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音樂評論怎麼寫

音樂評論怎麼寫

1. 音樂評論怎麼寫

音樂評論 music criticism 音樂生活中的一種專門活動,是一定的階級、階層 或社會集團通過評論家以書面文字或口頭語言來表達對 音樂的褒貶、要求、評價、展望、回顧等的一種特殊方 式。

音樂評論怎麼寫

良好的音樂評論具有科學性與權威性,對創作、演 出、欣賞以及社會音樂生活起相當重要的影響。廣義來 說,音樂評論也可包括一般普通聽眾所發表的意見在內。

這種意見若形成輿論或呼聲,其力量及影響比評論更大。 音樂評論的物件,通常以音樂作品及演出為主,也 可擴充套件到對音樂家、音樂風格、流派、音樂書刊的評價, 並常涉及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社會現象。

音樂評論的表達 方式除書籍、報刊、雜誌之外,還可通過集會或其他的 公共宣傳手段,如廣播、電視等來擴大評論的影響。評 論的內容和形式因不同物件而有差異。

如供專門家參考 的偏重理論性和技術性的分析;對廣大聽眾則採用較為 通俗普及的解說介紹。 音樂評論的目的,在於對所評論的物件作出一定的 審美評價。

為此,首先必需有一個評價的標準。這個標 準因評論家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而有所不同。

評論家 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社會、民族和階級 的影響,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宣傳、提倡或傾向於一定的 文藝思想,反對或排斥某種文藝思想。在評論中也必然 反映出評論家自己的藝術觀、藝術修養、興趣愛好等特 點。

儘管如此,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仍會形成一個基本的 標準。它取決於當時社會上佔主流地位的音樂思潮。

這 種標準不外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即社會功利價值標準,包 括作品在政治、道德倫理、社會風氣等方面所產生的影 響;藝術價值標準,即從內容與形式結合方面是否合乎 審美要求和審美理想。大體說來,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的標準,常常是符合於社會進步力量的觀點、要求和利 益,符合於音樂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因而是比較客觀 而具有科學性的。

否則,公眾就會拒絕承認這種標準而 使評論失去其作用。正因如此,音樂評論往往與當代社 會的思想鬥爭、政治鬥爭有密切的聯絡,反映出意識形 態鬥爭的複雜性。

音樂評論的標準雖然具有上述的社會客觀性,但在 歷史的長河中,由於社會的發展,對音樂藝術自身規律 的逐步掌握,對音樂審美教育功能的認識的深化變異,使 音樂評論家不斷對以往的標準加以揚棄取捨,又形成新 的標準以符合新的社會要求。這樣,音樂評論標準具有 社會客觀性與歷史可變性這兩種特性。

通常,成功的並 對社會起重大影響的音樂評論,必然會有意無意地反映 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表現出社會的審美理想和審美 趣味,因而能帶有進步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音樂評論所起的作用可以分兩方面來觀察:①對於 聽眾來說,音樂評論起著啟發、引導和教育作用。

評論 對聽眾介紹、分析音樂作品及演出的成敗得失,提高聽 眾對音樂的鑑別能力,培養並提高公眾的審美趣味;② 對於音樂家來說,音樂評論有助於他們冷靜而客觀地檢 驗藝術實踐,進行藝術總結,便於鞏固成果,提高藝術 水平;同時評論也代表群眾的要求和希望,有助於音樂 家掌握時代的脈搏,為以後的藝術活動指出方向。反過 來看,音樂評論之所以能發揮作用,也在於評論家能充 分吸收廣大聽眾的意見,知道他們的需求,能以平等的 地位與音樂家共同切磋琢磨,理解他們的甘苦。

對音樂評論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應具有 高度的音樂修養和鑑賞能力,能理解音樂內容和形式的 奧祕,從中取得豐富的感受和體驗。

