惠,移居感德鎮石門。

1. 感德磐山吳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吳喜的六世孫吳敬齋,因避水患,從劍鬥移居磐山(今感德潘田),成為磐山吳氏始祖。現有祖祠“蘭谷堂”與“磐谷堂”。磐山吳氏後裔繁多,並衍播到感德鎮洪佑、爐地、福德、大阪、大格、華地及桃舟鄉下格等村。

2. 感德石門吳氏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吳喜的六世孫吳敏齋因避洪水,從劍鬥移居石門,興建中興祖祠,迄今繁衍二十六世。

3. 感德福德吳氏 

明嘉靖二年(1523年),感德磐山吳敬齋的次子吳國睿(號居竹,吳喜的七世孫)從潘田移居福德。

4. 感德龍通吳氏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吳敏齋之裔吳伯異,由石門遷入定居。 吳盾乃吳源榮之孫,吳喜之弟。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與吳喜同時離開吳埔(今鳳城鎮吾都村)。吳盾遷還集裡嶺後(今長坑鄉三村)。子孫先後播遷到祥華鄉祥地、西坪鎮陽星、尚卿鄉銀場、魁鬥鎮半侖、龍涓鄉厚田、石塔、湖陵、聖草池及桃舟鄉桃舟、蓮地等地。稱為嶺後吳氏(“嶺後”之名源自其先祖居住地泉州清源山麓朋山之嶺後)。

1. 長坑三村吳氏 

吳盾的四世孫吳隱(字淑雲)仍居長坑鄉三村村嶺後,其十六世孫吳孝本、吳孝親、吳孝君分派長坑鄉三村村的後墘、石皆頭、密洋、庵邊自然村和長坑鄉文坪村文德垵的長科坪,感德鎮石階頭。長坑鄉三村村吳氏後裔還先後移居沙縣、順昌、浦城,江西上饒、玉山、廣豐、鉛山及浙江開化、常山、溫州等地。

2. 祥華祥地吳氏 

吳盾的四世孫吳哲(字伯明,吳隱胞弟)入住多卿(今祥華鄉美西)坑內美倉厝。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吳哲的十六世孫吳綬(字宦達,號傳三)從多卿遷入金田鄉還一里上第坊洋中堡(今祥華鄉祥地村)肇基。祥華鄉祥地村吳氏從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以來有族人移居臺灣及江西永豐、興國、大餘等縣,省內的順昌、南平、永安、漳平、沙縣、漳州薌城、龍海角尾、廈門、同安馬巷、泉州城內、永春、南安、惠安等地。

3. 西坪陽星吳氏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吳哲的十七世孫吳鏜(號遜謙)由多卿山紫厚移基西坪鎮陽星村。

4. 尚卿福林銀場吳氏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吳哲的十七世孫吳璉(又名吳輦,與吳鏜兄弟)由多卿山紫厚遷入尚卿福林銀場。

5. 魁鬥半侖吳氏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吳哲的十五世孫吳時琛從多卿遷入龐州(即蓬州)赤鳥瀨(今魁鬥溪東村半侖)。

6. 龍涓厚田吳氏 

元末,吳哲的十三世孫吳惟和(諱詹),從同安垵柄返故土,至龍涓圭產。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立籍龍涓湄上垵柄。吳惟和的九世孫吳朱錡(字尊奉,號兆萬)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開基厚田,為厚田吳氏一世祖。

7. 龍涓石塔吳氏 

元末,吳哲的十三世孫吳功仲(又名公重)從祥華多卿山紫厚遷入肇基。

8. 龍涓湖陵吳氏 

明代,吳功仲的四世孫吳佛生(1404年生,居次)從龍涓石塔遷入湖陵肇基。

9. 龍涓新嶺聖草池吳氏 

明代,吳功仲的四世孫吳秉良(1414年生,居五),從龍涓石塔遷居新嶺聖草池肇基。 1. 祥華華地吳氏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吳圖元二十世孫吳福仁之子吳仲選、吳仲淛由漳平溪南棗橋移居安溪華地(今祥華鄉祥華村)。

2. 蓬萊福山吳氏 

元末明初,吳福仁的六世孫吳坤盛自華地移居藍田後葛。其長子吳祖發(諱福,號溫泉)又自藍田移居善壇郭山(又稱谷山,今蓬萊鎮福山村)肇基。

3. 蓬萊延壽院吳氏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福山吳氏分支遷入蓬萊鎮蓬星村延壽院。

4. 金谷金東吳氏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蓬萊福山吳祖發的長子吳毅齋(諱生仔),自福山遷入溪東谷口鄉(今金谷鎮金東村),擇臥牛福地建厝定居,為金谷金東吳氏始祖。19年(1930年),後裔一支遷入蓬萊鎮美濱村洋中。金谷鎮吳氏從五世起就有人移居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金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吳祭的十七世孫吳純童(字乾瑞,號鈍庵)由莆田被聘入安溪當塾師,後定居在坊裡(今縣城)北門外,肇基魁田堂,後裔稱“魁田吳氏”。

