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日本茶道精神內涵

日本茶道精神內涵

日本茶道精神內涵

日本茶道主要強調順應自然、追求簡樸、注重平衡、強調淨化心靈以達到精神昇華等方面的內涵。其具體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敬畏自然:日本茶道強調順應自然,以自然為師,儘可能保持茶室和品茶的環境與自然和諧統一。因此,茶道中有著許多與自然相關的元素,比如花、枝、葉、石等。

2. 追求簡樸:茶道講究的是樸素的文化,體現在其簡單、平凡、無華的表現形式上。茶道強調“清淨無為”,追求極簡的美學風格,將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有機地結合於一體。

3. 注重平衡:茶道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要求將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利益相協調。茶道在佈局和茶具使用上都十分講究對稱和平衡,以表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4. 淨化心靈:茶道注重淨化內心,藉助茶道儀式中的一系列流程和儀式,將個人的情感和心境積澱釋放出來,達到身心的愉悅和寧靜。

總而言之,日本茶道是一種蘊含著許多精神內涵的文化藝術,通過樸素、典雅的生活方式和儀規來表現對自然、人倫、心靈等方面的追求和關懷。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日本茶道核心內涵是什麼

  雖然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不過同樣也在日本的發展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有的內涵。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核心內涵,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核心內涵

  和: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悅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悅”則表示內在的感情,茶室裡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說,一隻好的茶碗不在於它的外形如何,而在於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時是否不覺得冰涼、扎手、太重或太輕。

  茶室裡的香氣味一定不能太強、太刺鼻,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窗子是分佈在茶室內的和美之源,經白色宣紙過濾而透進茶室的光線總是輕柔的,誘人冥想。風從茶室外老松樹的葉縫中吹過,與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相附和,這和諧的環境之美與參與者和悅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時代,雖然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裡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無差別的。在這裡一切世俗的貴賤都隨風而去,平民與貴族促膝而談,這同時也是禪的精神。從禪的角度來看,人與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以和為貴”“以和為本”的意境亦是禪宗直指人心所依託的氛圍。禪宗吸收了“和”的概念。

  主張用淡泊無為,“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的清靜本心去體驗、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諦,從而達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極力渲染的氛圍。

  是摒棄世人紛爭,追求平和、靜謐的“和”境,其庭園設計、茶室佈局、禮儀程式、禮節規範,都別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圍,特別是一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與人的距離凝縮到咫尺之間,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會友的情境。

  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禪宗,禪宗主張“我心即佛”、“萬物皆有佛心”,認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體現這種“敬”的意念的,應是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

  “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於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在這裡相敬相愛,情感出於“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茶室中原有為貴賓設定的“貴人入口”,後改為不論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鑽進來。如果有佩刀,必須將刀放在茶室外,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這一創意徹底地體現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禪宗認為人的一切雜念和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而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領悟了“敬”的禪意,才能“見能者近之,驚佩其才;見後於己者,則須鼎力協之”,點示出茶道與禪宗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識。

  清:

  清即清潔,有時也指整齊。當然,茶道四諦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裡,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裡的樹葉和石頭,茶室裡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汙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茶道經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的“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又是佛理的體現,她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出了“物我合一”的禪境。

  寂:

  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在這個概念上,禪與茶被密切地聯絡在一起。“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盤”、“無”的意思。

  在茶道中,這個詞又與“貧寡”“至純”“孤絕”的意思相近,即當修禪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裡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死”雖然是令俗人傷心的,但誰能否定死對於生來說更富於原始性、歸屬性,比生佔用的時間更悠長呢?

  死是絕對的,而生是相對的。死亦被稱作“無”的世界,“無”又是產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輪迴思想給了人們再生的希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有山有水有樓臺”,“無”在藝術領域裡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樣樣新的藝術品、藝術表現形式就會應運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間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淨無垢;“寂”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去創造新的藝術天地。

  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中心的涅盤、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為根源,以“寂”為最高層次而體現的法則,也可以說四諦歸結於“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的內涵

  日本人把茶道視為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谷川激三先生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四個因素。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熊倉功夫先生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 “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

 

日本茶道包括四規七則的精神內涵當中的四規指的是

日本茶道包括四規七則的精神內涵當中的四規指的是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四規,也稱為四諦,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體現了茶道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四規分別是和、敬、清、寂,它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和”即和諧,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溝通,達到心靈的交流和融合。和也是指和風,是指主人應該根據季節變化,選擇合適的茶具,茶點,花卉等,營造出一種自然美的氛圍。

