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陸羽倡導的茶道精神

陸羽倡導的茶道精神

陸羽倡導的茶道精神

陸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大師,他提出了“茶道”,並提倡了“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包括尊重、敬畏、平和、謙遜、禮儀、自然、精神、藝術等方面。茶道精神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品茶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是平和、謙遜、禮儀、自然等品質。

茶道精神提倡尊重,尊重茶葉、茶具、茶人和茶道。同時也要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茶道精神的追求是以平和的心態去品茶、去待人、去對待自然。

同時,茶道精神還著重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茶道精神認為,良好的人與自然的關係,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喜悅和幸福,保護自然、感受自然的美是人們的責任和義務。

總之,茶道精神強調了平和、尊重、敬畏、謙遜、禮儀、自然、精神、藝術等方面的品質,在茶道中體現了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讓人們在茶道的修行中與自然、與自己和諧相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陸羽的茶道思想

  陸羽茶道,是陸羽人生的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修身養性觀念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陸羽的茶道思想,一起來看看。

  陸羽的茶道思想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唐代復州竟陵人,《唐詩紀事》中記載:“太子文學陸鴻漸,名羽,其先不知何許人。”正是這位“其先不知何許人”的棄嬰,懷著執著的追求,通過不懈的奮鬥,寫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開創了中國茶道。陸羽還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中國茶道“精行儉德”的人文追求,被後人尊為茶聖。如今陸羽辭世一千兩百多年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的詩詞中領略到茶聖的高潔情懷,並且感悟出“茶道即人道”的深刻哲理。

  陸羽生活在安祿山、史思明作亂的時代。面對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陸羽悲憤地寫出了《四悲詩》,他“行哭涕泗”,表現出了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云:

  欲悲天失綱,胡塵蔽上蒼;

  欲悲地失常,烽煙縱虎狼;

  欲悲民失所,被驅若犬羊;

  悲盈五湖山失色,夢魂和淚繞西江。

  對於養育他長大的智積禪師,陸羽終懷感恩之心,當他得知智積禪師圓寂的訊息後失聲痛哭,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六羨歌》。詩云: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者,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這首詩既表明了陸羽對茶道的執著追求,又表達了他對恩師的深切懷念。

  陸羽的《茶經》付梓後名滿朝野,皇帝封他為“太子文學”,他婉辭聖命,又封他為“太常寺太祝”,他又拒不上任。他用一首《戲作》充分表達了自己視榮華富貴如浮雲的清高。他寫道:

  乞我白萬金,封我異姓王;

  不如獨悟時,大笑任輕狂。

  陸羽不僅是茶聖,而且是情聖。當他的紅顏知己李季蘭淪落風塵並且姿容早衰,體弱多病時,陸羽仍然對她一往情深,經常起早貪黑去噓寒問暖。對此,李季蘭寫有《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做了詳細記載:“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李季蘭去世後,陸羽寫了一首聲情並茂的《會稽東小山》紀念她: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水,空見年年江草齊。

  對於友情,陸羽更是我們的榜樣,據唐載:“天下賢士大夫,半與之遊。”即當時全國有一半的賢達士子都和陸羽交朋友。其中陸羽與著名詩僧皎然和尚“生相知,死相隨”結為緇素忘年交,更是傳頌千古的美談。陸羽終身視皎然為良師益友,皎然圓寂後,陸羽寫了一首詩追憶他們的友情:

  萬木蕭疏春節深,野照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風雨誰登三癸亭;

  禪隱初從皎然僧,齋堂時溢助茶馨;

  十載別離成永訣,歸來黃葉蔽師墳。

  公元804年陸羽去世後,朋友們按照他的遺願把他埋葬在皎然的墓塔附近。一代茶聖入土為安了,但是陸羽的《茶經》和詩詞永遠流傳在人間,在如今紅塵滾滾的社會中,我們讀一讀陸羽的詩,不僅有利於瞭解茶聖的情懷和茶道的精神,而且可以瞭解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茶人。