1. 鳳城魁田吳氏 

吳純童定居安溪縣城後,生三子,長子寶,字昺哲,號靜學;次子敦,字榮禮,號靜默;三子孳,字敏學;分為大宗長房、大宗二房、大宗三房。子孫繁盛,主要聚居在縣城大東街、后北街、小東街、南街、南門等地。並逐漸形成十大房派,即巷尾派、鳳阪派、霞仕派、宮邊派、對面園派、錢江派、百美派、近祠派、錢溪派和東皋派。後裔在清雍正至咸豐年間(1723~1861年)先後遷往臺灣淡水等地,共35批,計100多人;也有遷往福鼎、永春及浙江省。

2. 龍門光孝吳氏 

約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吳純童的第三子吳孳(字敏學)由縣城魁田堂移居依仁裡光孝鄉(今龍門鎮光孝村)肇基。

3. 尚卿福林魁田吳氏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吳純童的長子吳寶的長孫吳賓(字昭倫,號勤齋)、次孫吳機(字昭侃)由縣城魁田堂移居興一里福竹林鄉(今尚卿鄉福林村)。福林村另有一支吳姓,系與西坪陽星同時由祥華多卿遷入。

此外,鳳城鎮上山村小嶺、魁鬥鎮佛仔格村、湖頭鎮下東居委會、金谷鎮尚芸村、參內鄉洋烏內村、蓬萊鎮美濱村、蘆田鎮石盤村等地均有魁田吳氏後裔遷入繁衍。 1. 城廂東青吳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吳府豆由浙江溫州平陽縣遷入安溪,後裔世居城廂東青(今城廂雅興村),現東青吳氏人口逾千人,均為二世吳忠仁、吳淵壽後裔。

2. 劍鬥厚安吳氏 

劍鬥厚安吳氏始祖吳子原,約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前後,偕弟吳子珍避倭寇或當軍務外出,吳子原先在劍鬥東洋村山美崎落戶邱仁甫為婿,後遷入劍鬥村溪仔阪,肇基厚安祠。吳子原連續三代單傳,至有裔孫四人,長房吳祖隆,號順齋,居劍鬥,後裔主要聚居於今後井村、圳下村及劍鬥村部分;二房吳祖瑛,號素庵,遷浙江;三房吳祖應,遷江西;四房吳祖居,號樸軒,居劍鬥,後裔主要聚居在劍鬥村、圳下村的湯內阪。吳子原後裔子孫興盛,其中劍鬥村吳氏分佈於溪仔阪、洋尾、小庵、大畲、溪阪頭;後井村分佈後井、蔡坑、石古庵、湖丘、阪後洋;圳下村分佈於湯內阪、圳下。總人口逾萬人。

劍鬥除了厚安子原吳氏支系外,現還有“朱厝吳”、“後厝吳”兩個支系(來源失考),人口共100餘人。

3. 城廂墩阪吳氏 

安溪墩阪吳氏分為頂墩(含美田)、下墩派與阪頂派。頂墩、下墩派始祖系南安蒼山吳啟衷的五世孫吳欽明、吳欽玉兄弟,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遷入。阪頂派系吳啟衷的十一世孫吳世美后裔(東房)及西房吳祖降、吳藕才、吳祖廣、吳祖謙與十四孫吳武聘等遷入。

後裔遷居城廂鎮石古村、南英村、玉田村等地,歷史上不乏到臺灣及南洋群島謀生的先人。

4. 感德尾厝吳氏 

尾厝村的吳氏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龍巖遷入安溪感德里仙聚坊新田坪肇基。吳伯清、吳伯陽兄弟被尊為尾厝吳氏一世祖。

5. 鳳城東門外吳氏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吳會修(諱復進,號奠容)由石獅龜湖後垵遷入安溪長泰裡田底鄉(今參內鄉田底村),後擇居在坊裡東門外(今鳳城鎮先聲居委會),被尊為一世祖,迄今已傳十六世。溯其先祖五處士為石獅龜湖後垵始祖,從莆田平海遷入。鳳城鎮東門外金山吳氏還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自第六世繩字輩起,就有族人陸續遷往馬來西亞檳榔嶼與臺灣等地。其中,雍正、乾隆年間遷往臺灣漳化、金門謀生的有吳繩五、吳皇錦、吳皇吉、吳皇孟、吳皇雅、吳皇承、吳皇旺、吳武舉;往檳榔嶼經商的有吳繩居、吳皇鬱、吳皇成、吳皇鼎、吳祖提、吳祖嶽、吳祖為、吳祖昔等人。省內遷居同安等地。

6. 金谷山嶺吳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吳繼樑自龍巖黃石遷入,已傳十七世。

安溪周姓的著名人物

一、人物傳

周石卿(1918-1993年),安溪縣虎邱鎮竹園村人。出生於中醫世家,16歲起在其父開辦的“瑞生堂”當學徒,白日工作,夜間苦讀,涉及經史和岐黃之道,21歲繼承父業,正式掛牌行醫。1957年入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翌年回安溪縣寶山醫院任負責人。1958年入福建中醫學院師資班深造。1960年2月入成都中醫學院傷寒師資班進修。同年9月以後在福建中醫學院傷寒教研室執教。1978年升副教授,並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晉升教授。先後擔任中華中醫學會福建省分會理事、全國仲景學說研究會顧問、河南張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等職務。他從醫60餘載,醫術精湛,著述頗豐,出版《傷寒論》、《熱病學》、《南方醫話》、《八閩醫話》等100多萬字。事蹟被載入《當代名老中醫》、《中國醫學家薈萃》。

