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古代存在潛水員嗎?

古代存在潛水員嗎?

據歷史記載,我國早在二千七百年以前的周代(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就已經有潛水捕撈的技術,這是人類歷史上有關潛水和潛水技術的最早記錄。 那時候,一些簡單的水下勞動,如捕魚捉蝦和尋找失落的財物,都是由裸身入水的人來完成的。水下工

最早的“潛水員”,是2000多年前的海底採珠人。珍珠生長在海底的蚌殼裡,要靠採珠人潛入海底採集。相傳中國2700多年前就有潛水捕撈珍珠的技術,日本採珠的“海女”據說也有2000年曆史,古希臘還有人潛水採海綿。

1900年,一位以採集海綿為職業的希臘潛水員,在安蒂基西拉海峽的水底,發現一個巨大的黑影?他游過去一看,不由大吃一驚?原來,這是一艘古代沉船的殘骸?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他高興萬分,他再度潛下水,仔細察看,發現古船裡裝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銅雕像? 不久這

古代存在潛水員嗎?

熱愛大海的人往往喜歡潛水,像魚兒一樣游泳戲水,更希望做一名潛水員,在藍色世界裡檢修管線、探索沉船……但是你可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潛水員的?古代也有潛水員嗎?

海洋--這個至今沒有被人類征服的地方,佔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達到140億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大洋錯綜複雜的食物網養育了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陸地上的任何生態系統都要複雜得多,從生活在洋底火山口邊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細菌,到各種深海

古代存在潛水員嗎? 第2張

最早的“潛水員”,是2000多年前的海底採珠人。珍珠生長在海底的蚌殼裡,要靠採珠人潛入海底採集。相傳中國2700多年前就有潛水捕撈珍珠的技術,日本採珠的“海女”據說也有2000年曆史,古希臘還有人潛水採海綿。

1900年,一位以採集海綿為職業的希臘潛水員,在安蒂基西拉海峽的水底,發現一個巨大的黑影?他游過去一看,不由大吃一驚?原來,這是一艘古代沉船的殘骸?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他高興萬分,他再度潛下水,仔細察看,發現古船裡裝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銅雕像? 不久這

海底採珠技術代代相傳,明朝末年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就對“沒水採珠”作了介紹。近代隨著珍珠養殖業的發展,珍珠大多靠人工培育,不再需要像從前那樣潛海捕撈珍珠貝。但是日本的“海女”採珠,還是作為旅遊表演節目保留下來。

潛水採珠,在中國古代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和傳說。比如南北朝時北部灣的合浦產海珠,由於過度採集,珠蚌絕跡;後來孟嘗來當太守,恢復生態環境,珠蚌又回來了,重新恢復了採珠業,這就是“合浦珠還”的故事。清朝《鏡花緣》裡有個故事講君子國的海女廉錦楓潛水採海蔘供母食,被青丘國的漁民網住綁在船頭出賣,來自大唐國的唐敖出銀贖救。得了自由的廉錦楓當即縱身重返大海,剖開海蚌,採回明珠,報答恩人。這個故事,20世紀20年代曾被梅蘭芳排演成京劇《廉錦楓》。

據史料記載,古代希臘的潛水員,不使用任何呼吸器具,能夠在淺水區潛水4~5分鐘,到了1300~1400年,人們再度開發海洋時,已經有了能在深海里呼吸的裝置。 最早研究這種裝置的達文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1300~1500年)最優秀的人物之一。他所設

古代存在潛水員嗎? 第3張

不過,採珠人算不上是優秀的“潛水員”:他們屏住呼吸鑽入水底,一般只能在幾米水深的地方待上兩三分鐘,效率不高。即便有特殊潛水能力的水上民族,比如馬來西亞、菲律賓海島的巴瑤人,泰國、緬甸的莫肯人,也只能下潛幾十米。現在,不用呼吸裝置的“自由潛水”已經成為一種體育運動,世界紀錄已經超過水深100米。

【風箏通訊】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古代傳遞資訊的故事 急!!!!!!!!!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訊】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訊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64636333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裡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託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於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訊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資訊傳遞速度的實用通訊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訊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杆,人們可以使木杆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襬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杆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杆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資訊。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資訊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訊號旗】

船上使用訊號旗通訊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訊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訊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訊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訊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訊時,可以把訊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隻。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訊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訊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勳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訊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訊號碼。舫海訊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什麼是珍珠潛水員?他的工作風險存在於哪?

就是在海底撈珍珠,風險——潛水病,和其他意外追問海底撈珍珠問什麼存在風險?

古代愛情傳奇例子有那些?

