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葉知識普及

茶葉知識普及

茶葉知識普及

茶葉是一種源自中國的飲品,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茶葉的文化和品種也不斷豐富和演變。以下是一些茶葉知識:

1. 茶葉的分類:茶葉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等六種類別。每種茶葉都有獨特的口感和營養成分。

2. 茶葉的養護:茶葉需存放在陰涼、乾燥、無異味的環境中,避免受潮、受陽光直射和與異味物質接觸。

3. 泡茶的方法:泡茶要注意水質、水溫、水量和泡茶時間等因素。不同種類的茶葉需要不同的泡茶方法,例如綠茶需要較低的水溫和較短的泡茶時間,而紅茶則需要較高的水溫和較長的泡茶時間。

4. 茶道文化:茶道是一門古老的文化藝術,包括製茶、泡茶、品茶、賞茶和談茶等環節。它蘊含了中華文化精華,被譽為“涵養心靈、陶冶情操”的藝術。茶道的表現形式有三大流派:中國茶道、日本茶道和韓國茶道。

5. 茶葉的功效:茶葉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具有提神醒腦、清熱解毒、降壓降脂、抗氧化等多種功效。不過,泡茶時過多地衝泡濃茶可能對身體有害。

6. 茶葉的方言:不同地區的茶葉有不同的方言,例如廣東的潮州普洱、湖北的武陵神仙茶、雲南的普洱茶等。每個地方的茶葉都有獨特的味道和文化內涵。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的基本知識大全

茶葉的基本知識大全:茶葉,俗稱茶,一般包括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檟(jiǎ),茗,荈(chuǎn)。茶葉成分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有益健康。茶葉製成的茶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階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蹟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製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茶葉的生長環境

茶樹種植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土壤型別等。地形以丘陵為主,排水條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溫差小、日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這樣的氣候條件適宜各種型別的茶樹生長,尤其適合大葉種茶樹生長。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較多,夏秋雨多霧大(雲南茶區),日照較少利於茶樹越冬和養分積累,利於夏秋茶的品質。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色森林土,這些土壤發育程度較深,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長。

茶文化基本知識

茶文化基本知識如下:

1、綠茶製作時不經發酵,幹茶、湯色、葉底均為綠色的茶為綠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茶類。由於不發酵,鮮葉的顏色少有改變,保持了天然的綠色。

2、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差性偏寒,綠茶是我國名茶最多、研究最廣,也是產量最多的茶類;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

3、紅茶屬於全發酵的茶,茶性溫和。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通過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破壞細胞結構,使茶葉中的多酚類和氧化酶類得以接觸氧化,即發酵,變成紅色的化合物,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4、黃茶和白茶都屬輕微發酵的茶葉。黃茶是“黃湯黃葉”條索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白茶一是採摘多毫的幼嫩芽葉製成,二是加工時採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乾工藝。

5、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介於不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因此也稱它為青茶。烏龍茶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典型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公,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經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烏龍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6、白茶有芽茶和葉茶之分。單芽之稱的茶成為“銀針”,一芽二、三葉的是“白牡丹”,還有“貢眉和壽眉”一般是三葉及三葉以下。

7、白茶屬於輕度發酵茶,茶性偏涼;白茶是我國的特產,以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為主。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是茸毛的茶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來。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8、黑茶屬於後發酵的茶黑茶,茶性溫和。相較於其他茶類來說,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作過程中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又稱邊銷茶,是藏、蒙、維吾爾等邊區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9、待客茶藝是指一位大師與客人圍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藝術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們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造與體驗,能充分領略茶藝的色、香、韻,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討茶藝,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義。

10、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於茶的文化知識有哪些

  茶,在幾千年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有著頗具魅力的神奇功效,為世人所喜愛!下面我就為大家普及關於茶的文化知識,歡迎大家的閱讀!

  烏龍茶的烘焙技術

  烘焙目的

  降低茶葉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間,防止茶葉貯存期品質劣變而陳茶味,進而延長貯藏壽命;借烘焙技術去除茶葉青臭味及其它異味,增進茶香,以提高茶葉品質;使茶葉中所含氨基酸類與還原糖類加溫時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還有殺菌,降低農殘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脫水糖化作用(熟化)、異構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後熟作用。後熟作用的好壞與茶葉含水量、儲藏條件和茶中有效化學成分變化有密切關係。

  技術要素

  1、含水量:茶葉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葉含水量至安全範圍(4%—6%),延緩茶葉後氧化作用,並能延長茶葉貯藏壽命;茶葉水分達到8.8%,黴菌開始出現;水分達到12%以上,就會逐漸變質。而含水量不同的茶葉,烘焙條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葉,最初階段其烘焙溫度應高些(約95℃-100℃),時間要延長;若繼續烘焙三個小時以上時,必須調低溫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葉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葉應攤薄些,否則易導致悶變而降低茶葉品質。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較粗老的茶葉,需中溫(85℃-90℃)烘焙,烘焙時間則視茶葉需求而在4h-10h作彈性選擇。原料粗老而帶微香的茶葉,烘焙時間宜縮短。幼嫩茶葉烘焙溫度比粗老的茶葉微高,先中高溫(90℃-100℃)烘焙,時間約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確保茶湯滋味甘醇不苦澀而保留香氣及原則。