  陸羽的茶道理念

  《茶經》對陸羽茶道施行的方法、標準作了詳備細緻的闡述,同時,也為茶道提供了

  有關人生修養、思想方法、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豐富內涵。對此,我們稱之為陸羽茶道的精蘊,可用五個字概括,即"清"、"和"、"儉"、"怡"、"健"。

  一為"清"。清心養神是為神清。《茶經》有云:"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昏寐者,渾渾噩噩、混混沌沌之謂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麻痺、木訥、滯澀。飲茶可使人心清、神朗,可致人脫俗。行茶道,尚茶禮,是一種精神上的修持,境界的超拔。

  二為"和"。和氣安性是為氣和。《茶經》雲:"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座客數至五,行三碗……。這是客來敬茶的典型場面,且以茶禮恭敬奉之。體現的是一種心平氣和、和睦安寧的氣氛。故茶道之和,實乃人際的融通,意態的謙和。

  三為"儉"。儉德精行是為德儉。《茶經》雲:"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益。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精行儉德,指人的行為精謹儉樸,道德高尚純正。以茶道待客、會友、處世,即是以儉樸之身待人,亦以儉樸之意律己。追求的是慾念的淡泊,體現的是真善的崇尚。

  四為"怡"。怡情勵志是為情怡。陸羽茶道中有鑑茗、辨器、識水等規制。在所有的識、辨過程中,最先發生反映的是人體各感官對美好物事的體驗。如視覺所及,有茶具之精美別緻狀;有爐火之烈烈跳躍狀;有沸水之騰波鼓浪狀;有茶湯之碧綠琥珀狀等不一而足。身臨其境,品嚐佳茗,情緒大悅。實為情緒的調節,志趣的雅求。

  五為"健"。健體益壽是為體健。《茶經》雲:"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又於風爐之一足鑄曰:"體均五行去百疾"。醍醐、甘露之效,乃舒人心腦百節之至善者。而百疾可去,則體健何憂。是以飲茶得體健,實乃使精神獲得良好載體,是人生康泰的理想歸附。

  從五字精蘊可看出,陸羽茶道,是陸羽人生的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修身養性觀念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

 

如何理解陸羽及茶經所提倡精行儉德?

說起中國茶道,不得不提被世人稱為“茶聖”的唐人陸羽--中國茶道的開山始祖。

茶聖 陸羽

他的科學鉅著《茶經》,內容僅7000多字,卻起到了開風導俗的巨大作用,為飲茶制定了典型模式,也體現出了品飲方式的精神細則。其權威性不但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茶道始創的文化層面。

《茶經》內容博大精深,在關注茶發展歷史和唐代茶文化經驗的同時,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理論。陸羽心目中,“精行儉德”既是做人的標準,又是處事的原則。從時代背景來看,在陸羽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風氣普遍奢侈糜爛,不少文人精神不振,不思報國,這種風氣在唐代仍在延續,人們追求刺激,貪圖享受。顯然這不符合陸羽的茶道思想,因而他力倡廉簡之風。

故此,《茶經》在第一章便開宗明義的指出:茶作為飲品最適宜於那些行為專誠、德行謙卑、嚴於律己的人。它反映了陸羽作為儒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態,著重以茶示儉,以茶示廉,其樸素古、淡泊的用意與注重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理想追求是一致的。

“精行儉德”作為陸羽《茶經》中茶道道德觀的核心,貫穿於《茶經》全文,而且也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傳統文化內涵。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什麼道德?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一個觀點: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意思是茶葉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在《茶經·五之煮》也提到: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意思是茶的性質比較節儉,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

一、觀點提出的背景

陸羽所提出的觀點,是在唐宮的人喜歡用金銀茶具來煮茶的情況下,所以陸羽所表達的觀點我覺得是更偏向於他覺得任何人都可以飲茶,無論是貴族,還是下到貧賤的農民,他覺得茶這個玩意適合有節儉美德的人來品嚐,重點不在於一定要用什麼高貴的茶具來煮茶,即使是最簡單的茶具也是可以煮茶的。茶在陸羽看來是個大眾化的飲品。