二、歷代科舉及第名錄

清舉人

周德堂 長泰里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考中。

周從龍 新康里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

三、非科第出身仕外職官(七品以上)名錄

周觀祖,長泰里人,明永樂間任戶部員外郎。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知職務職稱名錄

1. 曾任副縣(處)級以上職務名錶

姓名 生年 原籍

周植振 1922 虎邱竹園

周秉鈇 1924 虎邱竹園

周 虎 1924 龍門寮山

周賢文 1925 虎邱竹園

周少超 1925 虎邱竹園

周碧梧 1930 虎邱竹園

周和平 1931 龍門美頂

周勇勝 1933 虎邱竹園

周維權 1938 龍門湖山

周晉輝 1939 城廂墩阪

周火順 1951 虎邱竹園

周崑山 1953 虎邱竹園

周煥基 1959 城廂墩阪

周生髮 1961 虎邱竹園

2. 高階專業技術職稱名錄

周南京 周瓊鑑 周植志 周洋溢 周慶健 周秀琴(女) 周育聰 周紫荊 周錦良

周天地 周志強 周清經 周良玉 周志清 周昆河 周世熊 周淡水 周璃森 周植香

周安輝 周陽鵬 周齊心 周石卿

3. 博士名錄

周賢良 虎邱竹園人,留美海洋博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思大 虎邱竹園人,留美電子工程博士。

周穎剛 虎邱竹園人,留美國際金融博士。

周亞良 虎邱竹園人,留美博士。

周永堅 虎邱竹園人,留馬來西亞博士。

五、已知在港澳臺及海外安溪籍名人錄

周百鍊(臺灣) 周錦玲(臺灣) 周森泉(馬來西亞) 周玉明(馬來西亞)

安溪陳氏宗祠的墓葬

1.鳳城虞都陳氏宗祠

坐落於鳳山西麓、鳳城鎮吾都村中部,背靠貢山。始建於明末,2001年重建。大厝式,兩旁有護厝,建築面積527平方米,門前有月眉池,豎立三副旗杆盤石,大廳懸掛“進士”、“解元”、“文魁”、“武魁”、“ 父子典邑”、“連捷登科”、“登科”等匾額。楹聯均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陳金用所書,主要有:“父慈子孝千秋繼;兄友弟恭百世傳”、“成才裔應勤工立業;好兒孫宜奮發興邦”、“宜抱興邦報國以求顯祖;應為毓裔成才爭取榮宗”、“宜培蘭桂以期流芳遠;應毓家駒爭取衍慶長”、“虞人永應興鴻業;都眾長宜毓俊才 ”、“虞宗德業宜長繼;都裔人龍應永培”、“已得家山多隱秀;能修學海自風流”、“祖德千秋宜永繼;宗功百世應長傳”、“虞祖欣居鳳麓;都祠誠覲觀音”、 “百代孝慈高仰止;萬年支派承流通”。

2.城廂同美陳氏宗祠

位於城廂鎮同美村。始建於明初,歷經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1年(1922年)、31年(1942年)等多次修建。現存建築為1990年重建,二進廳,長25.7米,寬20 米,佔地514平方米。堂中懸掛“文魁”、“選魁”、“進士”等10多面牌匾。被確定為“泉州名祠”。每年正月七年級日為裔孫祭祖日,臘月初五祭掃祖墓,儀式莊重。楹聯有陳振珠撰的“同宗懷祖潁川衍派;美德承先小岵流芳”、“因愛家山,喜唐宋元明賢哲筆留芳跡;美揚祖德,欣士農工賈嗣徽輩出良才”、“文明肇啟閬巖,芳跡千秋,時雨和風施我輩;道統何殊鹿洞,芸窗一席,蟾宮折桂摘高枝”等。

3.城廂土樓東墘陳氏宗祠

位於城廂鎮土樓村尾山。唐天祐二年(905年),肇基始祖陳潼原建於厚安左都營(今磚文村亭頂一帶)。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遷居土樓村安內山頭,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遷建東墘(又名東衡),坐向乙辛兼辰戌。1998年按原基原向重建,為木石結構,琉璃屋面,翹脊,二進三間,建築面積315平方米。楹聯:“位葉乾坤鍾地脈;功參日月振人文”、“固始綿瓜,結翠千秋蔭石室;潁川騰浪,分源萬里到清溪”等。

4.魁鬥東洋陳氏宗祠

位於魁鬥鎮魁鬥村東洋山麓,為陳輝開基之地,歷代是東洋、菜塘陳氏宗親聚會、議事的場所。宗祠背倚山武頭山,面向清溪造尖山,山龍地脈鹹稱福地。始建於明,面積200多平方米;清初擴建,建築面積303.5平方米,土木結構,上落上廳外有東西兩廂房,下落三面為廡廊。1945年小修,1988年海外宗親捐資重修。宗祠歷次修建中,均嚴格按原基、原局、原結構建造,故至今仍保持清建築風格。祠中奉祀一至三世先祖。堂中懸掛“文魁”、“選魁”、“選元”等匾額。楹聯:“義禮傳家淑德長垂奕禩;文章華國蜚聲遠播芳洲”、“東山再看科名早;潁水長流甲第新”。