  3、形狀緊緯度:外形緊結的茶葉則較耐烘焙,宜採用中低溫(85℃-90℃)而較長時間烘焙,反之外形鬆散的茶葉宜採用中溫(100℃)而短時烘焙。

  4、香氣:香氣是烏龍茶的主要靈魂之一。茶葉香氣屬揮發性物質,烘焙過程中香氣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質好的茶葉應低溫短時烘焙;香低中等茶葉,可採用較高溫度和較長時間烘焙;陳茶而異味重的茶葉,以去除異味和降低含水量為主,應先高溫短時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費者市場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調做青的烏龍茶,為了保持其翠綠的色澤和高銳的香氣,應採用(60℃-70℃)的低溫烘焙至足幹,使茶葉含水率在5%-6%,及時真空密封包裝,以免香味散失。

  5、滋味:滋味甘醇的茶葉,先中溫(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溫使茶葉帶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葉品質。

  6、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實際作用是使茶葉內產生熱物理化學變化的程度。火候能影響茶葉的外形色澤及葉底湯色等,火候掌握適應可以彌補茶葉品質的某些不足,掌握不當會降低品質。特殊品種的茶葉,火候掌握恰到好處,能襯托特殊的香韻特徵,俗稱“茶為君,火為臣,君臣佐使。”就是這個道理。茶葉的品種不一樣,耐火程度也不一樣,如鐵觀音、大葉烏龍、梅佔就較為耐火,黃旦、奇蘭等香氣較外露的品種較不耐火。

  茶葉運輸要求

  1、輸有機茶的工具必須清潔衛生、乾燥、無異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汙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2、裝前必須進行有機茶的質量檢查,在標籤、貨號和貨物三者符合的情況下才能運輸。填寫的有機茶運輸單據,要字跡清楚,內容正確,專案齊全。

  3、輸包裝必須牢固、整潔、防潮,並符合有機茶的包裝規定。在運輸包裝的兩端應有明顯的運輸標誌,內容包括:始發站和到達站名稱,茶葉品名、重量、件數、收貨和發貨單位地址等。

  4、輸過程中必須穩固、防雨、防潮、防曝晒。裝卸時應輕裝輕卸,防止碰撞破損。

  紅茶的歷史沿革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正山小種紅茶於1610年流入歐洲。1662年,當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她的嫁妝裡面有幾箱中國的正山小種紅茶。從此,紅茶被帶入英國宮廷,喝紅茶迅速成為英國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國倫敦茶葉市場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種紅茶,並且價格異常得昂貴,唯有豪門富室方能飲用,正山小種紅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不可缺少的飲料。英國人摯愛紅茶,漸漸地把飲用紅茶演變成一種高尚華美的紅茶文化,並把它推廣到了全世界。

茶葉知識

茶葉知識大全

1.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裡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銀針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湧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

2.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3. 黑茶: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製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名貴品種有: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5.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

6. 白茶: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晒製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

茶的知識50字

分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1、綠茶

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晒青綠茶、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分為:眉茶、珠茶、細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針等。

烘青綠茶分為:普通烘青、細嫩烘青等。

晒青綠茶分為:川青、滇青、陝青等。

蒸青綠茶分為:煎茶、玉露等。

2、紅茶

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

小種紅茶包括:正山小種、煙小種。

工夫紅茶包括:川紅(金甘露、紅甘露等)、祁紅、滇紅、閩紅(金駿眉等)等。

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

3、烏龍茶

分為:

閩北烏龍(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還有些建甌建陽等地產的茶,如矮腳烏龍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這裡的水仙和奇蘭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種茶地在不同的產地產的茶)

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等,前兩年流行的那個叫東方美人的也是這種)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阿里山極品金萱茶等)

4、白茶

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白芽茶,主要是指銀針等。

白葉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貢眉等。

5、黃茶

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黃芽茶:包括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

黃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溈山毛尖、溫州黃湯等。

黃大茶:包括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等。

6、黑茶分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陝西黑茶(涇渭茯茶等)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有哪些

1、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茶起源於中國,並得以弘揚、傳承,而茶文化亦起源於中國,並得到廣泛傳播,而茶文化亦與生活相融,體現在泡茶、待人接物、個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2、認識中國茶:我國茶葉眾多,且特點個一。而茶葉的發現再到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分為四大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北茶區和江南茶區。而茶葉品種目前已形成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等六大茶類為主的傳統茶。