二、借茶表明儉德

陸羽借了茶的特性,那就是水加多了茶味就淡了,水少了茶味就濃了,說明茶與水的關係必須是恰恰正好才能好喝,也就是說水是沒必要多的。陸羽藉著茶的特性表明了對節儉美德的讚美,這也說明陸羽本人也是個崇尚節儉的人,這是他要借茶經表達出來的。

三、茶經的意義

陸羽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把茶的製作工藝,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和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等等抒寫的很清楚的一部關於茶的書籍,是茶如命的陸羽把他一生所瞭解的關於茶的知識匯聚在這本書裡。將普通的茶升格為一種美妙的藝術,把茶文化發揚光大,時至今日,當人們需要查閱和茶有關的資料時,還是會用到《茶經》,這部古書的知識時至今日也時常可以用到,這本書也展示了陸羽非凡的寫作能力,為人們展示出一個新的世界。

茶聖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技藝,並提出()的茶道主張。。。。褪色天空

陸羽在《茶經》中,把飲茶詩化、美化、藝術化了。精行儉德是對飲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飲茶則是精行儉德之人的人格體現。可以說在陸羽看來,飲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由上述可以看出陸羽應該是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主張 !

下面那些是補充的

陸羽茶道:從古典哲學、古典美學走向世界的未來

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肖新國

關於什麼是“茶道”?中外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許多論述,十分精當。

筆者在本文中提出的陸羽茶道,即是見之於陸羽《茶經》的“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作為一家之管見,求教於方家。

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始於中國。茶聖陸羽畢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所著的《茶經》從茶的自然原理和人文科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並吸收儒、釋、道各家的思想精華,融入古典哲學、古典美學的理念,在《茶經》第一章“一之源”中首先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內涵,並在《茶經》的“三之採、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章節中對茶的採製、茶器的製作、茶的煮、飲方法等方面創制了一整套規範而系統的備茶品飲程式。陸羽雖然沒有在《茶經》中提到“茶道”二字,但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指出:“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鴻漸即陸羽)。可以這樣說正是有了《茶經》的問世,才有了茶道的盛行。陸羽《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本茶道專著,它將飲茶昇華為茶文化,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陸羽茶道。

一、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哲學和古典美學

1、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哲學

我國古代典籍《書·皋陶謨》中有“知人則哲”,哲即“智”、“聰明”之義。在希臘語中,“哲學”意為“愛智慧”。如果用模糊語言表述,哲學即是智慧之學。

我們說陸羽茶道源於我國古典哲學,意即源於我國古典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不同於西方哲學、印度哲學,而有著中國的特色。中國哲學的特色,大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合知行。中國哲學在本質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學說與生活實踐,融成一體。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依其所獲的知識而用於實踐,從實踐中獲得一種愉悅和快樂。孟子說:“君子深造之明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深入研究學習的目的,在於自得於道,把道熔鑄在自己的心中,然後去實踐,到自得於道的境界。這樣便能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生活實踐,是中國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一天人。一天人即是“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人和宇宙關係的一種學說,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孟子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觀。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

第三,同其善。中國哲學家認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共守一體。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準則。中國思想家認為通過致知與修養達到求真求善,探求宇宙的本原,與達到至善的人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窮理即是儘性,崇德亦即致知。

除以上三點外,中國古典哲學當然還有其他重要特色,本文不及詳述。

精 釋家有菩薩宣揚正法,轉化眾生的六種行門,即六種方便,稱為“六度”。其中一度為以“精進度懈怠”,精者純粹不雜義,精心一志。慈恩《上生經疏》:“精,謂精純無惡雜也;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行 《周禮·地官·師民》:“敏德以為行本。”鄭玄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墨家主張身體力行,《墨子·經上》:“行,為也。”

儉 何為“儉”?《說文》:“儉,約也。從人,僉聲。”段玉裁注:“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禮記·樂記》:“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孔穎達疏:“儉謂以約自處。”老子在物質生活上強調“知足”與“寡慾”,其實,就是在物質生活上強調儉約,以約自處,不要奢侈。

德 “精行儉德”並稱中的德,自然是指品行、節操。《篇海類編·人事類·彳部》:“德,德行。”《易·乾》曰“君子進德修業。”有道德的賢明之人,謂之德。顯然,德源於儒家的學說與思想。

