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品茶論道以茶會友

品茶論道以茶會友

品茶論道以茶會友

茶是一種美味可口的飲品,不僅可以解渴,還可以提神醒腦。但茶不僅僅是一種飲料,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情趣。

在品茶時,人們往往會個人品評,分享各自的感受,從而開展起一場生動而深入的茶文化交流。茶友們可以談論茶葉的品種、產地、加工工藝、質量等方面的問題,還可以分享自己的泡茶心得,品茶帶來的口感、味道等感受。在這樣的交流中,不但可以增長知識,也可以擴大人際關係,加深友情。

此外,品茶還能夠調節人們的情緒,放鬆緊張的心情。飲茶時,一定要慢慢品味,體味茶湯的醇厚,感受茶香的清新,享受品茶的過程。這種慢節奏的品茶過程可以緩解疲勞與壓力,提高自身品位。

總之,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是一種健康、快樂、有益的生活情趣。我們應該學會欣賞品質茶葉,品味優美茶湯,感悟茶文化的魅力。通過品茶,我們不僅可以提升自身品位,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以茶會友,品茶論道!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人任書蜀州唐

王勃

陳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時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陸羽寫的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是什麼?

陸羽寫的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是《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民間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評價

《茶經》在當時就已競相傳抄,《新唐書隱逸傳》說陸羽著《茶經》後“天下益知飲茶矣”。當時賣茶的人甚至將陸羽塑成陶像置於灶上,奉為茶神。

《茶經》大大推動了唐以後茶葉的生產和茶文化的傳播。《茶經》之後,我國曆代出現不少有關茶的專譜,有些還標明是對陸羽《茶經》的補充。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採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

《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茶盤刻的經典茶語

1、上善若水,浮生若茶。

2、陽光疏影,伴一杯茶。

3、飲茶人生,方圓有度。

4、清茶一杯,親密無間。

5、手中有茶,便是幸福。

6、摯友如茶,一杯足矣。

7、茶,不和飲料比濃淡。

8、用一杯茶,交知心的友。

9、閒時品茗,靜夜秋思。

10、佛說,茶是包容的。

11、品一杯茶,與歲月共老。

12、心素如簡,人淡如茶。

13、茶,如人生,雖枯猶榮。

14、喝點茶,精神振奮。

15、醉人入心,盡在茶中。

16、茶似山泉,心似幽蘭。

17、一杯清茶,百味人生。

18、人生如茶,靜心以對。

19、一壺茶香,滿春園。

20、酒味茶香,兼而有之。

21、心之所向,茶香披靡。

22、一盞清茶,悠悠歲月。

23、以茶會友,是一種深交。

24、茶海茗香,禪味人生。

25、喝茶為伴,不負韶華。

26、品茶貴靜,茶事貴和。

27、茶友貴淡,茶商貴誠。

28、品一杯茶,憶一段光陰。

29、沉時坦然,浮時淡然。

30、竹無俗韻,茗有奇香。

31、半盞清茶,一顆清心。

32、綿柔之下,暗藏勁道。

33、茶的溫柔,願餘生靜好。

34、酒會鬱結,茶卻消解。

35、茶,是快樂的承載!

36、人生如茶,茶似人生。

37、一人喝茶,悠然自得。

38、浮生若茶,亦甘亦苦。

39、茶道乃修身養性之道。

40、茶,一壺人生。

41、喝點茶,幸福快樂。

42、一人一禪,一茶一座。

43、喝點茶,禮義周全。

44、人善言,茶不語。

45、精英品茶,俗人飲酒。

46、以茶會友,天長地久。

47、以茶會友,以話交心。

48、生於高山,活於泉水。

49、一杯茶,看透一人生。

50、喝點茶,恩愛有加。

51、茶與酒,難分伯仲。

52、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53、品茶論道,把酒會友。

54、茶葉,厚德載物的君子。

55、茶能靜心,不懼駭浪。

56、禪化俗世,茶淨蒼生。

57、喝點茶,文思泉湧。

58、茶,是有生命的。

59、友誼,就在一杯茶之間。

60、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61、品茗論道,靜心修持。

62、品茗會友,溫潤友情。

63、喝點茶,幹活有勁。

64、人生,只是一杯茶。

65、茶若能言,飲者自慚。

66、喝點茶,詩情滿滿。

67、喝點茶,意氣風發。

68、茶人貴真,茶性貴純。

69、製茶貴精,泡茶貴潔。

70、茶的一生,坎坎坷坷。

71、君子愛茶,詩人愛酒。

72、茶,是健康的信仰!