3、茶道精神:中國茶道精神源於茶人與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蘊涵的精神元素,無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國茶道精神主要為和、靜、怡、真,並將其作為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

4、認識和應用茶具: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時不妨親身使用茶具泡茶,來領略茶道樂趣。

5、基本手勢:學習泡茶時,手勢對於泡茶的效果也會產生影響。傳統茶道的禮序過程有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差異,而普及性大眾茶禮則相對簡約。

6、備器:學習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傳統的泡茶工具分別有:茶壺、茶杯、茶匙、茶則、茶盞、公道杯、茶托、茶巾、蓋碗、茶漏、茶盤、煮水器、茶針、茶荷、茶夾等等。

7、潔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後注入各茶具中燙洗,這一步驟稱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溫潤器皿的意思。

對於我國的茶葉文化,大家知道哪些知識?

研究表明,它起源於巴蜀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說。"自秦人取蜀,飲茶始也"。東晉《華陽國志-巴志》記載:"丹、漆、茶、蜜...。都要向他們進貢"。意思是說,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區進貢的,是丹藥、漆器、茶葉、蜂蜜等土特產。

根據地理環境,蜀地在古代也叫嘉蒙縣。佳夢是古蜀人對茶的稱呼。因此,佳木斯縣的意思是茶葉縣,是當地生產茶葉的紙質服務。史料記載,西漢時巴蜀地區就已飲茶。市場上有各種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場化,不僅是茶飲料普及的表現,也是茶飲料普及和大眾化的結果。

三國兩晉時期,茶飲的普及在中國不斷擴大。特別是當時的文人以茶待客,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白茶屬於輕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葉中的特殊珍品。主要產地在福建省(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建陽、福鼎、政和、松溪等縣。白茶的製作過程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過程,關鍵是萎凋。製作白茶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保持了牡丹的香氣和湯色的鮮美。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牡丹銀針又稱未發酵茶。它是以石軒茶樹的新芽為原料,經過脫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製成。根據綠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炒綠茶、烤綠茶、晒綠茶和蒸綠茶。綠茶具有 "綠茶清澈,滋味濃斂 "等特點。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喝不喝茶都必須知道的茶知識

茶葉源於中國,最早是以祭品來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開始,就被人們作為菜食來食用。後來,茶葉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直到後期才發展為宮廷中的高階飲料,普及到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

據現有資料顯示,如今發現最早的人工種植茶葉遺蹟在浙江的餘姚,為田螺山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 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製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

到今天,飲茶這項活動已不單是一項傳統飲食文化,同時根據科學研究,飲茶也有助於防老,具有 養生 保健的功能。且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你都知道有哪幾種茶葉以及各種茶葉背後的加工手段嗎?

一、以茶葉顏色區分。

1.綠茶

在茶種類介紹中,首先要說的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綠茶種類。綠茶是指不用進行發酵的,一般主要通過炒、烘、晒、蒸來製作的茶葉。其中有:炒青綠茶如龍井等、烘青綠茶如黃山毛峰等、晒青綠茶如川青等、玉露等蒸青綠茶四大類。

2.紅茶

不同於綠茶,紅茶是一種全發酵的茶,主要通過發酵形成紅茶色素,從而使其沖泡後出現紅色的茶湯和茶葉。在紅茶中又有著煙小種等小種紅茶、川紅等工夫紅茶、碎茶等紅碎茶三大類。

3.白茶

白茶在茶中芽較容易辨認,一般在其幹茶葉上可以看見白色的絨毛,因此它才有著白茶之稱。白茶的發酵程度僅高於綠茶,沖泡後形成清淡鮮淳的茶湯,目前常見的有白毫銀針等白芽茶和白牡丹等白葉茶兩大類。

4.黃茶

會沖泡出黃葉黃湯的黃茶,也是茶中的一大種類。黃茶主要是通過悶黃而形成的,製作上和綠茶差不多,不過在殺青揉捻後將其再進行悶制,使其變黃,主要有君山銀針等黃芽茶、溫州黃湯等黃小茶和廣東大葉青等黃大茶三類。

5.青茶 

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靑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主要有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幾種。

6.黑茶

黑茶屬於後發酵的茶。七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 壓制成磚。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黑茶主要品種要包括“陝西咸陽茯磚茶”、雲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邊茶”等。

二、以季節分類

1.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製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休 養生 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安溪縣飲香茶葉合作社的鐵觀音,是烏龍茶春茶的代表,外形、湯色都可謂是“一絕”。(如六安瓜片 、山龍紅茶)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採製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如普洱茶、楓樹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採製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如鐵觀音、粵梅香)

4.冬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採製。冬茶是在秋茶採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如凍頂烏龍)

三、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為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藥用茶等。

1.藥茶——將藥物與茶葉配伍,製成藥茶,以發揮和加強藥物的功效,利於藥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藥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薑茶散”、“益壽茶”、“減肥茶”、“蒲涼支茶”等。

2.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產品,在我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茶葉容易吸附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珠蘭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茶文化基本知識有哪些?