陸羽生活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比起今人來,若以時間為距離,他早於今人一千二百多年接近上古社會,接觸上古經典文化。誠然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前、後一千多年,是沒有哲學、美學這一類概念的。我們研究陸羽的哲學、美學思想,自然是運用了今天的中外學術成果。

在陸羽生活的那個歷史時期,其學術成就是“多面性而光輝的。”(岑仲勉《隋唐史》)經學、史學、子家、算學、醫學等學術都達到了相當的發展高度。

陸羽根據自身的經歷、實踐,思想、理念吸納了我國古典哲學思想中的精華,將“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同一”融為一體,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是陸羽宇宙觀、倫理觀的集中反映。

2、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美學思想。

“精行儉德”所體現出的是一種和平中庸的美學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一價值取向既是從人的內在心理要求出發提出來的,講求個人的修為與內省自持;又是個體心理要求對社會倫理行為合理性的滿足。

儒家主張情理統一,文質彬彬的美學思想。道家則強調情感自然和想象自由的美學思想。

何以把精行儉德說到美學這一層面上呢?

美學旨在審美,美主要表現在藝術;藝術反映自然與生活的真實,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力量推動社會和人生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任何審美活動,其主觀要件是審美者;其客觀要件則是審美物件,二者缺一不可。陸羽在《茶經》中,把飲茶詩化、美化、藝術化了。精行儉德是對飲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飲茶則是精行儉德之人的人格體現。可以說在陸羽看來,飲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所以我們試以為精行儉德的提出,其實就是陸羽關於飲茶的美學思想的體現。

孔子的美學思想是有其體系的。這個體系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簡言之,則是道、德、仁、義。關於老子的美學思想,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現出了中國的美學特色和中華民族的氣派。而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正是追求人與天、地、道的和諧,追求道法自然。個人內在心德與外在行為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即是最高境界的美。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的開頭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說明了陸羽對茶樹的讚美。陸羽在創制鑑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式、禮法、規則的過程中融入了儒釋道等各家的哲學美學觀念。如在選水、煮茶上,他要求水要選“涓涓然”之清泉,煮茶要達到“三沸”才恰到好處,這表現了儒家的“中和、適度”的美學思想。陸羽在《茶經》中從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僅研究茶的物質功能,還研究茶的精神功能。他將傳統的食用茶觀念轉變為飲用茶觀念,也就是完成了將吃茶轉變為品茶的審美性的過程,將品茶提升為一種藝術的審美的活動,賦予了茶道豐富的哲學和美學內涵。

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使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陸羽茶道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邊國家輻射,至今仍風行於世的日本茶道便脫胎於此。

二、陸羽提出“精行儉德”,是對晚唐社會匡時濟俗的救贖

陸羽能夠提出“精行儉德”作為茶道的精神內涵來,是與他個人所處的時代及人生經歷和品性分不開的。因為陸羽一生經歷坎坷,過著儉樸的生活,他淡泊功利,辭官不就,畢生致力於茶事的研究,這是他高潔品行的寫照。中國文化素來重視個人的修身和道德的完善,陸羽開創的修德思想,容易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成為他們的共識與追求,並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其文化內涵。

公元618年,隋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因以唐為國號。唐代開創了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經濟、軍事、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度的發展與繁榮,國勢空前強盛。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唐處於鼎盛時期。但唐後期,藩鎮割據,社會矛盾、階級對立趨於激化。社會風氣漸趨敗壞,官場奢靡之風盛行,朝廷醉生夢死,揮霍無度,而百姓民不聊生,野有餓殍。

唐代詩文中,不少篇章揭露了當時的腐朽和黑暗。

寫: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輕肥》)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

寫官府奢靡:

“廚有肉,庫有貫朽錢。”(白居易《秦中吟》)

“須把咽喉吞世界,蓋因奢侈致危亡。”(戴偃《句》)

寫民不聊生: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元稹《悼亡》)

“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

(孟郊《秋懷》)