73、茶,不因一人而無味。

74、高山茶葉,低山茶子。

75、人生如茶,源於自然。

76、品茶,品的是心。

77、茶色江湖,一杯盡飲。

78、人生,不過一杯茶。

79、水靜茶清,心也清。

80、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81、人走茶涼,莫非如此。

82、茶濃情濃,茶淺誼深。

83、交友如茶,淡而清香。

84、茶禮貴敬,採茶貴時。

唐、宋時期,茶文化有著怎樣的發展?

茶在華夏文明中有著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且經久不息、風靡全球。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茶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夕陽西下,一把搖椅、一杯清茶,如此靜謐、如此優雅。

茶的清新與獨特,可以使人們疲倦一天的身心得以適當慰藉,修其身而撫其心,當茶與人們的心靈產生碰撞與共鳴時,茶道也便應運而生。至此,茶不再是人們單純所喜愛的一種飲品,它亦被視為一種烹飲之藝,一種修身之方,一種品茶之禮。隨著歷史的長久發展,人們對茶的種植、採取、翻炒、烹煮也逐漸習得良方,因而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徵。當茶的文化特徵被文人所賦予精神與內涵後,華夏也便運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於一體,包羅萬千,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獨特的氣息與魅力。

【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

茶的起源:

談起華夏人何時開始飲茶這個問題,人們始終都無法統一其言論,說法也更是各不相同。這也彷彿就像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久久縈繞在人們心頭。

傳說早在4700多年前,遍嘗百草的神農氏為了醫治百姓的疾病,常去深山採藥並親口嘗試。一天在他採藥試藥的過程中了72種毒,於是便倒在了一顆大樹下。一陣輕風拂過,樹上掉落的幾片葉子落到了他的嘴邊,他順勢一嚼頓時感覺滿口清爽,不久後神智也逐漸清醒。因而他便帶回一些樹葉進行研究,後來的他發現這個樹葉具有提神、解毒、醒目等療效,便把這種樹葉定作為一種“藥材”,命名為“荼”(tú)。隨著時代的演變,“荼”首先從藥用變為了食用,成為人們所喜愛的一種冷盤。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看得到這種食用的習俗,正如雲南基諾族的“那坡批批”,其實就是涼拌茶的一種吃法。

至於茶何時成為人們的飲品,時間上也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史料上最早記載著以茶而飲是在西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記載道:

“膾魚氰鱉,烹荼盡具”

“烹荼盡具”則證明漢朝人早已經將“荼”作為了一種飲品,因此我們僅知道飲茶之風早在漢朝時就已形成,而對於其何時興起其實還無從考證。在《文化中國-品茶論道》中,茶文化專家喬先生則認為飲茶之風源起於戰國時期。在秦始皇吞併六國的程序中,他的軍隊從中原打到四川,自從他攻下巴蜀地區之後,人們也便形成了煮“荼”而飲的習慣,飲茶之風也便由此興起。

【出土的茶羅】

在“荼”字轉變為“茶”字的歷程中,我們不得不提及一個朝代,這個朝代就是唐代。在唐代的《開元文字音義》中,茶聖陸羽首次將“荼”寫為了“茶”,故而他也便成為了“茶”字的推廣者與傳播者,併為“茶”這種植物或是飲品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此,“荼”也被人們真正叫做了“茶”。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註定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在華夏千年的歷史程序中,茶也誕生了諸多的文化情懷。唐代人飲茶注重的是一個“品”字,因而他們在用茶的過程中也有著一系列嚴格的流程,這其中也包括著對茶的選取、烹煮的火候、環境的選擇與飲用的規範等。這其中也顯示出了唐代人的沏茶之藝、賞茶之雅、飲茶之方、會茶之禮等,故而他們對茶也便有了一種極為特殊的情懷。在唐代的與朋會客之中,沏茶與敬茶的利儀是不可缺少的,這其中不僅要注重水杯中所剩的水量,也要保證茶的水溫,邊喝邊添,使茶水的濃度與溫度保持前後相同,也可以加之茶食、甜點、佳餚等調節氛圍,從而達到不同的享受效果。在品茶的過程中,茶被賦予了精神與文化內涵之後,茶文化也便應運而生。

【茶聖陸羽雕像】

在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中,他將唐以前茶的種植、採摘、製取、烹煮等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並從中提煉出了精簡的茶道精神,隨著發展茶道精神則被概括為:怡、清、和、真四字。