5.魁斗大嶺陳氏宗祠

位於魁鬥鎮大嶺村山頭,始建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1995年重建,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楹聯“雲列旗形,正中幅蛟騰鳳起;山名鼓案,發聲際化震天長”、“尊祖敬宗思舊德;敦仁安義迪前光”、“祖創孫承本支百世;流長源遠大業千秋”。

6.魁鬥奇觀陳氏祖祠

位於魁鬥鎮奇觀村伏形灣。始祖陳坤、陳炯始建,後幾經修葺。1994年因漳泉鐵路建設被徵用,再擇今址建祠。祠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二進大厝式,建築面積280平方米。楹聯:“奇士英才人文獻瑞;觀山樂水地脈鍾靈”、“孝德仁風,虞代聖明高千載;廉泉讓水,潁川世胄衍萬支”。

7.鳳山陳氏宗祠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1992~1997年重建,為大厝式,二進十間。

8.尚卿中山陳氏真山祠

位於尚卿鄉中山村陳厝前。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由先祖陳朝惠(諱觀養)始建。歷經多次修建。1964年重修。二進雙過水十二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楹聯:“真地祥鍾開昌運;山峰高拱起人文”、“真守歷藏便是祖宗肖子;山清水秀儲看閭里文明”。

9.蓬萊聯盟五十三陳祖宇

坐落於蓬萊鎮聯盟村十字路蓬萊華僑醫院邊,為土木結構,二進三大門古建築,坐向申寅兼庚甲,佔地面積570平方米。原為土樓,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年)由長坑陳氏宗親陳文生、陳有福捐募改建。17年(1928年),陳國輝、陳佩玉會集安溪、南安、永春三縣五十三鄉社陳氏潁川派族親重建,故名為“ 五十三陳祖宇”。解放後多作他用,1988年歸還陳氏宗族管理。古楹聯有:“派分潁水迎清水;宇啟蓬山接歷山”、“重尋乎湖公譜親;華美哉潁水祠堂”、“ 重新廟貌昭禋祀;華慶宗功尚典型”。

10.蓬萊阪頂陳氏坑邊祖宇

位於蓬萊鎮新阪村。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坐向甲庚兼卯酉,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1988年部分維修。楹聯:“坑水長流繩祖武;邊峰高聳蔚人文”、“坑流碧水龍起舞;邊圃高梧鳳來儀”、“坑內流清源遠南山匯藍水;邊坡地沃華榮寶樹挺英姿”、“坑頂鴻圖龍蟠虎踞;邊開祖武鳳起蛟騰”。

11.蓬萊彭格陳氏宗祠

位於蓬萊鎮清水巖峰西南崗之鵝冠山麓,始建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土木結構,二進十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楹聯:“清水右環歸潁水;芹山左峙護彭山”、“三派衍慶千秩烈同奉祀;八支傳芳萬代繼述薦馨香”。

12.蓬萊院宅林陳氏宗祠

位於蓬萊鎮竹林村。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歷經多次修建。2002年重建。楹聯:“宅宇增輝光潁水;林泉競秀耀蓬山”。

13.蓬萊美濱路尾陳氏宗祠

位於蓬萊鎮美濱村路尾角落,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清代重修。土木結構,由大厝、兩旁護厝及後落厝構成。建築面積1193.4平方米。堂中懸掛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立的“忠厚可風”匾額。楹聯:“永久傳家訓,詩書式谷生,春蘭兼秋桂,鳳起與蛟騰;承先光祖德,啟後貽孫謀,富貴榮華茂,簪纓世代悠”。

14.金谷涵陳宗祠

位於金谷鎮金谷村店仔口,為金谷村、金東村陳氏宗祠,清初閩南風格建築。據壬虎頭山落琵琶形穴,向丙兼亥已,歷代興修,2000年按原坐向及樣式重建,保留原有風貌,為漢式大厝,石、磚、木結構,重簷硬山式屋頂,豎瓜鬥木構架,二進,面闊五開間,建築面積290平方米。正面為三門直進,邊門對開,俗稱“五門直出”,其建築格式在閩南實屬罕見。2003年,宗祠入編“泉州名祠”。楹聯:“潁川千家沐宗功祖德;川流萬派匯武緯文經”、“翰墨門岡,幸文明盛世開拓;德宗祠宇,慶化日光天重輝”。

15.湖頭後溪陳氏家廟

坐落於湖頭鎮後溪村,俗稱“大宗”。陳光緒始建於後晉天福年間(936~947年)。經多次修建。24年(1935年),裔孫陳世春帶頭捐資,宗親集資重建。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8平方米。楹聯:“後昆昌裕光宗族;溪水淵源溯潁川”、“祖源潁川,而福建溫陵小岵,至大成而蕃衍;宗本帝舜,衍太丘朝翼啟端,由光緒以開基”。

16.湖頭後溪陳氏卿侯宇

位於湖頭鎮後溪村中點,為後溪陳氏十五世陳宜升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2001年按祠堂古體重建。建築面積385平方米,土木結構。楹聯:“卿雲伴月鍾祥瑞;侯舜遺風毓俊賢”、“卿志昂揚宗德傳千古;侯峰挺拔桂蘭茂萬年”、“奕世流芳凝千載風雲氣;敦仁睦族心鑄四時富貴春”、“卿月無邊竹蒼松茂;侯風長聚桂馥蘭香”。

