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宋代茶盞

宋代茶盞

宋代茶盞

宋代茶盞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代茶盞的製作以汝州窯、建窯、定窯、磁州窯為主。這些窯燒製的茶盞口沿較窄,壺橐較寬,胎體厚實,輪廓簡潔流暢,採用“三白”(白胚、白釉、白殼)的配色,胎釉結合緊密,釉面發亮,細膩光滑。宋代茶盞的造型、釉色、紋飾的多樣化,讓每一隻茶盞都具有獨特的韻味。宋代茶盞的設計理念強調自然、樸素、簡單、純粹,符合當時的審美趣味,也奠定了後代茶器設計的基調。至今,宋代茶盞仍是茶友們心目中的經典茶器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是茶盞,茶盞的形狀及歷史淵源

茶盞,其實就是現代叫的“茶杯”。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

茶盞的稱呼開始於唐朝以前。 據考古和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並且茶盞開始配有盞託。宋代時鬥茶之風大盛,極為崇尚茶具的精美。 今存於國內的宋代茶盞的品種有兔毫盞、油滴盞、曜變盞、鷓鴣斑。

擴充套件資料:

茶盞的形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口沿較直;另一種則是撇口,像喇叭,有的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的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均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製茶盞。明清以後的茶盞又配以盞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的三合一茶盞,現在又稱蓋碗。

千百年來,茶在文人的脣間筆下,幽幽散發著清雋淡遠的香,一盞在手,有閒暇的愜意、禪意的遐思,樂趣無窮。隨著飲茶之風的日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品茶之意不在茶”了,茶具的精美細緻成了人們對品茶更高的追求,在品飲茶葉的同時,觀賞茶具,別有一番情致在心頭。

茶盞在唐以前就已有記載,《博雅》中稱之為“盞杯子”。宋代時開始有“茶杯”之名。現代的茶杯,根據器型可分為蓋碗、鈴鐺杯、撇口杯、缸杯、直筒高杯、馬蹄杯、大碗杯、斗笠杯、鼓形杯等不同種類,但大部分還是根據畫片內容予以命名的,如花神杯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盞  

宋代建盞的歷史有多長?為何是在晚唐誕生的呢?原因是什麼?

宋代建盞產自建寧府甌寧縣建窯,是宋朝皇室專用的飲茶用具,建盞誕生於晚唐時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唐末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是黑瓷的代表,它在宋朝時期是皇室的御用茶盞,屬於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在兩宋時期,由於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展,以及佛道文化的影響,士大夫階級崇尚飲茶、鬥茶,因而,由今福省南平市建陽區各地所產的建盞開始享譽盛名。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以及飲茶方式的改變,為建盞的興起提供契機。眾所周知,唐代以煎茶法為主,所謂的煎茶,是水煮採集的嫩茶葉,用蒸汽殺青,北宋的蘇軾蘇轍兩兄弟曾論證過煎茶法起源於西蜀,在唐人的著作中也曾經提到,煎茶法是陸羽首創。

但到了宋代之後,煎茶法便逐漸為點茶法取代,所謂點茶法,和煎茶法不同,不再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直接將餅茶碾碎,放於杯盞或茶碗中待用,然後加沸水調糊,在注沸水的同時用茶筅攪動,沉於茶碗底部的茶末將會上浮。

點茶法是鬥茶的一種形式,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茶的評判主要依據茶色和湯花,通常認為,茶色青白勝於黃白,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則能判定茶的粘度,因而,對沏茶的杯盞要求就十分嚴格,建盞正是因此而誕生的。建盞的色澤較深,通常為黑色,同時釉質堅硬。在燒製的過程中,又能因為釉土中的金屬元素變化而形成花紋,根據這些花紋不同,建盞可以分為兔毫、油滴、曜變,這突破了黑瓷單調死板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們的審美情緒。

同時,建盞在上方口處還有一道分水線,這正是為了滿足鬥茶時打散茶末的需求,當時宋代對鬥茶技藝的評判,常以湯花是否咬住分水線為標準,由此可見,建盞是為宋代鬥茶量身配製的茶具。

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建窯,產品

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建窯有如下產品:

1、宋代建窯燒造的黑釉盞,品種繁多,裝飾異彩紛呈、瑰麗璀璨,受其生產的結晶釉茶盞影響,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窯亦燒製兔毫盞;河北定窯、磁州窯、陝西耀州窯、河南鶴壁集窯、山西臨汾窯等燒製油滴盞,形成了以建窯為代表的黑釉瓷窯系。

2、該窯製品的胎釉化學成份和所用原料基本相同,僅於釉中鐵及微量氧化物含量配方不同。這些不同配方的黑釉品種,因不同的燒成溫度和氣氛,形成了不同的釉紋機理和釉面效果。在燒製過種中,火的溫度和氣氛,起著複雜而又微妙的作用。