茶文化基本知識:

1、茶道精神

中國茶道精神源於茶人與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蘊涵的精神元素,無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國茶道精神主要為和、靜、怡、真,並將其作為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

2、認識和應用茶具

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時不妨親身使用茶具泡茶,來領略茶道樂趣。

3、基本手勢

學習泡茶時,手勢對於泡茶的效果也會產生影響。傳統茶道的禮序過程有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差異,而普及性大眾茶禮則相對簡約。

4、備器

學習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傳統的泡茶工具分別有:茶壺、茶杯、茶匙、茶則、茶盞、公道杯、茶托、茶巾、蓋碗、茶漏、茶盤、煮水器、茶針、茶荷、茶夾等等。

5、潔具

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後注入各茶具中燙洗,這一步驟稱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溫潤器皿的意思。

茶葉的知識

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區域性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目前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援。

(一 ) 飲茶始於西漢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1、先秦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於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並無直接的證據。先秦飲茶,不是源於傳說,就是間接推測,並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2、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3、魏晉說

唐裴汶《茶論》、《膳夫經手錄》認為飲茶始於晉,宋《集古錄》認為飲茶始於魏晉。

4、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於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一般都認為“烹荼”、“買荼”之“荼”為茶。《僮約》訂於兩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國人飲茶不會晚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西漢晚期。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王褒是四川資中人,買茶之地為四川彭山。最早對茶有過記載的王褒、司馬相如、揚雄均是蜀人,可見是巴蜀之人發明飲茶。

從兩漢到三國,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物,飲茶限於王公朝士。《三國志·吳志·韋曜》記:“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孫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可見東吳宮中飲茶。

西晉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說成都的香茶傳遍九州,這雖有文人的誇張,卻也近於事實。《桐君錄》記:“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皆出好茗。巴東別有真香茗。”晉陶潛《搜神後記》:“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採茗。”晉王浮《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說明在兩晉時期,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這些地區已產茶。

兩晉時期,飲茶由上層社會逐漸向中下層傳播。晉幹寶《搜神記》:“夏侯愷字萬仁,因病死,……如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荼飲。”這雖是虛構的神異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飲茶事實。《廣陵嗜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買。”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賣茶,市民爭相購買,這反映平民的飲茶風尚。

南朝宋人山謙之《吳興統記》載:“烏程 溫山,出御荈”“長興 啄木岑,每歲吳興、毘陵二郡太守採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烏程溫山產貢茶,長興縣有境會亭,兩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葉。江南一帶不僅飲茶,茶葉生產也有一定的規模。《南齊書·武帝本紀》:“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荼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南朝齊武帝詔告天下,靈前祭品設茶等四樣,不論貴賤,一概如此。可見茶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中。

後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槳,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中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北朝人原本渴飲酪槳,但受南朝人的影響,如劉鎬等,也喜歡上飲茶。

飲茶始於西漢,起源於巴蜀,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漸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飲茶由上層社會向民間發展,飲茶、種茶的地區越來越廣。

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一)道教與茶

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於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藥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雜錄》記:“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丹丘子、黃山君是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可滿足道教對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晉惠帝時著名道士王浮的《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揚,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與茶

《晉書·藝術傳》記:“單道開,敦煌人也。……時夏飲荼蘇,一二升而已。”單道開乃佛徒,曾往後趙京城——鄴城(今河南安陽)的法琳寺、臨漳縣的昭德寺,後率弟子渡江至晉都城建業(今南京),又轉去南海各地,最後歿於廣東羅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創禪室,坐禪其中,晝夜不臥,飲茶卻睡解乏以禪定。 晉僧懷信《釋門自鏡錄》:“跣足清淡,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僕,要水要荼。”魏晉之際,析玄辯理,清談風甚。佛教初傳,依附玄學。佛徒追慕玄風,煮茶品茗,以助玄談。

《續名僧錄》:“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荼。”法瑤是東晉名僧慧遠的再傳弟子,著名的涅盤師。法瑤性喜飲茶,每飯必飲茶。

《宋錄》:“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曇濟十三歲出家,拜鳩摩羅什弟子僧導為師。他從關中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創立了成實師說的南系——壽春系。曇濟擅長《成唯實論》,對“三論”也頗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論》。他在八公山東山寺住了很長時間,後移居京城的中興寺和莊嚴寺。兩位王子拜訪曇濟,曇濟設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客來敬茶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云:‘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蒙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