“敬”即尊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該相互禮貌,相互謙讓,相互感恩,表達出一種真誠的態度。敬也是指敬重,是指主人應該對茶具,茶葉,茶藝等都要有一種敬畏之心,不可馬虎草率。

“清”即清潔,是指主人應該保持茶室,茶具等的清潔衛生,不可有汙垢雜物。清也是指清淨,是指主人應該在飲茶時摒除雜念,專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擾。

“寂”即寂靜,是指主人應該選擇一個安靜幽雅的地方進行飲茶,不可有喧鬧嘈雜。寂也是指寂寞,是指主人應該在飲茶時體會一種超脫世俗的境界,不為名利所累。

四規與禪宗的關係:

日本茶道的四規與禪宗有著密切的關係。日本茶道源於中國禪宗僧人的禪院茶禮,在日本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日本茶道不僅僅是飲茶品茗,而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禪宗強調“見性成佛”,即通過直接覺悟自己本來面目而達到佛性。

在禪宗中,“心”是最重要的概念,如“心即佛”。日本茶道的四規就是對“心”的。通過和、敬、清、寂四個方面來調節自己的心態,使之達到一種平靜安詳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禪宗所說的“無心”,即沒有雜念紛擾,“如如不動”,“如來常住”。

因此,日本茶道可以說是一種禪意盎然的藝術。在飲茶過程中,“見性”就是“見茶”,“見茶”就是“見性”。通過品味一碗抹茶,就可以體會到禪宗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

簡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菴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裡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裡,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菴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裡,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菴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為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說“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餘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為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絡應當說更為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裡,對方說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為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脫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裡,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係。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為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著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髮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湧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體現了日本由內而外的文化內涵,茶道的內在靈魂源於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這一精神的有形體現就是和、敬、清、寂。而茶道整個的外化形式卻又處處透射出禪宗意味。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自古沒有自生茶樹,是由當時的遣唐使者空海、最澄大師從大唐帶回日本。歷代日本禪僧和茶人的不斷努力和變革,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日本茶道。大唐盛世李唐統治者以老子後人自居,大揚道教。而同時,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經,巨集揚佛法。因此佛、道地位相當。日本茶道形成同時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與佛教“茶禪一味”的禪宗儀式感的深刻影響。

道家的這些核心思想被日本茶道充分詮釋。日本茶道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樸素;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之道;提倡靜心品茶才能感受真味;提倡無所不容的“空與無”。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裡除了基本的審美需求外,不放置任何多餘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讓茶人靜心去感受無限包容的“空”。

日本的茶道從進茶室到品茶的整個過程都都滿儀式感,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著一股禪意。這是因為,茶道原本就來源於禪宗儀式。在日本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禪的弟子,早期佛教弟子為了克服長期打坐帶來的疲倦,養成了飲茶提神的習慣。同時僧人們又以奉茶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高僧的敬意,隨著歷代的發展與演變禪宗則將這一理想付諸了實踐。

千利休曾說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靜寂無為,所示正是茶之正道。為飽享茶禪一味之達人所必見。”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日本茶道的靈魂源於中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日本茶道處處體現的儀式感又透射出中國禪宗味道。

日本茶道中禪的精神內涵

  日本茶道自開初就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中禪的精神內涵,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中禪的精神內涵

  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著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為開山,邵鷗為先導,千利休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道的茶與禪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道的內涵是什麼?

日本的茶道還不就是從中國發展起來的

日本茶道過程和含義。

日本茶道

茶道是室內傳統藝術、這種茶是在與日常生活完全隔絕的特殊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的藝術儀式,必須通過極其繁瑣的手續,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除了講究特殊的手法以外,茶道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茶,而是集體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聚會。所有參加茶會的與會者通過茶通的途徑,都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制約,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

日本的茶道包括一種精神主義,即強調清、靜、和、寂。在茶道的歷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為求心之道花費了一生的時間。茶道正是建立在與世隔絕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追求一種獨特的精神境地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