柳宗元是唐代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有的反映當時人民的痛苦和願望,譴責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有的傾吐自己的抑鬱和苦悶,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段太守逸事狀》,文章雖是歌頌太尉段秀實,同時也反映了當時軍人暴橫,剝削慘重,人民陷入深重苦難的社會現實。《捕蛇者說》通過蔣姓農民口述的事實,控訴天寶以來六十年中,農民在愈來愈甚的橫徵暴斂中所過的痛苦生活。揭示出苛政的毒害比毒蛇還厲害得多。

陸羽和柳宗元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柳宗元七七三年至八一九年,比起陸羽來,柳宗元晚生四十年,晚卒十五年。

文學作品雖不是嚴肅的史料,但嚴肅的文學作品總是現實的一面客觀真實的鏡子,觀照社會、歷史的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我們要說的正是陸羽處在唐王朝由盛漸至衰的這一歷史時期,他獨具慧眼慈悲心,向社會提出了“精行儉德”的人格期盼和要求。是振臂疾呼,還是低吟淺唱,這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陸羽根據當時時政、社會弊端及人們的精神渴求,以茶飲為契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陸羽不是家,我們不能對這位偉大的茶學家要求太多,對於社會、歷史,不為良相為良醫也是難能可貴的啊!

陸羽茶道的興起,對當時唐代整個社會起到了醇風化俗之功效,更對後來飲茶的風尚之形成具有直接作用。唐代劉貞亮在其所著《茶德》中提出茶之“十德”,即:1.以茶散悶氣;2.以茶驅腥氣;3.以茶養生氣;4.以茶除癘氣;5.以茶利禮仁;6.以茶表敬意;7.以茶嘗滋味;8。以茶養身體;9.以茶可雅志;10.以茶可行道。茶之“十德”實為陸羽茶道精神的發揚光大,這從當時和後世茶人都喜採用“十德”之說就可見出。

陸羽茶道的精髓就在於它具有保健強身和修德養性的雙重功能。雖然社會各階層對茶的認識與理解不盡相同,但不論貴賤,不論僧道俗人,人們以茶待客會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養性怡情,飲茶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

三、讓陸羽茶道精神走向世界

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先生寫過一篇題為《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文化走向中國》(見《人民日報》(海外版)1987年6月15日)。他在文章中說:“希望我們的祖國富裕起來,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而且在思想文化(這就是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也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

20年後,總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生要因素。” 並強調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於1921年來到中國,1922年他寫了一篇題為《中西文明比較》的文章,文章中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鑑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則模仿拜占庭帝國。在許多這種交流中,作為‘學生’的落後國家最終總是超過做老師的先進國家。在中國與外來文化交流過程中,假若中國是學生,那麼中國最後也會超過她的先進老師的。”

這位哲學家對中國文化必將走向世界的預言,正逐步成為現實。

目前,全球正面臨著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各類經濟、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資本家的貪婪、唯利是圖和道德淪喪。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渴求。陸羽茶道提倡的精行儉德的思想以及茶的儉淡、中和的特質,與當前這種社會心理和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正相契合。通過對陸羽茶道精神的學習和弘揚,可以引導人們在追求品茶的過程中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全社會的道德修養,從而促進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的穩定,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而且隨著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陸羽茶道將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http://www.tmwcn.com/rwtm/csly/cwh/200908/t20090810_82946.html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靈魂。那麼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藝。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開始:《茶經》

  茶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茶經》是我國茶道的開始。作者陸羽在書中所倡導的煮茶方法、品飲技藝是世界茶道、茶藝的最早典範,尤其可貴的是,他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動是《茶經》對中國茶學的重大貢獻,從此茶飲研究才成為一門學科,茶學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這首《六羨茶歌》是《全唐詩》中僅存的一首“茶聖”陸羽的詩,這位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的茶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相傳陸羽自小因相貌奇醜、口吃而被遺棄,那麼,陸羽又是如何走上學茶、研茶的人生之路,併為茶文化、茶藝、茶道的傳播和弘揚奉獻一生,直至澤被後世被尊稱為“茶聖”的呢?