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

茶文學初興

晉宋時期的《搜神記》、《神異記》、《搜神後記》、《異苑》等志怪小說集中便有一些關於茶的故事。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詩、王微的《雜詩》是最早的茶詩。南北朝時女文學家鮑令暉撰有《香茗賦》,惜散佚。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後世的茶文學創作頗有影響。宋代吳俶《茶賦》稱:“清文既傳於杜育,精思亦聞於陸羽。”可見杜育《荈賦》在茶文化史上的影響。

杜育《荈賦》也是隻剩殘篇,存文如下:“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谷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調神和內,慵解倦除。”

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學初步興起。

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 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狹,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竟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窮日竟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楊華認為茶始興於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後盛行。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觀點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後,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後,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鈺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於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田閭農家,同樣嗜好。

由上可知,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飲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樑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吳自牧《夢樑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鬆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託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於大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茶葉的基本知識大全

茶葉的基本知識大全:茶葉,俗稱茶,一般包括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檟(jiǎ),茗,荈(chuǎn)。茶葉成分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有益健康。茶葉製成的茶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階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蹟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製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茶葉的生長環境

茶樹種植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土壤型別等。地形以丘陵為主,排水條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溫差小、日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這樣的氣候條件適宜各種型別的茶樹生長,尤其適合大葉種茶樹生長。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較多,夏秋雨多霧大(雲南茶區),日照較少利於茶樹越冬和養分積累,利於夏秋茶的品質。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色森林土,這些土壤發育程度較深,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長。

茶文化基本知識

茶文化基本知識如下:

1、綠茶製作時不經發酵,幹茶、湯色、葉底均為綠色的茶為綠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茶類。由於不發酵,鮮葉的顏色少有改變,保持了天然的綠色。

2、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差性偏寒,綠茶是我國名茶最多、研究最廣,也是產量最多的茶類;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

3、紅茶屬於全發酵的茶,茶性溫和。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通過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破壞細胞結構,使茶葉中的多酚類和氧化酶類得以接觸氧化,即發酵,變成紅色的化合物,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4、黃茶和白茶都屬輕微發酵的茶葉。黃茶是“黃湯黃葉”條索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白茶一是採摘多毫的幼嫩芽葉製成,二是加工時採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乾工藝。

5、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介於不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因此也稱它為青茶。烏龍茶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典型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公,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經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烏龍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6、白茶有芽茶和葉茶之分。單芽之稱的茶成為“銀針”,一芽二、三葉的是“白牡丹”,還有“貢眉和壽眉”一般是三葉及三葉以下。

7、白茶屬於輕度發酵茶,茶性偏涼;白茶是我國的特產,以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為主。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是茸毛的茶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來。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8、黑茶屬於後發酵的茶黑茶,茶性溫和。相較於其他茶類來說,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作過程中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又稱邊銷茶,是藏、蒙、維吾爾等邊區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9、待客茶藝是指一位大師與客人圍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藝術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們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造與體驗,能充分領略茶藝的色、香、韻,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討茶藝,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義。

10、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於茶的文化知識有哪些

  茶,在幾千年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有著頗具魅力的神奇功效,為世人所喜愛!下面我就為大家普及關於茶的文化知識,歡迎大家的閱讀!

  烏龍茶的烘焙技術

  烘焙目的

  降低茶葉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間,防止茶葉貯存期品質劣變而陳茶味,進而延長貯藏壽命;借烘焙技術去除茶葉青臭味及其它異味,增進茶香,以提高茶葉品質;使茶葉中所含氨基酸類與還原糖類加溫時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還有殺菌,降低農殘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脫水糖化作用(熟化)、異構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後熟作用。後熟作用的好壞與茶葉含水量、儲藏條件和茶中有效化學成分變化有密切關係。

  技術要素

  1、含水量:茶葉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葉含水量至安全範圍(4%—6%),延緩茶葉後氧化作用,並能延長茶葉貯藏壽命;茶葉水分達到8.8%,黴菌開始出現;水分達到12%以上,就會逐漸變質。而含水量不同的茶葉,烘焙條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葉,最初階段其烘焙溫度應高些(約95℃-100℃),時間要延長;若繼續烘焙三個小時以上時,必須調低溫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葉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葉應攤薄些,否則易導致悶變而降低茶葉品質。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較粗老的茶葉,需中溫(85℃-90℃)烘焙,烘焙時間則視茶葉需求而在4h-10h作彈性選擇。原料粗老而帶微香的茶葉,烘焙時間宜縮短。幼嫩茶葉烘焙溫度比粗老的茶葉微高,先中高溫(90℃-100℃)烘焙,時間約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確保茶湯滋味甘醇不苦澀而保留香氣及原則。