“開啟鴻蒙,誰為情種?“古今中外,偉大的愛情都是一樣的,纏綿緋徹,萬眾風情,似明月一般,照耀了多少後人的心田,令我們每每想起,都思緒萬千,得到難得的震撼和精神的啟迪。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來重溫一下那些傳奇愛情的萬種柔情,來憑弔一下那些已經逝去的“情深意重”。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子,一個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開始的:“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

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後,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回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儘管後世的道學家們稱他們的私奔為“淫奔”,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日後多少情侶們的榜樣。這之後還有一個事件值得一記:司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頭吟》,以這樣的句子“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終使相如回心轉意。

克婁巴特拉與愷撒、安東尼:愛情與權力的選擇

舉世聞名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與羅馬將軍愷撒馬克·安東尼之間的戀情甚至影響了埃及和當時世界的歷史。

托勒密12世去世後,克婁巴特拉按父親的遺囑與親弟弟聯姻共7a64e58685e5aeb931333332633662同執掌權柄。由於姐弟反目,她決定藉助羅馬帝國叱吒風雲的愷撒的力量。而愷撒出於鞏固統治和從埃及取得酬金的目的,也認為促成克婁巴特拉姐弟重歸於好是必要的。但當愷撒見到克婁巴特拉時,一下子被這位天姿國色、才華非凡的女人所傾倒,幫助她奪取了王位。後來,兩人通過愷撒制定的一夫多妻制而成為合法夫妻,並生下一子。

公元前44年,愷撒死於反對派的突襲之後,克婁巴特拉感到失去了靠山,轉而依靠羅馬“後三頭”之一馬克-安東尼,用同樣的手段贏得了有勇無謀的安東尼,再一次使自己王位穩固。她與安東尼共生三子。

然而在克婁巴特拉內心的天平上,王朝遠重於愛情,在“後三頭”另一巨頭屋大維勢力超過安東尼後,她放棄了安東尼,使其慘敗。但是,年近40的她去並未打動屋大維,在軟禁中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唐明皇與楊貴妃:長恨歌

楊玉環原為壽王瑁王妃,玄宗驚豔於她的美貌,但礙於她是自己的兒媳而不便明目張膽納入宮中,於是想出個讓楊玉環出家,脫離壽王,再以“楊太真”身份入宮的方法。從此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並於公元745年被冊封為貴妃。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君王從此不早朝”,為了兩情歡愛,可以把國事先放在一邊;而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賊後面,我們看到玄宗甚至動用了他手中的權力來取悅楊貴妃,這樣的做法出發點固然是為了愛,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必然要牽涉到*的東西。這使得他們的愛情洽談室不可單純,並最終敵不過*: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玄宗匆匆出逃,發生馬嵬兵變,楊貴妃被賜死,就算是皇帝也挽救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的性命。他們的愛情雖以悲劇收場,但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們的愛情,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皇帝與妃子之間的感情,上升到了真正的愛的層次,這也是後人廣為傳頌其愛情故事的原因。

白朗寧與馬萊特:詩意的愛情奇蹟

1845年,長期癱瘓在床的伊麗莎白·巴萊特在英國詩壇聲名鵲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華茲華斯,而與丁尼生齊名。本來就欽慕她的詩才的白朗寧給女詩人寫了一封信,大膽地對她說:“我愛極了你的詩篇——而我也同時愛著你……”。女詩人接到信後也給他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兩人從此開始頻繁的書信來往。在白朗寧的多次要求下,女詩人克服從不見生人的習慣,兩人有了第一次見面。哪知三天後,抑制不住強烈感情的白朗寧竟給女詩人寫了一封求婚信。39歲的女詩人這時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對結婚一事早已沒有想法,認為自己不可能嫁給比她小6歲的白朗寧。她拒絕了他。儘管如此,兩人依然保持親密的交往,直至達到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這奇蹟發生了,伊麗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真誠了。儘管猶如暴君的父親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還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寧的懷抱,兩人一起遠離家鄉,到義大利生活,後來還生一下孩子。愛情的力量使白朗寧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續了15年,並使她寫出了更多優秀的詩篇。

孫中山與宋慶齡:*伴侶

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侶,孫中山與宋慶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一代*先驅,孫中山得到了不少摯友的支援,宋慶齡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個。1913年八月,“二次*”失敗,*派在國內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隨孫中山*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舉家遷避扶桑。從美國讀書歸來的宋慶齡到日本與家人會面,終於見到了她所敬仰的孫中山,並開始接替父親和姐姐的工作,於1914年9月起正式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祕書。這是在患難中生長出來的愛情:*失敗,心靈的創傷和*海外生活的孤寂,孫中山賭階段宋慶齡的幫助和撫慰中得到了補償;而宋慶齡追承孫中山*的願望得琶了滿足,併發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我的快樂,我唯一的快樂是與孫先生在一起。”這遭到宋慶齡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堅決反對:他們的年齡相差28歲!1915年10月,在得知孫中山已與前妻離婚的訊息後,22歲的宋慶齡衝破父母的“軟禁”,赴東京與孫中山成婚。他們的情深誼篤,令人感動:1922年6月16日,廣州發生陳炯明兵變,在危難之際宋慶齡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孫中山:“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可以沒有你!”而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彌留之際,特別囑咐兒子、女婿要“善待孫夫人”,聽到何香凝保證盡力愛護宋慶齡之後才放心。短短10年聚首,勝過人間無數。此後,宋慶齡孀居終生。