17.白瀨下鎮陳氏宗祠

坐落於白瀨鄉下鎮村,共有四座。(1)下官廳厝。位於上寨自然村,土木結構,三落大厝,佔地600平方米。(2)陳氏宗祠。位於待御潭自然村。魯班式大厝,佔地面積500平方米。楹聯:“由固始而來,一脈相傳蔓延葛蕊根同庇;居南山之下,五星環聚羅列峰巒氣獨鍾”。(3)嶺兜祖厝。為日月星陳氏祖宇。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土木結構,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楹聯:“中山聚秀代世智仁勇;宅地鍾靈巨集觀日月星。”(4)庵邊祖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1995年翻建,土木結構,上下落魯班式建築,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楹聯:“憶河南潁川,思仙遊東亭,歷史流長顯宗祖;說漳平和睦,話長基下鎮,時光源遠耀子孫。”

18.湖上沙堤新鳳阪陳氏宗祠

位於湖上鄉沙堤村陳氏宗祠。始建於清,32年(1943年)翻建,建築面積120平方米,奉祀歷代祖先神位。楹聯:“新宇發祥休徵祖德敦厚;鳳麟呈瑞兆應世運昌隆”、“派衍沙堤溯源有自;基開鳳阪報本宜誠”。

19.湖上格頭中寮陳氏祖宇

位於湖上鄉格頭村,始建於清中葉,1967年因破“四舊”被拆除,後重建。四合院式七間張,佔地約600平方米。

20.感德槐川眠牛陳氏祖宇

位於感德鎮槐川村卿度內牛眠山麓。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1981年重修。土木結構,坐北朝南,二進十間,佔地面積4182平方米。楹聯:“眠因仰祖思潁水;牛以臥坡鎮槐川”、“眠思潁水源流遠;牛臥槐山世澤長”。

21.長坑南鬥陳氏聚星堂

位於長坑鄉南鬥村中部,為南鬥、山格、舉魁安美、霞鎮嶺兜、桃舟金鉤陳氏宗祠,又名“東山祖”,被確定為“泉州名祠”。歷經四次修葺,1994年最後一次修葺。現建築面積696平方米。土木結構,有上下進兩邊護厝,下進三架建造。每年農曆十一月七年級舉行祭祖活動。楹聯有“追本溯源祖在光州固始縣;分支衍派基開南鬥四三公”、“莫遺祖澤源起潁川,流來小岵滋吾南鬥;須曉宗祧支承校尉,分自邕公歸本有虞”、“四面錦屏環南鬥;一條玉帶束東山”等。

22.長坑山格林兜陳氏祖祠

位於長坑鄉山格村,始建於元至元六年(1340年)左右,系四世陳觀光(字以立)肇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鋪設庭石,歷經多次修葺,1989 年進行部分修繕,下進圍牆改為條石砌築。原有泉州進士秦鍾震題贈對聯及匾額,後不幸被毀。現存木刻裝金古對聯一副:“基開珊格無雙地;案拱銀瓶第一峰”。新撰對聯有:“銘一君賢功地學;嘉章公傅師相臣”、“七星伴月光珊格;一水環門匯潁川”等。

23.祥華舊寨陳氏宗祠

坐落於祥華鄉舊寨村,共有四座。(1)陳厝坪祖祠。一世祖陳雲先始建於宋建隆二年(961年),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就原址擴巨集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 再建。現存建築為整座中堂及偏房,共五間,系2年(1913年)建,坐東北朝西南,一進三開間,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楹聯:“宋代於斯奠定萬年基業;潁川衍派丕成百世鴻圖。”(2)厚仁堂祖祠。俗稱“後壠祖厝”,坐落於村中南,十四世陳昭文建於明初,現存建築物系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坐西朝東,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楹聯:“舍坪支分,百世衣冠長振秀;厚仁衍派,千年山水永朝宗。”(3)前村寮祖祠。明陳孟孫建,歷經多次重修,坐西南朝東北,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楹聯:“承先世,一脈真傳惟忠惟孝;啟後人,兩條正路曰讀曰耕。”(4)瑞德堂祖祠。楹聯:“瑞星照庭宇,詩書迭步芳跡;德祖垂功業,子孫延世茂才。”

24.祥華福洋陳氏達道堂

位於祥華鄉福洋村,為福洋村陳氏祖宇,始建不詳,1995年重新修繕,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大門楹聯:“地枕雙山升雲近;門環潁水波浪深。”堂前楹聯:“達尊登廊廟,文質彬彬,當世鷹揚繼起;道義列宗庭,冠裳躋躋,將來虎榜聯登。”

25.祥華後洋六旗陳氏祖厝

位於祥華鄉後洋村,為後洋村陳氏宗祠,一世祖陳文鳳始建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原名為“肥豬樹厝”,多次重建。因文鳳的裔孫繁衍為六個支派,故後人改稱今名。楹聯:“六秀聚成祖宗地;旗銘輝耀子孫興”等。