  3、形狀緊緯度:外形緊結的茶葉則較耐烘焙,宜採用中低溫(85℃-90℃)而較長時間烘焙,反之外形鬆散的茶葉宜採用中溫(100℃)而短時烘焙。

  4、香氣:香氣是烏龍茶的主要靈魂之一。茶葉香氣屬揮發性物質,烘焙過程中香氣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質好的茶葉應低溫短時烘焙;香低中等茶葉,可採用較高溫度和較長時間烘焙;陳茶而異味重的茶葉,以去除異味和降低含水量為主,應先高溫短時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費者市場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調做青的烏龍茶,為了保持其翠綠的色澤和高銳的香氣,應採用(60℃-70℃)的低溫烘焙至足幹,使茶葉含水率在5%-6%,及時真空密封包裝,以免香味散失。

  5、滋味:滋味甘醇的茶葉,先中溫(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溫使茶葉帶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葉品質。

  6、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實際作用是使茶葉內產生熱物理化學變化的程度。火候能影響茶葉的外形色澤及葉底湯色等,火候掌握適應可以彌補茶葉品質的某些不足,掌握不當會降低品質。特殊品種的茶葉,火候掌握恰到好處,能襯托特殊的香韻特徵,俗稱“茶為君,火為臣,君臣佐使。”就是這個道理。茶葉的品種不一樣,耐火程度也不一樣,如鐵觀音、大葉烏龍、梅佔就較為耐火,黃旦、奇蘭等香氣較外露的品種較不耐火。

  茶葉運輸要求

  1、輸有機茶的工具必須清潔衛生、乾燥、無異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汙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2、裝前必須進行有機茶的質量檢查,在標籤、貨號和貨物三者符合的情況下才能運輸。填寫的有機茶運輸單據,要字跡清楚,內容正確,專案齊全。

  3、輸包裝必須牢固、整潔、防潮,並符合有機茶的包裝規定。在運輸包裝的兩端應有明顯的運輸標誌,內容包括:始發站和到達站名稱,茶葉品名、重量、件數、收貨和發貨單位地址等。

  4、輸過程中必須穩固、防雨、防潮、防曝晒。裝卸時應輕裝輕卸,防止碰撞破損。

  紅茶的歷史沿革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正山小種紅茶於1610年流入歐洲。1662年,當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她的嫁妝裡面有幾箱中國的正山小種紅茶。從此,紅茶被帶入英國宮廷,喝紅茶迅速成為英國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國倫敦茶葉市場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種紅茶,並且價格異常得昂貴,唯有豪門富室方能飲用,正山小種紅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不可缺少的飲料。英國人摯愛紅茶,漸漸地把飲用紅茶演變成一種高尚華美的紅茶文化,並把它推廣到了全世界。

茶葉知識

茶葉知識大全

1.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裡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銀針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湧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

2.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3. 黑茶: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製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名貴品種有: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5.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

6. 白茶: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晒製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

茶的知識50字

分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1、綠茶

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晒青綠茶、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分為:眉茶、珠茶、細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針等。

烘青綠茶分為:普通烘青、細嫩烘青等。

晒青綠茶分為:川青、滇青、陝青等。

蒸青綠茶分為:煎茶、玉露等。

2、紅茶

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

小種紅茶包括:正山小種、煙小種。

工夫紅茶包括:川紅(金甘露、紅甘露等)、祁紅、滇紅、閩紅(金駿眉等)等。

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

3、烏龍茶

分為:

閩北烏龍(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還有些建甌建陽等地產的茶,如矮腳烏龍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這裡的水仙和奇蘭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種茶地在不同的產地產的茶)

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等,前兩年流行的那個叫東方美人的也是這種)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阿里山極品金萱茶等)

4、白茶

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白芽茶,主要是指銀針等。

白葉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貢眉等。

5、黃茶

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黃芽茶:包括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

黃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溈山毛尖、溫州黃湯等。

黃大茶:包括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等。

6、黑茶分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陝西黑茶(涇渭茯茶等)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有哪些

1、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茶起源於中國,並得以弘揚、傳承,而茶文化亦起源於中國,並得到廣泛傳播,而茶文化亦與生活相融,體現在泡茶、待人接物、個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2、認識中國茶:我國茶葉眾多,且特點個一。而茶葉的發現再到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分為四大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北茶區和江南茶區。而茶葉品種目前已形成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等六大茶類為主的傳統茶。

3、茶道精神:中國茶道精神源於茶人與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蘊涵的精神元素,無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國茶道精神主要為和、靜、怡、真,並將其作為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

4、認識和應用茶具: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時不妨親身使用茶具泡茶,來領略茶道樂趣。

5、基本手勢:學習泡茶時,手勢對於泡茶的效果也會產生影響。傳統茶道的禮序過程有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差異,而普及性大眾茶禮則相對簡約。

6、備器:學習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傳統的泡茶工具分別有:茶壺、茶杯、茶匙、茶則、茶盞、公道杯、茶托、茶巾、蓋碗、茶漏、茶盤、煮水器、茶針、茶荷、茶夾等等。

7、潔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後注入各茶具中燙洗,這一步驟稱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溫潤器皿的意思。

對於我國的茶葉文化,大家知道哪些知識?