與此同時,茶道也具備趣味性,具有遊樂的性質。當然不排除一些人是出於娛樂的目的參加茶道儀式的。實際上,茶道的求道性與趣味性並不矛盾,它們同時並存於茶道之中。

茶花是茶道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茶會才能舉行。首先,茶會是人們的聚會。人們一邊品茗,一邊開誠佈公地把自己的心聲透露出來,以求心境的統一。對談的感覺往往決定茶會的成敗與否。再則,茶會十分講究搭配。主人與客人通過茶道用具與茶具的合理搭配,將自己置身於協調的茶室空間之中。最後,茶道的具體禮法。主人接客時嫻熟、麻利的動作往往使茶會的興趣達到。每一份茶都包含著主人的心意。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一般說來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邊稱為順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邊稱為逆手席。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說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澱川小舟上的窗戶設計的。

主人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製茶。為了使茶會獲得成功,茶道的禮法表演至關重要。正是茶道禮法將喝茶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習慣藝術化,成為茶道。禮法分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禮法的不同主要基於地爐(室內)與茶爐(室外)以及有無擱板決定程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來既複雜又枯燥無味的操作程式,無論是位置、動作、順序、工具均按照科學的安排儘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費。

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式稱炭禮法。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式分為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或茶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是茶道當中最鄭重其事的一項儀式。主要必須穿黑色的帶白色紋飾的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人與客人幾乎不進行對話。學習茶道一般先從學習變通茶和薄茶開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禮法。除薄茶、濃茶之外,由於流派的不同,有關器具的準備、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綢布的疊法、茶杓的處理、搗茶葉末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茶道藝術中,器具的藝術欣賞佔了很大的比例。"拜見器具"的說法本身以可以證明這一點。茶道用器具可分為四類: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面的器具即鑑賞物品。而院內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則是消費品。通常前者是作為茶具,後者是作為雜器為人使用的。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些器具的種類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懸掛的軸字、軸畫、吸菸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鬥。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餚)、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分幾個流派,它們分別以各自的家元(家主)為中心,使自家的傳統得以傳承。家元(家主)擁有許多弟子,經過從師從藝階段,獲得家元(家主)發給的證書,凡獲取準師範、師範證書的人都接受過茶道的啟蒙教育。 今天日本的茶道流派很多,從最古老的擁有400年曆史的利休派到近幾年才誕生的新流派,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從茶會的組織法、茶道禮法的規矩看各有千秋。下面簡要介紹幾個流派。

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孫子宗旦(亦稱千家中興之祖)隱居時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個系統。表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三兒子江嶺宗左。家元(家主)總稱"不審庵"。表千家繼承了千利休傳下來的茶室、茶庭,保持了正統的閒寂茶的風格。裡千家,是由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開創的流派。裡千家繼承了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在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個千家,今日庵則成了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命名的,藪內流派。始祖名藪內儉仲。當年藪內曾同千利休一道從師於武野紹鷗。藪內流派的座右銘是"正直清靜"、"禮和質樸",善長書院茶和小茶室茶。遠州流派。始祖名小堀遠州。以書院茶為主。

按照茶道的規矩,必須吃過飯後才能喝濃茶,這樣茶有可能更加美味。正式的茶會在喝濃茶之前,必須吃一頓簡單的飯菜,這種飯菜稱懷石餐。傳說懷石餐出自古時候的一個故事。相傳禪院的修行僧為了忘掉飢餓,便在懷中揣上一塊有溫氣的石頭。懷石餐為素食,所以它不是以濃味佳餚為主的豪華菜餚 。

日本茶道

茶道是什麼?茶道就是為客人準備茶水的一種高度形式化的方法,從飲茶的形式中體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來源於中國,但是卻走了一條與不同的道路,從茶道到陶瓷,似乎無一例外的都能另闢蹊徑,這或許是日本這個徒弟的可怕之處。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水壺、水缸、廢水碗、一個盆式支架放著一隻竹勺、一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一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製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階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的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quot;抹茶‘(末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到十三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藉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嚐各地茶葉來的鬥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並擴大交際。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準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築設計為後世所借鑑,形成了各式各樣?quot;茶室‘。此前的鬥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總之,到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祖師首先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採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菴。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菴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菴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準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臺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髮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一位傑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為千宗易,後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後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話憒籩謁�郵埽�喲私崾�巳氈局惺啦璧瀾綈偌藝��木置妗M�保�Ю�蓴菇�璧來嶼�枰惶宓淖誚濤幕�乖���囪俺5謀糾疵婺俊K�瘓杏謔蘭涔�系拿�杈擼���鈑悶匪媸幟槔醋魑�璧烙鎂擼�康魈邐逗‘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寂‘就是凝神、摒棄,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quot;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鑑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係,其中以裡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最終成三大流派,這就?quot;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閒寂茶的風格。