  唐開元年間,陸羽時年三歲,被遺棄野外,後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西湖邊上拾得收養。陸羽當童僧的這段時間正值寺院飲茶風習方興未艾之時,而智積禪師又是位博學而又嗜茶的禪師,陸羽在他身邊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的好手藝,在掌握火候、湯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相傳,在陸羽離開龍蓋寺之後,智積禪師有許多年不願飲別人烹的茶。在佛門淨土成長,日聞梵音,讓陸羽自幼好學,習慣於閉門著書,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機會經常接觸茶事——買茶、烤茶、碾茶、羅茶、烹茶和飲茶,學到了一些基礎的茶學知識與烹茶技藝,從而令他對茶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有茶緣無佛緣的陸羽一心向往儒學,因不願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陸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園。誰也未曾料到這個容貌難看、說話結結巴巴的小夥子卻詼諧善變,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歡迎,並且還是天生的編劇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被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處接受正規教育。在讀書之餘,陸羽常去採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茗,一邊學習儒學,一邊繼續學習煮茶和茶藝。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時期的陸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於茶。為了廣泛汲取茶學知識,天寶十一年***752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出遊,對各地名山、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安史之亂髮生後的第二年***756年***,陸羽為避亂渡過了長江,沿長江南岸東下,實地調查與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產茶區,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並曾赴今南京市棲霞山區採製野生茶葉,進行焙制試驗。在各地考察期間,陸羽結識了對茶有濃厚興趣的著名詩僧皎然並與之結為忘年之交,後又逢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數次到訪。皇甫冉曾作《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採茶非採,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詩中充分反映了陸羽在研究茶學的實踐中,親赴深山茶區,攀懸崖登峭壁,為採製野生茶葉、獲取第一手資料,不辭辛勞、風餐露宿的生動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陸羽在遊覽了湘、皖、蘇、浙等數十州郡後,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隱居,閉門著述《茶經》,其間他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在歷經數年的研茶事、修茶禮、參茶道、品茶德、記茶史之後,終於寫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成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經》,才有了茶學,才有茶的文化積澱和傳承,中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發祥地。《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在階層都很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在活字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茶經》的手抄本和後來的石刻本廣為流傳,陸羽也聲名鵲起。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憑藉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為人稱道,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竟不就職。到了晚年,陸羽仍然四處出遊考察,曾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因此上饒遺有“陸羽井”,據說是陸羽的故居遺址。在陸羽辭世200多年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句:“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約事春茶。”

  《茶經》的問世,有力地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並一直惠及後代,陸羽也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範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臺灣茶道的精神是什麼?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的茶道精神:“靜、美”。

中華茶藝協會的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的茶道精神:“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會的茶道精神:“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1.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的茶道精神:“靜、美”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為茶藝推廣先鋒,分則各據據點,推廣茶藝文化;合則統籌規劃,匯辦全國活動,發展茶藝,其功甚偉。惜該會至今尚未新擬統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創期精神為探討依據,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言明以“靜”、“美”為營構理念,以社會眾生為訴求物件,引導民眾進入清淨桃花源,人茶室的營構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屬創始期茶藝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顯。

2. 中華茶藝協會的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這是中華茶藝協會的茶道精神,發表於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

“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3. 陸羽茶藝中心的茶道精神:“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陸羽茶藝中心的茶道精神是林荊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

“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器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合於秩序,治茶時必須從容中矩,連而貫之,充分顥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氣氛。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論茶德。

“健康”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意的。推廣飲料,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養性”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源,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

“明倫”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際關係的津樑。今舉茶為天倫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宜、君敬、臣忠)。

4. 高雄市茶藝協會的茶道精神:“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高雄市茶藝協會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長葉榮裕的大會頌文,該會茶道精神如下:“茶道中庸化”思想的一貫,動作的適中,致中和,允執厥中,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也就是如何在遲速之間把握中庸之道。

“茶道主性儉”陸羽在茶經上說:“茶之性儉。”又說:“茶,行優而有儉德者飲之甚宜。”易經卦文:“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以祿榮之。”…。我茶道中人率先戒絕奢侈,揚棄華服美飾,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則儉能養廉,儉能建國,其理自明矣。

“茶道貴養氣”際茲文明行將被人慾淹沒之時,吾輩心智更應受茶之滌清,而振奮正剛正大的浩然氣,以中華民族禮義廉恥的道統,來作中流砥柱,則中興有望,復國可期。

“茶道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飲之餘,當能啜苦咽甘,轉移風氣,振奮人心,勵志報國。