魯迅與許廣平: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在與許廣平結識、相愛之前,44歲的魯迅雖有名義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過著一種苦行僧似的禁慾生活,打算陪著朱安這個“母親的禮物”“做一世犧牲”。是許廣平對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熱愛打開了封凍已久的心田。從1925年3月11日他們開始通訊,一直是許廣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堅定打消了魯迅的種種顧忌,終於明白表示:“我對於名譽、地位,什麼都不要,只要梟蛇鬼怪夠了”。這所謂“梟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馬”之稱的許廣平。而在1925年10月許廣平所寫的《風子是我的愛》中,有這樣的愛的宣言:“即使風子有它自己的偉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於我們不相干,於你們無關係,總之,風子是我的愛……”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正式開始同居生活,在舊式婚姻的囚室裡自我禁閉20年之後,他終於逃出來了。對於魯迅和許廣平來說,這是他們生命中最有光彩的舉動,魯迅於1934年12月在送給許廣平的《芥子園畫譜》上所題的“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們愛情生活的寫照。

徐志摩與陸小曼:萬種風情無地著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交往,用“愛得轟轟烈烈”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陸小曼的丈夫王賡時任哈爾濱*廳長,雖不在北京,但侯門如海,徐志摩要用錢來賄賂門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與陸小曼見面,而陸小曼給徐志摩寫情書不但要用英文,連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幾經波折,徐陸二人的戀情愈演愈烈,弄得滿城風雨,王賡甚至還拔出*來威脅陸小曼,但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熱情。對於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郁達夫的看法頗為中肯:“他們的一段濃情,若在進步的社會裡,有理解的社會裡,豈不是千古的美談?忠厚柔豔和小曼,熱烈誠摯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發放火花,燒成一片了,哪裡還顧得到綱常倫教?更哪裡還顧得到宗法家風? ”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與陸小曼舉行婚禮,梁啟超為證婚人,胡適為介紹人。他們的婚禮,真可以算得上是“別開生面”,梁啟超作為徐志摩的老師,在婚禮上進行中引經據典地來了一通訓詞,訓斥這一對新婚夫婦:“你們都是離過婚,重又結婚的,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後還來了一句“祝你們這次是最後一次的結婚!”但徐志摩這樣的歷盡千辛萬苦去追求,去試驗夢想中神聖的愛的境界,雖有“不顧一切,帶有激烈的燃燒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勢非至於將全宇宙都燒成赤地”的熱情,終於還是落個失敗的結局,思之令人感慨。

薩特與西蒙·波伏娃:柏拉圖式戀愛的精典

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與西蒙·波伏娃的愛情儘管沒有附麗於婚姻,但去長達50多年並終其一生。1929年,青春年少、生機勃勃的薩特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與好友尼讓、埃博德組成“三人幫”,如疾如醉的遨遊於知識的海洋。這時,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輕、聰穎而清秀的女朗進入了薩特的生活。

薩特與波伏娃迅速陷入熱戀,“我們在早晨人需,直到很晚才會分手。我們穿過巴黎散步,一直在繼續我傘兵話題——我們的事、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生活和我們即將寫的書……”畢業考試結束了,薩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緊接第二,真可謂比翼齊飛。薩特為期18個月的服役不得不讓這對戀人分別,但他們共同制定了一個特殊的戀愛合同。在合同中,雙方強調,兩人要保持最親密的關係,無話不談,不準有任何欺騙行為。然而,隨著兩人感情加深,他們在愛情觀點上的差異也逐漸表現出來。薩特說:“在青春期,當我能看女人的時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獨身生活是我的原則,我生來就是當光棍的。”“我不會結婚,永遠單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這是對波伏娃的宣告,一方面要同她保持親近的、永不結婚的愛情關係,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不要干預他的私生活。至於波伏娃,她對薩特的這一點非常清楚,並能接受。“薩特不願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職責,他喜歡與女人在一起,他認為這些人和男人在一起,不那麼狡猾。”“在我們之間,存在著必要的愛情,同時我也認識到,需要偶然愛情。”正是在這種理解與寬容的愛情中,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顯得與眾不同,他們沒有結婚,但卻情投意合,並將這份情感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直到1980年薩特去世。

