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歷史的溫度6》讀後感摘抄

《歷史的溫度6》讀後感摘抄

《歷史的溫度6》是一本由張瑋著作,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68,頁數:544,特精心從網路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歷史的溫度6》讀後感摘抄

《歷史的溫度6》讀後感(一):寫在讀第六本歷史的溫度以前

其實第一次看見《歷史的溫度》是在新華書店裡,開啟書感覺裝幀還不錯,很厚但是可以平攤,每一頁有配圖文字的大小也恰到好處,作為一個歷史科普讀物的愛好者,自然而然地拿起了這本書。翻開才發現這是我關注了很久的饅頭說,雖然早就關注了,但是基本上不怎麼看微信公眾號,不太喜歡手機看比較正經的文章,感覺無法集中注意力。 但是這種微信公眾號推文印在紙質書上的感覺深得我心,首先讀起來輕鬆通俗,我讀的第一本是《歷史的溫度》3,有大量中國近代史的文章,我對這部分多少有一點點了解,不是看哪個人名都陌生,於是就一直讀了下去。 作為學生黨,就開啟了去圖書館的蹲書白嫖之旅,這本書在我們學校還是蠻熱門的,到了今天我終於讀完了234三本,剛從圖書館“撿漏”出《歷史的溫度1》,向圖書館推薦的5還沒有訂購,也許會在畢業以前看到。 今天逛書店,第一眼突然看見《歷史的溫度6》,正想給同伴推薦,結果她眼睛先亮了起來,直呼最近也是正在讀1-5的合集(應該是微信讀書上的),她是一個理工科大佬,同時也喜歡歷史。她說,“這本書寫出來的歷史,就是她想象中歷史的模樣,就是她熱愛的歷史的模樣”。就突然感覺內心深處有了共鳴,像是兩個人走著不同的路,但是突然發覺了同一樣寶藏。 作為一個想要跨考新傳,未來也許從事媒體行業的人,閱讀這系列的書真的感覺到歷史是有溫度的,有的歷史十分冰冷,令人不忍卒讀;有的歷史十分治癒,能夠感受到人性的光輝。作為媒體人,或許不能像歷史教授那樣引經據典,但是我們筆下的文章有溫度,有態度,或許不僅僅是歷史,還有新聞、評論,各個我們所感興趣的領域。讀《歷史的溫度》感覺不僅僅在讀歷史,也是在一步一步摸索著新傳人的未來的方向,我對近代文學比較感興趣,雖然也是外行人,但是作為理工科出身,原本文科的一切都是在行,但是因為愛,才不會停下手中的筆,才會從我的角度去看待文章,看待歷史,看待世界。

《歷史的溫度6》讀後感(二):不忘過去,砥礪前行

在留置點值班的日子裡,看完了張瑋的《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思緒萬千。本以為是一本純粹書寫歷史的書,其實不然,書中既寫歷史的人,也寫當代的人。六個專題,既有以人為主題寫事的,也有以事件為主題寫人的;既有寫純粹的歷史家國故事的,也有寫不同領域專業人士故事的。每一篇文章都獨立成篇,篇與篇之間、專題與專題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跳讀、選讀都並不影響。

文章的語言風格和謀篇佈局都類似於公眾號文章,選取古今中外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的故事,用敘述客觀事實的方式來開展陳述,緊隨正文其後的“饅頭說”部分,則更像是作者的點評,或者背景補充。

作為今人,我們總希望能夠以公正客觀的角度去審視歷史,然而,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已經沒有機會去親臨其境去旁觀去感受去評價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根據前人的記敘去構建、去還原,甚至綜合不同人的敘述來讓歷史更加立體、多面。

後人總喜歡用後來者的身份、以上帝視角去評價前人的行為,其實這樣未免不夠客觀。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應當因時因事區別對待,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我”處在他的時間與空間中,“我”會怎麼做,會比他做得更好嗎?恐怕未必。

《歷史的溫度6》一書,給我最大的收穫便是,要辯證地全面地評價一個人,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評價一個人,甚至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他們只是以自己的認知去決定自己的行為,無關對錯,無關黑白,無關生死,僅僅憑藉自己的角度去做人做事。