研究表明,它起源於巴蜀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說。"自秦人取蜀,飲茶始也"。東晉《華陽國志-巴志》記載:"丹、漆、茶、蜜...。都要向他們進貢"。意思是說,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區進貢的,是丹藥、漆器、茶葉、蜂蜜等土特產。

根據地理環境,蜀地在古代也叫嘉蒙縣。佳夢是古蜀人對茶的稱呼。因此,佳木斯縣的意思是茶葉縣,是當地生產茶葉的紙質服務。史料記載,西漢時巴蜀地區就已飲茶。市場上有各種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場化,不僅是茶飲料普及的表現,也是茶飲料普及和大眾化的結果。

三國兩晉時期,茶飲的普及在中國不斷擴大。特別是當時的文人以茶待客,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白茶屬於輕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葉中的特殊珍品。主要產地在福建省(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建陽、福鼎、政和、松溪等縣。白茶的製作過程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過程,關鍵是萎凋。製作白茶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保持了牡丹的香氣和湯色的鮮美。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牡丹銀針又稱未發酵茶。它是以石軒茶樹的新芽為原料,經過脫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製成。根據綠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炒綠茶、烤綠茶、晒綠茶和蒸綠茶。綠茶具有 "綠茶清澈,滋味濃斂 "等特點。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喝不喝茶都必須知道的茶知識

茶葉源於中國,最早是以祭品來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開始,就被人們作為菜食來食用。後來,茶葉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直到後期才發展為宮廷中的高階飲料,普及到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

據現有資料顯示,如今發現最早的人工種植茶葉遺蹟在浙江的餘姚,為田螺山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 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製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

到今天,飲茶這項活動已不單是一項傳統飲食文化,同時根據科學研究,飲茶也有助於防老,具有 養生 保健的功能。且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你都知道有哪幾種茶葉以及各種茶葉背後的加工手段嗎?

一、以茶葉顏色區分。

1.綠茶

在茶種類介紹中,首先要說的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綠茶種類。綠茶是指不用進行發酵的,一般主要通過炒、烘、晒、蒸來製作的茶葉。其中有:炒青綠茶如龍井等、烘青綠茶如黃山毛峰等、晒青綠茶如川青等、玉露等蒸青綠茶四大類。

2.紅茶

不同於綠茶,紅茶是一種全發酵的茶,主要通過發酵形成紅茶色素,從而使其沖泡後出現紅色的茶湯和茶葉。在紅茶中又有著煙小種等小種紅茶、川紅等工夫紅茶、碎茶等紅碎茶三大類。

3.白茶

白茶在茶中芽較容易辨認,一般在其幹茶葉上可以看見白色的絨毛,因此它才有著白茶之稱。白茶的發酵程度僅高於綠茶,沖泡後形成清淡鮮淳的茶湯,目前常見的有白毫銀針等白芽茶和白牡丹等白葉茶兩大類。

4.黃茶

會沖泡出黃葉黃湯的黃茶,也是茶中的一大種類。黃茶主要是通過悶黃而形成的,製作上和綠茶差不多,不過在殺青揉捻後將其再進行悶制,使其變黃,主要有君山銀針等黃芽茶、溫州黃湯等黃小茶和廣東大葉青等黃大茶三類。

5.青茶 

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靑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主要有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幾種。

6.黑茶

黑茶屬於後發酵的茶。七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 壓制成磚。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黑茶主要品種要包括“陝西咸陽茯磚茶”、雲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邊茶”等。

二、以季節分類

1.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製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休 養生 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安溪縣飲香茶葉合作社的鐵觀音,是烏龍茶春茶的代表,外形、湯色都可謂是“一絕”。(如六安瓜片 、山龍紅茶)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採製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如普洱茶、楓樹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採製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如鐵觀音、粵梅香)

4.冬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採製。冬茶是在秋茶採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如凍頂烏龍)

三、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為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藥用茶等。

1.藥茶——將藥物與茶葉配伍,製成藥茶,以發揮和加強藥物的功效,利於藥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藥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薑茶散”、“益壽茶”、“減肥茶”、“蒲涼支茶”等。

2.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產品,在我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茶葉容易吸附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珠蘭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茶文化基本知識有哪些?