為達到這個要求就 必須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文化藝術修養,特別是對民族 傳統文化的理解。其次,他應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 能對所評論的物件加以鑑別,發現其優劣得失,並加以 分析、概括,作出理論上的說明,特別是從哲學、社會學、 美學角度上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審美評價。

第三,他應 具有科學的頭腦,思維嚴密,善於分析與綜合,判斷準 確,有勇氣,有創見,敢於獨樹一幟,對庸俗吹捧、無 理的攻擊或帶有偏見的評述敢於抵制,堅持原則,維護 真理。第四,還要有高度的寫作水平,能有條理地、準 確有力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理想的音樂評論家應 集音樂家、美學家、科學家與文學家於一身。 在西方專門論述音樂評論的理論著作不多,近代較 有影響的是M.-D.卡爾沃科雷西所著 《音樂評論的原則 與方法》、O.湯普森的《實用音樂評論》、法國A.馬沙 貝的《音樂評論文集》、英國A.沃克的《音樂評論剖析》 等書。

專業性質的評論,在西方是隨著報刊、雜布的誕生 而逐漸出現的。當時的評論涉及各方面,例如對J.S.巴 赫的評價問題,曾引起J.A.沙伊貝(1708~1776)與A.比 恩鮑姆(?~1748)的爭論。

在法國,D.狄德羅、J.-J. 盧梭、J.LeR.達朗貝爾(1717~1783)對義大利歌劇與法 國歌劇的爭論,以及後來許多人對C.W.格魯克與N.皮欽 尼之間的“丑角論戰”,都發表在雜誌報刊以及小冊子 上,在英國,J.艾迪生(1672~1718)與C.伯尼可算是英國 音樂評論的創始人。更有重大影響的是E.漢斯利克,他 寫了一系列評論文章,闡明他反對音樂他律論,主張自 律論的美學觀點,曾在19世紀下半葉引起巨。

2. 怎麼寫音樂評論

你好!

房間裡的音樂上有幾個選項 點最後那個▲歌曲列表 然後會出來一個音樂框 到上面會看到幾個操作鍵 一個手指朝上的 一個手指朝下的是音樂評論

我的回答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珍惜自己

3. 音樂評論文怎樣寫

首先,要摸清評論物件和現象的精神脈絡。寫音樂評論也同創作活動一樣,需要被評論物件所觸及,必須有寫作衝動。

第二,評論文章應該旗幟鮮明、點穴到位。堅持什麼,反對什麼,一目瞭然,而不是環顧左右而言它,閃爍其詞隱埋觀點。對成績的肯定、對問題的揭示,需切中要害,不做“老好人”。曾有一篇評價知名作曲家交響樂的文章,在前面肯定其音樂成就的基礎上,話鋒一轉“歌詞不知何人所寫,值得商榷”,點到了軟肋。

第三,對作者和作品的評價應該符合客觀實際,避免誇大其詞。現在“大師”滿天飛。這一方面說明評論者的無知,對被評論的人物和作品的藝術地位和成就價值沒有做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匆忙下結論;另一方面說明社會的浮躁功利對評論者的負面影響。如果獨具慧眼,有充足的理由向時代和人民舉薦合格的“大師”,才不失為真正的評論家。

第四,音樂評論要堅持“三真”。即說真話、動真情、講真理。今年全國人大政協“兩會”,鍾南山痛批兩會歪風“發言10分鐘 8分鐘歌功頌德”,引發社會普遍反響。音樂評論也要防止文章1000字,800字套話、空話、假話。要提高評論文章的“含真量”。解決這一難題的最基本方法是評論者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感受。

第五,評論文章要保持作者的獨特個性和風格。不同的評論家,語言風格、思想境界、學識學養是不一樣的。有的鋒芒畢露,有的綿裡藏針;有的嚴謹細緻,有的熱情奔放;有的言簡意賅,有的揚揚灑灑;有的“正面進攻”,有的“旁敲側擊”;組成了音樂評論百花園的萬紫千紅。當他人被評論文章的精闢論點所折服,被一針見血的分析所震撼之時,也是作者思想觀點被傳播之時。