裡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裡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裡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quot;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淨‘、‘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quot;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夜會(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於佛寺的開光大典)、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係。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淨淨,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quot;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說和尚們坐禪飢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裡以減少飢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之後再點薄茶。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鬆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日本茶道的茶具

說起日本的茶道離不開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力的載體之一,強調同季節時令相適應,同時還要與茶室的佈置協調統一,有助於營造和諧的氣氛。茶具的種類繁多,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觀賞與使用的器具,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專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叫?quot;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衝‘、‘茄子‘、‘海壺‘、‘文琳‘等;另一類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製作?quot;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遊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些比較有名的茶器:

有樂茶碗:屬於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藥。

白天目茶碗:產自中國天目山,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阪取來,故名為早船。屬於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現存於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一物:這也是赤樂茶碗,《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後落入織田信長之手,後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故名。

初花肩衝:名稱來自於足利義政的《金葉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葉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

日本留學須知的茶道文化

  說起日本茶道,大家都知道它跟我國的茶道相比絲毫不遜色。日本茶道不止是一種生活藝術,更是一種可貴的精神,現在就跟隨出國留學一起來了解日本茶道的詳情吧,歡迎大家閱讀。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茶道是一種包含了許多技藝與複雜的程式的生活藝術,從看似簡單實則很講究的茶具的沖洗,茶水的烹製,到沏茶、賞茶、聞茶、飲茶,每一步講究的都是一種精緻與唯美。走進一間茶館,品上一小碗經過一步步細心熬製的茶水,再煩悶壓抑的內心也能純淨安靜下來。茶道不僅是修身養性、提高生活品位的藝術,更是增進友誼的途徑,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品茶能夠靜心安神,可以體現“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同時與佛道儒的“內省修行”的思想相得益彰。茶道精神作為茶文化的關鍵,其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載體。

   茶道觀點: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諦、遵循的四規、堅守的四則。這四個字是對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內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說到茶道人們從內心聯想到的情景意蘊其實就是這四個字的抽象意念。

  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隨著時間的發展從上面所說的幾個內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種種優秀的技藝。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飲茶程式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程式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式之中。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茶道精神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茶道影響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傳入日本後,經過幾代日本茶人的潛心研究和改革創新,逐步形成了集宗教、倫理、美學等為一體,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體系。茶道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不僅影響了日本國民的精神文化、建築風格、陶藝製造和飲食文化,還在其生活習慣、服飾、繪畫、插花甚至文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沒有茶道,就沒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對於瞭解日本文化、日本社會有重要作用。

日本茶道精神對日本人有什麼影響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系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閒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在現代人的價值觀中,總是認為茶道是十分繁瑣以及複雜的事情,很都人認為“就算是在自己家裡,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質中,和所代表的真諦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只要隨時隨地的從內心去體認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瞭解到和的真諦。古代的習俗,經過了多少世代而流傳了下來,儲存了數百年來的美感。對於自然的愛好,以及隨著四季的變遷,以古老的習俗來做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

求日本三道:“茶道”“花道”“書道”的詳解~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唐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併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各流派其特色和規模雖各有千秋,但基本點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貫穿於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以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從深處看,花道首先是一種道意,它逐步培養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其次花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採用園藝、美術、雕塑、文學等人文藝術手段。花道還是一種技藝,可用來服務於家庭和社會。最後花道是一種易於為大眾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淺出的文化活動。

插花並不講究花材的數量和花的華麗。在古代和現代的一些茶室裡,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輪向日葵等簡單的花草就能營造一種幽雅、返樸歸真的氛圍。另外插花的優劣還取決於插花的形態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現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薔薇花象徵美麗與純潔,百合花代表聖潔與純真。梅花象徵高潔與堅毅,蘭花高雅,被譽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華貴,杜鵑花婀娜多姿,桃花嫵媚芬芳、荷花出汙泥而不染,象徵高尚品德。而熱愛大自然的日本人最愛的還是櫻花,因為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標籤: 內涵 茶道 日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xmon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