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建窯

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建窯參考如下:

1、建窯,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遺物分佈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 歷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年,而且對福建地區和江南廣大地區都有很大影響。

2、有以下特徵: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釉面呈現褐,銀灰色和褐藍色。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建窯含9%

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建窯含9%是準確的,一般是愛8%以上。

建窯的黑釉屬於結晶釉的範疇,含鐵量高達8%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

由於宋代鬥茶風尚盛行,而主燒適宜為鬥茶的黑釉茶盞,亦稱建盞,以水吉鎮窯製品為最,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製鬥茶使用的黑釉盞,並於器底刻"進盞"、"供御"字樣。建陽窯產品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俗稱,或名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盞內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

宋代茶盞研究

宋代崇尚茶道,鬥茶之風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市井百姓皆講究鬥茶,文人士大夫品茗抒發情懷,感悟人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然,要對茶道最瞭解莫過於宋代皇帝宋徽宗,集天下的資源於一堂,各種好茶各種瓷器皆為之所用,做為一個藝術的皇帝,對茶道也有相當的研究,著有大觀茶論來論述當時的茶道,對茶盞的記載,盞貴青黑色,玉毫條達者為上。文人士大夫稱之為兔毫盞。宋代詩人讚美茶盞,有稱之為,兔褐金絲寶碗,紫甌,鷓鴣斑,兔毫霜,兔毫盞。

對茶盞的文獻記載,多出自宋代的詩句和宋代遺留下來的碎片化的文章典籍,今人難免對碎片化典籍有誤讀和片面理解,又現今人們浮躁心理,對古文詩詞一知半解,一句詩句有一百種解讀,然,沒有實物為證,都是紙上談兵,還是要結合茶盞標本來理解文獻和古代詩詞的含義。

如今還有好多宋代瓷器窯址都沒有找到,如哥窯,在沒有窯址出土實物,人們對哥窯就有了疑惑,猜測是宋代的哥窯是否真實存在,金絲鐵線是否宋代官窯燒造等等疑惑,但事物是相互存在的,如今金絲系列標本的出現,可以很好的解釋宋代工匠的超高水平和瓷業的發達,在宋代時已經可以完美的燒造出金絲茶盞,金絲茶盞標本發現於麗水市附近,可以佐證民間流傳的關於哥窯的章生一,章生二故事,對確定窯址有一定的可靠性。

宋時崇尚理學思想:存天理,滅人慾。講究以儒學為主,結合佛道,三者合一建立自已的價值觀,表現在生活中既是親近自然,天人合一,體現在書畫上就有了出塵的氣質,表現在器物上灑脫逍遙,雅俗共賞,特別是宋代茶盞,絢麗多姿,繽紛奪目,如宇宙般浩渺無窮,於平淡中孕育驚奇。

下面我們來考證下宋代文獻中的茶盞;宋徽宗著大觀茶論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用實物標本來說明

青黑色茶盞

當然,茶盞的造型上如何理解,這需要古文字學家的解讀,現有標本皆是束口盞為多,撇口多出現在青白盞和喝茶

2.宋代詩人黃庭堅寫過一首讚頌茶盞的詩

西江月;茶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無因更發次公狂。甘露來從仙掌

那兔褐金絲寶碗長啥樣,如果你沒見過標本,就理解不了,可能大概理解就是兔毫盞

按照【方輿勝覽】的說法是毫變盞,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 毫變盞 ,其價甚高,且艱得之。這說明毫變盞之珍貴,宋代大文毫黃庭堅對這類的茶盞描述的更加準確

如今這類茶盞標本還沒有人能夠燒造的出來,還沒有人能夠達燒造出宋朝人的水平,這也是首次系統的展示,從一知半解把標本裝塑料盆裡到研究茶盞的文化用報紙包,以為是金兔毫,到如今視若珍寶,知道是兔褐金絲寶碗。無因更發次公狂,甘露來從仙掌。這茶掌的大小也有了體現。

3.陳蹇叔撰《郎中出閔漕別送新茶》曰:“鷓鴣碗麵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

黃庭堅,滿庭芳·北苑龍團。纖纖捧,冰瓷瑩玉,金縷鷓鴣斑

鷓鴣茶盞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參考標本和鷓鴣鳥,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只有實物考證和茶盞的標本才能證實宋代鷓鴣斑茶盞是何模樣,金縷鷓鴣斑就好理解了,金縷玉衣大家都知道,那金縷鷓鴣斑就是穿插在一起的金線,鷓鴣斑紋對映在其中。

4,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5),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這是包有銀邊,銅邊的黑釉茶盞標本