第六,音樂評論工作者要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相比較從事表演和創作一線的輝煌與光鮮,評論工作是非常枯燥寂寞的,需要有一顆平靜心。有時因為批評觸及了一些人的臉面和利益,還會招致一些人的報復與反擊。這都是評論工作者必須承受的。如果因為怕寂寞而把手中之筆當成賺錢的工具,那是違背評論者良知和職業道德的。

第七,音樂評論工作者要有一點貴族精神。文藝理論家劉再復認為,貴族精神包括“自尊的精神、原則的精神、低調的精神、淡泊名利的精神”,這對於音樂評論工作者至關重要。如果自己都認為評論可以按照評論物件和領導的要求隨意改動,談什麼堅守公正和獨立思考的原則?如果自己整天高調生活招搖過市,又怎能靜下心來深入研究和精闢分析?如果自己把名利看得過重,評論又怎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達到理想卓越、精神雄健的境界?

第八,音樂評論工作者不僅是理論家,還應是思想家。僅具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有思想的鋒芒。一部作品出現問題,有可能是技術技巧問題,也有可能是思想境界問題(而後者是這幾十年很少被提起的);有可能是一般性問題,也有可能是致命性問題。

現在整個社會出現了稀釋崇高、解構精神、泛娛樂化問題,也影響到音樂作品的品味質量以及藝術作品的壽命。音樂評論工作者不僅要通過個別找出一般進行透徹的分析,還要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問題,開出對症下藥的良方,使音樂評論具有指導性和前瞻性,有利於音樂表演和創作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九,音樂評論具有本體生命,它不是月亮靠太陽發光。而應以其自身的魅力,獨立於文學藝術之林,成為人們學習欣賞音樂的良師益友,步入音樂殿堂的金鑰匙。只有敏銳、犀利、精準的評論文章,才具有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4. 如何寫樂評

好的樂評不外乎以下兩個特徵,一是立場鮮明,二是文字準確. 所謂立場鮮明,就是你寫出來的東西要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自己的觀點,也就是這碟這歌究竟如何:好還是不好、有沒有問題、有那些問題、如何解決。

其實,說白了,樂評就是一篇議論文,國小老師早教過,寫議論文有一個三段式的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大部分的所謂樂評常常提不出問題(更遑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了),只是把歌曲羅列一遍,帶著讀者遊花園,繞來繞去繞不出個所以然來。拜託,這不是樂評,這是聽後感、流水帳。

那種通篇裝作自己很客觀的模稜兩可的文字同樣令人討厭。要知道,任何觀點和態度不可能做到絕對客觀,何況音樂上的聽覺體驗又是絕對私人的。

正如我以前說的,無論是幹藝術的還是被藝術乾的,首先要主觀上認同即將或正在與其發生關係的玩意兒,主觀上不認同(喜歡是正面認同,不喜歡是負面認同),那就一點意義沒有,更談不上客觀分析。既然如此,在藝術面前,就沒有客觀一說。

不過是能否自圓其說而已。(詳見『超越王菲,把這個訊息告訴何韻詩——評盧巧音《天演論》』一文)當然,如果你什麼態度都不表達、什麼觀點都沒有,那大概就算絕對客觀了吧,不過這樣的樂評也就毫無意義了。

再說文字準確。這對於寫樂評來說是最難的。

音樂畢竟不像電影,有實實在在的影像可供捕捉,就算事先沒有看過作品,同樣能根據生活中的場景還原出相關的情節。音樂不行,如果事先沒有接觸,很難憑空想象。

這時候,就看樂評作者的文字功力了。我個人比較討厭那種動輒Prog**啦、Ambient**啦、Multi**啦、**Rock啦的作品,或者翻出大堆亂七八糟的老樂隊作比較(以袁大師為首的香港人最愛這麼幹了),這不是在寫樂評,這是在裝B。