所謂“怡”說的則是茶的保健功效,茶原本就擁有著很大的藥用價值,故而經常喝茶有利於身體健康。不僅如此,古人喝茶的過程也非常複雜,因而他們注重的更是對身心的錘鍊,以茶來感悟人生,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對於茶的描述有很多,如醇厚、甘甜、微苦、清新等,而清新中的“清”則與道家的思想一脈相承。清心寡慾不為世間俗事所困,幽靜清雅遠離人間紅塵成為了諸多文人墨客所竭力尋求的至高境界。

在華夏人以茶會友,以茶待客的禮儀中,體現出了儒家以“和”為貴的思想,這亦是華夏文明中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如今人們的生活中也提現著以茶聯誼的情懷,簡單開一個茶話會,既經濟又簡便還不失文雅。

茶是非常質樸的一種飲品,真茶真水、真情真意、返璞歸真,這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更為貼切。飲茶的最高境界,在於茶對人的啟發與指引,使人們在生活中逐漸淡泊名利、尚德行儉,最終尋得真、善、美的人生真諦!

在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後,唐代也便興起了以茶道為核心的茶文化,飲茶的高雅興致也便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僧侶文人與普通百姓,幾乎無人不飲。

【茶聖陸羽的《茶經》節選】

在唐代人們有著專門用來存放茶團的器具茶籠,這中茶籠既有著很好的通風效果,又能很好的防蟲防潮;人們亦有著用來碾茶的器具茶碾(唐人喝茶喝的是茶粉,所以要先將茶餅、茶團敲成小塊,後用茶碾壓為粉末)。他們的飲茶過程也是極為講究,人們先將碾好的茶粉放入專門用來篩茶的茶羅中,前後撞擊篩選茶粉;後將篩好的茶粉放入鹽臺,所謂鹽臺則是用來新增鹽與花椒的器具,唐代人的飲茶保留著之前食用的習俗,故而要加一些佐料用來調味;調好後的茶粉將會倒入茶壇中烹煮,最後將其打入茶碗中飲用。

【唐代煎茶圖】

這一系列飲茶的流程就是唐代著名的煎茶,在煎茶的一系列複雜過程中茶文化也得以充分地展現與發展,這也是茶最早的藝術品嘗形式。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

就唐代的飲茶習慣而言,茶文化大都表現在煎茶的這一過程中,而到了宋代則演變出了處煎茶以外的文化表現形式,如宋代的“鬥茶”與“分茶”等。

鬥茶

所謂鬥茶,顧名思義,就像是古人論劍一樣,互相切磋、互相學習。鬥茶則是考驗人們對茶湯的,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沏茶水平。鬥茶在每一年春茶製成後都會如期舉行,參加鬥茶的人都會自己備上好茶並攜帶茶具。

【宋代鬥茶圖】

對於茶藝比試的地點多數人會選著在頗具規模的茶店中,少數人也會選在鄰水幽靜的田野或是花木繁茂的庭院中,這些地方都是鬥茶的好去處。比賽開始後茶藝人先各自調好自己的茶,然後通過互相評審的方式來鑑別誰的茶藝更為高超。鬥茶可以是一群人共同比拼,也可以是兩個人一決高下,通常情況下皆採用三局兩勝的方式。

分茶

分茶又被稱為“茶百戲”,它是宋代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宋代所流行的一種茶道。分茶指的是茶藝人在沏茶過程中,使茶湯的湯花瞬間所顯示出的多變景象,這一點無疑更加考驗茶藝人的功夫與手法。茶藝人一般單手攜壺,通過不同的手勢、注水的高低、壺嘴長短粗細各異的壺嘴,使注茶之時顯現出各不相同的茶紋景象,進而形成不同的效果。

【宋代茶百戲】

宋代有很多大文豪都曾對分茶有過很多描繪,如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就曾在《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一詩中,曾對宋代人們高超分茶技藝進行過詳細描寫,詩云: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如分茶巧。蒸雲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遇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勢字嫖姚。

詩中提及茶與水交融之後,茶湯會在杯中展現出形象各異的畫面,真真假假,奇妙無窮。以此來展現出就算唐代煎茶技藝再高超,也沒有宋代分茶的技藝奇妙,這也從側面表現出了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茶的繁榮景象:

茶之所以盛於宋,這與宋徽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不僅懂得如何點茶泡茶,還能非常清楚地瞭解製茶過程與茶香之間的聯絡。在宋徽宗的引領下,茶在人們的生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而茶在社會中表現出的景象也愈來愈繁榮。

【宋代的茶館】

在宋代的都城開封中,茶館、茶肆等場所更是空前興旺。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見到汴(biàn)河兩岸茶莊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宋代的茶莊不僅白天經營,在晚上還會設有夜茶,除了供給茶水之外,還會有著琳琅滿目的茶點。到了半夜,為了方便往來行商的市民解渴,還會有提瓶賣茶的人。在開封城內,更是設有“每五更點燈”的早茶館。宋代茶莊24小時的營業模式,為茶文化的興盛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關於茶書的撰寫也遠遠超過了唐代,其描述更是十分詳盡,人們對茶的認識與見解曾超過了30個方面。宋代的飲茶之風與品茶之道盛行天下,開封城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其濃厚的茶文化更是影響到了韓國、日本等地。如今我們也不難發現日本的茶道與中國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這也正是源於宋代茶文化的影響。宋代不僅將鬥茶、分茶等茶藝做到了極致,更是將茶文化推向了歷史的。

茶在宋代之前的發展,經歷了由藥用演變為食用,再從食用演變為飲用的漫長曆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用茶的最高境界也便是唐代的“品茶”了,而宋代人卻把“品茶”與“玩茶”做到了有機統一,並開創出茶文化前所未有的浪漫情懷。因而,宋代可謂是中國茶與茶文化發展的巔峰。

【宋代興盛的茶文化景象】

評價:

茶源為茶樹上尤為普通的一部分,但如今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飲品,這其中自然離不開茶的特點以及悠久渾厚的茶文化。

茶性之中有甘、有苦,同時茶還能折射著人性中的質樸、平淡、寧靜、脫俗、典雅等特點,這種情懷與華夏人的品格追求與精神內容所交相呼應,進而運生出華夏獨特而又厚重的茶文化。經過時代的不斷髮展,茶不再是一種單純的飲品,它被人們不斷注入著新的生機與活力。因而,茶不僅承載著古人近五千年來繁榮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它也映照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禮儀之風。

小弟準備開一茶莊,求以“東”“沁”開始的一幅對聯。

上聯:東來紫氣 雲交豪傑來一品

下聯:沁心滋神 輕儒淡雅入三味

橫批:以茶會友

品茶論道史英雄是啥意思?

應該打錯了字,可能是“品茶論道話(憶、記)英雄”?

大概的意思是:

你我對坐,一邊品茶(慢慢喝茶),一邊交流(讀書和人生的)感悟,議論歷史上的英雄豪傑。(以茶會友,知己相逢,真是舒暢啊。)

唐朝作為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對喝茶有著怎樣的講究?

大唐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隨著唐帝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和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國的茶香、茶藝,遠播海外。

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時,曾將一套價值無與倫比的宮廷茶具,奉獻給法門佛祖。1987年4月3日,這批稀世珍寶重見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轟動。這說明,唐代已是我國種茶、飲茶以及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茶葉逐漸從皇宮內院走入了尋常百姓的家庭,因此無論是宮廷茶藝、宗教茶藝、文士茶藝和民間茶藝,不論在茶藝內涵的理解上還是在操作程式上都已趨於成熟,形成了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飲茶之道。

唐朝人到底是怎樣喝茶的?

這是一個人們感興趣的問題。西安福寶閣根據我國茶文化專家、學者的研究,及陸羽《茶經》的記載,藝術地復原了大唐茶韻,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貴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禪茶、大唐民俗茶等,讓今人瞭解了大唐的茶文化。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嚐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式繁多,分為備器、鑑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高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世使君》一詩中就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唐代飲茶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喝了七碗茶就能變成神仙。

文士茶道分為備器、淨手、焚香、禮拜、賞茶鑑茶、鑑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麼藥能這麼長壽?