茶與生活板塊刊載的文章及圖片是為了介紹茶葉知識、普及茶葉文化而設,僅供讀者個人學習和研究,以及其他非商業性用途;有部分作品適當引用自他人已發表作品,若相關版權人不同意本站引用其作品的,請及時聯絡本站予以刪除,感謝您對茶文化的支援。

茶是文化的泉源,既可怡情養性、規矩法定,又可藉著茶的鼓舞與慰藉,產生精湛的思想與偉大的藝術。今日各國的茶文化,都是直接或間接接受到中華民族的影響,像是透過宗教、學術交流,茶文化東傳到日、韓等國,並在當地融合自身特色形成特有的飲茶文化。

由於古代茶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同樣體現了理性的精神內涵。對於茶葉的品飲,除講究程式、儀式和環境外,還強調心靈的感受和境界。到目前為止,能夠被不同國家、民族、人種、宗教信仰、年齡、性別等所共同接受並融通的文化有多少?據考,”茶文化“為千家文化之首。因此,茶文化在人類社會中杯不斷學習、研討、普及、提升和弘揚。

陸羽對茶道的貢獻有

陸羽在茶道方面做出的貢獻: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具有哪種品德

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具有性儉的品德。

在陸羽的《茶經》中曾提到,“茶之性儉”,所謂儉,體現出了中華人民提倡勤儉的社會品德,倡導樸實的做人思想,與清廉的個人品質相輔相成。以崇尚茶之儉來育人,是中華茶文化的道義所在,也是茶與人價值追求的相同之處.

“儉”是茶德的體現,陸羽的《茶經》中,尤為注重“儉德”。茶的屬性是“儉”,這點參照了它的自然養成規律,所以,在品茶的過程中,只有遵循茶性,才能夠使得茶具有精神不至暗淡。

飲茶者,最好是有“儉德”之人。在唐朝時期,宮廷大多用金銀器皿來作為茶具,而在《茶經》中,陸羽所提倡的茶具都是銅、鐵、木、陶瓷等材質,在器皿的材料選擇上,他也特別注重節儉。茶重在培育“儉德”,這就是陸羽《茶經》中的倫理體現。

擴充套件資料

《茶經》鑑賞:

《茶經》作為茶學經典,其章法嚴謹有序,語言洗練精緻,表述質樸生動,篇無贅句,句無贅字,在體現博大精深的茶道思想同時,也現實出陸羽非凡的寫作能力。

《茶經》全篇共七千言,格式內容上採用的是總分法,內容銜接上,以時間為先後順序,上下連線、貫通,充分地結合了讀者的閱讀習慣方式與理解思維。各個章節之間的形式不盡相同,避免單一化和結構化。

《茶經》這部書,重實踐和技術,側重對茶的發展、特性、性質和功能狀態進行解釋和表述。通過不同的說明方法,使得文章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具有較強的閱讀性。

陸羽在茶道方面做出了什麼貢獻

陸羽 當然是他在茶學或茶業方面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偉大貢獻。這一點,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也一直是後人對陸羽研究、介紹的主要方面。由於大家對陸羽這些方面的貢獻並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討論的主要是講他茶學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學術成就。