26.祥華珍山陳氏祖宇

共有三座。(1)眠牛祖宇,又名“眠牛堂”,位於祥華鄉珍山村庵邊角落。始建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坐西朝東,土木結構,佔地面積200平方米。楹聯:“自同發而佛耳而福鼎,水木火相生,蜿蜒結就土金宅;由開基有分派有遷居,高曾祖遞衍,賢親恃在子孫儔”(清進士陳遷鶴撰上聯,清進士陳萬策續下聯)。(2)華整祖宇,十世陳積斌始建,坐西朝東,土木結構,佔地面積200平方米。楹聯:“鶴頂劈脈開珍山,懷瑾韞瑜,世代毓玉堂之器;潁川衍派流華整,耕禮種義,春秋薦明德之馨。”(3)奇卿內祖宇。十五世陳臨溪始建。楹聯:“潁水東來源流遠;奇卿北接世澤長”等。

27.陳萬策祠

位於祥華鄉珍山村,建於清代。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式屋頂,是典型的清代宗祠建築。

28.虎邱文美中崙陳氏祖祠

位於虎邱鎮文美村倉美,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歷經多次修建。2000年翻建下落。楹聯:“潁水分支源遠流長,藍水無非潁水;岐山發脈崗連嶺續,岐山即是南山。”

29.虎邱雙都梘頭陳氏祖祠

位於虎邱鎮雙都村雙坑。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左右重建。楹聯:“派分永福源流遠;世奠雙卿慶澤長”、“祖德鍾雙卿濟美;孫支振潁川源流”、“永福支出承介福;雙卿世卜葉正卿”。

30.西坪百福湖丘坪陳氏祖祠

位於西坪鎮百福村,為百福村陳氏宗祠。楹聯:“百千載勿忘致敬;尺寸膚宜念先傅”、“舜帝歷傳,巨族萬世耀祖宇;潁川衍派,小岵傳芳發源長”、“湖水怎常清,福潭雙溪源流遠;丘坪湖永奠,潁川百尺世澤長”、“湖鏡分明照徹堂中俎豆;丘坪秀雅添來界外帳屏”。

31.尚卿尤俊高嚴陳氏祖宇

位於尚卿鄉尤俊村,為尤俊陳氏宗祠。宗祠背靠枕頭山的土地山峰,面向草埔坪山,始建於後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1987年重新修建。土木結構,建築面積172.5平方米,佔地面積650平方米,清代建築風格。楹聯多為名家所撰,有“遷坪嶺而蕃尤俊,源源有本肇基業;分潁水乃拓高巖,世世克家崇明禋”、“士農工商各執一字,便是祖宗肖子;仁義禮智統行四端,堪稱宇宙完人”、“木有本水有源,子孫勿忘先祖;左為昭右為穆,敬謹總在後人”。門聯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宗廟之禮玉帛云乎哉”。廳堂橫樑懸掛“旌義”、“選魁”、“明經”等匾額。

32.龍涓安美陳氏後裕堂

位於龍涓鄉安美村,為陳氏安美派開基宗祠。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最早為草厝,後翻建為土木結構。明萬曆十年(1582年)後多次重修,最後一次修繕於1996年。二進大厝式,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楹聯:“後鎮舉魁望有魁,文武雙全光珊格;裕存安美期長美,昌隆萬代耀潁川”、“梅花福地有誰識;元美陳公吾祖開”、“後超前開基所願;裕勝昔為祖之心”。

33.龍涓莊山陳氏瞻遠堂

位於龍涓鄉莊灶村,為莊山陳氏大宗祠,系龍涓莊山莊灶、新民、上下半嶺、良安、連祠、茅湖、溪打、茶溪、崎畲、竹班寮、福鼎等11個自然村落的陳氏宗祠。宗祠始建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 年),坐北朝南,仿皇宮式建築,土木結構,屋頂燕尾翹脊,門面用精雕細刻的木屏構成,可自由拆裝。祠前有照牆,佔地400平方米。歷史上曾多次修葺。 1958年在原址依舊規制重建,1977年僑親募資再修,古樸大方。門匾“大宗祠”系清康熙年間進士陳遷鶴所授。大門聯:“追祖念宗源永福;繼往開來鎮莊山。”

34.龍涓內灶裡佐陳氏宗祠

位於龍涓鄉內灶村貝山,為莊山村陳氏宗祠,背倚鳳山為屏障,面向龍砂、鼓山為案。旌旗為形,鐵爐為穴。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構茅舍,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擴大規模重建,前後歷經三次修葺,2000年最後一次重修。一落,宗祠坐庚向甲,建築面積324平方米,廡前廊上欄杆半圍,規模依舊,石柱琉璃瓦更新。堂中懸掛“拔元”、“七葉衍祥”、“選魁”(兩面)、“急公好義 ”等匾額。楹聯“啟宇發祥,五世七房門戶;奏星聚簇,一家卅裡江山”、“鳳髻為屏,羽翼飛揚增物色;龍砂作案,風雲變化振天衢”。門聯:“潁川衍派,分支貢川永福;裡佐開基,承澤九三親宗。”

35.龍涓舉溪陳氏宗祠

舉溪陳氏宗祠名為“新聚堂”,位於龍涓鄉舉溪村後竹垵。始建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1986年重修。土木結構,二進十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堂內大廳懸掛“奉正大夫”、“大夫第”、“都閫府”、“瑞應重熙”等匾額。門聯:“新匾欣題威鳳舞;聚庭喜看祥麟騰。”