除了圈內人,大多數讀者不可能有那麼多積累,你如果存心想要告訴更廣泛的讀者這音樂啥樣,應該是通過形容、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從文字上把形態描述清楚、讓受眾恍然大悟,這原比你絮絮叨叨地羅列專業名詞有效得多。就算是要用一些老樂隊來做對比說明,也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不需要費勁去回憶的那種,最好再加上一些修辭,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到你的意思。

實際上,旁敲側擊含沙射影潛移默化的文字往往比直接了當的貌似很專業的白描更有助於幫助讀者瞭解評論物件本身。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音樂描述的需要僅僅是某種感覺、情緒,而不是它的具體特徵。

比如顏峻寫碎瓜,他寫的是“最好的日子永遠是秋天的日子。在大學校園的傍晚,和一個小說中的女孩一起走過小徑,把註定要破碎的青春之夢再延續片刻,和落葉、水窪、柵欄的影子,和一段無中生有的疼痛回憶一起,承受最後的愛情……而我是你的愛人,是你的虛無。”

(摘自《鐵血搖滾》)這短短几行字,看似跟碎瓜沒有任何關係,但用來作為碎瓜文章的開頭,卻讓人輕易捕捉到碎瓜的特性。(這篇文章不是樂評,當我借刀殺人好了)再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評Cat Power,說“三年沒發片的Cat Power,顯得更從容大度,所帶來的新作《The Greatest》,絲毫讓人聽不出停頓過後的迫不及待,如同吃飽了的貓兒,在陽光裡不慌不忙地伸展著四肢,偶爾,還向走近它的人,丟擲一個耐人尋味的眼神。”

(詳見《Hit輕音樂》2006年3月號『午後的貓,靜夜的電——評Cat Power《The Greatest》』,菸灰散燼作品)一個借代比你搬出N個莫名其妙的專業名詞強多了! 能做到以上兩點,寫樂評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但若想把樂評寫好,還得有更多的努力。

尤其是聽覺經驗的積累。任何一張唱片都是座標上的點,橫座標代表歌手,縱座標代表歌壇,只知道歌手不知道歌壇(如廣大粉絲)或只知道歌壇不知道歌手(如某些自以為是的專業人士)都不可能找準唱片的正確方位。

評英文唱片一定要聽經典,聽一百張所謂獨立唱片都不如聽一張Bob Dylan或Neil Young的經典唱片有價值。而且,如果沒有大量的聽覺積累,根本就沒法評歐美唱片。

因為歐美唱片往往都有傳承的一面,如果你聽不出Franz Ferdinand和Blondie的關係、聽不出Coldplay的某首歌裡借用了Kraftwerk的Loop,樂評當然就不可能寫得準確。另外,評華語唱片一定要聽非主流,如果說歐美唱片主流和非主流的最大區別只是銷售渠道和銷量不同,華語唱片主流和非主流就是質量上的本質區別,只聽華語主流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什麼是音樂。

參考資料: ?si=1。

5. 電影評論或者音樂評論怎麼寫

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 主創人員。如大牌導演,名牌演員。他們在市場上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等。

2. 題材。對於商業片而言,確定什麼樣的拍攝題材,是對市場進行準確分析的結果。以什麼樣的題材進入市場,滿足哪些觀眾的那方面需求,會有什麼預期效果,會收回多少成本等。

3. 內容。一般是:一個編織精巧的故事,加幾分深沉細膩的情感,再加一些對世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 精良的製作。大片一般都很注重視聽享受,可以挑選幾段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斷進行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影像效果、音樂、音響、特技等。

5. 得力的廣告宣傳。

6. 影片的片名、包裝等其他有特色的商業賣點。

7. 影片的不足或欠缺。如果不確定的話,這部分可以不寫,或者只談談自己對影片的認識感悟,或者一些有建設性的構思和想法。

標籤: 音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zkr54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