陸羽之被尊為“茶聖”或我們現在所說的茶葉專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後的事情。在他生前,他雖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經》一書就名播社會或已有“茶仙”的戲稱,但在時人中,他還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現和受到推崇的。這是因為其時茶葉雖在《茶經》問世以後已形成為一門的學問,但時屬初創,其影響和地位,無法和古老的文學相比。其次,《茶經》書,是撰於陸羽在文壇上已嶄露頭角之後,即陸羽在茶學上的造詣,是在他成為著名的文人達士以後才顯露出來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經》的成書年代,現在的說法很多,筆者是從萬國鼎撰於公元“758年左右”①說。而陸羽通儒碩學,步登文壇,是在天寶五年至十一年(746-752)間的事情。陸羽是由李齊物推入士途的。天寶五年李齊物貶官竟陵時,陸羽還身在伶界,被李齊物發現後,才棄伶到“火門山鄒夫子墅”讀書。但至十一年崔國輔謫任竟陵司馬時,陸羽便學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據記載,崔國輔到竟陵以後,與陸羽“遊處凡三年”,“謔笑永日”,並把他們唱和的詩還彙刊成集。如果在這時陸羽還未成名,崔國輔是不會與之交遊的。因為崔國輔在當時是以才學名冠全朝的。據記載,在他貶竟陵前一年,杜甫獻《三大禮賦》,唐玄宗奇其才,詔試文章,命崔國輔,於休烈為試文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國輔的學問在臣僚中不出眾,也不會選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國輔以詩詞尤其是以古詩見長。《河嶽英靈集》載:崔國輔的詩“婉孌清楚,深宜諷詠,樂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陸羽與崔國輔遊處三年,不但名聲由崔而更加顯要,同時,也從崔國輔身上,當然進一步學到不少學問,關於陸羽在崔國輔貶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實,這從李齊物回京復東宮以後,薦舉詔封陸羽為“太子文學”這點,也可得到某種印證。事實是陸羽不但在撰寫《茶經》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經》風譽全國以後,以至在陸羽的後期或晚年,他還是以文人稱著於世的。如權德輿所記,他從信州(今江西上饒)移居洪州(今南昌)時,“凡所至之邦,必千騎郊勞,五漿先辣;後來由南昌赴湖南時,“不憚徵路遙,定緣賓禮重。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②。所到一處,每離一地,都得到群眾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會上所以對陸羽有這樣禮遇,如權德輿所說,不是因為他茶學上的貢獻,而是他“詞藝卓異,為當時聞人”③,還是因為他在文學上的地位。所以,從上面的種種情況來看,陸羽在生前和死後,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說他死後,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為《茶經》所掩”,成為茶葉的一個偶像的話,那麼,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學方面的成就,是為文學所掩,他是以“詞藝卓異”聞人的。

陸羽生前和高僧名士為友,在文壇上是活躍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當時社會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滯一方”的思想影響,他對文學和對茶葉的態度也一樣,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學問上,他不囿於一業,而是涉獵很廣,博學多能。

過去筆者根據陸羽一生的活動和著述,曾提出陸羽不但是一位茶葉專家,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音韻和國小專家、書法家、演員、劇作家、史學家、傳記作家、旅遊和地理學家①。

如果我們籠統稱陸羽是一位歷史學家,除去他編著過《江表四姓譜》、《南北人物誌》、《吳興歷官志》和《吳興刺史記》等一些史學著作外,他還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鑑賞家。據皎然在《蘭亭石橋柱贊》的序文中稱,大曆八年(773)春天,盧幼平奉詔祭會稽山,邀陸羽等同往山陰(今浙江紹興),發現古臥石一塊,經陸羽鑑定,系“晉永和中蘭亭廢橋柱”。為什麼請陸羽鑑定,陸羽為什麼有這麼多知識?皎然說得很清楚:“生(陸羽)好古者,與吾同志。”①再如我們稱陸羽是一位地理學家,細分,他還可以說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編寫地方誌專家。如獨孤及刺常州時,無錫縣令為整修惠山名勝,“有客竟陵羽,多識名山大川”,②還特意請了陸羽當“顧問”。說明陸羽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對地理尤其是對山水是有研究的。陸羽在流寓浙西期間,為湖州、無錫、蘇州和杭州,曾編寫了《吳興記》、《吳興圖經》、《慧山記》、《虎丘山記》、《靈隱天竺二寺記》、《武林山記》等多種地誌和山志,說明他對方誌的學問也是很感興趣和極有研究的。

請問誰能闡述陸羽對茶道文化的貢獻?

<img alt="請問誰能闡述陸羽>對茶道文化的貢獻?" src="">

分類: 娛樂休閒

解析: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茶經》共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製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佈外,其餘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範的。“四之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鑑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鬆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裡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於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作者這裡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高尚道德的人。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

此後,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一章又寫道: “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從上述文獻可知: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標籤: 倡導 茶道 陸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xm15x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