36.龍涓福都陳氏祖祠

位於龍涓鄉福都村,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2002年春,族人陳立教等發起捐資修建,次年竣工。祠坐西北朝東南,石木結構,懸山屋頂,二進十間。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楹聯:“潁水分支,源遠流長通涓水;歷山發跡,父慈子孝衍都山”等。

37.官橋虞宗陳氏祖宇

位於官橋鎮吾宗村中部。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歷經多次修繕,雄偉壯觀,建築面積320平方米。祖宇門前三池藏輝,屋後綠林獻瑞,環境優美。面朝鐵峰山聖地,揹負聖泉巖名山,左倚五虎拜獅奇石,石呈金牛望月美景,世稱“聖地鍾靈”。祖宇大廳有“譽滿鄉坪”、“共紓國難”、“解元”等牌匾。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均舉辦祭祖活動。楹聯:“虞舜孝雙親;宗堯睦九族”、“紫菜至微亦可薦;子孫雖富不如賢”。

38.龍門山頭陳氏筍山宗祠

位於龍門鎮山頭村山頭林。始建於宋開寶四年(971年),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修,1994年再修。楹聯:“天威嚴咫尺;臣節使琉球”、“潁川衍派源流遠;南院分支世澤長”、“葛竹當前玉筍班聯光世胄;銅鑼擁後金鍾大響振家聲”。

39.龍門翠坑陳氏白葉堂

又名翠坑陳氏大宗祠,位於龍門鎮翠坑村白葉角落。始建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幾經修葺、重建。祠坐東北朝西南,土木結構,懸山屋頂,二進八間,建築面積133平方米。楹聯:“派衍開封被德澤;支分白葉振宗風”、“柏蒼奕世繩祖武;葉翠群倫競芬芳”。

40.蓬萊聯中田後陳氏宗祠

位於蓬萊鎮聯中村田後。平屋,1994年由馬來西亞族親陳天木集資12萬元重建。楹聯:“田舍維新守成祖武;後塵效步借鑑前車”、“田疇衍沃,且喜得天獨厚;後進多才,龍宜處世謙和”。

41.金谷深洋陳氏全福堂

位於金谷鎮深洋村,為深洋村陳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初年,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堂中懸掛“孝節旌天”匾額。

42.福田豐田陳氏福壽堂

位於福田鄉豐田村,為豐田村陳氏宗祠。始建不詳,歷經多次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風格,土木結構,二進五間,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

43.金谷東溪陳氏宗祠

坐落於金谷鎮東溪洋中村秋尾墘,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27年(1938年)重修,土木結構,佔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堂中懸掛“司馬”、“德行可欽”、“貢元”、“明經”、“進士”、“女魁”、“武魁”、“天生節孝”、“陸軍少將”、“萬安總鎮”等匾額。楹聯:“源來潁水,流壯東溪開泰遠;本植永春,支繁冠度展丕謨。” 位於祥華鄉舊寨村湖嶺虎形侖,宋鹹淳十年(1274年)葬。陳文舉,為今祥華多坑的詹、陳氏復興始祖。歷代以來,詹、陳兩姓共奉祀。

4.陳敦仁墓

位於鳳城鎮美法村後格。陳敦仁(字公愛,號義卿),美法村陳氏一世祖。墓祭農曆八月初四。

5.陳元美墓

位於龍涓鄉安美村上保,俗稱“虎仔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葬。陳元美,陳氏安美派開基始祖。

6.陳昆實墓

位於尚卿鄉長林內,坐卯向酉,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葬。陳昆實,西坪百尺陳氏開基始祖。

7.陳滿生墓

位於官橋鎮官鬱村曾鬱,地名“墓林內”,明成化四年(1468年)葬。陳滿生,虞宗陳氏開基始祖。

8.陳仙瑪墓

位於魁鬥鎮大嶺村屏巖山,地名“水湖”,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葬。陳仙瑪,大嶺陳氏始祖。

9.陳公蔭墓

位於長坑鄉南鬥村旗鼓山,坐申向寅。陳公蔭,南鬥陳氏開基始祖。

10.陳遂墓

原葬於藍溪橋頭,1998年因公路建設遷至閬苑巖山中。陳振珠作墓誌銘。陳遂,同美陳氏二世祖。

11.陳冬生墓

位於湖上鄉格頭村五龍隔丘田,坐丙向壬。葬於明。陳冬生,湖上鄉格頭村陳氏始祖。

12.陳碧廷及妻吳氏墓

位於藍田鄉進德村,穴名“蜈蚣吐珠”,葬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為陳碧廷與妻吳氏合葬墓。歷代多修築。陳碧廷,鄉飲賓授八品頂戴。

13.陳朝棟墓

位於桃舟鄉桃舟村。陳朝棟,期間惠安縣、安永漳警備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

14.陳資直墓

位於蓬萊鎮聯中村赤崎頭。為陳資直與妻寧氏合葬墓。陳資直,蓬萊鎮聯中村寮內陳氏一世祖。

15.陳世榮墓

位於鳳城鎮吾都村侯厝,穴稱“龍蝦出海”,與妻廖氏合葬。陳世榮,鳳城鎮吾都村陳氏始祖。

16.陳奇宗墓

位於城廂鎮福洋崗洋沙阪田中,葬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陳奇宗,字道翰,號泰垣,城廂鎮虞都三落腳陳氏先祖。