老僧說沒吃什麼藥,唯一的嗜好是飲茶。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式繁多,分為禮佛、淨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陸羽在《茶經》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

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境界,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

唐朝文士茶表演程式

唐朝文士茶表演程式

  導語: 文士茶是依據文人雅士的飲茶習慣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風格以靜雅為主。插花、掛畫、點茶、焚香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愛,文人品茶更重於品,山清水秀之處、庭院深深之所,清風明月之時,雪落紅梅之日,都是他們靜心品茶的佳時佳境,文人品茶不為解渴,更多的是在內心深處尋求一片靜謐。因而文人品茶不僅講究何時何處,還講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講究與何人共飲。這種種的講究其實只為一個目的,只為進入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自古以來,茶與文人就有著不解之緣。飲茶的境界與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相對應。以茶雅志、以茶立德,無不體現了中國文士一種內在的道德實踐。

  文士茶是依據文人雅士的飲茶習慣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風格以靜雅為主。插花、掛畫、點茶、焚香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愛,文人品茶更重於品,山清水秀之處、庭院深深之所,清風明月之時,雪落紅梅之日,都是他們靜心品茶的佳時佳境,文人品茶不為解渴,更多的是在內心深處尋求一片靜謐。因而文人品茶不僅講究何時何處,還講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講究與何人共飲。這種種的講究其實只為一個目的.,只為進入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飲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為青花梧桐潷盂、湯甌、泥壺。茶葉(追新茶業)為“婺綠茗眉”、“靈巖劍峰”。水為廖公泉或廉泉之水。伴著悠然的絲竹之聲,身著羅裙的表演者款步上臺,溫文爾雅,端莊大方,就像是一位女才子。擺好茶具,開始焚香,拜祭茶聖陸羽。然後淨手、滌器、拭器,目口用白絹輕輕拭擦茶盞。接下來備茶洗茶,沖泡時,採用高衝法,加之柔美的“鳳凰三點頭”,茶只注七成滿。奉茶之後,先要聞香、觀色,然後才慢啜細品。將文人雅士追求高雅、不流於俗套的意境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來。

  表演程式:

  文士茶的表演程式為:

  1.備具2.焚香3.盥手4.備茶5.賞茶6.滌器7.置茶8.投茶9.洗茶10.沖泡11.獻茗12.受茗13.聞香14.觀色15.品味16.上水17.二巡茶18.收茶具

  中國的“士”指的是知識分子,文士茶,就是文人品茗的藝術。在唐朝,以古都長安為中心,薈萃了大唐的文人雅士和茶界名流,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吳道子、王維、韓滉;音樂家白明達、李龜年等,他們辦茶會、寫茶詩、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整合了大唐茶道(追新茶葉)。據《全唐詩》不完全統計,涉及茶事的詩作有600餘首,詩人有150餘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創作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李白的《贈玉泉仙人掌茶》、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白居易的《茶山境會亭歡宴》、杜牧的《題茶山》、柳宗元的《竹間自採茶詩》、溫庭筠的《採茶歌》、顏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等等,都顯示了唐代茶詩的興盛與繁榮。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追新茶葉),因為“士”都具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吏,因職務之便更有機會得到名茶,甚至比皇帝還要先嚐到貢茶,同時也因為他們對茶的感覺細膩,最能體會茶之神韻,加之茶助文思,吟詩作賦筆下生花。所以以“士”為中心形成了唐代三大茶藝之一的文士茶。

  大唐文士茶風鼎盛,舉辦家庭茶會司空見慣。大唐文士茶是長安著名的詩人和茶痴白居易舉辦家庭茶會,款待詩人顧況、劉禹錫的情景。

  文士茶亦稱“雅士茶”。雅士茶的“雅”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文人茶藝對茶葉、茶具、用水、火候、品茗環境有著文人特殊的要求。與會茶友,須人品高雅,有較好修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清言對話,是文人茶藝的主要活動內容。

  文士茶的風格以靜雅為主;文士茶的目的是達到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文士茶講究三雅:飲茶人士之儒雅、飲茶器具之清雅、飲茶環境之高雅;講究三清:湯色清、氣韻清、心境清,以達到物我合一、忘懷世俗的境界。

  文士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休閒方式更是他們逃避現實、甚至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好道具。這些文字很漂亮,但做法上太精緻,就未免零碎,說實話我更喜歡普洱茶的大氣樸厚的境界。

  1.臨風弄笛,欄杆上桂影一輪;掃雪烹茶,籬落邊梅花數點。銀燭輕彈,紅妝笑倚,人堪惜,情更堪惜;困雨花心,垂陰柳耳,客堪憐,春亦堪憐。

  2.雲水中載酒,鬆篁裡煎茶,豈必鑾坡侍宴;山林下著書,花鳥間得名句何須鳳沼揮毫。

  3.好香用以薰德,好紙用以垂世,好筆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煥彩,好茶用以滌煩,好酒長以用消憂。