蔡襄撰《試茶》曰:“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雪凍作成泥,雲間未垂縷。

下面這個標本契合宋代哪句詩詞

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

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聞香已入中都府,團品爭傳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吳中內史才多少,從此蓴羹不足跨。

詩中的紫泥是真的紫泥,應該就是紫砂壺的前身,這些標本都是用紫泥做的茶盞

開啟UC瀏覽器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這些茶盞標本一些來自杭州附近,有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書中也曾記載:“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近臨安亦自燒之,殊勝二處。當然還有龍泉窯標本,下期論述

一些來自金華地區祖傳,一直放地下室,直到研究茶盞的開始,這類茶盞有金絲,銀絲,遊絲,鷹爪等在宋代詩吃詩詞中皆有論述,這應該都是一個窯址出來的,按照推斷應該在麗水地區境內和哥窯的窯址距離不遠,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估且拋磚引玉,更多的考證還有待發現

宋代歷代流行的茶盞顏色是什麼

宋朝茶盞的流行色主要被幾個名窯壟斷:

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輝燦爛,其“窯變色釉”釉色變化如行雲流水。

汝窯造型最豐富,來源於生活,如宮中陳設瓷,瓷釉顯得晶瑩柔潤,猶如一盅凝脂。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宋代龍泉窯中上好的青瓷。被美術家譽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辭瓷(又名冰裂、斷紋)令人玩味無窮,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結晶釉正是宋人的創舉。

五代時期窯工們創造的越窯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美不勝收。

擴充套件資料:

宋朝瓷器,以其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同時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的氣象為中國勞動人民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

3、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4、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朝瓷器

茶盞和茶杯的區別

茶盞是飲茶的用具,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

茶盞是飲茶的用具。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今存於國內的宋代茶盞的品種有兔毫盞、油滴盞、曜變盞、鷓鴣斑。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從茶壺而來,倒進茶杯,之後給客人品嚐茶水。茶杯分大小兩種:小杯主要用於烏龍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的;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於高階細嫩名茶的品飲。常用建盞喝茶的朋友會發現,每天正常清洗的建盞,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看到釉色漸漸出現變色,或者藍色、紫色、金色等等,這種神奇的變化只能親自體驗,這也是建盞的獨特魅力之一,品茗賞盞養出七彩寶光!

建盞為茶而生,任何一種茶都可以用建盞,建盞喝茶可以軟化水質,增強茶的香氣,有益身心。每天使用建盞喝茶前,先用熱水加熱建盞,有利於喝茶的口感。喝完最後一口茶後,用開水把建盞沖洗乾淨,然後放在通風的地方自然晾乾,或者用特製的茶布擦拭乾淨。三、五天或一週後,進行一次全面清潔,要特別注意不要用磨砂之類的東西,這樣會對建盞釉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宋代鬥茶有哪些講究?鬥茶對茶盞有什麼要求嗎?

宋代鬥茶有很多講究。鬥茶,其實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飲茶娛樂活動,屬於一種比賽,用來區分茶葉的品質。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鬥茶的雛形,但當時不叫鬥茶,而叫 "鬥茶 "或 "鬥茶"。宋代是中國茶文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在宋代,無論是文人、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歡喝茶,這使得鬥茶非常流行。這種茶葉競賽的名稱從宋代開始改稱為 "鬥茶 "後,一直延續到今天。

飲茶的習俗在唐朝中期開始流行,唐朝開創了飲茶的藝術。但是,當時主要的飲茶方式是煮茶,先燒水煮茶,然後用勺子把茶水分到杯子裡。飲茶時,將鮮白的茶沫、鹹香的茶湯和嫩滑的茶塵一起喝下。到了宋代,飲茶改為點茶,這比煮茶更講究。宋代的茶也是用餅茶,先磨成粉,然後用茶羅篩。茶粉越細越好。"茶有百種,杯有千種"。

作為喝茶的最佳必備茶器,用什麼來搭配最合適呢?如果只考慮品茶,建盞不選茶。各種茶都適合建盞品茗。但是,如果深入關注的是茶的享受,喝茶自然也就有了儀式感。鬥茶是指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全國各地的茶農和茶客進行的比較新茶優劣的比賽。它具有很強的競爭特點,一般在清明節後舉行。雖然鬥茶在中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歷史傳統文化,但它仍然非常流行,每年都有無數的飲茶者和茶農在鬥茶。

北宋遇林亭窯描銀九曲歌茶盞稀有嗎

北宋遇林亭窯描銀九曲歌茶盞稀有。根據查詢相關資訊顯示遇林亭描銀九曲是非常難得,只有兩隻,存世極少的宋代茶盞代表作。

標籤: 茶盞 宋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348g.html