溫莎公爵與辛普森:不愛江山愛美人

愛德華八世與沃利斯·辛普森的愛情故事可謂舉世聞名。1931年,生於巴爾的摩市的沃利斯·辛普森與第二任丈夫英國大商人歐內斯特懷著對上流社會的迷戀,與當時還是親王的愛德華結識,並經常參加親王的各種流動。起初親王對沃利斯這位不太出眾的女人並沒有多大的關注,隨著親王對情人西瑪爾興趣逐漸冷淡,特別是他發現西瑪爾與伊斯梅利穆斯林首領阿迦汗的獨生子阿里汗親王有染後,便把注意力投向了沃利斯,並很快被這個37歲的女人深深迷住了。“唯一能說明他地我感興趣的原因也許在於我那美國人的獨立精神、我那直率、我那自以為具有的幽默感,以及我對他和與他有關的每件事的樂觀或好奇……他是孤獨的,也許我是第一個洞察他內心深處孤獨感的人”溫莎公爵夫人的回憶錄這樣說道。漫斯頓·丘吉爾對親王與沃利斯的戀情也評價道:“他喜歡同她在一起,並且從她的品質中獲得他要的幸福,就像她需要呼吸新鮮空氣一樣。”

1936年元月,威爾士親王愛德華繼位,成為愛德華八世。國家大事的重任絲毫沒有減低他對沃利斯的愛,他向王室宣佈要和沃利斯結婚。這時,沃利斯與丈夫歐內斯特的離婚宴也擺上了日程。愛德華八世的決定遭到朝野強烈的反對,他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一人結過兩次婚的女人成為王后。多次交涉未果之後,愛德華八世決定遜位來完成這樁亙古未有的婚姻。頂著來自皇室、首相以及新聞界的各種壓力(沃利斯也成為英國早期“狗仔隊”捕獵的物件),愛德華八世遜位而成為溫莎公爵,1937年終於在法國與沃利斯成婚。對於失去王位以及永遠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溫莎公爵對沃利斯說:“你可別後悔,我絲毫也不。我只知道幸福永遠維繫在你的身上……”

三毛與荷西:夢裡花落知多少

臺灣作家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纏綿緋惻,儘管兩人都已逝去,但他眾仍是無數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愛情偶像。三毛和荷西相識在西班牙,當時三毛念大學二年級,兩人常常一起看電影、逛公園。一天,荷西對三毛說:“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學要讀, 加兩年兵役要服,6年一過,我就娶你。”後來兩人分手了。按照承諾,以後的6年中他們沒有任何聯絡,這其間三毛去了德國、美國。6年後命運再度將三毛帶回馬德里。這天,有位朋友打電話給三毛:“快來,搭計程車過來。”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的三毛匆匆趕到朋友家。朋友神祕地讓她把眼睛閉上,三毛只覺得一雙溫柔的手臂把她整個兒抱了起來,張開眼一看,哎呀!不得了,竟是那位身材高大、長滿鬍鬚的、她當年的小朋友——荷西。兩人熱烈親吻、擁抱後,荷西把三毛帶到自己的屋內,滿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讓三毛驚呆了,6年來,荷西一直惦戀著她。三毛感動至極,對自己說:“這一生我還要誰呢?”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充滿溫馨和情趣。三毛說堵塞,“因為幸福滿溢而怕得悲傷”。悲劇果然降臨,在一鎰意外事件中,潛水員荷西過早地離開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幾次試圖自殺,終因親情難捨而止步。然而,數年後三毛還是自縊於醫院,不能不說與此有著密切的關係。

可以想象一下,荷西沉入水中,也許化作了一條魚,和三毛生死相守。直到兩個人能最終在落滿花影的樹下重逢。生死兩茫茫,卻隔不斷相思,隔不斷女主角心中的愛情;陸曉曼再次遇見徐志摩,還是才子佳人,攜手行走在江南的煙雨中;而許廣平還在廚房為魯迅熬藥做飯;薩特與波伏娃同在書房,寫下了傳送千古的鉅著……

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證明:愛是人類最偉大的力量,不朽的真愛,能夠成就偉大而豐滿的人生。

古代通訊方式有哪些(寫10個)

古代通訊簡介、烽火傳軍情、 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飛鴿傳書、風箏通訊、竹筒傳書、燈塔介紹等。

1、“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裡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3、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3933,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4、魚傳尺素,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裡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5、鴻雁傳書又名飛鴿傳書,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訊。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鴻雁傳書

百度百科-古代通訊

能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現象是(  )A.潛水員能聽到岸上人的講話聲B.古代枕著牛皮箭筒睡在

A、岸上的講話聲是百通過水傳播到潛水員耳朵裡的,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符合題意;
B、“枕著牛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度能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是通過固體(大地)傳播到問人的耳朵裡答的,故本選項不符合題意;
C、我們能聽到波浪拍擊礁石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的耳朵裡的,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標籤: 潛水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0wqv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