  4.問婦索釀,甕有新芻;呼童煮茶,門臨好客。

  5.獨坐丹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炷,看達磨面壁圖,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濛濛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

  6.客散門扃,風微日落,碧月皎皎當空,花陰徐徐滿地。近簷鳥宿,遠寺鐘鳴,茶鐺初熟,酒甕乍開,不成八韻新詩,畢竟一團俗氣。

  7.讀理義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茶種竹,聽琴玩鶴,梵香煮茶,泛舟觀山,寓意弈棋,雖有他樂,事不易矣。

  8.白雲在天,明月在地,焚香煮茗,閱偈翻經,俗念都捐,塵心頓洗。

  9.世上有一種痴人,所食閒茶冷飯,何名高致。

  10.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舊。

  11.採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潔。

  12.茶見日而奪味,墨見日而色灰。

  13.翠竹碧鬆,高僧對弈;蒼苔紅葉,童子煎茶。

  14.淨幾明窗,一軸現,一囊琴,一隻鶴,一甌茶,一爐香,一部法帖;小園幽徑,幾叢花,幾群鳥,幾區亭,幾拳石,幾池水,幾片閒雲。

  15.熱湯如沸,茶不勝酒;幽韻如雲,酒不勝茶。茶類隱,酒類俠;酒固道廣,茶亦德素。

  16.半輪新月數竿竹,千卷藏書一盞茶。

  17.垂柳小橋,紙窗竹屋,焚香燕坐,手握道書一卷,客來剛尋常茶具,本色清言,日暮乃歸,不知馬蹄為何物。

  18.庭前幽花時發,披覽既倦,每啜茗對之,香色撩人,吟思忽起,遂歌一古詩,以適清興。

;

唐代茶文化的飲茶方式

唐代是茶 文化 發展的第一高峰期,那麼唐代茶文化有什麼 飲茶 方式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飲茶方式,一起來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飲茶方式

  中國先民喝茶的起緣可以追溯到漢代,有關茶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之於西漢王褒的《僮約》,其中有“烹茶盡具”的文字。長沙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貯茶器具“貫 筒”,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現。雖然出現的時間很長,但在唐代以前,先民們喝茶也只不過是將鮮葉投入水中做 羹飲,用飯碗、酒爵之類的器皿代用即可,對於茶具並不講究。

  自唐代開始,隨著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茶葉 種植 面積擴大,茶葉產量大幅度提高,茶葉消費也與日俱增。茶葉消費推動了茶器的生產和發展,並出現了專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長沙窯唐代青釉瓷碗,碗內底有一“茶”字,陝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壺,上有“老尋家茶社瓶七月一日買”,茶具的設定因茶事的興盛而日漸完善。

  中 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這些器具陸羽曾在 《茶經·四之器》中作了詳盡記述,其中包括了風爐、笤、炭撾、竹夾、紙囊、碾、羅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編撰的小說集《封氏聞見記》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證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見唐代飲茶的興盛之況。

  唐代,尤其是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前人們的飲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驟是這樣的:把茶葉(主要是茶餅)掰碎然後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葉幹了、紅了之後磨碎倒進瓷瓶裡,接下來燒水,並在水開之前往鍋裡 加入蔥、姜、大棗、橘皮、鹽等各色神奇佐料,水開後,把茶末倒進水裡,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陸羽的時候,他認為這種 方法 煮出 的茶“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後的煎茶道(更講究茶自身的風味,也更講究技巧)流行開來,煮茗粥的方法逐漸被取代,現代 民間喜愛的打油茶、擂茶等則為原始煮茶遺風。煎茶法的用茶是餅茶。餅茶經過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先將茶餅復烘 乾燥,謂之“炙茶”。等茶葉冷後,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狀,再羅細,篩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飲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還有庵茶。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舂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的,稱庵茶。在唐代,庵茶不僅在民間流傳,在宮廷中也用此法飲茶。唐佚名的《宮茶圖》就描繪了宮廷中用庵茶法衝飲的畫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1987 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細,造型優美,質地細膩,佼佼者就是越窯青瓷碗和邢窯白瓷碗,堪稱是茶器中的國寶,集中表現了唐代 茶器的興盛。事實上,唐代的茶具從質地看,可分為金銀瓷石玻璃等多種,甚至出現了以器具質地為茶湯命名的講究,金銀為器的稱為“富貴湯”,琢玉為器的稱為 “碧秀湯”,瓷器飲茶稱為“壓一湯”,其中以瓷器茶器最為盛行。