茶文化基本知識:

1、茶道精神

中國茶道精神源於茶人與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蘊涵的精神元素,無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國茶道精神主要為和、靜、怡、真,並將其作為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

2、認識和應用茶具

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時不妨親身使用茶具泡茶,來領略茶道樂趣。

3、基本手勢

學習泡茶時,手勢對於泡茶的效果也會產生影響。傳統茶道的禮序過程有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差異,而普及性大眾茶禮則相對簡約。

4、備器

學習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傳統的泡茶工具分別有:茶壺、茶杯、茶匙、茶則、茶盞、公道杯、茶托、茶巾、蓋碗、茶漏、茶盤、煮水器、茶針、茶荷、茶夾等等。

5、潔具

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後注入各茶具中燙洗,這一步驟稱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溫潤器皿的意思。

茶葉的知識

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區域性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目前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援。

(一 ) 飲茶始於西漢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1、先秦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於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並無直接的證據。先秦飲茶,不是源於傳說,就是間接推測,並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2、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3、魏晉說

唐裴汶《茶論》、《膳夫經手錄》認為飲茶始於晉,宋《集古錄》認為飲茶始於魏晉。

4、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於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一般都認為“烹荼”、“買荼”之“荼”為茶。《僮約》訂於兩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國人飲茶不會晚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西漢晚期。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王褒是四川資中人,買茶之地為四川彭山。最早對茶有過記載的王褒、司馬相如、揚雄均是蜀人,可見是巴蜀之人發明飲茶。

從兩漢到三國,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物,飲茶限於王公朝士。《三國志·吳志·韋曜》記:“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孫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可見東吳宮中飲茶。

西晉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說成都的香茶傳遍九州,這雖有文人的誇張,卻也近於事實。《桐君錄》記:“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皆出好茗。巴東別有真香茗。”晉陶潛《搜神後記》:“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採茗。”晉王浮《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說明在兩晉時期,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這些地區已產茶。

兩晉時期,飲茶由上層社會逐漸向中下層傳播。晉幹寶《搜神記》:“夏侯愷字萬仁,因病死,……如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荼飲。”這雖是虛構的神異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飲茶事實。《廣陵嗜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買。”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賣茶,市民爭相購買,這反映平民的飲茶風尚。

南朝宋人山謙之《吳興統記》載:“烏程 溫山,出御荈”“長興 啄木岑,每歲吳興、毘陵二郡太守採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烏程溫山產貢茶,長興縣有境會亭,兩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葉。江南一帶不僅飲茶,茶葉生產也有一定的規模。《南齊書·武帝本紀》:“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荼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南朝齊武帝詔告天下,靈前祭品設茶等四樣,不論貴賤,一概如此。可見茶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中。

後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槳,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中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北朝人原本渴飲酪槳,但受南朝人的影響,如劉鎬等,也喜歡上飲茶。

飲茶始於西漢,起源於巴蜀,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漸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飲茶由上層社會向民間發展,飲茶、種茶的地區越來越廣。

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一)道教與茶

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於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藥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雜錄》記:“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丹丘子、黃山君是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可滿足道教對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晉惠帝時著名道士王浮的《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揚,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與茶

《晉書·藝術傳》記:“單道開,敦煌人也。……時夏飲荼蘇,一二升而已。”單道開乃佛徒,曾往後趙京城——鄴城(今河南安陽)的法琳寺、臨漳縣的昭德寺,後率弟子渡江至晉都城建業(今南京),又轉去南海各地,最後歿於廣東羅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創禪室,坐禪其中,晝夜不臥,飲茶卻睡解乏以禪定。 晉僧懷信《釋門自鏡錄》:“跣足清淡,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僕,要水要荼。”魏晉之際,析玄辯理,清談風甚。佛教初傳,依附玄學。佛徒追慕玄風,煮茶品茗,以助玄談。

《續名僧錄》:“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荼。”法瑤是東晉名僧慧遠的再傳弟子,著名的涅盤師。法瑤性喜飲茶,每飯必飲茶。

《宋錄》:“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曇濟十三歲出家,拜鳩摩羅什弟子僧導為師。他從關中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創立了成實師說的南系——壽春系。曇濟擅長《成唯實論》,對“三論”也頗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論》。他在八公山東山寺住了很長時間,後移居京城的中興寺和莊嚴寺。兩位王子拜訪曇濟,曇濟設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客來敬茶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云:‘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蒙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

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

茶文學初興

晉宋時期的《搜神記》、《神異記》、《搜神後記》、《異苑》等志怪小說集中便有一些關於茶的故事。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詩、王微的《雜詩》是最早的茶詩。南北朝時女文學家鮑令暉撰有《香茗賦》,惜散佚。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後世的茶文學創作頗有影響。宋代吳俶《茶賦》稱:“清文既傳於杜育,精思亦聞於陸羽。”可見杜育《荈賦》在茶文化史上的影響。

杜育《荈賦》也是隻剩殘篇,存文如下:“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谷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調神和內,慵解倦除。”

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學初步興起。

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 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狹,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竟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窮日竟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楊華認為茶始興於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後盛行。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觀點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後,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後,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鈺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於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田閭農家,同樣嗜好。

由上可知,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飲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樑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吳自牧《夢樑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鬆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託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於大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標籤: 茶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ml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