人類總在探索中前進,迂迴曲折甚至倒退都在所難免,因為在未來未知的情況下,我們並不能準確預計什麼是正確的道路,什麼是錯誤的道路。正如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史,各種人物勢力在歷史舞臺上輪番登場,有的猶如曇花一現,有的轟轟烈烈了一陣子,有的跌跌撞撞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

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不堪回首,但同時也是一段奮鬥史,中華民族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逼到絕境,絕境求生的路曲折而漫長,甚至讓人看不到希望。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出路,不知道出路在哪裡,不知道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對還是錯,那種對一切都未知的感覺真的很容易讓人絕望和崩潰。

作者在評價蔡元培先生的時候提到了“信念”一詞,正是信念給了國人以力量,在一片黑暗中尋找光明。“末代狂儒辜鴻銘、一生請辭的蔡元培、雜家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身殉國的姚子青,血戰常德的餘程萬,還有眾多在為國家民族獨立中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不知名的英烈們,正是這些可敬又可愛,生動又鮮活的前人左右衝突,不斷嘗試,才為今天的我們開拓出一條逐步富裕強大的道路。

誠然,我們的社會可能並不完美,經濟建設有待發展,社會福利有待提高,公平正義有待改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而且,這樣的狀況可能還會持續下去。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去探索、去建設我們理想的社會。

如果可以,我也願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歷史的溫度6》讀後感(三):十字路口下的抉擇

《歷史的溫度》系列迎來了它的第6本,《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這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歷史讀物,每一章都是完全獨立的,也就是說,你隨意看哪一章都是沒有問題的,它們相互之間沒有絲毫的影響。這樣有趣的歷史書籍對於歷史小白十分友好,可以用來培養閱讀歷史的興趣。

而本書作者,張瑋,畢業於復旦大學,創辦了微信公眾號“饅頭說”,並於2017年8月起開始出版《歷史的溫度》系列。

全書主要分為六章,分別為《站在十字路口》、《潛入水面之下》、《面對真實世界》、《處在劇變前夜》、《置身血肉戰場》和《同在五環之下》。雖然這本書整體來說是一個“大雜燴”,但是每一本還是都有它清晰的脈絡的,而《歷史的溫度6》的脈絡,顯而易見是“十字路口”。

面對“十字路口”,每一次的抉擇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當我們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看一看歷史中的“他們”又是怎樣做出抉擇的?

我得知辜鴻銘這麼一個歷史人物,是源於前段時間特別火熱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於是,對於他也進行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沒想到本書也寫到了他,這讓我對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辜鴻銘出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是一個混血兒,從小他就接受著良好的教育。1867年,他隨一對英國夫婦來到了英國,可以說,這算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抉擇。他一生對文學十分感興趣,同時學習了多國語言,並小有成就。

1880年,他做出了人生中十分重大的抉擇。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在南洋愜意舒適的生活,迴歸了故土中國。是馬建忠向他介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並鼓勵他回到中國。辜鴻銘被他介紹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深震撼,於是他回到了中國,於是有了今日聞名遐邇的辜鴻銘。

1885年,他遇到了一個機會。因為他流利多種語言交流,給楊玉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楊玉書就把他推薦給了張之洞,於是,辜鴻銘成為了張之洞的幕僚。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辜鴻銘依舊熱愛讀書,努力學習。而他初為世人所知,是因為他的翻譯。利用自身多國語言的優勢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他開始將中國傳統著作翻譯成外文。而他翻譯的《論語》一經問世,轟動了西方世界。

在翻譯各種著作之後,他自身也完成了一種轉變,於是《中國人的精神》就此問世!這本書當時也是火遍中西,直到現在它依然是經典著作!