  在唐代,茶盞的,為時人所常用。特別是邢窯白瓷碗,然而陸羽認為越窯茶碗最 好,最適合飲茶。他認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做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 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陸羽在書中還曾為我們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標準,即“口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約為我們現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窯和邢窯茶器,值得一提的還有湖南嶽州窯。嶽州窯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燒製青瓷聞名,晚唐在其影響下出現了燒製釉下紅 綠彩瓷器的長沙窯,主要以出口中東地區為主。

  唐朝的茶文化介紹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嚐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式繁多,分為備器、鑑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學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等有關。陸羽的《茶經》就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代禪宗就十分興盛,茶與佛門之間的關係也就更加密切了。禪宗重視“坐禪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於一境,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狀態。所以要求參禪的僧人要“跏趺而坐”、“過午不食”。而茶則有提禪養心之用,又可使飢餓感減輕,所以就選茶作為其飲料。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

  “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

  唐代僧人所飲的茶有“茶蘇”之稱。《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在臨漳照德寺修行,“時復飲茶蘇一二升。”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高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世使君》一詩中就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唐代飲茶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 文章 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喝了七碗茶就能變成神仙。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 故事 :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麼藥能這麼長壽?老僧說沒吃什麼藥,惟一的嗜好是飲茶。

  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式繁多,分為禮佛、淨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陸羽在《茶經》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

功夫茶怎麼理解?

“功夫茶”是訛傳,“工夫茶”才是正解。潮州話“工夫”意為做事細緻講究,一絲不苟,這正是潮州工夫茶的特點。引用一段論述以為詳解:

潮州工夫茶對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都有一整套講究。時期潮人翁輝東所著《潮州茶經·工夫茶》敘述詳細:“凡烹茗,以茶為根,以水為本,火候佐之。”這裡作簡單介紹。

選茶:選用上等烏龍茶,如福建安溪鐵觀音、黃金桂、武夷巖茶、鳳凰單叢茶、臺灣烏龍等,其它茶類如紅茶或綠茶都不合適沖泡工夫茶。

選水:陸羽《茶經》雲:“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即泡茶用的水,以清冽甘醇的山泉水為最佳;其次是河水,但要遠離家居無汙染;井水較差,因含礦物質多,影響沖泡效果。

茶具:工夫茶“四寶”即宜興紫砂壺,景德鎮若琛杯,楓溪砂銚,潮陽紅泥爐。茶具要求“一式多件”,茶壺、茶杯、蓋甌、茶盤、茶洗、茶墊、茶巾、竹夾等。茶壺要“小、淺、齊、老”,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為上乘珍貴。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杯亦求“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質薄如紙以使起香,白如玉以襯托茶色。

燃器:潮陽紅泥爐(俗稱“風爐仔”),楓溪砂銚(俗稱衝罐、茶鍋仔),潮陽顏家錫罐,挑火鉗炭鐵鉗,潮安陳氏羽扇。羽扇用以煽火,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表示尊敬客人。燃料以橄欖核炭為最佳,絞枳炭次之,以之燒茶,焰活火勻而不緊不慢;乾柴、鬆炭、雜炭和煤炭燃燒時生雜味,不宜採用。

配套:主要包括擺設茶具的茶几,裝茶葉的錫罐,裝水的水缽,裝茶渣的茶桶,外出時裝茶具的茶擔等。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潮州工夫茶的演變也符合科學發展觀,緊隨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在選材用料方面,保留其精華,拋棄其繁瑣複雜。潮人獨鍾烏龍茶,尤其是烏龍品種的極品——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著稱的鳳凰單叢茶。選鳳凰茶要選擇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要求、純天然製作、不新增佐料、保持獨特自然花香、無公害的生態有機茶葉。選水可用優質礦泉水,如採自花崗岩層、經過淨化處理、味道甘醇的潮寶礦泉水,效果比山泉水更佳;而一般家用自來水因含有漂白粉或氯氣味,不宜用來沖泡工夫茶。器具上,用酒精燈、電熱壺或電磁爐代替傳統的紅泥火爐,用玻璃鍋或鋼鍋代替原來的砂銚,溫度可調節,使用起來方便快捷;茶盤與茶洗也合二為一;孟臣壺和若琛杯早已成為古董,陶壺宜選宜興或楓溪名師手拉壺,陶製茶壺保溫性好,吸水力強,使用時間越長,泡出來的茶越醇厚,具有較高的珍藏價值,但納茶倒渣不方便,現在較少人用;蓋甌、茶杯和茶盤(茶洗)基本都是楓溪瓷廠仿古制作,瓷製茶具對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能使茶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表面繪有山水、人物、文字,又是一件極具欣賞價值的工藝品。