17.陳鞠我墓

位於湖上鄉雪山村溪尾尖仔侖,葬於清,坐乾向巽兼亥已,穴稱“天虹灌水”。陳鞠我,湖上雪山陳氏開基始祖。

18.陳朝惠墓

明墓,葬於尚卿鄉中山村隔尾水埕頂,坐庚向甲。2000年重修。陳朝惠,尚卿鄉中山村陳厝前陳氏先祖。

19.陳祥欽、陳祥鋕墓

系龍涓莊山陳氏二世祖陳祥欽、陳祥鋕昆仲的合葬墓。位於龍涓莊山湖弼崎侖寨北側,葬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坐南向北,形稱“倚壁掃帚”。墓碑有信奉教的彩雲、月亮圖案。

金谷鎮的著名人物

金谷歷史悠久,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才彥英豪。

金谷溪榜人陳錚,又名瑞金,字鐵卿。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於緬甸仰光。後隨父回國,就讀於“兩廣師範”,學成到該鄉龍坑角落任塾師。11年(1922年),陳錚棄教從戎,賣業產買炮,投靠於民軍陳嶽、楊漢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將旅長,後自兼,於是辦學校,修公路,發行“建昌匯票”。18年(1929年),離開軍旅,寓居廈門,開設鐵峰茶莊。21 年(1932年),陳國輝被第十九路軍剷除後,陳錚始東山再起,回鄉當起安南永三縣邊區聯防總隊長,收集民,擁眾自衛,並大力開墾茶園,設店經營糧食。在家鄉營造“晚香別墅”。其女莫耶,原名陳淑媛,筆名白冰、椰子、沙島。自幼聰明,10歲即景吟詩:“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風吹野花馨。”被鄉人譽為才女。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後入魯迅藝術院第一期戲劇系學習,創作《延安頌》,歌聲響徹大江南北,成為一曲激發抗日愛國熱情的戰歌,至今仍傳唱不衰。

吳宗海,諱名春夏,別名澤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於安溪縣金谷村,緬甸中國同盟會會員。他 19歲出洋謀生,六渡緬甸,一旅印尼,從事店員、財會、教員之職。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思想後,立即投身事業,到處鼓吹,祕密發展同盟會會員,進行活動,成為勃生埠最早參加和組織同盟會的先輩和骨幹。其遺作手跡《七次出洋日記》和《每次寄回家信匯記》是頗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已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塊的熱土。17年(1928年)初夏,獵戶陳體第一個站在鐮刀斧頭紅旗下宣誓,成為安溪第一個黨員,次年又建立東溪黨團支部,成為安溪最早的黨組織,領導安溪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鬥爭。23年(1934年)3月,陳體夫妻雙雙英勇獻身。在這塊土地上,為中國英勇獻身而名列志傳的還有劉由、陳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烈士。

當代金谷人才薈萃。全國政協副羅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於新加坡,20世紀50年代回國就學,他以其淵博的法學知識,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僑聯工作、工作做出殊多貢獻,成為致公黨、全國政協副。在日理萬機之暇,他數度回鄉,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安溪縣第一個清華學子吳秀水,出生於26年(1937年)7月,金谷鎮金谷村人,196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就職於交通部科學研究院,1980 年以後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高階工程師、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機應用學組委員等,還受聘為香港理工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層建築及橋樑結構的力學分析,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多篇,曾參加深圳52層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和彩電中心主樓等的設計計算,主持設計過世界上地震區最大的球形水塔(建於阿爾及利亞),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部級二等獎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業廳的傅圭璧、福建省審計廳的溫海樹及現任福建省水利廳的楊志英。

金谷是閩南主要僑鄉和臺胞祖籍地,現有旅外鄉親7萬人。長期以來,旅外的金谷僑親熱心桑梓,慷慨解囊,關心支援家鄉建設事業。出生於金谷淵兜村、旅居印尼的僑親沈清江,1957年受中僑委邀請,任回國觀光團團長,進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回鄉捐建清江國小,全國僑聯莊希泉為其題寫校名;2002年,僑親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資210萬元支援清江學校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僑胞陳鬆基弘揚陳嘉庚“傾資辦學”精神,捐資3000萬元,創辦陳利職業中專學校,學校現被泉州市定為市級重點職校。旅居泰國的陳芳明創辦東溪中學,並先後捐建“勤學樓”、“忠誠樓”、“博愛樓”、“發奮”與 “創新”學生宿舍樓、“啟智科技樓”,還與葉德隆分別捐建金谷醫院門診大樓和宿舍樓。廣大僑胞捐資興學,拳拳愛心,垂範後世,功彪史冊。

安溪長坑華美村王燦軍涉嫌詐騙案

及時報警解決。涉嫌詐騙犯罪的,數額較大,可以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具體量刑看情節。

《最高人民、最高人民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1年2月21日由最高人民審判委員會第1512次會議、2010年11月24日由最高人民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佈,自2011年4月8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

為依法懲治詐騙犯罪活動,保護公私財產所有權,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結合司法實踐的需要,現就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階人民、人民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報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8r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