可惜,在最後的抉擇上,他似乎選擇錯誤。辜鴻銘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保皇黨”,他認為中國一定要有皇帝。與當時的時代大環境相悖,也因此,他最終不得不辭去北大教授一職。

辭去北大教職以後,他去了日本。他將自己的寄託轉移到了日本,可是最終也是慘淡收場。回國後次年便因病去世。

以上帝視角,我們看到了辜鴻銘的一生,也看到了他站在十字路口下的一次又一次抉擇。誠如書中所說:“如何抉擇,取決於這個人的性格、經歷和成長環境,而關鍵的抉擇,將會影響他的一生,也會影響別人對他一生的評價。”

《歷史的溫度6》就是這樣將辜鴻銘一生的抉擇展現在我們面前。當然,它遠遠不止展現了個人的抉擇,還有團隊的、民族的乃至國家的抉擇。它就是通過這樣一篇又一篇的歷史文章將其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瞭解在歷史的洪流下,這些抉擇所帶來的影響。

《歷史的溫度6》讀後感(四):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有悲涼更有溫情

歷史宛如一名明鏡,記錄著曾經所發生的真實,照耀著我們今天要走的路。在這個神奇的萬花筒中,我們每個人的看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也不盡相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中權謀的殘酷中又夾雜了人性的救贖,冰冷的真相下面對於我們當下又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溫度存在。作為大眾暢銷歷史讀物《歷史的溫度》系列的後續大成之作,這部《歷史的溫度·站在十字路口》已是該系列的的第6本著作,作者張瑋始終秉持了" 讀懂過去,活好當下,坦面未來 "的寫作理念,生動講述歷史背後的人物和故事。

在作者筆下,歷史不再是按時間碼放的記事簿,而是貫通時間、看清脈絡的時代演變過程。他擅長用通俗易懂的寫法,從新奇的角度闡述不一樣的歷史觀點,幫我們發現歷史背後的那隻手,徹底看懂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歷史是真實且不斷持續此向前的,沒有彩排,沒有預演,更沒有想當然的假設,我們不曾設身處地去想,那些站在歷史大浪洪流前鋒的歷史人物,他們面對錯綜複雜、變幻莫測的時代風雲,又該是如何選擇,向左向右?是激流勇進,還是明哲保身?矛盾、遲疑、痛苦、糾結、果斷,這些任憑後人假設解讀的因素我想他們身上都有。

《歷史的溫度6》主題是為 " 站在十字路口 ",全書分五個小部,講述35 個歷史故事及其背後被淹沒的部分,有時代潮流中個體的矛盾和孤獨,有隱藏潛伏於歷史事件水面下面的前因和後果,有面對真實歷史事件背後的真實與荒誕,有處於歷史鉅變黎明前的黑暗和焦灼,有血肉戰爭年代的冷酷和溫情,有奧運五環下深層的角逐和博弈,這些都囊括了個人的悲歡,融進於民族的血液,銘刻在了國家的記憶當中。

一段近當代的中國風雲際會,一代“狂儒”辜鴻銘該怎樣直面自己的傳統信仰,是堅守還是捨棄?秉持“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蔡元培是如何踐行言行合一?“戊戌六君子”之死帶給了國人那些覺醒和震撼?稻花香裡說豐年,“雜交水稻之父”如何實現新時期國人的溫飽夢?發生於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考案是如何震動清後期的人才選拔?斬殺太監安德海歷史背後怎樣引出晚清宮廷的明爭暗鬥?“東芝事件”中美國是如何痛擊敲醒日本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如何被一條分割線而分道揚鑣的?“人民聖殿教”和“地鐵殺人毒氣”,邪教何以如此猖狂?那個號稱亞洲第一、不堪一擊的北洋水師艦隊又是如何建立?“平型關大捷”後,抗日誌士又經歷了那些血戰較量?中國奧運的伯樂薩馬蘭奇又是如何挽救1970年瀕臨危機的奧運會,又成功推動奧運商業化的?……

這一切都在張瑋的這本《歷史的溫度6》中可以找到答案。作者採用了讀者喜聞樂見的故事寫法,作者以獨特的歷史視角,脫離常規歷史的巨集大敘事,更多地是緊抓影響歷史程序的具體事件、細節、瞬間,他用客觀、冷靜地敘述為我們講述歷史。作者的真正意圖並非侷限於歷史本身,而是竭盡全力地傳遞的是一種思想,獨立正視歷史,審視自己,直面現實的思考能力。真實的歷史事件被增添了現代的人性和溫情,驅動歷史發展的事件被現代理念重新解讀,讓人有有一種酣暢淋漓、欲罷不能的閱讀體驗!

標籤: 讀後感 摘抄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ype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