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志之烹製法。”操作流程是工夫茶的關鍵環節,其中奧妙精深,節節是法,流傳至今,基本不變。

一、燒水:燒水要大火急沸,不可文火慢煮,以剛燒沸起泡為宜,要求水面浮珠,聲若松濤,俗稱“蝦湫水”;未沸之水太稚,茶中的芳香物質泡不出來,香味太淡;煮得太久,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茶香味大為遜色。

二、洗杯:用沸水將蓋甌、茶杯清洗一次。

三、納茶:將茶葉放入蓋甌,先放碎末填底,粗茶放上面,不能折斷茶枝;約六、七成滿,不可十足飽滿或太少,太多則味帶苦澀,太少則香氣淡薄、力度不夠。

四、衝點:也稱“頭衝”,將沸水沿蓋甌四周圍衝入,當水剛浸過茶葉即可,然後用蓋颳去泡沫,隨即將茶湯傾倒掉。“頭衝”的茶湯含雜質較多,不宜食用。

五、燙杯:將沸水衝入茶杯,以中指抵杯腳,拇指按杯沿,將杯放入另一隻盛有沸水的杯裡轉動燙熱,也可用竹夾操作,然後擺放整齊。

六、沖泡:沖泡最有講究,要“高衝低行”,提高衝罐將沸水衝入蓋甌時應從一尺高處衝下,使茶葉翻滾散香,以水剛浸過茶葉為宜,蓋上蓋約候一分鐘方可茶;隨著沖泡次數增多,候湯的時間逐漸延長,稱“回韻”。斟茶不可直衝,以防止香氣飄散或泡沫叢生,而要低注,將茶湯迴圈注入各個茶杯,稱“關公巡城”,即要做到各杯茶湯的容量、顏色、香味相同;斟至湯盡,夾緊甌蓋,將蓋甌稍加抖動,使甌中被茶葉吸附的部分濃湯逐滴注入各個茶杯,稱“韓信點兵”,意為“淋漓盡致,多多益善。”

七、品茶:即欣賞、品飲茶葉,一般由專業的茶藝師或熟練者操作,茶客以三至四人為宜,人各一杯。先聞茶香,趁熱一啜而盡,再嗅杯底餘韻,細細品來,韻味十足,其樂無窮,妙不可言,確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最後由茶客們評價鑑定茶葉的產地、品種、香型、山韻、檔次等,整個程式操作完畢方能算是品茶。如果是大眾場合飲茶,茶客太多,則先敬客人和長輩,然後分批輪飲,客人稱讚或感謝主人的熱情款待,對茶質一般不必評鑑。

潮汕人熱情好客,精明能幹,善於經營,生意遍佈世界各地,與潮州工夫茶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潮汕人家,來客必以工夫茶相待;新客到,主人須換上新茶葉,否則即是怠慢;賓主之間要形成一種高尚的精神和典雅、休閒、和諧的儀態,操作者斟茶時要熟練有序、從容不迫、灑脫自然,茶客上口時的舉止要文明優雅。喝茶的順序也有約定,“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客人要回敬以表謝意,若是長輩,用中指在茶几上輕彈兩下;若是小輩或平輩,則用食指中指在茶几上輕彈兩下。

潮州工夫茶集茶理、人理、情理於一體,通過泡茶、敬茶、品茶,增進友誼、協調人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無論遠方來客、生意往來還是矛盾衝突,一杯熱茶、一聲問候起了滑潤劑的作用,在無形之中拉近了彼此距離。潮汕人提倡尊賢敬老,無論是專業的“工夫茶座”還是民間的“閒間茶座”,年輕人沖茶敬長輩,長輩也常在品茶過程中借題發揮,對年輕人進行點拔啟發;在這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年輕人較易接受。同時,遍佈鄉里的民間“閒間茶座”是蒐集資訊、傳播知識的場所;常光顧可與眾人交流思想、培養感情,也增長見知。工夫茶提倡用料精細,每一件茶具都是能工巧匠精工製作,其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沖茶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講究,力求完美;工夫茶座講究環境古樸清靜、格調高雅。

總之,以茶會友,品茶論道,修心養性,追求“以和為本”的超然脫俗的境界,就是潮州工夫茶的核心理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ql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